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马克思传读后感3000字

马克思传读后感3000字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小学生在课堂之余可以适当地进行课外阅读训练。阅读陶冶了小学生的情操,有助于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每个人对于优秀的书籍,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小学生在写读后感时怎样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传的读后感”,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马克思的一生也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思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爱情,生活,事业,等等。这些可以被认为是偶然因素,终归也将是必然因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传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1

读罢《马克思传》的学生时代这一部分,说实话,里面的很多内容我都没有看懂,可见我是一个多么浅薄的人。对于哲学,我知道的少得可怜。唯一一次接触有关哲学的书籍,就是大一是同学推荐我看的《苏菲的世界》,但很可惜,我看了差不多三分之一就放弃了。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在走迷宫,不停地绕啊绕却怎么也绕不出来似的。这滋味并不好受,所以读《马克思传》,我也只读到了他的学生时代。

以前对马克思的了解除了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可以说是零。从小学到大学,所有老师都赞扬、崇拜马克思,都用“伟人”一词来形容他。说他思想多么先进,见解多么独到,为整个社会人类进步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但是很少有老师对我们说一些马克思的生活琐事,好像他是一个圣人,高高在上。

麦克莱伦笔下的马克思不仅降低为凡人,而且也降低为凡夫俗子。作者从思想、生活和性情等多个不同角度给人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生动且有血有肉的马克思形象。马克思既是伟人,更是一个平凡的人,凡是平凡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都具备。

书中描写马克思孩童时代的情况就很少。她的姐妹们说马克思早先的时候是“令姐妹们害怕的暴君。他全力地奔跑着把她们当作他的马从特里尔的马库斯上坡上‘驱赶’下来,更坏的是,他坚持让姐妹们吃他用肮脏的生面团做成的而用更肮脏的手拿着的‘蛋糕’。她们毫无怨言地忍受着‘驱赶’、‘吃蛋糕’,因为卡尔将会讲故事来酬劳她们的顺从”。看到这里,我就觉得好好笑。原来马克思小时候这么顽皮,甚至还有点邪恶,让姐们对他又爱又恨。但不可否认,他也的确很聪明,知道如何让投其所好。要明白,让他人顺从自己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这段话中,我也猜出马克思小时候一定读过很多书。因为肚子里有东西,才讲得出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调皮、聪明、爱读书,我想马克思小时候的性格应该就是如此的吧!

等马克思上了中学,他的性格更是让很多人爱恨交织。爱他是因为他可以随时开始男孩子式的玩闹,怕他是因为它能够毫不费力地写讽刺诗文嘲笑他的对手。他曾轻蔑地谈到:“有一些农村来的笨人,他们准备投考教会学校,大多数人领取助学金。”这一句话让我想起来上次在校内上看到某一位徐汇区同学的状态签名:“双休日过得真快,又要去松江那破地方见那些乡下人了。”我想无论哪一个人看到,心里都会不舒服的吧!所以马克思在学校期间没有交到长久的朋友,这也怨不得别人吧。马克思在离开学校前的一个行为让我很有共鸣。他因为讨厌当时的副校长,所以在向所有老师辞别是唯独没有理睬那个校长。其实作为学生,我们都有类似的经历。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所以他布置的作业老师马马虎虎地完成,上课也不会像其他课那样认真听讲,教师节也不会写张贺卡送给他。也许这种行为看起来很幼稚,但这的确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抗议。

马克思也有很多缺点。他只要一旦有了钱,便生活“奢逸”。他不善于理财,对生活安排的没有条理,房间里十分杂乱、肮脏,充满烟草味。年轻时的马克思酗酒,好打斗,曾被学校关禁闭。而其中,挥霍是他最大的毛病。他的母亲一直劝他适度地消费酒、咖啡和胡椒粉。“我们可敬的儿子不顾一切协议,不顾一切惯例,一年花了七百塔勒,好像我们是阔佬,可是,就算是最富有的人花的钱也不超过五百。”他的父亲如此埋怨道。事实上,有关马克思大学生后的最后一份资料宣称他曾几次求债,并表明他在学校的五年中至少改了十次地址。而他后半生的经济来源,也大都来自于恩格斯的帮助。我也不明白他是如何养成爱花钱的习惯的,甚至不考虑家中的经济条件。或许是因为参加了俱乐部,又或许是因为压力太大。但有一点很肯定,马克思从来不曾想过如何节约一点生活开支。

