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长恨歌读后感

长恨歌读后感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_《长恨歌》读后感700字。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_《长恨歌》读后感700字”,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白居易,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他写的诗娓娓动人,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特别是他的长诗---《长恨歌》更是震撼了世界,让人百读不厌。唐宣宗曾经为白居易题道:童儿能唱《琵琶》曲,胡儿能吟《长恨》篇。

《长恨歌》是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为它的主题,叙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文首先写了唐玄宗怎样看重倾国倾城的美貌,而后终于得到了杨贵妃。从此,两人便在宫中纵容欢乐,不理朝政;而杨贵妃也是一家门户尽添光彩,不仅自己承恩受宠,姐妹弟兄也都封了大邦,竟让天下做父母的,觉得生个男儿还不如生个女郎。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唐玄宗并不觉悟,依旧整天沉迷于欢乐之中。终于,渔阳反叛的战鼓敲响了,惊破了霓裳羽衣舞。皇家的城阙烟雾缭绕,千乘万骑向西南逃去。六军不肯前进,要求处死杨贵妃,唐玄宗没有办法,只能照办。至此,他们的爱情才成了一场悲剧,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诗人通过写景,抒发了唐玄宗的寂寞和悲伤。

终于有一天,圣驾回到了京城,又走到了当年玉颜死去的那个地方,这时昔日的贵妃早已埋在泥土中找不到了。回看宫苑园林,芙蓉如面柳如眉,勾起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这一句句诗向人们诉说着唐玄宗的痛苦与心酸。

最后,诗人笔锋一转,构思了一个妩媚的仙境,道士的到来和仙子的出现更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感觉。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在蓬莱宫中的杨太真同样是悲痛欲绝。这时,长恨这一主题又被进一步深化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多么铭刻人心,多么动人心弦!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其实只要心在一起,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天长地久》有感


读《天长地久》有感

认识龙应台是以作家始,但其政治家的身份同样不容忽略,最近方才了解到她已于17年辞职,来乡下陪失智的母亲,18年也才有了这本《天长地久》。

作者目前,文中称作美君,93岁了,已不能言语,在自己空旷的世界里徒刑,然而作者有太多未表达的情感,未竞的心愿。既然不能说,那就写吧。一封封写给美君的信,细数着母亲过往的坎坷,表达的自己的遗憾与感恩。

多希望日子可以慢一点,能有足够的时间陪你每一个日落黄昏,能有足够的耐心去认真回答每一个问题,然而最无情的也是时间,它顾自向前,管你万千悔恨。

处于和平时代的你我对作者母亲所处的烽火连天,流离失所的年代自然无法全然感同身受,但从文字中也能感受到无情的颠沛流离。美君自幼离家,既成永别,是一生的遗憾;作者在母亲康健的年岁没能陪伴,也成了终难了的悔恨,但还好,在此时不完美的陪伴里给了彼此些许慰藉。

通篇的主题是时间,你感知时间的方式是什么?身份从宝宝,丫头,小姑娘,姐姐,阿姨,逐渐走向奶奶,在你不经意的瞬间,老了。扪心自问,你有没有经常告诉自己,明天我就怎样;等到怎样了,我就怎样......

我们不知道明天是永远到不了的未来,不知道事情会接踵而至,你大都无法待万事俱备了再去做一件事,因为时间不等人,于是乎,时光在等待中蹉跎了。回首时,扼腕叹息,不禁感叹,要是早点做就好了,最不济,也不至此。

另一种很强烈的感觉是要做一个内心丰盈的人,人在时间面前是公平的,但如何度过这一生却是千差万别的。我们终其一生也许都无法企及作者所有的高度,但可以在自己的王国里自由挥洒。

愈发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一个丰富的人,能够有能力看到生命更多的可能,携着每一个日出日落去感知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

起身,推开窗,风清冷,月正浓,这宁谧的夜啊,让我如何不爱你。

友谊天长地久 (1000字)


