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3读后感书评欣赏。

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已经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好的作品能直击人心,给我们带来震撼的感受,观看完的以后,心中感触颇多,明白了很多道理,思维是杂乱的,需要通过写观后感来梳理。你是否为写观后感而苦恼呢?小编现在向你推荐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3读后感书评欣赏,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相信很多朋友对曾国藩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在近代史中,这是一个历史名人。张宏杰在著作《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3》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曾国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本书呢?小编这里整理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来欣赏吧!

这本书的作者是张宏杰先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家。复旦的历史学博士和清华大学的博士后,已出版了明朝、清朝、朱元璋、曾国藩的若干作品。

这本书分为五个章节,细数了湘军之父曾国藩与湘军之母胡林翼的事事相顾、彼此一家、既生左 何生曾与左宗棠的一生恩怨、为何在众多弟子中偏选中了非嫡系、非同乡的李鸿章作为接班人、曾国藩与绝无良心科第一名沈宝桢的是是非非以及曾国藩与李元度之间的万钧雷霆和雨露春风。其中更穿插了太平天国、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诸多历史事件,在那个滚滚洪流的大背景下,这些人如何参与历史进程并在其中发挥影响力。

与众多戏说与野史不同,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接近真实,作者写作时从故纸堆里求考证,所有的论据基本都引用于曾国藩撰《曾国藩全集 日记》,左宗棠撰、胡林翼撰以及前清和国外作家当时的作品,作者解读文言文,并相互印证,颇体现了严谨的治学、写作之风。

一、我们对曾国藩的误读

一般来讲,在不少人心中,曾国藩这个人往往是权谋的代名词,感觉是一个老谋深算、老奸巨猾的奸雄。作者指出,事实上,这存在很大误区。曾国藩待人的原则,并非权谋而是至诚。曾国藩有一句名言: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二、对待同事和下属的三个锦囊妙计

曾国藩以拙诚为原则,其第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绝不用权术,他认为,多讲正话、直话、实话,虽不见得喜于人,但久之人自能亮其心。

第二点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如果要在世间立人立事,则必须要帮助别人站得住、有所发展,给别人创造机会。事实上,曾国藩在保荐推举下属方面,用不遗余力已经远不能形容了,他推举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几乎耗尽了全部心力。曾国藩的部下有二十六人成为总督、巡抚、尚书,有五十二人成为三品以上大员,难怪有人说所谓湘系文武错落半天下,天下一半的官员都是曾国藩的部下。这倒暗合了我们现在常讲的共赢与成全别人、成就自己的平台赋能。

第三点就是宽恕。经过不断的磨砺,曾国藩拥有了博大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别人,甚至一直以德报怨。曾晚年反复告诫自己的儿子就是避免嫉妒和贪求,必须加强自我修炼,克制自己的嫉妒之心和贪求之欲。凡利之所在,当与人共分之,凡名之所在,当与人共享之,功不独居,过不推诿。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曾国藩一直主张退让一步,以圣贤为标杆,高远的境界和广阔的胸襟。

相对于厚黑学的历史读物,本书无疑更具有靠谱的阅读价值,曾氏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正面因素,在今天这个浮躁、繁华、一切追求效率和最大利己主义之风盛行的年代,读读曾国藩的拙诚之道不无裨益。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书评欣赏


不知道各位小伙伴们有没有看过《曾国藩家书》这本书呢?书中收录了曾国藩的信件将近1500封,内容十分丰富,范文十分广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网友们对这本书都有怎样的感受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之名臣,近代圣学之儒宗,文章道德,冠冕一代,被后人称半个圣人。读《曾国藩家书》可以深刻体会到曾文正公在修身齐家,治兵用人等方面的成就,亦可以深刻感触到曾文正公不懈奋斗的一生。十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他成就了自己,也扶晚清大厦之将倾,最终虽未能出将入相,但亦可称得上一代之名臣儒宗。

首先,在修身方面,讲求勤敬,勿傲勿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且要做一个劳谦廉的君子,后来又讲倔强明强,崇俭虚心,豁达冲融等内圣之法。

其次,在治学方面讲究专恒,曾文正公说:用功譬如掘井,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在读经史方面,他教育子弟:要计划好,每天至少读二十页,不必穷尽经义,避免两天打渔三天晒网的情况,有的人甚至一生也未能读完十三经。教育子弟用功读完经书。他还说: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第三,在治家方面。有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有持家八字决:早宝考扫书蔬鱼猪。还讲,人生并不是总以功名为第一,孝劳亦可也。教育子弟间和睦时讲,未闻有兄弟不和而家业兴旺者,未闻有兄弟和而家业不兴者总之,治家第一要孝,第二要兄弟和睦。

