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云裳读后感800字

云裳读后感800字

《云上的日子》影评800字。

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已经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些思维的火花在观看过程中可能转瞬即逝,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观后感。我们可以用写观后感的方式将各种感触和思考组织在一起。那么观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云上的日子》影评800字,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云上的日子》影评

这是安东尼奥尼于1985年中风身体不适后,人们期待已久的电影,也是作者酝酿时间最长的一部电影。人们曾一度担心,安东尼奥尼因疾病的折磨,甚至丧失了与人交流的能力,还能摄制影片吗?但历经十年的准备,在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后,在与其《一个女人身份的证明》相隔13年后,他终于在其学生、朋友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的鼎力相助下,在其妻子恩里卡菲科和多年来合作的好朋友们的关怀支持下,于1995年世界电影诞生百年之际,完成了这部杰作,这是大师战胜疾病显示自己仍有巨大的能量的证明,是其非凡的勇气并洋溢着青春活力的证明。

那么《云端之上》表现的是什么呢?由马尔科维奇饰演的导演(实际上就是安东尼奥尼本人)这一角色,就是将影片的片段串联在一起的人。那么这四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联系这四个故事的纽带就是安东尼奥尼那对女性世界的好奇,对女性的魅力和神秘内心的探索以及对男女之间的那种互相不能沟通的现实所进行的探究:原本很简单的性爱,也演绎成了彼此不能给予、彼此不能接受的尴尬的形态。总之,这部影片延续了大师一向的风格,仍然在表现当代人在生活中的感情捉摸不定、变幻莫测。在安东尼奥尼的影片中,摄影机的运动,镜头的剪辑,场景的组合,布光的应用,这一切不是为了彰显技术的能力,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在银幕上展现出人物不可叙述的命运、事物发展不可捉摸的结果,这就是安东尼奥尼的电影的魅力所在!说人物命运的不可叙述、事物发展的不可捉摸,是因为这种最终的结果是要在习以为常的视觉中体验和感知到的,在日常一些看似偶然性的事件体现出来的。这是安东尼奥尼感知事物、拍摄和观察电影的方法。制作电影不仅是出于美学的意图,也不是徒劳无益地使用美丽的画面,而是为了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所以,有的影评家认为,在马尔科维奇的串联过程中所使用的话语(由圭拉担当编剧而写出的对白),诸如他在探索生活和艺术功能之间的关系,探索人和神秘事物,探索上帝显灵等等,不仅显得苍白无力,也与安东尼奥尼的影片风格不符,削弱了安东尼奥尼电影的独创性:因为安东尼奥尼的电影着重于表现力,凸显画面的效果,从他的《爱情纪事》到《爱神》的每个段落里,突出的是画面而不是语言。但也有安东尼奥尼的崇拜者,如著名导演贝尔托卢奇则说:对大师的作品我们只有欣赏的权利,没有批判的义务。显然,安东尼奥尼与费里尼等大导演,在意大利是被神化了的导演。所以,影片中尽管有这个小的瑕疵,但这并不影响到《云端之上》仍是大师的上乘之作。

其次,由马尔科维奇饰演的手拿照相机的导演,称自己在寻求电影故事、寻找画面,实际上,安东尼奥尼借用影片中马尔科维奇的口在坦诚地告诉大家,他,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他的天职就是孜孜不倦地寻求电影画面,寻求那种最真实的画面,但却始终找不到那种最完美的画面。安东尼奥尼这种对艺术完美性的执著追求,是在激励着电影人:永无止境地去探索能够反映真实的一个又一个画面。而事实也证明了这点,《云端之上》公映后,不仅获得了好评,在票房上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尤其是受到青年观众的青睐,这表明安东尼奥尼仍然有创新精神,仍然能焕发出艺术生命力,仍然一如既往地在寻求最真实的画面,正是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打动着观众的心。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山里的日子影评500字


《山里的日子》影评

《山里的日子》由王海兵执导,讲述的是《油画》的作者罗中立重返大巴山的故事。全片以罗中立为线索,记录了《父亲》原型人物的孙子邓友仁一家及其乡亲们的真实生活。片中有绿油油的山林、金灿灿的稻谷、肥嘟嘟的猪仔、淳朴的村民......在这所有人都故乡缺失的年代,王海兵用他的摄像机把我们关于乡土的记忆再次复活。影片分为《冬闲》、《回乡》、《嫁女》、《农忙》、《收获》五个小集,整体风格比较清淡。

山里平常的日子,脚踩土地的农民,这些意象都是久居城市的我们早已远离的东西,但这却是我们无法丢弃的根,是城市的根。在城市里步履不停地生活,似乎让那片土地渐渐远离了我们。我们眼前是一大群玻璃和水泥的怪物,他们压迫着我们,追赶着我们,让我们狼狈不堪。《山里的日子》让我们陷入故乡的情怀中。大巴山的人民朴实单纯,大巴山的日子平淡真实,整部片子能体现出王海兵的人文情怀。纪录片中人物的不同特征都有着比较鲜明的表现,为了孩子努力挣钱,勇于尝试新的耕作技术的邓友仁,外出打工贴补家用的大女儿,照顾弟弟、有理想的二女儿,调皮捣蛋的小儿子,打着口官腔的社长邓大贵以及永远画笔不停的罗二。

相较于大型的纪录片,《山里的日子》更加有时代的意义和社会的原味。它记录的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人物。虽然是小人物,但折射的是一个群体的生活状态。也许一开始没那么吸引眼球,但这是部值得去感悟,去思考的纪录片。本片让我们借由影像的魔术,重新审视那片我们人类根植的土地,那片饱含深情的人性故乡。

影片的末尾,在王海兵的讲述中,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这一年,同过去的每一年都一样,也许又不太一样。邓友仁的大女儿云华孕育着一个新的生命,小女儿红梅开始了新的学习之旅,而罗中立新的创作生活也开始了。一切似乎有了起色,一切似乎开始变得充满希望。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在经历了一次大山深处的寻乡之旅后,又将开始新的一天。

《向阳的日子》影评1000字


《向阳的日子》影评 - - 属于父子的宝地


这部影片的导演曾是时尚摄影师,并且是人像摄影师,所以片中的人物镜头很有时尚大片的风范。

影片有几处亮点。首先,开场的几分钟,用唯美简洁的方式,将父亲恒远的第一段婚姻带过,这种形式有点像沙画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性。

其次,影片在配色和色调上做足了功夫。比如父亲和后母暧昧时的布景,枕头褥子全是墨绿色,被子则是大红色,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反差,并且突出了人物的肤色。这种富丽的布景和简陋的环境有很大出入,算是为艺术让步吧。儿子向阳3次进入幻境,后两次幻境的色调很贴合情节。一处为鲜红色,预示剧情将向悲剧反转。另一处是淡蓝色,迷幻的氛围,激发了观众的忧伤之情。

第三,饰演父子的两位演员。饰演父亲恒远的吴超,是舞蹈专业出身。他的表演充满了舞蹈演员特有的激昂感,能把观众的情绪完全带动起来,这正是影视科班生的弱项。小演员海尔夫显得非常老道。片中一幕,父亲抽伤向阳的小手,回家路上父子无话,最终父亲放下架子,向儿子道歉,小演员瞬间哭成了泪人。这完全不像头一次演电影的人。

影片制作精细,但剧情枝节太多,最大的问题是埙,画画和炸鱼这三个情节。

埙这个情节毫无必要。从父亲送埙,到离家前的道别,没起到任何作用,有始有终,却没有中间。

父亲教儿子画画,这是父子重新建立感情的重要方式。向阳搬来前,父亲为房间画上向日葵。此后,墙上贴着儿子的画,铺垫儿子喜欢画画。紧接着儿子在学校写板报,老师竟让他参加书法比赛,这里的剧情荒唐了。父子关系生疏,足以为儿子偷钱提供理由,没必要旁生枝节。再后面,父亲发现儿子的烂笔头,注意到墙上的画,决定教儿子画画。之后画画的情节消失了,父子间最多的交流便是炸鱼,只有父亲的向日葵标记继续做着铺垫。

