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纪录电影二十二观后感范文2篇。

现在看电影或者视频也是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一种主要渠道,那些情节不断地触动着我们的思维,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在写观后感作文过程中,纷繁杂乱的思维可以被很好地梳理。那么观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也许下面的“纪录电影二十二观后感范文2篇”正合你意!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国家公祭日到来了,我们需要凝望历史,而非仇恨。有太多的东西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除,而是沉淀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希望她们如有来生,能够有花样年华。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小编带来的纪录电影二十二观后感范文2篇。

第一篇

她们是牺牲品!

战争时,他们是战争的牺牲品,和平时,他们是正直的牺牲品。

整部影片都处于静默的拍摄中,老人们愿意说就说,不愿意也不试图引导,这是我认为导演非常人道的地方。只是我通过影片看到这些老人们悲惨的一生,不仅仅是慰安妇的那一段经历,而是这几十年来,人们反复地把她们推到人前,台前,一次次地让他们讲述她们肯本不愿意提及的往事,这其中有多少人是愿意主动站出来的?

对于旧时代的女人来说,遭受如此欺凌后,且不说肉体的打击,单是心理上的打击恐怕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她们逃生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此段经历永远地埋葬,有人说,遭受了强奸后就要大声地说出来,我擦,你以为是21世纪啊,那是80几年前的战争,战争!

慰安妇大都是农村的,她们没有文化,周围的人也一样,同情只是一瞬间,接下来长达几十年所受的来自周围人的给予的屈辱,我们是用脚趾头也能想到的。所以她们想忘记,想掩盖,想成为正常的人,为此她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朴车顺抱养了几十年的女儿都不知道养母的事,一直到后来慰安妇公置于众。

在一份慰安妇的口述里,她说这么多年来,她一直遭受着别人的岐视,成为了低一等的公民,更不要说文革的时候了,她们被骂为军妓,被批斗,被羞辱。以至于在电影中帮助了慰安妇三十多年老支书,都感慨万分的说,早知道如此,他不会让她们站出来,他希望她们能平静地生活。

中国历来是集体主义凌驾于个人之上的,为了正直目的,完全不顾个体的痛苦。无论这个正直目的是好是坏,这些女人们都在有生之年被动地被消费。

很多人说慰安妇就是应该站出来给后人以警示,如果这是她本人的意愿,我尊重,如果因为正直的需要被迫,你丫凭什么慷他人之慨做教材,换位思考,这是你奶奶呢,你愿不愿意把她无数地推到人前讲述那段惨烈的往事。如果不能,请你闭嘴!

看这电影的时候我很悲伤,那些静默的老人有的不愿开口,有的甚至不愿出现在镜头里,她们大都面容呆滞,生活条件非常差,在这几十年一次又一次的正直消费中,她们无可奈何,无能为力地任人摆布,如今站在死亡的门口,好象一切都无所谓了。她们在这个禁区的桎梏下生活了一辈子,直到去世也没能走出来。

影片中最打动人的是朴车顺老人唱的那着《白桔梗》,令人泪如雨下,透过她的歌声看到她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在南朝鲜那些花开的日子,每个人的生命之初都充满希望的,然而命运的千奇百怪的苦难做为个体逃不掉,走不脱,唯死亡才可解脱!

愿她们来生有一个花样年华!

第二篇

99分钟的时长里没有啜泣,没有唏嘘。和豆瓣的影评描述的影院场景不同的是,也稀稀疏疏的有人在中途离去,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坚持看到众筹名单结束才离场的默契。我觉得可能是大多数人都是一个人来看的原因吧。

第一次关注到这部电影是一个月前,我一个朋友联系到了温州新中国影都并发起了超前点映。很遗憾那天不在温州并没有机会来到现场,不过我相信现在也不晚。

大家都知道今年的暑假是国产电影保护月,蜘蛛侠等大片被卡在关外不得入内。这也是《战狼2》能够大杀四方的主要原因。其实实话讲很难去评判那么做的好坏,如果没有保护月,或许这样一部电影真的很难从大片的围剿中突出重围,走入我们的视线了。

很多人看完电影都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一个人拿了张80多岁的日本()人的照片给王玉开老人看,本以为她会生气、难过,可是她笑了。她说日本人也老了,连胡子都没有了。

她们被掳去做慰安妇的日子短则三个月,长则两年。但在那之后,她们都度过了七十多年的漫长人生。大概没有哪一个旁观者能够真正了解这七十多年来给她们带来的变化。

甚至,其中一位老人在被问及最大的愿望时,她的回答是 中日友好,不要再有战争。因为有战争的话,会有更多人受害。 这种态度,想必让许多人难以释然吧。

有一个人在片子里说很后悔让这些老人的情况出现在全国的报道上,她们也许本想自己隐瞒一辈子却让邻居和子女了解到了这一段过去,并且最后没有得到日本一分钱的赔偿和道歉。我想也正是因为这样,电影的叙述方式是平静、缓和的。下雨的近景、大山的远景,是老人们的无奈、是那个人的内疚,也是我们的心疼。

那《二十二》是在消费这群已经面临失语困境的慰安妇么?

答案是肯定存在的。对于那些经济窘迫又情感空虚的老人们,摄制组的陪伴和情感交流对于她们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她们的这段经历公之于众真的好么?我不知道。

但从三十二到二十二再到八,老人们等不起更好的方法了。

坟前三支香,青山依旧。

15年拍摄完的片子,直到现在通过众筹和众多明星的微博转发有了不到5%的排片率。

人性是禁不住考量的。慰安妇等同于妓女依然是很多人现在的我以为,纪录片数次提到很多老人对毛主席的崇敬,但也未曾提到当局为他们做了些什么。不过至少有一点值得欣慰,在纪录片里,慰安妇不再是一个羞于提起的出现,而是有了人的生气。可能上映的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吧。

不说了 是贯穿全文最多次出现的台词。

唉,真心不容易。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纪录片《二十二》观后感


纪录片《二十二》观后感

2017年7月14日,也就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0年后的第二周,我带着悲痛的心情走进合肥双岗人民电影院电影院,观看历史纪录片《二十二》。这是一部记录中国慰安妇生活现状的纪录片,真实而又令人心碎。
纪录片开始,映入眼帘的是残破衰败、荒凉凄清的场景和慰安妇老人的葬礼现场,这一次正义迟到了,老人带着悲伤离开了。而这似乎也向我们诉说着沧桑、无声的历史。镜头慢慢拉近和展开,那些悲凄的故事也渐次展开。虽然那段伤痛的历史已逝去八十载,但日军对她们的摧残和身心伤害,至今仍有深深的印痕。记住她们的声音,铭记她们的故事,关心与援助慰安妇幸存者是我们民族不能忘却的历史纪念与行动所在。
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希望与时俱进与今日之我们,不要只是简单肤浅的去理解她们,把这些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真正从心底认识到她们的苦难,理解她们,接受她们。
从老人们的口中,我们得知,她们所受到的不幸屈辱,并非她们自己造成的,是80年前我们这个落后的国家没能够保护好她们。闻者落泪,滴滴戳心,这是我们的过错。历史可以过去,伤痛却难忘记。这是我们民族的伤痛,任何一个中国人看到了就不能转身离去。我们的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蒸蒸顽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会铭记伤痛和教训,无论是两次鸦片战争,还是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新老更生,民族接续,作为后来人,对于我们的祖辈,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与守护。历史不再也不要重演,振兴民族,强我中国。
有些人说,我们不要打搅她们,不要让她们再受到伤害。但是我们民族太过于仁慈。多少次以德报怨换来的却都是他者的趾高气昂、不理不睬。对于此,我们不应再保持沉默。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先生的呐喊至今仍有深深回响!难道真的要让这段悲伤苦难、苦痛耻辱的历史,就这样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吗?不,我们不能这样,作为后来者,我们要勇敢站出来为她们讨回公道,伸张正义,让日本右翼分子从根本上认识到他们的严重错误,认识到他们所谓的圣战所带给别人的苦痛。正义只会迟到,不会不来。
遍观历史,我们能够看到,对于侵略,野蛮而又无情的侵略,再正义再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是理由。他们带给我们的只能是伤痛、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世界人民所受到的伤痛都是相同而又相似的。
老人们虽目不识丁,却心忧国家,对民族有着深深的爱意。纪录片中有一个细节,有一位慰安妇老人冒着被杀的危险,从日军那里偷偷运送子弹给抗日部队,家中至今仍挂着开国者毛泽东的画像,无不体现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坚贞不屈。而她们却怕这个民族会嫌弃她们,主动选择逃避,一个人默默无闻的选择一个角落,孤独终老。
哀怨的音乐,衬托出无比的悲伤,这么多年的艰辛折磨,对老人们的压力可想而知。而距今为止,国内已知慰安妇的人数只剩16位了,在此我们唯有祝愿她们保重身体,为这个民族的真正觉醒而坚持下去。
时间虽已过去很久,但老人们在诉说时依然噙着泪水,可想而知日军当时对他们的残暴伤害有多大。画面中有多次大雨倾盆而下的场景,大雨可以冲走尘世的喧嚣与污秽,可是能冲走老人们心中的伤痛吗?她们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非常恶劣,她们是被民族所遗忘的一群人。日军如此大规模残暴的对待女性,是文明世界所不能想象的,此种行径,又与禽兽何异?
相对的,尽管老人们受到了日军的残暴对待,但她们的丈夫却给予了她们以理解,仍旧与她们相濡以沫、相互扶持,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
而抗日战争时期,20万中国女性沦为日军慰安妇,她们中的大多数都是被欺骗、强征而被迫成为慰安妇的。纪录片中也有许多令人暖心的场面,如志愿者们对老人的无私照顾与多方支援,奶奶家属的热心侍奉等都是令我们感到安慰的地方。老人们的伤口很大很深,却依然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与爱。
苦难的人呵,愿尘世的污秽不会玷污了您们圣洁的灵魂,愿您们在天堂得到安息。纪录片结束,观众不自觉的起身鼓掌,这是我不曾想象和见到的。我想他们一定是感同身受才会有如此表现,这些掌声是送给导演的,同时也是送给坚强勇敢、积极乐观的老人们的。31850个众筹国人名字,汇聚了国人之爱,民族之情。感谢导演为我们民族留下了记忆。唯有伤痛和反思,才会使我们民族变得更加强大与自信。就用这首片尾曲来结束本篇简短的观片感受吧。
日头出来点点红,照进妹房米海空。
米海越空越好耍,只愁命短不愁穷。
一条江水去悠悠,一朵莲花水面浮。
何时有心把花起?你无心无意看花浮。
天上下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自己忧愁自己解,自己眼泪自抹干。