这个寒假,我读了许多好书,有《小学生叶圣陶读本》、《小学生冰心读本》、《城南旧事》还有《爱的教育》。其中,有一本《友爱真好》让我印象深刻,使我重新认识了朋友二字。

真正的朋友不一定会锦上添花,但一定会雪中送炭;真正的朋友不一定会同甘,但一定会共苦;真正的朋友就是真诚的付出,而不是自私的占有书中有个着名的故事叫羊左之交,写的就是左伯桃为了成就羊角哀,牺牲了自己。这样的朋友很少见,我可十分羡慕。

还有一个故事也令我印象深刻,这个故事是关于沙子和石头的。有一次,阿里和马沙、吉伯一起去旅行。路上,吉伯和马沙为了一件小事而吵了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马沙没有还手,而是跑到沙滩上,用力在沙子上写下这件事。三人继续旅行。来到一处山谷时,马沙不小心失足滑落,眼看就要掉下山谷。吉伯拼命拉住他,将他救起。马沙又用刀在大石头上刻下这件事。旅行结束后,阿里问马沙:为什么吉伯打你的事只刻在石头上,而他救你的是却写在石头上?马沙回答:我将永远记住吉伯救过我的命。至于他打我的事,我想让他随着沙子的流动逐渐忘得一干二净。每个故事都含有一个道理,而这个故事告诉我要把关爱牢记,把怨恨忘去。故事中的马沙使我十分感动,他不光懂得感恩,还懂得宽容,我希望我能交到这样的好朋友,也希望我能做和他一样的人。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只有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把别人对你的关爱牢牢记住,就能交到许多朋友,取得成功。如果只记得别人对你的不好,那就会一事无成,没有朋友。毕竟独木不成林,红花还需绿叶扶。

友谊需要用忠诚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我们交朋友不能只想着别人对自己好,更要对朋友好。真正的友谊是不求回报的,这本书更让我懂得了这个道理。我希望我也能交到更多的好朋友。我们也许会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也许会志同道合,就像一对亲姐妹,也许会同甘共苦,为朋友两肋插刀不论怎样,我一定会真诚对待我的每一个朋友。希望我和我的朋友的友谊和书中每一个故事中的朋友的友谊一样,坚不可摧。

读完这本书,我真想大喊书的名字友爱真好。让我们一起珍惜友谊,珍惜朋友,让我们的友谊永远天长地久!

浙江湖州吴兴区吴睿仪。笔名林夕五年级:吴睿仪

《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读后感800字


即使执着依然会失去,因为易逝所以常执着,这样的矛盾无处不在,这样的努力也无处不在。龙应台写《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正是在作这种努力与尝试。尽管应美君已经再无法读懂这些信,但纸墨寿于金石,这些倾诉、自白、私语、心声,终究是留下来的。它不仅是写给应美君的,也是对所有读者的善意提醒。

在一次访谈中,龙应台如此解释她从台北移民屏东的缘由:这世上对你最重要的那个人,正在度过她人生中最后不知还有几天的时光,你到底还在做什么呢?陪伴已经失智的母亲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所以她选择了回归屏东乡间、回到母亲身边,做真正的陪伴。

在此期间,她写下了19封写给母亲的信。这19封信,依然很龙应台,如评论所说的那样,把非常个人的情感,镶嵌在时代的巨流里。在我看来,其实时代的巨流已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小人物是如何游走的。时代只是一堵背景墙,作为子女,更需要关注的是父母这个主角,在背景墙下的酸甜、苦辣、悲欣、生老。他们的经历终于有人记录、讲述、评说,而不是可有可无、不痛不痒、若隐若现;终于不是大历史中无关紧要的尘埃,而是一家一族之史的主线。

龙应台除了记录,还有思考。从都市回到乡下,部长变成女儿,邻居成为叔伯,生活节奏变得悠闲、庸常与琐碎。就像梭罗到了瓦尔登湖,这反而让人更有可能去思考生活的本质。在快节奏的都市,也许也会试着作同样的思考,但往往只是一闪而过,转眼又会被忙碌所吞噬。现在终于有了更多时间思考,也收获了更为丰盈充实的答案。书中,在生活的本质是什么的大命题之下,又有许多小命题,诸如母亲是什么、死亡是什么、时间是什么、陪伴是什么龙应台给出了非常个人的思考,相信读过定会有不少启发。这里请允许我卖个关子。

