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断背山观后感影评。

聚精会神地观赏影片或电视剧是令人高兴的事情,观看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跳跃的过程,您也许正在观看,也为相关的情节呈现所赞叹,梳理纷繁的思维,可能用写观后感的方式来实现。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观后感呢?也许下面的“断背山观后感影评”正合你意!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断背山》是一部于2005年播出的同性爱情电影,影片剧情独特,扣人心弦,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是相对较高,一起去看看吧!

我觉得,每个导演拍电影都会像自己的风格,然而李安是拍什么像什么。从推手到少年派,色戒到断背山,跨度真的太大了,但是并不会让人觉得出戏,原因之一就是他真的是一个很用心的导演,从了解各个时代,国家文化,到bgm,到分镜,我觉得都可以堪称完美的。断背山的结局可以说和色戒是很像的,最后一幕其实也很像,色戒里是易先生对着床单上的褶皱一阵低头,而且bbm则是Ennis对着Jake的衬衫一阵凝视。之所以不选同性之类的tag是因为,我觉得除掉这个标签,电影各个方面都很出色。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我觉得ennis原本是一个胆小,老实本分人,可能和他童年也有关系吧。随着电影剧情发展,他自己也在慢慢成长。比如他明明喜欢Jake,为了逃避世人眼光,拒绝和Jake一起去开农场请求,比如面对发现自己出轨以及出柜的妻子,他选择拒而不答妻子愤怒的质问(那一段我觉得他对自己妻子连个道歉都没有是真的很过分),他一直想要过上和所有普通人一样的生活,有自己妻子孩子,又贪心想要真正的爱情,最后把爱自己的两个人都伤害了一遍,好在最后女儿请求他参加婚礼时,他犹豫以后最终没有逃避。

至于Jake为什么会死,我觉得或者对于他是一种解脱,在湖边他对ennis说到一半的话,我想他自己也大概料到了会有这种结局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得到理想之中的爱情吧。

今年看的《Brokeback Mountain》,它的后劲儿是悲的,永无止境的悲,刚看到开头时,便感觉到了说不出的苍凉,果真,这种苍凉感一经出现便贯穿了整部电影,

这种悲伤的苍凉感,起初不经意,但它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存在着,直到影片最后在狂风暴雨下,刹那间爆发成惊涛骇浪,猛烈地冲击你的心灵,

然而这种冲击远远不够描述它的悲,以至于影片结束,你依旧身陷那满是悲的汪洋之中,至今无法脱离,至少我是这样的,

直到现在,大脑中一旦被勾起断背山,心脏就像是被人狠狠地重击了一下,窒息的感觉,尤其当我得知恩尼斯的饰演者希斯莱杰已故后,那种悲,那种无能为力的悲,便已将我的心脏冲击的支离破碎。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故,今夕何夕,青草离离,明月夜送君千里,等来年,秋风起

电影里的人一直在抽烟,勾的我,也拿起来桌子上的那包红塔山。这是我买的第一包烟,今天晚上抽的,是第四颗,连着抽了好几颗,感觉挺好的。今天晚上似乎是最成功的一次了,起码我只打了两次打火机,就把烟点着啦,也没呛着自己,这对我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

要是你对一个月前的我说,一个月后你将开始抽烟,我肯定不会相信。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追求生活健康的人,有时候偶尔熬了一次夜,就满心都是愧疚,每天逼着自己吃很多水果,虽然也非常喜欢吃水果吧。我这几天,开始抽烟,乱吃东西,也不跑步。我也问自己,你为什么抽烟?我的回答是,我为什么不抽烟。

以前很讨厌一个英文单词,stale,觉得身体轻盈、清爽很重要,觉得生活健康很重要,但是我最近情绪不稳,感觉什么都不重要,不能被健康绑架了呀,我觉得很自由。是的,绕来绕去,我又回到这个词上,自由。

其实一张嘴说这个词儿就容易被人批判,很多年我一直感觉这个词儿是我不理解的,觉得不是自己的词,但我现在突然感觉,无论是理解一个词或者学一项新本领,都是这样,慢慢的,一边说着我跟你不熟一边就真的明白了,了解了。所以关于自由,我其实有很多话想说。

自由,就是像地球上的第一波人类一样的活着。所有事情都没有先例,之前有没有发生过,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心里想做的是什么,你的情绪是怎样发展的,俗话说按照你的心意去做,这应该就是以人为本吧。我今天,就在情感、性、社会、文明等一下方面谈一下自由。

之前看一本书,李银河解读福柯,有一句话:)分别的时候埃尼斯说了约在八月的见面要推到十一月,对杰克来说是煎熬,对他自己亦是,他们在一起开心的日子总是太短太短,争吵的时候埃尼斯对杰克的爱意简直是爆发到了几点,他们彼此都很有默契的没有对对方身边的女人过多的说过什么,但这一次埃尼斯是真的吃醋了,对一个陌生的男人吃醋,看到这里的时候有点难过,因为时间跨度已经长达二十年了,可能是彼此都累了,杰克说了句I wish l knew how to quit you.这里明显能感觉到埃尼斯的不安,他怕杰克真的放弃他。

后来的结局来的猝不及防,当埃尼斯得知杰克的死迅时并没有想我想象中那样,他自始至终都表现的很镇静,可能是时间真的过去了太久太久,久到埃尼斯自己都忘爱了杰克多久,外套和衬衫那里是戳人心扉的点,最后的最后,有点泛黄的衬衫套在了蓝色外套上,对着断背山的图片,埃尼斯说了句Jack I swear

估计埃尼斯自己都没想到自己会爱上杰克,最后问女儿的一句话,他爱你吗?问的也是自己吧,终于肯承认自己感情,这是多艰难的事情呢,就像是把之前活了几十年的自己硬生生的打碎重组,塑造出现在的这个自己,庆幸的是埃尼斯终于肯面对自己,不不幸的是他所爱的人已经不在。

让他们

让他们

排山倒海

封锁和破坏

看着你

看着我

亲吻未来

越被反对越爱

看的时候就觉得导演是没有用同性恋的角度来表达这部电影的感情的,像是用一种白描的手法把人生中最简单平凡的感情叙述出来,娓娓道来,我喜欢这种。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断背山》观后感


《断背山》观后感

很早就想看这部电影来着,也许是知道有个悲伤的结局,从电影一开始,眼泪就在眼睛里打转,看到泪点的时候泪水哗啦啦流个不停,为他们无法守护的爱感到心痛,幸好室友都不在,可以痛快地哭一场。一直都很理解同性恋,也没有谁定义爱情的主角一定要一男一女,人类的情感本来就很丰富复杂,不能因为多数人的行为习惯就歧视甚至迫害和自己不一样的群体。

多希望他们生活在现在,而不是那个不给同性恋足够包容的年代,在我看来,Jake的死因并不是他妻子给出的轮胎爆炸,实际就是Ennis脑海中浮现的情景。Jake是同性恋的事实应该被旁人察觉到了,他和Ennis说他和工头的女人有了外遇,其实是和那个工头,因为他们在聊天的时候就提到工头有一座木屋和小船可以使用,还对Jake发出暧昧的邀请,Jake的父亲也在见Ennis的时候说Jake之前梦想着和Ennis住在一起,经营小牧场,后来和另一男人去了山上,那个男人应该就是那个工头,而且他的父母都知道了他是同性恋,Jake参加牛仔竞技赛的时候还主动搭讪比赛中的小丑,因为Ennis伤心时还去了墨西哥召男妓,很容易让大家知道他喜欢男人。而那个时代对同性恋的歧视在Ennis讲述小时候看见男同性恋残忍的死状时就能深深地感受到了。而Ennis也是因为这个阴影一直回避自己喜欢男人的事实,和Jake吵架时也是脱口而出“你们这种人”,可见Ennis并不想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加上本身就内向的性格,让Jake每次的热情都被被他的理智和冷静态度浇灭。

Jake一直在期待他们去山上经营牧场不用再躲躲避避的生活,可惜最终并没有等到。那两件衬衫的出现应该是公认的泪点,Ennis看到衬衫的时候应该很懊悔自己不善表达感情的性格,他总是有各种理由拒绝Jake的请求,一次次让Jake失望,后面甚至都有点绝望,居然和另外一个男人去山上过自己期盼的生活,可见Jake已经对Ennis失去了信心。等到Ennis想来好好珍惜自己真正爱的人的时候,那个人已经不在了,Ennis剩下的只有那两件代表他们美好回忆的衬衫、那张断背山的明信片和无限的思念,现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看感人的电影这么难受还总是要看,唉!

电影断背山观后感


电影《断背山》观后感

看完电影《断背山》,我不知道我是什么感受,感觉好混乱。好像被两位男主的爱情感动了,但是又为他们的家庭感到悲哀。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同性恋不被世人认可。

《断背山》两位男主的爱情其实我不太理解,为什么两个性取向正常的男人会因为在寂寞中的互相倾诉与陪伴就产生了爱情呢?如果是我,我觉得我至多只会把那样的人当做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甚至是最重要的家人。也许是因为故事是别人编出来的吧!所以两位男主堕入爱河的原因并不是那么现实。

当看到两位男主各自组建了家庭却还继续偷偷约会的时候,说实话作为女生,我替他们的妻子抱不平。既然已经结婚了,那么不是应该放弃之前的感情吗?更何况是不被世人认可的感情。看到电影后半段的时候,我的心情真的很纠结,既为两位男主对爱情的坚持而感动又为他们偷情一般的行为感到可耻。

怀着非常纠结的心情看到最后,结局却是让人既感动又痛心。当其中一个男主杰克因意外死亡后,另一男主恩尼斯去到杰克小时候生活的农场,在杰克的房间里发现了初识时他们各自穿过的衬衫被整齐地套在了同一个衣挂上。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真的好想杰克不要死,他们两个就永远在一起那该多好呀!看完结局后才感觉原来同性恋之间的爱情和正常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并没有什么不一样,只要是真爱一样可以给人感动。

看完《断背山》这部电影之后,我想我会尝试着去理解这样的爱情,至少我会用正常的眼光看待这样的爱恋,不会像以前那样,听到同性恋这样的字眼就感觉不能接受。我会学着尊重别人的性取向,希望同性恋者可以不用顾世人的眼光,可以不用向《断背山》中的两位男主那样最后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而且还拖累了别人。

断背山观后感


《断背山》观后感

之前就有听说《断背山》过这部片子,但那是对这些都不太感兴趣也就没有看,前不久又听老师说起,虽然我以前同桌说不好看,有些恶心,但还是想要看一下,想看看在威尼斯影展夺得金狮奖,并获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金球奖、美国制片人协会、影评人票选奖与独立精神奖等团体及影展,授予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奖,在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最多项提名(八项),最终抱回了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与最佳电影配乐三项大奖的电影的精彩。

影片《断背山》中,杰克崔斯特和恩尼斯德尔玛是在断背山牧羊时认识的,杰克比较健谈,而恩尼斯沉默寡言。在开始一段时间里他们很少交流,直到一天恩尼斯因喝多了酒而留在原地和杰克睡在一个帐篷里,并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之后两人相爱,在山上度过了美好快乐的时光。但快乐的时间总是很短暂。工作结束后,迫于世俗,两人最终分开了。恩尼斯迎娶了自小一起长的阿尔玛,每天为生计而奔波劳碌,生活很清苦;杰克娶了位千金,衣食无忧,却不被岳父母待见。终于杰克忍不住对恩尼斯的思念找到了恩尼斯,四年后再次相见,所有的思念都融化在那个深情的拥吻中。

在之后十几年间,他们在约定的时间里单独相处。杰克本想带着恩尼斯到偏远的地方开始两个人的生活,可是恩尼斯迫于世俗的压力及童年时期的阴影,一直没有答应杰克,捷克虽然想,但却不愿强迫爱人,他会一直等下去。阿尔玛在无意中得知自己的丈夫是同性恋,并知道丈夫所谓的和好朋友去钓鱼的真相,再忍受了十几年后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最终伤心地离开了恩尼斯。(观后感 )相守一生的愿望因杰克的死而落空,恩尼斯通过杰克的妻子知道杰克想把自己的骨灰撒在断背山,于是去找杰克的父母,在杰克的房间里发现了他们在断背山牧羊时穿的衣服整齐地放着,恩尼斯才明白杰克是多么的深爱着自己,而自己也深爱着杰克。但无论爱是怎样的浓烈,最终见证它的只有那座壮美苍郁的断背山。