关于电影二十二观后感


以下是关于电影二十二观后感,说起来听沉重的,我们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可能带了有色的眼睛。真正沉下心来,或许你能从中看到的更多。我们中国越来越强大,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珍爱来之不易的和平,尊重历史的上的这些人。

慰安妇,确切的说,应该叫性奴隶。

在网络上搜索有关慰安妇,它的解释为第二季世界大战时期日本政府及其军队为顺利实施并完成侵略亚洲的战争而推行的一种军队性奴隶制度。

事实上就是通过诱骗和强迫妇女,来满足当时日本军人的生理需要。

大概是前几年吧,我逐渐开始从电视、网络上听到有关慰安妇的新闻,当时我其实并不太了解它的意思。后来中国推出了两部纪录片《三十二》、《二十二》以后,曾一度引起民众热议。

从网友们的评论中我才知道,原来在那段历史里,日本人除了采取对中国百姓烧、杀、抢的残忍行径、犯了类似南京大屠杀这种巨大罪行以外,还做出了这种惨绝人寰、可恶到令人发指的事情。

《二十二》讲述的主要是1932年至1945年间,被日军强征为慰安妇的老人们的生活现状。

它不像我以前看过的,比如《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那种,色彩比较鲜艳,且旁白会比较多的纪录片,看它们的时候人们往往带着愉悦的心情,对那些自己没见过的东西充满着新鲜感和好奇心。

而这部片子,整体的色调饱和度偏低、甚至在大段时间里画面的色系偏土色或偏灰色,没有什么华丽的、高大的建筑物。

有的只是老奶奶们破旧的土屋、床边从高到低放着药瓶子的窗户、山边的芦苇、村子里的潺潺小溪

片子开头的画面,竟是在陈林桃老奶奶的葬礼现场。

有人穿着丧服,有人走来走去,有人在旁边忙活着置办物品

紧接着,一个年纪在六七十岁左右的男人,一边手举着一个用红布包着的、有些像是敲锣棒的麦克风,一边说着葬礼词。(大意是介绍陈林桃老奶奶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中国做出的牺牲等事迹)

我觉得奇怪又有些晦气,怎么一开始就是葬礼呢。

慢慢看下去才发现,如果不这么拍的话,也许并不能完全地表达出我们对这些慰安妇死去的悲痛之情。

纪录片是什么。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而《二十二》呈现出的一个事实,就是到目前为止(片子播出时),中国内地慰安妇仅存 二十二 名幸存者。

而且很大概率,直到我写这篇观后感为止,还活在世界上的中国慰安妇已经屈指可数了。

她们的生活各有不同,有的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伤心,有的一生都在孤独、苦痛中度过。

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均承受了巨大的伤害。

这种伤害是不可能被抹灭的,更是不可能被主动忘记的。

她们或从不跟其他人倾诉(甚至是家人),或者很少提到那些过去的事。

这位当时从朝鲜逃到中国的老奶奶说:

这么大年纪了,有什么说头啊?

过去了就过去了。

其中有一位老奶奶,她无儿无女,最后孤独去世。

从片子中,我无法了解老奶奶在过去是如何生活的,我只能通过志愿者和一个妇女的对话(可能是邻居)得知,这位老奶奶虽然曾经遭遇不幸,但仍然十分友善待人。

她们的伤口很大,但还是对别人很好。

有的阿婆是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伤心

她们也很热情

然后睡在阿婆家就很关心我们

一位日本青年志愿者,

在老奶奶去世后去给她烧纸钱。

说实话,看完这部纪录片,我原本是有些重新憎恨日本人的。

恨他们破坏了那么多个家庭,那么多个原本安稳、幸福的人生。

可是,当我看到片尾屏幕上显示着一名老奶奶说的话

希望中国和日本要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因为一旦打仗,会有很多人死去的。

我才明白,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们也许早就已经不在乎什么赔偿、道歉,她们可能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牺牲品,一个用来换取和平时代的牺牲品。

我们看到的是日军对慰安妇实施残忍行径留下的后果,

她们忍受的是战争所带来的一辈子的痛苦、无奈。

我们现在在关注她们,可是其实并没有办法从心理上真正帮助她们。

在二零一九这一年,也是抗日战争胜利的第七十四年,

我希望我们这一代、下一代、后代都不能忘记国耻,不能忘记战争给我们带来的伤害,能够好好维护和平的世界。

天灾我们无能为力,

但却可以尽量避免人祸。

有时间的话,看看《二十二》吧。

我相信你也会去把《三十二》看完的。

纪录片《二十二》观后感 4篇


“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观后感

近日,“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登陆北美10座城市,走近当地华人、留学生、美国人。实际上,这部纪录片自上映以来便广受关注,幸存“慰安妇”受害者韦绍兰的外孙常常收到这样的慰问短信:“我想每个月都给韦绍兰奶奶打钱,请问她有账户吗?”一部纪录片,让老人们的生存现状牵动人心,也再次让人感受到“慰安妇”的伤疤之痛。

不仇于过往,不忘于历史。“慰安妇”身上的伤痕是一块石头,承载着家国之痛与战争历史的沉重。近年来,从“慰安妇”在法律界帮助下对日诉讼,到建立“慰安妇”博物馆,再到设立“慰安妇”少女像,人们关注“慰安妇”,既是对个人命运的关切,也是对一段历史的铭记。正如“东京审判”中国首席大法官梅汝璈所言:“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截至纪录片上映之际,在世的幸存“慰安妇”受害者仅剩8人。尽管幸存者人数在不断减少,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不会因刻意回避而消失“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观后感“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观后感。正视这段历史,“慰安妇”这面镜子,才能映照出一个民族的人性光辉、一个国家的底线良知。

当人们回望那段不堪的战争岁月的时候,能够忆起的终究还是血光、残暴和伤害,揭开的终究还是那块难以愈合的历史伤疤。或许,如今没有了腥风血雨的淋漓,没有了声嘶力竭的控诉,我们变得愈发平静淡然;又或许正因为这样,那份刺骨锥心才会愈发强烈和深刻。处于旧时代的鲁迅先生曾说,纪念是为了忘却,而在新时代的我们,纪念就应是不敢忘却。我们不是为了苛责和仇恨,而是为了铭记和警醒,“铭记历史峥嵘岁月,铸就自强不息民族”应镌刻在每一位国人的心底深处。