这19封信当然可以称之为家书。在通讯极为不便的过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中有浓烈的期待、牵挂、忐忑、惊喜。到了通讯极为便利的今天,家书又何尝不是抵万金呢?!深入的交流、倾心的对话、酝酿的情感、如见其人的字迹是那么的稀少,家书难道不足为贵吗?所以,再晚写下的家书也比不写好,尽管应美君再也无法读信,但正在陪伴母亲、已经写下家书的龙应台,应该会少很多遗憾。

《夏洛的网》读后感500字——让友谊天长地久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一本儿童文学——《夏洛的网》,它令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主要写了小女孩弗恩救下了一只落脚猪,当她把猪养到父母不同意再养时,送到了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在那里,小猪威尔伯与蜘蛛夏洛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夏洛知道威尔伯的命运将是熏肉火腿时,义无反顾地编织出各种奇异的文字,救下了小猪。从此,威尔伯有了一个安享天年的晚年,但这时,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为了小猪,夏洛奉献了太多太多了。当威尔伯孤单时,是夏洛陪伴他一起走过了无数个漫长、难熬的黑夜,给小猪带来了快乐;当威尔伯面临宰杀时,还是夏洛,用爱编织成了大网,拯救了小猪……

至今,我依然记得夏洛在临死前编织的“谦卑”二字,它们在我心中,那就是在赞美夏洛。夏洛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为了回报吗?不,当然不是,友谊是不需要回报的。为了朋友,夏洛无时不刻不在忙碌着,即使在临死前也在为威尔伯着想。这难道不是人间最纯真的友谊吗?

想着想着,我的思绪不由地回到了几天前的一件事:那天,我正在闷头认真地做作业,朋友走过来问了我一道很难题。“那是我思考了好久才想出来的题”,我把头一扭,心想:“我花费了精力、时间好不容易才想出来的题,凭什么你不动脑筋就可以知道答案?我才不干呢!”于是,我摆了摆手,说了一句:“这道题我也不会做,你去问别人吧!”看着朋友失望地走了,我心里还暗自得意。想到这里,我不禁有些脸红。夏洛为了朋友可以付出那么多,可我却如此小气,真是太不应该了。从这件事后,我决心做一个助人为乐的人,别人有什么难处,多帮帮别人。

对啊,我们应该向夏洛学习。她虽然只是一只又小又卑微的蜘蛛,却能做出如此多令我们人类为之感叹的事,作为人类的我们,就更应该多为自己朋友着想,让我们的友谊能够天长地久。

《长恨歌》读后感_700字


《长恨歌》读后感700字

人世间,有多少恨,如花开过又凋谢?又有多少恨,如胡琴的咿呀,一声声被人反复演奏?长恨如歌,从四十年前,唱到四十年后。

王琦瑶的一生是悲哀的一生,是令人唏嘘的一生。十九岁的她如果没有跟着好友吴佩珍去电影片场玩,如果没有被导演看中,没有去试镜,她的人生会不会就此不一样,从而风平浪静地过着常人一般的小市民生活?

然而,正是那次失败的试镜,才有了后来的“上海小姐”的竞选,也因此使她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起初,我对王琦瑶是有些恨恨的,恨她顶着“三小姐”的桂冠却要把大好的青春年华交给一个妻妾成群的中年男人,甘心做他连妾也不是,没名没分的、金屋藏娇的女人。也许,有时候,错的不是人的命运,而是她的选择。难道身在当时,她除了接受李主任的安排就别无他法了吗?何况,她还有一个那么真心爱她等她的程先生。

王安忆写的这个人物,总的来说是挺可悲的。但可悲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王琦瑶一生被感情纠葛着,无论爱情还是友情。在友情,她有吴佩珍,有陈丽莉,有严师母;在爱情,她有程先生,有阿二。可是,她有好好珍惜过吗?

