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认真努力埋头苦干读后感

认真努力埋头苦干读后感

梁家河读后感范文:时代需要埋头苦干踏实奋进的精神。

读书使我们快乐,观影也有类似的效果,从一个好的作品通常有能引起我们共鸣的地方,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的,观看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写观后感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提升自己的过程。观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梁家河读后感范文:时代需要埋头苦干踏实奋进的精神。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梁家河》这本书是大家都在学习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当知青时的先进事迹、先进精神,这是今天青少年的我们所缺少的,现在的孩子一出生都是家里什么都安排好,什么都不用做,这样的人才不是祖国所需要的。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梁家河读后感范文:时代需要埋头苦干踏实奋进的精神。

经过了一天的忙碌喧嚣,城市的夜宁静而柔和,风吹开了书的扉页,让我不禁拿过手边的书慢慢的翻看。这是一本名叫《梁家河》的纪实文学,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深刻的人身体悟。阅读过程中,我反复体会、细细揣摩,想像着这书中描绘的场景,每一幕带给我的都是思想上的震撼和心灵上的感悟,直到整本书读完(),心情都无法平复,思索再三后终于决定拿起笔记录此时此刻的感想。

在历史的长河里,存在着太多我们难以想象的过程和片段,快节奏生活中的我们也从未真正静下心来感受那些未曾经历过的故事,而《梁家河》却为我们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及四十多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深情牵挂。是他,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是他,组织大家建铁业社、发展生产;是他,在窑洞中读书求知、汲取力量;更是他,在回顾中分享人生,帮助他人。习近平总书记对梁家河的情怀深深的影响了我,让我不禁对现在的自己进行反思,面对逆境,我们总是习惯于抱怨、控诉,我们哀怨时代却从未真正的明白自己是谁?想做什么?道路在哪里?我们没有一刻认真的思考过自己每一步的位置,也没有一刻清楚下一步的方向在哪里,日复一日地度过平凡岁月的同时,隐隐愧疚着自己的碌碌无为。而习近平总书记的梁家河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埋头苦干、踏实奋进的强者形象,这正是我们这一代需要学习的榜样。习近平从繁华的大都市来到贫穷的小山村,困苦的生活并没有将他威吓住,艰难的条件反而激发了他的信念,他带着群众们为了幸福日子而努力,展开了一系列的对生活条件的改造措施,面对困难从不退缩,咬紧牙关,解决困难,即使累得腰酸背痛,也不从来没有喊过一句抱怨。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村风村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这种一步一步攻坚克难、抗压担责、顽强拼搏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一代需要学习的啊!

习近平总书记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定理想信念,不仅没有自暴自弃,反而磨练了自己的意志。新时代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作为企业发展的主力军,我们更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必须要摒弃浮躁、认清自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脚踏实地、不断进取的精神,面对困难不抛弃不放弃,不怕吃苦、不怕失败,化压力为动力,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克服。让我们迎接崭新的每一天,在成长攀登、实现目标的同时,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贡献一份光和热吧!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梁家河》读后感: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梁家河》一书写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做知青的日子,这是他对青春的定义,肯吃苦、敢拼搏,今天的我们是否也是这样?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梁家河》读后感: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梁家河-------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梁家河》是记录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插队知青岁月的纪实文学,展现了习近平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15岁到22岁,正是人生的黄金岁月,风华正茂的习近平遇见梁家河,从此与梁家河结下了人生的因缘际遇,也拉开了习近平青春年华奋斗进取的帷幕。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习近平在梁家河迷茫过、彷徨过,也在梁家河沉思过、积淀过,在这里了解了中国最底层的百姓生活,在这里体悟了中国最农村的艰难困苦,在这里经风雨知疾苦,在这里明事理见真知,接受风风雨雨的洗礼和磨炼。

平凡的土地、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日子却造就了不平凡的人生,开创了不平凡的世界。

梁家河的大学问深藏在与父老乡亲的乡情里,一个馍馍、一碗小米粥、一个旧窑洞、一句暖心的话语、一起酣畅劳作,都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这片贫瘠的土地有了温度,有了希冀,温暖了一颗离乡背井的心,激发了习近平想要融入百姓生活、与乡亲们一起改变乡村贫穷落后面貌、甘愿为这里做一些实事的热望,习近平也因这片厚重的黄土地这片浓浓的深情而有了力量,有了光芒,有了深深的眷恋。