“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观后感

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其实是在和死神抢时间,电影开拍时全中国曾经20多万的受害者仅仅只剩下22人,等到电影上映时只有仅仅8位老人在世了。2012年全国仅剩32位所谓的“慰安妇”了。2014年《二十二》开拍时仅仅只有22位在世。所以电影名字取名“二十二”。导演郭柯说:“我们想呈现的不是历史,而是他们的心理状态。”影片最后的部分,我被一位叫韦绍兰的老奶奶的乐观精神状态而感动,因为她依然认为这个世界很美好。

有一位老奶奶看到已经老了的并写过书认罪的日本兵的照片的时候,笑了,说:这日本人也老了,胡子都没了。可能那时候日本军人都有胡子吧。其实我感觉,对于过去那段历史,一直心存芥蒂的一直是我们后辈。慰安妇三个字包含了多少耻辱,包括了多少国破民亡的无奈。我们不敢面对那段屈辱的历史,但是历史就是那样的存在着,所以我们只能铭记,并让那些历史不再重演。

写到这里,我不知道怎么写了,因为我没有办法再去组织那些我曾经善于应用的词语和句子。所以我在这里讲一个事例:海南省曾经剩余的八位受害者老奶奶,他们曾经到日本状告日本政府,要求他们谢罪和恢复自己的名声等,直到8月12日,就是电影上映的前两天,曾经状告日本政府的八位原告的最后一位黄有良阿婆含恨去世。她直到去世都没有受到日本政府的道歉和赔偿。但是,她们曾经受到的伤害不会被抹去,日本侵华的历史不会被抹去。

现在的数字是仅仅只剩余八位阿婆,终有一天,这个数字会变为零。但是她们虽然离去,历史的真相不会被抹去。这部电影的秘密资助人张歆艺说:“历史就是客观存在,是永存的,无法抹去“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观后感“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观后感。”

在电影院,我没有听到预计的哭声,只是所有的人静静的坐在那里安静的看完了所有的影片,包括后边以前从来不看的名单。走出电影院,我说,这是我长这么大看的电影中看的最安静最不敢说话和评价的电影。

最后,希望大家能走进电影院,看看《二十二》,记住她们的面孔,铭记那一段历史。她们正在离去,历史总会永存。

“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观后感

看完《二十二》这部纪录片,我很佩服他们的勇气,

。佩服这二十二位受害老奶奶的勇气和付出的努力。我不愿意称她们为慰安妇,因为慰安妇是日本侵略者的说法,我感觉这么称呼她们良心上过不去。

人的一生或长或短,几十年光阴或美好或痛苦,总有回忆,有的回忆是甜蜜快乐,但总有一些是伤口回忆苦难,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因为你要把已经结痂或者痊愈的伤口再次划开,露出里面鲜血淋漓的血肉,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也需要很大的毅力“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观后感读后感、观后感。纪录片《二十二》是真实的记录下来受害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没有浮夸的演技,没有震撼的特效,没有明星,甚至没有什么背景音乐。全程只有那些老奶奶还有家人或者志愿者的讲述和泪水。只有艰难岁月的无奈和辛酸。

纪录片《二十二》里边好多老奶奶说着说着就泣不成声,我理解她们的痛苦和行为,但是你我永远也没有办法知道或了解她们有多么的痛苦。因为你我没有经历,没有经历过那种绝望和痛苦。纪录片里毛银梅老奶奶说着说着就说不下去了,她捂着双眼说:不说了不说了,再说我会痛“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观后感“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观后感。她们其实有很多痛苦,说出来会好受一些,但是她们知道她们就算是说出来,旁边的人也不会懂,只会让他们更加难受。所以她们选择不说“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观后感文章“慰安妇”。就这么默默的埋藏在心里。山西的李爱莲老奶奶说:我从十七岁之后就没有再和别人讲过,讲什么讲,讲了他们也不懂,我走(死)了就带走了。太多太多了,她们的故事我没有办法一一诉说“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观后感读后感、观后感。我只能记得她们的眼泪和痛苦。他们大都不愿意提起那些经历,我们也要理解,这么痛苦的往事不愿提起也有自己的苦衷,不必强求。

纪录片《二十二》观后感

2017年7月14日,也就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0年后的第二周,我带着悲痛的心情走进合肥双岗人民电影院电影院,观看历史纪录片《二十二》。这是一部记录中国“慰安妇”生活现状的纪录片,真实而又令人心碎。

纪录片开始,映入眼帘的是残破衰败、荒凉凄清的场景和“慰安妇”老人的葬礼现场,这一次正义迟到了,老人带着悲伤离开了。而这似乎也向我们诉说着沧桑、无声的历史。镜头慢慢拉近和展开,那些悲凄的故事也渐次展开。虽然那段伤痛的历史已逝去八十载,但日军对她们的摧残和身心伤害,至今仍有深深的印痕。记住她们的声音,铭记她们的故事,关心与援助“慰安妇”幸存者是我们民族不能忘却的历史纪念与行动所在。

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希望与时俱进与今日之我们,不要只是简单肤浅的去理解她们,把这些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真正从心底认识到她们的苦难,理解她们,接受她们。

从老人们的口中,我们得知,她们所受到的不幸屈辱,并非她们自己造成的,是80年前我们这个落后的国家没能够保护好她们。闻者落泪,滴滴戳心,这是我们的过错。历史可以过去,伤痛却难忘记。这是我们民族的伤痛,任何一个中国人看到了就不能转身离去。我们的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蒸蒸顽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会铭记伤痛和教训,无论是两次鸦片战争,还是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新老更生,民族接续,作为后来人,对于我们的祖辈,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与守护。历史不再也不要重演,振兴民族,强我中国。

有些人说,我们不要打搅她们,不要让她们再受到伤害。但是我们民族太过于仁慈。多少次以德报怨换来的却都是他者的趾高气昂、不理不睬。对于此,我们不应再保持沉默。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先生的呐喊至今仍有深深回响!难道真的要让这段悲伤苦难、苦痛耻辱的历史,就这样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吗?不,我们不能这样,作为后来者,我们要勇敢站出来为她们讨回公道,伸张正义,让日本右翼分子从根本上认识到他们的严重错误,认识到他们所谓的“圣战”所带给别人的苦痛。正义只会迟到,不会不来。

遍观历史,我们能够看到,对于侵略,野蛮而又无情的侵略,再正义再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是理由。他们带给我们的只能是伤痛、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世界人民所受到的伤痛都是相同而又相似的。

老人们虽目不识丁,却心忧国家,对民族有着深深的爱意。纪录片中有一个细节,有一位“慰安妇”老人冒着被杀的危险,从日军那里偷偷运送子弹给抗日部队,家中至今仍挂着开国者毛泽东的画像,无不体现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坚贞不屈。而她们却怕这个民族会嫌弃她们,主动选择逃避,一个人默默无闻的选择一个角落,孤独终老。

哀怨的音乐,衬托出无比的悲伤,这么多年的艰辛折磨,对老人们的压力可想而知。而距今为止,国内已知慰安妇的人数只剩16位了,在此我们唯有祝愿她们保重身体,为这个民族的真正觉醒而坚持下去。

时间虽已过去很久,但老人们在诉说时依然噙着泪水,可想而知日军当时对他们的残暴伤害有多大。画面中有多次大雨倾盆而下的场景,大雨可以冲走尘世的喧嚣与污秽,可是能冲走老人们心中的伤痛吗?她们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非常恶劣,她们是被民族所遗忘的一群人。日军如此大规模残暴的对待女性,是文明世界所不能想象的,此种行径,又与禽兽何异?