炸鱼的目的为引出剧情的反转。儿子送鱼回家,途中进入幻境,看到了鱼和黑猫,预示将以悲剧收场。本以为父亲会在炸鱼时发生意外,剧情节又转到了矿难。

基于以上分析,最起码埙是可以取消的,能让剧情再紧凑一些。父亲的向日葵签名,足以联系儿子的名字向阳,所以没必要只画向日葵。另外,儿子问过母亲的样貌,但父亲并没有画出来,这是一处遗憾。至于炸鱼,父母相恋,舅舅追忆往事都和炸鱼有关,但为什么不用画画这个桥段代替?父亲为母亲画像,久之产生爱情,这也圆了儿子想知道母亲长相的情节。那条将儿子代入幻境的鱼,完全可以用普通的梦代入情节。

剧情中也有别具匠心的一面,就是儿子偷父亲钱的情节。

儿子第一次偷钱时,父亲替儿子隐瞒,埋下了祸根。父亲抽儿子这场戏,剧情没有交待清楚,应当和偷盗有关,村民怀疑儿子偷盗,所以父亲会抽儿子的手。因为这场误会交待的不够,所以弟弟诬陷儿子偷盗时,儿子异常的举动便无法说通了。因为前面埋下的祸根,后母无法相信儿子,儿子为正清白去找父亲,通过向日葵找到了父亲的矿区。

但是,父亲放心外出时,儿子和后母已经相处融洽,所以他留钱是怕儿子偷钱。也许儿子是想问父亲,为什么给自己留钱?

奶奶的葬礼上,父亲把遗照涂上了彩色,被村里的人数落。父亲到家回时,全身漆黑。

很想知道,为什么小主人公总戴帽子?


(这篇文字很乱。影片看完一点收获都没有,剧情太空了。影片描绘的父子之情倒是很温馨的,遗憾是悲剧收场。观影中发现很多摄影的路数,导演真的是摄影师跨界。谈不上对人像摄影师有偏见,更多是在羡慕。可以躲在影棚吹空调烤暖气,外景地都是名山大川,受万人敬仰。人文纪实就惨了,风餐露宿,提心吊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但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是独到的。像所谓的时尚作品一样,拍的很美,但缺少灵魂和感受。)

《山里的日子》影评400字


《山里的日子》影评

《山里的日子》主人公是 四川省平昌县驷马镇双城的邓友仁,这个人也是著名油画作品《父亲》原型人物的孙子。油画《父亲》的作者罗中立数次回到大巴山中的双城村,本片故事也由此产展开。纪录片纪录了罗中立重返大巴山的经历以及邓友仁一家及其他相亲们的一段真实生活。

在这个小村子里,春种秋收,夏忙冬闲,山里人既像他们的祖辈一样,无法摆脱靠天吃饭,土里刨食的命运;同时又凭借辛勤的劳作和实实在在的追求,竭力改变着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婚丧嫁娶,喜怒哀乐,一个个真实生动的生活细节,绘成了一幅幅乡居生活的隽永画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与事件,再现了巴山百姓朴实坚韧的品格和他们代代相承,成长、变化、奋斗的生命本质意义。《山里的日子》全片时长3小时15分,但拍摄时间却长达一年3个月,也正是这样精益求精的作品为20世纪末中国农村乡居生活,留下了永恒的纪录。

山里平常的日子,脚踩土地的农民,导演用他的摄像机把我们关于乡土的记忆再一次复活。通过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看到山里人质朴的生活方式,虽然只是一些片段的组合,却有整体的力量,令我们深深陷入这部纪录片的魅力中。

影片的结尾,在黄海兵的讲诉中,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一切都似乎有了起色,一切似乎都在变得充满希望。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在经历了一次大山深处的寻乡之旅之后又将开始新的一天。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影评800字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影评:陈妍希的一场游戏一场梦
鱼为

娄烨导演的这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依然和观众探讨欲望与人性的迷思,但我更想和大家聊聊影片中的畸恋,是的,这部影片中,有很多对情侣,但没有一对爱情是正常的连阿云与姜紫成,姜紫成与林慧,林慧与唐奕杰,唐奕杰与连阿云,林慧与林家栋,林家栋与小诺



是的,关系图谱就是如此的混乱,而危机正是崩盘之前的各自相安无事。或许这混乱的人物关系图谱中,每个人都曾用心过计较过,但不可否认的是,最终所有人都被这混乱的关系所羁绊。于这混乱中最令人惋惜与伤痛的,是来自连阿云如戏如梦一般的爱情,她陪伴姜紫成从台湾崛起,再荣归故里,风光的背后,是她一再容忍对方的过火,并最终殒落异乡,大好青春,终究敌不过如纸情薄。



对于连阿云这个角色,陈妍希在影片中几次给她惊艳的表现,一次是在故事的闪回里,她长发中分,灯光在发尾镀上一层光晕,而她眉眼与脸庞带着蓬勃的青春气息,对着话筒唱着《一场游戏一场梦》,灯光下她的表情有一丝冷艳,打动了姜紫成,也把观众的心敲了个稀碎。真的,看她唱歌这一幕,很容易就会爱上她。只是谁都没想到,这首歌却成为这个角色命运的注脚。



再次惊艳,是陈妍希作为女强人出现在影片中的新闻里,此时的她早已褪去青涩与舞厅里自带的风尘妖艳,给人一种历练与成熟,那是只有经历过大风大浪之后才有的自信与魅力,这并不是角色单纯改变装束与妆容就能做到的,从陈妍希的身上,你会发现人物的成长与转变,判若两人,大概是一个演员对一个角色最好的诠释。



第三次感到惊艳,是看到她狼狈行走在雨中,眼神里,一点不甘、一点绝望、一点愤怒、一点悲伤、一点冷,还有一点点疯狂,此时的她并不知道自己命运的走向,只是在做最后的挣扎,说实话,陈妍希有过太多的让人记忆深刻的角色,但唯独这一次,开始让人感觉到人物由里及外的深刻。娄烨的影片加载了如此漫长又沉重的一段故事,交给演员的任务,也就严苛起来,而她做到了给出角色的更多可能。



这种赋予角色的出彩,很多时候是建立在感情的挣扎之上,这一点正是最需要对演技的地方,她把林慧从精神病院带出来送到自己最爱的男人手上,镜头里,只是人物关系稍稍带上了她一点,但那个躲在背后萧瑟落寞的表情,反而比镜头前面热烈的拥抱更让人注目;为了拿下合同,她软硬兼施,但也被唐奕杰一句话攻陷,是酒醉后的迷乱?更像是心碎后的堕落吧。汽车里,连阿云和林慧两个女人的对峙,则让她有了彻底爆发的机会,这场戏,看的有些惊心动魄。



陈妍希塑造出了连阿云最风光迷人的一面,也在影片中给予了她命运漂浮动荡之感,她如此努力的爱和恨不过一场游戏一场梦而已,却也如烟花在夜空,如冷水在心头,最后化为姜紫成看向火光时眼角的一行清泪,也定格成为《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中那朵埋藏在心底的绮梦。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一)

文:十一月的雨

《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1994年最受中国人关注的一部国产电影,姜文的导演处女作,年仅16岁的主演夏雨凭借影片中的马小军一角获得当年的威尼斯影帝的称号。

在这些光环的笼罩下,作为一个影迷,我很难不对它产生期待。因此产生的后果就是,看完之后我感到有些失落。我并没有获得想像中的快感,或者共鸣,或者感动。而至今还留在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是它始终昏黄的色调,是它弥漫期间的荷尔蒙的气味,是马小军或者忧愁或者躁动的心情。

忘了是哪个人曾说过:“我看《阳光灿烂的日子》不感动,是因为它是姜文的青春,而不是我的。”

这大概就是我第一次看完后说不出它的个中滋味的原因了吧,记忆之中我并没有如此的疯狂过,青春飞扬的时刻好像总是伴随着安静的影子,躁动不安的心灵也掩盖其中。但是看着他们在一起疯狂的打闹,看着他们骑着自行车在街头巷尾狂奔拍人,看着马小军为了证明自己从高高的烟囱中跳下来满脸煤黑还嘿嘿大笑,看着他疯狂的爱上米兰后因为她而疯狂。我感到的是体内的一种性格的缺失。正因为我没有这些记忆和经历,我体内那些本该被青春释放的激情躁动的因子被埋到了最深处,以至于自己都以为它们并不存在。等到类似的电影情节才将它们从沉睡中唤醒。然后,那种欲探求的渴望和未经历的遗憾会随着起初的不熟悉慢慢的弥散开来,而在记忆中留下一道别样的风景线,一副被涂抹成为金色的画卷,一段沁人心脾的乐曲。