从此这片黄土地欢腾起来了。

从山顶洞人、北京娃到村里娃,从一脸茫然不会干活到干活不撒奸儿、干活游刃有余,从一名少不更事的小青年再到团结大家修渠架桥修沼气池的大队支书,满腔热忱的带领乡亲们改变落后的乡村面貌,在这艰难而火热的青春岁月中,习近平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渐渐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农民,他在这里历练在这里蜕变,在这里一步步走向成熟。接地气的劳动、工作和生活让习近平单薄的肩膀更加厚实,脚步更加坚实,担当实干的作风更加踏实,为人民做实事的信念更加笃定。

梁家河教给了他土学问,他也教给了梁家河洋学问。

习近平到梁家河的两个行李几乎都装满了沉甸甸的书。拥书自雄,爱读书的人自带光芒,爱读书的人可以让自己的心越来越宽,可以让自己的境界越来越高。爱读书是有传染的,习近平秉烛夜读,借书读,也借书给别人读,种种行为引来一双双渴望改变渴望追求幸福生活的眼睛。

读书是为了什么?习近平学思践悟,读书是把理想与实践结合起来为人类办好事办实事,从种好地当个好农民做起。在最艰难最困苦的岁月里,他身体力行的品质影响了周围的人们,随娃、铁锁、能人、黑子-----一批批成长起来了,带领大家走上致富之路,道路越走越宽。

峥嵘岁月何惧风流?

一个人的影响力有多大?一()个地方的影响力有多大?

七年的相濡以沫,怎能不泪别涟涟,七年的朝夕相处,怎能不恋恋不舍,多少年后,往事依然清晰,习近平依然深情的回答:我的根在陕北,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青春如何度过?读书奋斗为了什么?工作为了什么?人生如何发光?习近平在梁家河的青春岁月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砥砺前行,为人民办好事,从身边点滴做起。不负芳华,无问西东。

每个人都能唱出自己最美的歌,只要你愿意。

梁家河------小地方藏着大学问。

《梁家河》一部弘扬正能量,传播时代奋斗精神的经典作品。一部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的启示录。

《梁家河》观后感2篇


《梁家河》 观后感900字

"我其实和习近平总书记有着一样的最初工作经历,只不过他在最基层的梁家河村,我在最基层的万寿路社区。"这是我自己在读完《梁家河》之后在研修班"青春小讲堂"上的分享,虽然有点不知"天高地厚"的攀比,但基层的工作经历加上跟习近平总书记相同地域环境的成长经历,让我在读《梁家河》的时候,为书里面贴近生活的朴实描写和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深深感动。书的第二部分"窑洞里长满了故事",生动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情随境转、魂随心至,循着文字刻画的轨迹,让我更真切地触摸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份艰辛中砥砺为民的情怀。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封面上的这句话,是书的灵魂和闪光点。从1969年初到梁家河村至1975年1月离开,15岁的习近平是"年龄最小、插队时间最长、去的地方最苦"的知青。七年青春、七年磨炼、七年奉献、七年贴近黄土地、七年扎根梁家河,梁家河的一草一木和人们的记忆都印上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与群众一块吃、一块住、一块干、一块苦"的烙印。而在这里,他完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资本论》《中国古代思想史》《华盖集》《史记选注》等治国理政知识的储备,并在与群众工作的结合中,"蒸发掉水分,得到真正的知识。"回望梁家河,正如其自己所述:"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掩卷遐思,感悟《梁家河》,作为央企青年,我们要用砥砺为民的"黄土情结"锤炼我们不忘初心的"海外情结",坚定信念、志存高远,做一个时代浪潮中搏击前进的"好后生";要用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的"为民情怀"铸造"树高千尺不忘根、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奉献精神,博学求知、埋头苦干,做一个改革大势中勇挑重担的好青年。新时代新征程,作为新时代青年,让我们从梁家河汲取力量,赓续复兴民族梦想的精神,用青春和实干书写当代青年牢记使命、永远向前的新篇章!

《梁家河》观后感600字

1月30日,人民日报大篇幅登载了记者孔祥武采写的《梁家河村民说今昔》一文。文章以延安梁家河村的今昔对比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借梁家河村旅游公司的发展壮大提出关于乡村振兴的探索。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又一次新的征程,是站在当前历史新时代作出的新战略,为近6亿中国农村人口擘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

笔者认为,乡村振兴是全方位、全领域、全系统振兴。涉及社会治理、产业发展、文化保护与传承、生态保护、乡村建设,到政治建设、党组织建设等领域。不能单从某一个角度考虑。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的发展、社会的繁荣、人居环境的美丽、文化的复兴、人气的集聚、以及政治组织的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等,只有这些方面都得到发展,乡村才能变得有活力、有人气,才能真正振兴。当前我们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不在城市,而是在乡村,乡村还是发展中的最大短板,存在着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生活条件落后等现象。今天,我国城市和乡村的差距在扩大,城镇化要不断吸纳和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农村怎么办?城镇化已经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跟上这个节拍?可以预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村镇化与城镇化实现同步,农业现代化赶上工业现代化步伐,必将极大地改变传统农业、乡土农村的面貌,真正让农村成为吸引城里人的地方,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让农业成为和工业一样强大的产业。所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仅让"三农"看到美好明天,更将为国家现代化带来深远影响。

