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读后感700字

观后感读后感700字

《杀人回忆》观后感700字。

和书一样,观看电影或者视频也可促进人的成长,那些思维的火花在观看过程中可能转瞬即逝,在观看了以后,不禁为演员精湛的演技所钦佩,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作文水平。那么观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杀人回忆》观后感700字,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杀人回忆》观后感打,打死那个杀人犯
叛卡门


观影过程十分痛苦,数次因为线索断掉或出现新的受害者而惊起一身鸡皮疙瘩。既成悬案,更令心痛。宋康昊最后死死的凝视里,夹杂着对放弃追捕的悔恨,以及对犯人狂妄行为的愤怒。韩国20年诉讼期的设定简直令人抓狂,这个时间点不正是为完美犯罪打下基础么。影片前半段呈现出一种插诨打科式的漫不经心,而后半段随着越多的精力和心血投入其中,气氛也愈见压抑。火车山洞后的爆发迎来夕阳下的错过,命运不是在和人开玩笑,命运就是个玩笑。



影片发生在1986年,韩国民主化的前夕,全民还笼罩在全斗焕的统治下。片中有个细节:一个雨夜,检察官打电话试图调动两个排的军人来保护小镇,却被告知军队都派去镇压游行了。可想而知,在上层政客的眼中,恶贯满盈的连环杀手,远远不及示威游行来的可怕。前者威胁到了他们的利益,后者不过是女人弱者的克星。



整部影片的重点除了破案,更多的也在关注当时韩国社会以及警方的种种怪状:在警届,审讯室屈打成招皆是寻常、鉴证科效率低下且技术落后、警力严重紧缺且公信力、震慑力不足(广播站十分不配合工作);在社会,护士要做卖淫的工作才能养活自己、父亲怨恨病儿而让其丢入火堆、学生因为演习的频繁而编造恐怖的谣言、大学生无所事事只能喝酒闹事......疯了的不仅仅是一个连环杀人犯,更是整个社会环境。



负责此案的三名警官,可以说是那个时代警察的代表和命运:苏警官,来自汉城,自诩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犯罪知识培训,虽然比起小镇警官,他的冷静和专业令人眼前一亮,然而他的骄傲与自负也在这种对比之下立现。在他最开始和两名小镇警官打交道的时候,他所面对的,不单单是两个本地警官,更是脱离了正规体制下混乱不堪的、打着正义名义的黑社会。他要求在角落的办公桌而不是晒得到太阳的办公桌,正是因为他试图以拯救者的姿态、融入其中后再改变一切。他是理想化的警察,所以遭遇最沉重的打击后会立刻失控。他常常把档案不会骗人挂在嘴上,却是美国来的鉴定文件彻底打了他的脸。



宋康昊饰演的朴警官,审讯犯人的手段居然是第六感和求神问鬼,在现在看来啼笑皆非的东西,而看着那个时代的两名警察严肃正经的半夜去跪天地求画像时,反而笑不出来,而是令人毛骨悚然。警察昏庸至此,普通百姓的生活不知是何等水深火热。尽管多年来习惯了唱红脸诱导审讯人招供的方式,在面对苏警官的专业和敬业后也极大的改变了生活作风。面对嫌疑犯,在最后关头反而冷静过苏警官,防止他错杀旁人。在认清自己的专业素养根本不适合做警察后,也弃警从商不再祸害一方。



曹警官简直就是恶有恶报的代名词,热衷于暴力审讯,如最后一名嫌疑人所说,连小孩子都知道你们习惯屈打成招。最后断了一条腿,也算是罪有应得。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在一片阳光普照的小麦地上,同样都有孩子路过,然而天使和恶魔共同生存在这世间,暖日高照,却照不进人心的黑暗处,这是人类的遗憾。面对集体的疯狂和大环境的污浊,个人的力量太过于渺小。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全面回忆》观后感700字