向往的东西通常会被主观的美化,而姜文试图还原的回忆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于是在这一点上,我找到了与这部影片的契合。

姜文在影片的开头,用画外音道出了自己的感慨:

“北京,变化这么快!20年的功夫,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我几乎从中找不到任何记忆里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分不清幻觉和真实。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的更多,也更难以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了,使我眼前一阵阵发黑……”

马小军生活的时代在我看来遥不可及,但是同属于青春的朦胧气息却跨越了时空精确的传达到了我身边。那种摸不着抓不紧道不清却又确确实实困扰着我们的感觉,往往让人无从喧泄,只能流露。有些人紧抓着它不放,不厌其烦的无限放大,病态般的沉溺其中,这在当今众多所谓的青春小说中随处可见。也有些人始终渴望着强硬,他们不愿意被这种前所未有的忧伤所困扰,可又确实无法摆脱,于是他们便用相对叛逆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证明自己的存在,寻找自己的出口。马小军便是这样的一类人。

他无法被困在那个他看来死气沉沉的教室,那个束缚自己激情的地方完全有悖于他的风格,于是他选择逃课。从一个屋顶转到另一个屋顶,从一间房溜到另一间房,这样的行为在他看来并没有任何感情上的色彩,他不过在本能的猎取属于他人空间中的新奇。而近乎顽童的本色看起来也让他乐在其中。

这种乐趣一直单纯的持续着,直到他在某间房中看到了米兰的照片。一个漂亮略显丰满成熟的女孩子,自此闯进了他的生活,也打破了他内心的平衡。

第一次在房间中碰到米兰的时候,姜文用一种窥探的视角直观的精妙的展示了马小军当时复杂细微的内心,趴在床下的他迎接的是一种更为刺激的心理向他发出的挑战,这让蠢蠢欲动的他感到有一丝疑惧却又兴奋不已,空气中开始弥漫淡淡的荷尔蒙的气息。当时的他可能不会想到,最终的他却无可奈何的败下阵来。

他开始模仿大人的言行举止,他在路边等着她的出现,在路上主动和她搭讪。当自己笑着被称作弟弟时,他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弱小。

他炫耀地带着米兰去见自己的众多兄弟,没想到她却和自己的朋友相谈甚欢,对自己不管不顾,他第一次感觉到了强烈的醋意。

于是他做所有得一切想重新引起米兰的注意,证明自己是个男子汉,那种渴望是如此的强烈,他可以为此奋不顾身。事实是他也做到了,但仅仅是米兰惊鸿的一瞥,象征的一笑,简单的一句。而后又回到了漠视。

这是一种侮辱,这是一种不可饶恕的忽略和蔑视,可能在他看来,这也会是一种背叛。米兰背叛了自己赤诚的心。可是同时体内涌动的冲动又让渴望得到的他无比眷恋。这种矛盾挣扎的心理让他无法呼吸,想要摆脱却没有出路。这并不是可以用打一架就解决的不爽心情,这是让他无法强硬的忧伤。

在这样的情形下,马小军选择了最反叛的方式来做最后的突围。面对着虚弱的内心,他却摆出了最强硬的姿态,他想用强暴的方式得到米兰。我至今还清晰的记得这段高潮戏,当反抗的米兰大喊到:你觉得这样有劲吗?然后以示威的姿态停止了反抗。“有劲!”这时的马小军却在这之后夺路而逃。

他想用最强硬的姿态证明自己,却用歇斯底里的极端方式撕碎了本来神秘而朦胧的美好,一切都变得触目惊心,在他心中代表着完美青春的米兰霎那间被剥离了外表。那一刻,他失去了她,他只能夺路而逃。

其实在很多艺术作品中我都可以找到类似于这场戏的强烈感情,冯唐的《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用一个让我震惊的结尾给了我一个让我流泪的无可奈何。瑞典电影《教室别恋》中,男主角最终脱离了这段曾让他沉迷的畸形恋情,当他毅然离去的那一刻,他想要证明自己超越单纯欲望的真挚与坚强。

如果说之后在雨夜中高喊着米兰的名字是这份感觉的回光返照,那在餐厅里和好友反目成仇就是这份感觉的彻底碎裂了。而且作者还在怀疑着后者是否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也许记忆中的自己还未做最后的反抗便败下了阵来。

姜文的记忆终结于一个富含隐喻的场景,马小军在游泳池里,每次他想探出头来上岸时,都被朋友们用脚蹬回了水中。经历过这些后,孤独的他渴望的是之前的友谊,可是他却被永久的疏离,他无法再融入曾经的团体,孤独无助,无所适从。

回忆结束了,回到现实了。颜色却从流彩的黄色变成了黑白。

承载着记忆的黄色让人温暖感慨,正在行进的现实反而冰冷低调。

总会有一天,现在的生活也会变成曾经,浓缩成记忆在脑海中发酵,透出别样的气息。追根到底探求它是否真实已经毫无意义,重要的是我们曾经在路上,我们曾经疯狂。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二)

姜文带着修复版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参加了今年威尼斯电影节“经典重映单元”,重映的电影较之前增加了5分钟。《阳光灿烂的日子》被爱电影的人们重新提起,人们不自主地想起自己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于是重新按上了播放键,芦苇尾巴就是其中一员。

重映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推出了一款极简海报中,在海报中,一枚“别致”的气球成为画面的主体,熟悉电影的观众都知道,正是这枚“气球”导致了马小军弟弟的出生,这枚特殊的气球,也正是一代人懵懂青春的最好注脚,不禁让人想起电影里那个汗水四溢,躁动不安的成长夏天。

同年代的人,关于青春的记忆大抵都相似。最近两年,似乎格外适合怀旧,从《那些年》到《致青春》到《合伙人》到《小时代》,创作者们将类似于自己的青春搬上大荧幕供大家各自消遣,赚足眼泪同时又赚足票房,可他们其中的大多数基本都是时间和市场的结合产物,青春故事说着说着,就脱节了就不青春了,唯有《阳光灿烂的日子》将其进行到底,纯粹得一塌糊涂,没有物质没有禁锢没有妥协没有现实。

它不似《那些年》的唯美和感慨;也不同于《致青春》后半截的隐忍与无奈,也没有《合伙人》里那样“挥锤纽交所”大得吓人的伟大梦想,更没有《小时代》的物质和各种背叛。现在的青春题材的电影,一面是为了纪念和缅怀,另一面有着它更为重要的作用:赢取票房和塑造一批少男少女们的新青春偶像,之于柯景腾沈佳宜,之于林萧顾里顾源周崇光,而《阳光灿烂》里,马小军怎么都不像是个白马王子吧,因此,到底是没有引发女粉丝的蜂拥。

唯有在灿烂阳光里,在遍地的红旗中间,他们就这样度过自己的青春,有冲动、有爱情、有性、有幼稚、有失败、有冒险,也有成长。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其实不尽然。只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告诉我们,青春哪有像童话般美妙,哪是“我喜欢着你,你也正好喜欢着我”的默契,哪是梦想横飞的年岁,虽然有阳光、灿烂、喧闹、欢乐、自由自在、初恋的甜蜜,但也会有不负责任、心虚、精力的夸耀、害怕孤单和被人排挤,多半还是庸俗和平凡的,是生活琐事,是少年念想,是岁月痕迹。

于是,摒弃了浪漫、青涩、唯美、弹钢琴、打篮球、天台、图书馆、好看的校服、俊男美女们等众多养眼搭配的词,蓬勃、跳荡、躁动、鲜活、激情、妒忌、偷窥、暴力、热血澎湃……一系列的词构成了他们身上关于青春的主要标签符号,正如影评里说,《阳光灿烂的日子》价值不在年代,而在于它的真实、感人,于是《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真实和不煽情才显得尤为珍贵。