这本小说虽然没有轰轰烈烈、大起大落、大悲大喜之处,但却如江南的水一样,柔柔的、慢慢的,把一个浓郁却夹杂着小市民的辛酸的上海近四十年的风情一一呈现在眼前,从大背景的铺陈,到小细节的描述,读者完全可以从文字中领略得到。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是老的,是旧的,是风情的,是注定每日都有故事发生的大上海。王琦瑶不过是他们千万人中的一个,他们可以是白流苏和范柳原,也可以是顾漫祯和沈世钧。故事已落幕,老上海的歌声却未停歇,它依旧在我的耳畔唱着一支幽怨的长恨歌……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700字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下面为大家整理了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

篇一: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

作为一代文人,白居易可谓是一个成功者。他的现实主义的笔,写出了多少个凄冷的场面,敲响了一次又一次警钟。他的《长恨歌》,可谓是他一生的代表作。

诗以喜剧开头而转成悲剧,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这首叙事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我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篇二: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

那是一条黄昏梦残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那是一驿积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阁。着一条漫卷的青丝带,映着斜阳走过碧坪,你轻曼的温柔,异于北国的风雪,你的妖娆更有着明晰的江南芳韵。江南的水无私的把你妆望,绿林熏陶成你的素雅,天生丽质一朝秀选,却都化作淡淡的历史伤云。

夜,静的出奇。

你踏着唐朝宫殿的红地毯,吟着那江南的曲赋信步而来。久睡的长安,投下一片卓丽的云彩,那是江南的水给她织的嫁衣吗?“一枝红艳露凝香”“春风拂槛露华浓”,这艳容胜过冬日里贞傲的梅和寺里的明肌香雪。舞曲也多情了,直要披上霓裳般的羽衣去回应这春来的歌唱。帝王手中的御笔颤动了。

或许这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许一方爱的曙光将要在冷冬擦亮,或许这都是冥冥之中从未休止的拨动的命弦。雄伟的望朝金殿,一派帝国端重的气韵,也抵不住她轻盈的舞姿,和浪漫时节的回眸一笑。已再没有了她的倩影。远去的车迹,回首这雄伟的金殿,天摧残星,月蚀清夜,玉阶生怨……

那夜的马嵬驿,在祭奠绝代的红颜。

那夜的马嵬驿,着裳的红树谢了。

那夜的马嵬驿,好美,好凉。

明皇落泪了,哭的凄惨,哀惋。窗,开着,缺月无声,门扉里透着沉沉的鼻息,青松漏着几段光隙。昨日的记忆,是车如流水马如龙;今日却是伊人归去,从此阴阳。

宫阙里,依旧有曾经舞动的羽衣,而那身影,在一场浮华之后,悄然离去。夜,真的很寂寞,晚初的村店,只有一声断断续续的幽咽,只有黑森森的天空下,一袭霓裳滤出的滴滴清泪。

红昼月弭,风轻掠。木积香山雪,冷宫阙。竹松懈,轻纱妆玉阶。伊人眉笼,彤如月。月曳轻波,皎渡仙桥鹊。冷夜谁人解?——《长生殿》

有人说:“她爱明皇,不爱天下。”

有人说:“她的拥有使千万民众一无所有。”

有人说:“她是红颜祸水。”

我淡然对曰:“历史非柔媚女子所主,世人只看到明皇堕落在漫舞飘飘的温柔乡里,却看不到他自身的堕落。”

日月成为流年,她终于化为爱的殉鹊,天空一片澈蓝。长生殿里,也许只有一对仙侣,在暗淡中抚琴,歌唱。

篇三: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

看了长恨歌的全部章节,感觉的出来作者是在赞美杨玉环和李隆基的真挚爱情,认为他们的爱情立场是平等的,不再是帝王和妃子的关系。以前我读过很多歌颂他们爱情的文字,其中对他们爱情走向悲剧的原因多是归于杨玉环单纯不识政治被人利用。而这本书中除了以上原因之外,还将李隆基对杨家的恩宠解读为其对杨的爱的表示,至于那些奸佞小人的结党造势就在他的意料之外了,不该怪他了。