《全面回忆》观后感

好电影必得是形而上和形而下都有独到的建构,《全面回忆》摸到了这个门。在动作场面上,它比《超级战舰》高,比《碟中谍4》低;在思维系统上,它比《源代码》高,比《盗梦空间》低。综合两项指标,《全面回忆》已是好作品。

《全面回忆》是最新一部引发我如是感想的电影。人脑如同电脑,记忆可以植入,是本片的逻辑基础。我不想深究温度高达几千几万度的地下岩浆为什么不发威,我被那个超级蹦极车般的坠道唬住了。那像一个巨大的石油勘探钻井架,也像一列直穿地狱的地铁列车,它从东半球到西半球的时间仅仅十几分钟!居然在穿越地心时还有个重力反转。怎么反转的不重要,似乎只是大头冲下变成了大头冲上,但那一瞬间并非闲笔,而是成了男主角单挑机械战警而能获胜的关键。还有那半开放的一层层楼宇式贫民窟,那一环环如同《怪物公司》奇妙门洞的交通体系,那一辆辆横竖穿梭但决不撞车的磁悬浮汽车,看得人心驰神往。

打斗是西式的,没有花哨动作,但拳脚触肉嘭嘭作响,两个美女的互殴比壮汉更凶险。剧情是紧凑的,一个双面间谍的最高境界是不知道自己是双面间谍,柯林-法瑞尔最后像成龙一样不知道我是谁了,但没关系,他知道正义归于哪个阵营。追车、爆炸是连篇累牍的,正角和奸角的转化是翻烧饼的,庄生晓梦迷蝴蝶的疑惑是从一而终的。

导演伦-怀斯曼在商业元素上做足了文章,这是一部看起来有快感的电影。当然,你可以说片中的爱情戏不感人,徒具暴力争夺,而无入骨缠绵。你说对了,可这是一部科幻型的动作片,有性感美女就够了,爱情不是必需品。 如果你不满足于口腹之欲,一定要做些形而上的探讨,《全面回忆》也有的挖掘。

影片设置了两大阵营,东半球的殖民地和西半球的英联邦,故事发生的背景放在了21世纪末被化学武器毁灭大半的地球。殖民地的特点就是脏乱差,楼同废墟,几乎不见阳光,住着的全是贫二代和吊丝。英联邦是文明都市的样子,有日光照射,富人聚居,西装革履,上流社会。小人物们每天乘坐坠道穿越地球,到英联邦的血汗工厂里做工,干得比驴累,吃得比鸡少。吊丝中的觉醒者不甘被奴役,富人的带头大哥就穿过地球来侵略。 这你就明白了吧,这说的哪里是一百年后的世界格局,这分明说的就是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的对垒嘛。中国人辛辛苦苦充任世界工厂,把裤子和鞋卖给全世界,积攒了大量的外汇,却发现问题来了:美国人好吃懒做,却掌握着给世界印钞票的权利。中国人拼死拼活干一年,美国人只要开动印钞机一天,就能把我们的劳动成果稀释了。我们成了不断借出钱的债主,他们成了虱子多了不怕咬的穷人,问题是他们每天风流潇洒,我们每天当牛做马。这是宋鸿兵所谓货币战争,也包含亨廷顿所谓文明的冲突。

这番末世图景,清晰地勾画了当今世界东西方相处的实质。这是未来寓言,也是今时写照。这是娱乐故事,也是沉痛记录。面对此情此景,你可以一笑而过,也可以悚然警醒。反正我看到这里,倒吸了一口凉气。

《杀人拼图》观后感800字


前天在看Lippmann的《public opinion》,由Michael Curtis作序的那版。前言中,苏格拉底的一句话,简直就喊出了我曾经遭到他人批判的执念-how can you know what is good or bad in something when you have no experience of it?而此句,也更鼓励着我写这样一篇杂乱无章而又主观的影评。大概因为身处异乡,和自己的一些经历,就在看到Bob不断被同胞质疑的时候,被人质问着,你在为别的团体服务,而不是为自己服务,简直深深击中了我。


Gramsci的《prison notes》里提到每一个阶层(stratum)都是由一定的共识/常识(common sense)来维系的。正如片子里的犹太人,一次次地质疑Bob,你到底是不是犹太人?你怎么连犹太语都不会讲?你如果还是犹太人的话,就做个犹太人该做的事!