第四,在用人方面。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之时,凡是自己亲自带领打的仗,是屡败屡战,而凡是他手下大将打的仗多数都是胜利的。石达开曾经评判曾国藩:虽不善战,而能识拔贤将,规划周密,起事以来未曾闻也。曾所编《冰鉴》即是观人识人之书。

曾国藩的经世致用之学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问源泉。若能善学善用,则对我们来说将是受用无穷的。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书评欣赏


《存在与时间》是一部由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作者在书中探讨了存在和时间的意义,对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对于哲学,我既没有系统地了解过哲学史,也没有详尽地研究过各个派别的哲学大家,那我哪里来的勇气跟大家一起读这本哲学巨著《存在与时间》。因为哲学一直存在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只是没有专门去定义没有系统地探索,但是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因为不同的人生哲学而导致不同。还有一点就是***的鼓励:即使读不懂也是一种懂。于是我似懂非懂地加入了。

***说,哲学是对生命本身的叩问。尤其是人们已经身在其中却被忽视的生命之问。

通俗一点来讲,就是人们常听说的人生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

再往大里讲,就是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什么?我能为这个世界做什么?通过学习哲学,我们不见得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因为寻找的过程就是答案本身。

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首先海德格尔一位哲学家当中的颠覆者与集大成者。他通过认真研究哲学前辈的思想之后,发现大家对存在都避而不谈或者都认为没有谈的必要,于是他又重新将存在的意义这一问题提出来。而且海德格尔是在看到了当时西方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处于对文化的关怀和时代的关怀,重新唤醒大家对存在问题的领会。《存在与时间》是一本可以作为研究存在之问与时间之问的原点著作,所以即使大家对哲学没有太多了解,也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进入哲学的世界。也许你直到看完这本书也未必见得能明白存在的意义,但经历过这一遭的体验那你的思维也已得到了进化。

那么,何为存在?但凡能够定义出来的答案都不称之为答案。存在着又是什么?它是指存在着的存在性,是动态的,但它并不是存在。如同余华所说的活着,我们每个人都活着,但却不知道什么是活。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中的to be就是去()做,去成为自己,去在的意思。人在一个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也就是说我们对存在的理解要将其置于时间的境遇中。我们都是向着存在而生就像向死而生一样。

导论的第一章第一节突出地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中,海德格尔讨论了历史上对于存在的三个成见:1、存在是最普遍的;2、存在不可定义;3、存在是自明的。正是因为大家认为存在是普遍的,所以觉得存在不可定义,因此认为存在是自明的。我们对于存在的理解或者领会,取决于我们对存在的提问方式。也就是说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我们如何提问。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女人问一个男人:你有多少钱?你有几套房子?那这个女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已经不言自明了。对于存在的理解就是每个人存在的方式,即存在从来都是存在者的存在方式。

理解是在解释之前发生的。每个人的理解都带有偏见的被异化的意识形态。所以说孩子上天国比成人更容易,因为孩子对存在的体验最真切最准确,因为他们没有被形而上学所污染。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偏见与常识所异化的时代。譬如:尽管我们一直被教导要做学问,但我们切实执行的却是做学答。仔细回顾一下十几年的求学生涯,几乎没有老师教导过我们要学会提问,而只是一味地让我们记住答案。所以,我现在让孩子每天向老师提出一个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苏格拉底说,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对孩子说,不会提问的学习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书评范文欣赏


《天使与魔鬼》是一部由美国作家丹布朗著作的小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本书呢?小编这里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对这本书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丹布朗的代表作是《达芬奇密码》毫无争议,但我却更喜欢这本《天使与魔鬼》。

同样是节奏强劲、线索密集、专业词汇层出不穷的悬疑小说,《天使与魔鬼》主题更加明确,思路也更清晰,对欧洲宗教史没什么认识的人同样能比较容易理解。丹布朗往往能将科学与宗教完美融合,再揉入神秘组织和阴谋论,用他广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悬念设置技巧,给人一气呵成的阅读体验。

小说的主体情节是寻找四位被绑架的红衣主教,他们将分别在四个古老的科学教堂被四种不同的方式处死:Earth(土),Air(风),Fire(火),Water(水)。这个类似闯关游戏的设置,不仅环环相扣,而且每一个关卡都和别的关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稍微疏漏就全盘皆输,绝对会让人看得心跳加速,欲罢不能。而最末的高潮部分,又将黑科技反物质炸弹扔在宗教氛围浓郁的梵蒂冈,亦真亦假,扑朔迷离。反派的动机合理、手段高明,主角也神通广大、魅力四射,正邪双方运用科学和神学知识解谜斗法,深入地阐释了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老话。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对宗教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西方信教者众不是没有他的道理。套用书中的一句话科学和宗教并非相互抵触。科学只是太年轻,还认不出宗教是它的朋友。