更甚者,“他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了,那又怎样?若不是后来的安史之乱生灵涂炭,若不为天下苍生计,谁也没有资格来指责他的不是。这天下是他打下来的……浩浩江山,谁及得上临淄王李隆基的功勋?”不知道言下之意是不是说安史不懂情趣打断了这一爱情佳话的续写?言下之意是江山是他李隆基打下的,所以他的对错别人没资格指责?还提到了天下苍生计,想当初浓情蜜意时怎么没腾个空想想自己的皇图霸业,天下苍生?

而且,“这种决裂是上天的旨意,不允许人弥补。”“命运伸出手来,把种子埋下,幽秘地笑着,等待开花结果的一天。”“命运伸出手来,我们无能为力。”似乎都极力认定他们的爱情悲剧更多的是天意弄人,命运使然,但真是这样吗?杨玉环一介女流或许真的不知,那作为帝王的李隆基也不懂吗?倘若如此,我真的该怀疑他是不是那个开创开元盛世的李隆基了。

后来再从头看一遍,才发现作者是拿他和白居易在作对比,女人众多的白居易自是比不上李隆基的“专宠一人”了,正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倒是我提得太高了。那就暂且不提他的对错了。

一直以来,当国家因帝王沉溺女色而衰亡时,评政者总是归罪于“红颜祸水”,这当然是不公平的,毕竟治理国家的是男人,没道理要个女人来帮你揣摩利弊,真要那样男人肯定又要担心是不是又出来个武则天夺权了。

但是作为帝王,在拥有江山的时候去谈爱情,也许应该先权衡一下自己能否有两全的本事,否则就只能“赔了夫人又折兵”,如李隆基失了美人,国家也由盛而衰。

记得在网上看小说时,有一个由4个不同作家写的帝王爱情系列的言情小说,在读者讨论区里很多人都说其中结局写帝王放弃皇位和爱人远走的那本最好看最真实,甚至有读者断言帝王是不可能专爱一个女人的,那不现实。说的做皇帝的真那么可怜似的,不靠与女人的联姻就不能巩固自己的皇位。当然也不能说一点都不对,毕竟江山美人一般都只能选择其一,想要鱼与熊掌兼得那是很需要些能力的。

杨玉环三千宠爱于一生,在君恩薄如纸的后宫,无疑她是幸运的。同样的,她也更加地悲哀,作为她的三郎“最爱”的女人,到最后她心中的英雄却未能保住她的生命,最终为了“天下苍生”她成了牺牲品。“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就不知道她恨的是谁了。