马克思与他父亲之间的关系算是比较糟糕的吧。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思想方面也是有很大差异的。马克思曾把一些诗歌献给他的父亲,但都不怎么附和父亲的口味。老马克思甚至鼓励儿子努力写一首渗透德意志精神的颂诗。但马克思的榜样是海涅,歌德和席勒。他的诗歌包括了德国浪漫主义的,除政治上反进步和名族主义之外所有的著名主题。老马克思也曾激烈地批评儿子“在昏暗的油灯下胡思乱想,蓬头乱发,虽不在啤酒中消磨放任,却穿着学者的睡衣放荡不羁;离群索居、不拘礼节甚至对父亲也不尊重。与外界交往的艺术仅限于一间肮脏的房间,在那里,也许在异常混乱的情况下,燕妮的情书和父亲的可能是噙着眼泪写的、善意的告诫......难道在这么一个荒唐的、漫无目的的知识作坊里,你和你所爱的人神志清爽的果实能成熟吗?”可见他对马克思是失望透顶了。尽管马克思与父亲意见并不合,而且玩世不恭,但马克思并没有与家庭断绝往来,也并没有因此而讨厌父亲,而是一直保持着对父亲的热爱。爱琳娜道:“他从来都是不知疲倦的谈论他,他一直带着他父亲一张上了年纪的照片,从来不把照片给别人看,他说是因为它已经很不像原来的样子了。”其实就像我们和父亲的关系一样,我们所选择的兴趣、职业、朋友也许不符合父母的要求,从而产生了误解和矛盾,但是,在各自的心里都还是深深爱着对方的。只是各自的方式不同了。

谁也不能否认马克思是一个伟人,但谁也不能否认他只是一个凡夫俗子。1841年4月15日,马克思被耶拿大学在缺席的情况下授予博士学位。对此,作者甚至认为,耶拿大学比柏林大学级别低,比较容易拿到学位,加之那里又有熟人,所以拿到学位,并不费多大劲。这不就是我们所说的耍小聪明的伎俩吗?我们不能太注重“伟人”这个光环而忽视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世上无完人,有瑕疵才会显得真实,才会让人有兴趣去深入了解。我不知道我是否能把这本《马克思传》给读完,但是最起码我对马克思性格方面的了解又进了一步,这不也是一种收获吗?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2

今年暑假,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得到了《马克思传》这本书,一时兴起花了一个多月看完了这本书,获益匪浅。马克思不再是书本上的马克思,不再是一种思想,他只是一个人,一个平凡无奇却又让人敬仰的人。下面让我来带大家更深入了解马克思。

从小到大,我就被灌输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的马克思是多么的伟大。总觉得他是那么高高在上,是我们无法所触碰到的“圣人”。然而,看了这本书,才发现马克思是如此的接近生活,如此的实在。他也是一个在正常不过的人,和我们一样吃喝住行、有恋人朋友家人、爱情亲情友情;他和我们一样也有缺点,人格不完善、受感情限制等等。

