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800字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800字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书评900字。

我们往往低估了观影响对人的影响,很多想法就是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涌现,欣赏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观后感。写写观后感,可以更好地训练我们的写作思维。你正准备写一篇观后感吗?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书评900字,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部由高铭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该书是对国内一些精神病人的访谈记录。小编这里整理了一篇网友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我读到了这样一句话:那是一个很美的地方,但却只有他的存在。他承受全部寂寞等待着,他是一个孤独的守望者。

所谓疯,只是我们在面对我们无法理解的人和事而定义的。因为我们的世界,还没有准备好容纳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看完这本书后,且不去仅以常人的角度去评判他们是否真的疯了,但至少有那么一点我可以肯定――有那么一群疯子,是孤独的。

事实上,疯即是一种痴。无论是对宗教信仰的迷信,还是对某一件事的过分执拗。在思维虫子、时间的尽头等章节中,我看到了一群物理和哲学天才几近痴迷般的剖析与追问。他们执着于追求自己所坚信的东西,或许从某一个角度而言,他们并不是真的疯了,只是太过痴迷。但站在这个角度上去想的话,我似乎又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当痴立于生活则是天才,当痴脱离生活则是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好书,以对话的方式为我们呈现,让我们用自己的主观去看待疯子的世界观,而作者不做太多的评价。这也让我突然想到了真正的世界那一个章节,那个年轻的女孩心里一直自问着:你有没有想过你看到的世界也许本身不是这个样子的?抱着对真正世界的疑虑,她决心试着用他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于是她开始不停地模仿别人,了解被模仿者的心态以求能用对方的眼睛看世界。身边的很多人都觉得她被附体了,她被认为是一个疯子。可事实上,她也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只是多了常人无法理解的执着。

真正的世界到底是怎样呢?可能最终也没能得到答案?索性,那个被人称作疯子的思考者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这句话说不出哪里好,但却在我的心里留下来一阵困惑,久久未能平息。

这本书里大多数的疯子,都是一群孤独的守望者。他们有着不被常人所能接受的甚至是滑稽的坚信,且不论这种坚信的是非对错,因为我们大多也不过是根据现有的知识水平去评定罢了。我们可以否认乱力怪神,但有谁敢否认外星人的存在?事实上,我也不知道该怎样对待像书中一样的那群人,是该同情还是该嘲讽?但也总不至于去相信支持吧!

一念疯子,一念天才!一念清醒,一念癫狂!书上说:千万千万别太在意精神病人说的话、别深想他们告诉你的世界观,否则你迟早也会疯的。面对这群孤独地守候着他们的那份执念的人,虽不愿去细想他们所说的,但我想,我愿意去听他们把故事说完,倾听他们的别致的思考。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欣赏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部由高铭著作的访谈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书中通过访谈的形式记录了一些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的独特的思想,向我们展示了疯子又或者是天才的内心世界。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机缘巧合读了同事的这本书,看完的感觉有几点:

1、记忆比较深刻的事件有学习古人闭关的那位,还有把世界比喻为果冻的那个,原因吗?大概我是很认同的,我也觉得当自己真的闲下来远离手机等一些东西,意识真的会有一些改变,这个结论就像是解释了生活中的某些时刻,但具体的时刻我也记不起来了。而且我也特别认同《教父Ⅲ》中教父中风在医院说的话,我觉得我的头脑现在变得聪明了,当我要死时我会变得绝顶聪明。可能是当身体比较衰弱的时候我们的意识更能集中起来。再来是那个厉害的姑娘,她的那个理论我的理解是世界万物都是有关系的,各种各样的关系、抽象的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就是果冻里的气泡是指我们的意识还无法认识到全面,只是整体世界的一部分(根据实践和现有的科学技术认识到的),这个结论很好理解啊,就想象下我们的古人,他们那时没我们的技术认识世界,所以就有了各种理论(针对各种无法说明的现象的假设),说不定现在的一些理论跟那时也是一样的。