其实,Gramsci的这点可以延伸到任何一个组织,群体,甚至国家。人们讨论自由,向往自由,但是我深信着卢梭说的,自由是遵循自己给自己制定的规则。自由这个字眼,从来都是相对的。苏格兰可以闹分裂,正如别的一些地方,以自由、民主的口号,去实现一些群体的意志。正如过去英国侵略埃及那样,那些人中不乏坚信自己是给野蛮的人民带去文明(参考Saeed的《orientalism》为西方殖民主义铺垫的著作。),而非考虑种族和国家的界限,难免让我这个心思狭隘的人质疑西方有实现自己统治的版图和霸权扩张的嫌疑,此举也非文明。西方可以中国阴谋论,中国可以西方阴谋论,媒体可以报道外来移民者的劣行以此捍卫本国人民的利益(斯洛文尼亚2000年的几个月媒体报道使用模糊字眼,错把合法移民的暂时居住丑化为非法移民,最后使全国通过了阻止移民潮的法律。)弗洛伊德说过,每个人都渴望被连接(请谅解生硬的翻译)。而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个体生而就属于个体不能抉择的群体,国家,民族,语言,这些东西滋长进每个人的经历和身体里,说不清楚是被迫还是自愿。个体可以为了自由意志而反抗,但最后,却不得不看清这种无法抉择的连接。也就是,以前经常和朋友说到的,你可以自己骂自己的学校,但听不得别人骂自己的学校。

对于国家的概念,一直到出国才有了点认识。我听着周围的留学生朋友们分享着自己的故事。即使操着同样的母语,还是有矛盾和分歧。尤其对于一些来自敏感区域的人,中国留学生作为中国人这一身份驱使的民族情感就会显现,有时候,甚至可以不理智到跟人争吵和排他,直至影响到了一个小组的作业。而自己在听这些事情的时候,内心也会彷徨不安,朋友会期待着倾听者给个立场,作为中国人,听者似乎也应该默认一些common sense,比如台湾。如同你自己还未思考明白一个问题,但是群体的概念就给你一种若有似无的压力,
伴随着一种身份认同的焦虑。

为了解决这种身份认同的焦虑和迷茫,个体可以像Bob一样去突破一些边界,甚至法律和自己的职业道德。作为留学生,可以找到自己国家的群体,然后听着老外的牢骚,中国人喜欢跟中国人一块玩;也可以一头扎入外国群体,听着同胞的质疑,你不喜欢跟中国人一块玩。可是,自由意志不该是,我爱跟谁玩,就跟谁玩么?

噢,其实我没看懂结尾。。。。结束。。。

《杀人小说》观后感200字


《杀人小说》观后感


先开始只是去乡间别墅偷情,压死了一条狗。
结果谎言就像滚雪球一样,麻烦越来越多。
酒驾、交通肇事、故意伤害、盗窃
本来用来贿选的钱,要拿出来赔钱。
一群乡野小混混逼得市长候选人几近崩溃。
所有丑陋的事实都被暴露。
这一切都是神秘男子策划的局。
妻子开车撞向丈夫的车,杀死小三。
还让神秘男子帮忙挖坑埋人。
结果神秘男子一开后备箱发现死尸全都是他们的同伴,原来,他们都是被市长和议员杀死的。
但神秘男子早已将此事写到小说里,并公布于众。
据说本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如果是真的,那也太神奇了!
要是做了什么亏心事,就真诚的道歉;如果道歉,别人会很快地忘记。
这是看完本片最大的感受:不要让无尽的谎言埋没你的良知!早日坦白早日解脱!

