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如何高效地记读书笔记

如何高效地记读书笔记

《天长地久》的读书笔记。

“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而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那些收获瞬时涌现,需要即时把它记录下来。我们能从优秀的读书笔记中写到什么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天长地久》的读书笔记。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龙应台是一位温情的作者,她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来》《目送》《亲爱的安德烈》相信大家耳熟能详。

《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是龙应台的新书,美君是龙应台的母亲,失智多年;龙应台透过给美君的信,谈生与死,大我与小我,上一代与下一代。

腾讯谷雨影像为这本书出品了纪录片《天长地久》和《女朋友》,记录了龙应台与母亲、儿子的日常家庭生活片段。

在此纪录片/书中,借助女儿的视角,龙应台跨代凝视了上一代的生命往事,也顺应母亲的视角,尽力理解尊重下一代的生活现实。

在众人眼里,龙应台是一位温情的作者,也是一位开明,自由派的妈妈。

然而,在实际的亲子关系里,龙应台有着东方传统母亲角色的苦恼,尤其在面对儿子的女朋友时,变得不那么开明和自由,似乎也要变成一个不讲理又神经质的“恶婆婆”了。

龙应台在不断自省中调整着自己的位置与心态。65岁的她,依然在努力去学习做一个注定被抛弃、被遗忘的后盾,而不是横亘在儿子人生中“以爱为名”的绊脚石。

我和儿子之间有了“小三”

很难想象龙应台会将儿子的女朋友称为“小三”。

就像大多数妈妈一样,一边学着育儿经,一边犯着焦虑症,龙应台也没有想到,自己身上会出现这种两面性——

“我自认是个讲究事理逻辑、主张开放宽容的自由主义信仰者,可是,当儿子真的有了一个‘看起来非常认真’的女朋友时,我发现自己只有一个感觉:和儿子之间,有了‘小三’。我一瞬间退到了原始部落的母兽起点。”

有一次,龙应台去欧洲出差,约同在欧洲的儿子飞力普见面。飞力普在电话里坚持要带女朋友一同过去。母子僵持到最后,儿子说,“妈,我知道这对你很不容易,但是你必须学习接受。要不就是我和她一起来,要不就是我也不来了。你决定。”

她开始明白中国传说中的婆媳之争,她苦恼于一手养大的儿子要和另外一个女人紧密相连。她还要面对儿子在母亲与女朋友之间的倾斜。

龙应台提到了自己作为母亲的伤心,也提到了挂完电话后,内心对儿子的敬佩:“是的,孩子,如果伦理变成压迫,亲情变成绑架,你就应该是那个站起来大声说‘不’的人。”

这一瞬间,龙应台将自己从“原始部落的母兽起点”抽身,又回到了那个理智而思辨的观察者。

教会儿子说“不”

当然,龙应台给了安德烈和飞力普很多终身受益的影响。

《女朋友》的最后,这是龙应台和两个儿子关于60分的对话。

龙应台问两个儿子,“有什么观念或者价值,你们觉得可能来自妈妈?”安德烈和飞力普给出的答案中,有“自由主义”,有“独立思考”和“尊重女性”(文章里飞力普补充说:不要不经思索就自动接收任何一种观念或说法),拥有了“终生看书”的习惯。

这些答案里夹杂着不少漂亮的词汇,但龙应台并不是用她的文字、她的书来影响自己的孩子,她依然是从母亲的角度,从生活之中最平凡的琐事,从与孩子积极的沟通与辩论里,去传递自己的价值观。

飞力普记得,小时候龙应台分析他的作业布置得并不合理,这件事让飞力普明白不是老师教的就一定是对的。安德烈记得,龙应台曾给他们兄弟俩讲《西游记》,完完整整地讲完了一百章。

也正是因为这些“自由主义”“独立思考”等观念的影响,飞力普才会在面对母亲和女友之间天然的矛盾关系时,敢于站出来对母亲说“不”,也正是因为龙应台本身秉持的这些观念和价值,才会在面对儿子的反抗时,一边伤心,一边接受。