2、很佩服这些人,我指的是那些在某些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一些人,应该说是佩服他们的执着、专注,像是四维虫子、玛雅文明的研究者、去过时间尽头的教授等等,都是那种专注并有个性的人物,很钦佩。

3、再就是我自身了,我本身对这世界就没有框定性的定义,因为我对这个世界还有好多不了解,所以了我其实跟作者一样,希望对这个世界有个了解,很感谢作者能带来这么特别的角度去了解这个世界,很震撼也很有趣,相信作者是辛苦的(交流的对象其实挺可怕的)。受作者影响,我会继续去探索这世界,以任何方面、任何角度、任何思路去思考,我会很感兴趣能这样去做!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2000字欣赏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部由高铭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该书是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主要是对精神病院里的一群人的采访实录,表现了精神病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想。网友们读完这本书有怎样的感受呢?一起来看看吧!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其实在很早以前就买了,最近搬家,收拾了一番,从书库里看到这本书,就又拿出来看了一遍,我觉得读书有一种随心所欲的心情,想起来看,喜欢看那就去看,很多时候有些书就刚买的时候看了一眼,便放在了某个角落,然后有一天,因为某种原因出现在了自己的视线,突然想起,啊,原来自己还买过这本书。

回想当初买它的理由,然后又把它重温一遍。零零总总算起来这本书我也看了差不多三遍了。想来还是写一篇读后感吧。

当初买书的时候好像是想去书店观看心理类的书籍吧,但是一进书店就看到了书架上的这本书,看了就舍不得放下了。

按照作者的话来说本书就是对不同的精神病患者采访,然后把录音整理成书,标榜的也是所写故事都是真实的。但是阅读过后我对于他说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除了书中光怪陆离的精神病患者的世界,还有我遇到的精神病患者和书中的相差甚远,后来也看了一些作者的访谈,说其中只有20多个故事是真实的,至于哪些是真实哪些是作者杜撰就不得而知了,其实抛开作者所说的真实性,仅当作一本奇幻的小说来看也是不错的,毕竟文中确实有很多不同于社会大众的所认知的观点,可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嘛。

文中每个故事的病人都很有特点,包含了各种类型的精神疾病,有的病人认为世界是有灵魂的,并跟身边所有人都说了,然而没人相信,之后就被送到了精神病院,这让我想到自己小时候也会有一些奇怪的想法,如总会觉得一张纸,一本书,甚至于一块()石头都有生命,以至于写字的时候都小心翼翼,看书的时候都不敢折叠,就怕弄疼它们,我一直以为所有人都是这样的想法,后来和别人说了过后,都笑话我,才发现原来就我一个人是这么想的,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很多想法也学会埋在心里,就像作者和主人公说的那样,想不被当神经病,就把一些想法藏好,不要随便告诉别人,和灵魂盘起尾巴挤进躯壳当人一样,因为这个社会还没有准备好接纳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有的可以预见未来,主人公因为狂躁而进了精神病院,而狂躁的原因就是因为可以看到未来的信息,却没办法捕捉,很多人都想当个先知,觉得那样会很酷,伟大一点甚至觉得自己能拯救世界,比如我以前中二的时候,就有过这样的想法,可是当真正可以预见未来的时候会不会像主人公一样也让人觉得折磨呢。

有的年纪只有17岁,但他对绝对四维生物,量子物理的研究、想法让有的教授都没法子,作者也不得不听一些讲座,拜会物理和生物学家,才能勉强交流,也是因为这个,有段时间我对量子物理产生了兴趣,查阅一些相关书籍,比如《寻找薛定谔的猫》,《上帝掷骰子吗》,《见微知著》等,但说实话,还是无法理解,看不懂,嗯大概就是我太笨了,思维没有达到那样的高度,但并不妨碍我设想,如果绝对四维生物真的存在呢,严格来说时间是我们人类赋予的词,而时间是否真的存在呢。细思极恐,也许主人公是天才,可惜生错了时代,正如文末写的: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

