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故乡的读后感

故乡的读后感

故乡的读后感 《故乡》读后感 2019-11-06

红色羊齿草的故乡读后感欣赏。

《红色羊齿草的故乡》是一部由美国威尔逊罗尔斯著作的小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十岁的男孩比利经过辛苦的工作终于获得两只属于他的一对猎犬的故事。网友们读完这本书有怎样的感受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我最喜欢看的书是《红色羊齿草的故乡》这本书。今天,我就来给大家简单讲讲吧。

它的内容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小男孩叫比利,他非常想要两只浣熊猎犬。可因为比利家没有钱,他就没办法得到猎犬。M.hdh765.COm

一天,比利无意中看到了一张卖猎犬的广告,他暗暗把地址记了下来。爸爸妈妈不给他钱,比利决定自己赚钱来买。他天天采黑莓、钓鱼、种菜,把得到的黑莓、鱼和蔬菜卖给河边的钓鱼人,直到脚上都磨出了很多血泡()。

两年后,比利终于攒够了钱可以买猎犬了。他按照之前的地址,独自一人翻山越岭到很远的城市里去买了两只小猎犬。比利给它们起了名字,一只叫老丹,另一只叫小安。这两只猎犬非常聪明,它们会分工合作,老丹比小安强壮,小安比老丹聪明。比利带着他的两只猎犬成功捕获了很多浣熊,度过了欢乐的时光。

这天,比利带着老丹和小安去参加比赛。比赛过程中,老丹被一头山狮抓破了肚皮,到家后老丹就死了。小安见老丹死了,它什么都不吃,没几天也死去了。

比利非常伤心,亲手把两只小猎犬埋在了他家的后院。

后来,比利家搬家那天,比利去跟老丹和小安告别。呀,他发现埋着老丹和小安的地方长满了羊齿草!这种草通常都长在神圣的地方。比利觉得这些羊齿草是老丹和小安化成的。他哭着跟老丹、小安告了别。

从此,比利永远记住了这美丽的故乡。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正念的奇迹读后感欣赏


《正念的奇迹》一书由一行禅师所著,告诉我们如何修行,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正念的奇迹读后感欣赏,大家一起来看看。

这本书是在回家的路上,堵车的时候听完的,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帮助就是,今天虽然堵了1个半小时,但是开车过程中没有爆发 路怒症,而且没有很辛苦的感觉,越发想完整的看一遍了。

听过之后,我对知行合一又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我隐约知道了我焦虑、急躁的源头,它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而是每一个当下。

樊登老师举的2个案例我都印象深刻,因为我真的是感同身受。其中一个案例是关于工作和家庭,我就经常会在工作的时候想孩子,而在家陪孩子的时候又会不断地在操心工作的事情,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我经常会抱怨,在单位忙到很迟,回到家还要照顾孩子,甚至连孩子都会嫌弃我的心不在焉。虽然我感觉很无辜,我竟无言以对,因为事实就是如此。我没办法跟家人解释我在上班的时候都在想着孩子,我更没办法解释我在陪孩子的时候却在()操心工作。

另外一个案例关于工作和修行,我经常会觉得现在每天的工作比较多,导致我压根没有时间修行来提高我自己。这跟我想要的生活方式完全不一样,矛盾与纠结经常伴随着我,这让我一度很痛苦。案例中提到:工作中一样可以修行,工作也是一种修行!听完这个瞬间感觉如释重负,对啊,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我一直在修行,只是我自己不曾察觉。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活在当下,让身心紧相随,不念过去,不畏将来!用心感受每一件正在做的事情。

安的种子读后感书评欣赏


《安的种子》一书由黄丽所著,以三个小和尚为叙事线索,讲述了一个关于大自然规律的寓言故事,这是一本童话故事,是值得大家一起共同去读的绘本,你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安的种子读后感书评欣赏。

2019伊始,儿子幼儿园给每个家庭推荐了一本名为《安的种子》的绘本,以此开启新一年的亲子阅读活动。此书曾荣获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优秀儿童图画书奖,它述说了一个等待的故事,故事演示的是等待的智慧。这种智慧来自于对自然法则的认识、尊重与顺应。

