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渔夫和他的妻子》这篇童话,我有许多的感慨。
渔夫心地善良,把比目鱼放生了。但贪心的妻子却提出一个又一个要求,强迫渔夫要求比目鱼去办。比目鱼最后忍无可忍,就把变出来的东西统统收回了。
这贪心的人儿,什么时候才能明白物质上的需求只是过眼云烟,只有心灵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幸福啊!人不能贪得无厌,在你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你就可能疯狂,最终回到一无所有,甚至走向毁灭。
大家都知道陈水扁这个大贪官,大小贿赂款通吃。大到卖官位,小到生活用品。家产已达到几亿美元,还不满足。现在被人们发现了,所有家产被没收,还成了人人眼中的过街老鼠,个个口中谩骂的对象。从台湾高高在上的总统,瞬间变成了失去自由的阶下囚。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所以我们要知足长乐,不要像渔夫的妻子和陈水扁一样贪得无厌。
幸福没有统一的定义,它只是内心的一种感觉。当你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你就会从心里感觉到幸福。即使满足的是一个很小的愿望,也能让你幸福。感觉累的时候,有张软软的床是幸福;肚子饿时,有一碗面就是幸福。当我们降低对生活的需求时,就很容易和幸福相遇。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让太多非分的欲望占据了自己的心灵。它使人常常处于患得患失的状态,也使本来可以过得幸福的人,反而变得没有他人幸福。因为人的欲望是没有终点的,所以我们要懂得品味生活中的小满足。知足可以让人变得坦然,没有非分之想。只有知足者才能常乐,只有知足者才能享受到幸福。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
我们永远在成长的路上,不管现在年龄有多大,心理建设,学习爱,学习独立一直是每个人必修的课程。
偶然在一个公众号的推荐下买了这套心理学的丛书,开始读第一本已经被其中的内容深深吸引,没有生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没有刻板僵化的做人道理。作者用一个个生动、真实存在的不同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分析我们为什么会是现在的自己,告诉大家怎样去面对自己,怎样解开心结,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快乐负责。
"先苦后甜、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作者给我们讲了如何应用这4条规矩来承受痛苦和解决问题。看似很简单的几条规矩,我们也从小就懂的东西,但是真正在生活和学习中运用起来却不容易做到。
学会"先苦后甜"其实可以成为我们在工作中解决拖延症的办法,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快乐。如果总觉得一天的时间不够完成工作,也许就该尝试先把棘手的工作排在前面,先解决了困难的事儿,这样的结果就是前面比较痛苦,后面就是幸福,快乐的时间大大多于痛苦的时间,这样的一天工作效率会有所提升。
"承担责任"和"忠于事实"是每个人都要勇敢面对的,人是本能性的趋利避害的,有时候我们会为了减少痛苦回避责任,逃避事实,以得到暂时的安宁。可是问题不因为回避就能消失,只有当我们能忠于事实,承担责任我,才能真的去解决问题。我们的人生就是不断的在接受新的信息、新的事物,修订人生的地图,使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更加完整。生活中、工作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在我们面前,挑剔的领导,难写的报告,没完没了的琐事,但我们只要能调整自己,让自己认识到事实存在的必然性,然后承担起责任,不找借口,更加努力的去解决困难,所有的事情都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难。
"保持平衡"是我们心理建设上最重要的环节。不寄望与别人来规划指导我们的人生轨迹,有舍有得,找到一个平衡点。唯有如此才能让我们能既能勇敢的承担责任又能拒绝不合理的要求,让我们能为了提高效率学会承受痛苦,又能让人生的快乐多于痛苦。学习保持平衡也就是逐渐心智成熟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判断,什么是可以放弃的东西,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要不断地修正自己,完善自己,逐渐成为一个自律而快乐的人。
(建投财务公司 赵昆 供稿)
渔夫和他的妻子读后感(一)
暑假里,我和妈妈共同读了一篇《渔夫和他的妻子》这个故事,读后颇有感受。