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看了让人不禁潸然泪下,本来相爱的两人却因世俗而错过今生让人好惋惜、好痛心。恩尼斯的害怕导致了一生的遗憾,杰克的坚持让我感动,还有杰克护着恩尼斯的心更让我感动。在影片中,有几处让我印象深刻的场面:杰克与恩尼斯相爱后在断背山上打闹的那一刻、工作结束后分开,恩尼斯蹲在墙下痛哭的那一刻、四年后相见拥吻的那一刻、杰克与恩尼斯最后一次见面杰克拥住痛哭中的恩尼斯的那一刻、恩尼斯在杰克房间见到那两件衣服的那一刻以及片尾中恩尼斯打开衣柜的那一刻。我的心情也跟着起落,眼泪也跟着流,心也跟着痛感叹世间真爱的唯美,感叹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相爱就要努力在一起,别让爱着伤心,观者痛心

电影《断背山》观后感


《断背山》观后感

《断背山》是讲述同性恋题材的经典,作为一个敏感话题,同性恋往往会引起人们的误解和抵触,而且难免有一种猥亵爱情的感觉。但是李安却在《断背山》中让我们为这样畸形的爱深深触动,表达自己对同性恋的态度,李安用一种并不强硬缓缓引入的方式博得了我们的认同。

恩尼斯与杰克在断背山上放羊时相识相恋,虽然两人都有西部牛仔的野性,但却是温柔多情的同性恋者,这样的反差让人物形象极具张力。他们一面沉于禁忌之爱不能自拔,一面还要过常人的生活,显示自己的男子汉气概。恩尼斯有自己的妻儿,在柔弱的妻子面前他是那么勇武挺拔;杰克也以自己男性的魅力征服了镇上最美的女人,并在与岳父的一家之主的争夺中获得了主动。但是他们都让妻子感到疏离,因为他们真正爱的人是不能说出来的。因为同性恋不为社会世人所接纳,他们注定要在重逢与分离中挣扎。杰克死了,恩尼斯在杰克的壁橱里发现了自己曾在断背山上遗失的衬衫,杰克把自己的衬衫套在恩尼斯的衬衫外,最后在恩尼斯的壁橱里,他把自己的套在杰克的衬衫外,以这种无言的行动回应对彼此的爱。

杰克外向活泼,他敢于主动接纳与恩尼斯的爱情;而恩尼斯因为9岁时曾目睹同性恋者的悲惨遭遇所以心有余悸,内向含蓄的他面对这段爱则一直畏畏缩缩。两个相爱的人却彼此分离,不仅指时空上每年横跨两地仅为见两三次面,而且指心理上的欲爱不能,后者比前者更令人痛苦。所以纵观整部影片,导演讲同性恋不是极力描绘两个同性恋的卿卿我我,而是给我们看两个人深深相爱却永远不能在一起,所以在断背山优美的风景和抒情音乐的渲染下才会让我们始终笼罩在一层淡淡的忧伤中。最后,当杰克死后,恩尼斯把自己的衬衫套在杰克的衬衫外并轻轻说:杰克,我发誓时,所有人的泪点在这一刻爆发了。恩尼斯和杰克的一生都在分离,直到生死让两人阴阳相隔,然而时间空间乃至生死都无法改变的,是爱情。

这样一段同性之爱令人汗颜,甚至比许多异性恋题材的故事都更让人震撼,因为这段爱发生之初便是不被准许存在的,但恰恰这样反而更能突显出爱情的力量。同性恋者要远比常人更难找到爱情,一旦找到了,便注定是唯一和永恒,所以要打破不准和禁忌走到一起。《断背山》不仅颠覆了传统对同性恋者的态度,也重新诠释了爱情。

在故事之外,李安以其个人风格为影片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氛围,除了画面和音乐在形式上的作用,李安的叙事是含蓄平和的,将冲突内化而不过分强调显露,融合了西式的戏剧性与中式的写意风格。全片最大的冲突时两个男人相爱,而这份爱却不能被世人容纳,李安没有着力刻画这份爱情与世俗的对抗,而始终是含而不露的。阿尔玛发现了恩尼斯是同性恋,他们之间最大的冲突就是在厨房里大吵一架,而阿尔玛并没有告诉任何人;当恩尼斯告诉卢琳自己和杰克是在断背山上认识的好朋友时,卢琳也知道了他们俩的关系,但她的反应是强忍泪水,在电话里的声音依然镇定自若。这些冲突都在悄悄发生,却让我们明显的感知,这就足够了,而不需要大场面或者大情绪来强调。因为冲突是隐含着的,所以让我们感到潜在的叙事张力,于是让他们如履薄冰的爱情更显得扣人心弦。李安给我们呈现的视角是感性的,他是在用平和的方式来讲述一个美丽的故事。

电影断背山观后感欣赏:爱从不伟大,爱依然美好


相信不少小伙伴都看过由李安导演的挺行爱情电影《断背山》,影片改编自安妮普鲁克斯的同名小说,主要讲述了两个男人之间复杂的爱情故事。影片被很多网友认为是经典之作,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吧!

李安用他东方式的温柔与细腻,叙述了美国西部牛仔之间横跨20余年的爱情纠葛。

这可能是最有国际影响力的同性恋影片了,但它给人以感动和感悟的,倒并不在于同性恋这个夺人眼球的标签,而是娓娓道来,那种企图道尽爱情本质的节奏与情绪。

导演并没有刻意展现同性之爱与异性之爱的太多不同,只不过牵涉到同性之间,爱情显得更为复杂而已。

尽管古今中外那么多人都歌颂过爱情,但其实就爱情本身而言,它并非神圣,也说不上伟大。

就象电影中展示的那样,两个19岁的大男孩之间爱情的萌芽,其实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它缘于环境的艰苦和与世隔绝,缘于寒冷恶劣天气抱团取暖的需要,它缘于血气方刚的荷尔蒙吸引,缘于孤独个体的相互陪伴与依靠。这很简单,也很平实,没有什么不可理解。在此后20余年的岁月里,他们分分合合。

有断臂山的青山绿水间温暖的相依相守,更有许多难为外人言的忧伤与痛苦。

岁月在流逝,婚姻在变化,生活在继续,而爱依旧在绵延。

但影片并没有展现什么慷慨激昂的奉献与牺牲,没有那么多浪漫化的可歌可泣,反倒不经意地弥漫着爱的迷惘与幻灭。

杰克去墨西哥边境寻觅过肉体的短暂欢娱,在无法与希斯长相厮守的痛苦中也曾试图找寻新的替代对象。

在所谓20余年真爱的长情背面,还有这些无法回避的真相,绝对与伟大无缘。

但人们依然无法否认爱的美好,哪怕是不走寻常路的同性爱情。

在李安的镜头下,你会发现爱情的美好本质就在那里,不论对象是什么性别。

爱,是初相遇时不知不觉的吸引与萌动,是不通音信时的惦记与挂念,是不被世俗所容的隐忍与无奈,是过尽千帆的执着与坚守,是每年欢会的长久等待与短暂满足,是老家衣柜中两件旧衣物交缠一起的缱倦与依恋,是人已逝情未了的落寞与孤独。甚至,爱的美好也体现在岁月消磨两心彷徨时的呐喊与犹疑之中。

爱情是多色调的,即使在()灰色的那个侧面也能找到美好的因子。

当然,这些感慨仅仅是因为面对的是电影这样的一种艺术作品。

也许,只有抽离了具体所指的艺术真实,才能生发这样的审美感受。

人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


李安导演曾经说过“人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这座“山”或许是尘封不愿再记起的回忆,或许是一段无法走出来的感情,也可能是对世俗的偏见,但不可避免的是他都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电影《断背山》的观后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断背山》影评(篇一)

我觉得,每个导演拍电影都会像自己的风格,然而李安是拍什么像什么。从推手到少年派,色戒到断背山,跨度真的太大了,但是并不会让人觉得出戏,原因之一就是他真的是一个很用心的导演,从了解各个时代,国家文化,到bgm,到分镜,我觉得都可以堪称完美的。断背山的结局可以说和色戒是很像的,最后一幕其实也很像,色戒里是易先生对着床单上的褶皱一阵低头,而且bbm则是Ennis对着Jake的衬衫一阵凝视。之所以不选同性之类的tag是因为,我觉得除掉这个标签,电影各个方面都很出色。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我觉得ennis原本是一个胆小,老实本分人,可能和他童年也有关系吧。随着电影剧情发展,他自己也在慢慢成长。比如他明明喜欢Jake,为了逃避世人眼光,拒绝和Jake一起去开农场请求,比如面对发现自己出轨以及出柜的妻子,他选择拒而不答妻子愤怒的质问(那一段我觉得他对自己妻子连个道歉都没有是真的很过分),他一直想要过上和所有普通人一样的生活,有自己妻子孩子,又贪心想要真正的爱情,最后把爱自己的两个人都伤害了一遍,好在最后女儿请求他参加婚礼时,他犹豫以后最终没有逃避。

至于Jake为什么会死,我觉得或者对于他是一种解脱,在湖边他对ennis说到一半的话,我想他自己也大概料到了会有这种结局……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得到理想之中的爱情吧。

今年看的《Brokeback Mountain》,它的后劲儿是悲的,永无止境的悲,刚看到开头时,便感觉到了说不出的苍凉,果真,这种苍凉感一经出现便贯穿了整部电影,

这种悲伤的苍凉感,起初不经意,但它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存在着,直到影片最后在狂风暴雨下,刹那间爆发成惊涛骇浪,猛烈地冲击你的心灵,

然而这种冲击远远不够描述它的悲,以至于影片结束,你依旧身陷那满是悲的汪洋之中,至今无法脱离,至少我是这样的,

直到现在,大脑中一旦被勾起断背山,心脏就像是被人狠狠地重击了一下,窒息的感觉,尤其当我得知恩尼斯的饰演者希斯莱杰已故后,那种悲,那种无能为力的悲,便已将我的心脏冲击的支离破碎。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故,今夕何夕,青草离离,明月夜送君千里,等来年,秋风起

电影里的人一直在抽烟,勾的我,也拿起来桌子上的那包红塔山。这是我买的第一包烟,今天晚上抽的,是第四颗,连着抽了好几颗,感觉挺好的。今天晚上似乎是最成功的一次了,起码我只打了两次打火机,就把烟点着啦,也没呛着自己,这对我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

要是你对一个月前的我说,一个月后你将开始抽烟,我肯定不会相信。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追求生活健康的人,有时候偶尔熬了一次夜,就满心都是愧疚,每天逼着自己吃很多水果,虽然也非常喜欢吃水果吧。我这几天,开始抽烟,乱吃东西,也不跑步。我也问自己,你为什么抽烟?我的回答是,我为什么不抽烟。

以前很讨厌一个英文单词,stale,觉得身体轻盈、清爽很重要,觉得生活健康很重要,但是我最近情绪不稳,感觉什么都不重要,不能被健康绑架了呀,我觉得很自由。是的,绕来绕去,我又回到这个词上,自由。

其实一张嘴说这个词儿就容易被人批判,很多年我一直感觉这个词儿是我不理解的,觉得不是自己的词,但我现在突然感觉,无论是理解一个词或者学一项新本领,都是这样,慢慢的,一边说着我跟你不熟一边就真的明白了,了解了。所以关于自由,我其实有很多话想说。

自由,就是像地球上的第一波人类一样的活着。所有事情都没有先例,之前有没有发生过,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心里想做的是什么,你的情绪是怎样发展的,俗话说按照你的心意去做,这应该就是以人为本吧。我今天,就在情感、性、社会、文明等一下方面谈一下自由。

之前看一本书,李银河解读福柯,有一句话:we must make a little change for this thing,不是像我们曾经说的那样“让我们尝试将同性恋重新引入社会关系的一般规范之中去”,而是反过来说,‘不,让我们最大的可能避开社会加于我们身上的人际关系类型,尝试去创造新的人际关系可能性的空间’,通过提出一种新型人际关系的权利,我们将会看到非同性恋者们通过改变他们自己的人际关系方式,是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那本书上的好句子非常多,我在这里之所以单独拎出这一句来,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句子和这部电影联系大。

因为我看电影的时候老是想,既然JACK和恩尼斯都有自己离不开的女人和家庭,也互相离不开对方,那他们为什么不全都在一起?

为什么一个家庭之中不能有两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组成?

家庭的形式,难道只有一种吗?丈夫妻子孩子。

为什么一个人只能有一个爱人?为什么所爱的人只能是同一个性别的?话说区分性别的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与周围人的关系。除了亲情,爱情,友情之外就不能够有别的,我们人际关系的形式,只能是这么死板固定吗?

我太喜欢提问问题了,我现在什么都不想说了,只想问一些问题。顺应天性。

决定我们和某个人在一起的,只能是因为我们相爱吗?特别喜欢和某个人待在一起,那就是爱吗?