在隆冬时节,寺院里的老师傅分别给本、静、安每人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告诉他们这非常珍贵,让他们去把它种出来。拿到种子后,三人各有主张。本想第一个种出来。静想怎样才能种出来?安想我有一颗种子了。在不同的想法之下他们有了不同的做法。本跑去找锄头,直接把种子埋在雪地里;静查找种植书籍,挑选名贵花土与药水,并为种子配备金花盆、金罩子和暖房等;安却在大家忙于种莲花时坦然为寺院继续做着采买、扫雪、做斋饭、挑水等工作,照常做日常功课和散步不同心态的三个徒弟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本的种子没有发芽,他摔断了锄头不再干了;静的种子发芽了,但是为了保暖被金罩子罩住了,使它得不到阳光和氧气,没过几天就枯死了;安的种子在春天种在了池塘的一角,慢慢的生根发芽,并在一个盛夏的清晨静静地绽放了。

在读绘本的过程中,我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了。一颗种子,三种命运;一样关爱,多样诠释;一种教育,多种演绎。它让我重新审视我作为家长对儿子的教育,以及反思我身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

本的急躁,欲速不达不正映衬了我们一些家长和老师对待孩子的那种揠苗助长的心态吗?一方面对孩子的成长操之过急,急功近利,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让各种才艺班和辅导班蚕食了孩子的周末,也蚕食了孩子的童年。另一方面家长们对孩子又没有耐心,急躁,甚至态度粗暴地管理孩子,怎么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孩子也就很难成才,甚至不会发芽。

故事中的静,对种子关心过度,溺爱有加,却忽略了种子发芽生长最关键的东西:水、空气和阳光。金花盆和金罩子虽价格不菲,却也无法使种子成长、开花。这揭示了我们教育孩子的另一种错误,一味溺爱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替孩子包办一切,不去考虑孩子的感受,结果只能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影响孩子的成长。

绘本中只有安心境平和,宛如一潭清澈平静的水,静静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再去播种。他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因时而动,静待花开,所以,才有了千年莲花盛夏的绽放。

世间万物皆有定时播种有时,成长有时,花开有时,凋零有时。养育我们的小孩,就像成长,就像花开,需要时间,需要我们静下心,慢慢来,不要急。其实,孩子就是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等待着适合的阳光雨露的恩赐。真正成长的是孩子自己,家长和老师的作用只是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为他们提供适宜的阳光、空气、水分和温度,使他们茁壮成长。这样,他们才会开花结果,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往后的日子里,希望作为教师和家长的我们,能拥有安一样闲适、平静的心态,用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去爱每一个孩子,多点耐心,多点时间,多点智慧,等待孩子们的成长。

让我们享受每一个安然的等待,最终收获千年莲花的盛开!

黎明破晓的街道读后感欣赏


相信很多网友都喜欢东野圭吾著作的长篇小说,因为剧情很是丰富,画面感很强并且耐人寻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黎明破晓的街道》这本书呢?该书主要讲述了杀人案嫌疑人秋叶的故事。网友看完这本书有怎样的感受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东野圭吾:日本推理小说天王,1958年2月4日出生于日本大阪。擅长从极不合理处写出极合理的故事(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作风逐渐超越传统推理小说的框架。但是这篇小说却把婚外情写的如此真实,书中每个人的感情,心理都刻画的那样细腻,让我一度觉得这不是一篇推理小说,而是一部生活片,直到最后秋叶说了那个真相,才有点拨开云雾的感觉。

