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回忆马克思读后感

回忆马克思读后感

马克思的事业的读后感6篇。

看电影或者电视剧,在生活已是再稀松平常的事情了,我们会在观看的过程产生很多不一样的想法,在观赏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杂乱的思维得到整理。你正准备写一篇观后感吗?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马克思的事业的读后感6篇,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马克思的事业这本书你读了吗?今年恰好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纪念一年,下面给大家带来的就是马克思的事业的读后感精选10篇,一起欣赏!

《马克思的事业》读后感(一):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事业》有感

马克思主义,相信身为大陆的中国人中的一员,对于这个应该不陌生吧。因为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已经在接受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学的正直书上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专门用了很长的篇幅来进行介绍,在历史课本上谈到的中国近现代史,对于民国之后中国工禅当的成立到发展壮大,也提到了马克思主义.......可以说从以上的这些种种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国家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我们每个普通人来说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可以说这个问题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对象的中国人来说使用者不尽相同的回答的。例如对于老一辈尤其是参加过红军的人来说,可以说对于马克思主义是相当熟悉的,对相关的重要观点以及讲话甚至可以做到倒背如流的境地;对于在党政机关工作的领导干部或则其他理论工作人员来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前世今生,甚至发展也能讲的头头是道;但是对于其他大部分的普通人来讲,尤其是没有经历过之前的那些艰苦岁月的80,90甚至00后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痛苦的,为什么这样说是因为大部分人之所以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是因为对其感兴趣,而是因为学校升学考试等是必须要考的,所以很多人为了一个好的分数也只能去死记硬背,对于马克思主义本身可以说就没想过要去深入的了解。甚至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有些人深受西方等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对于马克思主义也产生了歪曲的理解,认为中国不再需要马克思主义等言论也屡屡可以看到。

究竟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究竟我们国家现在还需要马克思主义不?可以说想要回答这些正直意味相当浓厚的问题时(不怕被查水表的前提下),我们首先应该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来龙去脉进行深入而系统的了解,并且结合我国的发展实际才能勉强回答上来。但是这个过程可以说是相当枯燥乏味的,对于背书已经害怕的人们来说,想要祖宗到这一点还是非常困难的。所幸的是,在看到这本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韩毓海编著的《马克思的事业》就能够为我们系统解读马克思及其思想提供很便捷的路径。

在本书中作者从马克思思想的两个方面,分为批判旧世界和创造新世界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中讲述了马克思其思想提出的起源,可以说这与我们平时在正直书上看到的不一样的就是作者在这里详细的卢梭,康德以及后面的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首先进行了梳理,并进行对比,当然在谈到这些前人思想的时候,作者还将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了详细叙述,而不是单纯的抽离出来进行理论探讨。

例如在谈到卢梭的思想的时候,作者就提到了18世纪的重要正直主题之一的资本与劳动为争夺知识和发明而斗争,而在这一重要的正直主题之下,当资本与知识相结合,新的阶级也就开始诞生了,而传统的资本家想要垄断科学技术那应该怎么办?具体的表现是什么?而这一切卢梭的理论已经够无法完全合理的解释这一切,马克思则对这一切进行了探讨并据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科学技术的出现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可以看到资产阶级究竟是怎样通过利用科学技术这把利剑来成功的将社会各阶级和各领域进行分化。在那个时期,资产阶级的形而上学已经战胜了朴素的唯物论,而马克思恰逢此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可以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理论。

当然在看到这里,可能理论不深的人对于什么是形而上学又不太明白了,所以作者接下来就详细的探讨了资产阶级与形而上学,可以说这样的结构安排,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能够很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大背景。

综合本书的内容来说,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国内是很有存在的必要。书中也已经明确的回答了我们,中国目前的改革开放并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也并不是否认拒绝资本。而是针对资产阶级本身进行斗争。可以说资本本身并无属性,不管是社会主义的中国还是资本主义的美国等西方国家都能使用资本,关键是看使用资本的对象以及最终目的是什么。而这些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是想不明白了,建议每一位中国读者都应该读一读,看一看本书,彻底地了解一下何为马克思主义,这样才能对我们的先辈选择走上这条道路有一个更加清晰全面的了解,这样才不容易呗别有用心的人所误导。

《马克思的事业》读后感(二):思襟想辔意绪生《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读后

思襟想辔意绪生

《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读后

学生时代的专业是会计,因此学过正直经济学,彼时不能理解政经,学来全是死记硬背,像读天书,居然也毕了业,成绩还不错,真是天佑我也。最近读了几本关于正直方面的书,竟未感觉枯燥,相反还读得颇觉受益,尤其《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令我有种将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的发生到发展重新梳理一遍的味道,极有思想质感。

倒不是看该书推荐说中纪委读书活动推荐阅读字样,而是一种本能的邂逅,也可能与自己对中信集团的题材有了偏爱?不管怎样,蛮喜欢换种此前不同阅读内容和风格的书来读,这在我,不仅是种思维的转换,也是种思想的趋向成熟。这本书的序诗可以说是个特例,用的是诗歌体,有点文艺范儿,语言着实文艺,让剥夺者与被剥夺者成为兄弟,是不可能的,信用成为欺诈者的特权,劳动则成为劳动者的宿命,这话漂亮到不仅是文艺范儿了,带着深邃的普世价值,也让我们透过历史的光阴与告知的双眸对视,了然些什么。那就是,读马克思的书,不是简单地为了完成规定动作,而是一种灵魂的归属。马克思说动手的时候,他所说的动手并不仅是指劳动,还有革命和人民专政。工禅当人不屑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因为,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或者,也可说:马克思之前的西方学问,都通向马克思,而马克思之后的西方思想,都是从马克思重新出发的。马克思思想点燃了无路可走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继承、发展了马克思《资本论》的是列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中国成立的前后30年不能互相否定。

批判旧世界是该书的上篇。此篇精彩处在篇首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几句:我劝在座的铜质,你们如果懂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那就还需要补学一点它的对立面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还说,斯大林有许多形而上学,并且教会许多人搞形而上学。对补学对立面这一观点,真令人佩服,了解对手,战胜对手,这就是毛泽东的战略。这篇主要介绍卢梭。但颇有意味地写:马克思是大知识分子,是无比杰出、深邃的学者,但是,人们却把他称为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并非横空出世,它首先是欧洲现代新文明的产物。启发马克思的欧洲思想先躯们,首推卢梭。卢梭最早认识到:现代社会的兴起乃是与社会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相联系的。童年的读书经历,7岁时的烛光最终变成了《社会契约论》这一照彻全人类数个世纪的灯火。现代科学思想则诞生于北欧的工匠文化。人民这个概念是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发明的。金钱是资产阶级胜出的关键。卢梭10岁成为孤儿,学艺种种皆无所成,被定义为蠢。卢梭其实一点儿不蠢,他这朵天才的奇葩只不过是开花较晚而已。卢梭一辈子靠抄乐谱为生,哪怕他成了整个欧洲思想明星之后,还是靠抄乐谱混饭吃。1749年,40岁的卢梭以参加勃艮第公国的年度征文《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一举成名。卢梭预言清王朝必将垮台。

马克思与康德是上篇第二章。伊曼努尔康德,1724年出生于普鲁士哥尼斯堡的一个马具匠家庭,比卢梭小12岁。康德是半个俄罗斯人,原因是他的出生地哥尼斯堡虽曾划归民主德国,但后来直到现在,则属于俄罗斯。康德性格的两面性是他突出的特点,既保守,又革命。康德和卢梭出身相同,都是工匠的儿子,但时代不同。康德这个工匠的儿子从自己的阶级中分离出来,成为知识分子,这也可以说是时代的进步。他不再是卢梭那种劳动公民,而是学院公民。康德首先是个伟大的综合家,他包罗万象的思想体系似乎说明了一切,也可说什么也没说明。不曾踏出哥尼斯堡半步的康德,他思想的革命性来自仰望星空。马克思继承了康德的星云学说。康德是典型的德国专家式教育的受益者。为人类的活动立法,这是康德的志向。但他是个多病之身,天生胸腔塌陷,一生都为健康担心,作息生活非常规律,这也是了长寿的原因。从手工劳动者马具匠阵营中脱颖而出的知识分子康德,对其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的人物是休谟。相对于休谟来说,卢梭对朗廷的影响才是毕生的。康德的书桌前一直挂着卢梭的画像。康德说,最令人惊叹和敬畏的是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句话,一举划分出两个迥然不同的领域:一个是内心的道德法则,另一个则是浩瀚的星空。毛泽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为康德杰出的后继者。恩格斯说,康德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开创了这样一种微发现和观察自然的方式: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自然界不是循着一个永远一样的不断重复的圆圈运动,而是经历着实在的历史。

上篇的第三章是马克思与美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只有当战争与金融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资本主义才能把全世界踩在脚下。而美国恰恰是这样做的。美国虽历史不长,但发展速度蛮快。加里纳什在其权威著作《美国人民》中指出,美国文化的深厚基础是种族和宗教,种族意识和宗教意识深刻地瓦解了美国人的阶级意识。他认为,移民因缺乏阶级认同基础,容易成为个人主义的乌合之众。弗洛伊德说,如果世界上真有一个马克思所说的那种资产阶级社会的话,那么,它就是美国,在那里人们唯一的理想就是发财,全社会一致崇拜的唯一的神就是美元。美国生活方式对人类未来而言似乎是种灾难。美国霸权的基础,就在于美国拥有为世界制定价值标准和投资法则的权力,当今世界,美元就是世界货币,美国因此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和教父。美联储无疑是世界上最大的信用垄断者。长于谋划,勇于树敌,敢于当头,借助这些,在短短20多年,美国终于利用它世界债主的地位换取了世界霸主的地位,从而打造出一个美国时代。但是,美国的穷兵黩武不仅逐步耗尽了美国的未来,也最终耗尽了资本主义自由世界的未来。如果借助王国维对形而上学乃色空的定义,通俗来说,资本主义本质其实就是买空卖空。有意思的是,金融危机源自美国内部,暴露出美国所依赖的虚拟经济模式病在腠里,善剑者死于剑下,美国就是自食其果,是为它自己所发明并擅长的金融债务衍生物所伤。

创造新世界是本书下篇,上篇若是大序幕,下篇就是精彩的正文。下篇之首引用毛泽东《关于正确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说马克思主义在开始的时候受过种种打击,被认为是毒草。说我们可以批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因为科学真理是不怕批评的。第四章的标题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小时曾看过《资本论》,倍觉无趣。现在对了解作者,颇有些沧海桑田之慨。马克思最通俗的阐释者是恩格斯,马克思在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书的前言中老实不客气地指出:这不过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恩格斯的资本家身份是他的懊恼,大可不必。恩格斯只是欧洲产业工人阶级运动的领袖,而马克思则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这着实公允。马克思是思想家,恩格斯是天才的管理者,也是杰出的企业家。思想家的雄心是改变人类。其间有个人物值得一提,他叫罗伯特欧文,他形成了新拉纳克小针,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社区,时间是1800年1月1日。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诞生就是在苏格兰,欧文管理下的新拉纳克小镇,包括后来他欲建立的新和谐社区,由于种种原因,都夭折了。欧文却失败了。他的无私和他的财富,成为他付出的终结,最后的他,一无所有,一穷如洗,回到老家威尔士,曾经的富甲天下变成两手空空,怀揣着对美好和谐新世界的憧憬。说说《资本论》这本书,如果说马克思有什么缺点,就是他的书写得少了普世化,有些深奥难懂,受众面小,而且太长。《资本论》第一卷只是入门教材,经过二卷过渡,马克思在第三卷中,才开始真正论述什么是资本主义。基于这一情况,为何没有个搞正直的文人,缩简《资本论》,或像中国古文译文一样来实现对《资本论》的解读呢?如是,期待着!《工禅当宣言》说: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无产阶级专政的要害,就是工人阶级要摆脱被支配的命运,学会支配社会再生产领域。没弄懂这个道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倒在了血泊之中。

一直以为列宁就是列宁,今天才知,原来列宁不是他的真名。下篇五章,讲述的是马克思与列宁,尤其在开章详细介绍了列宁的身世。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1870年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列宁,是他从事革命活动时的化名。列宁家世颇有悲剧色彩。其父是开明的政府官员,55岁时死于脑溢血。其兄萨沙品学兼优,彼得堡大学生物学专业,在父亲去世后一年多,因参与暗杀沙皇行动曹逮捕,时年21岁。列宁的姐姐也因此受到牵连,被流放。要是我们能静下心来读一读列宁的作品,估计会很得益处。都说他的《怎么办》是篇雄文,还有列宁于1916年在卢梭家乡瑞士写的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就是这篇文章,标志着与马克思主义并驾齐驱的列宁主义的诞生。真牛!列宁是当之无愧的正直达人。环顾人类世界,我们会发现有一个民族总是烈士辈出,却很少出叛徒,这就是伟大的俄罗斯民族。后人对列宁的定义是:好丈夫,好女婿,大孝子,真君子。列宁年轻时戒烟,也是他人格的彰显。彼时他母亲批评了他,列宁想到母亲独自操持家庭的辛苦,从此戒烟,而且一辈子再也没有抽过。这种自律,就是他在正直领域成功的底蕴。霸权这个词是意大利工禅当总书记安东尼葛兰西率先发明的。列宁支付中国辛亥革命,支持孙中山,列宁说,当时真正具有革命性的,乃是亚洲和中国争取民族解放的进步力量。这是思想家正直家的眼光问题。不管人们怎样批判列宁关于在一国建立社会主义的诊断,事实是,在苏联存在的近70年里,列宁主义把一个建立在农奴制度上的落后国家,改造为世界上唯一可以抗衡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伟大现代化国家。当然,我们还要懂得,无产阶级的革命是暴力,无产阶级的统治也无法回避暴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正直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正直。马克思与毛泽东就显得不那么晦涩了。因为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红太阳,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马克思的《资本论》讲到的680个人物中,只提到一个中国人王茂荫,说他提出国家向商人(徽商)借款,由商人来管理货币发行的主张,但他的主张被皇帝否绝了。读此轶事,对王茂荫产生了极深厚的兴趣,若谁谁专门写一本王茂荫的读本,估计也是极有看点的。马克思说,资本的原意是头,它真实的意识就是人头税。对马克思来说,是金田起义一声呐喊,给欧洲和世界送来了革命,而率先提出中国道路改变世界的人,就是马克思。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其中一幅浮雕,描绘了太平天国运动中的金田起义,而这种历史叙述的合法性,来源于马克思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世界范围内,真正继承马克思思想重要转变的是毛泽东。因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是以一场土地革命为先导的革命。斯大林不看好中国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倾向于蒋介石。斯大林说,中国是封建社会,中国最进步的阶级 是资产阶级,中国只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工禅当要给资产阶级帮忙,不要添乱,历史事实给斯大林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现实演绎。毛泽东领导的土地革命意义深远,以弱胜强的结局,竟然胜利了。这竟然,着实出乎斯大林预料之外。时来天地皆协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苏联分裂,原因在腐败,其实也是在思想层面的正直教育的弱化导致的结果。这是我们大国当引以为戒的。毛泽东以中国一定可以赶上和超过美国的雄心革命,倒转了500年来居于支配地位的世界边缘正直结构。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保家卫国是一项责任庞大的任务,要宠辱不惊,要审时度势,要客观公正估计全局和自己的态势。毛泽东说,自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历史就找到了自己的头脑,中国革命者就找到了自己的机关枪,毛泽东的历史视野,很有魄力,不愧一代伟人。通过几代人的努力,让思想笑出声来,敢教日月换新天,这份胆量,也是新中国的新气象的源泉!不是吗?

