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吞食者读后感

吞食者读后感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书评欣赏。

我们经常会观看一些视频或者电影,在观看的过程中各种情触,各种联想纷纷呈现出来。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思考和写作能力。怎么才能避免将观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书评欣赏,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创新者的窘境》是一部由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作者通过对一些失败的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分析,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对于管理者们管理企业有很大的帮助。小编整理了一篇网友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取得进步、赢得市场。

优秀的管理使组织效率更高,研究开发更多功能使产品附加值更高企业的创新手段层出不穷,引领着企业的发展;书中把此类创新概括为延续性创新,例如开发10英寸硬盘的公司,将硬盘的容量从10M提升到50M,就可以通过容量的提升获得更多附加价值。

另一种创新形式,书中概括为破坏性创新。例如在10英寸占据主流市场份额的时候,出现了5.5英寸的硬盘,尺寸小、价格更低。

创新者的窘境指的就是非常优秀的公司在延续性创新中往往有巨大的优势,而在()面对破坏性创新时却显得非常窘迫,不断错失机会最终倒闭。

资源、流程和价值观是影响机构能力的三个要素。一家毛利润平均为40%的公司不可能转型去做15%毛利的生意,自下而上的决策过程都是建立在企业已有的流程和价值观的基础上;而破坏性创新的技术或商业模式多数都出现在大企业没有顾及到的市场,从一开始的看不见、看不上,到跟不上。

大企业突破创新者窘境的方法是基于破坏性技术建立一套流程、价值观完全不同于已有团队的分支或独立机构,并匹配以合适的资源。比如说已有团队的销售规模是500亿,如果要实现20%的增长,则要完成100亿,他们就不可能满足于破坏性技术带来的5000万收入;而新成立的独立团队,则会欣喜于这样一个从0到1、从无到5000万的过程。

新的创业公司都是从大企业看不见、看不起的市场起步,甚至是否有这个市场还不一定,一步一步摸索、不断的洽谈,逐步取得成绩;比如当所有大企业都在生产8寸硬盘给台式计算机的时候,新的创业公司在研发5寸硬盘,这个时候笔记本市场才刚刚兴起,市场还非常非常小,大企业的所有资源都是围绕着8寸硬盘展开;当新的创业公司凭借5寸硬盘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的时候,就会再逐步蚕食大企业的所占据的市场,导致大企业一步步衰落。

举个最近的例子,苹果颠覆了诺基亚,淘宝颠覆了eBay,京东、拼多多都是凭借着新的竞争优势在巨头林立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并逐步蚕食巨头的市场,还有手机颠覆了单反不胜枚举。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用户需求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只要善于发现,勤于总结,勇于实践,成事的机会还是有很多的。

互联网时代,独角兽等大企业成长速度特别快,能够迅速的将一片新市场培育发展成成熟的市场,破坏性技术创新与延续性技术创新交织循环在一起。腾讯的QQ,开发空间、偷菜、停车位、隐身是延续性创新,单独在广州成立项目组开发微信,则属于破坏性技术创新;探探独辟蹊径,从世纪佳缘、百合网、腾讯等口中强分出一片市场并发展壮大。这个时代是伟大的,小人物十分有机会逆袭,只要你不甘现状。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创新者的解答》读后感:破坏式创新、小米与高成长


《创新者的解答》一书由克里斯坦森所著,该书讲述了在创新成长的路上,我们会失去很多,但最后会得到更多。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创新者的解答》读后感:破坏式创新、小米与高成长。

需要不断开发新一代产品的行业对投资要求很高

我的第一个鲜明的感受,如子标题所说:需要不断开发新一代产品的行业对投资要求很高。对于需要靠大量的研发投入,不断创造出更好、更强、更快产品的行业来说,容易出现客户被过度服务的现象,于是给了低成本破坏式创新者机会,另外,由于行业在快速演变,也容易被有创新精神的人,发现零消费市场的机会,实施另一种破坏式创新。