儿子说,我没有那么自由派

对于母亲这个角色,龙应台一直在努力。

早期的《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等书里,都能看到她对于与孩子通过平等沟通来抵达彼此的渴望。

直到有一天,飞力普对她说——“你其实没你以为的那么自由派”。

听到儿子这样的评价,龙应台不甘心地开启了与儿子的“日常辩论”。15年前,她和两个儿子约定了一个家庭传统——每年一起旅行一次。纪录片《女朋友》的一次视频通话里,龙应台对飞力普说,60来岁的母亲和近30岁的儿子一同旅行,在她的台湾朋友里好像并不多见。她似乎想要强调自己和儿子良好的母子关系。

而飞力普似乎并不觉得这是什么特别的事情,说自己很多朋友都会和父母一起旅行。

她再次向飞力普发问,“我是不是你的朋友?”

飞力普依然没有正面回答,他说,“You are my Mom.”

龙应台不依不饶,“所以呢?”

飞力普说,“Thats different. A different kind of friend.”

龙应台感觉好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将亲爱的人放置在权力结构中,损失会很大

关于儿子“女朋友”的问题,龙应台像每一个儿子的母亲那样纠结了很久。

龙应台在写给母亲应美君的信中,说起儿子的女朋友,也无奈地缴械投降,“美君,我真的被打败了。”

她甚至像那些敏感的母亲一样,握着母亲应美君的手想,如果应美君不是自己的妈妈,而是自己的婆婆,她还会在这个时候回到屏东,照顾年迈失智的应美君吗?

“大概不会。”龙应台冷静地给自己的假设问题以否定的回答。

“所以,就认了吧。‘小三’不会对你像女儿般亲,可是,她会爱你所爱的人,给你所爱的人带来幸福。”龙应台这样说服了自己。

纪录片《女朋友》里,有很多龙应台作为母亲、作为女儿的挣扎。她将自己的弱点和不完美暴露出来——她不得不面对自己与生俱来的对儿子那种母亲原始的占有欲的爱和束缚。

看到这里,我能想象到,龙应台应该算是一位挺强势的母亲吧。但是她敢于开放自己内心的羁绊,争取做到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处理和儿子之间的关系,还是值得敬佩。这也是她的2个儿子愿意跟她敞开心扉的原因。

随着80后、90后的自觉,这一代的年轻人开始意识到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影响。可相反的是,在中国,挣扎的是年轻的“安德烈”和“飞力普”,而很多父母没有挣扎,他们只是想尽办法坚持自己的意志,用“不孝”来定义来自孩子的反抗。

龙应台的“平等意识”和她想与孩子成为“朋友”的渴望,帮助她在母子关系之中自省。“如果将自己最亲爱的人放置在一个权力结构中,损失会很大。”

龙应台所说的这种“损失”,是家长对子女那种一以贯之的“为了你好”所带来的伤害,是“叛逆”的子女不得不背负的一种没来由的愧疚。这是一种两败俱伤。

对所有亲密的关系,都需要努力

在龙应台心里,母亲美君也不曾在她“女朋友”的名单之中,“只是我的母亲而已”。

曾经旅居美洲、欧洲及香港近三十年的龙应台,总是为自己的事业、家庭和人生奔忙,在她不经意之间,乡下的90岁母亲却已开始走向退化失智。

“我没有当到我爸妈的朋友,我的觉悟太晚,二十三岁之后就没有跟他们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屋顶生活过。我们通常都会讲说,夫妻之间是要努力的。但是,老天啊,不是只有夫妻之间,对于你所有的亲爱的人、亲密的关系,你对你的父母、你跟你的子女,其实都是需要努力的。”

“她不知道我是谁,但是当我坐在她身边、握她的手的时候,她至少会感受到我对她的温暖。”