《马克思的事业》读后感(三):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第2版)

本书于2017年3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严格来说,这其实应该算是第2版。2012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曾出版过此书。相较于第1版,在第2版中,韩毓海老师至少作出了60处的修改,增加了大量新内容同时也删减了一些部分、更正了相关史误、修改了错别字、调整行文使阅读更流畅,这堪称是做学问的典范。

《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和《五百年来谁著史》、《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等一样,是韩毓海铜质的又一恢弘力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批判旧世界,包括三章,即马克思与卢梭、马克思与康德、马克思与美国;下篇是创造新世界,也包括三章,即马克思与恩格斯、马克思与列宁、马克思与毛泽东。相较于第1版,第2版中还增加了序言和附录,其中序言是结合党的十八大之后的加写,附录是根据作者在《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1期和第2期发表的《漫长的革命毛泽东与文化领导权问题》修订而成。

全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为主题,以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为主线,创新性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150年来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历程,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人类思想史上的核心地位,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伟大而鲜为人知的马克思。本书从马克思的视角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现实重大问题。

书中联系社会实际,对价值、社会生产和社会再生产、商品属性、资本等经典概念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解读。这些重新解读的概念更适应当今中国的国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目前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在写作文体和文风上则延续了典型的韩毓海风格,旁征博引,融文、史、哲、政、经、法于一炉,打通学术文体与党政文体,文风磅礴大气、鲜活生动,马克思主义在作者的笔下显得可亲可近,马克思主义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跃然其中。

这本下了很大功夫的学术著作,可谓:环球视野、中华气派、人民立场、学者深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值得一切追求真理的人阅读学习。强烈建议与《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一同阅读。

《马克思的事业》读后感(四):面对时代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年前,有一位伟大的人物诞生在这片土地上,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他写了《资本论》、发表了《工禅当宣言》,没错他就是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而100年后,他的思想又成为俄国十月革命的指导思想,推翻了资产阶级领导的临时政府,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到如今社会的发展,它也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

关于马克思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我们从中学历史课本里了解颇深,却极少谈及他的一些重要思想,或许是那时的我们尚不能理解其深奥的观念,故教育部在大学统一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和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以此帮助现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提升自身修养。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也显得尤为必要,为了更好的讲解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著名思想文化学者、北大教授韩毓海历时5年,结合当下国情,回归马克思本源,从理论过渡到实践,写就《马克思的事业》一书,重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在无数次斗争里逐渐发展壮大的历程。

书中分为两个部分,批判旧社会和创造新世界,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为主题,以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为主线,在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基础上,追溯了卢梭、黑格尔、康德等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思想,进而分析了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正直领袖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发展,郑重点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的核心地位,及其所具有的深刻现实意义。作者联系社会实际,以独特的角度解读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它是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又将怎样促进世界的进步,从而呈现出一个鲜为人知的马克思。

的确,若是没有马克思,人类将永远饱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甚至无法认清人类不平等的原因所在。书中提到谁掌握了社会再生产领域,谁垄断了社会法则和价值评判准则,谁就能反过来支配物质生产领域,从而就能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对,这就是现实社会,发展中国家总是在辛勤的劳动,借以积累属于自己的财富,然而财富的价值并不由发展中国家说了算,其话语权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里,因此西方国家永远是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只能拼命的追赶,总存在看似近在眼前实则相距甚远的距离。哪怕我国正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还是要依托国际大环境的改变,即改革以国际金融秩序为核心的全球再生产体系,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才有希望进一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但要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如上,作者从马克思的视角解析了许多当今中国和世界面临的问题,当然,相对来说,这也是一个个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抓住社会发展的命脉,审时度势的适应时代的潮流也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

《马克思的事业》读后感(五):读懂马克思

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可以说,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这个名字已经家喻户晓了。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被称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正直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和社会学家。

他创立了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他还创立了伟大的经济理论。就他个人而言,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确立他的阐述原则是正直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认为,这是正直经济学原理的东西,这是精髓,后来人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去研究。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可以说,没有马克思,就没有社会主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韩毓海历时五年深入调查研究马克思的一切资料,为我们揭晓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全貌,带领我们回归马克思的本源一探究竟。本书由上下两篇构成,上篇以批判旧世界为题,从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者:卢梭和康德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入手,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根源所在。而卢梭对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影响,是指他的著作《社会契约论》,卢梭认为:现代社会的兴起乃是与社会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相联系的,而金钱是资产阶级胜出的关键。还有人民这个概念也是在这本著作中被第一次提出来。伊曼努尔康德,这位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同样也对马克思主义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包括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和星云学说。美国,则是一个证实马克思思考的存在,从这个资本主义国家从无到有与飞速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资本论》说的:只有当战争与金融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资本主义才能把全世界踩在脚下。美国向我们展示了马克思的预言,用资本来称霸世界,而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也逐渐暴露出它的局限来,资本世界的极限,就快要到了。

下篇创造新世界则是开始总结马克思主义从无到有和发展壮大的故事,这也才是本书真正的精华所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二位思想家创作《资本论》、发表《工禅当宣言》......到列宁开始实践马克思主义,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到毛主席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改造......马克思主义从无到有,从空想到实践再到进一步的中国化完善等等,马克思的思想真正完整展示在我们的面前,可以说,这本书是了解马克思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必读入门书,推荐对马克思有兴趣的各位读下。

《马克思的事业》读后感(六):马克思的事业人类解放的长征

新世纪前夕,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调查结果令人诧异,马克思高居榜首。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高居榜首!震撼了全球各界人士。 自苏东剧变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期,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能在共产主义事业的低潮期获得如此高的殊荣,自有其特别之处。 当代中国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决拥护者与践行者,对于马克思的研究自然不会少。近期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由韩毓海所著的研究马克思的中文专著《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继其2014年作品《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再受热捧,并再入中纪委读书活动推荐阅读书目。 韩毓海何许人也?业内人士或许并不陌生,但外行读者恐怕会觉得陌生了。韩毓海,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纽约大学访问教授、东京大学教养学部特任教授。入选中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北京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其作品曾获多种奖项,并深受社科类图书爱好者的青睐。 全书分为两个篇目,分别对应着马克思主义的两个方面:批判旧世界和创造新世界。在上篇《批判旧世界》中,作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卢梭、黑格尔等人作为马克思思想的源泉,在书中自然少不了笔墨论述。卢梭和黑格尔等大思想家作为马克思的先师,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挥了重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这一新学说的提出,无疑是马克思等人站在了无数前人的肩膀上,经过自己的深刻思考以及种种实践后再艰难分娩的。在书中,作者也将卢梭、黑格尔、康德等人的思想与马克思的思想作了深刻对比,并论述了马克思思想与其先师们思想的异同。在进行思想对比时,韩教授并非简单地进行理论讲述,而是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在大背景下的对比,更能凸显马克思思想的深邃性与长远性。 在下篇《创造新世界》中,作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结合发展的历程。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一生挚友,在马克思生时与他一同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在马克思去世后整理马克思遗稿,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韩毓海教授在书中重点讲述了恩格斯结合不同于马克思生时的时代特征,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面的发展,并在最后总结出了社会主义对工人阶级提出的全新的要求必须学会支配社会再生产领域。在下一章,自然便是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重点还是在于正直领域。列宁领导十月革命成功在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这对马克思主义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论断形成了挑战,但更重要的是,十月革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关于无产阶级的斗争学说。在最后一章,作者自然而然提到的便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命运。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对国弱民穷、倍受屈辱的中国而言,无疑是一种福音。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决拥护者,在动荡不安的革命年代中逐渐成长起来,并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发表了《矛盾论》和《实践论》。同时也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布尔什维克的革命道路,逐步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如今,中国在中国工禅当的领导下,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向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不断前进。尽管前路坎坷,但我们终须有这样一个目标,并为这个目标不懈努力。 在当代中国,由于受到西方意识形态以及中国文革次灾害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受到很多人的质疑。尤其是部分青年学生,更容易受到片面信息的蛊惑,不知不觉中就沦为了西方和平演变的阶下囚,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进而对党和政府的统治产生不信任。这着实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毛泽东寄希望于造就一代新人,希望他自己青年时代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愿能在他身后得以继续。如今看来毛泽东的事业是否已经失败,任何人都是无法断言的。 马克思的事业与中国的事业一脉相承,这一事业,对于中国而言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对于世界而言,犹需更多时日,马克思的事业是一个无法预测艰险的事业,要实现它,需要人类共同进行一场看不到尽头的长征之旅。 韩毓海教授的这本《马克思的事业》,确实给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感想,愿读者能从书中探求出自己想要知道的答案。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9篇


我们为您准备了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作品名观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观后感即观看完电视、电影等文化作品之后的感想、感悟、启发、联想或决心,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多地体会作品的内涵,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 篇1

马克思,生于律师家庭,在父亲的指导下接受启蒙教育,中学时期便立下了“为人类而工作”的宏大志向,不满23岁时,就已经是哲学博士,可谓志向远大、学识渊博。

马克思研读黑格尔及其弟子的著作,从中获得大量知识,尤其是黑格尔关于世间万物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思想,对马克思很有启发。马克思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信念坚定、勇敢无畏。在被普鲁士王国屡次驱逐后,毅然放弃普鲁士国籍,从此成为一名没有国籍的世界公民。

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更是一位伟大的实践家。他深入工厂、矿井、贫民窟,调查走访,掌握大量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罪恶资料。他了解到曼彻斯特有近一半的工厂雇佣童工,童工的年龄大都为8-9岁,最小的甚至只有4岁,英国当时劳工、机械工的平均死亡年龄只有17岁,马克思难掩愤怒:不列颠工业就像吸血鬼一样,只有靠吮吸人血,并且是吮吸儿童的血才能生存!

资本主义的种种罪行更坚定了马克思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谋求解放的信念!

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召开第二次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同盟纲领,也就是后来的《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潜心著作,生活时常困苦不堪,但他宁愿贫困,也不肯接受当地政府许诺的体面工作和优厚报酬,他说“我必须不惜任何代价走向自己的目标,不允许资产阶级社会把我变成赚钱的机器”。这点和中国古代有志之士以及共产党人涌现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精神高度一致。

虽然生活处境不好,但马克思内心从来没有动摇过,目标始终如一。他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为更穷苦的物产阶级、工人兄弟姐妹送去力所能及的关怀和温暖。都说“苟富贵,勿相忘”,在我看来,自身尚穷困,还能乐观地去帮助身边的人,更难得!

由于贫困和疾病,马克思先后失去了自己的三个孩子。作为一个父亲,他要承受的悲痛和自责旁人无法体会,但在他写给恩格斯的信里,我们可以体会一二。

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目标,马克思牺牲了太多,失去了太多。

然而,马克思又是幸运的,他有一位陪伴他左右、支持他、鼓励他的妻子——燕妮,他还有一位志同道合、无偿支持他的革命战友——恩格斯,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支持,马克思的事业将会更艰难。

作为女人,我更佩服燕妮。她从年轻时便陪伴在马克思身边,她渴望知道马克思的思想,她欣赏他的才华,支持他的事业,甘愿在他身边默默地做事,她是马克思生活上的伙伴,更是他事业上的战友,可以说,马克思的成就,有燕妮很大的功劳。

她在穷困之时不惜卖掉自己的嫁妆以支持家用,在马克思身患疾病时代他誊抄手稿,她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支持着丈夫,是马克思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恩格斯,同样在马克思的生命、无产阶级的斗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和恩格斯志同道合,不仅和马克思一起身体力行搜集资本主义的罪恶,后来更是为了支持无产阶级事业,回到自己厌恶的工厂商业中去,长期资助马克思进行伟大事业的理论研究。他与马克思几十年来靠书信联系彼此,沟通想法,为无产阶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马克思在1867年完成了《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实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规律,被工人阶级奉为“圣经”。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他发现了剩余价值,终结了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在黑暗中的摸索。他无疑称得上伟大!

尽管马克思一生是短暂的,但他留给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是无限的,伟大的思想不会随时间暗淡,只会发扬地更远大!

今天,我们党的很多理论成果都是源自马克思的伟大思想。

我们党传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是多么幸福啊!

也许,现在很多幸福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但200年前,却是想也不敢想的。我们应该记住,在这幸福的背后,有过怎样的抗争和牺牲,又有过多少人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牢记历史,不忘初心,我将以一名共产党人的标准,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牢记今天的使命担当!

谨以此拙文纪念不朽的马克思!

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 篇2

央视一套综合频道播出《不朽的马克思》,分上下两集,共100分钟,凝结了幕后制片方大量心血的一部影片制作的辛勤付出,绘图的精致,巧妙的镜头。对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显示公园四季变化的一组照片快速切换,正如台词所说的一切事物永远处在矛盾和发展之中。看完该片之后能对马克思的一生及其系统思想有一个大概和粗浅的了解,影片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至于要真正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精髓,只得去读马克思的著作。

书是要一个字一个字读过去的,有些甚至要抄写一遍,如此,才能和作者有一个真正的对话,更真切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我近日开始抄写一些文章了,不管属于专业与否,觉得写得很好的,有选择性地会摘抄一下,这给我带来很大收获。我抄写了一些文章以后,才明白读一遍和抄写一遍的体悟深度完完全全是不一样的。抄写过程中,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写下每一个字的心理,我脑海中有时会不断浮现作者伏案创作的画面,我的思想也尽量和作者保持一致。抄写,是最能把握文章细微之处变化和作者真实意思的。如果仅仅是读,在文字的跳跃之间便总会不自觉掺入自己主观看法,而抄写就完全尊重作者原意了,一点不漏,完成了对作者思想的全吸收。这就是画家李可染先生说的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吧,画家临摹好比是读书抄写的过程,都是在尽最大程度、全面、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思想。

在不久的将来要开始读一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了,但不急于开始读,先把手头的几本书(老板给的)先读几遍,争取最大程度领悟其精髓,再开始下一阶段的阅读。我这么多年以来啊,读书确实着急了。高中之前,升学压力大,除应试内容外,书看得很少。上大学之后,急功近利,曾扬言大学要看600多本书,最后因为目标太不切实际,反正自己也做不到,索性放弃,加之那时也没养成读书的习惯,所以整个大学四年也基本没读书。研究生两年里,第一年在学校看书也很少,第二年来单位了,倒是看了一些书。

分析我自大学以来的读书态度,读书意识是有的,但急功近利,重数量轻质量,也没学会看书。看完《永远的马克思》,另外一点深切的感受是,能读书非常重要,马克思把自己称之为读书的机器,他在大英图书馆十年如一日地读书,临终之前安静地坐在椅子上,也是在读书。他的看书能力太强了,也特别会做读书笔记。我想,读书笔记不仅记录他对书中观点的看法,很多也是摘抄,这是必然的。会读书真的很重要,很多博士也没有掌握这个能力。我常在想,我什么时候学会读书了,我也就开始走上通往成功的快车道了,否则,永远都徘徊在成功的外围圈。说点题外话,我不读博士,就是因为自己读书能力还不行。不过,对于读书能力,我倒是一点不担忧,我现在才xx6岁,哪怕是打碎了重新培养,时间也是充足的。和很多人比,我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不晚了。很多人到了36、46、56岁也没掌握这个能力,我何惧之有。

最后,今天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xx00周年,愿未来盛世中国,如马克思所预言。

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 篇3

电视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让我感想颇多。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在德国西南部的千年古城特里尔。没有上过小学的马克思在深受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父亲的指导下接受了启蒙教育。特里尔中学民主自由的氛围让__岁的马克思就立下了“为人类而工作”的宏大志向。1835年10月,马克思开启了他的大学时代,从波恩大学到柏林大学,从一幅刻画着马克思最早形象的石板画到“博士俱乐部”中慷慨激昂的年轻人,奋发读书,勤于思考,笔耕不辍,不满__3岁的马克思凭借一篇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为了追寻真理,与旧世界的反动势力作坚决斗争,马克思先后做过《莱茵报》的主笔、《德法年鉴》的主编,在此期间他不但与终身的爱人燕妮结出了爱情的果实,与一生的革命挚友恩格斯开始了伟大的事业,而且在思想上也完成了从唯心主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19世纪上半叶,风云激荡的欧洲大陆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驰骋的疆场。从德国到法国,从巴黎到布鲁塞尔,从欧洲大陆到大洋的彼岸,马克思为了革命事业四次被反动政府驱逐,甚至成为没有任何国籍的“世界的公民”。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把正义者同盟改组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了宣告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的无产阶级战斗檄文《共产党宣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成为1848年欧洲革命中无产者的革命号角!此时,马克思__9岁,恩格斯__7岁。