马克思的一生也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思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爱情,生活,事业,等等。这些可以被认为是偶然因素,终归也将是必然因素。总体印象,马克思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一个“自由撰稿人”,而且很多时候在“不太宽容”的“论战”中,他与报纸、刊物结缘,以此为阵地,发表自己的生活见解。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学习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也说:“没有知识从来也不能帮助任何人”。他在伦敦最初十年间,即使生活艰难,他也每天去图书馆如饥似渴的进行学习和研究。他所积累的知识非常渊博,包括经济学、法学、宗教学等各个领域,他也熟识德、法、英三种语言。他之所以能掌握如此多的知识,除了天资聪颖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勤奋拼搏、对知识的忘我追求以及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这种严肃的学习态度、惊人的学习毅力、刻苦的学习精神贯穿他的一生,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我们同时看到了一个为实现个人理想而忘我工作的革命导师。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着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他在中学时就确立了自己服务人类的个人理想。从此在漫长的斗争岁月中他积极努力奋斗。即使被国家政府驱逐,生活穷困,颠沛流离。他在批判的同时,他也不断的吸收、改进。他曾说:“我还有这样一个特点:要是隔一个月重看自己的东西,就会感到不满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写”。法拉格曾回忆说:“马克思对待著作的责任心,并不亚于他对待科学那样严格。他不仅从不引证一件他还未十分确定的事,而且在他尚未彻底研究好一个问题时,他也绝不谈论这个问题。他绝不出版一本没有经过他仔细加工和琢磨过的作品。也不能忍受把为完成的东西公诸于世的做法。”严谨治学是人类的崇高品质和优良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然而,整本书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马克思的那些个理论著作,为革命胜利奋斗的不懈精神,而是马克思这个人的本身。他原来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他和我们一样有缺点。他的生活是“奢逸”的(一旦他有了钱的话),不善于理财,对生活的安排显得没有条理,房间里杂乱、肮脏,充满烟草味。年轻时马克思酗酒、打斗,因此曾被学校关禁闭;作者甚至认为,因为耶拿大学比柏林大学级别低,比较容易拿到博士学位,加之又有熟人在那里,因此马克思在缺席的情况下被授予了博士学位。马克思不修边幅,外衣的纽扣时常扣错。他性情急躁,对人有时爱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干涉他三女儿的婚姻,结果三女婿是位登徒子,导致三女儿40多岁就自尽。如果马克思地下有知,必定会痛恨不已。

但这些都不足以否认马克思是一个伟人,马克思博闻强志、兴趣广泛、记忆惊人,他对文学、历史、经济、天文、地理、哲学等都有浓厚的兴趣和精深的研究。尤其佩服马克思严谨的治学态度,他说要广泛阅读,要收集和弄懂目前所研究的资料和水平,然后才开始写作。

马克思是位精神的伟人,但在物质方面却是贫困的一踢糊涂,常常典当自己的家具,燕妮的嫁妆,甚至连自己的上衣也典当。幸好,遇见了一位慷慨大方,又能够欣赏他才华的恩格斯。恩格斯为了周济马克思一家,不得不去他不怎么喜欢的工厂去任职。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真的是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人世间的楷模!马克思在他的自白上有这么一些我认为应该单独列出来的:马克思说他对幸福的理解是“斗争”,他对不幸的理解是“屈服”,他喜欢的格言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所喜爱德箴言是“怀疑一切”。他认为自己的特点是“目标始终如一”。

过去我们总是把马克思这些伟人看成神一样的人物,但读了他们的传记才知道他们和我们如此贴近,即使他们的思想境界离我们很远。在了解这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人生中,让我领悟到他的思想之所以如此伟大,是和他孜孜不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这些伟人们的优点,提高个人的修养,拓宽知识面,不断努力,从而成为一个有理想的好青年!

hdH765.com更多小学生读后感扩展阅读

关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读后感作文800字_高三读后感


许多事情的确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很小就被一直灌输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等等思想,但现在仔细想来,对于它们的认知,还仅仅停留在它们的字面意思,对于其中的细枝末节,完全可以称得上一无所知,在此之前,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深入了解,至多只是停留在书单上一直有《资本论》这么一本书。

因为从小的爱国主义教育太过频繁,却只是停留在较为浅层的地方,因为不了解因此不感兴趣,也就对过多的指导感到兴趣缺缺,甚至不耐烦。现在有了这么一个不得不了解的机会,总算让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有了稍稍的增多,但也仅仅只是一点点。我的历史老师曾经讲过,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他们提出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的时候,从不认为社会主义能够在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首先建立起来,因为在他们最初看来,首先社会必须达到一定的物质财富的积累,才能为实现社会主义奠定基础,直到苏联第一个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才让马克思主义者改变了这个想法。