应该说杨玉环的早死也是她的一大幸事,至少她不会知道美人迟暮后她的三郎会不会自己变了心。也许就是因为早逝,成为遗憾,因为最终结局的不可知,他们才最终成就为佳话吧。

自始至终。我都认为,李隆基与杨玉环也不过是君王与妃子的一桩韵事罢了。

长恨歌读后感



无意在书摊借到一本王安忆的《长恨歌》,为着一份好奇心,我花了两天时间一目十行的读完了。从开初的漫不经心读起,读着,读着,竟然迷了进去,再读下去,开始夜不睡觉。为了看看故事的结尾,从书的中部起我就成了很为忠实的读者。
原来小说也可以写成这样。散文一样的笔法,处处带着作者的成见,一篇篇的相对独立的主题,连缀到一起,成了一部小说。时间跨度是一个人的一生,三重的时代,半个多世纪的回望。人物也是相对独立的成篇,随着女主人公王王琦遥的人生经历,渐渐的展现出来。立足地是上海,仿佛一个上海的繁华的旧梦。
处处看到了张爱玲的影子。流言、传奇还有旧式的繁华而落寂的生活。每一处的景色都写的带着上海的特色,每一处的繁华都是一场最终要收尾的梦。
看完小说,我还是没能明白,这部小说为何要叫《长恨歌》。因为它不过写了一个人的一生罢了,不过展现了上海的三个时代罢了,它为何要叫《长恨歌》?
无论为何这样叫法,我还是时时看到惊奇的语句,一丝小小的针刺,触动神经最深的角落,有所思却不知为何而叹。
整站读完,我发现了一个不完满的人生。或许,因为书中所有的人都没有一个完满的人生,所以应该长恨罢。不论是这个当年的选美的上海小姐,做了芯子的人生,只是一个有权有势的李主任的情人,付出一生的等候的女主人公王小姐,还是那个与她曾经相识相遇并爱她一生而不得的程生生;还是那个处处都是有着面子的却独独没有情爱的严家师母;还有她的青春的女友的安排。全部都是不完满的人生。
面子的人生与芯子的人生,你要哪一样?恩与义,情与爱,你要哪一样?结发夫妻多是恩与义,却最少情与爱,可以举案齐眉、百头到老,却也会是路是路,桥是桥。妻子当然还是放在家中的,是为了面子的考虑。情爱也还是要的,如果不是因为中国社会的解放,一九四九年的成立,小老婆肯定也会是合法的。
命运总是不由着自己主张的。弱小者,如王小姐之流,以一生的等候来成全人生。对于一切的命运,只是坚忍的自卫,别无它法。曾经繁华一梦,以为终身有靠,原来最后可以安身立命的只是李主任死前留给她的几块金条。她守着那几块金条,守到了老,没想到最后却为它送了命。强者,如李主任之流,有权有势,呼风唤雨,名利场中刀山火海,欺瞒压诈,睡不踏实,人生匆忙。是大千世界主张着别人的命运的人,也主张了王小姐的命运,结果还是更大的看不到的命运之手,主张着他的命运。书中安排飞机出事,他入土为安了。他的命运原来也不是他自己的主张。留下的王小姐在风雨人生中漫度着时光。
命运也许根本就是命运,是谁也不能主张的。繁华后面原来是更大的落寂,人事之间的安排也不总是恰到好处的,总是错着位,从开始就错起,一直就只得这样错下去,错到后面成了长恨了。
我不知道我读懂这本书没有,只是惊奇其中的一些句子,还有整站书读完的怅然。写的是上海,也现的是上海,所以还是有着生活的气息,虽然作者写得很繁华,但是其实读到后面我只在为着书中的人物着急了。这件事,这样安排应该多么好啊,那件事,为何这样发展。
渐渐地明白了长恨歌的意思。因为人生本就是这样,并不是我想象,也不是你想象,它不是你安排,也不是我安排,所以,只会是错着走,难道不是长恨吗?好象除了叹气,就只得长恨了。
精彩彩句子摘要(太多,特别是景物描写类,只摘一些人生类的句子):
1、其实说起来,外婆要比王琦瑶更懂做人的快活。王琦瑶的快活是实一半,虚一半,做人一半,华服美食堆砌另一半。外婆则是个全部。外婆喜欢女人的美,那是什么样的花都比不上,有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心里不由想:她投胎真是投得好,投得个女人身。外婆还喜欢女人的幽静,不必像男人,闹轰轰地闯世界,闯得个刀枪相向,你死我活。男人肩上的担子太沉,又是家又是业,弄得不好,便是家破业败,真是钢丝绳上走路,又艰又险。女人是无事一身轻,随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便成了。外婆又喜欢女人的生儿育女,那苦和痛都是一时,身上掉下的血肉,却是心连心的亲,做男人的哪里会懂得?外婆望着王琦瑶,想这孩子还没享到女人的真正好处呢!这些真好处看上去平常,却从里及外,自始至终,有名有实,是真快活。也是要用平常心去领会的,可这孩子的平常心已经没了,是走了样的心,只能领会走了样的快活。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_《长恨歌》读后感7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长恨歌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