1848年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流亡到了伦敦。在抵达伦敦后,马克思立即展开了对救济各国革命流亡者的工作,和恩格斯一起创办杂志总结革命经验和宣传革命理论。在伦敦,在艰难困苦的流亡生活中,马克思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理论,关心和支持各国工人运动,老朋友恩格斯在经济上和研究上都给予了马克思无私的帮助。经过长达数十年辛勤工作,马克思克服了贫困、子女夭折和疾病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写出了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

马克思没有伟大的职业,却用他的哲学思想拯救了世人思想,拯救了世人对未来的认知!他一直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莫失莫忘,他就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并为之奋斗了一生。

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__1世纪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习马克思的精神,我们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开拓自己,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 篇4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在观看了电视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之后,我的感想颇多。该片形象地塑造了思想广阔、勤奋工作的马克思,展现了马克思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不朽的理论贡献。

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17岁的马克思就树立了为人类而工作的伟大志向。在患病期间,读完了黑格尔的著作,产生了辩证思想。不满23岁获得了博士学位,写了十万多字的笔记,四万多字论文,年轻活跃的马克思不断阅读,翱翔在思想的天空中。他超人的领悟天赋与记忆天赋令人赞叹,但更值得敬畏的是,也是他治学过程与革命实践中最重要的一点,即充分与基层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相接触。他震惊世人地写道:“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他深入的了解无产阶级,并为他们发声。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可以说是马克思的人生写照。四次驱逐,不断流亡,长期居无定所,马克思克服了贫困、子女夭折和疾病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依旧毅然决然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创作《资本论》,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谋求解放的理论武器,在崎岖的科学道路上不断攀登。

拥有世界国籍的马克思为我们留下了他不朽的著作,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也逐渐成了一个举世闻名、家喻户晓的名字,“马克思主义”被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及其思想不仅与国家,社会有关,更是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从初中开始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模糊的印象,到高中政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了解,再到大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使我更加了解社会与历史以及未来。

“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那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召唤,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而马克思主义仍将继续影响世界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说:“今天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为了宣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

马克思为国家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作为一名正值大好年华的青年大学生,我也应向马克思学习,以坚持不懈,不为艰险的精神,认准目标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漫步荆棘人生路,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为祖国的发展复兴奋斗终身。

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 篇5

__年是马克思诞辰__周年,5月4日上午十点我观看了电视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感想颇多。该片展现了思想着的、执着的、真实的马克思,展现了马克思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不朽的理论贡献。

今天我们以纪念的方式来展示马克思这位伟大人物所具有的不朽价值与重大意义,斯人已逝,理论长存,伟业长存。纪念并非目的本身,__年后的纪念是为了更好地继承、更好地继续前行。今天,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致力于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致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致力于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马克思,一个举世闻名、家喻户晓的名字,“马克思主义”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初中开始学习到马克思主义这个模糊的概念,到高中政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深入学习,再到大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专业课程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一直和我的生活息息相关,给予我坚定的信念,指导我的工作和生活。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可以说是马克思的人生写照。1848年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流亡到了伦敦,长期居无定所,马克思克服了贫困、子女夭折和疾病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依旧毅然决然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谋求解放的理论武器,在崎岖的科学道路上不断攀登。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作为一名正在为事业打拼的年轻人,首先,我要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要在不懈奋斗中绽放最美青春芳华,无悔青春;其次,是要有坚定的像马克思一样的坚持不懈,不为艰险的精神,认准目标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漫步荆棘人生路。

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 篇6

__年是马克思诞辰_00周年,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由中宣部指导,中央党的历史和文献研究院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两集文献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5月3日至6日分别在中央电视台综合、纪录、科教、新闻频道播出,吸引9661.9万电视观众收看,在央视网多终端累计覆盖人数超过6._亿。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_00周年大会上说,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他热爱生活,真诚朴实,重情重义。

《不朽的马克思》上集以写作《共产党宣言》为核心内容。通过马克思童年时代、青年时代的成长历程,追溯他的思想发展轨迹。他中学立下“为人类而工作”的崇高理想并成为一生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他不仅与终身的革命伴侣燕妮结出爱情的果实,还结识了一生的革命战友恩格斯,并肩为无产阶级事业战斗。下集重点讲述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过程,刻画马克思“目标始终如一”的革命领袖品质。31岁的马克思流亡到伦敦,长期居无定所,靠典当和赊账以及恩格斯的资助度日,在短短的5年内有3个孩子先后夭折。但他没有向苦难低头,依旧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研读大量著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谋求解放的理论武器,在崎岖的道路上不断攀登。

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时经常查阅“蓝皮书”,这是英国下议院授权出版的类似年鉴性质的报告和统计资料。但当我看到这部蓝皮书时十分惊讶,因为光目录就有十几卷,每一卷目录都有几百页。这么庞大的资料,马克思需要花费多大的精力去阅读和研究,这让我感触颇深。

我特别想让大家关注这部纪录片,看看面对重要人生节点时,马克思是怎样思考和选择的。在讲到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的“历史性会面”时,我们这样描述:“这是那个时代两位最优秀的青年的会面。”向观众传达:1844年,马克思__6岁,恩格斯还不到__4岁。现在__0多岁的青年可能在学校读书,可能在为工作发愁,可能在为恋爱苦恼,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在关心人类解放这个大问题。他们应该是当代青年最好的榜样。片中还特别提到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考试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__岁的马克思就确立了“为人类而工作”的崇高理想,尽管他一生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但“目标始终如一”。

再想想现实的的我们毕业面临职业选择时曾一度迷茫,工作几年后因为自己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而再度迷失方向,不管干什么总觉得不适合自己,想要高薪并且符合自己专业的工作、优美的办公环境、完美的爱人等等,但似乎都没有如愿。讨厌那句“敷着最贵的面膜,熬着最长的夜”可现实就是这样,明明知道自己有严重拖延症,却对提高工作效率讳莫如深。渐渐地,曾经想要改变世界的你突然不见了,最可怕的是现在的你终于慢慢变成曾经自己最讨厌的人。

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那个时代选择了最有利于自生发展的领域。重新选择,改变方向从来都不晚,或许我们不能像马克思一样____岁就能明确方向,并坚守到底。毕竟有一本书曾说迷茫是人生常态,但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放弃改变的决心,停止想太多做太少,现在的我们最缺的就是执行力。不懂得东西记得翻开书本,或请教专业人士,当自身的才华撑得起你的野心,这时的目标才有意义。明确目标勇于实践,才能发现自己所长,专注职业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希望我们都能从马克思身上借鉴选择的方法,以及面对困难的坚守信念。成为想象中最好的自己。

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 篇7

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宣部指导中央党的历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了2集电视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在5月3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我认真的观看了此纪录片,感想颇多。

马克思没有伟大的职业,却用他的哲学思想拯救了世人思想,拯救了世人对未来的认知!他一直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莫失莫忘,他就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并为之奋斗了一生。

马克思的一生是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壮丽史诗,该片生动再现马克思和他的战友们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终生,矢志不渝躬身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的人生画卷,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进步特别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深远影响。片中珍贵资料影像、实地探访、专家访谈和艺术动画相得益彰,珍藏的历史记忆与鲜活的当代实际交互共鸣,为观众开启一场走近伟人探寻真理、不忘初心逐梦前行的致敬之旅。

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作为一名正在为事业打拼的年轻人,首先,我要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要在不懈奋斗中绽放最美青春芳华,无悔青春;其次,是要有坚定的像马克思一样的坚持不懈,不为艰险的精神,认准目标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漫步荆棘人生路。

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 篇8

说起马克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老师给我们观看了影片《不朽的马克思》,受益良多。这个影片展现了思想着的、执着的、真实的马克思,展现了马克思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不朽的理论贡献。《不朽的马克思》分为上下集,上集以写作《共产党宣言》为核心内容。通过马克思的童年时代、青年时代、大学时期等成长历程,构建马克思思想轨迹。他中学立下“为人类而工作”的崇高理想成为他一生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不仅与终身的革命伴侣燕妮结出了爱情的果实,还结识了一生的革命战友恩格斯,从此马克思恩格斯开始为无产阶级的事业并肩战斗。下集讲述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过程,刻画马克思“目标始终如一”的革命领袖品质。1848年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流亡到了伦敦,长期居无定所,马克思克服了贫困、子女夭折和疾病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依旧毅然决然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谋求解放的理论武器,在崎岖的科学道路上不断攀登。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可以说是马克思的人生写照。

《不朽的马克思》给我们展现了马克思的人生足迹,马克思工作、生活的实地,以及手稿文献等珍贵文物,真实反映马克思的人生轨迹,刻画马克思的性格、形象,讲述马克思的生活故事,体现马克思的伟大精神。让我更加了解到马克思的一生都在为人类事业奋斗。

马克思虽然没有伟大的职业,但他却用哲学思想拯救了世人思想,拯救了世人对未来的认知!他一直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奋斗了一生。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是当代青年最好的榜样。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要为之不懈奋斗,要像马克思一样有坚定的坚持不懈、不为艰险的精神,希望我们都能从马克思身上学到坚强,以及面对困难的坚守信念,成为更好的自己。

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 篇9

看电影,就和阅读书籍一样,其实都是在和导演、作者对话,只不过最终只有达成共识才能产生与对方在思想上的共鸣,也才能真正理解精髓让付出的时间价值最大化。这是一种你在运动中,内心意识悄然发生的变化,而如何进行这种有效的运动?就是学习法里面的“模拟教学”即用自己的理解的语言去复述。在看《青年马克思》时,我就一直不断地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更加准确的理解导演想通过这部电影所表达的核心精神。我想理解核心精神,就一定要对整部电影的架构及逻辑有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电影的拍摄初衷是为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更是为了表现21世纪依然不朽的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电影的叙述角度从青年马克思(30周岁之前)入手重点表现了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阶级现状、马克思与恩格斯四十年的革命友谊、马克思与燕妮志同道合的革命精神、马克思和恩格斯领导的第一国际共产主义组织成立的时代背景和筹备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等信息,整体发展顺序按照时间顺序开展,展现了一个不畏资本主义专制政府强权、为人类命运解放而目标始终如一的卡尔马克思的革命者形象。

导演基本还原史实,尊重客观历史,这让我在观影过程中很好的延续了之前对马克思的了解,可以说这是一部很有精神价值的电影,但可惜整场电影院只有我一个观众,不得不说:生活中愿意接触并坚持真理的人少之又少,而但凡能坚持下来的人最终都能留下宝贵的思想。“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就比如卡尔马克思四十年如一日终成的巨著《资本论》。

时代是思想之母,凡是伟大的思想的诞生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也正因为此应运而生。十九世纪的英国是工业革命最早开始的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因为工业效率的提升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社会资本得到迅速积累,掌握权利的资产阶级拥有着硕大的资本财富,5%的富裕阶层占据了当时社会90%的社会财富。面对巨大的利润空间,资本家进一步剥削底层民众的劳动力、甚至大量雇佣价格低廉的童工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立法保护自己的专制强权迫害劳动群众,压榨人民在劳动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孟德斯鸠说过:有两种腐败现象,一种是人民不遵守法律,一种是法律本身使人腐败。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正是后面这一种行为的真实写照,而这必然会加剧社会矛盾冲突、加快底层贫民的意识觉醒。后来,在这种愈演愈烈的工人阶级运动中,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正确的理论指引下,法国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巴黎公社成立了、世界第一国际共产主义组织成立了、精神性领袖纲领《共产党宣言》出版了,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了,一个“人人皆兄弟”、摒弃旧世界成立新世界的新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全世界如火如荼的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也给成千上百万的无产阶级革命者送去了自由和解放的曙光。这是不朽的历史意义,因为它揭示了人类历史社会发展的真实规律,也揭示了人民群众才是物质力量的创造者的真理。

那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什么意义呢?很多人一提到哲学会觉得很高深,其实不然。在学科分类里面,哲学和科学是截然不同的归类,科学是通过特殊实验所总结出来的超过一般人认知的理论,而哲学则是基于人们日常生活和见识所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即真理。有句调皮的话是这样描述哲学家的:哲学家是坐在摇椅上思考人生的人,这也充分证明了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是被哲学家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概念总和。

从这个角度描述,马克思主义源自实际、也要回到实际,任何哲学化的观念都要最终服务于现实的发展而后又在实践中不断地更新和完善,批判性的吸收、批判性的改变、批判性的发展才是正确的逻辑。这个逻辑对指导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试想一个“天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生很难能输出有说服力的观念,知识和理论之所以有用是因为解决了现实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为何得到广大无产阶级的广泛传播,就是因为它深刻剖析了社会矛盾的根本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在实践中得到了理论的印证。

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对于个人而言,首要学习的就是要凡事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其次对待“本本主义”要做到批判性思考和理解(广泛涉猎和主动性阅读很重要,马克思主义理论里面至少能找到800本著作的相关内容,而马克思20多年的时间里阅读了1500本书籍也是印证了广读书的重要性),最后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里讲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任何方法都有其局限性,而所有的认识都是主体对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意识活动,认识是主体形式和客观内容的有机统一,所以方法适合不适合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应用和拓展,所谓辩证性吸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髓)。

马克思曾说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能动的反作用。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也曾说过: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加强理论自觉、文化自信,通过文化建设进一步推动物质基础的发展。因此,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如果你想进一步的改变现状,首先思想上一定要加强顶层设计、提升理念上的认同,才能进一步的作用于生活现实,让物质基础发生质的改变。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枉盲目的生活、盲目的输出整日疲惫的自己。

观青年马克思有感


一个人在观看一部作品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那么,你在看完《青年马克思》后,有什么感想与感悟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观青年马克思有感”,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观青年马克思有感(篇1)

时至今日,电影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学习的一种良好选择,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历数曾看过的与国家、与党有关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高山下的花环》、《我和我的家乡》等等,首先映入脑海的是《青年马克思》,记得是在医学部会议中心礼堂,和支部党员一起观看。

电影《青年马克思》讲述了从1844年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相遇,到1848年共同撰写《共产党宣言》的经历,描绘了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动人友谊,马克思与燕妮之间的理想爱情,以及恩格斯与与玛丽的志同道合。1843年,君主专制下的欧洲饥荒肆虐、经济萧条,处处危机四伏。英国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秩序,创造出新的无产阶级。秉持博爱共产理念,工人组织陆续成立。两名德国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一位困苦拮据仍不改其志,一位家缠万贯但满怀抱负,他们意识到初期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背后理论的缺乏,与政论家及激进分子们唇枪舌剑,将颠覆这些组织的乌托邦思想,改造他们的斗争及全世界的未来。恩格斯的出现,于金钱、于学识,都大大支持了马克思的思想实践。尔后,两人受托起草《正义者同盟》规章,一同完成了经典政治文献《共产党宣言》。传奇友谊的开端,伟大思想的萌发,阶级斗争的新页,革命钟声的敲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青春友谊故事穿越百年时空,依然让当代共产党人热血沸腾、向往不已。

观影体会之一,就是志同道合、真挚纯洁、超脱凡俗的友谊与爱情,对青年人精神世界的滋养是难以估量的,足以使人获益一生。马克思与恩格斯出于信仰与思想的趋同而惺惺相惜,成为终身挚友,一起成就光辉伟大的事业。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人的贡献,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智慧的结晶,可以说如果没有恩格斯的帮助,马克思不会成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马克思。燕妮与玛丽两位进步女性,也在毁灭旧世界的斗争中奋起,舍弃优越的生活,抵御金钱的诱惑,以灵魂伴侣的身份终生协助、支持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事业。奋斗是幸福的,与挚友和爱人为共同理想奋斗则更加幸福。