爱情是什么?友情是什么?爱情和友情的区别是什么?是谁,将两个陌生人之间可能存在的感情分为这两种,或者说这两种其实是一种感情,或者说其实感情的种类有很多种,只是现如今,我们只用语言能表达出来这两种?并非所有的存在,都能够被表达,应该算是一个共识了吧。

性活动的实质内容是什么?前两天看了一个戏剧叫《陆游与唐婉》,我看到男女主角并不进行肢体接触,只是隔着空气打转,我突然想到一个词语叫“周璇”,他们很投入地互相对看,我觉得其实这非常的亲密,性活动与亲密活动的区别是什么?或者说性活动,只是表达亲密的一种方法?

性与文明的关系是对立的吗?更高层的文明是什么呢?

道德出现的原因是为了控制吗?如果说法律存在的意义会因为道德而失去,那么道德可以因为什么,而失去存在的价值呢?

是社会规范先出现的,还是违反社会规范的人先出现的?

异性恋可以喜欢同性吗?同性恋可以喜欢异性吗?我的意思是划分同性恋和异性恋是有意义的吗?

如果说食欲和性欲是同种类的东西,那么是什么导致食欲成为一个过度公开的东西,而性欲成为不公开的呢?是谁将性放到一个晦涩的地方?如今我们大家都能特别体面地满足自己的食欲,如果工禅当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下一步他们会做什么呢?哈哈,希望组织好好考虑这个问题。

难道人类的感情和情绪,还有正确不正确之分吗?

……

还有很多问题可以问,不想问了,因为问烦了。对于这些问题我当然有自己的回答,不然,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一个有世界观人生观的人呢?

所谓的影评,其实跟人家电影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但其实这是个好电影啦,我看电影一共落下两滴泪,不多不少,刚刚好。在恩尼斯拥抱衬衫的时候哭的,对于那些逝去的人,我们多想抱抱他们啊。最后说一句吧,我觉得安妮海瑟薇真好看。

年轻的时候总是偏向选择一些比较轻松明快的电影来消磨时间,那时对于同性的解读也只是局限于“两个同性的人相爱”这样浅显的认识上而已,所以对这部一直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的,对它的感情就像是中文所说的“不忍卒读”。

今天我所在的城市天气并不是特别好,早上懵懵醒来的时候窗外的雨在沥沥地下个不停,翻过身打开手机的瞬间,突然有了要看看这部电影的念头,躺在床上看,看完有种用文字难以言喻的感触,明明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我都没有一滴流泪,却感到胸闷,和之前看的一部电影后感觉如此一样(无关的电影)

断背山,电影刚开始,所看到的是大片大片的天空和白云,一副美好到让人尖叫的景象,埃尼斯有点局促的站在门前,和他仅有的一个小包,这个场景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导演给的镜头时间太久了,看完整部电影后又觉得给的时间太短了,接着就是杰克,从他的出场、偷瞄、从后视镜里看埃尼斯再到刮胡子,我就觉得这个人估计要栽了。

但我想要讲的不是杰克对埃尼斯的浓烈坦白到极致的爱,相反,想说的是埃尼斯对杰克隐忍克制的爱意。

相逢即是缘分

在十几二十岁这种年轻气盛的年纪里,埃尼斯的寡言让我有点惊讶,对杰克爱的程度也令我汗颜,我承认自己做不到这样爱一个人。

他们的第一次别离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当时杰克是开车离去,相信大家也都看到了他从镜子里看埃尼斯的那一幕了,但我更加喜欢的是接下来的一幕,埃尼斯左手捂着小腹那里在墙边一边呕吐一边锤墙,这是爱到极致的人才会有的现象,感情牵扯着肉体的痛感。

我爱你但我也有点怕,这是我给埃尼斯对杰克感情的评价。

电影里的时间跳转我一直是特别不习惯的,这次却没有很排斥,四年,打出来的时候字幕里有思念这两个字,四年的时间足够改变很多事情了,即使是每天都生活在一起的情侣都不能保证四年的时间互相会变成什么样,所以他们相聚是的热情很感染我,他们拥吻的时候像是蓬勃生长的爱意一下开出了灿烂的花朵。

埃尼斯每次都以钓鱼为借口出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他每次收拾东西的时候都很急促,像是等不了下一秒一样,面对与杰克的相会,他是欣喜与激动并存,愧疚与恐惧兼并,一方面他想与杰克快点见面,互诉衷肠,一方面又想快点逃离现在自己拥有的家庭,他怕杰克也怕妻儿。

我一直都相信外界的恐惧并不可怕,可怕的只是自己心底的恐惧,埃尼斯就是这种,明明自己都要被自己的恐惧感压垮了(他九岁的记忆),还是坚持与杰克见面,他压抑自己的害怕,连爱也一并压抑了,所以大家看到的是杰克事事迁就埃尼斯。(这里并不是否认杰克对埃尼斯的爱)

他们每次见面互相凝视的眼神都很深情,充满了浓烈的爱意,埃尼斯对杰克的爱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杰克的地位在他这里比妻子要重要,他情愿花几天的时间跟杰克腻在一起,却不愿意花几个小时稍稍打扮一下陪妻子去教堂,这里对比很明显了。

还有一处就是埃尼斯的妻子再婚后他们在饭桌上的事情,明明之前的铺垫里就说了他自己本人是很少去尝试牛仔竞技的,但女儿要求的时候他也能夸夸其谈,这里说明杰克对他所说的话他都是密密麻麻的记在了心里,所以需要的时候才能流畅的讲出来。

后来的一次会面埃尼斯向杰克坦白了自己的害怕,他问杰克“you ever get the feeling,when you're in town…and someone looks at you…suspicious,like he knows。Then you go out on the pavement and everyone's looking at you…like they all know,too?”他害怕但又想继续爱杰克。

他们最后一次的见面,时间长达一周,分别的时候埃尼斯说了约在八月的见面要推到十一月,对杰克来说是煎熬,对他自己亦是,他们在一起开心的日子总是太短太短,争吵的时候埃尼斯对杰克的爱意简直是爆发到了几点,他们彼此都很有默契的没有对对方身边的女人过多的说过什么,但这一次埃尼斯是真的吃醋了,对一个陌生的男人吃醋,看到这里的时候有点难过,因为时间跨度已经长达二十年了,可能是彼此都累了,杰克说了句“I wish l knew how to quit you。”这里明显能感觉到埃尼斯的不安,他怕杰克真的放弃他。

后来的结局来的猝不及防,当埃尼斯得知杰克的死迅时并没有想我想象中那样,他自始至终都表现的很镇静,可能是时间真的过去了太久太久,久到埃尼斯自己都忘爱了杰克多久,外套和衬衫那里是戳人心扉的点,最后的最后,有点泛黄的衬衫套在了蓝色外套上,对着断背山的图片,埃尼斯说了句“Jack I swear…”

估计埃尼斯自己都没想到自己会爱上杰克,最后问女儿的一句话,他爱你吗?问的也是自己吧,终于肯承认自己感情,这是多艰难的事情呢,就像是把之前活了几十年的自己硬生生的打碎重组,塑造出现在的这个自己,庆幸的是埃尼斯终于肯面对自己,不不幸的是他所爱的人已经不在。

《断背山》影评(篇二)

越是深沉压抑的电影就越会有更多让人回味的情节,因了那份不完满,才更会牵动着观众的心。我作为那其中的一员,更是不肯轻易释怀。于是总是试图在他们的悲剧中找到那些曾经鲜活过的快乐瞬间,替他们铭记,然后,方能忘却那份不完满,忘却他们最后深入骨髓的痛。

可是有时候,这做法却并不奏效,因为想来想去,原来体会到的更多的还是他们那份深沉的爱恋。只是让人愈加的难以释怀。

关于《断背山》中的两个男人,起初并不觉得他们二人之间的感情是爱。是啊,和爱有什么关系呢,只不过是两个寂寞的男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错误的事罢了,或许与生理需求有关,但却是扯不上爱的。可是,越到最后,他们的关系却越邪乎。

整部电影看完后,我都没想到那许多,只是觉得心里有隐隐的痛。而今天,差不多用了一整天,又把电影理了一遍,然后就真的难过了。

如我所言,我本意是寻找快乐的,可最终理出来的细节却尽是他们之间悲情的爱恋。那种不被世俗理解的小心翼翼的相守,每每想起,都忍不住落泪。

他们有什么错呢?只不过是想构建自己的世外桃源,只想过最简单的日子,远离一切。可是却被种种现实所牵绊。那该是种怎样的痛,明明不想分离,却不得不走向相反的方向,去过各自的日子,娶妻生子。

最开始的时候,不理解埃尼斯为什么对杰克打自己的那一拳那样愤怒,然后竟是那样凶狠的打了回去。后来懂得,愤怒是因为自己不愿别离,而杰克却还是看似没心没肺的打闹,埃尼斯不能挽留,所以生气。他们两人,明明那么不想分开,却又不能说些什么。这不像是男女之恋,喜欢不喜欢,都可以毫无顾忌的言明。

“我爱你”、“我不要你走”、“我要跟着你,天涯海角”……

无论怎样,都不会有旁的人指责。可他们,他们是两个男人,于是,便不能有爱,便不能追随,相守。否则,便是整个世界的背叛,他们深知自己背负不起,于是,就这样分开。

第一次的分离,埃尼斯向来内向,丝毫看不出他对杰克有什么不舍,即使当杰克追着自己问何时会再见他时,他也是很干脆利落的应付完他,然后淡淡的说再见,没有拥抱,甚至没有握一下手。就像是萍水相逢的他乡之客各自走回自己的路。那时,我以为,埃尼斯,不在乎这一切。

可是,他走在路上,很慢,很慢。等到杰克的车远去后,他闪进一个路边的角落里,捂着胸口,跪在那里,哭了。那场景,透出埃尼斯内心深深地绝望和不舍。我才知,原来,他只是故作坚强。

再然后,是杰克来年还去那个老板那里找工作,可分明是去为了找埃尼斯。却是被羞辱了一番,然后悻悻离去。那时,我知,他在乎。

之后,是各自生活,漫长的四年,都已是娶妻生子的人了,并且时间也是该冲淡一切了。可是杰克却仍旧不死心,寄来一张明信片给埃尼斯,然后是两人的见面。是恋人重逢后的激情与狂喜,却很不凑巧的被埃尼斯的妻子艾玛看到他们二人纠纠缠缠的吻。

重逢的喜悦蒙蔽了一切,他竟是没有发现妻子眼神中的绝望和无助,那是种分明想拉住他留下他却又无计可施的无能为力。最终只是看他离开,然后抱着女儿痛哭。

他们每年见一次面,然后谎称是去钓鱼。他们在断背山上小住几日,不会超过一个星期,然后再离开,等待下一次的见面。那将是,一年以后。

埃尼斯和妻子离婚了,杰克收到消息后兴冲冲的驱车赶来,是十几个小时的车程。然后却是被埃尼斯无奈而冷淡的拒绝,只因为他要在这个月末陪女儿。于是,杰克只能说再见,开车离开。路途中,一个大男人,一边开着车,一边哭得那样惨兮兮的,与他来时的满面笑容形成强烈的反差,那场景,让人心疼。然后,他去喝酒了吧,恍恍惚惚的去了不该去的地方,找了不该找的人。

对于埃尼斯,我还是一如既往的以为他并不是很在乎,毕竟他经常忽略杰克的喜乐,而他,也常常不苟言笑,看起来冷,也坚强。

可是看着他在新女友离去时的寡淡和面无表情时,再一次的知道,他的确是不喜欢女人的。尽管那个她很不错,并且不因他的木讷,清贫而嫌他,却反而那样坦率的承认自已因他“坠入爱河”。而他,面对她的质问,甚至是眼泪,却始终寡淡。或许会有些微的震动和怜悯,只是,与爱无关。

圣诞夜,埃尼斯去和女儿们吃饭,饭后,他和杰克的事被前妻挑破。他又急又恼的捂着前妻的脱口而出的话的场景,与其说他是害怕世俗的压力,倒不如说是怕他和杰克二人会被生生拆散。而杰克,因为抢走了她的丈夫,就这样被艾玛贴上了“龌龊”的标签。

龌龊,是一个多么污秽的词?而杰克本身,真的是龌龊的吗?