梁家河读后感:守护信仰,不负青春


《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回忆,记录了他七年知青生活,在条件这么艰难的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仍然没有退缩,用自己的毅力克服一道有一道困难,这本书是我们正在学习的,你学到了什么?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梁家河读后感:守护信仰,不负青春。

小时候听得最多的故事就是父母讲曾经的事。我的父母与习近平总书记一样,出生于五十年代,知青、公社、派饭、挣工分、交公粮等等,这些极富时代特征的词汇,都曾出现在故事里,或凝重、或欢愉描绘成他们青春的影像留在我的印象里。所以我读《梁家河》没有感到历史的距离感,反而有种亲切感,它语言轻松、生动接地气,贴近生活,更像是讲述一位父亲的青春往事。在这青春记忆里有艰难困苦,但更多的是对信仰的坚守,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

16岁至23岁,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青春,也是一生中最具塑造力的7年,是启动人生希望的7年。我们该建立怎样的信仰,活出怎样的青春,激发怎样的人生呢?每个青年都会遭遇理想与现实的对视,无关时代,也无关人群,也许这就是自然的本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面临苦困,该怎么办?《梁家河》用现实的榜样告诉了我们,有理想就有目标,有信仰就有力量。

《梁家河》里有许多故事和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启发我的思考。比如,习近平五六岁时看《岳母刺字》问母亲,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于是,习近平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并将其作为一生追求的目标。这个微小的故事让我明白,精神是种子,播撒灌溉终会成长为参天大树,精神的传承是每代人的责任,需要一代代人不懈的努力。又比如,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人来到世上,就是要为人类办好事。这虽是正直智慧,但也让作为科技工作者的我深受启发,科技的日新月异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但科技也是要来源于群众而服务群众,于民有益于民有利,除了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更要为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存而努力,这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每个职业都不能放弃信仰,有信仰就不会为一时的蝇头小利而丧失自我,放弃良知。再比如,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巧干的方法不是凭空而来,是知识和实践的双重积累,所以读书很重要,习近平不仅自己将读书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也引导着梁家河的人从武晖身上看知识对一个人产生的影响。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都将生活在物质和信息极大丰富的时代,摄取知识变的轻而易举,相比《梁家河》的时代,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学习,放弃奋斗呢?

读《梁家河》之前我并不真正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真正用意,现在我明白,这句极富文学气息的话不只是一位领导人提出的一句正直口号,更是一个智者的人生哲学,一个长辈传承给晚辈的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里有这样一段话,他说无论一个人身处什么样的逆境当中,只要积极地面对生活,无私地为他人奉献,抱有远大的理想,那么你无论将来成为工人、农民、学者、医生、教师或是国家干部,都能为人民服务,都能起到重要作用,直至成为栋梁之材。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有责任守护我们的信仰,并为之而努力奋斗,也有责任传承我们的信仰,让每一代中国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更有力量。

读梁家河有感1000字欣赏


梁家河作为一个小村庄在全国火了起来,这是很多人费解的事,我们可以读一读《梁家河》这本书,感受梁家河精神,我们就知道它火不是没有原因的,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读梁家河有感1000字欣赏。

纪实文()学《梁家河》,生动地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插队时的工作生活,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正直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艰苦生活及成长历程,真实记录了几十年来梁家河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是印在《梁家河》封面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时对年轻人和孩子们说的话。

学习和弘扬梁家河精神,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崇高精神。当前,加强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需要一大批忠于党的事业、有正直担当、履职尽责的基层党员干部。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践行者,肩负时代赋予我们新的历史使命和重任。我们要将《梁家河》精神与工作实际结合,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正直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不断转化为我们化工物流企业治理优势、科学管理优势和竞争优势,才能推动化工物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才能履行好自我的岗位职责和使命。