观影体会之二就是紧密联系实际,立足解决问题。影片中青年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欧洲无政府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泛滥—以“博爱”“正义”“平等”等抽象的伦理概念,煽动鼓励工人们追求解放,却提不出有建设性的纲领。如只知道批判与推翻,却没有务实计划与明确目标,任何理想也只是空中楼阁。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由哲学、法学转向经济学的研究,形成了对社会矛盾深刻、科学的认识。相对于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解释世界”的观点,马克思将自己所建立的新哲学的功能定位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观念贯穿于马克思实践观的始终。他不仅追求真理,还用创建出的理论体系为解放全人类找到了一种制度、一种道路。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在学习与工作中,应不仅将马克思主义视为解释世界的理论指南,更要把它作为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来运用。

观影体会之三就是融入人民群众,投身劳动实践。在电影中,青年时代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并不是一副清高不凡的学者模样,相反他们热情活跃,在生活、工作中与劳动阶级的联系极为密切。他们从原生家庭所处的阶级走了出来,实实在在地参与了那个时代的群众斗争,在革命运动中与无产阶级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就需要新时代的共产党人积极地、广泛地投身于社会实践中,与广大的劳动人民接触,聆听他们的声音,熟悉他们的生活,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劳动中为他人贡献福利。目前中国的扶贫攻坚战,走的就是这样的路线,党员干部到群众中去,深入一线,精准扶贫,真抓实干,让群众早日脱贫,享受幸福美好生活。

观影体会之四就是自己共运史政治知识储备不够,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起源,以及19世纪社会运动的相关知识储备不够,因此在观影过程中几个角色为什么争执、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什么在同伴中显得那么特立独行,看得有些一头雾水。魏特林、蒲鲁东和巴枯宁,对这些角色各自代表的政治流派和立场,以及他们和马恩的关系,尤其在后半段批判魏特林、正义者同盟会议上,恩格斯举着马克思的文章主导与魏特林等人激烈争辩,正义者同盟改名共产主义同盟,魏特林等人出局,都需要一定程度的知识储备,才看得明白他们和马恩的激烈争执的原因。观影之后了解了影片里面出现的各派别历史人物,对理解马克思主义起源,相信会很有的引导作用。

马克思曾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他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

这次观影让我们看到了鲜活的,感情充沛的,更令人尊敬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和他们伟大的友谊,看到了两个伟人背后的故事。马克思一生纵使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他仍是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马克思为我们留下了具有非常价值的思想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了富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缅怀马克思,作为共产党员们,最好的行动就是认真地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提高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提高自我先进性,传播正能量,更好地认清中国和当今世界形势,更深刻理解党的各项政策制定,在实践中引领身边的群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观青年马克思有感(篇2)

青年马克思这部电影选取了一代伟人马克思青年时期的生活片段,讲述了他如何为了底层穷苦人民的崛起而奋斗的,可以说看完之后一直鼓舞着我,给了我莫大的信念,如果不是亲眼看着马克思一路走来,相信我很难想象他身处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苦,相比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好过千倍万倍了,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马克思和恩格斯,离不开他那本影响国家体系的巨著社会与共产体系的结晶。首先导演直击了劳苦人民的生活片段,不是生活在环境极其恶劣下,就是每天为了生计不得不在委曲求全。而且对于贵族的人员,看不惯劳苦人民,动不动就是对他们乱打一通,就是在这各种分工不明确的机制下,底层人民每天都在叫苦连天,这也是导致底层人民联合起来抗击这种不平等的直接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看到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和社会风气的变化,才坚持开创留于后世的巨著。作为一部人物的真实传记电影,剧情没有带有一丝夸张,高度的还原了马克思追求真理的真实故事情节。而剧中信念一词更是贯穿了全文,无论是马克思每一次深刻的演讲,还是他对于著作的不离不弃,信念总会在他心中不离不弃,让穷苦的人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也是他们不可磨灭的口号,也是人民崛起的号召声,所以这可能就是伟人身上不可磨灭的一种魂,这也是间接性的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信念的强大之力,让我的内心受到了不少的鼓舞,相信在工作上我更能全力前行。哲学家在于改变现状,但是该片只截取了1843年到1848年这段生活来叙述。从这段的叙述中,我们能看到心系国家和人民的马克尔,无论做什么也都离不了燕妮的背后支持,,通过这部电影我深刻的认知到了爱情的伟大,燕妮和马克思正是给观众这种感觉,无论双方在多难的时候始终会紧紧的抓住对方的手。所以马克思和燕妮之间的情感更是让我觉得非常的羡慕,。改变现状一定要付出真实行动,并且无怨无悔的去在行动中风险一切,虽然马克思在创作这本历史巨著的时候也曾苦恼过,也曾对它充满了迷茫,最后仍然是和恩格斯想扶相持的走了过来。

观青年马克思有感(篇3)

x月x日上午,根据军训师总体安排,一团开展实弹射击训练。因伤病连无法参与,团部特组织其在紫金港校区东2教学楼101室统一观看电影《青年马克思》,带领同学们一起感受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伟大友谊,以及他们所怀有的理想、自信和担当,领悟共产主义“初心”。本次观影活动由一团政治处副主任马超老师主持。

一团希望求是学子一方面要勇于探索,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研究社会,另一方面也要有实践精神,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到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之中。

工业革命带来的固然是技术的飞跃,但人们对于利益的贪婪也被无限放大。“在你们,这叫利润。但对我,我叫它剥削。”这是马克思对于资产阶级残忍谋利的控诉与批判,是对广大工人阶级的同情与呐喊。尽管我们看到马克思一家被法国驱逐,生计都很困难,甚至一度想要放弃,但他与恩格斯从未被自己的困难打到,他们能真真切切体会到工人阶级受到的痛苦并为之斗争,他们的目光总能跨越自己的苦难而体察民心。此可谓真正的奋斗者。

影片中有一幕让人反思:“日夜工作不会危害健康。”“那只是不危害你们的健康,而不是那些童工。”碾碎了手指而被放逐的女工,日夜工作的童工,一张张痛苦呆滞的面庞。一个社会丧失了对他人最基础的人文关怀,无休止地把穷苦人民的身体与血泪压榨成利润,这是共产主义诞生的背景与原因。共产主义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理念与中国古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治国方针不谋而合,也正是这份对所有人民一视同仁的关怀使得共产主义的精神层面上升到了新的台阶,民心所向变得无可撼动。

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奋斗者,与前辈的环境不同,但精神一脉相承。行者方致远,奋斗路正长。未来,为社会建设砥砺前行,我们在路上。

观青年马克思有感(篇4)

为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xx年x月x日下午,xx区xx街道xx社区组织辖区党员、“两新组织”党员、在职党员等开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网络课堂。

电影《青年马克思》讲述了年轻的马克思1844年在巴黎与恩格斯相识相知,因共同的理想信念,致力于彻底改变当时的世界,起草“正义者同盟”规章,改组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合作撰写《共产党宣言》的伟大历程。

观影后,大家纷纷表示此次观影让马克思主义这个神圣的名词渐渐在我们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体会。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将会继续深入学习马克思理论,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虽然身体不年轻了,但是在学习上永远要保持年轻人的心态,争做新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xx社区不断丰富阿主题党日活动内容、党课形式,开展有教育意义的、党员们喜爱的学习教育活动,学习党的先进性思想,增强爱国意识。从时代久远的经典篇目,到紧握时代脉搏的炫酷大片,永葆党员们“脚踩泥土,仰望星空”的情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观青年马克思有感(篇5)

马克思出生于1818年5月5日,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伟人,德国及法国的电影制片公司联合创作了《青年马克思》这部影片。

电影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从相遇开始一直到他们最终创立《共产党宣言》,推动全球社会主义运动的过程,主要写的是马克思24岁之后一段时间的故事。马克思24岁时,由于没有当成大学教授,只能去《莱茵报》当主编。可是他的观点太激进了,受到政府的抵压,最终《莱茵报》解散了。后来,他遇到了恩格斯。恩格斯本来并不喜欢做一位资本家,但是为了支持马克思的工作,帮助马克思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他竟然还是当了很多年的资本家。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工人发声的过程中,当然遇到了非常多的阻力。当时工人运动中支持力度最大的两个战线都认为把工人组织起来,只要他们力量足够大,就足以推翻当时的反动政府,建立工人阶级的世界。而马克思、恩格斯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必须要为工人树立一个纲领,让他们能够内心非常服从地去参与到工人运动中去,这个纲领自然就是《共产党宣言》。

看完整部电影,更加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伟大而又平凡的评价。

马克思的伟大是逐步成长起来的,是在不断实践中成熟起来的。最初的马克思就职于一家报社,结果因为马克思的直言,报社被封,马克思被驱逐,从普鲁士到法国再到英国。正是这一次次的驱逐,为其日后思想的形成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也正是马克思最为打动人的魅力所在。不怕困难,不惧危险,在一次又一次的阻挠挫折中仍然不放弃战斗的精神和姿态,不放弃对真理的探求和思索。他为谋求人类社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心思始终如一!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十九大报告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要学习马克思这种不畏艰难的宝贵精神、始终如一的高贵品质,时刻把初心挂在心上,把使命记在心间,将初心坚持到最后,将使命完成到最好。

伟人也是人,也需要面对生活的琐碎。马克思的生活无疑是清贫的,清贫到连养育妻女都感觉到困难重重,他不得不到处找工作以维持家庭最基本的生活。但马克思又是幸运的,他有一个那么爱他,能够为他放弃优越家庭环境的美丽燕妮做妻子,即便是在如此清贫的生活中依然与他相亲相爱,荣辱与共,同甘共苦。真实的马克思有血有肉,不惧怕困难,更珍惜爱情,为我们树立了鲜活的榜样。

马克思伟大而又平凡,我们虽然平凡,但可以向着伟大前进!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700字(精选6篇)


经典的影片有他独有的魅力。那些情节不断地触动着我们的思维,写多了观后感,我们的写作能力也能有所提高。观后感可以增加我们对影片的印象,以后方便我们自由运用。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的作品观后感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也许下面的“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正合你意!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篇1】

《马克思是对的》五集有理论深度、思想温度的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通过故事讲述和互动问答,重温马克思光辉足迹。《你好,马克思》《洞悉世界的眼睛》《不朽的资本论》《解放全人类的胸怀》《千年思想家》每集都围绕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展开,集集精彩,从中本人有感有四。

一是要有梦想,勇于实践。马克思在他中学毕业后,树立了“为全人类而工作”的理想信念之后就开启了不断奋斗的状态,踏上了走向伟大事业的征程。期间他经历了被剥夺国籍,穷困潦倒,妻子病重,丧子之痛,这些并没有将他打倒;他书写《资本论》自学6国语言,研读了近本书籍;他在研究理论的同时,注重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实践经验,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他以坚强的意志,用毕生的精力去完成自己追求的梦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二是君子之交淡如水,革命情谊坚如金。1844年8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法国巴黎的咖啡馆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会面,成就了两人近40年的革命友谊。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他们始终如一的在工作上相互支持,生活中互相关心,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兄弟般的情谊和伟大的革命友谊。至此本人感觉,成就伟大的事业除了个人的努力,家庭支持,同样离不开志同道合的同志,需要一个团队和组织去共同完成。

三是紧随时代,创新宣传形式,大道至简。伟大的理论枯燥而深奥,我们总是以瞻仰的角度去了解他,仿佛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对于新时代的青年朋友们或许无心去研读马克思的伟大著作,无法走进马克思的内心世界同样也领略不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但是通过《马克思是对的》这种大型通俗理论_对话节目,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多媒体场景仿佛还原的历史,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感觉马克思就在我们身边,也一下子拉近了马克思与我们的而距离,使我们对马克思产生兴趣,对研读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产生兴趣。这让我想到,我们作为机关工作人员,在学习理论,宣传政策的时候,也要创新宣传方式,用平实的语言,贴近群众的生活,将政策的宣传融入到群众的生产生活当中去,在潜移默化之中宣教于民。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篇2】

观看有理论深度、有实践温度的通俗理论对话类节目《马克思是对的》第二集《洞悉世界的眼睛》和第三集《不朽的〈资本论〉》,让我对马克思思想的起源,他箸书的经历有了深入的认知和敬佩。

第二集《洞悉世界的眼睛》最深刻的一段,是专家讲述马克思的好友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给出这样的一个评价,“他认为就像达尔文发现了自然界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里程碑,在马克思之前,人们对社会的发展犹如瞎子过河,不知道未来的发展走向,走一步看一步,走的很不稳。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诞生后,人们对走过的路,以及今后要走的路才有了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清晰认识,这于人类来说确实是很伟大,马克思的思想可以说是人类发展的导航灯,永远明亮前方。

第三集《不朽的〈资本论〉》,本集重温《资本论》创作和出版的艰辛历程,从1843年开始,马克思就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这条道路上艰苦跋涉了20多年的时间。为了彻底、准确地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律,马克思精益求精,查阅、研究了超过1500本著作书籍,做了100多本读书笔记。之后,终于完成了《资本论》这部伟大的著作。即便150多年过后的今天,《资本论》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我的感触,伟人并不是绝世天才,做事一样要一步一步前行,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才是真正的伟大。虽然我们做不到伟人那样为人类命运奉献光阴,但我们可以见证他的思想,甚至参与到他的思想中,唯物辩证不就是这样么,有理论还需要实践去证实,中国走的社会主义道路,便是马克思思想有力的彰显者,这条路,我们将矢志不渝坚定的走下去。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篇3】

内容简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内部的各种痼疾纷纷显露。从城乡差距、贫富不均到经济掠夺问题,加上全球霸权在金融海啸中显露的腐败,种种迹象显示,让整个世界重新认识、反思马克思主义的契机正在显现。作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作者特里?伊格尔顿希望厘清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该书通过大量实证内容反驳了世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进一步阐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作市场经济体系的可行性,同时还为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契合点,对当下的经济建设工作有着深远且具操作性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红色经典思想全新解读;当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评论家 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教授特里·伊格尔顿最新著作;对市场经济体系、可持续发展及世界格局独具指导意义;2011年4月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引起广泛争议。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面对当前已经陷入危机的资本主义,这本书回归到马克思的基本思想,并发掘出其哲学理论中的本质力量。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他没有回避马克思思想中的不足,但又充分阐述了马克思对当今社会强大的影响力。马克思的思想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篇4】

当人们开始谈论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就说明目前主流的资本主义出现了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内部的城乡差距、贫富不均和金融霸权等痼疾纷纷显露,尤其是近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这些由资本主义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危机让资本主义制度受到广泛质疑。

片中对十个西方常见的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逐一进行了反驳,从而还原了马克思的本质,并做了形象的比喻:马克思主义者就像一名医生,医生深知有病的人才会找医生,疾病被治愈后自己就会失去价值,但还是尽心竭力救治病人。马克思主义批评者提出“马克思主义最为过时之处在于它过分痴迷于乏味的阶级问题”,然而这个问题恰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一直都在为整个社会这个病人尽心竭力地救治。

阶级的定义不是由风格、地位、收入和职业来确立的,阶级问题谈论的是你在某一特定生产模式中所处的地位,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出现矛盾时,便会有阶级斗争。随着时代变迁,阶级构成一直在变,但是阶级从未消失,经济基础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些上层建筑的理论没有改变。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剥削、压迫关系,到如今企业与劳工之间的劳动法保护,以及近几十年来兴起的女权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这些都是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演变结果,这也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一直都在救治社会这个病人。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注重实践的理论,不是一个预测未来的理论,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要追求本质看现象,只有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与内在,才不会在不断变化的阶级构成和生产关系中惊慌失措,不知如何下刀。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篇5】

观看了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对于马克思生平有了更全面细致的了解。作为文科生,虽然学了多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但始终没有去细究伟大理论究竟来源于如何伟大的灵魂。而如今已懂得,世上哪有随便的成功,正是马克思从青年时代就树立了为人类事业而奋斗的伟大理想,并为之而不懈奋斗,才最终形成如此深邃的思想理论体系。也正是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超越人类普通定义的友情,才能相互扶持,共同形成智慧的结晶。