也是从苏联开始,陆续有国家看到了除了资本主义之外的新的道路可行,因此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流行起来。这在最早法国巴黎起义的时候将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从理论走到实践的时候,是不曾见到会有这样的发展的。

固然,在最初的时候社会主义曾有段时间长期被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抑制、抨击、对抗。但是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领导人以其强有力的政治和经济手段,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起一个能够与之对抗的社会主义强国,甚至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政局随之动荡不安之时,苏联仍旧保持着高速的发展动态,这才让资本主义世界开始思考,来苏联取经,最终制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手段。

固然,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史尚短,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经验能够借鉴只能自己逐渐摸索,也走了不少弯路,但是,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思想的指导,就能够充分发挥其理论的正确性,社会主义国家就会有强大的发展动力。

《熟读精思》的读后感


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出自于自己的嘴巴一样,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熟读精思》的读后感,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熟读精思》的读后感

《熟读精思》(节选)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一篇文章。

刚开始读《熟读精思》的时候,我觉得里面的方法都没有用。可多读几遍后,我似乎有了感悟,越读,我是越想读。越品,我是越想品。等老师讲了意思之后,我似乎觉得它有一点用了。便尝试了一下,结果我发现了我原先的错误了。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忆不能久也。”这是《熟读精思》里的一句话,通过反复品读我发现我以前总是在读书背书的时候走神,有的背下来了,可是不过一个小时就忘地一干二净了。尝试了文中的方法后,我背书的时间短了,而记忆的时间却长了。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这也是原文,从中我体会到的是我看书时的姿势有时是弯着看,有的是爬那看,甚至还有时躺着床上仰脸看。这样不仅对眼睛不好,还会对记忆受到影响。当我试了试文中的方法后,对我有了很大的影响。

《熟读精思》教会了我很多学习的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篇二:《熟读精思》的读后感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文言课文《熟读精思》,我通过学习以后真是有了很大感触。

《熟读精思》的主要内容就像向我们讲述了读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其中讲到了读书应该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仿佛从我们嘴巴当中脱口而出似的。而且告诫我们读书必须要善于思考,不要完全按照书本的思想,提醒我们应该采取各家的思想,综合地思考问题。还有《熟读精思》告诉我们读书应该注重环境,应该确保一个宁静、舒适、整洁的读书环境。最后就是传授我们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

这篇《熟读精思》的中心思想就是要我们不光要仔细读书,而且也要仔细思考。文章写得非常好,富有深意。我从中的启发很大,我也意识到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很复杂的,各种因素各种环境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因此,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必须全方面地开动脑筋思考,不能单纯依据几点道理几个说法就轻率地做出决定。

人书读得越多,思考问题也会越详细透彻,这应该是没有错的。然而,读书也应该注重方法、效率,《熟读精思》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关于如何读书的思考。

篇三:《熟读精思》的读后感

俗话说,勤动笔墨勤看书。大思想家狄德罗说:“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固然好,但我们却不能空读,空想,只有把书读得熟练,并加入自己的思考,我们才可以得到“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一个人读书,如果,只有他的嘴巴在读,而心思和眼睛却不专一,那么,读也是白读。在读书时,我们应该用眼睛盯着书上,让心落实在书本上,提起气息,大声的朗读。这,就是所谓的心到,眼到,口到。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还要用心去思考,去品尝出书本真正的味道。一句话说的好,学而不思则茫。思而不学则殆。如果我们光学习不思考,就会被知识的表面所迷惑,但如果我们光思考而不学习,我们就会因疑惑而变得更加危险。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们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们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但在思考的时候,只是从表面所思考,那么换来的也只是表面的知识,但是我们用心去思考,更加深层的去思考,那么,得到的就是双倍的收获。书,他是我们的老师,是他牵着我们的手,带着我们步入知识的殿堂;书,他是我们的朋友,带给我们无穷的知识;书,他是我们的明灯,照亮我们前方的道路!