黎明之街可能说的就是一个男人在黎明来到之前,他会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会为选择家庭还是所谓的爱人之间的矛盾。渡部一个老老实实的本分人,那个曾经认为只有傻子才会有婚外情,只要爱妻子和孩子就已足够的男人。可能他自己都不会想到他会出轨,但是就像他说的当秋叶站在他面前的时候,但是也有情不自禁的时候............我一直都相信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那种一辈子只爱一个人,世界那么大,人的感情那么复杂,他可以被你的某个特点,某个爱好,某个瞬间吸引,但是其他人为什么就不行呢?其实大多数情侣或者夫妻在一起,大都因为习惯吧,然而也是这种习惯会让人对新鲜的事物,在某一方面有共鸣的新鲜人产生兴趣,以为那就是爱,无法自拔,甚至会觉得哪怕牺牲家庭也可以,书中的渡部虽然他对他的妻子有美子充满内疚,中间很犹豫,不安,他内心的狡猾和软弱仍然有试图把这个人生的巨大转折点尽量往后退,但结果还是下定决心要离婚。

如果一个家庭其中一个人没有了爱,只是因为责任,那还能幸福么?书中的有美子,一点都不想改变现状,即便是发现渡部出轨的事实,她也愿意为了守护这个家,而装作两耳不闻窗外事,只是自己暗暗的发泄,我不知道该对这样的女子抱着怎样的感情,印象中,日本的女子似乎地位总是很低下,或许是那个时代的日本风气影响着她们,或许现在还是有很多人会选择走这样一条路,觉得只有家庭完整的氛围下,孩子才能快乐的成长,但是孩子总是会很直观的感受到父母之间是否相爱。就像书中的秋叶,她爸爸妈妈分居,她的爸爸还为了维护他和她姨母之间的婚外情,去伤害另一个人女人,导致小小年纪的秋叶的心理上遭受巨大的打击,从而人生观发生了变化,她认为活着就是为了报复她的爸爸,让他们永远活在自责之中,因此在没有爱的基础上,还成为了一名小三,以为是报复他爸爸的婚外情,也为母亲和本条复仇,但是这还伤害了渡部,更加伤害了她自己。

所以如果我作为一个孩子,我会希望我的父母永远不要分开,永远相爱,我不想去接()受任何后爸后妈。但作为现在成年人的我,我觉得我的父母如果感情不和,我会希望她们各自幸福,因为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反之,我身为父母的话,我会希望自己不要这么早生孩子,最起码要我的心智成熟到可以对这个孩子负责。另外爱情也是需要保鲜的,不能总觉得结了婚,这一切就成定局了,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地成长,不断地给自己输送新的能量,新的知识。那么你在对方眼中,就会像好酒一样,越品越有味。那么所谓的婚外情还会发生么?

《离开的,留下的》读后感书评欣赏


《离开的,留下的》是一部由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各位小伙伴们有没有看过呢?该书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我和莉拉两个女人之间的躁动而又紧密相依的中年故事。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最终,我们都败在了不主动。

明明很在乎的友谊,却因为对对方的妒忌而装作毫不在乎,或许这是成年人所谓的自尊心:我的不在乎会赢得你的回归。事实上,莉拉错了,莱农也错了,他们双方根本就没有表现出对对方的在乎或者说双方更容易伪装自我的感情,总之,我认为最初美好的友谊一切正朝着破灭的结局在发展,不过,谁知道呢,其实莉拉与莱农二人太在乎对方,但谁都不愿意先表达,什么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变得如此不在主动,既而走向终结。

莱农对于爱情,与莉拉的过去一样,过于冲动,或许真的就是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女性,最后的举动给自己,更给家人带去了伤害,可怜了黛黛和艾尔莎,从小经历了母亲的背叛与出轨,伤口能治愈,但伤疤却是一辈子的痛。

这让人无法理解的隐藏二十多年的单相思的爱情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代替了已经结晶的爱情,抛夫弃子的私奔,不顾旁人的劝解,一意孤行,在现在这种行为是被唾弃及败坏道德的最高点,我们无法理解莱农的心思,也许对于她来说,出轨是她对于自我压力、不幸、不公的放纵和释放,也许吧,尼诺也许同样是莱农释放自我的一个工具罢,无关爱情,却又是爱情的虚假体现,看似为爱不顾一切,实际是自我一切的摧残,最后的结尾,莱农还是和尼诺坐上了飞机,抛弃一切,是得到,但也是失去的,那些离开的和留下的,都是对于别人的伤害和自私的表现。