想必,这也不是艾玛的一人之见,透过她的态度,我们便可以轻易的知晓,当时的整个社会,都是以怎样的眼光看待他们这类人。而他们,艰难的爱,追随,相守,却仍旧离幸福那么远。然后知道,现实的残酷,仅凭一己之力,果真是那般的难以对抗。

之后,他们再次见面时,两人争吵了。杰克说了句“我真希望知道该怎么离开你”,这让一向内向而坚强的埃尼斯终于卸下了伪装,无助的哭了,他说自己在乎,若是不在乎,又怎会把日子过成现在这样?什么也不是,没有地方可去……两个大男人抱在一起哭着,那场景,那样揪心。

他们无法选择什么,否则便是与整个世界对抗。而这次见面后,又是别离,长久的别离。

十一月之后,埃尼斯忙完了自己的工作,寄明信片叫杰克来,却被退回,收信人那里盖着章:DECEASED,红色的字迹分外刺眼,他盯着它看了很久,或许他的大脑已经空白了,只是突然不理解“亡故”,意味着什么。

他打电话向杰克的妻子询问详情,只是一起意外事故。杰克的妻子告诉他她丈夫的遗愿是把一半的骨灰洒在断背山,还说杰克曾说过“断背山是他这辈子最爱的地方”。埃尼斯告诉他断背山是自己与杰克相识的地方。那个漂亮的女人突然明白了一切。原来,那个和自己生活了十多年的丈夫,至死,都没有爱过自己,他的心,原来从来都只属于一个男人。

最后,埃尼斯去杰克小时候住过的房间,意外发现了他们曾经穿过的衣服挂在同一个衣架上。那是他们第一次分开后杰克偷偷藏起来的衣服,有埃尼斯的衬衫,袖口那里有他的血。

两件衣服套在一起,那样的意味深长,是杰克内心深处最真的期许,是想与他生生世世,永不分离的美好祈愿,只是,终归不能实现。

还有一个场景,是埃尼斯愤怒的警告杰克不要做对不起自己的事,而这分明是恋人之间才有的敏感,嫉妒和占有欲,这个细节,又是那样深刻而含蓄的表现了埃尼斯的爱。

可杰克,终究是背叛了他。和另一个男人去了山上,按照埃尼斯曾经的描述,建一座小木屋,一起帮忙经营牧场。也许很多人会以为杰克他只是需要才这样做的。可是,听到他父亲,那个严肃的似是能看透一切的老人转述着儿子的话时,我却觉得那样的辛酸。

杰克,他构筑好一切,最后还是那样幽幽的一句:可惜,就跟埃尼斯的大部分想法一样,永远都不成形……自始至终,全是埃尼斯,无论他带着谁去完成自己的梦想,另外的人,始终都是以埃尼斯的替代存在着。他的爱,该是有多深呢。

他爱他,爱到每时每刻都会想到他,爱到记得住他说过的每一句话,记得住他愿望里每一个小细节。多么绝望而不惜一切,是那样深入骨髓的铭记。

最后一个镜头,依然无比动人,还是两件挂在同一个衣架上的衣服,旁边是断背山的风景明信片。埃尼斯含着泪光,用惯常的含混不清的口音说:“Jack,Iswear…”没有下文,我自是不知他要发个怎样的誓。想必,是守他一生的誓吧。

生前,一直分离。死后,他守着他,终老。因为有爱,便无所畏惧。

断背山,还是最初的壮美,而他们,却先是生离,再是死别,尝尽人世辛酸。因为终其一生,都无力改变,无力改变自己,更无力改变世俗的观念,于是,不得不把一次次的见面放在阳光的暗影里。

他们一生被世俗牵绊,也因其恐惧。自始至终,都不敢忠于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做那件想做的事。

当爱,凄凉至此,就连眼泪都已不能表达我的难过。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为他们痛。

电影最终,以一方的离世结局。或许是完美的。只有死别,才能更深刻的展现出一种深沉而永恒的爱恋。

可埃尼斯最后含泪说着“I swear…”的场景,我却怎样,都忘不了。

《断背山》影评

There’s Nothing About Love:Brokeback Mountain

从去年夏天就开始期盼的片子,本来要去看首映的,却由于种种原因一误再误,这天几乎是第四次为了《断背山》去影院,才最后如愿以偿。片子长达134分钟,节奏流畅舒缓,却没有一个废镜头,观众完全沉浸在半世纪前怀俄明的草原风光里,那里的天空很蓝,云朵很软,有着红色的房顶,绿色的原野和一望无际的雪白色羊群。在阳光间歇洒落的林间小径,你先看到的是并驾同行的八只马蹄的影子,然后镜头上移——立刻的人穿着干净的格子衬衫和牛仔裤,白色与黑色的帽沿压得很低,树叶的阴影落在他们的脸上。当然还有吉他的声音,影片中一向连绵不断的吉他弹奏,让我想起两年前住在隔壁的男孩子——我一向认为他很开朗,但有一天晚上当我无意经过他的房间,我看到他的朋友(另一个男孩,他最好的朋友)在用电脑,而他就坐在一边的黑暗里默默的弹着吉他。我不记得当时说了什么,只是每次想起来的时候,总觉得那时候正有月光从窗间流泻到他的脸上,构成了记忆里一个完美的剪影。吉他的独奏——诠释寂寞?却又不完全是,更多的是一种抒发,用感染力最强的媒介——音乐,把自我内心深处潜藏的情感一点点揉进去表达出来,而需要表达的这种情感又往往是很难被世人所理解和认同的。

总会把《My Own Private Idaho》一并拿出来比较。导演GusVanSant本来是《断背山》编剧兼制片DianaOssana最为看好的导演第一选取,Gus却放下了这部片子。于是李安接手了。初看此片,就算完全无法理解同性感情,或是因为片中浓重的牛仔口音看不懂剧情,也会单纯的被镜头所传达出来的美丽所震撼。不只是风景,每个镜头的运用,人物表情面貌的特写,每一处简单的场景:白昼,黑夜,草原,溪流,湖泊,天空,树林,篝火,羊群,甚至混乱嘈杂的闹市,甚至尘土漫天的公路,甚至混乱不堪的汽车旅馆;再看原著,两个高中没毕业家境贫寒的农庄小子,那些赤裸裸的性/粗口描述是很难和“美”挂钩的,甚至和时下流行的“暴力美学”也完全沾不上边:Jack是个一嘴龅牙之后中年发福的小个子,Ennis则瘦的像根竹竿而且伤疤遍体。于是有朋友开玩笑的说:李安把《红高粱》拍成了《霸王别姬》。

回到《My Own Private Idaho》。同样是艺术性很强的文艺片(或者归类成Gay片),同样是沉重的逼得观众喘但是来气的杯具,同样是两个天涯沦落人,同样是一段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断背山》里是禁忌(Ennis少年时代的梦魇是同性恋者会被人打死,他根本不敢设想自我能够和Jack在一齐),而《Idaho》中Scott是市长的公子,他最后因为自我的前程和利益理所当然的抛弃了Mick。再看《断背山》,Jack不断的和他父母说自我要离婚,和Ennis一齐经营自我的农场,只是他没有等到;而Ennis这一边,他能够放下妻女的羁绊,然而却放不下世俗的眼光。

有个心理医生告诉我,爱的升华是对生命的延续,也就是说,当两个人相爱的时候,他们就会有抚育下一代的想法。我不明白这种理论是从哪来的,但感情是个太复杂的东西,单纯的“和对方在一齐”确实不是感情的全部。爱是包容,是理解,是为对方的幸福付出自我的一切,爱是恒久忍耐,爱是牺牲。而Jack与Ennis更多的是互相对彼此的需要。你当然能够说他们在爱。只是这种爱并不是每个人生命中的唯一。导演Gus是仁慈的,在《Idaho》的片后花絮中,当Mick再次昏睡在公路上,他的哥哥把他抱上车,带他回家,天边的云幻出了一张微笑的脸。没有了Scott的照顾,Mick仍然是Mick,他仍然要继续活下去。而《断背山》,李安已经添加了太多温情的东西赚足观众的眼泪。

然而,真要把所有一切都提升到一个感情的高度吗?似乎只要拿感情做幌子,一切都是能够原谅的,一切都是能够宽恕的,但是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因小说与电影的渲染而充满期望。《断背山》中感动我的并不是所谓的感情(如果是,我将咒骂Ennis的懦弱和自私),而是对往生似水年华的追忆。

当Jack和Ennis第一次相遇在断背山之夏,他们都还不满20岁。Ennis说他不是同性恋,当然,Jack也不是。只是在那一个特定的时光,特定的氛围,特定的环境,一些年轻的、激烈的、完美的事情就这样莫名其妙的发生了。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是,限定在这种特定时光/空间发生的感情不能准确的定义之为感情。至少在那个夏天的时候它还不是。而后影片继续,主线是Ennis的乏味冗陈娶妻生子的“正常”生活。他是一个牛仔,他向往的是回归自然的原野和天空,他的心无限广博,而家庭那黑暗狭小的空间就像一只笼子,他就像是困在笼子里的一只猛兽——他需要发泄,所以他不断和别人打架——但这还不够。他需要的是广阔的天空和原野,他需要的是冰冷的溪流和茂盛的丛林,他需要的是同样强壮充满愤怒充满欲望的身体,像野兽一样,像他自我一样。显而易见,他爱Jack,或者说,他爱的不是Jack,他爱的是那种生活,那个年轻的无忧无虑的年代,那个一去不复返的断背山之夏。

前几天的时候在伦敦,坐地铁,有个流浪艺人在弹一个十分熟悉的调子。开始我怎样也想不起来,直到经过他的那一刹那,我突然发现那是DavidBowie的《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我把当时自我身上所有的钱都给了他,我没有敢回头,因为在那个刹那,我突然热泪盈眶——不是因为大卫爷爷,我早已经不是他的歌迷了。连前几天网上摇滚论坛的朋友看到我,还调侃我的歌特装扮,说我已经彻底脱离了他们的Glam阵营。但是我不能解释,在我突然再次听到大卫爷爷的歌,听到一个陌生的流浪艺人在地铁里弹奏,我竟然会无缘无故的流泪——我不能解释这种可笑的行为——或者只是因为那个熟悉的调子,再次把我带回30年前那个璀璨的黄金年代,就在我离开那个地铁站的刹那,我只感觉华丽摇滚又死了一次。

世上有些东西不能仅仅归类为感情。Jack和Ennis,你能够用狭义的“爱”来定义他们是恋人,但也能够说他们是朋友,是亲人,是兄弟。他们所要的但是就是远离世人的责难和羁绊,在原始的自然环境里重复重复再重复他们的断背山之夏,打猎,骑马,露营——他们因各自的“天性”而在一齐,对他们来说,在乏味混乱的生活中,唯有彼此象征着自由、热情以及一切的完美,是彼此的另一个自我,是灵魂的唯一所在。影片最后的神来之笔,是那两件调换了里外顺序重新套在一齐的衬衫,当Ennis为Jack的牛仔衬衫系上最后一粒纽扣,“系好了,”他对着空气自语。年华的消逝恐怕是一切消逝中最为可悲的。感情能够重来,失败能够继续,错误能够弥补,但时光的逝去却是永远也找不回来。两件衬衫的袖子上保留着20年前的血迹,思绪飘回了那一年的断背山,19岁的Ennis和Jack在草地上打着滚,抱成一团。

——断背山,断背山,肝肠寸断,情义如山。

影片这样的结局自然让人唏嘘不已,但爱与拥有,或许本就无关。它会一向活在有情人的心上,不是时空能够轻易打断。

虽已是阴阳两隔,生死契阔,但想必另一个世界的Jack不会忘记,在断背山上的某个清晨,Ennis曾与他深情相拥;而Ennis,相信亦不会后悔爱上那个名叫Jack的男人。虽然无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他们的感情,就如他们那两件被Jack套在一齐珍藏了二十多年的旧衣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生死相依,不离不弃。

Brokeback Mountain,就应是“断背山”吧,更多的时候却被译成“断臂山”。有一种说法是这是李安的意思,照应“断袖之癖”。想来,在久远的记忆里,古人的断袖之癖似乎一向是被嘲笑的。电影的最后,那两只沾着血迹的空空荡荡的袖子套在一齐,留下的却只有无尽的遗憾。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很喜欢电影的海报,远处是一片宁静的雪山。两个低着头的男人,若有若无的表情。就像看完电影之后的感觉,若有若无。

没想到未见画面之前先听到的是一段流畅的吉他,我喜欢这样宁静温和的开始,就像我宁愿相信Jack爱上Ennis是因为那个早晨温暖的拥抱而不是那个夜晚寒冷的暧昧。Jack和Ennis,一个农夫一个牛仔,就应都是那种粗鄙的乡下孩子吧,年少的冲动和深邃的孤独使他们相爱。然后就是一个漫长的20年,被痛苦和等待笼罩的20年。