读这本天使与魔鬼的时候,我恰巧完成了人类简史与未来简史的阅读,赫拉利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到了宗教与科学在人类发展史上起到的作用。可能是一种缘分,我打开了这本书,宗教与科学的冲突给我带来了更深的思考。

文特思克教皇内侍和欧核组织的大多科学家代表了宗教和科学在世界上的冲突。双方看似都有着不可调和的对立矛盾,对于文特思克来说,科学的发展干预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人们开始失去了许多道德底线,失去了许多伦理规章。对于科学家来说,宗教的发展使得民众陷于愚昧的境地,抵触现代化的科学,抵触接受一些世界的真理。看似宗教与科学的矛盾已经激烈到不可调和,但无论是从宗教的源头和科学的本质来看,对互相都有着相应的尊重。宗教的创始推动科学发展,科学也尊重未知的迷。

可能是纯洁性收到了玷污,宗教与科学因为自身蕴含的力量引起了多方的觊觎,为了正直为了人民为了各种目的,宗教()和科学被举到了互相的对立面,许多不属于他们的矛盾也被他们承担下来,只是为了某些人或组织的个人利益。长久以来,矛盾的不断积累,终于使得两种原本共生的事物被误解的无法挽救。

在宗教或科学的眼里,对方总是扮演着魔鬼的角色,为自身天使的命运相对应。对于任何一方来说,对方都是拦路虎,都是自身的死敌。可在西方神话中,天使与魔鬼本是一家,上帝在创世纪中所创造出的一整个世界,有善有恶,有明有暗,善恶明暗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分开,天使与魔鬼的区别也就渐渐显现。既然本是一体,又为何不能相容。就像宇宙的本源,奇点,亦或是物质与反物质的区别,从无到有,又相遇于虚无。

也许宗教和科学就像物质与反物质一样永远无法弥合,但可以互相包容,就像装着反物质的物质盒。宗教提供人们所需要的精神依托,科学提供求知真理的物理工具。两者结合,人们岂不是可以在无缺的世界欢悦前行。也许在我们还没有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之前,可以先考虑一下万能的共存之道。

终于读完了,仿佛经历了一场长途跋涉的冒险之旅。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光明与黑暗之间的关系。这些看似矛盾的事物背后,其实有着完美的统一。显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宗教面临着无数的问题,但其指向人性和人心,让我们从内在去探寻生命的意义,使我们不会在现实的丛林中迷失。而科学,则把人引向外在世界,使我们避免陷入自我的虚无,使我们有着更为强大的力量。而上帝,就等在我们自我认知和对世界认知的尽头...当一个人懂得如何平衡内在外在世界的时候,上帝就与他同在。当人类懂得如何平衡精神与物质的时候,上帝就与人类同在。

不知为何,脑海中响起了老子的教导: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万物同源,万事同理,万法归一... 阿门!

龙与地下铁读后感书评欣赏


《龙与地下铁》是一部由马伯庸著作的小说,不知道各位小伙伴们有没有看过呢?高数主要讲述了热血少年和巨龙之间的奇幻冒险故事。故事情节生动,引人入胜,网友们对这本书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以前我从来没有写读后感的习惯,通常一本书我读完了,就完了,当下可能意犹未尽,但弊端也很明显,过几天我就忘了。我想阅读的本质是什么,要能带给人某种思考,或者能给人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而未免忘记,还是要记录下来。目前我还在阅读的摸索阶段,我强迫自己必须每读一本书,都要写读后感,写得怎么样不知道,先写吧。

《龙与地下铁》这本书作者是马伯庸。说句很显露无知的话,有时候刷微博看到马伯庸三个字,我都会惯性的认为是某个历史人物,而没想到是1980年代出生的一名现代人。

《龙与地下铁》虽然剧情平淡甚至有些烂尾,但确是有脑洞的。托塔天王李靖和风火轮哪吒是一对父子,从神仙化为凡人,李靖是名公务员,在天策府上班,任最高长官,直系boss是唐高宗,天策府平时的工作是驾着飞机打怪兽。当遇到大怪兽时,需要结合神武军和白云观的力量合力收拾怪兽。

主角是一位叫哪吒的小孩子,具有勇敢、执拗、天真乐观的性格特点。配角(人)是杨玉环和沈文约,杨玉环是当朝天子的妹妹,说话方式跟目前天朝电视剧里的傻白甜有些像,但关键时刻也能用。沈文约不知道出身,在天策府上班,直系boss是李靖,据说他是飞行技术排名第一名的飞行员,因为不知道出身,所以不清楚是否有买水军刷榜的嫌疑,姑且相信他就是第一名吧。这两位是一对时不时斗嘴的小冤家,明明互相喜欢但就喜欢玩暧昧,嘴巴不承认身体却很诚实嘛。