相对的,尽管老人们受到了日军的残暴对待,但她们的丈夫却给予了她们以理解,仍旧与她们相濡以沫、相互扶持,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

而抗日战争时期,20万中国女性沦为日军“慰安妇”,她们中的大多数都是被欺骗、强征而被迫成为“慰安妇”的。纪录片中也有许多令人暖心的场面,如志愿者们对老人的无私照顾与多方支援,奶奶家属的热心侍奉等都是令我们感到安慰的地方。老人们的伤口很大很深,却依然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与爱。

苦难的人呵,愿尘世的污秽不会玷污了您们圣洁的灵魂,愿您们在天堂得到安息。纪录片结束,观众不自觉的起身鼓掌,这是我不曾想象和见到的。我想他们一定是感同身受才会有如此表现,这些掌声是送给导演的,同时也是送给坚强勇敢、积极乐观的老人们的。31850个众筹国人名字,汇聚了国人之爱,民族之情。感谢导演为我们民族留下了记忆。唯有伤痛和反思,才会使我们民族变得更加强大与自信。就用这首片尾曲来结束本篇简短的观片感受吧。

电影《二十二》观后有感


电影《二十二》观后有感

白菜美人灵感无限

小店第一篇文章,是我的观后感。小时候极讨厌看了电影还被老师要求写观后感。但今天的我却很想写,既是对《二十二》的致意,也是为了敲打自己不要遗忘最初看这部电影的感受。

虽然做好全程压抑的准备,但当布满皱纹的面庞一次次清晰地出现在大荧幕上的时候我还是觉得很心惊。这些老人大概都是1920年到1928年间出生的,算算1937年后正是青春浪漫的好年纪,若生在我们这个年代本该接受着良好教育,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

我不太记得每位老人的名字和样貌,但是她们回忆往昔的痛苦神情和小心翼翼生活的样子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我对电影的印象由很多个片段组成:老人颤抖着吃下速效救心丸;来自韩国的志愿者帮助老人修补房屋,安装空调;志愿者给老人拍照,老人由衷地赞许相机;老人去世,来自日本的志愿者失声痛哭;老人说我爱毛主席;老人讲日语甚至加上了肢体动作来描述当年的情景;老人看西游记露出开心的笑容;老人坐在养老院院子里端着一个碗默默吃饭,发呆;老人独自上山拾柴,用大铁锅炒菜;老人讲起子女晚辈有点欣喜又有点失落; 老人咳嗽起来,话讲不清楚了;老人唱起阿里郎桔梗谣,眼含泪水;老人不愿意随着志愿者回到出生地韩国,说那里没有亲人不是家乡;老人怕村里人议论不愿出镜;老人在暴雨天用拐杖慢慢关上木门,但雨水还是从来不及关上的窗户溅到室内;老人缓慢仔细地咀嚼着嘴里的土豆片,没有牙齿,满脸沟壑;志愿者不称她们为慰安妇,而称为“被冠以慰安妇之名的受害者”。

老人们平均年龄超过90岁,如此长寿的人生本该是令人称羡的。但早年遭遇劫难的她们晚年生活环境并不好,贫穷得显而易见。幸运些的有家人陪伴,还有很多则在养老院或独自居住生活。

影片以一位老人的葬礼结束。镜头中埋葬老人的山坡从布满积雪的寒冬变成了草木丛生的夏日。但我却丝毫感受不到生机。

写到这我感到绝望,为养老院里只能以发呆度日的阿婆绝望,为无法向周围人启齿遭遇表达屈辱愤慨的阿婆绝望,为没有亲人参加葬礼只能独身一人走的阿婆绝望。更绝望的是阿婆的维权之路太难走,她们也许终其一生都等不到日本政府道歉了。

感谢电影中为老人奔走维权,关爱她们晚年生活的志愿者们,感谢这部唤起我们民族意识的真实又隐忍的电影。希望大家的关注和努力可以带来我们期盼的那个好结果。

对了,电影结尾有位阿婆留言说,希望中日不要再有战争了,因为打仗会死很多人……

观后感模板:《二十二》电影的观后感


看完某一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二十二》电影的观后感_《二十二》影评,希望大家喜欢!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

《二十二》电影的观后感1

电影中有个叫“毛银梅”的阿婆,她是一个韩国人,被中国军队解救出来后就留在了中国,改名“毛银梅”。她说:“我是跟毛姓,名是我自己起的,我爱毛啊!”其实不止是这位阿婆,所有的阿婆在接受采访时都说,是中国共产党救了她们,是毛救了她们,甚至有的阿婆在被解救出来之后还参了军,和党并肩作战,以示自己的感恩之情。当她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她们眼中的希冀与感恩,是啊,是中国共产党救她们于水深火热之中,现在政府也在帮忙扶持着她们,自然内心无比感激。

我很欣赏《二十二》这部电影的导演带给我们的人文情怀,他说:“在采访中,我们只会去问与历史事件有关的问题,尽量不让阿婆们回忆那段屈辱的记忆。”他确实做到了,在电影中,如果阿婆说她不想说下去了,影片中绝对不会有继续的片段,对于阿婆们来说那是不可回忆的,是无比痛苦的经历,作为一部能带给人们感触的电影,其实并不需要那些不可描述的事情,而是要把人文情怀带给观众足矣。

当代中国需要这种人文情怀的存在,《二十二》这部电影也开了中国电影的先河,我们不需要去逼迫本来就饱受侵害的阿婆们回忆过去,只要她们能够告诉我们本就要隐藏下去的一点点东西,那也是一种收获。《二十二》这部影片的出现其实也反映了中国在慢慢崛起的过程,影片中提到我们在与日本打官司,为这些阿婆们讨回公道,其实也是中国维护国民人权的一种体现,当祖国强盛了,人民才会获得幸福感,而我们的幸福感在慢慢提升。这就是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收获——铭记前辱,不忘国恩。

《二十二》电影的观后感2

这几年,有几部系列影片火了起来,是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慰安妇的访问纪录片,几次在各大杂志上面看见过有关介绍,但由于这个话题过于沉重,一直没有忍心去认真地观看一次。在这个周末,闲来无事,便想找部电影来打发时间,结果就搜到了这部《二十二》,于是下定决心去了解一下这部沉重的故事。电影一开始便奠定了沉重的基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场葬礼,葬礼祭奠的主人就是“慰安妇”受害者之一,影片中说大部分的受害者都被残忍的杀死或者不堪凌辱选择自杀,只有其中少数的幸存者活了下来,而直到现在,她们大多都是八十岁了,就在最近几年也接连离开了不少。我很钦佩拍摄这部电影的导演,他能想到以纪录片的方式去悼念这些受辱的人们,去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即使他也明白这几部电影几乎不能赚钱甚至要赔钱,但他依然去做了,去让我们铭记前辱,不忘国恩。

毕竟自己没有经历过那段惨痛的回忆,所以自己也不能完全明白这些阿婆们提及这段经历的痛苦,可是当我看到他们捂起了自己的脸,痛苦地抹去了眼泪,我明白了那段历史给她们造成了多大的心里负担,即使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她们也不能完全忘记那段屈辱的回忆。当她们死里逃生返回家乡时,有些无情的人们非但不为她们高兴,反而却议论纷纷:“都是小鬼子的人了,还回来干什么,真丢人。”正因如此,有些阿婆不得不改姓埋名,背离家乡,她们的一生都活在屈辱与痛苦之中,可是我却不为她们感到可耻,做错的不是她们,而是那些行迹可耻的小鬼子们,她们敢于逃出来返回家乡反而是一种英勇的行为。只是我为她们感到痛心,这么一辈子都是在悲伤中度过,有没有孩子,孤独终老;有的隐形埋名,思念家乡;有的…影片中有几个下暴雨的片段,我认为是一种烘托气氛的手法,当阿婆们在讲述着过去那段沉重的历史时,天上下起了暴雨,也许老天也是在悲悯这些可怜的人儿,在如花似玉的年龄,遭受如此折磨屈辱。在观看过程中,我几度暂停的播放,因为实在不忍心看到年迈沧桑的阿婆们颤抖着抹去眼泪,重新回忆那段不堪的回忆,我想那是一种怎样痛彻心扉的悲伤啊,即使我没有亲身经历,可是只需要看着她们的神情与语气就能彻头彻尾地感受到。

《二十二》电影的观后感3

从一开始有个少年曾经来过这个自媒体的定位就是以严谨的专业态度和不正经话语表达来观影观人生。但是今天的这部影片少年想暂时抛开定位初衷,来感受这部影片的内容,电影《三十二》和《二十二》的观后感与您分享。

《三十二》和《二十二》同一个导演,同样讲述的是二战期间被迫充当慰安妇的受害者的故事,二者不同的是《三十二》是20xx年美国上映的只有43分钟的短片,写的只是其中一位老人韦绍兰和子女的故事;《二十二》20xx年上映的则讲述的是二十二位老人的故事。该照片时电影《南京!南京!》中江一燕的剧照,影片中也有展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妇女被迫沦为慰安妇的片段,但是她们的正确称呼应该是“二战期间被迫充当慰安妇的受害者”。