关于讲故事的人

记得以前上专业课时,痞子老师曾盛赞过:姜文是中国内地最好的导演。对于那时候仅仅看过《寻枪》和《让子弹飞》的芦苇尾巴来说,关于姜文的才华理解得一点都不详尽,只觉得他的电影有意思。的确,后来明白,姜文就是别人口中那个会讲故事的人,他19年前用了和18年后(2012年《少年派》)李安类似的手法,在马小军和刘忆苦一起过生日的那场戏了,讲了两个截然悲喜的故事,观众可以喜欢其中任意一种,至少都是真的。马小军(姜文)在这里有一段独白,他说自己的记忆发生了偏差,加上此前关于米兰睡着的画面,这是第二次偏差。这样的不确定,在芦苇尾巴看来,正是一种诚实的表达,轻狂的岁月谁不幻想幻想,谁不夸大其词一番。

顾长卫的镜头也是会说故事的,老师以前所说的用镜头来讲故事大抵就是如此,虚弱的讲故事手法是用语言,在影片里,顾长卫的镜头总是带着一种朦胧的不透明感,好像总有一层轻薄的雾气在镜头前,也可能是90年代的机器设备问题,但这绝对没有构成拍摄问题,反而成全了另一种迷人的层次。在顾长卫景深层次分明的题氲氤远和手提摄影机的动荡介入下,铺排了成千上万状的迷人影像。年轻人的骚动,幻想的神秘,青春期的性好奇,不受束缚衍发的残忍和暴力,都比文字更直接锋利地印入观众脑海。

其实更加奇妙的是时间过后,电影中这些人的改变和不变:那时候的顾长卫还只是个会有镜头的摄影师;冯小刚站在三尺讲台前和一群小屁孩斗智斗勇;王朔将双手背在后面装老大;王学圻和斯琴高娃饰演马小军的父母;那时候的夏雨介于青涩和伪成熟之间;宁静发育得极匀称,耿乐青春正好,像个摇滚青年;陶虹和左小青,花般的年纪。19年后,电影中出镜的各位几乎都成了大腕,顾长卫坐到了监视器前;冯小刚自成黑色幽默一派,今年还选为春晚导演;王学圻斯琴高娃一如既往的演技派;那些男孩女孩独当一面,有了各自的生活和工作…..庆幸的是,他们依然热爱忠于电影,姜文依然是那个入镜出镜的影帝和最佳导演。

因为该电影一直被人津津乐道着,关于它的评论也数不胜数,背景、主题、情节、画面、台词、人物都被各种分析过,芦苇尾巴也不好班门弄斧,仅感性一番。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三)

“那时候好象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我们,阳光充足明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或许都还记得这段来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台词吧。我无法给这样的青春下定义,洒脱蓬勃也好,宁静美好也罢,甚或是压抑痛苦。但有一点是不能否定的:这是成长。成长总是左右着个人记忆,而一部影片成为个人记忆的载体时,导演似乎会激动并且格外用心地去完成。各个角度都cover到的镜头,梦一样有点迷离的画面,甚至很容易填充进观影者的青春虚构。从想好好的讲故事,到这位回忆者忽然质疑起自己记忆的真实——其实他很明了自己是一个叙述兼编写的人,而青春只是一个虚幻、想象和夸大。在此刻,个人的记忆开始左右着成长,那现实的过程似乎已经被抽离而不再重要了。在回忆里,总是带着美好的青春往事,也有“逝者如斯”的惆怅。

有时候我们愿意忘记很多事,但有时候却要清楚的记住一些事。然而要明晰地分辨“记住”与“忘记”之事间的界限却是模糊的。导演姜文显然在这里放弃了叙述“文革”的痛苦。虽然在影片一开头就能从巨大的毛泽东画像中读出历史,也能在影片中那些为了听音乐假扮是外国使者而被驱赶的人或者马小军(夏雨饰演)被认为是反动分子而被抓的情节里看出。但很多人认为这种对“文革”轻描淡写的感觉仿佛隔靴挠痒,而这大概也只是记忆者对从历史而来的沉痛不能消化的反应,影片虽然没有正面反思这段历史,但影片却并不因为也不应该具有“文革”的特殊背景,就非得拥有更多的历史负担。显然,历史与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但个人的成长经历并不一定会从历史的过程中得到,就像我们同样面对法西斯,有人从战争里感知苦难,而有人则从亲人那里更加明了爱的可贵。所以我想,或许只有通过这样的手法来表达,才适合自己的青春记忆。出生在文革里的人,并不是所有人的童年和青春都夹杂进大人眼中的历史,相反的——阳光是充足的,穿着军衣奔跑、呼喊,还有那带着懵懂的初恋。

大概对于我来说,一段反思是难能可贵的,然而那种在历史中喘息的个人记忆的风采,也是我所喜欢的,毕竟导演阐释的是青春而不是灾难。

留心一点,大家都会发现,小人物的命运经常出现在伟大的作品中,或许是因为平凡的小人物那不平凡的命运更能给人精神上的安慰和心灵觉悟。电影原着是王朔写的《动物凶猛》,我没有读过,所以不知道谁是动物,为什么凶猛。但我试图去体会马小军作为个体生命在那段岁月里如何完成自己的青春——这个故事却是许多人青春的交汇,我们一样玩游戏,一样到处闲荡,一样打架,一样抽烟,一样对性充满幻想,一样追恋喜欢的对象,一样撒谎,一样挨过父亲的打骂。

记得一个暴风雨的夜晚,马小军跑到米兰(宁静饰演)的窗下,歇斯底里地呼喊着:“米兰!米兰!米兰……”,这种毫无顾忌地发泄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才能做出来,同样他歇斯底里地踩着单车去米兰的住处,又歇斯底里地将她按在床上,扯她的衣服,结果却是被米兰压的动弹不得。情感的失落、朋友的背叛并不是一句台词——“彻底的掰了”所能诉说完尽的,以至在游泳池里,马小军看到了他们在岸上伸手要拉他时,却是被他们踹入水中。从水中向上看着岸上那扭曲的脸和不断踹着的脚,青春的放荡和夸张的痛苦也随即而来。

成长后(事实上成长永远只能是过程,而不能是结果),人们是不是会问:我拿什么来祭奠你,我的青春——因为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或者像一位网友说的,人不可能两次被同一股风吹到。影片最后,马小军变成了大款,坐着加长林肯车,那些朋友也在,呆子满面春风,这“物非人是”的年代青春已经不在了。或许,人也不会两次被同一缕阳光照射到,于是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大概就只在记忆里,也常常被唤醒,而每次唤醒时,内容也往往不尽相同,并且已经是虚实难分了。

参观游览云上的院子有感


参观游览云上的院子有感

岭上多白云
云上的院子观后感之一

城里人进山,乡里人进城。 十年之前大城市的人们以为流行。
十年后小城市的人对乡村旅游、民宿旅游、生态旅游也成了新宠。
2019年10月24日下午,我来到仰慕已久的民宿古村落云上的院子进行游览体验。
在这里能让忽忙的脚步慢下来,让浮躁的内心静下来,让忙碌的日子闲下来,让来去匆匆的身影留下来。
在这里有乡愁的记忆,有文化的传承,更有家的味道。
在这里有自然的山风,有头上飘过的白云,有原生态的植被,有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之美,有深山古村老屋石碾原始之美。
在这里。
通过游览体验,看到的一些现象,感受到这里可能是,自古以来一处静心品茗休闲养生的净土;也可能是万里茶道的一个驿站。
在金陵坡村的不远的村叫茶棚,还有附近一个村叫茶棚掌。在2013年修武一位苏老师在茶棚掌村发现一个石碑,记载着茶有关的内容,现存放在圆融寺旁边七贤茶道馆内。 离云台山仅有几里地山西境内的青莲寺有一块石碑,记载着煮茶的经过。一位热爱茶文化的赵先生进行了碑文拓片,文涛艺术馆的刘女士又进行了装裱,并送我一幅留存。 这些村名、地名、碑刻使我联想到《中国名茶志》记载:唐朝时期怀州是一个贡茶基地,这些地方可能有遗存的痕迹。再者可能与万里茶道有关联。
这些联想,是否与唐朝贡茶基地和万里茶道有关联,需进一步考证。
希冀热爱茶文化的有智之士探幽求实,寻根求源,挖掘历史,使怀州贡茶跃然史册。