举个例子,比如电脑行业,IBM曾经一统电脑的价值链,但是小型机的出现把零消费市场拉开了个口子,再后来,客户被过度满足了,于是戴尔出现了,更低的价格、一般的性能,不愿意为更好的电脑付更高价格的消费者,纷纷转向戴尔,再往后呢?电脑行业被模块化了,IBM等巨头为了财务报表好看,把非核心业务外包了出去,于是有了微软、英特尔等,但是在各个子行业,消费者的需求又没有被完全满足了,不过这里的消费者变成了惠普、戴尔这样的电脑厂商,于是又给了这些公司(微软、英特尔等)攫取巨额利润的机会。

作者有一个很形象的描述:高利润环节会在价值链上漂移。

这给我一种一个包挤来挤去的感觉,虽然作者给了很多的建议,让公司关注并抓住这个包,但始终给我的感觉是:这样的行业太难,就算能判断正确方向,也不一定能沿着方向坚定地走下去,更不用说,也许下一次方向的改变就在不远处。

小米算不算手机行业的破坏式创新者

我前段时间写过一篇专栏文章《小米模式,坦途恐难长久》,一个核心观点是:手机行业是一个消费升级的行业,现在用()小米的那些人,总有一天会去用更高端的手机,比如苹果。

现在回头来看,这个观点需要进一步澄清。

首先,小米模式看起来确实是手机行业的破坏式创新者,至少很有可能。

因为,在低成本破坏式创新的情景里,有两个核心因素:

第一,主流消费者有被过度服务的迹象,主要的体现,是消费者接受更好的性能,但是越来越不愿意为之付更高的价格;

第二个要素,竞争者切入低端市场,用更便宜的产品,去满足底端愿意为不完美的功能付钱(当然是更少的钱)消费者的需求,最关键的是,这个竞争者能够建立在低端产品上仍然可以盈利的模式。

再回来看小米的例子,虽然以苹果为代表的高端机依然在不断推出更好、更贵的产品,但从直观感觉来看,离主流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一定是越来越远的,这么多年过去了,智能机并没有推出什么让人真正眼前一亮、哭着喊着要给更多钱的功能,无非是越来越大的屏幕、越来越少的刘海、越来越高清的摄像头和号称越来越快的速度,冷静下来想想,其实多年前买的IpHONE6,好像也还用得不错。

小米是从低端市场入手的,从网络直销模式切入,号称5%的硬件净利率,也就是说,小米的目的就是实现低端市场的可盈利模式,这一点如果未来可以验证,应该说,小米就是手机行业的破坏式创新者。

多么熟悉的场景,这让我想起pC行业的戴尔,一样的主流电脑商推崇的更快的速度、更好的画质,一样的直销模式、快速响应。

但是,手机是接近面子消费品的

如子标题所说,问题在这里。

没有几个人会天天抱着自己的pC,但你的手里,几乎总是握着你的手机。

有人会说,我不觉得手机是面子消费品,而且你看某某大佬,用的还不是国产机器。

但是,个例是不能代言现实的,现实是前几年流行的卖肾买苹果,苹果真的那么好?为什么没听说有人卖肾买三星?三星手机的性能就算不如苹果,也不至于差一个肾的距离吧?

原因是:苹果代表了时尚、代表了高端、代表了主流。

所以,这是小米模式难以成为彻底的低成本破坏式创新者的根本所在,小米可能能攫取一部分的市场,但除非市场认知彻底转变(这个真的很难),小米难以成为这个行业的彻底颠覆者。

相反,倒是苹果当年的5C,是最接近于内部培养破坏式创新的一次,可惜历史再一次告诉我们:组织不能改变自我。

高成长不是值得投资的必要条件

这本书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作者所有的逻辑出发点是:只有提供高于资本市场预期的成长速度,公司股价才能维持。