贞观之治后使得长安的经济和生产力得以快速发展,人口不断涌入,俨然是一线城市的模样。为了维持高效率的生活节奏,长安城修建了地下龙线路。交通工具便是活生生的龙,人们坐在龙鳞之间,不会掉不会被吹走,龙在黑暗的地下线路中穿梭,把人们从站点A运到站点B,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当龙结束一整天的工作时,它们便回到宿舍,由人类给它们喂食和清洗,第二天照样上班。龙原本是自由在天空翱翔的,怎么会在黑暗的地下工作呢?它们逃不掉吗?逃不掉,因为被铁链绑着。它们不生气吗?不生气,因为没有生气的器官。它们挣脱不掉铁链吗?挣脱不掉,因为生来如此,不知道还有别的可能。

那这么多龙哪来的?原来每年的龙门节是鲤鱼跃龙门的日子,鲤鱼越过了龙门,便会化身为龙,在它化身为龙那一刻,便是失去自由的时刻。长安城的人类动用海陆空的军事力量,把龙抓住后驯化,使其成为地下龙路线的一员,直至老死,都在黑暗的地下工作,最后尸骨被随意丢弃在龙尸坑,度过这一生。

由于结局有些烂尾,所以剧情介绍到这里就结束了,我的读后感是什么?

据说马伯庸在写这篇小说时,正是每天在被挤得像人肉馅饼的北京地铁上下班,当时或许心里窝着一股火吧,我想他现在可能已经不需要再挤地铁了。

我也不需要挤地铁,而我是被迫选择的,不是主动选择的,所以不挤地铁并没有给我带来底气。

说起来我觉得自己很矛盾,双鱼座,跟两条()游向不同方向的鱼有关么?一方面我也想安稳的过日子,选择有安全感的生活,然而我并不想生育。另一方面我渴望去看得更多,走得更远,体验更多,我甚至认为体验就是我的人生优先级。是不是体验人生便是终究的自由?

我还没有答案。

恶意读后感书评欣赏


《恶意》是一部由东野圭吾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影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加贺恭一郎对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被杀事件的调查以及一步步对真相的探索。网友们对这部电影是如何评价的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东野圭吾的书,陆陆续续也看了几本,每一本都很喜欢。《嫌疑人x的献身》让我惊艳了很久,没想到,同是悬疑推理类的《恶意》的精彩程度却完全不亚于它。

《恶意》的篇幅不长,围绕一桩命案展开。日本颇具人气的作家日高邦彦被发现死于家中,经侦定是熟人作案,然而几个嫌疑的对象均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案件侦破得很快,凶手是日高邦彦多年的友人野野口修,他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但始终不肯表明作案动机,自白书已经写好,案件本可以到此结束,但刑警加贺恭一郎却始终在挖掘野野口修的作案动机,随着他的调查进展,原貌开始被一点点掀开,扑面而来的恶意让人感到心惊而压抑。

看到50%时,我在思考后续发展。

看到75%时,心想,果然和我想的结果一样。

再往后看,才发现,事实远没有那么简单。我以为的结束,是才刚刚开始。

事情的真相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

不看到最后,是无法真正理解恶意这个标题的,而看完后,就会惊叹于它是多么地恰当。

日高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有原则,有正义感,敢直面欺凌。小时候,野野口在学校受到霸凌不愿意去上学,他每天在野野口家楼下等待野野口一起去学校。哪怕野野口懦弱地成为实施校园暴力中的一员并且参与了欺负他的活动后,他依然原谅了野野口。长大后,在野野口想当作家想发表文章时,他也不遗余力地帮忙。但就这么一个好人,恐怕日高邦彦也没有想到,他会被()和自己有着几十年的友情的好友用纸镇砸晕,用电话线勒至死吧。并且在他死后,还被野野口修成功塑造成一个毒死宠物、谋杀妻子、抄袭他人的卑劣至极的形象。

我就是看他不爽,野野口修儿时最直接的恶意,在他的心里不断滋长。很难想象,日高邦彦尽心尽力提供帮助的这个好友,在一年多以前就已经开始精心布下杀害他的大局。

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所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日高在他的《禁猎地》中这样写道。他不知道,他的名气,他的妻子,他的财富,他所拥有的一切都让好友野野口疯狂嫉妒着,最后他死在了好友黑暗可怖的心理之下。