故事还在继续,我想莱农所谓对尼诺的爱情会破灭,这是不贞,不被祝福

沦陷在爱情的泡影中,莱农终将失去一切

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欣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由莫言著作的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呢?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从小受继母虐待的大脑袋的小黑孩,拥有超强的触觉和听觉等奇异功能的故事。小编这里整理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透明的红萝卜》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成名作。

在整理百度云网盘的时候看到一个半年前下载的压缩文件,十分好奇的打开。里面就是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

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看过莫言的作品。今晚刚好有空,页数也不算多,我连夜看完并且写下这篇文章。

实际上,我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三番五次的想放弃。

并非是因为莫言写得不好。就文笔方面来说,实在是写得太好了,我第一次看见有人能用各种各样的比喻进行那么贴切的描述。只要看到那一句一句的文字,脑海中就能浮现出相关的场景。

莫言作品里的那个时代离我太远。里面的辛酸、困顿和绝望给带来的震撼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同情让我揪心,我含着眼泪把它看完。

这是一本集多元主题的作品。故事背景在动荡不安的文革时期,含饥饿、情爱和精神层面综合在一起。

故事由黑孩跟着小石匠一起到滞洪闸工地干活挣工分展开。

主人公黑娃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他父亲去闯关东而音信杳然,在后娘的虐待下长大。东北的初冬里,身上只有一条裤子,没有衣服没有鞋子,要自己干活挣工分养活自己,为了生存活在羞辱和痛打之中。

美丽善良的菊子姑娘是第一个让黑孩感受到温暖的人,但在菊子姑娘和长得很潇洒的小石匠谈恋爱后,黑孩再次回到自己的世界。

黑孩对菊子姑娘的感情很复杂,因为菊子姑娘的关怀,黑孩也会微笑、菊子姑娘给他带来食物的时候,他会感动的留下眼泪,他固执的认为菊子姑娘只能对他一个人好,这是一种占有欲,当菊子姑娘和小石匠谈恋爱时,黑孩就觉得菊子姑娘背叛了他。

一本书是否值得阅读,和书的内容有没有深层的精神有关,不管是打架时黑孩选择帮助欺负他的小铁匠打对他有善意的小石匠,还是小铁匠为了学到老铁匠的()关键技术不惜把手伸进桶里试温度等等,这些精神层面的思想都值得我们深思。

文中开始对老铁匠的描写中有一句淬火前,他捋起右手衣袖,把手伸进水桶里试着水温,他的小臂上有一个深紫色的伤疤,圆圆的,中间凸出到后来小铁匠正当老铁匠要为手中的钻子淬火时,小铁匠耸身一跳到了桶边,非常迅速地把右手伸进了水桶。老铁匠连想都没想,就把钢钻戳到小伙子的右小臂上。

这里没有尊师重教,只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老铁匠年轻时是用这个方法才学会的关键技术,现在小铁匠同样是用这个办法才学到关键技术,不禁让人沉思。

文中还有大段大段的关于幻想的描写。黑孩眼中看到的世界,充满了色彩和奇异,鱼群的声音会随着河面的气体上升、金色透明的红萝卜里流淌着银色的液体和会说话的鸭子。

书是好书,但愿世间再无这种悲催事情的发生。

习惯的力量读后感范文欣赏


《习惯的力量》是一部由查尔斯都希格著作的书籍,不知道有没有把小伙伴们看过呢?该书主要讲述了作者对于习惯的力量的研究和分析,作者认为只要我们掌握了习惯的模式,我们就能改变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人的一生其实都由习惯组成,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大量的习惯行为,这本书从个人到公司到社会,向我们展示了习惯在各个方面的巨大力量。