这个观点本身没错,公司股价是市场对未来盈利的贴现,已经包含了盈利增长的预期,要想股价不下滑,增速就至少要实现市场的预期。

问题在于,这个观点容易被人混淆成为:只有高成长,才值得投资。很简单,如果股价不涨,那我干嘛投资?股价要涨,所以必须高成长,论证完毕。

暂且不谈高成长不可持续的问题,这已经是常识了,虽然大多数人选择性地遗忘这个常识。

我们来谈另外一个角度:如果一家公司不成长,是否有投资的价值。

假设一家公司,ROE是15%,每年盈利1亿,全部分红,这样就没有任何成长,是否值得投资?

大家不妨自己去思考这个问题,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这家公司可以投资。

最后我还有个问题:拼多多算是破坏式创新吗?我还没有答案。

恶意读后感书评欣赏


《恶意》是一部由东野圭吾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影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加贺恭一郎对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被杀事件的调查以及一步步对真相的探索。网友们对这部电影是如何评价的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东野圭吾的书,陆陆续续也看了几本,每一本都很喜欢。《嫌疑人x的献身》让我惊艳了很久,没想到,同是悬疑推理类的《恶意》的精彩程度却完全不亚于它。

《恶意》的篇幅不长,围绕一桩命案展开。日本颇具人气的作家日高邦彦被发现死于家中,经侦定是熟人作案,然而几个嫌疑的对象均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案件侦破得很快,凶手是日高邦彦多年的友人野野口修,他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但始终不肯表明作案动机,自白书已经写好,案件本可以到此结束,但刑警加贺恭一郎却始终在挖掘野野口修的作案动机,随着他的调查进展,原貌开始被一点点掀开,扑面而来的恶意让人感到心惊而压抑。

看到50%时,我在思考后续发展。

看到75%时,心想,果然和我想的结果一样。

再往后看,才发现,事实远没有那么简单。我以为的结束,是才刚刚开始。

事情的真相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

不看到最后,是无法真正理解恶意这个标题的,而看完后,就会惊叹于它是多么地恰当。

日高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有原则,有正义感,敢直面欺凌。小时候,野野口在学校受到霸凌不愿意去上学,他每天在野野口家楼下等待野野口一起去学校。哪怕野野口懦弱地成为实施校园暴力中的一员并且参与了欺负他的活动后,他依然原谅了野野口。长大后,在野野口想当作家想发表文章时,他也不遗余力地帮忙。但就这么一个好人,恐怕日高邦彦也没有想到,他会被()和自己有着几十年的友情的好友用纸镇砸晕,用电话线勒至死吧。并且在他死后,还被野野口修成功塑造成一个毒死宠物、谋杀妻子、抄袭他人的卑劣至极的形象。

我就是看他不爽,野野口修儿时最直接的恶意,在他的心里不断滋长。很难想象,日高邦彦尽心尽力提供帮助的这个好友,在一年多以前就已经开始精心布下杀害他的大局。

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所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日高在他的《禁猎地》中这样写道。他不知道,他的名气,他的妻子,他的财富,他所拥有的一切都让好友野野口疯狂嫉妒着,最后他死在了好友黑暗可怖的心理之下。

比这冬日温度更凉的,是这人心的恶意。

无疑,《恶意》是一场人性的盛宴--美与丑--日高的善良与野野口的阴毒、参与霸凌的人们的冷漠、想要快速结案的上司。人性这种东西,是不能去捉摸的,像是春风,和煦是它,料峭也是它。

安的种子读后感书评欣赏


《安的种子》一书由黄丽所著,以三个小和尚为叙事线索,讲述了一个关于大自然规律的寓言故事,这是一本童话故事,是值得大家一起共同去读的绘本,你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安的种子读后感书评欣赏。