一、关于理想

理想是什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理想是实现人生的某个目标,多为物质性的。再高尚点,就是实现自身的价值,体现人生的意义。但马克思的理想是实现全人类的幸福,这个出发点就决定了马克思的思考层次必定超越常人。站在人类视角、历史视角、社会视角、宇宙视角思考问题,才会不在意眼前的得失、个人的得失、物质的得失。马克思的一生虽然生活穷困潦倒,但其精神世界的富足无人能及。只有伟大信念的指引,才能排除现实生活的种种艰辛,用一生去践行为人类奋斗的伟大事业,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影响人类命运的伟大思想,指引了千千万万的无产阶级从资本主义的剥削中站立起来,站上人类历史的舞台中央。作为年轻干部,要学习马克思,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以此为目标追求一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个初心一定是那个伟大崇高的理想信念。

二、关于友情

友情是什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友情就是三五好友聚聚会、聊聊天,亦或是相互之间帮个忙、搭把手。这是常人之间的友情,无可厚非。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却为世人树立了伟大友情的榜样。恩格斯为了让马克思能安心从事理论研究,长期在经济上赞助马克思,而当恩格斯陷入困境时,马克思也毫不犹豫地将全部积蓄寄给恩格斯。他们之间有共同的理想,为了追求真理,实现共产主义事业不计个人物质上的得失,在生活中相互帮助,在思想上一起探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之所以有如此伟大的友情,正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信念和伟大的人格。作为年轻干部,也要多交有共同理想和高尚人格的朋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篇6】

这部电影看了三遍,主要讲述了玛丽和马克思是两个不同国家的人,一个来自美国,另一个人来自澳大利亚,两个人有着共同的爱好,都喜欢看诺布莱一家,他们向往着自己可以像诺布莱一家人一样有许多朋友,玛丽和马克思相距甚远,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书信成了两个人沟通的桥梁,他们彼此通过书信倾诉着对方的生活和心情。

电影中的玛丽是一个9岁的小女孩,母亲是个酒鬼,还偷东西,父亲是工人,玛丽没有朋友,如此的无助,面对未知的世界,总希望从父母哪里获得一些慰藉,然而父母却活在他们的世界里,通过影片看到了马克思一团糟的生活状态,也让我审视了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安、焦虑和急躁。

我们在生活中结识很多人,也许是过客,也许是给予自己很多帮助的人,要感谢他们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真正的友谊值得我们去感受。

听课感悟:林老师讲如何造就有出息的孩子?林老师交了很多方法,老师讲到身心健康是前提,在课堂上老师让互动的方式来表达,大家都把身心健康排第一,但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却让学习占位,还讲了高峰体验,培育自信,表扬的方式,非语言大于语言信息,这些方面还需要多多学习,能够实现自我超越的状态,慢慢改变,有机会变成我们希望的样子。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


树立远大理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

作为一名标准的80后,马克思的名字如雷贯耳。我从书本上、电视上无数次见到过马克思的名字,也无数次地学习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历史等理论。他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但是当我再去思索我真的知道马克思吗?似乎确实难以作出一个肯定性的回答。马克思也似乎成了我最熟悉的陌生人。
当带着思考看完《马克思是对的》后,我对马克思的形象突然立体了很多,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有了更多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节目通过《你好,马克思》《洞悉世界的眼睛》《不朽的〈资本论〉》《解放全人类的胸怀》《千年思想家》5集让我们看到了马克思的伟大,至今他对于社会主义的构想仍在影响着许多国家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国,这种伟大使得我们只能以瞻仰的角度去看他;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马克思的平凡故事,这更让我感想万千平凡马克思何以伟大?
马克思出生在德国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律师,这是一个出生平凡的马克思;马克思不善理财,他留有一把浓密的大胡子,穿着不修边幅,一度穷困潦倒,这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马克思;青年马克思在爱情上面临着考验,年轻时对燕妮进行了疯狂的追求,为她写了无数首情诗,但他与燕妮的爱情曾遭到燕妮父母的强烈反对,进行了长达七年的爱情长跑才终成眷属,这是一个离不开爱情的平凡马克思;马克思在工作中与恩格斯建立了伟大的友谊,但生活甚至只能靠恩格斯的经济救助,这是一个生活离不开朋友的平凡马克思;青年马克思也曾叛逆过、迷惘过、苦恼过,这是一个有烦恼的平凡的马克思马克思的平凡人生与我们现代青年何其相似,甚至更为平凡。
而当17岁的马克思在中学毕业作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的话语时,当平凡的马克思立志选择一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时,平凡的马克思不再平凡。马克思一生不为了钱、不为了权,而是为人类幸福而工作。正是这个信仰使得他一往无前。他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坚持梦想、敢于批评、勇于实践、不畏苦难,一步一步朝着那个最初的梦想靠近,从而成就了举世名著《资本论》的诞生。马克思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作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使唯物史观得到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跨越了经济、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无疑是伟大的,他是我们的革命导师、伟大思想家。而马克思用他的整个人生践行着他青年时树立的人生理想所起到的标杆和榜样作用,同样应是我们青年干部的指明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将平凡的人生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成就不平凡!

观看青年马克思的感悟汇编5篇


观看一部作品,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有的时候灵魂的交流远超语言上的分享,不知道你在看完《青年马克思》之后有没有感悟到什么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编辑精心为你整理的“观看青年马克思的感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观看青年马克思的感悟【篇1】

x月x日晚,学校组织收看电影《青年马克思》,电影让我们重温了马克思崇高理想追求和顽强不屈的人生历程,重现了1843-1848这五年,从《莱茵报》被查封、马克思与恩格斯相遇相知,到《共产党宣言》出版的一段青年时光。

在我们心目中,马克思一直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一位冷峻深刻、凛然不可侵犯的思想家、革命家。电影让一个鲜活真实的马克思从书上走出来,呈现出一个热爱自由、追求真理、执著坚定的真实形象。电影贴近生活、贴近心灵和情感,伟人离我们这么近,马克思说“我只是个普通人”,他是和我们大家一样的人,他也有自己的感情和生活,也有自己年轻时的叛逆和迷茫;伟人离我们这么远,他在年轻时就有为全人类解放追逐真理的坚定理想,两位满怀抱负的年轻人,改变了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了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我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中青年干部,更要勇于做到:

永葆政治自信和定力。电影中的马克思有自己的方向,他要用理论去摧毁人们关于旧世界的认识,建立新世界的牢固地基,他要以阶级理论为武器,召唤工人阶级这个历史主体。影片一开始,马克思便批评《莱茵报》“都是一堆关于世界革命的胡话,一点也没有思想和纲领。”已经清晰可见他的追求,他对大量虚伪空洞的理论失望,对黑暗的现实社会痛恨,如果说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是怀揣“不合时宜”学说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在此之后,他和青年告别,1846年前后,“马克思变成了一个共产主义者”,而立之年的马克思彻底抛弃了小布尔乔亚的生活,投入到组建工人政党搞地下斗争的浪潮之中,“直接与建立系统理论联系在一起”的愿望实现,《共产党宣言》问世。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说坚定道路自信,就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前进的指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实现我们党的最高理想。

始终把奋斗精神抗在肩上。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是先知先觉的圣人,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残酷现实世界,不管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的影响来看,他们都曾经接受过那个时代给予的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但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随处可见的压榨、剥削,以及广大劳动人民解放的呼声,他们立志想要改变这个社会,他们高起呐喊与反抗,并通过自己的英勇和孜孜不倦做到了,推动实现了从唯心到唯物,从革命到共产的伟大的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真谛,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是担当者、奋斗者的时代,我们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我们要强化问题导向,敢于攻坚克难,努力把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工作需要、符合群众利益的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不断通过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

厚植站稳人民立场的公仆情怀。影片中展现了马克思有着熬夜、饮酒、不爱收拾整理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马克思艰难找工作、恩格斯与父母产生纠纷、养家糊口的艰苦等很多麻烦事情,这一“普通人形象”,说明了这些所谓的伟大人物,和绝大多数人一样,也就不过是普普通通、有爱有恨有怒、有血有肉的一般人罢了,但也正因如此,他们反而变得伟大了——在平凡人的生活里,他们活出了可以去安慰穷人、帮助他人和改变世界的不平凡生命。马克思说:“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让人民获得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俯首甘为孺子牛”仍然应被党员领导干部视为座右铭,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父老乡亲守护一方平安,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真正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唯有如此,我们的工作才有温度,生命才有厚度。

观看青年马克思的感悟【篇2】

电影《青年马克思》讲述了年轻的马克思1844年在巴黎与恩格斯相识相知,因共同的理想信念,致力于彻底改变当时的世界。后来,两人受托起草“正义者同盟”规章,改组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合作撰写《共产党宣言》的伟大历程。

观影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青年马克思》不仅是一部有意义、有意味的电影,还是一部贴近人心灵、情感的剧情片。在肆掠的时代风云、有志青年的聚首抗争、跨越阶级的爱情故事深深激荡着每位观影者的心灵。

通过观看电影《青年马克思》,帮助大家认真领会了青年马克思对事业、生活、朋友的热情,以及看准目标、坚持不懈,砥砺前行、锲而不舍的精神。让马克思的精神成为当下青年一代的榜样,鼓励社区青年及青年党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岗位、履职尽责,不断提高、完善自己,为推动社区发展贡献力量。虽不能作出多么伟大的事,但可以用激情“撸起袖子加油干”,用热情为群众提供服务,让辖区的居民群众到社区都切实感受到“福利温度”的热忱、温馨和幸福。

观看青年马克思的感悟【篇3】

该片讲述了1844年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在巴黎与恩格斯相识,因共同的理想信念走到一起,合作撰写《共产党宣言》的故事。

影片开头的林木盗窃案,残暴杀戮的画面,纺织厂主对劳工的压迫,以及流落街头的难民充分反映了19世纪40年代君主专制下的欧洲饥荒肆虐、经济萧条,处处危机四伏历史背景,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马克思对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和他的恻隐之心。马克思敏锐的意识到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就在他以笔为枪抨击普鲁士国王时,他的报社却因此被迫停刊而他本人也迁居巴黎,然而正是这段坎坷的经历让他与人生知己恩格斯相遇了。两人因卓越思想相遇,两因人共同信念相知,两位心怀伟大抱负的青年人也将共同完成一幅让世界风云变幻的波澜壮阔的崭新画卷!

影片对马克思的妻子珍妮刻画也十分到位。出身名门望族的她本可以养尊处优,享受荣华富贵,但她选择了马克思,即便婚后的生活再艰苦,她也没有向家里要一分钱。不仅如此,她还具有非凡的思想境界,对马克思的革命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始终和丈夫站在同一战线上,义无反顾的支持他的事业,影片淋漓尽致的展现出一个贤良妻子的人格魅力。

影片没有过多的描写宏大震撼的战争场面,但无产阶级革命基于“笔杆子”的力量,依旧能够推翻旧世界,开辟新天地,给观众心灵上的冲击。整个影片把马克思深刻的思想、曲折的人生经历结合在一起,用镜头和语言展现了他与恩格斯伟大事业的发展过程。

观影结束后,研习社社长刘建德和团工委书记孙靓分别对影片进行了总结,随后学员们纷纷阐述了自己的感受与看法。有学员表示通过电影看到了青年时代的马克思的真实生活,不同于以往印象中和蔼的老爷爷,还有学员从马克思身上看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情,百折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品质在今天依然激励着广大青年人积极进取,为自己理想和追求不懈奋斗。

观看青年马克思的感悟【篇4】

很多关于革命题材的电影通常侧重刻画战争的激烈,希望从视觉上让观众直观感受革命的波澜,而《青年马克思》这部电影却反其道行之,影片并没有任何战争画面的冲击,而是通过艺术手法,展现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两位满怀抱负的年轻人,他们不仅是思想家、政治家、革命的导师,更是影片中的卡尔和弗里德里希。

正如影片开始所阐述的那样:我不要让软绵绵的战争,我要大刀阔斧!马克思手中的笔杆就是他的刀枪。马克思大学毕业后就职于《莱茵报》报社,因他的直言导致报社被封,马克思被驱逐,从普鲁士到法国再到英国。正是在一次次的驱逐中,马克思逐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为他创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起草《共产党宣言》奠定了坚实基础。

伟人也要面对生活的琐碎、物质的困窘。马克思的生活无疑是清贫的,清贫到连养家糊口都比较困难。然而马克思又是幸运的,他有一个能为他放弃优越家庭环境、与他同甘共苦的妻子燕妮,这份珍贵的感情即使在现在也是弥足珍贵。马克思的幸运的还体现在他遇到了革命的灵魂伴侣恩格斯,他们对相互的欣赏始于思想,因共同理想信念走到一起,一位困苦拮据扔不改其志,一位含着“金钥匙”而满怀抱负,时代青年的聚首,让全世界风云变色,在一次又一次的艰难挫折中,他们仍不放弃对真理的探寻,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所在。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信念如磐,一脉相承。学习马克思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原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精神纽带,既承载共同的历史记忆,也体现时代的价值追求。每一次对先贤的缅怀,都是精神的洗礼;每一次对历史的回眸,都是信仰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真理力量”。

要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力把科学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敢于并善于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作斗争,在斗争中不断坚定理想信念。

要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宣言》的最好纪念,就是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好、宣传好、贯彻好。”作为中青年干部,就是要在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素养的同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吸引力、影响力、号召力。

要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和技能,在服务改革发展新的征程中为党分忧、为民造福,实现理论认知和社会实践的统一,为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贡献智慧和力量。

观看青年马克思的感悟【篇5】

时至今日,电影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学习的一种良好选择,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历数曾看过的与国家、与党有关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高山下的花环》、《我和我的家乡》等等,首先映入脑海的是《青年马克思》,记得是在医学部会议中心礼堂,和支部党员一起观看。

电影《青年马克思》讲述了从1844年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相遇,到1848年共同撰写《共产党宣言》的经历,描绘了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动人友谊,马克思与燕妮之间的理想爱情,以及恩格斯与与玛丽的志同道合。1843年,君主专制下的欧洲饥荒肆虐、经济萧条,处处危机四伏。英国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秩序,创造出新的无产阶级。秉持博爱共产理念,工人组织陆续成立。两名德国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一位困苦拮据仍不改其志,一位家缠万贯但满怀抱负,他们意识到初期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背后理论的缺乏,与政论家及激进分子们唇枪舌剑,将颠覆这些组织的乌托邦思想,改造他们的斗争及全世界的未来。恩格斯的出现,于金钱、于学识,都大大支持了马克思的思想实践。尔后,两人受托起草《正义者同盟》规章,一同完成了经典政治文献《共产党宣言》。传奇友谊的开端,伟大思想的萌发,阶级斗争的新页,革命钟声的敲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青春友谊故事穿越百年时空,依然让当代共产党人热血沸腾、向往不已。

观影体会之一,就是志同道合、真挚纯洁、超脱凡俗的友谊与爱情,对青年人精神世界的滋养是难以估量的,足以使人获益一生。马克思与恩格斯出于信仰与思想的趋同而惺惺相惜,成为终身挚友,一起成就光辉伟大的事业。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人的贡献,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智慧的结晶,可以说如果没有恩格斯的帮助,马克思不会成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马克思。燕妮与玛丽两位进步女性,也在毁灭旧世界的斗争中奋起,舍弃优越的生活,抵御金钱的诱惑,以灵魂伴侣的身份终生协助、支持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事业。奋斗是幸福的,与挚友和爱人为共同理想奋斗则更加幸福。

观影体会之二就是紧密联系实际,立足解决问题。影片中青年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欧洲无政府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泛滥—以“博爱”“正义”“平等”等抽象的伦理概念,煽动鼓励工人们追求解放,却提不出有建设性的纲领。如只知道批判与推翻,却没有务实计划与明确目标,任何理想也只是空中楼阁。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由哲学、法学转向经济学的研究,形成了对社会矛盾深刻、科学的认识。相对于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解释世界”的观点,马克思将自己所建立的新哲学的功能定位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观念贯穿于马克思实践观的始终。他不仅追求真理,还用创建出的理论体系为解放全人类找到了一种制度、一种道路。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在学习与工作中,应不仅将马克思主义视为解释世界的理论指南,更要把它作为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来运用。