也许很多人会喜欢Jack。与Ennis相比,他是用心热情的。Jack一路追求,一路失望,直到最后才让Ennis明白他对他的爱又多深。最喜欢的一个Jack的镜头,是他和Ennis第一次相遇,他偷偷的观察着Ennis,像个淘气的孩子。始终觉得Jack只是个天真寂寞的孩子,有点像《她比烟花寂寞》里的Jackie,直接的不给任何人留余地,和最爱的人一齐受伤并且互相伤害。

然而Ennis又何尝不是一个好人。虽然他不爱他的妻子,却依旧对她很好。他努力的挣钱养家,爱女儿。而他也要忍受和Jack一样的痛苦,又不能把自我的阴影再留给女儿。他的深沉和内敛让他选取默默地承受一切,到最后却依旧有勇气说一句,“Jack I swear,God”。

看完电影之后便不再愿意把《断背山》简单的归类成gay片,因为觉得它是给所有不被祝福的感情的。Jack不爱男人,也不爱女人,他只是爱Ennis。或许他爱的仅仅是那段孤独记忆里的那一个没有情欲只有温暖的拥抱,而偏偏给他这个拥抱的,是一个同性。

就像李安自我说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Jack和Ennis痛苦却相爱了20年,到最后共同的回忆只有那座断背山。与其说相爱,不如说是依靠和寄托。因为太深的爱,是能够伤人的。

还记得《改变1995》里的那句歌词,“奥斯卡那天李安用中文跟全世界说多谢”。没想到在五年后的金球奖上,李安依旧是用中文说“多谢”。我并不是不期望中国的电影能够让全世界看到,只是反感那些为外国人拍片的导演。虽然有人说李安被好莱坞认但是因为他们已经不把他当作中国的导演了,我不否认。但至少在《断背山》中我依旧看到了属于东方人的含蓄,至少从李安的脸上,我依旧看到了发自内心的儒雅而不是某些中国导演故作姿态的清高。李安的电影,没有故弄玄虚的特技,从头到尾都是温和平静的,表面看似波澜不惊,却能让观影的人感到波涛汹涌。这是李安的成功。

光影评观后感


《光》是一部来自日本的剧情电影,影片画面精致,剧情丰富精彩,寓意深刻,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也是各有不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网友们到底是怎么说的吧!

今年5月28日,阿彼察邦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以家与光为主题作了创作交流。他提到:

在农业社会,人们都是被光控制(作息睡眠)的。

从光亮到黑暗的变化预示着我们闭眼后在黑暗环境中萌生的幻想和梦,我们从中获得对历史和叙事的理解。

光和记忆不是固化的而是可塑的概念。

阿彼察邦

当时正值第7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闭幕,河濑直美的《光》于5月23日全球首映,大致的情节也已经在一些评论中流出。提问环节曾打算问阿彼会如何看待河濑所提出的光的疑问(盲人如何看电影),又因为现场情况和思考的不成熟而迟迟没能提出。

时隔六个多月,在观看了《光》之后,这个蹩脚的问题似乎获得了自然而然的解答。两位亚洲导演不约而同地将光作为某种感知与理解的核心,并与电影艺术不同程度地联结在一起,编织了作为自然元素的光在人类现代社会的存在脉络。

而河濑直美在《光》中做得更进一步的是:光不外在于人,它是与人一体的存在它既是对象,又是方式,也是主体。处于光的维度之中,自我的不同层次都彻底开放,面对的是所有光汹涌的洪流。

1 感官:失明的观众

影片的中心人物毫无疑问是以中森雅哉(永濑正敏饰)为代表的(濒临)失明者。

雅哉先生曾经是著名摄影师,相机早已成为他观察世界的方式与视觉的外延。当视觉官能的本体逐渐衰退,他就更加容易产生对这一外部器官逆反性的重度依赖。他需要在仅有的光明中,继续通过相机去记录外部的世界,从而达到个人视觉依然存在的确证。那视野中仅有的一角清晰和相机的感光回路连缀成幽深的巷道,这一条路越来越窄,最终将他的身心全数捆绑于其中并在最终混沌降临的时刻崩塌殆尽。

河濑直美将雅哉走向全盲的过程通过眼睛主观视角与手持面部特写交错呈现。观众们通过银幕代入了主角视觉消逝的感官变化与情绪起伏,从而达到对失明的双重体验。最终,影片呼唤观众重新思考失明意味着什么这一长久以来被广泛讨论却鲜有感同身受的疑问:我们是否可以不再缠斗于失明是一种残缺或是失明只是另一种生活方式的粗暴争辩,而是真正从中获得全身心的直感。

河濑直美诚然并没有在这一组对立中做出选择。她明白在眼前消逝的光有多么美丽,因而感官的被剥夺绝不是生活方式改变这一云淡风轻的表述所能概括的,而是一场切实的罹难;而另一方面,她又明白自己必须去呈现之后可能的选择,去照彻已经黯淡的角落,去展现这一片混沌中反向延展的可能性,从而丰富光的意涵。她重视的正是人物情绪带动下逐渐枝繁叶茂的过程,而并没有过多求索一个确切的结论。

永濑正敏

影片中还通过其他的细节将观众的位置与人物拉近。比如尾崎美佐子(水崎绫女饰)所做的工作:帮助视障人士看电影。除了美佐子的工作场景,影片还呈现了她在日常生活中对城市景观的描绘。这一处理当然有塑造人物的目的。但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当我们面对可能略显呆板的声画同步时,我们已经部分地被邀请到女主角所构建的感官世界中,我们的判断甚至是被友好地冒犯着的。因此,不仅仅在雅哉的视角中,在美佐子的视角中,观众的感官体验同样被重视。

视觉诚然是河濑直美想要讨论的核心。而更进一步来看,失明只是导演关于人类感官的提喻。在人物与观众的互动中,触觉、听觉等维度的通感同样没有被忽略。雅哉在完全失明后通过触摸确证对美佐子在场,触觉因而在黑暗中形塑了他人,达到直观却又深沉的交融;美佐子在寻找母亲的过程中陷入山中泥沼,镜头紧紧跟随着她的足部,将泥土沉重而黏滑的触感倾泻而出;再如美佐子在密林中寻找母亲时,儿时与父亲游玩的声音逐渐渗入,最终与母亲与夕阳合而为一。不同感官在影像与文本担当了不同角色,相互言说最终浸润为浑沦的生命直观。观众们在感官的不完整中,体会了生命如光一般的圆满。

2 感知:文本与影像的消弭

在今年九月大陆公映的《声之形》中,声音成为交流的象征物,失语者心理的外部具象化是描述的重点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目的是天然合乎电影作为影像的呈现方式的。而《光》所做的似乎从一开始就与此相悖。当美佐子在大银幕上对着失明者描述电影时,矛盾已经不可避免地产生:作为一部电影,要如何向观众证明影像本身是可以被替代、甚至可以缺失的?

与第一部分相同,河濑直美又一次回避了确切的答案,而选择去展现困境。美佐子对影像的翻译从一开始就受到了雅哉的非难,因为文本限制了想象;而一轮修改过后,文本又流放了想象。

在这一过程中,雅哉的独特性再一次突出。他是摄影师,所处的又是走向全盲的最后阶段,因而对影像与文本的感知方式与其他失明者存在很大差异。他依然抱有很强的独立主体意识,在作品与自我之间划开了一条界线,又在文本与影像之间寻找空隙。某种程度上来说,因为长期对相机这一影像中心的依赖,他的感知已经被划分为各自孑立的板块。因而当面对这样的抉择时,他如此的反应几乎是必然。

然而实际上,影像的表达与文本的表达都存在残缺。无论影像还是文本,都在对我们所处的现实进行不同程度的筛选和诠释。当我们发现某一处遮蔽之时,总会有另一处被遮蔽的隐匿于我们的感知之中。当我们接纳了一种诠释的镜像之时,总会有另一种被掩埋。

因此在雅哉与美佐子的互动过程中,美佐子的残缺是显性的,因为表层的文本中的束缚很容易被析出;而雅哉的残缺则是隐性的,因为他在提出种种苛刻的要求之前,一直沉浸于从自我出发对外部世界进行拆分的模式之中而这一模式的存在已经注定了某些支离破碎的结果。破碎所能投射的,也只是破碎而已。

回到影像与文本的问题中来,河濑直美并没有因为文本在影像面前的进退失据而放弃文本。呈现困境是为必要,而还原为一的理想状态则是需要实践的。相机因而成为一种感知异化的隐喻,雅哉的顿悟正是来自于丢弃相机而投身于光的刹那。工具被摒弃,文本与影像的交织也不再有功能性切分的必要。跨越影像与文本,通过升腾的感知认识的世界,已经是世界的真实本相。

3 感应:流动的人

影片中含有不少对现代社会景观的描绘,其中的人也大多是匆匆掠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同样沉默于不确定性之中。相对清晰的人物里,雅哉的朋友表面热络,暗地里却抢夺他的相机;美佐子与母亲相隔遥远,只能通过传真联系。即便笔墨并不多,我们也可以从美佐子与雅哉的日常生活描绘中感受到那一份都市中特有的空茫感这一点可以在那些不同都市场景中剧烈摇晃的手持长镜与工业区大远景中获得最直观的感受。

难以免俗的是,河濑直美同样将爱看作治愈现代疾病的方剂。通过对他人的爱,人自身的空间才得以打开,人的感官、感知才最终升华为不可名状的感应形态。又或许与这种难以捉摸的特征相对应,《光》中的情感描绘几乎全部靠人物的情绪推动。它一直朦胧地跃动着,直到某些时刻喷薄而出。而也正是因为那一瞬间,我们意识到先前每一次暧昧不明的铺垫之下有多么深邃的暗流。

恰似那些游丝般悬浮的光点,他们在墙壁、在脸庞,在枝叶间的缝隙、在随风飘舞的发梢,在一切可能产生回音的空间中相互造访,将空间中每一个坎坷都映照得灿烂。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物情绪的克制与压抑,光不断折射不断堆积,最终汇聚成那一瞬间的滂沱。美佐子与雅哉的爱情似乎就在这种光的相互感应中达成,几乎完全跳过了应有的逻辑顺序,却又和光中弥漫的尘土一样自然而然。

而实际上,狭义的爱情也并不是河濑直美想要呈现的核心,最终的落脚点依然是人与人之间的感应。这一点在美佐子寻找母亲的段落得到了延展。与爱情场景相呼应,这一瞬间同样发生于山顶,同样在漫溢的光中。

美佐子穿过茂密的森林,橙色的光逐渐从镜头前方闪射而入。她在寻找母亲,而母亲则在寻找父亲。逐渐痴呆的母亲依然在等待着父亲的归来,而神志清醒的美佐子却同样在森林中听到了父亲的声音。这种感应的能力在逼仄的办公室中未能复苏,而在群山万壑的森涛与光中被唤醒。它超越了生死,恒久地嵌入灵魂深处。你身处光环之中,融入了时空怀抱;你身处此时,又降临于他人存在的每一刻,在这一刹那的缝隙中窥见了永恒。

这便是人与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维度的感应。在这种感应中人的质态被模糊,成为生生不息的一部分,成为流动的光中的一部分。

我依然不知道该用怎样科学严谨的语言去定义光,正如河濑直美也同样无意给观众一个确切的定义一样。我只能尽量用贫瘠的言语去描述:

在所有的光向我涌来的过程中,我看似是中心,实际上已不复存在。因为我已经与光融为一体,是一切反射折射的融合。我的感官已经不再有残缺,我对世界的感知不再有分裂,我感应的所有都已经在归途中感应到我。光涌向我的混沌中,我与光一同臻于完整。

正如雅哉对美佐子所说:

我自己可以过来,你只要在那里等我。

河濑阿姨的这部新作《光》,在中日两国的热度,大概有一多半是被今年冬番神剧《山田孝之的戛纳电影节》炒起来的。在这部伪纪录片里,突发奇想要冲击金棕榈的山田孝之和被拉来扛锅的山下敦弘早在第3集就被电影节达人教导,戛纳最爱的是河濑直美、是枝裕和和黑泽清(尽管山下敦弘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件事但是还是要向观众普及一下嘛);随即河濑直美就作为大魔王出现在第6、7两集里,彼时正值山田孝之和山下敦弘从法国取材归来,河濑阿姨作为戛纳的亲女儿吐槽火力全开,啪啪打脸山田之后又拉他出演自己的短片(怎么可能不是事先安排好的反正就当综艺节目看了呗),教他做人之余还教他演戏该剧即将完结之时戛纳公布了入围名单,河濑阿姨的《光》赫然在列。经过这一轮热炒(怎么看都像是上了个综艺节目),河濑阿姨忽然变得连普通影迷都尽人皆知。等到排片表出来,《光》被安排到70周年大庆的这一天,成为当天唯一的一部主竞赛电影,不得不让人猜测其中是否在暗示什么(说起来六十周年大庆时候河濑阿姨的《殡之森》勇夺评审团大奖呢)。然后结果就扑街了所幸水花不算大,几个发了稿子的外媒基本都是三星评价(五星体系的三星,以下同)。中国记者这边看过的也是三星略多于两星。整体而言,影片优秀的地方很优秀,绝对配得上主竞赛;但崩坏的地方确实也是极为夸张,简直是断崖式的WTF这种级别的崩坏。