白云流霞,美不胜收
云上的院子观后感之二
去年看到焦作日报记者到精品民宿旅游的标杆云上的院子采访报道,我很想去游览体检一下,由于诸多原因未能成行。2019年10月24日下午,这个愿望得以实现。
二点半从市里出发,驱车顺着圆融寺东北方向行驶,在大东村东边进入金云路(金陵坡到云台山的盘山公路)行驶,三点一刻到达云上的院子。 盘山路绕来拐去已辨别不清方向,后来根据太阳的位置,判断院子是坐南向北。
云上的院子是在金陵坡村废弃的院落上建立起来的。
院子的门口是砖混结构的月亮门,旁边有块木板上写着云上的院子五个行体字。
院子里右手边是一个停车场,左手边是两垛玉米棒子。沿着人行步道向院子里行走,迎面是为公室,紧靠办公室是一座三间拱式圈门的两层砖混结构建筑,下层中间一间为拱门,上层全部为廠露式可以瞭望。往上走是一个旧式剧场,剧场边有一棵古槐树。再往上走就进入民宿的院子,共有11处院子,分别以周围的村名命名院子的名称。即陪嫁状、茶棚、西向阳、秀水、片马、石翁、一斗水、龙门、银窑河、聚钱掌、东篱下。
这些院子依山傍岭,抱林而居,既传统又时尚,将不规整的石头、旧砖碎瓦与现代建筑材料组合,形成了高端独立的院落。游客们居住在这里,小隐于野,赏天上云卷云舒,听树下叶起叶落。
办公室的另一侧是公共活动区域,共享厨房、云谷餐厅、蓝染手绣坊、陶艺作坊、读书屋、影视室、展览室、品茗室、琴房、书画展、文化产业研究基地、乡村旅游培训学校等。
这些设施错落有致,曲径通幽。靠近公共设施有座小桥,过了小桥是通往山里的小路,路边矗立一座二十多米高的瞭望楼,岭下边还有正在施工的项目。
云上的院子基本上看完了,我攀附着石阶来到了金陵坡的最高处,一览众山小。白云掠过头顶,秋风习习,山下植被红中有绿,绿中有红,好似一幅浓彩的油画。正在欣赏之余,大片的白云流走,太阳透过云层,洒出道道霞光,直射在院子的所有建筑上,泛起层层波光,人也仿佛在云彩中行走。
太行山中的白云流霞真是美不胜收,韵味无穷,让人流连忘返。

乡村下午茶
云上的院子观后感之三
云上的院子与老家莫沟两处民宿,均出自于郑州市合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志华之手。
这个院子两年前杂草丛生,是一个断壁残垣的荒废校园。这个村有点本领的人也都把家搬到城里了,仅剩下孤独老弱的空心村。
彭志华两年前来到这里,见到一棵500多年树龄古槐树,认为这里必定有着古老的传说与故事,遂想让这棵古槐撑起片片绿荫。便招集方方面面的专家、学者以乡村下午茶 的形式进行头脑风暴,智慧碰撞,结果云上的院子概念就迸发出来。
他所率领的团队以美学理念聚合民宿经济,将自然与生活融为一体。以独特的设计理念,文化创意的注入,休闲业态的重构,品牌形象的塑造,使修武深山的一个石头村变成了农业附加值提升的民宿小镇。
他所率领的团队以营造舒适的私人空间,良好的配套设施,完善的公共场所,赢来一批又一批的回头客,完成了农家乐旅游向精品民宿的转变。
看了云上的院子建设,使我想起在2013年担任焦作市茶文化研究会组织工作时,曾组织过一次养生茶会,在这次茶会上,我分享了养生八字理念,即吃气、喝油、闻香、品茶。简称:吃、喝、闻、品。
吃气:居往在都市的人们一个星期坚持一次,到远离城市的山区和空旷的田野里,吃进新鲜空气,扩大肺活量,使自己的真气逐渐还原。
喝油:每天坚持喝1525毫升特级初榨橄榄油或冷榨亚麻籽油,使血管柔软通畅,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闻香:闻植物精油或沉香、檀香、听古琴音乐,一星期至少一次,使精神愉悦,七窍通畅,回归自然,心旷神怡。
品茶:喝茶变为品茶,懂茶性,品茶味,知茶韵,忙里偷闲,享受瞬间的快乐。
在云上的院子可以吸收新鲜空气,扩大肺活量;可以静心品茗,思虑长远;可以闻香悦脾,七窍畅通;可邀三五好友云上聚餐;可举行小型笔会,海阔天空;可举办茶会雅集。琴棋书画。
云上的院子观后感已写三篇,占用了大家的时间和空间,深表歉意。
一些感受和想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朋友们批评指正。

地球上的星星影评


地球上的星星影评

大家好!本来把这个题目报给 陶老师的时候,是想在公益群分享的,后来咱的课表安排在这儿,我记得咱们家长学校这边分享过这部电影,只是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兴趣再来一起回顾一下这部感人致深的电影?

让我决定再次分享这部影片的原因,其实是我再次重新观看的时候,看到了很多以前看不到的细节,所以,也想通过这次分享让大家知道,好的东西不一定只看一次,可以反复地去看、去思考,会得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这部影片我记得是已经看第四次了,前两次是连续看的,因此写了这部电影的观后感。大家在今天我们分享之后,去看一看我曾经写过的观后感,看看是不是有了很多不一样的感受。

我想从几个部分来进行咱们今天的分享:

第一个分享:别让孩子形成“我不行、我不好”的信念。

在这部电影的开始,就是一位老师在公布一次考试的分数,我注意到,每一个孩子的分数好像都在20分左右,而我们的小主人公伊桑却只有2分。

大家不妨去做两次设身处地的感受:第一个,去感受一下小伊桑拿到这个分数应该是什么样的表现?而事实上他的表现是什么样的?这是小伊桑真实的感受吗?他的行动说明了什么?

按我们正常的想法,当我们取得这样一个低的不能再低的分数时,我们会非常的难过和沮丧,并且会觉得对不起老师和父母,甚至会觉得自己很糟糕。现实中,这样的孩子会有怎样的表现?小伊桑一直是面无表情,甚至有着他这个年龄段孩子没有的一种落莫和木纳。从他的脸上你绝对看不到他内心有一丝因考试失利而出现的内疚和不安。

当看到这儿的时候,大家觉得这是小伊桑真实的感受吗?他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表现?

大家不妨想一想自己来家长学校之出,当你看到孩子因考不好而无动于衷、不思悔改、不求上进的漠然表现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我记得不止一个家长告诉过我:我的孩子考不好也不知道着急;我的孩子一点也不求上进;我的孩子考的不好却没有努力的行动……

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因为只有我们弄懂了孩子表现的原因,才能真正去理解孩子,只有理解了孩子,我们内心才不会窝火对不对?当我们理解了孩子,内心平静的时候,自然就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分析问题,就能找到真正帮到孩子的好方法对不对?

前两天,有一位家长曾跟我这样交流:我的儿子从高二开始成绩下滑的非常厉害,从前二百名下滑到今天的倒数几十名,真是非常着急。关键是看到他好像一点也不在乎,每天就知道玩,不努力,我说他吧,他就跟我闹,甚至不理我,这可怎么办呢?

大家看看这个案例,如果你是这个孩子,你觉得你会出于什么原因表现出不在乎,而只知道玩,不努力的态度?