有的人格分裂,自己杀死自己,有的认为自己是细菌的奴隶,有的觉得自己看到过外星人,地球有更高的文明,而我们属于被遗弃或被欺骗的伪装的文明,虽然在大部分人的理解和认知中他们不正常,但通过作者所描述出来的可以看到,他们每个人的世界观都是成熟的,和他们对话甚至一不小心就会被带进他们的世界,逻辑清晰,思维严谨,就好像他们构建出了一个新的我们所不了解的世界。

也难怪书中会写着:千万千万不要太在意精神病人说的话,别深思他们告诉你的世界观,否则你迟早也会疯的。

很多故事读下来,都迫不及待的想去了解,充满了求知欲望。

读完本书,我会想很多以前从未认真思考过的问题,量子力学也好,超级进化也好,哲学,微观宏观也好,宇宙论也好,发现自己真的很无知。虽然书中有写到:不论你看见了什么,请不要对号入座!但在看完一个故事后总会忍不住发散性思维,想很多。其实潜意识里也告诉自己这些都是假的,但还是忍不住想万一是真的呢,对于正常人来说,那是另一个世界,没有一定的定力和成熟的世界观,不要去接触。

大部分故事我都已经忘记了,但是当时读这本书所带来的感触却还记得很清楚,很多时候读到一半都不敢读了,放着,过段时间再继续,因为我怕自己被里面的人带偏,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害怕发现自己或许是个精神病患者。

看完本书,其实我明白应该粗略的看一下,就当普通的小说来看,不能深思,不能多想,否则越想越觉得他们的观点或许是对的,他们真的是天才,然后进入思维怪圈,自我怀疑,不禁会想在他们眼中,我们是不是才是精神病患者,像看傻子一样看着我们,理解不了他们的思想。但还是忍不住想,包括其他延伸的,所写到的知识,也会忍不住去了解,这样一看也不错,起码增加了自己的知识面。之所以害怕,只是因为那些东西都是未知的。但就如书的最后写着:给自己一个尝试着去了解,辨析的机会,才有思考和探索的可能。不管这本书真实与否,至少它勾起了读者探索的欲望,不管哪方面,也是好的。

优秀文体作文范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在学习中同学们经常会因为缺乏素材而为写作文模板烦恼不已,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优秀文体作文模板: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希望同学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写作技巧,祝大家阅读愉快。