比这冬日温度更凉的,是这人心的恶意。

无疑,《恶意》是一场人性的盛宴--美与丑--日高的善良与野野口的阴毒、参与霸凌的人们的冷漠、想要快速结案的上司。人性这种东西,是不能去捉摸的,像是春风,和煦是它,料峭也是它。

安的种子读后感书评欣赏


《安的种子》一书由黄丽所著,以三个小和尚为叙事线索,讲述了一个关于大自然规律的寓言故事,这是一本童话故事,是值得大家一起共同去读的绘本,你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安的种子读后感书评欣赏。

2019伊始,儿子幼儿园给每个家庭推荐了一本名为《安的种子》的绘本,以此开启新一年的亲子阅读活动。此书曾荣获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优秀儿童图画书奖,它述说了一个等待的故事,故事演示的是等待的智慧。这种智慧来自于对自然法则的认识、尊重与顺应。

在隆冬时节,寺院里的老师傅分别给本、静、安每人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告诉他们这非常珍贵,让他们去把它种出来。拿到种子后,三人各有主张。本想第一个种出来。静想怎样才能种出来?安想我有一颗种子了。在不同的想法之下他们有了不同的做法。本跑去找锄头,直接把种子埋在雪地里;静查找种植书籍,挑选名贵花土与药水,并为种子配备金花盆、金罩子和暖房等;安却在大家忙于种莲花时坦然为寺院继续做着采买、扫雪、做斋饭、挑水等工作,照常做日常功课和散步不同心态的三个徒弟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本的种子没有发芽,他摔断了锄头不再干了;静的种子发芽了,但是为了保暖被金罩子罩住了,使它得不到阳光和氧气,没过几天就枯死了;安的种子在春天种在了池塘的一角,慢慢的生根发芽,并在一个盛夏的清晨静静地绽放了。

在读绘本的过程中,我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了。一颗种子,三种命运;一样关爱,多样诠释;一种教育,多种演绎。它让我重新审视我作为家长对儿子的教育,以及反思我身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

本的急躁,欲速不达不正映衬了我们一些家长和老师对待孩子的那种揠苗助长的心态吗?一方面对孩子的成长操之过急,急功近利,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让各种才艺班和辅导班蚕食了孩子的周末,也蚕食了孩子的童年。另一方面家长们对孩子又没有耐心,急躁,甚至态度粗暴地管理孩子,怎么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孩子也就很难成才,甚至不会发芽。

故事中的静,对种子关心过度,溺爱有加,却忽略了种子发芽生长最关键的东西:水、空气和阳光。金花盆和金罩子虽价格不菲,却也无法使种子成长、开花。这揭示了我们教育孩子的另一种错误,一味溺爱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替孩子包办一切,不去考虑孩子的感受,结果只能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影响孩子的成长。

绘本中只有安心境平和,宛如一潭清澈平静的水,静静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再去播种。他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因时而动,静待花开,所以,才有了千年莲花盛夏的绽放。

世间万物皆有定时播种有时,成长有时,花开有时,凋零有时。养育我们的小孩,就像成长,就像花开,需要时间,需要我们静下心,慢慢来,不要急。其实,孩子就是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等待着适合的阳光雨露的恩赐。真正成长的是孩子自己,家长和老师的作用只是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为他们提供适宜的阳光、空气、水分和温度,使他们茁壮成长。这样,他们才会开花结果,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往后的日子里,希望作为教师和家长的我们,能拥有安一样闲适、平静的心态,用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去爱每一个孩子,多点耐心,多点时间,多点智慧,等待孩子们的成长。

让我们享受每一个安然的等待,最终收获千年莲花的盛开!

一九八四读后感书评欣赏


《一九八四》一书由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所著,是一本正直小说,刻画了一个假想的恐怖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只有战争和压迫,独裁者为了权力不惜一切,下层阶级人们生活艰难。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一九八四读后感书评欣赏。

降噪耳机里轻声吟唱的女声,昏黄灯光下被敲打着的键盘,正是我昨日想象的现在,一个普通周日的晚上九点半。

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在床头柜躺了一个礼拜,今天写完它就可以归到我的小书柜了。

很早之前就知道《一九八四》,早到那时候对这本书的印象就是自己大概是看不懂的,所以也就一直没看。隐约记得是关于正直的内容,然而学生时代正直这两个字给我带来的阴霾挥之不去,我总是不能想象自己能跟正直沾上什么边。再加上小时候每每看动画片正过瘾的时候,遥控器就被我姥爷抢走,接着画面就变成了新闻联播,这导致我对社会新闻和正直内容有一种幼稚的报复心理。

这本书其实是被凑单买的,也因为是凑单的原因,它本在我阅读单里排到了很后面的位置。之所以被提前了,是因为被人推荐阅读村上春树的《1Q84》。这两本书名字的巧合,总让人觉得有什么联系。作为晚辈的村上春树也许是在通过这种方式向《一九八四》致敬,想到这里我觉得应该从源头开始。