我每天坐地铁上班,在相同的车门上车,就算我后来发现这个车门到站时离出口更远,我还是没有任何改变。很多女孩子最后都会找一个和自己父亲很相像的男人,父亲的行为模式已经伴随着她经历了几十年了。我们还会看到很多公司领导在和领导不在,雇员的工作方式是不同的,因为企业没有培养企业文化,没有形成核心价值观,大家没有习惯去按照价值观去做事,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搞核心价值观,想要形成习惯。

这本书告诉我们,任何习惯都可以被改变,只要你掌握了习惯的黄金法则,是不是听上去挺不科学的,体验是最佳的学习方式,我准备拿自己做个实验。黄金法则告诉我们习惯由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组成。找准暗示和奖赏,替换其中的惯常行为,你可以变成任何你想要的自己。比如我玩游戏,玩游戏是惯常行为,获得胜利是奖赏,那什么是暗示呢,找准自己的暗示是最困难的,因为我们现在有太多的信息围绕着我们,从中找出暗示无异于大海捞针,但书中提了一个科学的办法,所有的暗示都可以归为五大类中的一类:地点、时间、情绪状态、其他人、之前紧挨着的动作。我们来分析一下:

你在哪儿?

(在家)

现在几点?(早上11点)

你的情绪怎样?(平静)

周围有谁?(爸妈)

在玩游戏之前,你做了什么?(上了厕所)

你在哪儿?(在家)

现在几点?(中午12点)

你的情绪怎样?(兴奋)

周围有谁?(爸妈)

在玩游戏之前,你做了什么?(做了锻炼)

你在哪儿?(在家)

现在几点?(晚上9点)

你的情绪怎样?(累,人有些不舒服)

周围有谁?(爸妈)

在玩游戏之前,你做了什么?(做了锻炼)

通过这三天的记录,可以清楚看到是什么暗示诱发了我玩游戏的习惯,就是在家,在家我总是想放松一下,不由自主的就想玩游戏。进一步的分析自己,我喜欢那种对抗的感觉,渴望胜利。我想了想从小到大我玩游戏从来不喜欢和电脑玩,总喜欢和人玩,赢了别人很爽,输了很懊悔,触发了我想要赢更()多的渴望。生活中并不总是赢的,甚至说赢少输多,就会寄情于游戏。玩游戏的时间过得飞快,我不想沉浸在虚拟的现实中,我想改变自己。正如我们刚才所说,书中介绍的黄金法则告诉我们,我要找到一个能够替代的惯常行为。它可以给我胜利,对抗的感觉,又是在家可以放松的项目。我发现我找不到,可能没有这样的项目,那怎么办,难道就要一直玩下去。我进一步思考,我能不能分开来。

第一、家,可能就不是个学习的地方,我在家很放松,那第一点少待在家,我可以去图书馆,可以去咖啡厅,总之不要待在家里学习。

第二、如何去获取对抗的感觉,渴望胜利,去参加比赛吧,去运动对抗吧,去工作上和别人竞争,有很多可以比一比的项目,竭尽全力获取胜利,你可以看到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就是把短期的胜利换成人生中长期的胜利。

第三、还可以换个思路,可不可以培养自己在家学习的习惯,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后面我可能会尝试一下。

以上就是我在《习惯的力量》这本书获取到的东西,如果你感到困惑,如果想要改变下自己的习惯,可以看一看这本书,希望你也能从中获得收获。

夏日的庭院读后感书评欣赏


不知道各位小伙伴们有没有看过由汤本香树实著作的《夏日的庭院》呢?该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少年在夏日里的生活。文笔清新唯美,读起来非常流畅。该书在网上的评分也是相对不错,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吧!