影片的取景地在奈良,讲述只有部分视力的摄影师中森雅哉(永濑正敏)与盲人电影解说音轨撰写员(这个奇葩的职业好难概括毕竟原文是視覚障がい者のための「映画の音声ガイド」の制作に従事している你们自己看着办)尾崎美佐子(水崎绫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中森被邀请参加电影解说音轨的焦点访谈小组,和其他的视觉障碍者一起参与对解说词的调查与修改工作。于此同时,中森正在失去他最后的视力。尾崎的问题是一面要应付挑剔的盲人观众,一面又担心住在奈良乡下、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同时还因为父亲的突然消失而耿耿于怀。尾崎在中森的摄影集中看到了一张日落远山的照片,与父亲遗物中钱包里藏着的那张照片与自己记忆的某个场景甚为相似,因此对中森产生了兴趣,并逐渐对他产生了好感;中森失去视力后一度拒绝尾崎的帮助,但在带尾崎去看夕阳的时候终于接受了现实,扔掉了自己的照相机并与尾崎激吻两分钟(是的就是这个时刻开始断崖式崩坏);最后中森接受了尾崎的感情,影片在盲人们被尾崎撰写的旁白感动得泪流满面的电影放映中结束。

实际上河濑阿姨这部电影的角度选择已然十分犀利,(极度)弱视的摄影师和盲人电影任哪一个都是非常新颖有趣的电影概念,将两个概念都纳入同一部电影也并非不可以,但主次上就要有所选择。影片的最大问题就是采用了男女主角平衡视角,导致主次不清晰,而且这种视角内在要求的感情戏因为铺垫不够显得极为牵强生硬。但是这种铺垫不够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河濑阿姨实际上在视听呈现上表现极为出色(甚至发个奖都不为过的那种出色!),用极大光圈、极浅景深的特写和大特写运动镜头来让观众体验视觉障碍者对世界的感觉(还插入了几个中森的主观镜头来直接表现他眼中的世界和他失去最后一点视力的过程,尽管实际上有点多余),这一点上的视觉表现力公允地说要好过《推拿》尽管创造性还是离埃斯基尔沃格特《盲视》有点差距,但情绪上做得是十分充分,都可以拿来做视听语言课片例了。首次担任电影摄影指导的百百新是河濑直美的校友,本身也是著名摄影师,本片中他的表现十分出色。

就河濑阿姨的作品序列而言,本片中可以清晰地辨认出《萌之朱雀》(消失的父亲与留下的遗物;奈良周边山村)、《沙罗双树》(奈良市景)、《殡之森》(尾崎寻找母亲时经过的树林)、婆婆系列纪录片(尾崎的母亲),当然还有河濑阿姨标志性的作者风格:逆光的树木、天空的流云、夕阳下的群山但自我重复和自我致敬之外,突破也是显而易见的,仅在短纪录片《尘》中出现过的片中片首次成为故事长片的结构性因素,并且这个片中片的用法非常少见:如何向视觉障碍者观众描述一部电影?这当然不是个曾经在大陆风靡一时的电影录音剪辑式的问题:这些观众不仅要求对画面的清晰描述,还要求给他们留足体验情感的时间,还要求不要混入解说者的主观因素以免影响他们对影片的理解,还要求能够在这种解说中体验到感动简直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或者说,是个现代主义电影或者当代艺术式的问题杜拉斯、阿兰罗布-格里耶、克里斯马克等等左岸派大师都在作品中直接处理过类似问题,当代艺术嘛,欧容的神作《登堂入室》中就有声音绘画的梗,该片也是在处理描述/叙事,乃至能指/所指这样的高大上问题。《光》里片中片的用法,比较好的一方面是与影片故事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互文关系;但作为情节推动力就显得有点薄弱,尾崎在一番艰难地寻找之后终于找到了对影片结尾的一个恰当的描述,但把这种对工作认真对待的匠人精神和自己的身世、家庭问题以及感情线混在一起就有点潦草牵强了。

最后还是要提及一下影片中充沛而独特的细节,弱视摄影师如何在离婚后独自生活和创作,尤其是他对空间的感知方式;这来自于专业细致的取材调查,比很多以盲人为题材的影片都要处理的出色不少。永濑正敏的表演也非常精准。公允而言,影片的亮点主要是摄影和男主角,但是鉴于今年戛纳男演员出彩的戏着实太多,预感河濑阿姨今年又要陪跑。那么作为河濑阿姨的多年粉丝,只好默默送上祝福了。

河濑直美导演这次聚焦于即将失明的知名摄影师和口述影像工作者之间的爱情故事,讲述爱与希望的日式温情。

导演设计了三层时空的希望,为了方便理解,这里分别用电影内、电影中、电影外叙述。电影内是电影中的电影所处的时空,也即女主美佐子口述的那部电影里的时空;电影中是女主和男主中森先生所在的时空;电影外则是影院观众所处的物质现实时空。

电影内男主重三失去了挚爱的妻子,在绝望中任由妻子的丝带随海风飘逝,迎向落日的余晖,电影中的导演阐释这迎向落日的余晖是一种绝望,一种百岁老人孤独面对未来的绝望。而这绝望最后被电影中美佐子的口述影像诠释为眼角余光的希望。

电影中男主中森因逐渐失明再也无法从事挚爱的摄影工作,妻子也因此与他离婚,在完全失明的绝望中,中森把所有摄影作品与底片付之一炬,并将被自己定义为心脏的胶卷相机扔向了落日的余晖。但是美佐子的出现给了他希望,让他在爱情中重生,接受了失明状态的自己,努力靠盲杖向美佐子的方向走去。

而电影外的观众,也因为剧中演员的表演以及爱情故事本身的感染,同片尾电影中的观众一样,处于一种看到了剧中角色的未来的希望,被世间真情打动的状态。

电影内和电影中的男主,电影中和电影外的观众,这是导演精心设置的两个相互呼应的对照关系。

其中美佐子是贯穿叙事、带来希望的至关重要人物,她作为一个口述影像工作者,非常热爱这份工作,全情投入,即使在日常上下班过程中也在不断练习强化口述亲眼所见的能力,她试图站在盲人的视角去体验世界,闭上双眼走上盲道体验盲人的艰难。她有着真性情,会在自己讨厌的盲人面前假装挥拳来泄气,也会因受不了中森的 造成麻烦和逃避的指责,直接怼了回去,以致正式口述时自己的声音被撤换下去。但她并未就此放弃参与口述工作,在爱上中森并开始正在了解盲人的世界后,提出了要在影片结尾添加最后一句话的要求,这句话也是她在深刻理解了中森先生失去挚爱的痛苦之后对盲人们的希冀,她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并没有如中森所说那般逃避。

可惜导演在美佐子爱上中森这条在线并没有做足戏份,落日中的亲吻过于突然,没能做到水到渠成。

中森先生呢,中森正在经历逐渐失明的过程,这是他对世界冷漠、面无表情的原因,他无法接受自己再也无法拿起相机摄影的现实,美佐子的闯入打破了他的这种状态,即将失明的那一刻他恐惧地抓紧美佐子的手,美佐子成了他拍的最后一张照片,虽然糊了,但是真实、温暖。在美佐子示爱后,他决定要追逐美佐子,向着光明的未来勇敢前行。

全片镜头以特写甚至大特写为主,占据至少50%的画面。摄像机视点也就是观众视点,导演大量使用特写其实与盲人主角是相呼应的,男主角中森在半失明状态下观察到的世界是模糊的,需要以一种近乎用眼睛抚摸被观察物体的方式才能看清,而这正是特写甚至大特写的视角,导演将中森的视角代入观众的视角,让观众去感受男主看到世界的状态,加深体悟那种即将失去光明与希望的痛苦。

这种大量特写视角必然是一种挑战,无论之于观众还是演员,甚至摄影师。特写使观众聚焦于演员的表情和动作细节,相当于把观众置于演员的面前几十厘米处,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容易让人厌烦这逼仄的画面空间,而对于室外手持运动特写镜头,画面抖动厉害是必然的,这是对观众的挑战;对于演员,如此近距离的特写是对演技与自信的考验,需要演员对导演和摄影师有足够大的信任,特写镜头将微表情、微动作的细节放大,表演的瑕疵也同样会被放大,脸上的每个毛孔与斑点在大屏幕上事无巨细地呈现,演好并不容易;至于摄影师,用手持运动镜头去拍特写,室内还好,演员位置变化不大,容易捕捉,而到了室外街头特写,摄像机镜头不可能离演员很近,而长焦镜头使空间平面化,跟踪演员位置变化对于摄影师是有一定挑战的,微小的镜头移动都可能将演员甩出景框,更何况演员也是运动的。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演员和摄影都很好,即使是看起来像素人演员的几位盲人配角在特写镜头下也都还算自然。

《光》是涉及电影的电影,其中讨论了电影与观众的关系,电影导演的意图和观众的理解是会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再经过口述者二次转述给盲人听众,盲人感知到的电影已然失真。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双眼功能完好的观众尚且会对同一部电影有不一样理解与感受,更何况无法直接感受画面而需要经过口述者二次转述的盲人听众呢,盲人所感受到的内容很大程度取决于口述者对电影本身以及人生的认知,电影中的导演对这种曲解电影原意的做法是持有开放态度的,这应该也是河濑直美导演的态度。电影是导演的孩子,电影在完成那一刻起,就成了离家的孩子一样自由生长,所以观众大可不用去了解导演的想法,自己对影片的认知和体悟才是最重要的。

可惜导演探讨电影中的电影也仅仅止步于此,并没有更多深层次的探索;元电影(即电影中的电影)对于影迷来说终究是迷人的,无论是经典电影致敬片段,还是讨论电影语言本身。

河濑直美导演对森林应该是有着深切的爱的吧,初女作《萌之朱雀》中从屋顶眺望的远山,《殡之森》中山林里游戏般的追逐,而到了《光》,变成了山林寻母,在泥泞中得见幼时父亲种的树,发现站在树边等待日落夫归的失忆母亲。这是导演的田园故土情怀,而失忆的母亲也有着导演患上老年痴呆的祖母的影子。

希望每个人的生命中都能看到希望,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不管这世间多么冰冷无助。正如娄烨导演的《颐和园》片尾未署名者写给李缇的墓志铭。

赢家影评观后感


《赢家》是一部来自美国的喜剧电影,影片剧情诙谐幽默,画面精致喜感,关于这部电影,网友们各有看法,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一起来看看吧!