电影《二十二》讲述的就是截止20xx年仅存受害者的故事,虽说是一部院线电影,实际上是一部纪录片,想起当时有朋友因为想避免心里难受就没去看,如果您也有这样的心理,请您不要害怕这部电影,就像影片中说的一样,记录不是为了去憎恨,而是为了不被遗忘!观影时的感受有一点令少年心痛不已,就是其中一位老人讲述由于不幸的遭遇,而受到邻里之间的非议和指指点点,对这些人有种深深的失望和厌恶,他们以为遭到轮奸就脏了,不干净了,以至于带有色眼镜看人。本以为老人们会带着仇恨而活,但是观影之后才发现她们才真正做到了“温润岁月,执着善良”。影片中的老人看到日本志愿者带来的日本军人的照片,丝毫没有谩骂,而是微笑着说“他们也胡子掉了”,就像冯小刚的《芳华》中的台词那样: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能珍惜善良。《二十二》给我们展现的角度不是仇恨的角度,而是从历史回望的角度,带我们深情凝望着老人们。

《二十二》电影的观后感4

没有酷炫的特效,没有如何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简简单单的叙述:从过去到现在。有人说,这对于受难的老人及其亲人来说就是一种折磨;也有人说,这也许是一种解脱,让羁绊的受伤的心灵得以释怀。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不是所有老人都能做到真正的放下,惟愿这能减轻她们些许的伤痛。这一次,我不说历史,历史就在那里。不说仇恨,也许仇恨早已不复存在,扎在老人们心里的到底是什么?岁月走到这里,更多的是沧桑啊!

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在纪录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说起过去的时候,有的老人哭着说不想提了,显然可以看出那段屈辱的往事给她们带来了极深的伤害,这也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同时,我也看到了她们的孤独与无助。中国现在可以说是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了,这个群体需要的关爱与陪伴,我们应该如何去守护,这需要我们深思。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轮回,从呱呱坠地到摸爬滚打,到最后的返老还童。老人和孩子一样,需要的更多是陪伴。无奈的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背井离乡,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他乡买房置地,更多的.是漂泊。不是所有老人都愿意迁徙,或是因为想着"落叶归根"。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故乡的大树已不再茂盛,而那个"巢"则日渐空虚了,"呱呱坠地"和"返老还童"变成了"留守"。片中老人喂流浪猫的那一幕是我想起了奶奶,还有被我奶奶喂过的流浪猫……生活不易,但我们可以让心态变得简单。海南的那几位老人令我心生敬佩之意:耄耋之年,生活还能自理,洗衣做饭。我想,这必然离不开乐观开朗的态度,离不开对生命的热爱,离不开对生活的向往。其中有一位老人这样说:"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愿你我都能以感恩之心去对待这个世界的每一份恩赐。"希望中国和日本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以为一旦打仗,会有许多人死去。"这也是一位幸存老人的心声。是啊,仇恨不能永久,希望和平长存。社会还是那个社会,爱的旋律不会消逝。"治国、平天下"也许有点泛,"修身,齐家"不应该遥远,践行在点滴上。

《二十二》电影的观后感5

人,生来就苦,不是这样苦,就是那样苦。而对于慰安妇,这样特殊的群体,命途格外多舛。这是我在豆瓣上写的第一篇影评,送给自己。今天去电影院,看了纪录片,二十二。左边坐了一家人,大概是60岁上下的中老年,右边坐的是一对年轻的情侣。而我,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看电影~或许对我来讲,这种没有剧情的纪录片也确实适合我自己一个人静静观看。

影片讲的是当年曾做过慰安妇的幸存者现在的生活,于20xx年拍摄,当时还有22个人,如今20xx年公映,只剩下8个。她们大多上个世纪20年代生人,如今都年过90。时间对于年轻的人可以大把挥霍,而对于老年人来讲,却弥足珍贵。每一天,都可能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而每一天清晨,她们从睡梦中醒来都是上天的恩赐。

他们来自不同地方,操着不同地方的方言,可他们有共同的悲惨过去。她们现在的生活虽然平淡,甚至贫穷,但她们如此知足,并心怀感恩。她们不希望被打扰。

过去,曾有一个年轻人,看她们日子过得不容易,希望搜集一些她们的资料,使她们的处境可以得到关注,为她们讨回公道,并争取一些抚恤金。现在看来,那个已不年轻的男人自己回忆说,当年还是年轻,想法还是单纯。他现在领悟意识到,公道自在人心,他们不需要所谓的“正名”。相比之下,由于过去经历的被曝光,倒是给他们平静如水的生活,增添不少没必要的烦恼。而争取到的那点钱,造成周围乡亲邻居的议论,比他们现面临生活压力大得多。

如今生命的烛火,已接近燃尽,而她们的记忆,也随着逐渐暗淡的生命之光,变得模糊起来。或许他们是真的糊涂,反而难得糊涂。他们恨当年凌辱过他们的日本兵吗?当然恨。可那个日本留学生把当年二战日本军人现在的照片拿给她们看时,她们却笑了,“哈哈。原来这些人也老了,没有胡子了”。(他们记忆中的日本军人是留胡须的)

其实,人的年纪,大到一定的时候,他们的灵魂真的可以飞升到另外一个层次,肉体已经不足以跟上他们的精神。我们年轻的时候,最常听到,“身体走的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而随着时光流逝。机体逐渐老去,而精神却在生活的打磨下,愈见光辉。这一次,她们选择了原谅。在生命的弥留之际,她们选择用爱去化解伤痛的过去。她们的人生如莲花,出自淤泥,历经磨难,最终却选择绽放,把芬芳洒留给人间。

有人说,爱是强大的力量,可以驱散苦难黑暗。我想,一个始终活在过去,心怀怨恨的人一定不可能如此平和的走到90岁。正是因为他们遭遇超过常人的苦难,使她们更加珍惜生命。她们将苦难转化为爱,去爱生活,爱祖国,爱她们的孩子,也爱她们自己,她们自立自强,不曾放弃,与时间争高下,亦是因为对这人世间爱的深沉。

《二十二》电影的观后感

二十二观后感500字


二十二观后感

我从来没有写过影评,所以这也不是一篇影评。
坐在电影院不是很舒服的椅子上,我下意识地摸了摸眼镜,突然想起这不是3D特效大片。
没有旁白,没有背景音乐,没有历史影像回顾,就那样一个人,接着一个人,出现在镜头前。
即便是在纪录片中,《二十二》也算是另类的一部,没有情绪感染的纪录片,到底想让我们知道什么?
得知我去看《二十二》的朋友问我好看么?我只能坦诚的回答:不好看。确实,一个半小时的光景,有人进进出出,有人偶尔拍张照,有人打着瞌睡,甚至有人开始掏出手机玩起了游戏。它真的不能算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我想我这样评价它,它的导演郭柯先生应该是不介意的,因为他应该从未起过让人因为《二十二》好看而赞扬他的念头。
它想表达的,仅仅是一个事实,而已。
它没有挤压、带动任何一个观众的情绪,它静静地说,你静静地听,仿佛我们和那些阿婆坐在了同一个院子,甚至能闻到她炒菜时的油烟味,我感觉她们离我很近,我伸出手就能触碰到她已经干瘪无力的胳膊。
其实她们离我们很远。很远。
她们对生活的遐想、期望、憧憬,都停留在了大半个世纪之前的家乡,不知阿婆们可曾梦见过刚刚娶了自己的丈夫,满脸憨笑地掀起了自己的盖头;不知道她是否会想起,自己在学校里畅想的未来;不知道她是否会想起,刚出生的孩子对着自己又哭又笑。
我想她们肯本不敢想起。影片中有个阿婆,手里常常抱着一个劣质的娃娃,她不断地为它擦拭着衣襟。我想,她应该曾经有一个和它一样大的孩子,不爱干净,调皮好动,那个孩子,是否可能长大成人。
说实话,写道这里,我突然开始头疼,开始产生看电影都未曾出现过的难过,她们是日本兵口中的花姑娘和SHIRO酱,她们是浴血奋战过的战士,她们是乡亲口中的日本娘,她们是志愿者口中的阿婆,她们是书面材料中的慰安妇,她们是 《一座慰安所的去与留》中等待拆迁的老男人和老太婆口中的妓女和耻辱。她们既是伤痛,也是罪行的证据。
但她们仅仅是已经老去的少女。
能替她们做点什么的人并不多,但是我们至少,应该替她们记住,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即便她们自己都不愿提起。
最后,用两个阿婆的话,来当这篇杂乱无章的观后感的结局吧。
日本兵老了,胡子都没了。
谢谢你们。
愿世界和平。

二十二观后感1000字


二十二观后感1000字

文/客运一分公司乘务一部乘务十一室客车四队 李康荣

如果没有看到你,"二十二"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数字。而现在,这个数字串起了一段段许多人不愿回忆的往事。历史不能遗忘,或许仇恨可以放下,而那些满是伤痛的坑坑洼洼也应该被岁月抚平,因为生活还在继续。而我也相信,你应该有着更深的含义。

没有酷炫的特效,没有如何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简简单单的叙述:从过去到现在。有人说,这对于受难的老人及其亲人来说就是一种折磨;也有人说,这也许是一种解脱,让羁绊的受伤的心灵得以释怀。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不是所有老人都能做到真正的放下,惟愿这能减轻她们些许的伤痛。这一次,我不说历史,历史就在那里。不说仇恨,也许仇恨早已不复存在,扎在老人们心里的到底是什么?岁月走到这里,更多的是沧桑啊!