观影体会之三就是融入人民群众,投身劳动实践。在电影中,青年时代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并不是一副清高不凡的学者模样,相反他们热情活跃,在生活、工作中与劳动阶级的联系极为密切。他们从原生家庭所处的阶级走了出来,实实在在地参与了那个时代的群众斗争,在革命运动中与无产阶级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就需要新时代的共产党人积极地、广泛地投身于社会实践中,与广大的劳动人民接触,聆听他们的声音,熟悉他们的生活,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劳动中为他人贡献福利。目前中国的扶贫攻坚战,走的就是这样的路线,党员干部到群众中去,深入一线,精准扶贫,真抓实干,让群众早日脱贫,享受幸福美好生活。

观影体会之四就是自己共运史政治知识储备不够,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起源,以及19世纪社会运动的相关知识储备不够,因此在观影过程中几个角色为什么争执、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什么在同伴中显得那么特立独行,看得有些一头雾水。魏特林、蒲鲁东和巴枯宁,对这些角色各自代表的政治流派和立场,以及他们和马恩的关系,尤其在后半段批判魏特林、正义者同盟会议上,恩格斯举着马克思的文章主导与魏特林等人激烈争辩,正义者同盟改名共产主义同盟,魏特林等人出局,都需要一定程度的知识储备,才看得明白他们和马恩的激烈争执的原因。观影之后了解了影片里面出现的各派别历史人物,对理解马克思主义起源,相信会很有的引导作用。

马克思曾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他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

这次观影让我们看到了鲜活的,感情充沛的,更令人尊敬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和他们伟大的友谊,看到了两个伟人背后的故事。马克思一生纵使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他仍是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马克思为我们留下了具有非常价值的思想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了富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缅怀马克思,作为共产党员们,最好的行动就是认真地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提高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提高自我先进性,传播正能量,更好地认清中国和当今世界形势,更深刻理解党的各项政策制定,在实践中引领身边的群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


观看一部作品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好的作品能直击人心,给我们带来震撼的感受,在你看完《青年马克思》后,是不是感觉心里多了一丝东西?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青年马克思》观后感 ,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 【篇1】

为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xx年x月x日下午,xx区xx街道xx社区组织辖区党员、“两新组织”党员、在职党员等开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网络课堂。

电影《青年马克思》讲述了年轻的马克思1844年在巴黎与恩格斯相识相知,因共同的理想信念,致力于彻底改变当时的世界,起草“正义者同盟”规章,改组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合作撰写《共产党宣言》的伟大历程。

观影后,大家纷纷表示此次观影让马克思主义这个神圣的名词渐渐在我们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体会。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将会继续深入学习马克思理论,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虽然身体不年轻了,但是在学习上永远要保持年轻人的心态,争做新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xx社区不断丰富阿主题党日活动内容、党课形式,开展有教育意义的、党员们喜爱的学习教育活动,学习党的先进性思想,增强爱国意识。从时代久远的经典篇目,到紧握时代脉搏的炫酷大片,永葆党员们“脚踩泥土,仰望星空”的情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 【篇2】

该片讲述了1844年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在巴黎与恩格斯相识,因共同的理想信念走到一起,合作撰写《共产党宣言》的故事。

影片开头的林木盗窃案,残暴杀戮的画面,纺织厂主对劳工的压迫,以及流落街头的难民充分反映了19世纪40年代君主专制下的欧洲饥荒肆虐、经济萧条,处处危机四伏历史背景,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马克思对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和他的恻隐之心。马克思敏锐的意识到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就在他以笔为枪抨击普鲁士国王时,他的报社却因此被迫停刊而他本人也迁居巴黎,然而正是这段坎坷的经历让他与人生知己恩格斯相遇了。两人因卓越思想相遇,两因人共同信念相知,两位心怀伟大抱负的青年人也将共同完成一幅让世界风云变幻的波澜壮阔的崭新画卷!

影片对马克思的妻子珍妮刻画也十分到位。出身名门望族的她本可以养尊处优,享受荣华富贵,但她选择了马克思,即便婚后的生活再艰苦,她也没有向家里要一分钱。不仅如此,她还具有非凡的思想境界,对马克思的革命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始终和丈夫站在同一战线上,义无反顾的支持他的事业,影片淋漓尽致的展现出一个贤良妻子的人格魅力。

影片没有过多的描写宏大震撼的战争场面,但无产阶级革命基于“笔杆子”的力量,依旧能够推翻旧世界,开辟新天地,给观众心灵上的冲击。整个影片把马克思深刻的思想、曲折的人生经历结合在一起,用镜头和语言展现了他与恩格斯伟大事业的发展过程。

观影结束后,研习社社长刘建德和团工委书记孙靓分别对影片进行了总结,随后学员们纷纷阐述了自己的感受与看法。有学员表示通过电影看到了青年时代的马克思的真实生活,不同于以往印象中和蔼的老爷爷,还有学员从马克思身上看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情,百折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品质在今天依然激励着广大青年人积极进取,为自己理想和追求不懈奋斗。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 【篇3】

这部电影完全是我想象中的模样,和命题一样沉重又诙谐。沉重,是因为这曾是历史的一部分;诙谐,是因为不曾想过伟人的很多面也像现在的我们。

w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从没预期过任何一点波澜,仿佛它就应该是这样平铺直叙,平淡如水的。因为那是历史人物,是理论的代表。他们的生活细节,只帮助我们理解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另一面,但在脑海中不论看多少次生活琐事,还是无法忘记他们创作《共产党宣言》的力量。

有人会觉得枯燥乏味,甚至像是一本流水账。还有人调侃说可以直接用作马克思理论的课堂辅助教学,大家都晓得,这是认为无聊的意思。但伟大的理论诞生于此,也是源于平凡,却创造不平凡。

我曾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部电影不叫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而且海报上也只有马克思一人的侧面,大概是想告诉观众这部电影是想为大家展现另外一面的马克思。后来才发现,这部电影的核心只能有一个,那就是马克思和《共产党宣言》。其余,只是让我们更理解这个男人,而不是这个伟人。

比起现在什么都想拥有的我们,那时候的追求更纯粹。

可能是想的太多,我总感觉现在的人们太不容易被满足了。接纳事物的时候从不多面考虑,只一味看到它们的好与不好。从不考虑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别人做了多少妥协和忍让,只一味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丢了多少便宜。对可以让自己增长见闻的事情完全做到充耳不闻,对闲言闲语深信不疑。八卦是生活的全部,知识全是高考生才需要学的事儿。什么时候大家都对进步自己这件事这样缺少欲望了呢?

我不懂,但也懂。

因为选择上重大的责任只能择一,而很难兼顾。为了理想是否可以放弃儿女私情和美满家庭,这又是很多可以思考的方向。在某种层面来讨论,每个人都有无法兼顾的那一层。故而很多人选择了轻松,只是不想自己活得太累,又是一种解释罢了,每个人都如此。

然而我有点羡慕那个追求精神的时候,物质还未如此丰富,人们追求的是自我的提升和不是奢侈品包包价格的提升。电影里他们并没有被包装成完全与世隔绝的隐士,而是有血有肉像我们一样生活的普通人,但却创造着不普通的梦想。

可能我喜欢的不是这部电影本身,是里面确实存在的人物。有没有过多美化我不清楚,但他们确实伟大。同为青年,虽然我们一样普通,但我们没创造出他们的不普通。我们共同经历着生活的不易,但却没有他们那样的不容易。

一直觉得有种系列的电影是应该抛开电影本身去讨论的,因为不论剧情是什么,都能成为指引人生的灯塔。那是历史,是创造我们如今美好生活的基石。

不论到什么时刻,思想还是主宰的本身,这在历史上曾多次被验证,被经历,直到现在也是如此。

我没什么理由说这部电影不好看,我很喜欢。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 【篇4】

在他们的思想照亮人类精神的天空之前,他们也曾是踌躇满志的青年,提出了对当时社会而言惊世骇俗的观点;他们追求纯洁真挚的爱情,却也为生活的艰辛烦恼不已;他们意识到初期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背后理论的缺乏,与政论家及激进分子们唇枪舌剑……电影《青年马克思》讲述了从1844年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相遇,到1848年共同撰写《共产党宣言》的经历。

传奇友谊的开端,伟大思想的萌发,阶级斗争的新页,革命钟声的敲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青春故事穿越百年时空,依然让当代中国青年热血沸腾、向往不已。关于电影观众年龄的统计显示,二十至二十九岁的观众占据了近60%比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作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当从电影《青年马克思》中获得怎样的启示呢?

立志奋斗担当,不负青春韶华。十七岁的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中表达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崇高理想,“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二十二岁的恩格斯深入观察工人阶级,以文字揭露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为劳动者谋求解放的思想开始萌芽;在联手贡献出旷古烁今的《共产党宣言》时,两人不过是三十岁与二十八岁的年纪。青年时代是人的一生中最富有热情与创造力的阶段,在青年时代付出的每一分耕耘、收获的每一分成果都是无比珍贵、无可替代的。青春美好而短暂,新时代的青年人应珍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历史际遇,立鸿鹄志,践行一生,做实干家,永久奋斗。

缔结真挚友谊,追求纯粹爱情。马克思与恩格斯出于信仰与思想的趋同而惺惺相惜,成为终身挚友,一起成就光辉伟大的事业。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人的贡献,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智慧的结晶,可以说如果没有恩格斯的帮助,马克思不会成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马克思。燕妮与玛丽两位进步女性,也在毁灭旧世界的斗争中奋起,舍弃优越的生活,抵御金钱的诱惑,以灵魂伴侣的身份终生协助、支持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事业。由此可见,志同道合、真挚纯洁、超脱凡俗的友谊与爱情,对青年人精神世界的滋养是难以估量的,足以使人获益一生。奋斗是幸福的,与挚友和爱人为共同理想奋斗则更加幸福。

紧密联系实际,立足解决问题。影片中青年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欧洲无政府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甚嚣尘上——以“博爱”“正义”“平等”等抽象的伦理概念,煽动鼓励工人们追求解放,却提不出有建设性的纲领。如只知道批判与推翻,却没有务实计划与明确目标,任何理想也只是空中楼阁。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由哲学、法学转向经济学的研究,形成了对社会矛盾深刻、科学的认识。相对于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解释世界”的观点,马克思将自己所建立的新哲学的功能定位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观念贯穿于马克思实践观的始终。他不仅追求真理,还用创建出的理论体系为解放全人类找到了一种制度、一种道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在学习与工作中,应不仅将马克思主义视为解释世界的理论指南,更要把它作为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来运用。

融入人民群众,投身劳动实践。在电影中,青年时代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并不是一副清高不凡的学者模样,相反他们热情活跃,在生活、工作中与劳动阶级的联系极为密切。他们从原生家庭所处的阶级走了出来,实实在在地参与了那个时代的群众斗争,在革命运动中与无产阶级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过,“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社会主义的诞生正源自劳动人民改变不公平制度的革命诉求,今日的中国劳动人民肩负着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的神圣使命。这就需要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积极地、广泛地投身于社会实践中,与劳动人民接触,聆听他们的声音,熟悉他们的生活,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劳动中为他人贡献福利,与劳动群众一起成长和进步。

电影这样评价《共产党宣言》:“这是一部无法估量其价值的著作,资本论永不过时,随着其批判对象的发展而常读常新。”对于马克思主义,既要有初心不改的坚持,也要有与时俱进的发展,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有责任和使命去反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在实践中不断探寻它的真谛。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 【篇5】

马克思出生于1818年5月5日,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伟人,德国及法国的电影制片公司联合创作了《青年马克思》这部影片。

电影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从相遇开始一直到他们最终创立《共产党宣言》,推动全球社会主义运动的过程,主要写的是马克思24岁之后一段时间的故事。马克思24岁时,由于没有当成大学教授,只能去《莱茵报》当主编。可是他的观点太激进了,受到政府的抵压,最终《莱茵报》解散了。后来,他遇到了恩格斯。恩格斯本来并不喜欢做一位资本家,但是为了支持马克思的工作,帮助马克思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他竟然还是当了很多年的资本家。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工人发声的过程中,当然遇到了非常多的阻力。当时工人运动中支持力度最大的两个战线都认为把工人组织起来,只要他们力量足够大,就足以推翻当时的反动政府,建立工人阶级的世界。而马克思、恩格斯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必须要为工人树立一个纲领,让他们能够内心非常服从地去参与到工人运动中去,这个纲领自然就是《共产党宣言》。

看完整部电影,更加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伟大而又平凡的评价。

马克思的伟大是逐步成长起来的,是在不断实践中成熟起来的。最初的马克思就职于一家报社,结果因为马克思的直言,报社被封,马克思被驱逐,从普鲁士到法国再到英国。正是这一次次的驱逐,为其日后思想的形成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也正是马克思最为打动人的魅力所在。不怕困难,不惧危险,在一次又一次的阻挠挫折中仍然不放弃战斗的精神和姿态,不放弃对真理的探求和思索。他为谋求人类社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心思始终如一!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十九大报告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要学习马克思这种不畏艰难的宝贵精神、始终如一的高贵品质,时刻把初心挂在心上,把使命记在心间,将初心坚持到最后,将使命完成到最好。

伟人也是人,也需要面对生活的琐碎。马克思的生活无疑是清贫的,清贫到连养育妻女都感觉到困难重重,他不得不到处找工作以维持家庭最基本的生活。但马克思又是幸运的,他有一个那么爱他,能够为他放弃优越家庭环境的美丽燕妮做妻子,即便是在如此清贫的生活中依然与他相亲相爱,荣辱与共,同甘共苦。真实的马克思有血有肉,不惧怕困难,更珍惜爱情,为我们树立了鲜活的榜样。

马克思伟大而又平凡,我们虽然平凡,但可以向着伟大前进!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 【篇6】

今年正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为了向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致敬,有幸参加了党支部的《青年马克思》的观影活动。115分钟的电影,节选了1843年至1848年间马克思的生活片段,这5年多时间,是马克思主义日臻完善成型的重要阶段,也是整个欧洲矛盾四起、学说林立和迷茫困顿的特殊时期。

影片还原了《共产党宣言》诞生的艰辛过程,同时描绘了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动人友谊,以及马克思与燕妮之间的理想爱情。

十九世纪君主专制下欧洲饥荒肆虐,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影片开始为我们讲诉了一宗林木盗窃案,一群为了生计的穷人前往森林捡拾枯树枝,而法律规定森林属于资本家,捡拾树枝的行为属于盗窃,从而导致了一场屠杀,老人妇女儿童就这样死在了资本家爪牙们的屠刀之下,死在了资本家的权利之手,铺垫出后文的背景。

秉持博爱共产理念,工人组织陆续成立。两名德国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将颠覆这些组织的乌托邦思想,改造他们的斗争及全世界的未来。

恩格斯的出现,于金钱、于学识,都大大支持了马克思的思想实践。尔后,两人受托起草「正义者同盟」规章,一同完成了经典政治文献《共产党宣言》。一位困苦拮据仍不改其志,一位含着金汤匙又满怀抱负。时代青年的聚首,将让全世界风云变色!

作为一名共产主义的坚定支持者,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在这个日新月异而又暗流涌动的国际形势之下,我们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认清形势,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我们更应该像马克思那样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我们的社会主义世界奉献微薄之力。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 【篇7】

xx年x月x日下午我观看了电影《青年马克思》,让马克思主义这个神圣的名词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体会。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就是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的改变了世界,也深刻的改变了中国,是我们立党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给我们留下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坚定不移的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提出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未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那样对人类明文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要深入学习马克思理论,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并根据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 【篇8】

不知道最后放的纪录片什么意思,是为了平衡一下吗?