花了几天时间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名其实好早以前就听过了,但是也没太上心,直到微博上有人推荐了,我也觉得我该是时候拿本书来看了,才上网下了个txt。 初看的感觉不能说是惊艳,但是惊绝对是有的。在我从小到大的认识中,精神病人跟神经病没什么区别,应该是蓬头乱发,大喊大叫,或者光盯着人傻笑的。但是,书中,的确是另一个世界,我没想过一个精神病人对着人侃侃而谈世界观,量子物理,宇宙什么的。但是这确实存在,也的确令我惊讶了。 不得不承认,书中许多精神病人的世界是很精彩的,有人能够预见未来,有人能看到每天的颜色,有人在不断重生,一世又一世的轮回,还有个小女孩,看所有的人都是动物,满世界飞禽走兽,热闹地鸡飞狗跳。这在常人看来,估计得十分羡慕,将之称之为异能,但是,也许没有经历过就不会真正体会,他们有的苦闷,有的孤独,有的被视作异类,他们全是我们所称之的精神病人。 书中看到最痛心的是一位老太太,她的老伴因病去世了,她却总以为老伴还在世,每天摆两副筷子,一个人对着一把空荡荡的大椅子说话。这种桥段在电视剧中不难见,我称之为桥段,便觉得这在电视剧中足够狗血,但是放到现实生活上,这样痛苦到宁可自欺欺人的感情,很美好,很伟大。章末放了一篇老太太写的一首诗,写在他们往年互赠的卡片上,我看了几乎快掉下泪来:指间的戒指不再闪亮婚纱在衣柜早就尘封我们的容颜都已慢慢的苍老但那份心情,却依旧没有改变感谢你带给我的每一天正是因为你我才有勇气说永远,永远这个世界上,最深刻的情也许就是,当你走后,有人在一如既往的等待。为一份情,八公等了九年,老太太笑着将每一日过下去,三毛在寂静的夜里说:我没有哭,我很欢喜,因为你又来了。我只是在静静地等待,等到天起凉风,日影飞去的时候,你答应过,你将转回来,带我同去。人类一直很渺小也很伟大,他们总能让一份情感轻轻松松穿越时间空间和生死离别,他们铭记,直到生命终结也永不忘却。 上边儿突然太伤感了,下面来说一说那个重生的事。对于轮回这种事,我一向保持中立,不是太信也不是太不信。书中重生的人记得他四五十次的轮回,甚至记得头颅被砍掉的感觉,大多数人对此应该是非常羡慕的,孟婆汤对他都没用,这等于是永生,他只是换了个躯壳,却生生死死地看了千百年。我很早以前就在想,如果有人能证明这个世界真的有轮回,那么我这一世的活法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我在轮回中还能保有记忆,那么,这世上,从贵到贱,每一种活法我都要尽力去尝。也许当人获得永生,生活就像一场游戏,没有人再会感叹年岁蹉跎,大不了就是换个壳子重新再来罢了。但是,如果这种情况成立,这个世界恐怕就乱了套了吧,所以上苍才只赋予那么几个人重生的能力或者记忆,这么说,其实我已经信了那个精神病人的话了。他不断重生,生生死死,每一世的亲人都不知道哪里去了,世上好像只剩他一个,一遍又一遍的重头再来,他一直活着,活到不想再活,活到自杀,然后又重生,心灰意冷。我不知道对比起来我们这种寻常人和他谁更幸福,但,今生的他,仍旧是个孤独的守望者,他对作者说:就当我付钱来请你陪我闲聊天好了,如果你今后遇到象我一样重生的人,希望你能第一个告诉我,我只希望有个能理解这种苍凉的同伴,不管那会是谁只是想找到那么个存在,我们在一起聊聊,哪怕口头约定下下一世还在一起,做朋友,做家人,做夫妻都成。听到这样绝望的口吻,我就在想,或许像我们这样,一趟百年便相忘的或许更幸福些。我祝他早日找到那个人。

优秀文体作文模板: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是不是很好呢?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要注意积累知识,多写多练,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水平,的读后感频道伴你成长!


我在未来等你读后感书评欣赏


《我在未来等你》是一部由流通著作的长篇小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该书主要讲述了一个36岁的老师穿越回17岁时的故事,剧情精彩,引人入胜,网友们对这本书的平阿基也是褒贬不一,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花了大概两个晚上,看完了《我在未来等你》这本书,很新颖的视角,写给17岁的自己,也同样是写给36岁的人生。很多时候很多事情要很久很久才能看的明白。当时所有的关注都在自身的感受上,因为片面,所以误解,倘若我回到17岁,我会告诉自己什么,会在明知未来某件事会发生的情况下怎么去让伤害降到最低。突然开始心疼那时候的他,为了一个女孩努力学习的他,大概那时候的他跟刘大志是一样的吧,想要努力,很认真很认真的听课,还是发现那么难以理解,焦躁,不安和对自己的愤怒,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无助和孤单,却是当时的我不曾感同身受的,拿着写了一半的考试试卷去写所谓的情书,那大概也是正值青春的我们才敢去挥霍的任性吧。

很多时候,我们都站在自以为对对方好的视角上去处理问题,然后感动于自己的付出。可是未来有那么多可能范文,谁又能知道到底那条路走下去会更好。早早辍学照顾家庭的陈小武,功成名就的陈桐,出国实现梦想的微笑,成为人民教师的郝回归,各有各自的坚持,却也各有各自的烦恼。我想最幸福的事莫过于一起相伴走过青春的一群人,能一起想伴走到老。

有些人一分开就是一辈子,但最可惜的是,我们往往不知道,哪一次分开是最后一次相见。倘若能回到17岁,那最想做的事会是什么呢,最想挽回的人又会是谁?