习近平同志博览群书,酷爱学习,从小就是个书痴。在梁家河被打入谷底的艰苦岁月中,物质绝对匮乏,前途一片暗淡,但少年习近平却表现出穷则益坚,不坠青云志的理想,为自己立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座右铭,既彰显他求知若渴的一面,又显现了永不言弃的高远格局。总书记当年下乡,仅从北京带了两个箱子,而箱子里面装的全是书。平日里他行坐眠食,手不释卷,连放羊时都不忘看书,书读完了,实在找不到书,就读新华字典。从《资本论》到《国家与革命》,从托克维尔到马克思,无不涉猎。艰苦的插队岁月让多少知青河清难俟、蹉跎自误,而习近平却未曾浪掷青春、虚度懈怠,而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日精日进,为将来的宏图大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正直素养。习近平在前往梁家河时,随身携带着两大箱书籍。可以说,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是各级党组织提升创造力、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的坚实基础,也是干部职工提高工作能力的客观需要。我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汲取营养,坚定信念,不断提高正直理论素养。要以身作则,先学一步、学深一步,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善于运用理论学习的成果解决工作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在学习中寻找解决突出问题的有效举措和破除发展障碍的创新之道。

另一方面要强化责任担当,扎实干事创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敢于担当,就是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要从《梁家河》中汲取舍我其谁的担当力量,要把高标准履职尽责作为基本要求,认清责任、主动作为,多一份责任、多一份辛劳、多一份担当,面对深层次矛盾问题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面对急难险重任务要豁得出来、顶得上去;面对各种歪风邪气要敢于较真、敢抓敢管,尽心尽力地做好各项工作。

《梁家河》是探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起点和实践起点的优秀读本。我们要认真学习,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和执着将红色精神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谱写时代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观看纪录片《梁家河的启示》有感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观看纪录片《梁家河的启示》有感

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贝利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支部委员会组织开展了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全体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认真学习党课内容,提升党员党性修养。我们一同观看学习了《梁家河的启示——探寻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纪录片,影片详细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七年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该片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生动的情节深深的打动了大家。

梁家河、这个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山沟里的小山村,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下乡的地方,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1969年,15岁的习近平初到梁家河,巨大的生活落差及迷茫、苦闷等精神压力席卷而来,历经短时的彷徨他便决心“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于是,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成为了他汲取思想养分、丰富精神世界的方式,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经历人生中最艰难的岁月、父母被怨,自己背着巨大的政治名号远赴梁家河,从一开始的等待重回北京到后来的扎根梁家河,用自己的满腔热忱和实干精神,带领梁家河老百姓搞生产、谋发展、带领村名修建沼气池、打水井、开铁业社、建磨房代销店、办扫盲班...无一不是以自己的吃亏耐劳、引领群众向过上好光景奋斗。七年的时光,他用实干赢得了群众的信服,点亮了群众心头的希望之火,在群众眼里他是吃苦耐劳的好后生。让人名永远记住了这个北京来的好后生,干活实在、办法多、敢想敢干、一碗水端平,无论何时都是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这是他在这个小天地的政治作为的初展现,他凭借这一股不服输、不怕苦的精神,让所有梁家河的老百姓深深信服,把自己从一个北京知青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梁家河人。

观看了该纪录片,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汲取一种奋斗担当的精神营养和那种踏实为服务群众的内生动力。环境越是艰苦,越是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坚定一个人的志气、造就一个人的终生信仰。习近平主席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从他成长的人生故事中,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一种内在的积极向上的力量,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一种服务人名群众的赤诚之心。作为青年而言,我们要努力干事创业、打好坚实基础,坚定信念,在实事中努力成才,在青春中砥砺前行!

梁家河第八集观后感范文欣赏


相信很多网友都看过《梁家河》这部纪实文学作品,该作品重要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时期的知青生活,讲述了梁家河几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学生观看《梁家河第八集》的观后感,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欣赏吧!

听完《梁家河》纪实广播后,跟随广播一起重回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扎根农村,情系农村,为人民做实事,习近平总书记一心为民与埋头实干的精神深深的鼓舞着我。

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就站在群众最需要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什么能为农民造福,他就做什么的立场上。于是他就带领村民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组成考察团前往四川学习,白天考察夜晚总结,不分昼夜与辛劳,一心只为人民干实事,还带领村民打井,敢为人先的()下井查看,创办铁业社、代销店、磨坊等真正造福于农民的一系列措施。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通过此次有关《梁家河》学习,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实干为民和对党的崇高信仰的精神。

在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陕北高原的七年岁月里,跟随习近平总书记在扎根群众的足迹中,进一步坚定我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激励着我奋力前行。同时也使我深深感受到领袖的成功是从青年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不畏艰辛,一心只为人民干实事的信念也是从一而终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生活来看,从梁家河人不惧艰苦努力奋斗的精神中来看,我们应当汲取最宝贵的经验,我们应用实践去践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而奋斗,共筑中国梦。正如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这是在用实践告诉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从点滴小事做起。

相信《梁家河读后感范文:时代需要埋头苦干踏实奋进的精神》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认真努力埋头苦干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