不过其他部分还是不错的。

我是不懂电影,单纯以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说一下。

早期的马克思是一个哲人,自由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但是当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我们知道,一切问题的焦点都在所有制结构和生产关系。电影正是展现了这个过程。

开篇是非常棒的,林木盗窃案,它好就好在一下子就暴露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视角。林木盗窃案问题在于,习惯了中世纪传统的农民并不知道他们现在面对的不再是只关心政治统治,战争和荣誉的封建领主,而是资产阶级化了的地主。罗马法赋予资产阶级明晰的,绝对的财产观念。产权既然归我,你就不能动分毫。既然我控制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权力,王朝也需要为我说话。

紧接着是欧门-恩格斯工厂,工人阶级破坏机器的反抗和资本对他们生杀予夺的权力。私有制当然不是资本主义的特产,但是私有制依然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私有制决定了无产者-私有制的局外人,只在纯粹理论上拥有和私有者同样的权利-随时有可能被从生产资料旁边拉开,抛到街上去。

私有制是一切商品交换的基础。

私有制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如果不谈这个,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毫无意义。

因此,电影一开始就击中了全部问题的核心,只是不清楚这是有心还是无意。

接下去就是一段在多数人看起来可能很平淡乏味,但的确可以看到马克思思想轨迹转移的过程,从一个批评家转为革命家,从一个哲学转变为经济学家(但绝不是研究大家该怎么赚钱的那种经济学家,直到今天,资产阶级经济学依然在按自己的庸俗标准去衡量马克思)。

电影在细节上力图充填更多内容,燕妮和恩格斯的女伴,一个是有伟大精神的贵族,一个是觉醒的无产阶级。鲍威尔,巴枯宁,魏特林,蒲鲁东。一整幅历史画卷,同时马克思在与这些人决裂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旧思想的告别。不过遗憾的是对每一种思想电影介绍都很不到位。

最重要的当然是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友谊,就我个人看来,恩格斯的确缺乏马克思那种卓越的天才,但是在1845-1848年这段时间,恩格斯却由于自身经历具有比马克思更高的认识,可以说这时候,他是马克思的引路人,当然,同时也是互补。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 【篇9】

马克思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位只存在于教科书和理论当中的伟人,我们熟知他的理论,但是我们并不知道他本人是多么伟岸,在当初他的思想是如何同时代进行对抗,最后碰撞出一系列改变时代的思想。在看完青年马克思这部电影之后,我不禁更加了解了马克思这一时代伟人和恩格斯的伟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也会有窘迫困难的时候,他们也会有犹豫不决的时候,但是他们会为了心中的理想坚定自己的信念,他们敢于挑战万恶的资本主义。

一、成为同盟领导者

在电影中有一幕,同盟内部思想活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以及怎样实施公有制进行讨论。而在讨论过程中,马克思也对魏特林和他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因为他们甚至对革命和密谋的区别都弄不清楚。也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心领导同盟者,在一次集会上,恩格斯进行发言,提出了关于维护无产者利益如何实施公有制进行暴力革命的著名的共产主义三原则,在他发言结束后,受到了同盟会员的热烈拥护,进而成为了同盟会的领导者。

倡导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普鲁东主义,认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互助制是最好的社会制度,仅仅强调物质生活条件及经济关系的改变,而不通过革命从根本上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反对暴力革命,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倡导无政府主义,反对一切国家与政权。但是这种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脱离了工人阶级的实践行动,不可能为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因而也不会为工人阶级所拥护。

二、发表《共产党宣言》

那么工人阶级最终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呢?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总是和工人阶级的革命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马克思能为工人阶级提供革命实践所需的科学理论指导,这正是当时工人阶级迫切需要的。在1847年六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指导下,正义者同盟完成改组,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同盟,同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委托马克斯恩格斯起草同盟革命理论与实践纲领,1848年二月,该纲领在伦敦以单位本人出版发行,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的出版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此后,共产党宣言在世界和中国范围内都广为传播,影响深远,启发了一大批的革命领导人,而中国人民也因此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和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通过学习共产党宣言,从而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也正是在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中国人民找到了适合于自己国内发展的理论。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 【篇10】

《青年马克思》立足于19世纪的欧洲,君主专制下的欧洲饥荒肆虐、经济萧条,处处危机四伏。英国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秩序,创造出新的无产阶级。秉持博爱共产理念,工人组织陆续成立。两名德国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将颠覆这些组织的乌托邦思想,改造他们的斗争及全世界的未来。电影再现了马克思自大学毕业后,凭着犀利文笔与非凡思路迅速跃升《莱茵报》总编。然而,因他撰文抨击普鲁士国王导致报纸被迫停刊,随后,他带妻子迁居巴黎。在创办《德法年鉴》期间,马克思结识了家境富裕的德国同乡恩格斯。恩格斯在英国曼彻斯特经营纺织工厂,拥有卓越手腕与经济知识。他的出现,于金钱、于学识,都大大支持了马克思的思想实践。后来,两人受托起草“正义者同盟”规章,一同完成了经典政治文献《共产党宣言》。一位困苦拮据仍不改其志,一位含着金汤匙又满怀抱负。时代青年的聚首,即将让全世界风云变色。

除马克思、恩格斯之外,影片中的两个女性亦大放异彩。马克思的妻子燕妮既是一位社会学家,也是一个思想家,为获取真正的自由和解放,放弃优渥的资本主义家庭生活,选择马克思;恩格斯的妻子玛丽是无产阶级女性,贫穷没有限制她的想象,她心性通透,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坚定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思想永垂不朽。观影现场寂静无声,同学们沉浸在影片中,陷入深深的思考,思索影片背后潜藏的思想和内蕴。

观看完影片后,党员“1+1”学习班的学员们意犹未尽,针对影片进行了热烈讨论。工商管理162班的顾海英认为,马克思是伟大的革命导师,他与恩格斯的友谊是世界上任何友谊都无法比拟的。影片中,马克思身处社会危机四伏的德国。当时工人阶级受资本家的压榨,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乌托邦思想、无政府主义以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兴起客观上都是人民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不满而发出的诉求。卡尔·马克思从阶级出发,以其前瞻性的视野和眼界提出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唯物史观,揭露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学说,为世人留下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无愧为“千年思想家”。市场营销152班的廖楚楚提到,她中学时代就看过马克思在17岁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并深深地记住了马克思说的一句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他人而献身。”看了《青年马克思》,更强烈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为人类谋幸福的高尚理想。同学们表示,我们现在大学生虽然与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时代不一样,但是我们应该具有马克思的那种精神——一切从实践出发,解放思想。通过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也对得起马克思为我们谋求的幸福生活。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 【篇11】

由拉乌尔·佩克执导的传记影片《青年马克思》,于2018年5月5日在中国上映。影片讲述了从1844年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相遇,到1848年共同撰写政治经典文献《共产党宣言》的故事。

该片于2017年2月12日在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映,这次选择五四青年节后在中国公映,可谓是一次向中国青年们的献礼。

参考文化在观影中惊喜地发现,有许多年轻人前来观影:根据猫眼电影所提供的观众画像:年龄在20至29岁的观众高达58.4%(数据截至5月6日中午12时——本网注)。而且,男性和女性观众的数量基本持平。

两位惺惺相惜的年轻人

《青年马克思》讲的是两位年轻人的故事。在电影中,他们不仅是人们熟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卡尔和弗里德里希。

在我们心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和社会学家,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宣言》的创造者,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导师、精神领袖,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而在这部电影中,导演通过艺术手法展现给观众的是:先于这些身份,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两位满怀抱负的年轻人。

他们所处的阶级大相径庭:《莱茵报》因撰文抨击普鲁士被迫停刊后,马克思和妻女迁居巴黎,生活十分拮据:买烟时讨价还价,女儿生病却无钱医治,拖欠他的稿费也无法付清。

恩格斯则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富家公子,其父亲在英国拥有十余家大型纺织厂。但恩格斯作为父亲工厂的代理人,对父亲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极其不满。被民主主义的政治思想所吸引的他,深入工人阶级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他们对彼此的欣赏始于文字,始于思想。恩格斯熟读马克思的黑格尔哲学批判,马克思即便一开始“傲娇”地称恩格斯为“门外汉”,最后还是透露出他对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赞赏。

在困苦的日子里,马克思是依仗恩格斯的经济帮助才一次次渡过难关。他们是朋友,是革命同伴,是彼此的精神领袖,更是灵魂伴侣。

比姬·克里普斯在《青年马克思》中饰演燕妮

两段跨越阶级的爱情故事

《青年马克思》着了很多笔墨去描写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的爱情故事。

无独有偶,这两段爱情故事都跨越了金钱和阶级,可歌可泣。

出自德国名门望族的燕妮,义无反顾地爱上了马克思这个“无宗教信仰的犹太男孩”。即便婚后的生活再艰苦,燕妮也没有管家里要过一分钱。

家财万贯的恩格斯,却对父亲工厂中的爱尔兰青年纺织女工玛丽一见钟情。

这两段打破阶级壁垒的爱情故事,感动了很多在场的年轻女性观众。我们在银幕前看到的,不仅是爱情的可歌可泣,更是年轻人对于伴侣的理解和扶持。

燕妮并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富家女,她的思想境界非同寻常。她曾给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取过一个名字:《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可见她对于马克思无产阶级事业的深刻理解。在马恩合著《共产党宣言》时,很多难以辨认的手稿都是她负责校对的。电影中马克思去邮局求职时,邮局人员对于其笔迹的否认也是一个小小的伏笔。

恩格斯在电影中是这样评价燕妮的:您真是一位非凡的女性。

而玛丽作为一个工人,也对恩格斯的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在布鲁塞尔帮助马恩与正义者联盟见面,在合著时点灯熬油,陪伴恩格斯。

如同《万物理论》不仅是史蒂芬·霍金,更是简·霍金的故事。《青年马克思》也是燕妮·马克思和玛丽·恩格斯的故事。

笔杆子下的无产阶级革命

很多关于革命主题的电影通常侧重刻画战争的激烈与血腥,希冀从视觉上让观众直观感受到革命的波澜。

而《青年马克思》中的无产阶级革命基于“笔杆子”的力量,并没有战争画面的冲击,却依旧让旧世界的推翻和新世界的建立跃然于胶片上。

如同马克思在片头所阐述的那样:我不要软绵绵的战争,我要大刀阔斧!马克思手中的笔杆,就是他的刀枪。这杆笔如同真枪真刀一样锃亮,犀利无比。

《共产党宣言》至今还在不断被翻译和影印,如同电影片尾所评价的那样:“这是一部无法估量其价值的著作,资本论永不过时,随着其批判对象的发展而常读常新。”

今天,马克思和恩格斯理想中的共产主义,仍然被人类不断追寻着。而我们,也有责任和使命去重读这段历史。

玛丽与马克思观后感


玛丽与马克思观后感(一)

看完《玛丽与马科斯》,这一部风格轻快可爱的黏土动画,竟让我陷入沉思。

8岁的玛丽居住在墨尔本,是一个胖乎乎的有些抑郁和孤独的小女孩。为了交到真正的朋友,她给远在纽约的马克思写了一封信,由此建立了他们之间长达20年的笔友情谊。

38岁的马克思是一个有点乱糟糟的患有亚斯伯格症的犹太人。他无法解释很多生活中的事情,却努力解答小玛丽信中每一个奇怪的问题,虽然这一度使他焦虑不已。

长大后的玛丽将马克思的病情研究写入了她的书里并且一举成名,但马克思却因此感到焦虑和苦恼,便不再回她的信。玛丽感觉自己失去了马克思,她失去了所有。其实马克思并没有过分责怪玛丽,他只是因为焦虑而不知所措,玛丽想着他的时候,他也无时不刻想着她。

马克思有三个人生目标:1.购买足够享用一生的巧克力, 2.集齐全套喜爱的动画玩偶, 3.拥有一个真正的朋友。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人应该有目标,但是不要像他的这样看起来可笑。可马克思就是这样自顾自得过着单调而人畜无害的生活,这些暗淡无光的画面却让我倍感温暖。

有多少人是为了寻求温暖而拥抱在一起,因为不想成为可耻的人,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寻找朋友,而又因此感到疲惫不已。

这让我想起了三毛的那句话,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于是,孤独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们惶惑不安。

马克思在生命终了时对玛丽的告白引人深思

"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洁,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像我一样,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我们必须接受完整的自己,我们普通的愿望,虚拟的幻灭,美好,仇恨,接纳与排斥,因为我们终将拥有我们自己,我们终将奔赴向前。

玛丽与马克思观后感(二)

我们都不完美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玛丽和马克思》,很多感触。

玛丽和马克思,一个南半球,一个北半球,一个东半球,一个西半球,因为一枚小小的邮票以及各自孤独的心而连接在一起,最终成为知己。

影片的最后写着:"上帝赐予我们亲人。感谢上帝,我们可以选择朋友。"

直到这句话的出现,我才焕然大悟,这是一部歌颂友谊而非亲情的电影,所以里面关于亲情的内容总是那么的令人悲哀,甚至连爱情也变得不堪一击。

马克思的童年的悲伤的,所以成年了的马克思一直都是一个人,而且有着严重的心理障碍。玛丽的童年也是悲伤的,一个意外产生的玛丽,长着一双泥巴色的眼睛,额头上还有一块粑粑色的胎记,这样的相貌使得玛丽很不自信而且交不到朋友。于是玛丽和马克思成为了无话不谈的笔友。8岁的玛丽总是有许多事情想知道,于是在心中谈起了太多太多自己的想知道的事情,同时也向笔友——也是自己唯一的朋友诉说自己痛苦的经历。44岁的马克思患有亚斯伯格症,感觉世界很混乱,无法辨别表情,过于敏感而且有点神经质,喜欢解决问题,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感情,每次收到玛丽的信之后都会感到焦虑不安,但是这样的马克思还是会很耐心地一一帮玛丽解决问题,而且推心置腹地将自己的情况告诉玛丽。是玛丽让马克思开始敞开心扉,是马克思让玛丽感到自己不再孤单。是玛丽让马克思不再停留在幻想的世界里,因为马克思已经有了真正的朋友,不再需要幻想中的拉乌利先生啦,是马克思让玛丽选择继续深造而且很好的完成了大学学业。

但是,就这样,矛盾出现了,玛丽把马克思当成病例出了一本关于亚斯伯格症的书。当玛丽将书寄给马克思的时候,马克思愤怒了。他觉得被信任的人出卖了,这么多年来,他以为玛丽会理解他,但是他好像错了,玛丽把他当成案例分析,这令他感到非常非常的震怒。当玛丽收到马克思寄来的打字机上的"m"字条的时候,她突然醒悟,自己做错了,这样的做法并没有帮到马克思,反而深深地伤害了最爱自己的朋友,于是玛丽步入了他母亲的后路,开始以酒为伍,开始对生活失去信心,开始愧疚的等待着马克思的原谅。

但是真正的友谊是经得住考验的,尽管愤怒,尽管失望,但终究会过去的,时间会洗刷掉一切,于是顺理成章地马克思原谅了玛丽。同时莱恩也克服了自己的"陌生环境恐惧症"救了正要自杀的玛丽。

"your american penpal, max jerry horoebody else but myself.

Max:"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洁,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象我一样,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玛丽与马克思观后感(三)

接受不完美

人生是不完美的,社会是不完美的,因为人是不完美的,不仅你我不完美,实际上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按照基督教的说法,人是带着原罪而生的,只有神是完美的。

既然人是不完美的,那么如何面对不完美的自己?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根本不是个问题,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因为眷恋生命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甚至纵容自己的缺点。

澳大利亚粘土动漫电影《玛丽与马克思》则讲述了一个人从不接受自己到接受自己的极端故事,告诉我们不接受并不完美的自己和别人是多么巨大的痛苦,而接受自己和别人的不完美有多么巨大的心理障碍。

马克思是个自闭症患者,他既不愿意接受不完美的他人,也不愿意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所以他陷入孤独之中,没有任何朋友。他唯一的笔友玛丽,因为出版了一本关于如何治疗他心理疾病的专著而伤害了他,他不能原谅玛丽,以致玛丽酗酒而离婚。但最后,马克思原谅了玛丽,因为他发现,正是因为自己的不宽容——对别人的不宽容,使他没有一个朋友。试想,人孰无过?但一旦有了过错,或者有了缺点,就可以抛弃这个朋友吗?他可能是你有缺点的朋友,但如果你是他真正的朋友,你不正应该帮助他克服弱点,逐渐成长为接近完美的人吗?