至味在人间读后感书评范文1500字


《至味在人间》是一部由美食专栏作家陈晓卿著作的书籍,相信不少吃货朋友都看过这本书,该书主要讲述了作者近十年来的美食文章,对读者来说仿佛是一场饕餮盛宴。该书在网上的评分也是相对较高,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吧!

有一种幸福叫做身边有位吃货。

前几天无意中在网上发现陈晓卿老师曾出过一本叫风味在人间的书,出于对陈老师的喜爱就买了一本。在等快递的过程中,我期待不大,以为就是一本讲美食的书。直到今天中午书到了之后,我看完沈宏非的序之后,就迫不及待的往后看。因为序写的特别有意思,通过褒义的吐槽,来告诉我们陈老师是以为特别有意思,特别幽默,特别接地气的人,恰恰这样的特点比较符合我的口味,所以产生了特别的期待。

果然没有辜负我的期待,真的很真实,很接地气。开篇以一份特别普通的酱来作为开头,一下子与普通人拉近了距离。我来自周口,与陈老师的老家安徽搭界,所以有很多相似点。陈老师讲的他小时候所吃的美味,在我们那边也能找到部分踪迹,所以让我们感到特别的亲近。

这本书我刚看了四十页,感觉每一篇文章都与我的生活有关,毕竟离得近,感受就有相似。其中有一篇讲年夜饭的文章,让我特别有触动。陈老师先讲了小时候他们家的年夜饭,由于那个年代物质匮乏,所以年夜饭不像今天这样丰富,但毕竟辛苦了一年,年三十儿都想好好的吃一顿,他们老家有七个盘子八个碗的讲究,年夜饭必须凑够这十五样,父亲便把所有能吃的东西全当做菜端到桌子上,显得比较丰富。虽然吃的没有那么好,但一家人其乐融融,那种幸福感是别的所替代不了的。现在陈老师居住在北京,有一个妹妹也在北京,父母有时在安徽有时在北京,年夜饭大都在大饭店进行,吃的好了,但()那种幸福感却没了。

为什么这篇文章对我特别有触动呢?我来自农村,我们家没有特意的年夜饭,就是三十晚上和初一吃饺子,因为我们那儿有个习俗是周一不能用刀做饭,所以之前我妈就会包特别的多的饺子,初一三顿煮饺子吃。初一过后,大家就开始走亲戚,会有很多亲戚来我家做客,由于我当时还小,家里有亲戚来吃饭的时候,我只能等他们吃完之后或者在灶房吃一些简单的饭菜。陪客人吃饭的任务就是我爸的了,有时候我妈会让我把饭菜给我爸他们端过去,每当我端着菜走到他们吃饭的地方的时候,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别的味道,有烟的味道,白酒的味道,凉菜的味道,肉的味道等。这几种味道交织在一起,组成了我记忆中的年的味道,在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出外求学、工作,一眨眼我已经快三十岁,早就到了可以上桌陪亲戚吃饭的年龄,可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已经好几年没回家过年了,自然就接触不到年的味道,但是心中那份渴望还是特别的强烈,在我看来,年,就是团圆,而年夜饭或者亲戚来的时候吃饭的味道,就是年给我留下的味觉记忆,时刻提醒我常回家看看。所以,现在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成长以及赚钱,早日财富自由,然后留出时间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比如回家过年。

《在天堂等我》影评900字


《在天堂等我》影评:阳光下时光飞逝,黑暗中度日如年


初看由王军导演执导的影片《在天堂等我》,以为这是一部清新而怀旧的文艺爱情片,却不料,猜对了开始,没猜中过程与结局。


影片开篇,返城青年王小土与音乐老师欧海恋,于机缘巧合之中,暗生情愫,却不料大祸也至,被冤枉偷了手表的王小土,领刑三年,入狱改造。不知道编剧在设定人物的时候,有没有在角色的名字上设下伏笔,看这一对青年才俊,一个是土一个是海,是不是已然注定未来的天各一方,甚至是天人相隔呢?