这是她现在的生活——在历经三十几年的精彩人生后,65岁的她回到屏东乡下,每天陪着失智的高龄母亲看日出日落。

“当我亲手摘下我自己种的第一根丝瓜时,我发现我又回到了原点。”

在不断的分离和目送中,女儿龙应台终于回归于内心的踏实和幸福,找回了与母亲的最初。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小编推荐小编推荐

龙应台新书《天长地久》读书笔记2000字


龙应台先生是我跟了很久的作家,从犀利的《野火集》,到温情的《亲爱的飞利浦》,再到独立的《美丽的权利》、家庭的《目送》和浩荡的《大江大海》,再到最近的《天长地久》,从不缺席。看得出,这本书是《大江大海》的延续,也是和孩子通信的延续。只是这次书信的对象转向了应台先生的母亲。

应台先生是个敏锐的人。以前看她的文章,总能感受到她强烈的自我反思。有次,她过机场闸机看见一对黑人夫妇的宝宝手里拿着一个黑色的洋娃娃,先是觉得不自然,但马上就反思到自己认知上的成见:为什么自己认定所有的宝宝都应该玩白色的洋娃娃。《天长地久》里的应台先生,一如既往地敏锐,这种深入洞察的看见,总能击中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哪怕是我们不愿面对的事情。

一、棺材与坟

对棺材与坟的认知,是我再一次感到洞见的地方。

很多人不理解应台先生在湖南吴集镇古街人家里看到的棺材:

有一年我到了一个小镇叫吴集,在湘江的支流洣河畔。沿着河是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古街,家家户户门檐相衔,老人坐在大门口闭着眼睛晒太阳,花猫从门槛里探头出来喵喵叫......几乎每一家幽暗的堂屋里都摆着一口庞大的观察......我在河边一块大石头上坐下来没开始检讨自己:为什么二十一世纪的我看到棺材觉得恐怖?

其实这种风俗不只湖南有,至少河南北部山区也是有的。应台先生检讨之后,得出一个结论:棺材是一个人最后的摇篮,不必觉得害怕。二十世纪初的人做棺材,就像今人买玫瑰花一样,那是个很重要的固定资产,应该和人出生时的摇篮一样,是个可以让人觉得静谧幸福的东西。

可能应台先生年龄65岁了,抑或多年世界各地旅居,了解各种思潮,所以对死也不觉得害怕,更不讳言,时常跟自己的儿子讨论身后事——“坟”的问题。

两个儿子都不同意应台先生骨灰一人一半的安排,绝对还是在台湾给妈妈弄个坟比较好。

毕竟是作家,在鲁迅先生和诗人余光中那里,坟其实是个温情脉脉的东西。鲁迅先生好像跟喜欢自己在厦门时期在坟前的一张留影,大概就是这种情愫吧。

不光是一种温情,在本书里,坟和棺材还是应台先生的父母流离和归宿的意象。小时候,应台先生的父亲槐生(以下简称“槐生”)在湖南老家绕着棺材跑着玩,最后也要跨越大江大海终于再度归葬故里。应台先生的母亲美君(以下简称“美君”)在百年之后,也终要回到湖南和自己的爱人合葬在一起。

二、死生契阔

《天长地久》一书里还是延续了《大江大海》里的死生契阔感。虽然篇篇是和美君的信,但无处不散发着生命的迷离。和二十世纪多灾多难的历史相对照,这种死生契阔的感觉真是如同翻江倒海的江水,又或是一辆疾驶过来无法躲避的列车,直击你的心脏。

书里引用的一封情书可以引起这种感受:

自君别后,倏忽三十载......念及君犹飘零远方,天地寂寥,无所依靠,乃不忍独死......与君别时,红颜嫣然,今岁执笔,凝已半百,疏发苍苍,形容枯槁......得去月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

这其实是《胭脂扣》的故事,是《暗恋·桃花源》里云之凡和江滨柳的故事。这种浅白文字间的强烈情感,是会让你的心肌都纠在一起的。但是纠在一起之后,你会再多一份从容。多少人生,莫不如此。陪伴好身边的人,就是最好的安排。