《静夜思》读后感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分享了《静夜思》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静夜思读后感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古诗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会倒背如流地背出来了,但在那时我一点都不知道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进入小学一年级,经过教师的讲解,使我明白和了解了当时诗人的心情和整首古诗的含义。这首古诗写出了作者李白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思念家乡的真切感受。他把月光比作秋霜,给人以一种寒冷的感觉,想到了天空上的月亮也是多么的寒冷与孤独呀。当时李白一个远行他们,没有家人的陪伴,自然会孤独而产生想念遥远家乡亲人的感觉,这刚好与天空中孤独的月亮一样。使我感受到古时候的人们常常以借助月亮来寄托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可想而知那个年代通讯不发达,不像我们,现在有很先进的通讯设备,要是想念爸爸、妈妈了,就可以通过通讯设备与爸爸、妈妈聊天,也可以通过发达的交通工具,飞快回家与爸爸、妈妈见面。

静夜思读后感2

小时候妈妈就教我背过这首诗。今天,我又在语文课本上学到了这首诗,终于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在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这让我想起暑假参加的苏州夏令营的时候。第一天晚上,因为了离开家,离开了妈妈,就特别想她们。许多同学来安慰我,后来偷偷地伤心,哭着哭着睡着了。第二天我又融入同学们欢乐的海洋里,形成一个愉快的大家庭。

我还想起了工人们辛辛苦苦的工作,过节也不能跟家人团聚,他们真勇敢。

我也会让自己变得更坚强、更勇敢!

静夜思读后感3

《静夜思》原是李白写的一首著名的古诗,如今被编成了一首歌曲。悲伤的旋律充分的描绘了李白当时的心情。

家乡是一个很常见的词,它在我们愉快时也许会被忘记,在我们孤独时也许会被想起,但每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家乡都可能会成为我们的精神寄托。每当新年来临时,我们穿着漂亮的新衣乘着火车回到家乡,看看路边坚强的雪松,还有那盛开的野花,自己的亲人正在门口迎接着我们的到来,这一切都是多么的美好。但是,李白却享受不到这种优越的待遇。

在那个年代,还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供你使用,只有渔船、马车。可是乘坐他们近则一周两周,远则两至三月,还很贵。所以有些人士总是回不了家,李白也一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着凄凉的明月,思念家乡的心情,久久难以入睡,此时此刻,那诗句也在纠结着我的心。在这悲伤的诗句中,配上那凄凉的音乐,真的令人难以忘怀。

现在我们有了优越的条件,不仅可以回家乡看看,还可以去各个地方旅游。以前思念亲人还需要写信,而现在有网上聊天,不仅方便快捷,还可以看到亲人的样子。原来,是一个个的梦想,如今,我们已经把它变成现实。珍惜现在美好的时光,共同携手,创造未来!

静夜思读后感4

母亲节的夜晚,月亮甚是美妙,借着月光,漫不经心的我翻开书,月光正巧映在了《静夜思》上。

“分不清是床前清冷的光辉,是深秋夜里飘降的冰霜,还是一张空白的信笺,或是老母亲一头银色的白发。”

此时,我想到了母亲。

曾是谁为我披上寒衣?又曾是谁为我们送上一碗还散着腾腾热气的米饭?

她会是谁?

银发铺满她的额头,老茧布满她的双手,她曾为我们踏进医院,她又曾为我们迈进校园,但脸上总是挂满微笑,是母亲,是我们伟大的母亲!

“此时,只有那轮满月,睁着慈祥的目光,把一个孤单的身影照耀。在家乡如绳的田埂上,是不是有一位老人,和我一样,站在月光下,形影孤怜,轻唤一个人的乳名。”

我的心颤抖了,我的眼睛湿润了。

仰望月光,也许会有许多人和我一样,注视着月亮。

“母亲啊,采透明的月色回家吧,那是游子在中秋夜里,在渭水岸边,寄给您的一帧相思啊!”

注视月光的人们,把与你母亲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吧!