《我是杀人犯》观后感800字


有幸在选修课上看到了这部不错的片子,故事巧妙,导演拍得好,演员演得好,比较喜欢。
故事大概情节如下:
17年前,社会上发生了一件影响极其恶劣的女子连环凶杀案,狡猾的凶手巧妙的躲过了正义的天罗地网,当15年诉讼有效期到来的那一天,当凶手彻底的逃脱了法律制裁的那一天,受害者的家属因为无能的警察以及残暴的凶手而倍感绝望。正当大家以为惨剧带来的阴影即将消散之时,一本名为《我是杀人犯》的书的出版让所有的人都极为震惊,而书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凶杀案的始作俑者李斗石。李斗石凭借这一本书一炮而红,大发横财。可是,作为当年追捕凶手的警探,崔向久并不相信李斗石就是当年的罪犯,一场激烈的猫鼠之争在两人之间展开。随着故事发展矛盾愈发激烈,受害者的家属联合起来绑走了李斗石,但警探崔向久却深入虎穴将其救出。这时一名神秘人出现,他称他才是当年的那个凶手,于是三人在电视台展开对话。最后真相大白,神秘人确实是凶手,李斗石是当年某一受害者的家属,因为整了容而没有被人认出,而《我是杀人犯》这本书真正的作者确实当年追凶的警探崔向久。崔久向和李斗石一起演了一出戏给真正的凶手,就是要让凶手现身。
首先,我觉得这个片子的创意很好,比较新颖,以前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故事情节。如今的电影互相抄袭借鉴的太多,很多电影看着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记得老师有一次放《危情十日》,看了不到20分钟就感觉到很熟悉,而这部片子比较老我又没有看过,我估计看过了某部片子借鉴了这一部。这种借鉴会让人看着很不舒服,所以《我是杀人犯》在这一点上编剧还是下了功夫(也有可能借鉴了某部我没看过的电影)。
其次我想说说这部片子的两个细节处理。通观全片,警探崔久向和李斗石是很好的关系,彼此非常熟悉,而且《我是杀人犯》这本书是崔久向写的,所以两人对整个案件的过程和他们策划的这场陷阱都是心中有数的。
第一个细节在影片开头15分钟左右,单独和母亲坐在电视机前的崔久向,面对李斗石在新书发布会现场的表现,漏出的是诧异和惊悚的表情,这不应该是一个策划此次事件的人该有的表情,他内心的感情应该是胸有成竹,一步一步都在按计划进行的自信。我感觉这里没有表现到位。
第二个细节在影片的18分钟,在影片前面,崔久向警探对李斗石的感情都是愤怒为主,而在警察局里的崔久向面对上司的刁难却表现出了无可奈何的样子。但在李斗石来到警察局,崔久向在人群面前表现才表现出应有的愤怒。我感觉这里表现了崔久向是有所保留的。
电影里设计的细节很多,就不一一赘述,有的细节衬托了剧情,有的细节就有点不符合情节了。
然后说说这里面穿插的一个情节,受害者家属联合密谋绑了李斗石,关在郊区。身为15年以前追捕疑犯的警探,崔久向并没有表现出一丝的幸灾乐祸,反而是异常焦急。在疑犯绑架李斗石的过程中,崔久向为了救李斗石不遗余力。并且在影片中有相当一定的篇幅在描写崔久向深入虎穴救出了李斗石,我感觉这也是在为后面的结局做铺垫,为李斗石和崔久向早就相识做铺垫。这样一个情节来使得结局不仓促,这样一个情节,也可以把细节不能表现出来的一股脑表现了。这里也不得不说是导演处理情节不够细腻,才出此下策。
我对这个影片的结尾不是很满意,三人在电视台对话,真相大白后,设计了一个凶手逃跑,警探追逐的情节,这里设计的异常唐突。整个片子看了以后给人表现的是一种智慧,而结尾的追逐却给人表现的是暴力。片子最后警探杀死凶手更是让人琢磨不透,凶手在诉讼有效期内被捕,完全是可以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整部片子崔久向和李斗石设计的陷阱是智慧的,整个故事表现的也是正义战胜邪恶。而结尾崔久向杀死凶手,图了一时之快,自己还被送进监狱。难道是导演要表选崔久向也是常人,也会失控?我是没有理解到。
就说这么多吧,简单谈谈自己的观后感。