三、死生有数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在中国,谈死是个忌讳的事情。每当谁谁谈起这个事情时,总是会有人说呸呸呸,或者说干嘛要说得这么白,我接受不了。

有个跟我一样出生的晚的朋友,聊起“生的晚的孩子注定要较早地面对父母的离开”,朋友说我不听我不听,后来我就不说了。

我的爷爷到了80岁之后的生活状态,就是过一天算一天,哪一天眼睛一睁开,如果还活着,那就起来去散步。等到有一天,他突然说要把所有积攒的钞票都给我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有一种不好的预感。然后,爷爷真像他自己担心的一样,不认识我了。美君和槐生也常讲起自己的后事:

应台先生:要不要和爸爸葬在一起?

美君:才不要呢,我要和我妈葬一起,葬淳安去。

槐生:去吧去吧,葬到千岛湖底去喂乌龟。这就叫死无葬身之地,美君一定还是跟着我的哩。

四、鳟鱼,总是想回到它出生的那条江

应台先生选择了到潮州陪伴美君,是因为美君是最初给她生命的人。对于六十五岁的她,九十多岁的妈妈是此时此刻唯一重要的人。羡慕她,她的妈妈足够长寿,可以让她在“退休”后的年纪还可以在自己女儿的陪同下一起看花,一起逛菜场,一起散步。尽管,美君已经不知道天天陪伴在她身边的这个人就是她的女儿。百年之后,美君会回到湖南,再次陪在槐生身边。只是想着,美君和槐生都去了湖南,他们的孩子最终又会在哪里呢?

其实在哪里又怎样,陪伴在应该陪伴的人身边,即使天涯,亦足矣!最后还是努力点下题吧,应台先生其实是希望跟孩子们能够陪陪父母,多和爸爸妈妈度过一些“质量时间”,可以把爸爸当男朋友,可以把妈妈当女朋友,一起喝咖啡、逛街、旅行、一起约会。

《藏地密码》读书笔记


120多万字的藏密终于读完了。惊险,科幻,悬疑,外加深邃的百科知识终于使我这个一向不爱看小说的人在某个转身失意时期读完了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鸿篇巨制!但读完之后却还是有淡淡的失望感,我不是不佩服何马的想象力与故事的构造力,只是藏密的结尾,主人公的刻画,文章主旨的追求这些都藏密的制命问题!
人为什么活着?这是藏十乃至通篇要讨论的问题,不过作者好像过分的在意好看而忽略了人性化,人情化,真实化!不管敏敏是怎样一个人,不管敏敏开始接近他是出于什么目的,可终究是真心爱他的,但他就在敏敏为他挡一拳临死时都没原谅她!再说吕竞男,这是藏密里刻画最成功,也是我无论现实还是虚幻中都深爱的那种!她是他的宿生,保护他天经地意么?就因为他有打开香巴拉让唐涛拿到消灭人类的血统?你爱的那人值么?只到最后一刻才想起你曾经的好!为了找一只狗?为了医好自己的蛊毒?为了虚幻的追求?连自己的女儿死都不知道,到最后还是满心的找自己的妹妹!当然你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值得任何人折服,可你是个好人?知道人生追求的什么吗?
藏密的畅销,难掩你的失败。唐涛那怕是神也该到极至了,他应该消灭十三骑士,被卓打败,而后自杀密教徒应该为了人类于自己的修行而存在,保护卓家和寻找保护帕巴拉应该是他们现实的部分作业吕竞男也不应该死,卓木强巴应胸怀天下,更应该在进入帕巴拉之前为阻止唐涛而不得以前往 还有文章的结尾,难道作者还要写续集么, 写智慧超越唐涛的真神出来?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身边的人和社会的人活的更好,自己并在这个过程中寻找自己的快乐与幸福,这不违背整个故事的讲述!