月光会传到每一位母亲心中,放下担心的样子,会欣慰地为你祝福。

“月,在今夜饱满如圆。”

在今夜,一定会有许多游子正牵挂着自己的母亲。

哦,牵挂,牵挂……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500字


早有耳闻的一本书,曾被新闻推上风口浪尖的作者和书。看新闻的时候就已觉够沉重,躲着没敢看这本书,没想到我还是会看了这本书在新闻热度退了以后。

有书评说作者的文笔生冷的老练,很到位,阅读的时候,不禁想到高三有一天给CC写的一封信,那天夜里我头痛,内心不安又宁静,夹杂着失望,写的冷静。内容大多不记得了,只记得后来的后来,我们又回看过那封信,我只觉得,当时我怎么可以那么冷静呢?

作者在写这些的时候,内心一定安静又失望,有道不明的失落,就像是努力了一场期待已久的考试,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伤心之后,无所适从,不那么难受,也不开心。作者的心情应该比这些更压抑吧,对,压抑。

我们的社会不讲性。房思琪的妈妈说,性教育是需要性的人才会讲。是吗,在思琪的冗长的被剥夺的那几年,她的父母缺位了,以至于最后都不知道自己的女儿为什么会疯。

诱奸,多么恶劣的手段,是的,李老师才是坚强而勇敢的,多讽刺。沉重的,沉痛的内心诉述。你不忍心读下去,那么漂亮的女孩子,那么美那么纯洁干净的女孩子。

连心疼都觉得是残酷的,更明白,存天理灭人欲,是多么不顾一切的虚伪的口号。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性教育上,我们还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有很多功课需要去做,希望世上只有一个房思琪,希望,所有的为人师表是真的为人师表。

马克图布作文1500字_初三读后感


说来真是很奇妙的一件事。每当我读完这一本《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放下书时,总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总有一种了解了宇宙语言、触摸到世界之魂的感觉,总有一种…我的天命在我心中冉冉升起的感觉。

“人生中的相遇也许难有不早不晚的恰好,但心中有快乐,有喜悦,便如此笃信,花开之初,花谢之终,都能惊喜相遇”。想来我与《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相遇,是从我追随的那个如星辰般闪耀、全身上下各个毛孔都无一不散发着薄荷清香的少年王源口中得来的。为了能同偶像看同一本书,我便央求妈妈为我买下了它;没想到一翻开,便坠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再度翻开这一本《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抱着一如初见时的心情,期待着能与它再来一场无与伦比的美好邂逅,它果然还是没有让我失望。

一想到昨夜我还在塔里法的广场上倾听男孩与撒冷王的对话,今天下午就循着男孩的足迹,陪他一起走过丹吉尔,来到法尤姆绿洲,然后到达埃及金字塔前,看他在泪水滚落的地方毫不松懈地挖啊挖,只为求得梦中重复出现的那一笔财宝;而被躲避战乱的难民打得遍体鳞伤,并最终从他们中的其中一人口中得出财宝的下落,回到了安达卢西亚那座废弃的老教堂里,从一棵无花果树下挖出了一只装满西班牙古金币的箱子。故事在地中海东风带来法蒂玛体香和一个甜蜜的亲吻后男孩微笑地说出“我来了,法蒂玛”的那一刻戛然而止。而我却意犹未尽,多想再重头翻阅此书,再重走一遍圣地亚哥追寻天命的旅途。马克图布,或许命中注定,我就是要一遍一遍重温此书的。

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这本书中揭示了很多关于天命、宇宙语言、世界之魂的奥秘;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这一句“马克图布”。“你必须生来就是阿拉伯人,才能弄懂它的意思。大意是:命中注定。”水晶店老板曾对男孩圣地亚哥这样说。而在整篇故事的后半部分,男孩也没少说这句话。

马克图布,我喜欢这一句“命中注定”,更喜欢它在唇齿交替间传递出的那一阵空气的爆破音。也许冥冥之中我们的灵魂都是由同一只手写就的;而炼金术,不过是为了帮助每个人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天命。

然而可怕的是,这世间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不知自己的天命为何,浑浑噩噩、如行尸走肉般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或是明知自己的天命为何,却不愿去完成。就像书中那个水晶店老板一样,因为害怕完成自己的天命之后,就再没有活下去的动力,而拒绝完成自己的天命,让梦想成为自己心底一个永久的遗憾。这是多么愚蠢的做法啊!可这世间像这样愚蠢的人不少吗?因为梦想一时被现实的手折翼,而转而求其次,却再也找不到当初那个在追梦路上快乐无比的自己了!