《金福南杀人事件》观后感400字


《金福南杀人事件》观后感

最近特别痴迷韩国的电影,尤其是犯罪类型片,这次看的是金福南,周五晚上家人都已经安睡,自己舒服的看了完整的故事,本来瞌睡很重的,看完后睡意全无,只好用码字来平复一下心情
不得不说韩国这类电影的确有很多值得点赞的地方,敢于面对事实,敢于直面现实,忠实的执行了电影应该带给人们反思和力量的宗旨,而不是哗众取宠、嘻嘻哈哈
故事情节不是很复杂,一个楚楚动人的白领回了一趟老家休假,从而见识了一连串的诡异事件,地广人稀、无人问津的小岛上男人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正所谓物极必反,终于金福南在看着女儿惨死以后决定反击,而反击却是那样的致命和决绝
从电影中看到的是面对事实,尤其是犯罪事实,人本性中的冷漠无情,为了自己生活的便利漠视生命的存在,最终必将付出代价,当金福南听到闺蜜面对警察说没有看到女儿惨死的真相后,她心已死、念已灭,坚定了仇恨和报复的最后一个理由,于是疯狂的反击开始了,漠视生命和生存权利的人付出了惨重的生命代价
当女白领在警局和金福南的令人窒息的对决之后,令她无法想象的是那根长笛成了她们唤醒童年美好、内心善良、人性正义的力量,终于她开始了勇于面对内心声音的生活,大胆的指认了一起案件的凶犯,当她看到曾经被她废弃的来信时,相信她无比懊悔,勇敢的不够早,童年纯真善良的世界消失的太早了
最后的那个仰卧地板的造型和无岛形状的完美契合让压抑的情绪略有释放;总而言之电影表达的仍是积极向上的力量,怯懦终将逝去,勇气自会到来!
相信勇气和正义的力量你我共有!

《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观后感


《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观后感

作为金基德狂热粉丝的张哲秀的长篇处女作,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可谓厚积薄发,一鸣惊人。片中充满了对金基德的致敬意味,却又有着自己区别于金基德电影的独特魅力。

本片沿用了金基德成名作漂流欲室里面涉及到的元素,女人,岛屿,情欲,以及鲜血。但是导演却又讲了一个不那么金基德的故事。设想一下如果金基德指导这部电影,其中必然会有相当大的区别。首先,福南必然会是沉默寡言,而不是本片中一样侃侃而谈,其次,福南的杀人手段会更加丰富多样,而不是一把镰刀一把大锤这么简单粗暴,而也正是如此,这部片子比起金基德的电影多了一份真实与可观赏性,而其精神内核并没有改变。

福南和海媛的友谊颇有点少年鲁迅和闰土的味道。一个城里小孩在农村暂住,另一个人是地道的农村小孩,他们的生命有过交集,却注定天壤之别。海媛成了首尔金融界的白领,纵然生活中有些许不如意,但是比起被压迫侮辱的福南不知要好多少倍。而命运的残酷对于福南来说还并不仅仅如此。福南开朗善良,把海媛当成了最好的挚友,愿意为她付出一切,而海媛始终以一种明哲保身的态度过活,福南对于她来说,不过是打发寂寞的工具而已,可以说,海媛是现实中很多人的代表,现实世故,而福南则是理想情感的代表,她善良亲切,真挚无私,而正是这种不对等的友谊,让福南心灰意冷,最终走向了杀戮的不归路。