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在纪录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说起过去的时候,有的老人哭着说不想提了,显然可以看出那段屈辱的往事给她们带来了极深的伤害,这也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同时,我也看到了她们的孤独与无助。中国现在可以说是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了,这个群体需要的关爱与陪伴,我们应该如何去守护,这需要我们深思。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轮回,从呱呱坠地到摸爬滚打,到最后的返老还童。老人和孩子一样,需要的更多是陪伴。无奈的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背井离乡,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他乡买房置地,更多的是漂泊。不是所有老人都愿意迁徙,或是因为想着"落叶归根".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故乡的大树已不再茂盛,而那个"巢"则日渐空虚了,"呱呱坠地"和"返老还童"变成了"留守".片中老人喂流浪猫的那一幕是我想起了奶奶,还有被我奶奶喂过的流浪猫……

生活不易,但我们可以让心态变得简单。海南的那几位老人令我心生敬佩之意:耄耋之年,生活还能自理,洗衣做饭。我想,这必然离不开乐观开朗的态度,离不开对生命的热爱,离不开对生活的向往。其中有一位老人这样说:"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愿你我都能以感恩之心去对待这个世界的每一份恩赐。"希望中国和日本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以为一旦打仗,会有许多人死去。"这也是一位幸存老人的心声。是啊,仇恨不能永久,希望和平长存。社会还是那个社会,爱的旋律不会消逝。"治国、平天下"也许有点泛,"修身,齐家"不应该遥远,践行在点滴上。

世界很美好,一呼一吸都能感受到。玫瑰也带着刺,但这丝毫掩盖不了它迷人的容颜。生活不曾想过伤害你,那些你遇过的荆棘,都是它与生俱来的,我们理应包容对待,就像生活包容你我的任性一样,陪着我们慢慢成长。漫漫岁月,常回家看看,那个"生根发芽"的地方,那里有期待已久的陪伴!

《二十二》观后感300字


《二十二》观后感

其实 我也是个看纪录片的人,之前看过的纪录片也不在少数。挺习惯里面的调调。之前看过的比较有名的,比如舌尖上的中国,萌宠成长记,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等。所以,看二十二,成了很正常的行动。因为之前看到网上的一些评论,于是走进了影院。

《二十二》一如即往的保持着之前的风格,平实,安宁。

风景伴着那些老人们的回忆,现在的生活,婉转道来那些故事。曾经受到伤痛的老人们,过的那般幸福。也许不该去打扰她们吧,但是这历史不该被遗忘。就算她们一个个的都离开,也不该忘记这些。

让我感动的是,关注的人们中,不止是中国人,还有韩国人,日本人。而默默睡去而去世的老人,让我心痛。

我看到的是老人们的乐观,她们活的快乐安宁。喂猫的老人,打牌的老人。还有曾经立过战功的老人,她们过着她们自己的生活。

生下来的中日混血,也许出生并不是他的错,错的是那段历史。可恶的是那些日本军人。

有句话很触动我,早知道这样,我不该去打扰她们。没有得到过一句道歉,一分赔偿,反而使原来的生活变了样子。真的不该去打扰她们。

纪录片的语言是平实的,无非就是家长里短。远离故乡的毛奶奶,被丈夫再次接受的奶奶,还有喂猫的奶奶,看西游记笑着的奶奶,打牌的奶奶,请幸福的生活下去。

二十二观后感(热门12篇)


欣赏喜爱之作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放松方式。我们可以利用观后感记录内心的感想,从而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对于写作品观后感,你是否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呢?本文将为您分析解读《二十二观后感》相关知识,帮助您变得更加卓越!

二十二观后感(篇1)

整个电影《十二生肖》观看中其实掺杂着标志性的成龙式的喜剧效果,整个电影看下来是很欢乐的,片子有很多高难度动作,从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家也也应该知道,我想写一篇长影评谈谈具体的细节,但楼上好多说不要剧透,我也不想剧透,说下个人《十二生肖》观后感吧。其实《十二生肖》真是成龙大哥很不错的一部作品,诚心之作,。国情怀有,但我感觉渲染的不是那么厉害,因为最后都扯到全世界丢失文物上去了!!最后也有明星客串,最大的还是最后成龙大哥媳妇露了了脸(新闻大家可能也都看了)片子其实讨论的问题很多,主要是文物掺杂些家庭!但看看之前龙哥年轻时的作品,这部真的动作小很多!!但龙哥把这片拍出来真不容易,龙哥的电影真的是看一部少一部,珍惜之!!

1、某外国高手坐在沙发上,说:我不离开这个沙发就能搞定你。开打。

上次是什么时候?(“30秒,把你打趴”、“你选择吧(对成龙说,用手还是用脚)”)。

真的佩服成龙对“打”的理解,他知道观众想看什么。而且成龙的对打实战性我觉得是最好的,毕竟小时候的底子好,有些动作完成的匪夷所思。不得不佩服。

2、摄影机中距离、全景的打斗场面。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打斗拍摄方式最具有观赏性,带感。可惜我们好多年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拍摄方式了,记得成龙在警察故事《1》中和我国内地公安对打的那场戏吧,过瘾吧。

如今的打斗戏,要么全是近景,只看见拳头会来挥去,一点都没有之前90年代中期的那些武打戏那种在摄影层面和剪辑层面的精彩和震撼。要么就是时间太短,像甄子丹啊最近的一些电影,全景的打斗时间都太短,根本不过瘾。

3、一场重中之重,具有颠覆性和原创性的动作戏。是工程作业和技巧展现的完美结合。这一点来说,之前成龙电影,90年代或者是80年代,成龙的团队在工程技术方面不止一次已经给我们完美的展现了。

好莱坞的动作电影偷学了多少成龙电影不得而知,所谓动作电影不单单只是摆弄几下花拳绣腿,他要契合周遭的环境,利用摄影机展现多层次,最主要的不是单单的特效和特技,核心必须是人。开个车横冲直撞,搞点爆炸,这些根本没有技术性。

重要的是人。人体的技巧、柔韧性、极限、绝处逢生、与人类体育的结合。

二十二观后感(篇2)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是传统的中国文化;孝也是奠定和谐社会的基础。从古至今,中国五千多年的长史上不知留下了多少孝子的身影,万古长青!

最近老师给我们读了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孝子,被当作故事流传至今的——《二十四孝》。

听著老师念《二十四孝》,我被裡面的情节深深吸引了。其中有一篇讲的是闽子骞的后母因偏向自己生的两个小儿子,于是在做棉衣时,给两个小儿子用厚厚的棉絮却给子骞用芦花絮,后来父亲知道了,说要休了子骞后母,而闽子骞因为看到后母和弟弟报在一起哭,不但冰释前嫌,还跪求父亲不要休后母。读到这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起来,不说别人就说我吧,要是我是子骞,后母大冬天用芦花絮给我做棉衣,当父亲要把他休了的时候,我在一旁拍手都来不及,怎会跪求父亲不要休她呢?子骞的行为让我深深感到,后母大冬天让他受寒,平日也偏心,可他非但没一句怨言,还求父亲不休后母,这是何等孝顺啊!

我想:我们应该向二十四孝里的每一个人物学习,就衝著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百善孝为先!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只有懂得”孝”的人,才能做一个高尚的人!