从前有一个渔夫,有一天他和往常一样去钓鱼,钓到了一条非常大的比目鱼,那条比目鱼说他是一位中了魔法的王子,请求渔夫放了他,渔夫回到了家中把这事告诉了他的妻子,妻子很贪心,说中了魔法的王子一定能帮他们住一间草屋,渔夫去请求比目鱼,比目鱼答应了,可是妻子还是觉得不满足,要住一间大宫殿,比目鱼答应了她,但是妻子的态度又变了,她让渔夫去请求比目鱼,让她当国王,比目鱼又答应了,可没几天妻子要当皇帝,比目鱼又答应了,可是妻子贪婪的心又发作了,要当教皇,渔夫吓倒了,可是妻子以皇帝的身份去命令他,渔夫只得又去找比目鱼,比目鱼再一次答应了,这下妻子当上了教皇,渔夫以为妻子这下满足了,但是过了几天,贪婪的妻子还是感到不满足,她的野心在不断地膨胀,贪欲使她久久不能入睡,她要控制太阳和月亮,这下比目鱼恼羞成怒了,渔夫和妻子又住进了那破烂不堪的渔舍里,他们一直生活到现在。渔夫的妻子会变成这样,都是由于她太贪心了,最后变成了一无所有。
读完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不能太贪心,要做一个有良心的人,我们的社会需要有慈爱,勇敢,正义。这些优良品质应该得到颂扬。对于那些虚伪,自私,怯懦,邪恶等恶劣品质要进行嘲讽,谴责。人还是要知足长乐才行,不能好高鹜远,这山望着那山高,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朝着自已的目标努力,否则将适得其反,一无所获。
渔夫和他的妻子读后感(二)
《渔夫和他的妻子》这篇童话,众所周知。读它读了这么多遍,每次仍然感触很深。
渔夫的妻子很贪心,得寸进尺,小草屋、宫殿、国王、皇帝最后,一无所有。
人这一生,只要知足便好。你应该知足于有一个响亮的名字2020,你应该知足于能活在这个世上。即使下一秒上天带给你的是死亡,你也可以知足于自己曾活在这个世上。
知足是快乐的源泉。如果你知足于能活在这个世上,那么你生活里经历的点点滴滴,就成了快乐。只要你能知足于某样事物,那么,在它之上的,一定是快乐。知足其实就是乐观,对每件事感到知足,乐观一点,你的生命将很精彩。
曾读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个人的女儿死了,但她却把女儿当成是上帝赐给她的礼物,应该珍惜拥有它的时光。当时就很震撼,这位母亲很伟大。懂得知足,这是一个多么简单而又神圣的道理!有多少人能够永远做到这点?答案也许是,零。
我觉得《三国演义》里最聪明的应该是远离世事的隐者。他们知足于悠闲的生活,不去参加战争。那些不知足于平凡生活的英雄们,结果又是怎样呢?不是战死沙场就是操劳过度而死,到头来,结果也只是名垂青史,不过他们知足于这样,又何尝不好呢?
思绪再回到《渔夫和他的妻子》,渔夫的妻子因为不知足于现状而一无所获,不过她应该知足与曾经拥有过大权。
小小的故事,大大的道理,知足于你所拥有的一切,快乐将属于你。
渔夫和他的妻子读后感(三)
今年的国庆假期,我仔细地阅读了心仪已久的《格林童话》,故事中一个个可爱的人物形象总是出现在我的眼前,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特别是《渔夫与他的妻子》这篇故事深深触动了我。
故事是说:从前有一对以捕鱼为生的贫困夫妇。一天,渔夫在大海里钓到了一条比目鱼,谁知比目鱼突然张口说话了,原来他曾经是一个王子,被施了魔法。善良的渔夫把他放回到了大海。渔夫的妻子知道后十分愤怒,便不停地让渔夫向那条具有魔法的比目鱼索要财物。这样一次又一次,她的要求越来越多,最后,她竟然要当统治一切的上帝,这样的要求太过分了。最后,比目鱼又让渔夫和他的妻子过上了原来的生活。
这个故事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每一个人都会有欲望,有欲望并不是坏事,它使我们有前进的动力,使我们不断地向前迈进,去实现更高的理想。但是,这种欲望必须是切合实际的,能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努力来实现。如果这种欲望成为贪念,只想不劳而获,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联想到我自己,因为很喜欢漂亮的芭比娃娃,每当超市里有最新的芭比上市,我总是想尽各种办法缠着妈妈要买,终于有一次妈妈严肃地对我说:想想那些贫困山区的小朋友,连上学的学费都交不起,买不起新书包和文具,更不用说这么贵的玩具了。每个月都会出很多新款的芭比,难道你都要拥有吗?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等你长大了,这个社会的诱惑很多,难道你都想试一试吗?当时我觉得妈妈的话太夸张了,很不以为然。看了这个故事,我觉得真羞愧啊!明天我是不是寄几个娃娃给那些小朋友呢?我该好好想一想了
读了《渔夫和他的妻子》这篇童话,我有许多的感慨。
渔夫心地善良,把比目鱼放生了。但贪心的妻子却提出一个又一个要求,强迫渔夫要求比目鱼去办。比目鱼最后忍无可忍,就把变出来的东西统统收回了。
这贪心的人儿,什么时候才能明白物质上的需求只是过眼云烟,只有心灵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幸福啊!人不能贪得无厌,在你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你就可能疯狂,最终回到一无所有,甚至走向毁灭。
大家都知道陈水扁这个大贪官,大小贿赂款通吃。大到卖官位,小到生活用品。家产已达到几亿美元,还不满足。现在被人们发现了,所有家产被没收,还成了人人眼中的过街老鼠,个个口中谩骂的对象。从台湾高高在上的总统,瞬间变成了失去自由的阶下囚。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所以我们要知足长乐,不要像渔夫的妻子和陈水扁一样贪得无厌。