还有一个原因是,约莫春节前后看了美剧《使女的故事》,故事是好故事,可惜第二季的节奏实在有故意拖延之嫌。当时看剧的时候看见弹幕在时不时就会提到《一九八四》,那时候也埋下了不小的好奇心。

事实上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1Q84》也读完了。《一九八四》和《1Q84》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除了二者都打造了一个虚幻世界外。村上在自己的作品里多次提到《一九八四》,也提到过我喜欢的画家蒙克,以及喜欢的电影《骗中骗》《2001太空漫游》等等,每每读到这些地方我都庆幸提前有所接触,从而有更好的理解。

回到《一九八四》来说。刚读这本书的第一天我就知道这本书会给我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伴随着恋恋不舍,我肯定了当初的想法。乔治奥威尔在这里构建的世界如此完整,逻辑如此缜密,文字运用的如此巧妙,打开这本书的时候就仿佛掉进了这个世界里,合上这本书,回到现实的时候,往往感到背后发凉。

这是一本只有18万字的精简小说。在开篇没多久就出现了领袖人物老大哥的形象,而且这个形象被描述的无处不在。你可以在任何一个街角、任何一栋建筑的楼梯间、任何一个视野里发现老大哥的形象,并伴随着我正在看着你的标语。事实上,组织也的确无时无刻不在观察每一个人,在外面有巡逻的人员,在室内有监视器;出了家门要提防所有人,因为他们会举报你,回到家里要谨言慎行,哪怕是在梦里,因为儿女会背叛你党的宣言: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几乎也是无处不在的。它第一次出现在书中的时候,我停顿了很久,试图理解这充满着矛盾的三句话。当其含义从果尔德施坦因的《寡头正直集体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被阐述出来的时候,从奥勃良理所当然的态度下被解释出来的时候,我对乔治奥威尔的崇拜达到了一个神化的顶峰。作者用短短几个段落,就解答了我前一天还觉得黑白颠倒的疑惑。只是寥寥文字就将我说服的如此完全,我也不再会质疑书中世界的人们为何被洗脑的如此透彻。

这是一个被主要瓜分成三个大国的世界,主人公温斯顿生活的国家里,战争绵延不断,人民食不果腹。集权政府每天宣传着一次次战争的胜利、老大哥一次次正确的预估、反党分子果尔德施坦因没完没了的恶行但尽管战争总是胜利,正直方向也总是正确,异端分子不断地被打垮,让主人公感到费解的是,眼下的世界却丝毫没有变好,相反地,他挖掘自己的记忆深处,隐隐觉得之前的日子似乎是更美好的,现在的日子却越来越糟糕且看不到头。

老大哥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无一不在印证着可见的今天。能达到这一点,是因为有着很多像温斯顿这样的人,在为党工作。他们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根据现在修改历史,根据今天修改昨天。如此是为了向人民证明,老大哥永远是对的。而当被修改这一行为也被遗忘和修改的时候,虚伪也会变成真实的存在。

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这是一处让我深感背后生凉的地方。

我想到之前有个段子,是微博上有人发现宋祖英唱的《爱我中华》的歌词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这引起了一阵小小波澜。因为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记忆中的歌词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然而年轻一点的网友们,纷纷表示他们一直听的是星座版本。这使我错愕,随即我搜索了百度和网易云音乐,排名第一的宋祖英的版本,实实在在歌唱着星座。虽然后来有解释曾经的的确确是有民族的版本,只是后来在某个时间点悄悄被替换了。但是否可以理解,随着时间后移,如果这首歌有幸还在被传唱,将没有人会知道那个我认为的记忆中正确的版本。

歌词是件小事,但它涉及太多人的记忆,从覆盖面积来讲,其实是很可怕的事。除此之外,上周去书店扫了几页马丁卡帕罗斯写的《饥饿》,文中就营养不良人口统计数字不断被修改的描述,让我怀疑温斯顿是不是来世界粮农组织就职了:

世界粮农组织最近已经减少了他们对世界营养不良人口的统计数字,因为他们改变了统计办法。类似的统计该组织已经做过了多次,1974年该组织的专家们认为世界饥饿人口的数字大约是4.6亿,这一数字和诸如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其他组织的统计结果相差无几。在当时的报告中,专家们还预测说这一数字在十年后可能会达到8亿。到了1989年,预言变成了现实,统计数字变成了7.86亿。