百善孝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图》本是一本宣扬儒家孝的观念的儿童传统读物。而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就写在于反对白话文的潮流争锋相对之时。作者以激奋起笔,贯穿了辛辣的讽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虚伪,表达了他的爱憎之情。

并不是否定鲁迅的观点。的确,新中国是需要像他这样敢说敢做的人才,也的确很渴望一个去打击封建残酷的声音。然而,对于他所言的观点我却意见相左。

不得不承认的是,二十四孝的确有着一些像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话的故事。也有一些极端一味的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你可以称之为荒诞,但它只是仅仅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目的还是好的。试问难道真的有人去学着文中那般卧在冰上,求着鲤鱼的到来?有真的有白发老爷在故作小儿状吗?

古代不受孝道的极为少见,也算是屈指可数。倒是在如今的社会不孝儿女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长大,成人后却对父母不屑一顾,冷嘲热讽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我想现代人也逐渐丧失了这种传统了吧!

读完《二十四孝图》后,相信大家对孝有了很深的理解。孝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遵循的传统美德,可是现在的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不孝顺父母的现象,所以我们更能好好的理解孝的深层内涵,学着做一个孝顺的人。

二十二观后感(篇3)

读了《二十四孝》,我最喜欢拾葚异器这个小故事。它讲的是一个叫蔡顺的人少年时丧父,对母极孝。当时环境恶劣,只好拾桑葚充饥。

一天,蔡顺遇到了赤眉军,他们问他为什么要把红色和黑色的桑葚分别装在两个蒌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留给母亲吃,红色的自己吃。赤眉军听了,很是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让他回去侍奉母亲,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意。

这个故事令我感动了许久:蔡顺对母亲的孝心虽然只体现在那么一点儿小事上,但却值得让人回味。

我也很敬佩蔡顺,敬佩他的孝心,事事都为母亲着想。读完这个故事后,我认真反思了一下,发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这样孝敬父母的事,这样的小事虽然很平常,更不引人注意,但它们包含了一颗颗爱心、一颗颗孝心。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百善孝为先,我们应当孝敬父母,只要从蔡顺拾葚异器这一点点小事做起!

二十二观后感(篇4)

我是最没有资格谈孝顺的,在我的感觉中,对已去世的祖父母也好,对身体尚可的父母也好、都没有做到孝顺。

爷爷去世时候我还很小,只知道一味地跟着大人们哭,对爷爷印象并不深刻,只知道很高大、到老了都不驼背,说话嗓门大,把他石匠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至于看所有的电视、电影觉得里边的石匠都是我爷爷。

奶奶在我的生命中扮演了很多角色,是奶奶,是最亲的人,更是我小时候的保护伞。从小就跟着奶奶住,几乎每晚奶奶都给我讲很长的故事。小时候的礼仪、规矩都是奶奶教的。奶奶说:闲时莫论他人非;奶奶说:女孩子走路不要那么快,风风火火会把福气跑掉的,女孩子要是懒了会嫁不出去的;奶奶说:星星是有生命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对应的星星;奶奶说:吃饭之前不能敲碗,吃饭时候不能吧嗒嘴;奶奶说:家里来客人了小孩子是不可以上饭桌的,要先给客人盛饭;奶奶说。我会把这些都讲给我的孩子,让我的孩子再讲给他们的孩子,代代相传。离家读书后每次回去都能看见奶奶在家门口等我,小时候不懂珍惜,现在每每想起,都泪流满面。这个一辈子走路都不舍得踩死蚂蚁的小脚老太太生命的晚期被哮喘折磨的卧床不起,而作为孙子辈的我们却很少在床前伺候。现在耳边还经常回想奶奶说的话:你们长大后能享上你们的福吗,我总承诺:会的,一定会的。可是长大了,有能力了,奶奶却远在天堂。

前几年妈妈住院,我也只是回去了一下,虽然在医院衣不解带的住了一周,但是妈妈的康复期我却只是电话问候。

安慰说是生活的无奈,安慰说以后的日子还长呢,会有时间尽孝的。父母真正要的是什么我真的要思考一下了:是一个电话、是时不时的给父母卡里打点钱,是生日时的问候,是强装笑颜的报喜不报忧,还是微信里铺天盖地的感叹时间不会等我们,别在找理由了,有时间就回家看看吧,趁时光还好,父母未老。

二十二观后感(篇5)

美德是中国的一种伟大精神。最近我阅读了道德故事——二十四孝,情节感人,让人不禁被他们的孝道所感动,心中油然升腾起深深的敬佩。

《二十四孝》主要讲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个孝敬父母的故事。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亲尝汤药》和《弃官寻母》。《亲尝汤药》主要讲述了汉文帝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怠慢。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以便母亲随时照用,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亲口尝过后才让母亲服用。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兴礼仪,人丁兴旺,使西汉十分发达。汉文帝作为一位皇帝如此孝顺,怎能不让人敬佩。他更让我明白了一个人无论都忙,无论自己的事业多么重要,我们都不能对父母不闻不问。不管工作多忙,不管路有多远,都要心系父母,都要常回家看看。其实父母要的并不多,一声嘘寒问暖,足以抚慰他们孤独寂寞的心灵。

更让我感动的是《弃官寻母》。朱寿昌七岁时,生母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朱寿昌做官后,行四方寻找母亲。找到线索之后,他便弃官寻母。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在陕西和母亲相遇了。多么感人的孝子啊!

这时一个声音在脑海中不停地问:“孙天乐,你呢?你是一个孝子吗?”“当然,可是有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会因为一些小事,冲着妈妈发脾气,让妈妈很生气。那一次,我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两包薯片,准备明天吃。可是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妈妈竟然正在吃我的薯片。我很生气,对妈妈大吼道:“你为什么吃我的薯片,你赔我。”“儿子,薯片这种油炸食品,你不能多吃,我煮了又有营养又好吃的鸡蛋,你快起来吃吧。”“我不吃,我不吃,我就要你赔我的薯片。”就这样我闹得妈妈很头疼。现在想想真惭愧啊!妈妈为了我的身体发育,让我少吃不健康食品,我竟然冲她发脾气。就算是又有营养又好吃的东西,我也不能只想着自己啊!

我以后一定孝顺父母,一定不让父母操心,更不能让他们生气。

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人们必须有的精神品质。而孝道是拥有美德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有人说“教”就是孝道的文化。曾经我们可能都犯过错,但我们只要好好学习孝道的文化,并践行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好人,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二十二观后感(篇6)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二十四孝图》,读了以后心情不能平静,把我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二十四孝图》讲的是古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中国和人民。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但孝敬父母,还要爱护孩子。“郭巨埋儿”却置儿子的生命于不顾,让人感到残忍;“尝粪忧心”让人觉得恶心;“老莱娱亲”又让人觉得做作不可思议;“卧冰求鲤”更是拿生命开玩笑。做这样的孝子让人止步。作品还对那些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对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一味的愚孝表示反封建的决心。

总之,此一时,彼一时,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要让那些封建流毒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子予养而亲不待”。孝顺要趁早,否则,弄一个“刻木事亲”又有何用呢?

二十二观后感(篇7)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郭巨埋儿》的描写。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让谁照著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

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这里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二十二观后感(篇8)

《第二十二条军规》以喜写悲,并夸张到了荒唐的地步,具有典型的黑色幽默的风格。这首先表现在作家以反讽为基础的艺术构思上,既然世界是荒诞的,那么,真假、善恶、美丑都失去了正常的标准,作家把不正常的东西来写,让不可思议的事情变得合情合理,而一切正常的事物就显得滑稽可笑,这样荒诞的世界才充满了幽默感。比如上述人物的漫画,主要是运用反讽的技巧刻画的。再如介绍飞行基地的医疗水平时,作者不动声色地写到一个研究鲸鱼的动物学有被派来做军医;两名医助不论谁来看病,一律都用紫药水涂满他们的牙龈和脚趾,再灌下一粒泻药。而这一切都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正常事。读者理解了作家的潜台词,就能达到幽默的共识。

约瑟夫海勒刻意追求作家与表现内容之间的审美距离,恰到好处地后退一步,用冷漠克制、假装无所知的态度去抒写人间的不幸,去涉猎严肃重大的问题。一个全身都用雪白的石膏和绷带包裹起来的士兵,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吊瓶中的液体从他的胳膊输入体内,肾脏排泄物从腹股部的导管排入地上的一只洁净的瓶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里。当吊瓶空了的时候,下面的瓶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也就满了。护士把两个瓶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倒换一下,排泄物又重新输入他的体内。在此作家有意与战争伤亡拉开距离,在貌似俏皮的语言下掩盖着深深的不幸和浓浓的酸楚。

小说的幽默,还产生于作家采用的逻辑悖论的手法。作者有意在大前提错误的情况下,进行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荒谬可笑的结论。第二十二条军规就是罗加迅论的典型。如它规定:疯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必须停飞;又规定: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一但某人因精神的原因提出停飞的申请,就说明他的心理正常,所以必须还得飞行。又如它规定:飞满六十次可以停飞,但无论何时都要执行司令官的命令。滴水不漏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个圈套、一个陷阱,它布下了天罗地网,使人哭告无门、走投无路,它是抽象的任意捉弄人、摧残人的异己力量的象征。在美国,第二十二条军规已成为通用语,用来指称无法摆脱的困境,难以逾越的障碍。

二十二观后感(篇9)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二十二观后感(篇10)

《第二十二条军规》读后感1500字!