粤人好赌,自清朝起,广东居民去澳门就需要通行证。每月最多一次。去不了澳门,不少人就买A股,跟玩扑克一样,也会上瘾。

电影里,说明一个问题,赌需要本钱。身边炒A股被套的,因为本钱赔光了,轻则影响工作,重则被人追债,其难受煎熬外人不得知。

电影里,他翻身看来很意外,其实跟爱情有关系。谈恋爱是他的一个原动力。对正常生活的向往,找个工作,踏踏实实和心爱的人在一起。也就有了代偿,容易戒掉赌瘾。

这部片子关于德州扑克的桥段,就是那么回事。自己打扑克六七年,打的小打得紧容易输,偶然打大打松一次,一对10都all in反而大赢。

人生的自由,不在于你能够去澳门,而是当你说以前玩过了,现在不去了的时候。

看过三观最不正的一部电影,不明白想给什么传递什么信息。

一个垃圾人,不守信,没有底线,最终却通过赌博赢回一切,并且抱得美人归。

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实中赌桌上有千,大家在一起只赢傻瓜的钱。

这个电影,应该叫做垃圾人生。这个人最终还会去赌博的,最终还是会输的一塌糊涂。什么也没有,谁与他在一起,谁倒霉。

赌徒一日遇到心仪的美女,决定戒赌重新生活,然而最后赌一把时却债台高垒

麦克即将入狱,将一行李包暂放艾迪加勒特家。艾迪经不住包中现金诱惑,拿着钱去赌,结果一夜之间赢了2000多元。狂喜之下,艾迪与朋友至酒吧狂欢,期间,结识了做护士的墨西哥裔单亲妈妈爱华。多次来往后,艾迪与爱华感情加深但赌性不改,艾迪拿着整个包中现金至跑马场豪赌,本想借此大赚一笔,不料反输2万多为填补债洞,艾迪求助哥哥郎恩,并愿加入哥哥的公司做园丁杂工。郎恩表示,若艾迪坚持做够六个月并无事故发生,即借钱给他还债然事情并不顺利,麦克刑期突然缩短,一星期后即获假释燃眉之急,艾迪求助哥哥,但郎恩有言在先,艾迪没做够六个月,坚持不借钱被逼无奈,艾迪再次进酒吧黑赌场结果,又输一大笔,并被赌场老大禁止入赌两周通过戒赌铺导员金的介绍,艾迪拿包中剩余的钱进入一赌场结果,又输5万多艾迪决定跑路时,这时接到女友爱华的女儿的电话,促使艾迪不忍心就此放弃心爱的人逃离,决定赌最后一把结局自然是喜剧的结局

不出意外的豆瓣评分超级低,也从侧面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个嗜赌,毫无自制力,多次背弃自己诺言的社会垃圾尽然没有被社会抛弃。他拥有着来自哥哥一家的亲情,他的戒赌老师以及酒吧朋友的友情,他甚至还拥有爱情。

很多人觉得艾迪加勒特(约翰逊饰)是一个烂人无疑,他极度危险,如果不是编剧手下留情,他很有可能摧毁现有的美好的一切,他就是一个麻烦桶,一个无底洞。但我觉得正是因为他够烂,他才获得了新生,而我们因为自己的马马虎虎,继续活在一个苟延残喘的生活中。

当我看完整部电影,我突然意识到他与我一样,或者说我与他唯一的区别只是我做的没有那么过分。而我担心的正是这一点,一个勉勉强强的状态将会与我相伴一生,让我的生命毫无意义:没有意义的过程,没有意义的结果。最后,我在这世界上活了一辈子,却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我没有饶恕谁,也没有拯救谁,我甚至没有爱过谁。

艾迪是幸运的,没有谁会像剧本一样遭遇这么多烂事。一个几千美元的负债是没有办法摧毁一个烂人的。两万美元的负债也无法拯救一个烂人。想要彻底拯救一个人,电影里给的答案就是:绝境和爱。而奇迹我想就是两者结合的产物。

写这篇影评,一是遗憾相当一部分人把这部电影看的太过普通,因为它确实帮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二就是提醒自己,已经浑浑噩噩太久了,甚至为着自己的境况沾沾自喜,而忽视了自己身上的巨大问题。没有人愿意陷入绝境,如果可以早一点意识到并且避免岂不最好,毕竟,奇迹不会在每个人身上发生。

金矿观后感影评


《金矿》是一部由马修麦康纳和埃德加拉米雷兹等主演的惊悚冒险电影,影片剧情精彩,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一起来看看吧!

绝大多数时候,成功与失败只是一线之隔。并且大成功和大失败,用的方式、甚至做到的程度都一样最终决定成败的,可能就是那些运气。

希望,是这些所有事情发生的根基。希望更好、希望更好的生活、希望更多的收获、希望更大的成就这些东西在本质上就是人性本身的贪婪。那是一种无法阻挡的欲望,深植人心。不管它最终的表现形式,是梦想、是信念、是荣誉、又或者是金钱、是地位、是权力这些东西本质上都一样,区别只是在于程度的不同和表现形式的差别。

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去看这部电影,最打动人的部分,莫过于那张证明所有人都是错的,五五分成,不惜一切。的纸条。对于来自一个陌生人的信任,迈克真的是以不惜一切的标准去做的,那个结果也确实让人难以形容。当回看这一切的根源仅仅只是来自一个陌生人的信任时,那个反差,让人不断的去突破认知人类行为的大跨度。当肯尼对迈克说:我去寻找金矿,却找到了一个朋友。 时,如果去掉整个事件的背景,确实是一件在平常人的角度看也让人称道的事情。

最近,人们在不断地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的威胁,核心是基于两个点,第一是强人工智能超越人类之后,对于人类的蔑视或者不在乎状态,对于人类物种本身的威胁;第二是弱人工智能和人类沟通可能存在的障碍,会引发人类毁灭的可能性。而迈克不惜一切的作为,让我马上联想到了第二个威胁的感受。

确实,人类极少这样不计后果的单纯面对一个目标了。这其实是一个程度,甚至,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是人类需要追求的一个程度。只有这样极致的面对,才能创造更大的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像电影里的情况一样。以虚无的金矿,造就了人们的疯狂,造就了整个不可思议的事件,那个过程,摄人心魄。

而从人类希望(或者欲望、或者贪婪)的角度去看,人类的所有付出,都是期望回报的,不论是物质回报还是精神回报,不论是外在回报还是自我满足,不论是现时回报还是远期回报。而超越现实一般程度的回报,会逐渐让人疯狂超越一定范围之后,甚至让人癫狂。而人是相互影响很大的动物,要想促成别人的癫狂,必须以自己的癫狂去点燃,而肯尼的一句话,简单直接:他有强烈的直觉,他推销的是他真心相信的东西。而这些状态,我们在谈到信仰、主义、愿景、发财时,也常常见到。()

而现实中瓦肖矿业的原型 Bre-X矿业,当时更是从上市初的每股0.45元一度狂飙到最高点每股270元!如果你从该公司上市初持有市值10万,那么到最高峰你将拥有6000万!0.45到270,10万到6000万,这就是那个让人癫狂程度的量化表达。而唯一的真相是:只要能发财,没人在乎真相是什么,因为这样大家都能发大财。

真相,是为了让人更有保障的去实现目标的路径,但是,并不是绝对必要的路径。这就是人类思维模式上的一个定式。这个定式,需要中性的看待,合理的面对,灵活的运用。

ThePackage观后感影评


《The package》是一部由郑容和和李沇熹等主演的爱情偶像剧,该剧首播于去年的10月份,剧情纷繁复杂,耐人寻味,网友们对这部剧也是给出了一致的好评,一起去看看吧!

其实本来写个140字的短评就好了,但无奈还几句话不够写,那就一并复制到这里吧。

1. 这个剧展开的节奏特别好,不着急也不拖沓,十二集的长度不长也不短,正正好好地把该讲的故事都讲完了。

2. 算上男女主的话,团里一共四组人,年龄、性格、关系各异,但每一组都有看点,不会让人烦,甚至越看对人物越喜欢。我想这既是导演和编剧的功力,也是某种程度上刻意引导的一个方向。可能是年龄的关系,尽管四组人物故事都有所触动,但小情侣那一组那种相恋多年后既要保持感情又不得不关注柴米油盐的状态让目前的我更感同身受吧。

3. 故事的伏笔和转折处理地特别好,俗套点说的话,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尤其是父女组的关系,一开始真是猜不到啊爸爸躲着人打电话,回避视频同时还要亲亲的那种猥琐,以及女儿称呼那个女人时给人的感觉,那就是一对不伦啊可没想到还真不是。不过谜底揭晓后,再回想女儿的那一句句那个女人又感觉完全是合情合理这剧的伏笔和转折给人就是这种感觉了。

4. 男女主之间的关系和发展就很爱情剧了,从邂逅到慢慢产生好感及之后的热恋状态(那种如胶似漆,恨不得24小时都能见到对方),以及后来所遭遇的怀疑和误会,我想恋爱过的人都能体会到这种感觉吧。还有被他人意外撞破后,想要假装什么都没发生过,但其实根本藏不住,让旁人会心一笑的那种状态,也只有在刚开始热恋的人身上才能见到吧。

5. 其实只是为了看李沇熹才来看这部剧的,感觉不亏。

以上。想到就再更。

从高中、大学开始,追剧讲究逼格,早先从来不看韩剧(不过当时也确实没有发现令人感兴趣的韩剧),从美剧开始,慢慢加入英剧和日剧。但毕业后不知怎么的,美剧日剧看地都越来越少了,只想看精品中的精品。相反的,从韩国电影开始,慢慢看了好几部自己感兴趣的韩剧,总体感觉很不错呢。别人可能从婆婆妈妈又催泪的韩剧开始,慢慢要提升逼格,转战美剧和日剧,而我却正好反过来了。哈哈。可回想起来,15年看过的《未生》还占据着我的记忆,另我时常想起,念念不忘,对我的影响似乎超越了一般的剧集,而这好像是之前看的美剧日剧都没能做到的吧。

原本以为很俗套常规的爱情剧,看了第一集后就觉得还有点儿意思,全剧轻松中带着点冷幽默,笑点总是在不经意时由男主的蠢萌承包。

几个看似陌生的旅客其实早已由命运搭桥,在一次次的等候,道歉,尴尬中相互理解,彼此包容。这是几个有故事的旅者,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秘密踏上这次高品格法国高端之行,也许是为了达成愿望,也许是为了忘记烦恼,也许是和解,也许只是希望,正如剧名,the package,打包的不止是行李,还有每个人隐藏的心事。

原本以为年轻女孩和大叔的不伦恋是剧情契合现实的写照,可是当我们只用眼看而不用心观察时,看到的只能是有违人伦的肤浅猜想,看不到一个父亲为了和女儿和解的苦心经营,看不到一个叛逆少女与现实对抗的勇气和成长。

脾气暴躁的老人家没有团队意识,总是不体谅别人,大声说话的低素质令人诟病,可就这样一个倔强不通人情的老头却默默承受妻子患病后悲痛的隐忍,他的一切为人厌恶不解的举动都是从身患癌症的妻子出发的深沉爱意与关照,希望她吃得好,心情好,不要累,不要难过。

爱闹别扭的小情侣让人说不上喜欢也说不出讨厌。男生事业不成功,做事马马虎虎,总是让人觉得不踏实,女生也因为高富帅组长的告白对自己现在的恋情犹犹豫豫,其实恋情的真相是什么呢,真的是七年之痒的恋人因为现实在各自的不安中背叛放弃吗? 在现实中,我们似乎总是瞧不上事业不成功的男人和想傍大款见异思迁的女人,其实,一个人厌恶的往往是他所有的害怕的真相,因为我们是同样的人,和上述同样失败且彷徨的人,我们害怕这样的庸常和有悖道德修养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我们忍不住猜想,diss恋人所谓的变心与懦弱。 爱情究竟有多难?爱一个人又有多难? 恐怕难的不是爱,守住爱情才难。索性难得的是,女生没有因为外界物质的声音而放弃,守住了自己也守住了爱情,男生没有因为事业失败而放弃,努力进取迎来了转折也迎来了希望。

人生就是这样一场跌跌撞撞的旅行,踏上了才知道去往何方,所归何处。

浪漫的法国,浪漫的城堡,浪漫的酒吧,浪漫的拥抱,说起男女主的爱情我们可能会觉得有些可笑,不过是一场邂逅就能擦出爱情的火花和忠贞不渝的情愫,而且男女主双方还是刚失恋且还理不清的两对,一个正常人怎么会在刚失恋就心动下一个另结新欢呢?这不禁让人怀疑他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和他们之前恋爱的诚意,我倒是觉得这样的爱情也合乎常理。

记得剧中有一句台词:你相信命运吗 。是的 命运,我相信人和人之间就是有这样的命运存在,前女友对男主来说曾是心动的存在,但真正的爱情不会只有心动,还得三观合,聊得来,显然在某些原则问题上,男主和前女友观念相左,分歧很大甚至还有对彼此的不信任和背叛,这样一种先心动后了解的恋爱没能经得住思想观念的打磨,在前女友删掉他们快乐往昔的合照后男主也就彻底认清,彻底放弃了这段爱情。至于他与女主的相遇相恋想来也在意料之外,没有最初的心动,却有彼此的把酒言欢,是信任,是支持,同时也是欣赏,他说 当你真正爱上一个人后,她的笑容是不是发自内心你能看出来,也能感觉到,他是从心向外来看女主的,之后有了心跳,有了心动,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发生,情到动时有接吻,遇到麻烦有扶持,倾诉心声有听众,想必这样的爱情才更经得起考验。 况且女主何必为了一个抛弃自己的前夫就拒绝自己动情的真实心意,如果男主注定是天使脚下的命运她为何不去接受,他们的恋爱其实是由心灵的契合再到颜值的匹配,正如男主所说:之前怎么没觉得她讲解的声音如此动人,她的笑容如此美丽。所以,男女主的爱情看似荒谬唐突,却也最能让人相信,相信爱情,相信未来,相信命运的存在。