2019伊始,儿子幼儿园给每个家庭推荐了一本名为《安的种子》的绘本,以此开启新一年的亲子阅读活动。此书曾荣获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优秀儿童图画书奖,它述说了一个等待的故事,故事演示的是等待的智慧。这种智慧来自于对自然法则的认识、尊重与顺应。

在隆冬时节,寺院里的老师傅分别给本、静、安每人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告诉他们这非常珍贵,让他们去把它种出来。拿到种子后,三人各有主张。本想第一个种出来。静想怎样才能种出来?安想我有一颗种子了。在不同的想法之下他们有了不同的做法。本跑去找锄头,直接把种子埋在雪地里;静查找种植书籍,挑选名贵花土与药水,并为种子配备金花盆、金罩子和暖房等;安却在大家忙于种莲花时坦然为寺院继续做着采买、扫雪、做斋饭、挑水等工作,照常做日常功课和散步不同心态的三个徒弟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本的种子没有发芽,他摔断了锄头不再干了;静的种子发芽了,但是为了保暖被金罩子罩住了,使它得不到阳光和氧气,没过几天就枯死了;安的种子在春天种在了池塘的一角,慢慢的生根发芽,并在一个盛夏的清晨静静地绽放了。

在读绘本的过程中,我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了。一颗种子,三种命运;一样关爱,多样诠释;一种教育,多种演绎。它让我重新审视我作为家长对儿子的教育,以及反思我身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

本的急躁,欲速不达不正映衬了我们一些家长和老师对待孩子的那种揠苗助长的心态吗?一方面对孩子的成长操之过急,急功近利,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让各种才艺班和辅导班蚕食了孩子的周末,也蚕食了孩子的童年。另一方面家长们对孩子又没有耐心,急躁,甚至态度粗暴地管理孩子,怎么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孩子也就很难成才,甚至不会发芽。

故事中的静,对种子关心过度,溺爱有加,却忽略了种子发芽生长最关键的东西:水、空气和阳光。金花盆和金罩子虽价格不菲,却也无法使种子成长、开花。这揭示了我们教育孩子的另一种错误,一味溺爱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替孩子包办一切,不去考虑孩子的感受,结果只能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影响孩子的成长。

绘本中只有安心境平和,宛如一潭清澈平静的水,静静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再去播种。他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因时而动,静待花开,所以,才有了千年莲花盛夏的绽放。

世间万物皆有定时播种有时,成长有时,花开有时,凋零有时。养育我们的小孩,就像成长,就像花开,需要时间,需要我们静下心,慢慢来,不要急。其实,孩子就是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等待着适合的阳光雨露的恩赐。真正成长的是孩子自己,家长和老师的作用只是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为他们提供适宜的阳光、空气、水分和温度,使他们茁壮成长。这样,他们才会开花结果,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往后的日子里,希望作为教师和家长的我们,能拥有安一样闲适、平静的心态,用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去爱每一个孩子,多点耐心,多点时间,多点智慧,等待孩子们的成长。

让我们享受每一个安然的等待,最终收获千年莲花的盛开!

一九八四读后感书评欣赏


《一九八四》一书由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所著,是一本正直小说,刻画了一个假想的恐怖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只有战争和压迫,独裁者为了权力不惜一切,下层阶级人们生活艰难。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一九八四读后感书评欣赏。

降噪耳机里轻声吟唱的女声,昏黄灯光下被敲打着的键盘,正是我昨日想象的现在,一个普通周日的晚上九点半。

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在床头柜躺了一个礼拜,今天写完它就可以归到我的小书柜了。

很早之前就知道《一九八四》,早到那时候对这本书的印象就是自己大概是看不懂的,所以也就一直没看。隐约记得是关于正直的内容,然而学生时代正直这两个字给我带来的阴霾挥之不去,我总是不能想象自己能跟正直沾上什么边。再加上小时候每每看动画片正过瘾的时候,遥控器就被我姥爷抢走,接着画面就变成了新闻联播,这导致我对社会新闻和正直内容有一种幼稚的报复心理。