正如古时折柳送故人一样,朋友之间总会有一样信物作为怀念的寄托。而片中断裂的竖笛则是海媛和福南友谊的见证。准确的说这只是福南一厢情愿罢了,海媛并没有把这段友情看的多重,反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忘甚至是回避。而正是这个断裂的竖琴成了最终让福南致命的武器,导演在这里的处理颇具意味,一方面,福南将这个海媛遗弃的竖琴视为珍宝,它是那段在福南生命中最美好时光的象征,而另一方面,它又成为了海媛刺向福南喉管的致命武器,虽然海媛的行为是为了自卫,但却让人有种心酸之感,福南最终还是死在了自己挚爱的朋友手里,当她让海媛吹起曾经熟悉的小调的时候,凄凉悲伤的氛围马上弥漫开来,深入内心。这一段的处理很有特点,但却会让人产生牵强之感。福南完全是打不死的小强,被警官连开数枪后还能挥起大锤朝着重伤的警官砸去,并且在被海媛刺穿喉管后还能爬到海媛身边让她吹竖笛,典型的情节妥协于主题,为了能达到首尾呼应突出主题的效果,这样的情节难免会让人诟病,不过瑕不掩瑜,这一段的确够震撼人心。

对于福南,海媛是不可取代的存在,她代表着福南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所以福南愿意为了她付出一切(还有一个人是自己的女儿),而当这唯一的希望都破灭的时候,福南终于心灰意冷。

片中的岛是一个独立于现代社会的存在,全村只有几户人家,还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而福南从未离开过岛,岛是她生长的地方,却又是她想逃离的地方。岛,某种程度上来就是社会的缩影,岛上的居民有如福田般的质朴与善良,也有如姑姑等老女人的迂腐和虚伪,同样也有着岛上男人的野蛮与低俗。正是岛的特质,为福田的杀戮埋下了伏笔。在这样一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地方,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在求助海媛无果之后,福南选择了向曾经认识的性工作者求助,没想到婊子并非无情,而是伸出援手希望拯救福南,看到这里不禁让人心酸,所谓的挚友居然还比不上一个一面之交的性工作者,这是何等的凄凉,也难怪最终福南向海媛举起了大锤。她在太阳的感召下终于明白,所有的希望都只是泡影,唯有自己才能杀出一条血路,当她明白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唯有杀戮才能释放那压抑内心的情感。

片中仍然有着对社会边缘人的人文关怀,这和金基德的风格不谋而合,但却少了些生涩难懂,多了份简单直接。透过现象看到的本质又是那么鲜活而残酷,引人思考。

最后还是要说说福南饰演者徐英姬的演技,在追击者中已经惊鸿一瞥她的美貌,而本片中却是其演技真正大展拳脚的发挥,福南这样一个矛盾的农村妇女角色被她塑造的松弛得当,游刃有余,让这样一个悲情的复仇女神形象深入人心,实属不易,值得称赞。


《我朋友是杀人狂》观后感200字


《我朋友是杀人狂》观后感

男主是个书呆子、怪人。
妈妈粗鲁还是个瘾君子,爸爸很无能。
男主也非常懦弱,即便好友被嘲笑是G而被欺负他也不敢帮助。
他特别喜欢虐杀小动物,研究尸体,他还暗中观察每天跑步的健身男子,就像在森林里伏击小动物。
大家都把他当个笑话,他开始发疯作怪,想以此引起关注。
学校里几个喜欢捣乱的学生看上了金发男孩的搞怪。还为他组织了一个粉丝团,专门各种整蛊。
朋友带着他到商场抽疯扮傻子,还让别人拍摄,他就像一个猴被耍。
每次被耍后,他就去森林里的虐杀小动物。这是一种发泄。
男主邀请女孩去舞会,先开始被拒绝,后来用计谋说服。
来到舞会,他也想成为正常人。但不知为什么,他把女孩扔在舞会就走了。
毕业了,好友把之前的画作送给男主,男主不要,两人谈心。
男主居然还想杀了好友。好在好友及时离开。
结尾字幕,这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杀了17个年轻人。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杀人回忆》观后感7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读后感7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