旅行,给人们沉重的生活一个喘息,异国他乡,当你领略别样的风土人生后,或许会有关于自己不一样的思考和体验。人们往往容易被禁囿于一方天地,想要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却也因为日子过渺小琐碎而日觉单调厌腻,这时候旅行正好充当了一种调和的作用,当你心向往之外面的世界时,不妨去瞧一瞧,也许看过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是多么想迫不及待地回到故乡,回到那个你熟悉的一切才是你的归宿,你真正想念热爱的地方。 我想没有什么比旅行更能让人享受身心兼备的自由,抱着未知的心态却能够接受命运的安排,遇见,思考,感悟,再见,匆匆而过,满载而归。

这是一群旅客因为被安排在一个旅行团的关系,注定要在短期内相知相识,甚至互相影响的故事。

尤其喜欢男女放下过去破碎爱情经历,重新拥抱生活的生命力。

在故事的开头,编剧简单的交代了男女主人公彼此过去失败的爱情经历。男女在法国的旅行中,两人放下对彼此的偏见和误会,从陌生人在旅行过程中慢慢走到了一起。()在我看来,这部剧可贵的地方是,即便男女主角过去的感情经历虽然刻骨铭心,他们都学会放下那段感情,继续根据他们崇尚的人生哲学生活下去。他们都走出了过去生活的影子,勇敢地接受新的爱人。这种人物设定,避免了过去韩剧男女主人公和配角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种种爱恨情仇,彰显了更加洒脱的生活态度。

也很欣赏故事叙述过程中种种奇妙的剧情反转。

剧中一对同龄的年轻情侣,以一种能代表了许多观众的那种旁观者视角,去猜测旅途中另外一对长男少女的感情经历。长男少女之间种种亲昵及闹变扭的行为姿态的确很容易让人产生误会,让人认为年长男子出轨妻子带少女出游。但是,编剧在近结尾处揭晓他们两人其实是父女关系,造成了情节的反转。观众们在恍然大悟的同时,能更好的感悟这场美丽的误会,以及理解两人言语背后不为人知的真挚亲情。

这部剧从很大意义上,充分了介绍了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巧妙的叙述其他旅行团成员的生活内情,是场值得观看的爱情和亲情交织的轻喜剧!

anone观后感影评


《anone》是一部来自日本的电视剧,该剧首播于2018年年初,由广濑铃、小林聪美和阿部隆史等主演,网友们对这部剧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一起去看看吧!

随着每一次微笑,人们的心就又孤单了一些,原本毫无交集的四人,因为错误的相遇而相聚,从那一开始,他们开始了属于他们的美梦,一起吃饭,一起出行,一起微笑,甚至会为了延长美梦的时限而去做错误的事。然而,美梦就是因为短暂才会显得珍贵,永恒只会让人感觉恐惧,孤单是常态,感情的交错才会有价值。

突然想说说自己的事,漫长的留学生活中,我已早就不为孤单劳心,每次的痛苦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失望和又被他人挑剩后的自我厌恶,也许吧,我从未独立过,我从未实现自己的生活路线,被生活扯得七零八落后,又用网络分散注意。我曾经想过,是不是我不够适应孤单,是不是我过于关注他人的生活,而将孤单放大化了,是不是我应该自私一点,才能更好的完成他人的期待。

闲话就说到这里,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找到什么答案,真的太难了,这部剧吸引我的地方,就是那种渗到血液里的孤单,和那种人心若即若离的距离,每一个美梦和每一次碎裂都无法影响这种感情,不会太近,不会太远,人们总是感叹于美梦破碎时的悲剧,却不曾看见掉在地上碎片里依然延续这之前的色彩,无法拼凑也无妨,因为他们成为了一个个新的美梦。

如何将孤单变成独立,这应该才是我的命题

《anone》据说是收视很低。

编剧坂元裕二这回的确把故事说死了。前面2集的快节奏把所有的人物故事都抛出来后,后面的8集竟变成了散文,散的足够让人觉得整部剧是否要开发续集?结果,剧里意犹未尽的 辻泽梁香 最后跟刚从监狱出来的林田亚乃音阿姨说,自己想尝试一个人生活。我看了看进度条,是final大结局了,才知道编剧坂元裕二希望要出一个《anone》番外篇的意思了。家常话里,竟然可以说得那么漫长。

2017年的《最完美的离婚》,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编剧坂元裕二于是在2017年出了《最完美的离婚2017特别篇》把这个故事又说了下去。那么能不能按照这个套路出一个《anone 2019特别篇》呢?看了看收视,估计也就且行且珍惜了。

翻开历史,1991年的《东京爱情故事》,让编剧坂元裕二受到了大众的关注,这部日剧也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2003年的《鬼邻人》,可以说是披着爱情故事的都市传说。而对于我来说,真正开始知道坂元裕二应该是2011年的《 尽管如此 也要活下去》,因为里面的两位主角: 瑛太 和 满岛光。

瑛太后来出演了《最完美的离婚》,基本上一改以往那种形象,由此获得了2017年的第76届日剧学院赏 最佳男主角。

为什么说形象有突破呢?看一下瑛太之前的剧就知道了。

而到了《anone》,瑛太算是彻底放松自我的形象了。

而满岛光呢?

2011年的《 尽管如此 也要活下去》,其实算是真正进入关注,

接着2017年出演了同样是坂元裕二编剧的《女人》。

还有获得了文艺口碑的2017年的《四重奏》。

貌似说远了。

《anone》作为编剧坂元裕二的最新作品,当然获得了良好的关注,毕竟《四重奏》获得了文艺青年的喜爱,特别是里面的金句足够让人品味一年。

而这次《anone》同样贡献了不少的金句。这种平淡得犹如时间在指尖当中溜走的故事,其实是足够让人产生共鸣的。

只是命运的作弄把5个人都聚在了一起,并且5个人的故事都说透了后,反而制造伪钞的过程变得不重要了,该剧更多的其实是从陌生到相依为命的感情的升华。其他的剧情变成了衬托。

并且,大篇幅的细节描述和情感沉淀、爆发,令观众不知道到底编剧想表达的是什么?没有重点,但是处处都留下了浓重的笔墨。导致有些剧情显得很薄弱,想要真正表达的都掩盖了。

特别是铺垫了几集之后,真正要开始制造伪钞以及将要进行伪钞兑现的时候,竟然给警方发现了。不知道是价值趋向的问题,还是本着所有的剧情深层次的都是为了表达情感转折而已。

虽然剧情混乱,侧重点不明确,但是对于演员来说,倒是很明确。

那就是对于女主角 辻泽梁香 的衬托。

广濑铃 饰演的 辻泽梁香 是《anone》的重中之重,基本上该剧的所有演员都在衬托着她。而剧情的发展,在最关键的最后一集,竟然大篇幅的讲述她与暗恋对象的书信。看来也捧得过于明显了。

只是说一下,的确,穿睡衣穿的那么好看的,也就是她了。

还有去见暗恋对象的时候的开心,也就是她了。

而其他几个主角,其实都各自坚守了各自的角色定位,在某一层面看来,这部日剧不算是很成功的,可是又不至于看不下去。

假如像我一样, 就喜欢这种平淡得道出生活的残酷但是依然积极的日剧。 那么还是值得推荐的。

剧中的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说是很丧,被父母抛弃性格郁郁的少女,被欺骗又患上绝症的店铺老板,与女儿关系不和的老妇人,还有其他在这个社会里命途不顺的平凡人,即使面对这些种种的不公与不幸,剧中的人也没有轻易地放弃,即使还有一线希望,便再次燃起看看明天的样子的生活热情,一场因缘际会使得几个原本不相干的人命运轨迹产生了重叠,每个人都为着心中一点期冀奋不顾身。原本生活所迫试图改变的假钞犯罪也因为众人的参与而变的温情,结局很美好,持本以另一种方式活在青羽身边,彦星接受了钱款获得治疗,每个人都找到了归处,在丧中找到了生命的温暖。剧中金句蛮多,可以找小本本记下来了

一星的进步空间是因为故事发展有些乱,主线不是特别明确,后期剧情进展有些拖沓

前段时间有看《四重奏》。之前也被《最高的离婚》和《即使如此也要活下去》吸引。看这些剧的原因是因为有瑛太。但是慢慢被坂元裕二吸引。

慢慢的节奏。一件荒诞的事件也被蒙上了童话色彩,配乐也是很棒。

一个孤儿,之前是没有目的的活着。从小到大没有过家的温暖和记忆,因为想救童年时期的朋友,进入了假币制造团。

一个不被老公家看不起,被儿子轻视的中年女人。

一个店面倒闭,又身患绝症的男人。

一个没有儿女养大小三的女儿。却因为女儿发现真相,无法面对这样的母子关系而决裂的老婆婆。

每一个的经历都烙印上了失败者。没有归属感的人生,因为假币的事件聚集在了一起,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感受到归属感,用新的姿态重新面对人生。

人生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可能遇到致命的打击,人和人之间的羁绊,也会慢慢融化世界带来的寒冷。

生活也许会在荒诞之中拯救你。活着,总会遇见什么。

欢迎来到losers home。

深海观后感影评


《深海》是一部于2010年播出的悬疑惊悚剧,该剧主要由欧拉布莱蒂和薇拉菲拉托娃等主演,网友们对这部剧的评分并不高,这是怎么回事呢?一起去看看吧!

深海的剧情简介

BBC五集迷你剧《深海》(The Deep)将再次讲述多年前詹姆斯卡梅隆讲过的那个故事:《深渊》(The Abyss)。该剧由Minn()ie Driver主演,故事发生在一艘前往北冰洋进行考察的深海潜艇(俄耳甫斯号)上。这艘潜艇上本打算寻找一种能制造生物燃料的生命体,但过程却并不顺利。 BBC的官方描述如下:

俄耳甫斯小组的科学家们正准备前往北冰洋深处寻找下一代可再生清洁能源。上一组执行该项任务的科学家在返航途中离奇失踪。为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上级派来一位救援专家协助俄耳甫斯小组,这反而让俄耳甫斯小组的所有人倍感紧张--他对上次的事件了解多少?他究竟为谁工作?

俄耳甫斯小组要去的目的地是罗蒙诺索夫海岭。他们很快发现,那里竟然另有一番天地,而且前去「研究」的不止他们。上一个小组的失踪与这些人有关吗?这些人想要掩盖什么事?

灾难再次发生,俄耳甫斯小组被一艘巨大的俄罗斯潜艇所救。然而这艘潜艇看起来「空无一人」

网友评论:

不过结尾不是太喜欢,扯上正直的片子总是不容易写好!尤其又扯上两个对立的大国之间的掠夺大战!男主为了找妻子而进入深海。最后妻子安全返回,男主却永远留在了the deep。母女俩海边的画面最感动我!

剧情拖拉无味,一堆可有可无纯粹拖篇幅的回忆,无聊的对白,糟糕的演员,生硬老套的发展模式,令人昏昏欲睡的悬疑气氛,什么玩意

没看过的童鞋们可以不用看了,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看完了每一集,虽然一共只有五集,这也是小哈第一次痛快同意看完就删的片子。剧情立意是好的,只是导演太不会说故事,情节拖沓又常用狗血对白填充时间。开篇时的scarlett美得就象动画做出来的小姑娘,有小姑娘的画面都很美。

开头不错,此后一路失望到底。第一集就充斥混淆视听的对白、刻意的沟通问题,编剧利用大量信息不对称设置低级悬疑,为狗血剧情牺牲所有人物的行为合理性。一群掌握大量昂贵仪器的科学专业人员如此不着四六!看这种剧只有被愚弄的气恼,并没有太多智力上的乐趣。吐槽无能。

英剧果然正统一些个人一度非常讨厌Clam找她老婆的时候不顾一切的一直强调他family怎么着 family怎么着 你大爷的!就你有Family 别人都没有是吧!你置人家的生命于何处!?

可怜兮兮的科幻故事,人物刻画就一个字纯。英国的商业船队的水手传统被背叛了希望甲午战争之前,东乡平八郎看过这部电视剧。

居然可以一集比一集烂

没有外星人。真无聊,还说是改编自卡梅隆的《深渊》,外星人成小虫子,意外事故成了能源战争,差太多了。也不明白为什么不先上岸。

擦 这什么烂剧 开始装的很科幻很悬疑 一个个包袱生硬的要死 线索结构又混乱 感情戏太累赘冗长 人物性格无定向几乎没一个讨人喜欢

难得一部剧里一个让我喜欢的角色都没有

我来就是为了给你打个一星

潜艇的名字暗含神话之意。只是科幻片,为啥要把出轨当作主题,而且还出轨出得轰轰烈烈、乐于助人的样子,难道人类无聊到只能玩出轨了?

bbc的烂片,想说的很多又全都不知所云就灾难了~

故事不错。演员实在是

喜欢《断背山观后感影评》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