但是在1990年,世界粮农组织重新核查了之前的统计数字,然后声称之前使用的统计方法并不准确,他们认为在1970年时不应该只有4.6亿的营养不良人口,而应该是它的两倍还多:9.41亿。这也使得他们有底气说那一年,也就是1990年的7.86亿并不意味着饥饿人口数量增加了,反而是减少了。少了1.55亿人,这可是个大成就。

来到又一个十年之后的1999年,他们说饥饿人口的数字是7.99亿,距离8亿差的那100万人去哪儿了呢?不管怎么说,这回饥饿人口可真的是上升了吧。得了吧,他们又开始检查之前的统计数字了,然后说实际上1990年时的数字不应该是7.86亿,而是8.18亿,所以1999年的7.99亿又一次意味着饥饿人口数量的下降。我们又赢啦。

好戏还在后头呢:2011年时他们坚持说1990年的数字是8.48亿,到了2012年又说1990年的数字该是10亿,2013年这同一个数字就变成10.15亿。这样看来,要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真的有什么人道问题的话,最严重的就该是1990年的营养不良人口问题了

我们只能说这一切都是因为近三十年来统计方法得到了巨大的改良,但我们还是很难相信在短短三年里,方法就改善到了能多发现之前没人发现的1.6亿饥饿人口的地步。但如果我们不相信的话,又该怎么解释这些统计数字一再出错的现象呢。

白说读后感书评欣赏


《白说》是一部由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著作的书籍,书中主要汇集了作者近年来在很多个场合的公开演讲稿以及和公众的交流,表达了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读完令人感受颇深。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春节在家看了白岩松的《白说》,主要是白岩松2010-2015年的公开演讲稿,以及后期作者再次整理时的读后感。《白说》有谈及音乐,教育,哲学,新闻,自身经历等各个方面。

对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人性和道德的见解。白岩松认为,教育不是让人性变好,而是约束人性中的负面欲望、扬善弃恶。我们倡导道德、公益和爱,期待更多的响应,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满世界去寻找好人,而是要思考:如何用好的教育、好的法律、好的制度、好的环境等,把人们心中原本就存在的善意激发出来。涉及道德的问题,不应追问人们有没有道德,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的社会环境、相关的法律制度,是否进步到了让人们可以展现道德的时候。中国人不缺德,缺的就是让德展现出来的制度保障与大环境。

白岩松讲的是社会道德,那对于一个公司一个部门甚至一个team来说,需要通过公司环境以及制度来约束工作中的消极怠工徇私舞弊等负面情绪,把原本员工心中的积极上进高效等原本就存在的工作态度给激发出来。那从这个角度来看,没有坏的员工,有坏的公司制度。比如说有公司强制996工作制,如果没有做到,影响员工的年终奖等切身利益,会让原本工作高效的员工开始磨洋工,拉低公司的工作效率。那也有公司,对于高效完成任务的员工会给予丰厚的物质以及精神奖励,激发公司员工不断精进工作的氛围。

蛙读后感书评欣赏


《蛙》是一部由莫言著作的长篇小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书中以农村生育史为背景,主要讲述了当年计划生育政策在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以及乡村女妇产医生万心的人生经历。网友们读完这本书有怎样的感受呢?一起来看看吧!

说到我们国家有什么事是影响深远,大到关乎国运,小到家家户户都有一段记忆属于它。在那个年代,它夹杂着无数的秘密,用沙土掩盖,怕被外人知晓,在往后岁月中,偶被提起,嘴里念叨着,感慨着,哀叹着。随着16年计划生育政策新规的实施,过去那段历史又被人们忆起。

这部小说,倘若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变。姑姑本是一名医者,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身份发生着改变;村民们对她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姑姑的言行发生了改变。

姑姑是当时村里真正意义上的产科医生,科学的化身,她学习妇科知识归来,好似左手扛着把大刀,破旧,挥刀赶走那些接生靠经验、靠蛮力的害人产婆,右手是从观音菩萨那借来的杨柳条,对于产妇和她的家庭来说就是能救苦救难,把产妇从生死边缘拉回来。姑姑的形象如同寺庙里供奉着的送子娘娘,甚至被神化到开的一剂药就能改变胎儿的性别,那段日子里,村民们对姑姑是敬重的,信赖的。但随着后来姑姑成为了抓超生的负责人,村民们见她似见瘟疫,躲着、怕着。被她抓着后,骂骂咧咧着,痛恨着。这部小说其中一妙之处就在于,里面的人物所做的事情,你无法仅用一对或错,就给他们拍板定论。这些人物的做法,有很多堆砌起来的因。品读的时候,你的是非观告诉自己,这件事情是错的,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你又能理解他们的行为,甚至叹息他们的结局,正所谓可恨之人必有可悯之处。