分析其原因一般有这么几点:一是,孩子已经在数次的失败下得出一个自己就是不行的结论,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有点破罐子破摔的心态。

二是,孩子在这样的成绩面前有点无能为力,学习上确实遇到了困难。

三是,孩子在用这种态度进行自我保护。

对于前边的两个原因大家都能理解吧?第三个原因咱重点说一下。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被周围的人认可和接纳。而当这个人感觉到自己不被接纳,并且有可能会伤害到自己的时候,他会出于一种本能地在外边给自己包裹上一层保护色,告诉周围的人,我根本不在乎现在我这个样子,所以,你也不用来训斥我、笑话我,我已经放弃了,所以,你们也放弃吧。

回头说咱们的孩子,假如这个孩子真的放弃了自己,那么他可能真的不在乎什么分数、别人的目光、父母的责备。而偏偏是我们的孩子不管现在的状态你是不是接纳,他总是有一种愿望,就是得到父母的认可和接纳,因为这是他自信的重要来源。所以,当他的成绩不好时,当他看到父母因为他的成绩而伤心、生气时,他内心是很在乎的,但他现在又无能为力,你说让孩子怎么办?他只好装出一幅满不在乎的样子,他是想让父母好受点,也想让父母闭嘴,不要来责备我,我根本不在乎。

大家从小伊桑听到妈妈问他试卷发下来没有时那种漠然的表情,当听到哥哥说自己每门都是第一时那种羡慕和高兴的眼神中就看得出来,孩子还是很在乎成绩的,更在乎自己在妈妈眼中的形像。当哥哥有意无意地问伊桑把那个拼图快拼完了的时候,小伊桑脸上也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当我们能看到孩子这些不在乎的表现背后的这些原因时,我们是否也能用另一种心态去面对孩子?当我们以理解、接纳、认可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再是看到孩子的不作为,而是会去分析孩子成绩不好到底是出于哪种原因?会想办法去做些什么帮到孩子怎样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不是呢?

刚才案例中的妈妈,我曾问她:“你觉得你现在带着怨气去跟孩子交流时,能帮到孩子吗?”妈妈很诚实地说:“不能,孩子现在根本不让我说话,一说就得吵起来。”

大家来看看这个结果,是不是因为妈妈根本不能静下心来去接纳孩子、理解孩子成绩不好背后的原因?是不是妈妈现在的状态不但没帮到孩子,还成了孩子问题的一部分?本来孩子只是学习成绩的问题,现在变成了两个问题,就是亲子对抗的问题。大家想想,当孩子的精力用在与你对抗上一部分时,是不是更没有心情和精力去搞好他的学习?

只要我们对症下药,以一个好的心态和态度去面对孩子的学习,是不是更会帮到我们的孩子提高成绩呢?

第二个分享:学会尊重孩子的世界,接纳孩子的世界。

现在咱们再回到影片中来。大家看到电影的开始,用了很长的篇幅展示了水中的生物、天上的飞禽、地上的动物们,不管丑的、俊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都好像生活的非常快乐,他们都在以自己最好的状态生长着。这个地方我们能感受到点什么呢?

只要尊重每个生物的特点,让它们各自在最适宜的状态下生活,它们就会展现出自己最好、最幸福、最快乐的状态。这个时候,你能说哪种动物更好?哪种鸟最好?哪种水中的生物最好?它们各得其所,展现的就是它们本来的样子,所以觉得它们都很好啊。对于这一点,我们是不是都很容易接纳?是不是我们对动物表现的都很宽容?因为我们很明确地知道,鸟就是鸟、鱼就是鱼,如果我想养好它们,我们只能尊重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习性,让它们以最大的限度去成长它们自己就好。我不知道大家家中是否养过什么动物,我们有没有因为它们是同一种动物而成长的速度不一样,长的样子不一样,个性不一样而嫌弃过它们或试图想改变它们呢?比如我曾养过两只小狗,两只小狗是同一个狗妈妈生的,但两个小家伙绝对不一样,一个纯白色的非常干净,一个是黑白相间的毛,相当漂亮。一个爱动,总是把我们的东西到处叼,一个爱静,我们看电视的时候总喜欢温顺地靠着我们腿边睡觉。当时,我们并没有因为它们的不一样而嫌弃哪个,甚至从没去认真地比较它们,只是觉得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可爱之处。

可是,反过头来,再看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做到这样的包容了吗?我们有没有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拿我们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做比较?我们有没有觉得我们孩子赶不上别的孩子时感觉非常气恼?我们有没有在心里存在着一根“好孩子”的标尺时时测量着我们的孩子?我们有没有当孩子不符合我们内心的标准时而对孩子责备和怨恨?

咱们先不慌去得出结论,接着看我们的小主人公伊桑的经历。

咱再看一个镜头:小伊桑欣喜地发现地上有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拿在手里左看右瞧,其实只是一个拉链的一部分而已,而他却非常珍视地从兜里拿出一个袋子,并小心地把刚刚收获的这个宝贝收纳其中。大家可想而知,那个看起来很旧的袋子,应该是小伊桑的一个万宝囊,那里边是一个我们这些成人不能理解的世界。还有一个镜头,小伊桑把从外边捞来的小鱼苗倒入鱼缸时那种欣喜的表情,让人看了就觉得特别舒心。那是孩子的另一个世界。

而做为我们成人,可以回想一下,我们的孩子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时候,把一些小石头、小棍棒捡回家,当宝贝一样存起来?回想一下,我们有没有尊重孩子这个特别的世界?

我记得女儿上初三时候,不知道从哪儿买来一些男明星的画像,然后拿脐带贴满她房间的两面墙。这让我和老公非常不满,一个女孩子,怎么能只挂男明显的画像?并且那些色彩还都是黑灰色调的,反正当时我看到的时候,感觉非常不舒服。可是,女儿却对这些明星特别喜爱,并且我知道她最喜欢的就是罗志祥。

我后来才明白,那就是当时女儿的一个特别的世界。好处是,我那时已经在学习一些心理学,没有过多地批评女儿,虽然不满,还是像很多朋友们说的压抑住了自己。因此也不算给女儿造成很大的伤害。但我们对于那些画像的态度却也引起了女儿很大的不快。

大家想一想,我们看到的为什么总是会和孩子不一样?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孩子们拥有的世界总是让我们感觉不舒服?

原因就是我们总是在以我们成人的价值观、处世观、人生观等去衡量我们的孩子,我们却忘记了孩子们的世界只属于他们,每个阶段他们自己创设的世界正是他们成长的空间和力量。

很明显地,孩子们的世界也是在不断地变化地,到女儿上高二的时候,她已经主动把墙上的画像摘下来了,我问她原因,她说:“感觉有点压抑了,不喜欢了。”然后,再在女儿墙上出现的便是一些可爱的形像,一些色彩显明的东西。特别是女儿上了高三后,突发奇想地在墙上开始倒计时,我到现在还保留着那时的原样。现在截图给大家看看哈。

影片中有几句歌词我觉得很感兴趣:“有一点甜,有一点酸,有一点近,不算太远,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是……自由。触手可及,但又转瞬即逝,如那海市蜃楼。梦的外套,暖如毛衣。云之彼端,我的世界。”

从这儿我们得出一个什么经验和教训呢?

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世界,接纳孩子的世界与你想的不一样,让孩子在自己的世界中去摸索、去成长。尊重孩子每个阶段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孩子们大了以后有自己的隐私,更要尊重孩子有着跟我们不同的爱好和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开心,也才会成长为他们最好的样子。

第三个分享:不给孩子贴标签,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影片中还有这样一个镜头:小伊桑的一些伙伴们在玩球,球踢出了很远,他们命令伊桑去捡,伊桑很高兴、很痛快地把球捡了回来。但是却由于扔过了头而把球扔到了别处。这让伙伴们非常恼怒,都一起大声地指责伊桑,刚开始,伊桑像做错了事一样的表现出了愧疚、害怕的表情,很容易地接纳了别人的指责。那些伙伴的态度非常恶劣,大声地责骂伊桑:“你脑瘫了?!看什么看,快去把球捡回来。”小伊桑当时的态度真的很像大家说的“受气包”,直到一个伙伴开始边骂边推搡他,才激起了小伊桑的怒气,与这个小伙伴打了起来。最后,因为他身体的弱小,吃了很大的亏,但他也同时咬了那个伙伴。

大家现在能回想起当时的情境吧?大家想一想,小伊桑为什么当时表现出一幅逆来顺受的状态?

大家可以梳理一下影片中的一些镜头: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个人的分数,小伊桑以2分的成绩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小伙伴们不让他加入玩的行列,他只是和两只狗在一起玩耍,并且还会被孩子们要来喝去;妈妈和爸爸拿他跟哥哥不时地做着比较;检查的老师把小伊桑和另外的几个同学罚站在校门口,让所以上学的孩子们都看到他们“不听话”的样子;老师因小伊桑不能读出课文而把他赶出教室;家长和老师的见面会,成了老师向父母告状的控诉会;老师要求他转学,原因是他智商太低;在新的学校被老师和同学打击,原因是他太笨。

大家从这儿可以看出小伊桑为什么会逆来顺受了吧?他在别人不断地告诉他“你不行!你笨蛋!你不好!你不可爱!”等时,他慢慢地接纳了别人的看法,在内心也认为自己就是别人看到的这个样子,虽然有时还会疑惑,但最终还是接纳了。所以,当别人再说他、训他笑他的时候,他甚至会觉得有些麻木了。

从这儿,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教训?