当马克思原谅玛丽并重新接受玛丽为他的朋友的同时,他也开始接受自己了——在童年,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他愿意成为任何人,就是不愿意成为自己——这是对自己何等的厌恶和不满意啊!

当然,你要说, 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我们哪个人没有三五个朋友?我们尽可以放弃某些友谊,离开某些朋友,我们还尽可以结交新朋友。正是因为抱着这样的利己主义和机会主义,不宽容成为我们最常见的毛病。我们不宽容朋友,经常因为一点小小的问题而心生嫌隙而疏离朋友。我们也不宽容我们的同事,仅仅因为他比你多得到几次领导的表扬,或者先提拔了,而你不仅不祝福,还处处揪着他的小错不放,处处跟他为难,或者讽刺他,打击他,等等。

其实,你不是不宽容你的朋友或同事,而是不宽容你自己,因为你接受不了自己比你的同事比你优秀或者更受领导重视,你接受不了自己在才能或顺服方面比同事差的现实,实际上,你一直以为你比他优秀。至于同事为什么升迁你还在原地踏步,你从来不认为是你自己的原因,而是领导不能慧眼识珠或偏听偏信,或者是同事用某种不光明正大的手段获取的……总之,你不接受自己的失败,不接受自己有若干缺点和毛病。

其实,接受失败接受自己的缺点和毛病又如何?天会塌下来吗?会受不了因而要寻死觅活吗?哈哈,当然不是了。天既不会塌下来,我们也没有一抹脖子二上吊,因为我们可以在发现自己的弱点和缺点后,修正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苟日新又日新天天自新,每天都有点小进步,就会离充满弱点和缺点的过去越来越远了,我们就会对自己更少一点厌恶,而更多一点满意。

马克思终于想通了这个道理,所以开始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朋友的不完美了。而一旦他开始接受自己和朋友的不完美,他就发现一切都变得奇妙了:自己心情出乎意料地好了起来,也找到了最适合他的工作了。最后马克思终于在安详与满足中离开人世。

我不知道别人会怎么对待自己和别人的不完美。我呢,我愿意像马克思那样,适当地妥协,对自己有点宽容,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当然,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我也要对别人适当地宽容,接受别人的不完美,接受社会的不完美。要知道,别人和我们一样,也是有弱点的人,也会如我们一样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同时他也和我们一样,有向善之心,也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第三步,大家一起商量一个办法,如何帮助自己和别人改正缺点,弥补弱点,这样大家不仅和谐共处,而且能共同成长。

也许你会说,你说的简直是童话!呵呵,《玛丽和马克思》诚然是童话,可是童话并不等于是谬论。我们之所以不相信童话,是因为我们没有纯真的心,不愿意相信自己,也不愿意相信别人,更不愿意付出一点时间来努力改变自己,哪怕是为了自己好。

其实,人生要面对的挑战,何止是不完善的自己,还有不完美的人生,不完美的世界。对待不完美的人生,大多数人仍然会选择不接受:他们通过努力奋斗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当然他们的奋斗有合法也有非法的,有道德的也有非道德的);也有一部分人选择另一种不接受方式,那就是自杀,如杨元元不能接受自己读那么多书后仍然不能改善自己和母亲的生活。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理解她为什么选择自杀而不是继续奋斗。

面对这样有着种种问题的不完美社会,我们怎么办?拥有超级中国式智慧的超级牛人诸葛亮选择苟全性命于乱世。大多数时候智商如我等的大多数恐怕也还是愿意苟全性命于乱世的,因为中国人大多数还是愿意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人生智慧。而有一种人则甚至愿意生活在有重大缺陷的社会中,比如那些乱臣贼子,恨不得天下大乱,好趁浑水摸鱼,至于别人是否生活中水深火热之中,他根本不关心,甚至以此为乐——看见别人痛苦,他们更体验到一种别样的快感(这就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上的一种表现)。当然,还有一种人,不愿意同流合污,随波逐流,他们宁愿选择死亡,如屈原。

我们也不难发现还有些特别的人,他们看见社会不完美,就觉得不可忍受,于是改良之、改革之。其实,人内心需要和谐就必须对自己适当妥协而没有必要革自己的命,而社会需要和谐则社会各阶层要互相适当妥协,因为没有人没有缺点,也没有人不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


不完美也是爱——《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一)

课堂上看完的时候已经是泪流满面,奇怪的是我心里却很平静,就好像真实的人生一定会有遗憾一样,这本来就是一个不完美的故事。我喜欢这种看似絮絮叨叨的讲述方式,也喜欢这种并不是那么漂亮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会让人心有共鸣,是啊,我们都是这样的。

小时候看《安妮日记》的时候,希望自己有这样一个笔友,或许不需要回信,但是能听我说一下这些没人想要听的话就够了。其实我并不像故事中的玛丽和马克思一样孤独,不过这或许是每个小女孩的必经的成长历程?(笑……)所以,就有了第一封信,和那根樱桃巧克力棒。

对于玛丽和马克思来说,友情真的是个弥足珍贵的东西。自卑和与常人不同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很难交到朋友——"我想不通,做个诚实的人,怎么会……不妥当?或许正因为如此我才一个朋友也没有。当然,你除外。"——于是,对于他们彼此而言,这些信都是生命的慰藉。即使每次玛丽的信都会引起马克思的焦虑,即使在玛丽妈妈眼中,马克思是一个想要诱拐自己女儿的疯子。

但是,马克思的自闭症像一个隐形炸弹一样,终于在玛丽的不经意的提问中,第一次炸裂了。他们有了整整八个月的断交。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其实我特别可以理解马克思的心情。毕竟在看这个片子之前,刚好阅读了有关心理学病症的书籍。对于正常人的小问题可能成为压垮他们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尖锐的思维谱线是一种危险而真挚的存在。

后来,感谢他的医生,他告诉马克思,真正的友谊是用心感受的,而不是双眼看到的。他应该写信给玛丽,告诉她真实的自己,包括缺点和一切。马克思懂了,并且向玛丽坦白了自己是"亚斯伯格综合症"患者,解释了自己为什么没有回信。他俩的友谊重新恢复了,并且变得更加真诚。

玛丽开始经历人生的各种大悲大喜,亲人的去世,与爱人结婚,学业有成……但是,当她把她和马克思的信作为自己学术论文的研究病历,她忘记了,这其实是对他们友谊的背叛。尤其是对思维特别简单的马克思而言,这简直是不可原谅的。片中马克思在拔下打印机上M 键的时候,满头的汗水和颤抖的身躯,无一不显示出他内心的愤怒和难过。

不一定要哭出来才是内心的难过,每个人都有哭不出声的痛苦。

当玛丽收到马克思寄给她的M 的时候,才明白自己的行为深深伤害到了她的朋友。她停下脚步,绞碎了所有的书,从此,一蹶不振……对好友的背叛让她无比愧疚,生活也失去了希望。

不过,最终,马克思还是想通了,原谅了她。片中的最后一封信,我看了十几遍,几乎倒背如流——

"亲爱的玛丽:……我原谅你,因为你并非完人。你有缺陷,我也一样。所有人都不是完美的。……小时候,我想成为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人。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只能接纳。然而,我们能选择自己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每个人的生命都像是一条长长的人行道,有的平平坦坦,还有一些,比如我的,就会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道路就像我的一样,不过或许没有那么多裂缝。但愿,某一天我们的人行道能够相交,那时我们可以分享同一罐炼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影片的结尾,当玛丽背着小婴儿去纽约见到马克思的时候,他已经永远安静地沉睡了。他的房间充满了她的痕迹,是第一封信的简笔画;是玛丽送他的那瓶眼泪,马克思曾说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礼物;是她寄给他的每一封信,一整面墙的信;是她送给他的绒线球,仍然在他的帽子上……当看到玛丽伸手握住马克思的手,还是忍不住哭了。不管几遍,总是会觉得遗憾吧。

片子的色调其实是沉重的,玛丽的颜色是棕黄色,马克思的世界是黑白的。屏幕上突兀的红色一个出现在玛丽妈妈的脸上,是血红的嘴唇和喉咙,是歇斯底里的颜色。另一个红色就温暖很多,是玛丽的变色戒指和送给马克思的绒线球。当马克思原谅玛丽的时候,他带上玛丽的绒线球,坐在凳子上仰望星空的时候,即便是黑白的环境,还是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所以,一个好的动漫,其实并不是靠造型多么"别致",多么华丽漂亮,技术多么高超来吸引观众,反而是其中所传达的观念更能打动人。就像这部片子一样,尽管是这样的色调还是能够传递出善意和温暖。

片中的玛丽和马克思,其实是我们每个人不同时刻的缩影,幸福抑或不幸,总会有觉得孤独的时候。就算再开朗的人也会有"全世界不理解我"的小矫情。平凡的我们,或许不至于像马克思一样偏执,但生活中也总会遇到各种伤害和背叛,是决绝还是原谅,是不是也舍不得那份爱呢?

我们本不完美。我喜欢这部片子,因为这是一个类似碎碎念的故事,看似单调呆板的旁白,无聊而神经质的主角,恰恰是最真实的生活。我们都没有活在那些惊天动地的世界里,我们不过就是这样日复一日,重复而已。韩松落有一本书叫做《为了报仇看电影》,书中说,"有的时候,看电影,为的是报仇,向庸常的生活报仇……电影是真实的虚构,生活是虚构的真实。现实中无法兑现的诺言、无法实现的梦,让我们一起去电影里寻找结果。"但是看多了那种皆大欢喜的商业片,看多了英雄主义的完美结局,所谓的观影快感不过只停留在看完的一瞬。心灵再触动也明白那绝对是假的。然而《玛丽和马克思》不同,这里面敏感而脆弱的心灵,是现实生活中每个得不到理解的人。没有那么多色彩斑斓,没有那么多华丽浮夸,有的只是让人心疼的他们和我们而已。

《圣经》中说"爱是恒久忍耐".每次读完玛丽的信都会得焦虑症的马克思恐怕是这句话最忠实的反映者了。以前喜欢说,如果友情是一种爱,我愿意爱你一辈子。这句小矫情的话恰恰是两人一生的见证,就算最后没有见到彼此又怎样,你依然是我最好的朋友,是我唯一的朋友。

"God gave us the relatives, thank god we can choose friends."我想,这也是我最大的幸福。

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二)

人人都有病,人人都有‘裂缝’,没有一个人能逃脱,所有人的现状,都一样。

只是,同样的现状,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去面对。而这不同的面对方式,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可以是你想得到的任何结果。你自己想要的那个结果,你清楚吗?

这个世界上,真正对我们自己重要的事情,并不多。

就像MAX的人生愿望,只有三个。这些对我们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并不关键(它可以是任何事情,甚至就像收集娃娃、吃巧克力一样,简单)…关键在于这些事情是不是对你真的重要。然后,让它以这样重要的状态,一直出现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

做到了,重要的事情,自然有重要的样子和它该有的结果,不错的结果。

这个世界,对于MARY和MAX来说,相当幸运。虽然经历了种种,他们都实现了自己最重要的目标。MAX安详了离去,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也许是最好的结局。

但是,就像前面提到过的,世界并不都是如此,还可以有其他无穷尽的可能。只是,没有一个可能是白得的,得到的同时,你终须付出些什么,而这个‘什么’,最大的可能是失去‘收集娃娃’、‘吃巧克力’等等…对于旁人来说,失去这些,真的不算什么;只是对我们的自己,这些就是我们的命,或者叫我们自己定义的我们自己存在的价值。

看清了,我们才能更好的面对自己,面对因为我们的决定带来的每一个结果。

事出有因,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是我们自己带来的。因为,我们虽然不能改变现状或者现在的外在世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心境。那么,任何现状或者外在世界,都不是影响我们自己的理由,能影响我们自己的,只有我们自己。在我们改变自己的同时,现在或者现在的外在世界,已经被我们所改变了…

以电影里的一段台词作为结束:

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瑕,我也是。人无完人…当我年轻时,我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我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生活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我和椰子。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全部。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它们。(By《玛丽和马克思》)——我们真正原谅的,并不是别人,只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自己,而已。原谅了自己,世界就有机会变成我们希望的样子。这就是路径。

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三):孤独并非他们所愿

故事够平淡的,平淡的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如同它所采用的黏土动画形式,笨拙、平凡。大多是独白,自言自语似的的独白,配合着写信的独白,有点像画外音。

唯有耐心观看下去,才渐渐感到平淡中渗出的温暖,犹如寒冬里手握一杯白开水,很不起眼,直到你慢慢地喝下去,心口就慢慢地暖和了。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有如此的味道。

玛丽(Mary),孤独的澳大利亚小女孩,没有朋友,在学校总被人欺负,不被老师喜欢,也不被妈妈喜欢,额头长着巧克力色的胎记。正如她妈妈所言——玛丽是一场事故。

玛丽的爸爸在她年幼时候忙于工作无心顾家,等到了退休却意外身亡。玛丽的妈妈爱抽烟老酗酒,一日酒醉之后误服毒药也去世。玛丽终于和心仪已久的爱人结婚,结果男人跑到新西兰和笔友生活一起。

怎么看,玛丽的人生有点凄惨。

而马克思(Max)这个美国糟老头,孤独、自闭、脆弱、无法理解周围的世界,在他看来,生活是不理智也不讲逻辑的一团糟,最要命的是马克思患上一种神经官能病,从来没有过朋友。马克思一生最大的幸运就是中了乐透大奖,却不知道怎么花,就买了一屋子的巧克力······剩下的钱就送给邻居老太太。

怎么看,马克思的人生也有点凄惨。

原来世界上,有许多人都在孤独着,过着并不幸福的生活,这些人都卷缩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房子里,莫名地自闭哀伤。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女孩玛丽是老头子马克思的前半生投影,老头子马克思是小女孩玛丽的后半生标本。换句话说,玛丽的人生就是几十年前的马克思,如果更不幸的话,玛丽几十年之后可能也会过着马克思的生活。

当孤独遇上孤独的时候,有一些犹如冰撞上冰,结果还是两块冰;有一些犹如水融合于水,最后成为一流清水。玛丽遇上马克思,青涩的孤独遇上苍老的孤独,就如流水汇入湖水,他们在思想情感上深切地融合了。

他们将对方引为知己,互诉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遭遇和那些难以启齿的心情。好像生活的尴尬、痛苦、不解、无名的焦虑都可以化为笔下的文字,写给远方的笔友。友情就转化为文字对文字的倾诉,信任就转化为写信寄出,等待、阅信、再写信的循环,在这样的循环中,两个人不再孤独,在匆匆来匆匆去的尘世里找到支撑生活重心的坚固点,找回自信和自我。

他们也差点绝交,因为玛丽用马克思的病情案例写了论文。马克思感到被背叛被利用,断绝信笺来往。人生初起步的玛丽也倍受打击,消沉酗酒得过且过,两个人走回到原来的暗淡人生路。

所幸的是他们最后冰释前嫌,重拾安宁的生活。但当玛丽千里迢迢看望马克思之时,马克思已经安静地离开了世界。

电影固然平静,可在平静之下有汹涌,试问: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少朋友仅凭信笺来来往往去互相理解、温暖、安慰,整整20年!

信来信往陪伴着玛丽这个孤独的小女孩勇敢成长,信来信往也陪伴着马克思这个孤独的老头子走完人生路。他们写的不是信,而是心,是流浪在尘世里的孤独。孤独本非他们所愿,当孤独遇上孤独,可以互相坦诚互相温暖的时候,孤独就成为心的两只翅膀,飞翔在宁静里。(作者:逆流的游鱼)

pS:由这部电影所引发的感想。

正月初五,某届学生开同学会,邀请我参加。席间,得知一男同学和一女同学结为情侣。我笑问他们:恋爱时候写了多少封情书?男孩笑说:一封都没有!都打电话发短信。

某次,遇上一位同学,他说起他还记得我寄的明信片。虽然有十年了,他忘记了许多电话,却记得一张明信片。十年前,大家都流行短信问好,我却寄来一封明信片。

很多年前,我曾经有个人生目标:结交一个笔友,写它多年。当然,目标没有达成。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马克思的事业的读后感6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回忆马克思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