“害怕遭受痛苦比遭受痛苦本身还要糟糕。没有任何一颗心在追求梦想的时候感到痛苦,因为追寻过程的每一刻,都与上帝和永恒存在。”这是炼金术士让男孩告诉自己的心的话。这无疑是一句永恒的真理,痛苦的,只是那些因担心失败而放弃梦想的人罢了。让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功亏一篑,无所追寻。

近日在网上读到这样一句话:“放弃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心一想,力一卸,顿时就轻松了。但放弃最坏的结果便是重燃斗志的可能性为零。一件事可以暂时不做,但不要彻底放弃,而从内心否定自己。”“暂时不做”和“放弃”的区别又在哪呢?当然是一个仍在肩上,一个已扔在脚下。朋友啊,也许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像圣地亚哥一样,不断追寻自己的天命,但请不要轻易停下追梦的脚步。“每个人的寻梦过程都是以‘新手的运气’为开端,又总是以‘对远征者的考验’收尾。”“完成自己的天命是人类无可推辞的义务。万物皆为一物。当你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所以,何必担心在追梦的过程中不慎跌倒呢?只要你想,并为此不懈努力。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大器晚成罢了。

马克图布,命中注定的事,谁也无从改变。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顺着命运的轨道,去追寻、去完成自己的天命。我当然深知我的天命为何,那就是写作。在我提起笔的那一瞬间,我总觉得,有股力量在推动着我写些什么,哪怕只是寥寥数句、不好不坏,也足以消除心上那一阵如千万只蚂蚁在四处爬动的瘙痒之感。或许,这就像白音先生在《日染一瓣》中写的:“写作对我来说是命,是生命的命,也是命运的命,更是使命的命。”就这样日染一瓣地写着,坚贞而深情,哪怕怎么写,也无法将自己写圆满。

最后,祝每一位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能完成自己苦苦追寻的天命。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着的传记。以下是要给大家介绍的《苏东坡传》的读后感,欢迎各位的参考!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1

《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写书人与被写人的名字都如雷贯耳,所以,这是一本含金量非常高的经典之作。

当时读它依然带着一些目的性和应急性——为了讲好《大学语文》的一节专题,即《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苏东坡》。后来了解到,这本书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古人之中,我最喜欢苏东坡,首先是喜欢他那些“明月几时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等等朗朗上口的诗文,再就是被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所打动,被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乐观态度所折服,读完这本书后,更觉得他“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也只有林语堂林大师的如椽之笔能把他夸尽、写真、写活。林大师说:“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而我们知道,有时我们爱上一个人,或者将之视为偶像,是因为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这样的人是我们穷极一生也无法成为的,无论是先天的天赋,还是后天的风骨气韵,或者是大时代给与的波澜壮阔。我们挣扎在自己的人生里,一不留神就变成了尘埃,那么渺小,那么为现实所迫,一切都是有理由的不得已,因此别人的闪光天赋和放任性情就成了我们在暗夜里羡慕嫉妒恨的标的之一。

对韩寒如此,对迈克尔杰克逊如此,对苏东坡更是如此。苏东坡的智慧与才情,不但惊艳了同时代的人,还穿越了千载的悠悠岁月,温暖着我们,和我们同悲同喜。这样活泼泼的生命,这样平易近人的古人,这样的心胸才华,这样跌宕起伏的命运和他在命运流转之间表达出的达观幽默,享受生命的态度,真的是古今中外再找不出第二个出来。

每当想到世间曾经有一个这样伟大而温暖的灵魂生活过,我就觉得非常感动。苏东坡用他的文,他的行,他的人,让我看到了生命的一种境界。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2

《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着的传记。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3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相信《马克思传的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马克思传读后感3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