我的问题:

1第二十二条军规象征着什么?(也许是法律?用来进行讽刺?)

2内利特的妓女象征什么?(也许是作者用来表示荒诞世界中人人莫名其妙的杀人?)

3克莱文杰的消失应该不是故意的,对吧?(奥尔的消失是有谋划,这毫无疑问,但是克莱文杰如此的忠于他的祖国,应该不是有谋划的,对吧?)

我的感悟:

1作者对于战争的揭示,很有代表,以小见大:所谓战争不过是谋取利益的手段,可是却使得无数战士以及人民丧失了性命。当然,反侵略战争应该客观对待。虽然作者未直接如此表示,但是,作者对于这里一个军营的揭示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2作者的表现方式很理性,确实高超,相比那些通俗的作品,影视确实优秀。比如,作者表示对于战争的厌恶时,不是塑造一个孤胆英雄,也不是让这位英雄成功的推翻黑暗,而是塑造了一群普通人,他们有这不同的追求,作者也并未直接的肯定或者否定什么。对于战争的厌恶,逃离权谋的算计的不是只有约塞连一个,有许多人的想法都是相同的,并且有两位成功逃脱:克莱文杰是意外,奥尔确是有预谋有计划。约塞连的结局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通过结尾内特里妓女的砍杀失败,不难看出作者的希冀。前有古人人,后有来者,正是因为主人公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才更让人觉得有代表性,而不是塑造一位全能的英雄,这也许就是经典的高超之处。与此同时,作者在揭露战争的黑暗内幕时,也直指人性,主人公们不是以推翻黑暗为目标,而只是选择了逃离,这又是其高超之处,因为太真实。其实,这种黑暗段时间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无法推翻的,因为他的背后是人性。在这里不得不说,作者的认识实在深刻。

其实我觉得把这本书的主人公不是只有约塞连一个,奥尔也应该作为一个主人公,因为他也是这项事业的开拓者,若是只有主人公一个,实在没有代表性。

我对于这部作品这两处高超之处实在是叹为观止。因为我最近看了很多暗黑戏,韩剧塑造了许多孤胆英雄,当然有可能他们会组成一个团来反抗黑暗的社会制度。但是看完第22条军规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他们的行为有多么的幼稚。因为黑暗的背后往往不单单是社会制度的问题,其背后往往直指人性,而人性的问题实在太过复杂,甚至无法解决。我又联想到之前一个泰剧叫超凡英雄,其实这部剧的结尾还是很不错的,因为主人公竟然是以失败者为结束的,而导演或者说编剧只是留了一个希望。

3作品的形式实在很有趣。为什么作者的叙述不按常规的时间线呢?一件事好像分布到许多章,最后几章的时候,时间线才顺起来。还有作者叙述风格形成的荒诞,黑色幽默也很吸引人。这里的人物真的很奇怪,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不记得,我记得很清楚的一个情节,实在是太荒诞了。约塞连,因为不想执行博罗尼亚的任务,于是便将那条红色路线往上移了,结果这个汇报从下向上层层汇报,竟然都没有一个人怀疑他的真实性。我的天哪,这个世界到底是多么的荒诞。书中有很多重复性的语言,也有很多的反转反讽。作家总是喜欢一本正经的夸奖人物,但却在你最不经意期间,以一种最正经的姿态叙述这个人最龌龊的行为。

再谈一下小小的人生启示:

奥尔这个人物可以说是书中的一大亮点。其实只要稍微有过阅片经验或者是看书经历的人,基本上在作者的叙述当中就已经明白奥尔的消失不是偶然,而是有计划的,他的消失是为了逃离。我每次对于他的成功都有一种欣喜,我们应该明白,在缜密的思考过后,要有缜密的行动,只有这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将我们影响幸福的征途。与此同时,与其做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倒不如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一个默默在背后为自己事业筹谋规划的人,一个默默的实现自己价值的人。因为当你选择锋芒毕露的时候,你会承担更多不可思议的外界压力,而这些东西会成为干扰你的重大因素。也许你想说你的承受能力很强,但是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你彻底隔绝外界评价对你的干扰,这是作为人的本质的决定。

二十二观后感(篇11)

最近看了一本介绍古代子女感恩行孝的书,叫《24孝图》。里面讲了很多子女对待父母的事,有几篇故事让我很感动。

虽然那些都是古代的事情,现在想来仍然有很大的意义,值得我们去学习。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些小故事。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呢?哪里能有这样的胸怀,总是先想着自己,不能先考虑到父母,这是教育的缺失,仲由得百里负米为父母的精神是现代孩子最应值得学习的。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这是多么宽大的胸怀啊,能向亲生母亲那样对待继母,并且能用自己的言行去改变继母的态度,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啊。现在的我们呢?即使是自己的亲父母都不能原谅他们的小错误,都会不停的抱怨父母对待我们不好,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试想我们有没有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或者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改变他们呢?扇枕温衾: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这两个故事都是讲为了父母而不顾自己的安危,只要父母能够过的舒服,能够开心,自己做出点牺牲是没什么的。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先为父母着想,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回报父母。

希望每个孩子都有感恩的心,能时常为给了我们生命、为我们付出一切的父母想想,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我们能拿什么回报我们的父母呢?或者只是轻轻地一句“妈妈我爱你”就能使父母感动了。

二十二观后感(篇12)

《十二生肖》是成龙拍的一部影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据说,这部是成龙从影以来的第101部电影,真是令我们期待已久啊!

当时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听说是成龙最后的一部动作影片。不禁让我们有些期待,又有些惋惜。

对于成龙的电影,我还是喜欢看他以前的老片。我也算是他的影迷吧!不过不是那种疯狂型的。前段时间他出的新警察故事我没觉的好看,感觉他演的有点力不从心。回不到他以前的那种风采,找不到他曾经演的那个味道。因为毕竟他己不再年轻了,所以当这部十二生肖上映时我也没有想要去影院观看的欲望。等好几个同事看了,都说这部片子好看,我家的父女两个看了都说好看,我今儿个才想到要去看看。

当我买票进入影厅时,电影的序幕己开始了,人几乎都己满座了。看来这部片的票房肯定是高的。影片一开始就带给人惊险刺激的镜头。成龙的装备让人大吃一惊!真像个神偷游侠,中国版的007。装备是高科技的非常先进。成龙拍的动作片里当然都少不了打打杀杀的镜头。这部片也有很多的惊险镜头,这部片中的打斗非常的激烈,比这几年拍的每一部都强!让观众找到了成龙大哥年轻时的那种风采。五十多岁的人了,还像当年那样的好身手,真是老当益壮啊!真佩服成龙大哥。现代年青的动作演员没一个能跟他比的。

影厅里时不时的笑声传出,因在这部片里有很多的搞笑镜头。我也看的快笑的没气了!真的,这才是真的能让人在看着刺激惊险的剧情又能让人发出心底的笑声的影片,我想只有成龙大哥的影片才能带给我们观众这种双重的享受。

影片结尾的那一小段,给人印象最深刻。为什么这么说呢?成龙为了那龙头铜像国宝,不惜自己的生命去拯救那个宝物。在没有降落伞从那么高的坠落下来,那个惨状真是让人看不下去了!先不说这拍电影里会有什么特技的镜头,但演员现实拍戏肯定会遭很大的罪受。为了这些能给观众几分钟享受的刺激镜头,付出了多少的血汗,也许还会有生命的危险。真让人挺感动佩服的。所以我们观众都要支持正版,都要去影院观看。这是对从影人员付出的劳动的一种尊重。当演员有风光的一面也有艰辛的一面,这拍片幕后的苦,观众是看不到的。所以我们更应该支持正版的。

《十二生肖》如预期般的十分的精彩,令我们记忆深刻。大家有机会都可以去看一下这部影片吧,十分的值得一看哦!

观后感《纪录电影二十二观后感范文2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