读书笔记心得:藏地密码


读书笔记是读者将自己在阅读时获得的资料或者心得体会记录下来的一种文体。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读书笔记栏目的小编精心为您准备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藏地密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这是一个西藏已经开放为全世界的旅游胜地却依旧守口如瓶的秘密。多年之后身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藏獒专家卓木强巴突然收到一个陌生人送来的信封,信封里装着两张照片,照片上惊现的远古神兽,促使卓木强巴及导师、世界犬类学专家方新教授亲赴西藏。他们在调查过程中震惊地发现,照片上的动物竟然和帕巴拉神庙有关不久之后,一支由特种兵、考古学家、生物学家、密修高手等各色人物组成的神秘科考队,悄悄从西藏出发,开始了一场穿越全球生死禁地的探险之旅,他们要追寻藏传佛教千年隐秘历史的真相西藏,到底向我们隐瞒了什么?!

带着这一系列疑问,我开始《藏地密码》的阅读之旅,从此便被这部书深深迷住了。小说的故事很简单,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人找一条狗的故事。故事从一张照片说起,引发出一串串神奇的故事:紫麒麟传说、巴桑的回忆、横穿可可西里、史前冰川惊魂记、笔记之谜、帕巴拉神庙是否存在?当我看完最后一章,合上书本的刹那,心头怅然若失,为了这个不是结束的结束。

小说给我感触最深的,有2个方面,一是对情这个人世间最美好的字眼的叙述。尤其让人动容落泪的是岳阳、张立这两个生死之交的兄弟情。张立中蛊毒快要不行了的时候,是岳阳在旁边艰难地用口中唯一的一点唾沫帮张立降温。当所有人都放弃了希望,连一向不服输的卓木强巴也表示无能为力时,是岳阳在一旁坚持着: 强巴少爷,不要放弃张立啊还有什么能比得上这同生共死的兄弟情?连强巴最后也忍不住哽咽道:我卓木强巴,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的家人,就是指,没有任何人会被放弃,没有任何人会被忘记好一个不抛弃,不放弃!

卓木强巴与灰狼三兄弟之间生死相依的情谊读来也让人感慨不已,尽管有点神话意味。当强巴把羊羔皮料送给灰狼三兄弟时,它们就已经把强巴当成了自己的家人。于是就有了香巴拉那感人的一幕:当卓木强巴被莫金夺去一切物资被驱逐,全身赤裸独自一人行走在冰天雪地的香巴拉,冻得奄奄一息之时,是灰狼三兄弟不离不弃,紧紧贴着他的身体,用自己的体温给强巴带来温暖。比起人类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灰狼三兄弟的那种相依相随的真情更让人觉得弥足珍贵,至少它们不会背叛自己。在那天寒地冻的冰雪之地,强巴就这样与灰狼三兄弟紧紧相依相偎,与狼同居,点亮了人世间唯一的温暖之烛

另一个感触比较深的,是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追求,关于信仰的思考。生命因何而存在?人类因何而存在?这是卓木强巴对自己的疑问,也是我们对自身的疑问。带着这个疑问,卓木强巴毅然放弃了如日中天的事业,执着地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去找寻传说中的紫麒麟。他是多么富有激情,多么自信!在追梦的过程中,他犹豫过,彷徨过,失败过,但却从未放弃过!没有什么能挡住为梦想而拼搏的脚步,即使是失败,也是值得的。人的一生不能甘于平庸,要做那敢于搏击海浪的海燕,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高傲地飞翔!为了每个人心目中的信仰。

虽然我们诞生在永恒的黑暗中,光明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正是这短暂一瞬的光芒,诞生了生命和希望。因此,虽然我们都自黑暗中来,却注定了要用此生追随光明。这或许就是人存在的原因。我们的祖先一生追随生命和希望,从此,地球上到处都是人类,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生命是因何存在?人类因何存在?做为一个人,又为什么活着?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读书笔记《《天长地久》的读书笔记》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高效地记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