幸福没有统一的定义,它只是内心的一种感觉。当你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你就会从心里感觉到幸福。即使满足的是一个很小的愿望,也能让你幸福。感觉累的时候,有张软软的床是幸福;肚子饿时,有一碗面就是幸福。当我们降低对生活的需求时,就很容易和幸福相遇。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让太多非分的欲望占据了自己的心灵。它使人常常处于患得患失的状态,也使本来可以过得幸福的人,反而变得没有他人幸福。因为人的欲望是没有终点的,所以我们要懂得品味生活中的小满足。知足可以让人变得坦然,没有非分之想。只有知足者才能常乐,只有知足者才能享受到幸福。
(小小年纪就有这么深刻的感受,可喜可贺!联系实际选取的事例较为典型,因此很有说服力。)
《渔夫和他的妻子》读后感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在这本书里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里疾病的根源。”本书共分四个部份: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忙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本书开篇即说: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用心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职责、尊重事实、持续平衡。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们不愿意推迟满足感的心理。直面问题,会让人感到痛苦。而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而且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痛苦,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例如:我此刻正在写这篇读后感,其实已经拖了很久,总觉得有个事没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写永远不会有。当我应对现实,放下搞笑的游戏和小说,虽然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设,但是静下心来去写的时候,,心理上却感到很简单下来。也许需要绞尽脑汁,没有了玩乐的简单,当我写完之后,感到情绪舒畅,好像放下了一个包袱。而类似的事情其实经常会出现,有时候会我们能够直面问题,以用心的态度去解决它,而有时则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过且过。而且越是安逸的时候,越是不愿意用心应对,也就是不愿意推迟满足感,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记得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给几个四五岁的孩子每人一块糖,然后告诉他们如果此刻就吃也能够。但是如果能够等到明天早晨还没有吃,那么就能够再得到一块糖。然后观察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立刻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坚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块糖。在这之后,实验人员跟踪观察这些孩子,发现那些坚持住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都获得了成功,成为杰出人士。想想就会明白,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能够应对糖的诱一惑,做到了推迟满足感,这种自律的精神和潜力在今后的成长中会给他多大的助力啊。作者是一位心理医生,所以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许多心理治疗的例子来解释自己的观点,因此使人在看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一精一辟的观点,凝练的语言,读后令人深思。我想这本书,它给予我们最多的是勇气,人生苦难重重,人生错综复杂,人生悲喜参半,它告诉我应以勇气,以责任感,直面属于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人生问题,而不是逃避他。只有直面自己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才能超越自己,自己的心智才有可能慢慢的变得越来越成熟。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最容易走的路最好走吗?——读《亨利八世和他的六位妻子》有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谁的眼睛最好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