不要轻易地给孩子贴标签,不要轻易地给孩子负面的评价,当孩子一次次经历失败后,一次次被别人告知他是不行的时,他就会真的向这方面发展,他真的成为一个什么都不是的孩子了。

这需要我们去注意自己的言行,自己的心态,不要过早、过多地给孩子贴上不爱学习、不知道感恩、太懒、太没礼貌等标签,不然,你的孩子真的会向这方面如你的心愿了。你要在内心真正觉得你的孩子非常优秀、非常努力的孩子,是一个别人不能比的最独特、最棒的孩子,这样,你才会真正地接纳你的孩子暂时的脱离常规、暂时的不合你的心意、暂时的顾及不了你的感受和你的世界,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慢慢靠近你的期望、靠近你的心意。

在这儿,不但是指明显的标签,比如直接告诉孩子你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还指你内心给孩子的标签,比如你内心认定孩子是个不听话、不上进的孩子,即使你不说出来,这只是个隐形的标签,但孩子是能感受到的,他会通过你的一言一行、你的一个表情、一个眼神能体察到你对他的评价和认定。

“与其承认我不行,不如说是我不想。”这是影片中尼库巴老师的一句话,这也正是让我们看到了有些孩子为什么表现的不去学习、不去努力的原因。每个孩子都不愿意被父母和老师贴上“笨蛋”、“不行”的标签,所以,他们会怎么做?他们会用不去做告诉你们“不是我不行,而是我不想学。不是我笨成绩才不好,而是我没有努力才不好。”

大家明白这个道理了吗?能理解孩子有些行为为什么让我们那么恼怒而他们又无动于衷了吗?明白为什么说这是孩子的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了吗?

这时候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是给孩子自信,让孩子放心,即使你成绩不好,我们依然爱你,即使你成绩不好,我们依然喜欢你。给了孩子这种自信后,孩子才会踏实地去做他自己的事情。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因为你的标签会成为一种负面的感召力量,让孩子向着你认定的方向发展。

第四个分享:负能量是不断地累积的,并且会在某一时刻暴发。

大家来看几个镜头:小伊桑在受到小伙伴一再的攻击后,突然地暴发了,暴发的让他的小伙伴们也有点愕然。他用尽全力去跟那个孩子厮打,并咬伤了那个孩子;在楼道里,他余怒未消地把花盆踢倒;在楼顶上,他还在不断地运气,并攥紧了他的两个小拳头,眼泪不断地流下来。当他回到家时,跟他打架的孩子正跟着气急败坏的母亲在诉说着他的种种“恶行”,爸爸忍不住伸手打了他,并且不断地数落着他在学校惹事,在家也不安分。而这时,小伊桑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委曲地为自己辩解,而是笑了起来。14

大家觉得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刚才那个像头暴怒的小狮子一样的孩子还能在这一刻笑出来?

大家是不是觉得小伊桑这几个镜头表现的反差很大?先是很温顺地给不领他一起玩的小伙伴们拾球,小伙伴指责他也只是低着头听着;后是跟小伙伴暴发严重冲突,打了起来,并把楼道内的花盆踢倒;再后来面对爸爸的指责噗嗤一声笑出来。

小伊桑只所以发生那种暴怒,其实并不只是对那个攻击他的小伙伴的愤怒,这只是个导火索,这时候暴发的还连带他内心积聚已久的愤怒和怨气,大家从他已经上了楼梯又折回来把花盆踢倒就可看出来,他内心的愤怒还没有完全发泄完。这一切做完之后,他看到一只断线的风筝,便开始平静下来,等看到爸爸再指责他的时候,他内心的愤怒已经发泄完了,所以,他能那么开心地笑出来。我的感觉是,他从来没有机会,也不感这样的发泄过,这次的发泄,让小伊桑内心那个充满负面能量的气球一下轻松起来。

从这儿,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教训?

不要让孩子内心积聚太多的负面能量,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如何疏导孩子的情绪,不让孩子的负面情绪积聚在心里。而这样的疏导需要我们自己有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这就需要我们的自我成长,然后,我们也要学会疏导孩子情绪的技巧。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内心才会是纯净的、轻松的。

第五个分享:尊重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接纳孩子的独特性。

小伊桑总是把字拼错,却可以拿来油彩做一幅非常漂亮的画,从他对色彩的喜爱,看到他的兴趣及敏感点在哪儿,也可以看出他的短板在哪儿。考试的时候,小伊桑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去算题,让你觉得又可笑又可爱。

到了新学校后,小伊桑还是不被老师看好,语文老师羞辱他,美术老师责罚他,体育老师让他罚站出列,英文老师责骂他,数学课也让他变得疯狂,老师和同学都嘲笑他,让他更感到孤独和无助。好像有成群结队的可怕的蜘蛛在侵扰着他,后来,这一切好像变为毒蛇,要吃掉他,让小伊桑怕极了。当大家看到愤怒的小伊桑在操场上一圈一圈地奔跑的场面时,有没有感觉到一种心痛?看到这儿,大家有没有觉得,小伊桑在学习方面是不已经无药可救了?

这样的几个回合下来,那几句歌词唱出了小伊桑的心声:“我已无痛,我麻木了。七情六欲全褪去,我一无所有。”有一句话说的好“哀莫大于心死”,一个小小的孩子到了这样的地步,大家可以想一想,学习还有那么重要吗?真的是学习成绩能代表一切吗?小伊桑真的是一无是处吗?

“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给你开一扇窗。”我非常喜欢这句话,也真的相信这句话。在这时候,好在有一个老师发现了小伊桑,接纳了小伊桑,也理解了小伊桑,发现了小伊桑的独到之处。

大家看几组镜头:当老师看到小伊桑面前一直是一张白纸的时候,他没有批评他,只是轻声地告诉他:“没关系,慢慢画。”当他看到小伊桑一直低头发呆时,他也只是关心地问:“怎么了孩子?不喜欢画画?”老师的眼里没有责备,只有一种深深地关爱和担心。

当学校的其他老师把这些孩子们看成不听话的跳蚤时,老师却说了一句:“没什么,在美术课上不表达情绪还有什么意思?”也许这位老师已经把小伊桑空白的画纸也当成了一幅画来解读。

当尼库巴老师通过瑞杰了解到小伊桑读写方面的困难时,他到办公室翻出了小伊桑以往的作业本,他没有恼怒孩子的不会学习,而是想去了解孩子为什么不会学习。他想发现小伊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从这儿我们是不是得到一点启示?智慧的老师和家长不是去发现孩子的问题,而是去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所在。不是去用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去评价一个孩子,而是去思考和寻找孩子真实的样子。

这个从老师的几句话和表现中就可以看到:当他跟那些有残疾的孩子一起玩的时候,他的眼里看不到一丝的看不起和嫌弃,而是充满了对他们每个人的爱。在跟佳蓓诉说小伊桑的情况时,他的眼中充满了心疼的泪水,他说:“他很危险,一言不发,经常沮丧和恐惧,他的眼神充满了求救,我害怕他会一直低落下去。”

从这儿,大家是否能看到一颗善良而充满爱的心在为孩子跳动,在用心去感受对方的心灵之需?这是我们这些父母应该做的事,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去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并使之发挥到极致。然而,我们总是拿一把心中“好孩子”的尺子丈量着孩子,或者用社会上统一的“好孩子”的标准来衡量着我们的孩子,一旦不符合这个标准,我们便内心充满愤怒和怨气,一个“坏孩子”的形象也明显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后来,这个老师打开了小伊桑的心门,小伊桑也在绘画方面表露出他天才的一面,特长的一面。这一刻也就是小伊桑一点点找回自信、找回爱的契机,但是,生活中又有多少这样的老师呢?我们的孩子又哪有这样的幸运?