这本书其实是被凑单买的,也因为是凑单的原因,它本在我阅读单里排到了很后面的位置。之所以被提前了,是因为被人推荐阅读村上春树的《1Q84》。这两本书名字的巧合,总让人觉得有什么联系。作为晚辈的村上春树也许是在通过这种方式向《一九八四》致敬,想到这里我觉得应该从源头开始。

还有一个原因是,约莫春节前后看了美剧《使女的故事》,故事是好故事,可惜第二季的节奏实在有故意拖延之嫌。当时看剧的时候看见弹幕在时不时就会提到《一九八四》,那时候也埋下了不小的好奇心。

事实上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1Q84》也读完了。《一九八四》和《1Q84》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除了二者都打造了一个虚幻世界外。村上在自己的作品里多次提到《一九八四》,也提到过我喜欢的画家蒙克,以及喜欢的电影《骗中骗》《2001太空漫游》等等,每每读到这些地方我都庆幸提前有所接触,从而有更好的理解。

回到《一九八四》来说。刚读这本书的第一天我就知道这本书会给我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伴随着恋恋不舍,我肯定了当初的想法。乔治奥威尔在这里构建的世界如此完整,逻辑如此缜密,文字运用的如此巧妙,打开这本书的时候就仿佛掉进了这个世界里,合上这本书,回到现实的时候,往往感到背后发凉。

这是一本只有18万字的精简小说。在开篇没多久就出现了领袖人物老大哥的形象,而且这个形象被描述的无处不在。你可以在任何一个街角、任何一栋建筑的楼梯间、任何一个视野里发现老大哥的形象,并伴随着我正在看着你的标语。事实上,组织也的确无时无刻不在观察每一个人,在外面有巡逻的人员,在室内有监视器;出了家门要提防所有人,因为他们会举报你,回到家里要谨言慎行,哪怕是在梦里,因为儿女会背叛你党的宣言: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几乎也是无处不在的。它第一次出现在书中的时候,我停顿了很久,试图理解这充满着矛盾的三句话。当其含义从果尔德施坦因的《寡头正直集体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被阐述出来的时候,从奥勃良理所当然的态度下被解释出来的时候,我对乔治奥威尔的崇拜达到了一个神化的顶峰。作者用短短几个段落,就解答了我前一天还觉得黑白颠倒的疑惑。只是寥寥文字就将我说服的如此完全,我也不再会质疑书中世界的人们为何被洗脑的如此透彻。

这是一个被主要瓜分成三个大国的世界,主人公温斯顿生活的国家里,战争绵延不断,人民食不果腹。集权政府每天宣传着一次次战争的胜利、老大哥一次次正确的预估、反党分子果尔德施坦因没完没了的恶行但尽管战争总是胜利,正直方向也总是正确,异端分子不断地被打垮,让主人公感到费解的是,眼下的世界却丝毫没有变好,相反地,他挖掘自己的记忆深处,隐隐觉得之前的日子似乎是更美好的,现在的日子却越来越糟糕且看不到头。

老大哥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无一不在印证着可见的今天。能达到这一点,是因为有着很多像温斯顿这样的人,在为党工作。他们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根据现在修改历史,根据今天修改昨天。如此是为了向人民证明,老大哥永远是对的。而当被修改这一行为也被遗忘和修改的时候,虚伪也会变成真实的存在。

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这是一处让我深感背后生凉的地方。

我想到之前有个段子,是微博上有人发现宋祖英唱的《爱我中华》的歌词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这引起了一阵小小波澜。因为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记忆中的歌词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然而年轻一点的网友们,纷纷表示他们一直听的是星座版本。这使我错愕,随即我搜索了百度和网易云音乐,排名第一的宋祖英的版本,实实在在歌唱着星座。虽然后来有解释曾经的的确确是有民族的版本,只是后来在某个时间点悄悄被替换了。但是否可以理解,随着时间后移,如果这首歌有幸还在被传唱,将没有人会知道那个我认为的记忆中正确的版本。