于是,就在王小土被提前释放后,为了爱情自由与父亲争执的欧海恋不慎受伤,住进医院,王小土前去照顾。就在当晚,伴随着大地的巨响与震颤,唐山大地震轰然来袭,将这一对刚刚再次重逢的男女,压在了废墟之下,两人无法对视,无法相依,只有废墟中的一个小口,能让他们手手相牵。


漫无边际的黑暗,不时来袭的余震,撕心裂肺的伤痛,还有逐渐侵蚀生命的饥与渴,都一股脑向他们袭来。或许,也只有到此时,每个人才会意识到生命的可贵。遥想王小土与欧海恋的初相识,遥想王小土入狱后,与欧海恋的漫长分别,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却未料,这废墟之下生死共度的短短六七天,每一分每一秒都那么难熬。他们相互鼓励,他们互诉衷肠,他们甚至都在努力把生存的机会留给对方无尽的黑暗和死亡的威胁,才是最考验人性的时刻。


关于爱情,我们常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确如此,没有了共度的晨晨昏昏,只有那稍纵即逝的生命倒计时,反倒令这爱恋更加刻骨铭心。他们共同经历的这几天时间,如同在炼狱中携手并进,胜过了这世间多少情侣的一生相伴。许多的心结,都在这一刻,渐渐变得释然。毕竟,如王军导演所说:在死亡来临之前,什么事都不是事了。由此回望我们庸庸碌碌、庸人自扰的生存,也不禁让人哑然失笑。


印象特别深刻的还有,在一次余震中,吊瓶杆戳进了欧海恋的胸口,起初她努力往外拔而未果,但当看到上端还有一个装有液体的输液瓶时,却不顾自己身体的剧痛,把那根金属杆使劲往下拽,伴随着剧痛,她终于取到了那瓶液体。对于缺水缺食物数天,生命已经垂危的他们而言,这瓶液体不啻为救命之水。两人通过那仅有的连通的废墟小口,来回推搡,都希望对方能喝下它。但欧海恋的伤情太重,在叮嘱了王小土你要好好活着,我们天堂见之后,就没有了呼吸。忍住强烈的悲痛,王小土靠这瓶液体活了下来,终于获救


据导演介绍,这不是设计的桥段,而是来自于当年唐山大地震的真实事件,因而,才能带给观者久久的震撼与感动。当阳光再次照耀大地,当无数的生灵在地震中离我们远去,当无数的生命又在废墟中奋起,《在天堂等我》所带给观众的,已经不仅仅是来自于王小土、欧海恋的亲情、爱情故事,更多的是,之于每一条生命价值的反思,和每一天存在意义的探讨。


而今,我们身在和平年代,虽然拥有大好年华,却总是无所事事、荒废时日,看过《在天堂等我》之后,似乎才能明白,如今所拥有的一切,是多么的宝贵。那些已然飞升天堂的亲朋、好友乃至路人,正用他们无限怜惜又殷切期许的目光,遥望着我们,来实现他们未完的心愿,来充实我们的每一天,等待着我们,在度过无悔的一生之后,与他们团聚。


看过《在天堂等我》之后,战台烽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眼前的这一天,将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又会做些什么呢?这短短的一天,又能否实现你所有未了的心愿呢?
但我以为,我们还是不要等到这一天,趁现在,抓紧一切时间,去爱,去生活,去拼搏,去奉献方能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不带走一丝遗憾。

观后感《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书评9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