小说前半部分对蛙的提及并不多,以致疑惑这部小说与蛙有什么关联,无非就是蛙与娃是谐音,女娲的娲与蛙是谐音,到此小说并无太多提及了。直到一个小孩子把一只蛙丢到了姑姑身上,天不怕地不怕的姑姑此时却面如死灰,这件事作为引子,道出了与蛙的故事。人们总笑命运捉弄人。姑姑很喜欢小孩,最爱听初生婴儿的哭声,可是当她退休那晚,在酒精的作用下,那些蛙的叫声好似孩童的哭啼,却让姑姑惊吓得只剩下半条命。或许在抓超生的那几年,姑姑的爱党爱国,让她抓起超生来,义不容辞、铁面无私,不管如何无情的让怀胎数月的妇人拿掉孩子,也都腰杆挺直。但是那晚,她解甲归田,此时的她变回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站在这样一个角度,她之前做的所有狠心事,一下子变得不可饶恕,她就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女人,她夺取了无数无辜未出世婴儿的生命,手上沾满了鲜血。都说人在老的时候就会回首自己的前半生,也悔恨懊恼自己做过的一些事情。作为一个曾经那么喜欢孩子,把许多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产科医生,之后抓超生时所做的一切,无疑是一个刽子手的行为。那些蛙此时无疑就是来索命的婴儿,他们叫的那么凄惨,抓着姑姑的头发,拖着她的腿,在姑姑看来,她要还债的时候到了。这个时候的姑姑内心有多么的惊慌失措与害怕,可想而知。在那一晚,大手的出现,在姑姑眼里简直就是一束圣光,把她从恐惧中解脱了出来,这也就解释了后来姑姑为什么会愿意嫁给外貌平凡无奇的大手。

那一次过后,姑姑变得精神恍惚,没有了之前的精气神。也彻头彻尾从一个唯物主义者变成了唯心主义者,相信世上有投胎轮回一说。命运更巧合的是,姑姑的丈夫大手是一个捏娃娃高手,捏出来的每个娃娃都神态各异,好似真人。于是姑姑依照自己脑海里想象的每个被她亲手扼杀的未出生婴儿的样子,指导着丈夫把他们捏出来,在屋里供奉着。之后,以前被姑姑堕胎的每一家,有新生儿诞生了,姑姑就认为是捏的娃娃终于投胎了。这,是姑姑的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姑姑的变,让人唏嘘不已。被迫失去腹中胎儿甚至是搭上自己性命的孕妇,是那个年代的受害者,但谁想过,姑姑这类人在当时也只是一杆枪,同为受害者。

坊间流传着蛙和人类是同一祖先,在作者描述的蛙养殖场里的池子里,这种说法被验证的淋漓尽致,它们的蛙叫声,它们结合的方式,仿佛如果人们对已被科学论证了的人类起源论有了一丝动摇,也不足为奇。当你以为蛙养殖场这段情节只是单纯与蛙呼应而已,那就大错特错了,这里是引出小说故事在新时代下,与孕的那些事有关的新篇章这个蛙养殖场,背后实际上是一家代孕公司。而所描述的代孕流程,与前面蛙池的分类无差,相似得令人咂舌。小说的第一视觉我的第二任妻子小狮子,也就是姑姑的手下,也十分喜爱孩子,可是偏偏命运像捉弄人一般,小狮子难以怀孕,体会做母亲的感受,但是她又想弥补我的遗憾,想为我传宗接代,竟然瞒着我跑去找了代孕。而在这个故事里,对于我猛地醒悟小狮子找代孕的那一段情节,现实的进行时与记忆的零碎在拼凑,两条线的平行描述,可谓是妙。

到了小说结尾,命运抓弄人的戏份被推向了高潮,前半生有一半在抓超生的姑姑,成为了代孕的帮凶,亲手接生了这个代孕的孩子,这是多么让人觉得荒唐可笑的事情。

这部小说里,每个人物都被塑造的十分立体,不是单面性的,每个人都有他(她)的好坏面,有着人性的弱点。小说有很多描写,把旧时候人们对于传宗接代的欲望展露无遗。每个人都有着他们遮遮掩掩不想为人所道的一面,正如姑姑文革时期曾是红卫兵的一份子;姑姑的好助手小狮子跟着姑姑抓超生,后来却瞒着大家偷偷跑去找代孕;主人公我忠军爱国,正义,时刻谨记自己军人的身份,从不敢做越池半步的事情,但后来传宗接代的想法越发强烈,最终动摇了自己坚定的心,成为了生下非法代孕孩子的帮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在改变,特别是年青一代,对传宗接代、生男孩的渴望淡了许多。每一段历史都不能被磨灭,那段曾带给人们创伤的岁月,成为一个特别的标记,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观后感《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3读后感书评欣赏》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曾国藩》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