歌词是件小事,但它涉及太多人的记忆,从覆盖面积来讲,其实是很可怕的事。除此之外,上周去书店扫了几页马丁卡帕罗斯写的《饥饿》,文中就营养不良人口统计数字不断被修改的描述,让我怀疑温斯顿是不是来世界粮农组织就职了:

世界粮农组织最近已经减少了他们对世界营养不良人口的统计数字,因为他们改变了统计办法。类似的统计该组织已经做过了多次,1974年该组织的专家们认为世界饥饿人口的数字大约是4.6亿,这一数字和诸如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其他组织的统计结果相差无几。在当时的报告中,专家们还预测说这一数字在十年后可能会达到8亿。到了1989年,预言变成了现实,统计数字变成了7.86亿。

但是在1990年,世界粮农组织重新核查了之前的统计数字,然后声称之前使用的统计方法并不准确,他们认为在1970年时不应该只有4.6亿的营养不良人口,而应该是它的两倍还多:9.41亿。这也使得他们有底气说那一年,也就是1990年的7.86亿并不意味着饥饿人口数量增加了,反而是减少了。少了1.55亿人,这可是个大成就。

来到又一个十年之后的1999年,他们说饥饿人口的数字是7.99亿,距离8亿差的那100万人去哪儿了呢?不管怎么说,这回饥饿人口可真的是上升了吧。得了吧,他们又开始检查之前的统计数字了,然后说实际上1990年时的数字不应该是7.86亿,而是8.18亿,所以1999年的7.99亿又一次意味着饥饿人口数量的下降。我们又赢啦。

好戏还在后头呢:2011年时他们坚持说1990年的数字是8.48亿,到了2012年又说1990年的数字该是10亿,2013年这同一个数字就变成10.15亿。这样看来,要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真的有什么人道问题的话,最严重的就该是1990年的营养不良人口问题了

我们只能说这一切都是因为近三十年来统计方法得到了巨大的改良,但我们还是很难相信在短短三年里,方法就改善到了能多发现之前没人发现的1.6亿饥饿人口的地步。但如果我们不相信的话,又该怎么解释这些统计数字一再出错的现象呢。

白说读后感书评欣赏


《白说》是一部由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著作的书籍,书中主要汇集了作者近年来在很多个场合的公开演讲稿以及和公众的交流,表达了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读完令人感受颇深。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春节在家看了白岩松的《白说》,主要是白岩松2010-2015年的公开演讲稿,以及后期作者再次整理时的读后感。《白说》有谈及音乐,教育,哲学,新闻,自身经历等各个方面。

对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人性和道德的见解。白岩松认为,教育不是让人性变好,而是约束人性中的负面欲望、扬善弃恶。我们倡导道德、公益和爱,期待更多的响应,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满世界去寻找好人,而是要思考:如何用好的教育、好的法律、好的制度、好的环境等,把人们心中原本就存在的善意激发出来。涉及道德的问题,不应追问人们有没有道德,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的社会环境、相关的法律制度,是否进步到了让人们可以展现道德的时候。中国人不缺德,缺的就是让德展现出来的制度保障与大环境。

白岩松讲的是社会道德,那对于一个公司一个部门甚至一个team来说,需要通过公司环境以及制度来约束工作中的消极怠工徇私舞弊等负面情绪,把原本员工心中的积极上进高效等原本就存在的工作态度给激发出来。那从这个角度来看,没有坏的员工,有坏的公司制度。比如说有公司强制996工作制,如果没有做到,影响员工的年终奖等切身利益,会让原本工作高效的员工开始磨洋工,拉低公司的工作效率。那也有公司,对于高效完成任务的员工会给予丰厚的物质以及精神奖励,激发公司员工不断精进工作的氛围。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书评欣赏》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吞食者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