一天下午我邂逅了一本书《夏日的庭院》,故事并不长,却让我深有感触。

故事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三个孩子偶然遇到了一位孤僻的老人,他们开始默默观察老人的生活出乎意料,老人走出孤独颓废的日子,开始整理荒废的院子,与他们一起在夏日的庭院里种满大波斯菊,对他们倾诉年轻时犯下的错好景不长,老人去世了,他们在这个夏日看见了生命最美的风景。

死亡一开始对于我来说觉得很遥远,但今年二月爷爷的突然离世让我觉得死亡其实离我们很近;我一开始觉得死亡很可怕,很冰冷。

但我读了这本书之后觉得死亡很温暖,只要你的心里还记得他的存在,他还活在你的心里,就够了。

死亡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哪怕你功名盖世也会有死去的那一天。诺贝尔奖的创始人诺贝尔在化学方面是多么惊为天人,也只不过活了六十三年而已。

古代皇帝接受朝拜时,大臣嘴里都喊着: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可是哪位皇帝可以万岁呢?没有人!()其实万岁只是人们一个美好的愿望罢了,所以没有必要长生,死亡也可以成为另一种的永生。

死亡,这不是我们陌生的话题,但是能坦然面对死亡的人却少之又少。不用害怕死亡,因为你可以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

正如文中所说的一句话:因为在那个世界有熟人,他会给我们壮胆。是啊!因为那里有熟悉的人,你为什么还会害怕呢?死亡很正常,你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在渐渐步入死亡,终有一天,我们会在那个世界相见。

社交的本质读后感书评欣赏


《社交的本质》是一部由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姐姐兰迪扎克伯格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该书主要讲述了作者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本质的探索。网友们是如何评价这本书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看了一本书,叫《社交的本质》,是脸书创始人的姐姐兰迪扎克伯格写的。中间有些内容涉及到商业品牌什么的,没有仔细看。关于时间和注意力那里,倒是印象很深。

作者说,现在我们人的大部分时间,是被社交媒体给偷走了,其实很早就有这样的感觉,但是好像做了自媒体之后就不太可能不与人互动,不太可能关闭在自己的小小的世界当中,跟真心互相明白理解的文友交流,非常快乐。那种商业互吹,因为我是小小白,没遇上那样的事,想象一下,如果要做,还挺尴尬的。对于我并不喜欢的人,我无法昧着良心去吹他们。

对于有些没有节操的大咖,我根本不想靠近。更别说要去吹捧他。而对于我喜欢的作者,这里当然不仅是文友,还有我没怎么说话,但真心默默地喜欢的作者,也有很多。口上的赞美又觉得不够,有时候觉得自己真的看上去挺活泼开朗,实际上是个社交恐惧症患者。

好在,写作这阵子,结识了一些真正的文友,是可以深入认真交谈的。

为对方的人格和性格都喜欢。写作能力倒是其次了。我喜欢真正热爱文学的人。能够感受到。

兰迪说,人的天性渴望连接和分享。社交平台就是为了聚集大家的注意力。注意力就是商业模式。意味着金钱,所以社交平台的商业模式本身就是营造注意力。

于是就看火了这么久的微博开始,我们觉得个人发声的时代终于来临。微博挺好的。虽然很多人批判说上面占据榜首的始终是明星,不是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等。

这个先不说,但微博这种草根也可以发声的时代来临。真的是好事。

只是后来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紧接着的社交媒体,如雨后春笋。我们发现不仅没做成什么,反而越来越焦虑,因为信息量很大,大家都在焦虑的情况下,想要获取信息,或者,看个刺激。

忍不住真心想要喝彩的那种文章也是有的,有深度,有信息,知识增量,同时作者的观点非常的犀利独到。好不容易更正了新媒体和纯文学之间并无冲突这一事实,但是在一个人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到底怎么样才能做到最好的平衡呢。

我又有些焦虑了。不是为了写作,而是为了那大量的微信群。一个群动辄几千条信息。好崩溃。

还好,我的微信上好友全部只有200人左右,还包括亲戚朋友同学,以自媒体圈子来算是虽然也认识了一些人,互相加了好友,但是,我知道谁真的对我好,我也知道,谁默默的看过我这个小透明的文字,给过我温暖的鼓励和帮助。

大部分的微信群花里胡哨乱哄哄的,前两天看了星言老师那一篇,《删除了18个微信群之后,我复活了》的热文,真是感同身受。我需要好好的想一想了。

本文来源: https://m.hdh765.com/h/4484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