这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这些父母担当此任,去发现你的孩子、理解你的孩子、接纳你的孩子。当用心去做这些的时候,孩子会给你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所以,我们要学会接纳,生活中有像伊桑的哥哥这样认真努力地学习的孩子,也有像小伊桑这样不爱学习但有着其它特长的孩子。咱们需要认清自己孩子的特点,分析孩子的特长和短板,用正确的方法让孩子的长处更长,用爱去接纳孩子的短板之处。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健康在成长,成为他最好的样子。

第六个分享: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内心世界。

大家来看一个镜头:小伊桑的爸爸要出差,但他却跟小伊桑说:“以后再也不回来了。”小伊桑很害怕,马上跟爸爸认错,不让爸爸离开他。

在孩子不同意的情况下,把孩子放在了寄宿学校,小伊桑先是哀求爸爸妈妈不要留下他,然后是哭着追赶载有他心目中最亲爱的人的车子,最后,是绝望地隔离了自己。

大家想一想,一个人被人抛弃并且是在自己很无助、很无力的情况下,内心有着什么样的恐惧感。当爸爸跟小伊桑说再也不回来时,爸爸说话的目的也许是只是吓唬一下孩子,想让孩子更听话、更懂事,却没想到被小伊桑解读为“爸爸不要我了,爸爸抛弃我了”。这样一种抛弃,对于一个还没有自我生存能力的孩子来说,对于一个只依赖父母的孩子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与恐怖的事情。

接着,父母也是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把孩子送到了所谓的“好学校”,目的是让孩子变得更好,让孩子得到更快的发展和成长,却没想到被孩子解读为爸爸妈妈都抛弃了他。孩子便从当初的恐惧变为封闭了自己的内心。

有几句歌词跟大家分享:“我从未告诉过你,我有多畏惧黑夜,我从未告诉过你,我有多在意你,但是你都知道对吗?妈妈。你无所不知,我亲爱的妈妈,不要在人群中丢了我,我会找不到回家的路,不要把我送去远方,远得你都记不起我,我真的那么差劲么?妈妈。当爸爸把我举过头顶,在高处旋舞的时候,我都会寻找你,希望你给我带来安全,我没有说,但是我在害怕。我表现的若无其事,但我的心很低落。你无所不知对吗?妈妈!”

大家听到这些歌词,听到这些孩子的心声,有没有一种心酸、心痛的感觉?

孩子是多么的信任我们,孩子认为我们能了解他们想要什么,但我们真的了解吗?

这是什么?这是孩子在告诉我们他最初的安全感来自我们,来自我们这些妈妈,来自他最信任的父母。而我们都做了什么?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却做着伤害孩子的事情。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你要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你不听话妈妈不喜欢你了。”“你不听话就把你丢掉。”等等。我们当然目的非常好,只是想通过这种恐吓让孩子更听话,可是没想到,这样的听话背后是孩子内心无比的恐惧。如果这样的事情连续的发生,孩子会在以后的人生中一直害怕分离,因为每一个分离都会被他解读为抛弃和不喜欢他。即使到了成年人,也会让这样的感受在他的生活中重演。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无论何时,都不要用恐吓去达到你教育孩子的目的,因为那样做的结果是害大于利很多倍的,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这一点,我感受非常深,我小时候送到外婆家待了很久,虽然得到了很多的爱,但到现在都害怕分离。

第七个分享:掀开问题看实质。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尼库巴老师在一次家访中,看小伊桑的画册,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小伊桑在画一家人的时候,开始是一家四口紧紧地靠在一起的,但是,画中的一个小孩子,离那三口人越来越远,直到淡出他的画册。大家看到这儿,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小伊桑的父母在孩子身边时一直都只是把这看做一幅幅画,而没想到这里边有着孩子内心的独白?

尼库巴老师问小伊桑的父母:“为什么要把孩子送走?”伊桑的爸爸是这样说的:“我们别无选择,一点好转的迹象都没有。我大儿子门门功课第一,可是他呢?是他的态度问题,他对待学习和所有事情的态度。经常调皮捣蛋,不能与别人相处,不听话。”尼库巴老师打断了他的话:“我想知道原因,可你说的这些都是表现。”

大家怎么看老师的这句话?咱们来回想一下,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的目光所到之处,是在问题的表现还是会去寻找问题的根源?

我曾在成长小组跟几个姐妹分享过这个问题,孩子出现的问题有些是一样的表现,但问题的根源却会有很多的不同。比如说孩子的上网问题,表现都是迷恋网络,但每个孩子迷恋网络的原因却是不同的,有的是迫于学习的压力,想在网络上寻找一个释放压力的突破口;有的是受到伤害,到网络中寻找那种温暖的情谊;有的孩子失去了自信,在一次次输赢中寻找自信和快乐。而这些方面有的是来自父母的伤害,有的是来自老师的压力,还有的是孩子的认知出现问题。所以,当一个问题出现,不要只去看问题的表面,而是去寻找问题的根源在哪儿。治病治根,用在我们的教育中也是非常非常有道理的呢。

而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孩子的表现,很少去想孩子这样的表现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一直在努力而一直没有效果的原因之一。

影片中,尼库巴老师发现了小伊桑读写错误的规律,找到了孩子为什么总是零分的原因,所以,他也找到了如何去帮孩子的方法。即使改正起来非常困难,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走的大方向正确了,还怕走不到目的地吗?

所以,大家以后在遇到孩子的问题时,当你感觉到孩子的言行让你不舒服或不能接受时,不要只去责备或无奈的叹息,静下心来去想一想为什么吧,只有找到那个原因,才能真正把问题解决好。

用影片中尼库巴老师的话结束咱们的分享吧:“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天赋和梦想,妄想成为个全才,即使这一切只是痴人说梦。”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迟早有一天他们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我们又何尝不在做着孩子成为全才的梦呢?我们又何曾时时想起我们的孩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贝呢?

大家再回头看看老师对小伊桑的托举镜头吧,孩子的双手上举,整个身体完全的舒展,是尼库巴老师给了孩子一对飞翔的翅膀,让孩子快乐、幸福地成长,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孩子的那个托举者,让我们的孩子能在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一片蓝天翱翔,能成为最好的他们自己。

《地球上的星星》影评500字


《地球上的星星》影评

明天端午节,今天放假在实验室没事,闲来观看了早已存在在电脑里面的这部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这部电影片由阿米尔汗执导并参演,看过了他主导主演的《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摔跤吧,爸爸》,每一部都充满着深深的情怀和思考,这部电影也不例外,单纯从名字上来看,我还以为是跟《我的个神啊》类似题材的外星人之类的作品,但是看完后完全颠覆了我的思想,让人陷入沉思。
《地球上的星星》(Taare Zameen par)是一部儿童剧情型电影,讲述了一个八岁男孩和他所读寄宿学校的美术老师的故事。这部电影采用略微夸张的演绎手法,旨在突出彰显每个孩子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天赋,呼吁社会、学校和家庭关心每一位孩子,深入了解他们的天性,帮助他们去了解知识,树立信心,成就梦想。结合自己的一些经历,这个电影给了我深深的触动。
我的姨夫经常要求我弟弟好好学习,为了他的学习可谓煞费苦心,为了他的学习报名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还给他提供了最好的学习环境,但是前天跟家里打电话,家里人还给我说我弟弟不想上学了,学习跟不上,每门课都不及格。这不就是电影伊夏的原型吗?
这也让我想到了自己,在初中和高中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说,有的人天天不学习,成绩照样领先,而有些人一直苦学,最终成绩平平,而我就是后者,我的脑海中似乎还有当时的情境:在上数学、物理课程的时候,各种符号和定理公式在我脑海中都是漫无目的的符号,虽然自己拼命苦学,最终也是靠着死记硬背才勉强考了个普通本科,这跟我小学时间成绩的优异和梦想的强大格格不入,其中的原因并不是自己笨,许多时候只是自己对一些初级的知识不了解,而盲目的去挑战自己不懂的未知领域。到了自己长大以后,蓦然回首,曾经的知识是那么的普通,此时又后悔自己当时没有努力,现在找工作又受到本科水平影响,当看过这部电影后,我认为其实没有什么后悔的,当初也许真的就是自己的脑子还没有达到接受当今高考知识的水平罢了,未来的路还很长,脚踏实地无怨无悔就好了。
话又扯远了,是时候我得让我姨夫看一下这部电影了。

观后感《《云上的日子》影评8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云裳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