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源氏物语有感

源氏物语有感

《东京物语》影评400字。

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全情地投入,并有很多的感触。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观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写观后感是一种提升我们作文能力的捷径。一篇优秀观后感怎么写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东京物语》影评400字”,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东京物语》影评

《东京故事》讲述一对日本老年夫妇去东京探望子女的故事。因子女工作繁忙,他们没有得到很好的招待和照顾。在回乡的火车上,妈妈中风;到家后数日去世。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50年代。 因为只有英文字幕,对于人物名字的中文翻译不甚了了,不如用他们的身份代替。比如,做医生的大儿子,开美容院的二女儿,守寡的二儿媳,这三位在东京;在铁路上工作的小儿子(这一位在大阪),在家乡当小学老师尚未出嫁的小女儿;而老两口儿,就称他们为爸爸妈妈好了。
影片以老两口在家乡的整理上东京的行李开始。妈妈在荧幕的左方离镜头较远,而爸爸在荧幕的右方离镜头较近;他们之间空出的空间,会由小女儿和一位路过窗外的邻居填补。 整部影片中这样的镜头相当之多:摄影机是静止的,离人物稍远,往往从另一间房,或者走廊拍摄稍远处的人物,以镜头内的自然的摆设(比如窗帘,比如门框)形成一个一个的画框,在此静止的画框中,人物来去活动说话,出现隐没;有时候即使荧幕上的人物没有任何活动或者言语,也会由其他的物体来表达活动。这样的例子很多,比方当妈妈去世的清晨,儿女们坐在母亲的身体周围沉默饮泣,而荧幕右下方的蚊香燃着袅袅轻烟表示时间的流逝;二儿媳在家里招待爸爸妈妈吃饭,二老捧着饭碗沉默用餐,二儿媳背对摄影机,用扇子轻轻为他们扇风;而当大家都坐在一处用餐时,往往也有近处运转的风扇,和远处悬挂着的灯笼映着不断闪烁的水光。这样,镜头是死的,而荧幕是活的。不是那么躁动的活着,而是从容的静静的打出一幅一幅生活的画面。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观《东京物语》有感2000字


观《东京物语》有感2000字

作者简介:马天舒,武汉大学文学院2018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平缓而翠绿的山下,和式住宅错落有致,一根电线杆兀自高高突起,火车急速穿行在袅袅炊烟中。镜头切换到室内,平山周吉老先生坐在榻榻米上,对这一本小书不断地写划着什么;他的妻子坐在他的左前方,面带笑容,收拾着他们去东京要带的行李。平山夫妇一边忙着自己手里的事,一边聊着关于东京之旅的闲话。这一切被平淡地分散在同样舒缓自然的音乐中,让人不禁会猜测,这是一部将亲情的温暖铺在琐碎但真实的家庭故事中的电影吧。小津安二郎确实将整个电影的基调定为琐碎、平淡,而与我们的猜测不同的是,这份平静背后有着浓浓的哀伤与孤独。这份哀伤与孤独,像是一大块粘稠的红色颜料,附在光滑平整的镜子背后的水银上,唯有你悄悄落泪而泪水无声地滴在上面,那片红色才会渐渐晕染开来,成为心中抹不去的一道淡淡血痕。寓哀伤于平静,寓孤独于琐碎,这正是小津式的电影,残忍锋芒不露,藏在一个个静止而精致的镜头中。

"东京那么大。"

"是啊,如失散了,可能一生不再相见。"

平山夫妇从尾岛乡下去东京看望自己的长子幸一,长女繁,还有次子昌二的遗孀纪子。在长子家不远处的小山坡上,平山夫人蹲着,慈祥地问孙子小勇长大后是否想和爸爸一样做一个医生。小勇回答了"不愿意"之后,又低下头拨弄着石子,不再理会远道而来的奶奶。平山夫人梳得一丝不苟的头发在微风中轻轻飘动着,脸上的皱纹在阳光的映照下似乎有了阴影,显得更深一些。在屋里远远看着这一切的平山先生眼中,孙子小勇活蹦乱跳,追寻着自己所喜爱的一切;而接近古稀之年的妻子,却呆呆地立在山坡上,眼神中凝固着只有他能读懂的忧伤。

或许在旁人看来,这不过是祖孙间再正常不过的一幕。幼辈无忧无虑地玩耍,不理会长辈或许有些功利的关于理想的提问;长辈得到了回答,也只是默不作声,静静微笑着注视这一切,慢慢品味孙辈天真烂漫的童年。和煦的阳光下,天伦之乐的外表下,小津把某种不可言说的孤寂隐藏在平山夫人的霜鬓中、平山先生的无言中。在东京,林立的高楼随处可见,电车轨道触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霓虹灯映亮了那方浓重的黑夜,但平山夫妇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那方净土,他们是这个城市的迷失者。他们在黑暗中努力寻找着方向,想赶上儿子、女儿;无奈儿女步履匆匆,无暇去寻找自己年迈的父母。终于最后,母亲彻底迷失,被黑暗吞噬去了另一个世界。平山夫人静静地躺着,白手绢覆在那双永远闭上了的双眼上,榻榻米上蚊香的烟随着微风轻轻摆动着。时光在继续流动,而有些人,却永远迷失在了东京。

"无论如何,我们还算是幸福的。"

"没错,我们很幸福了。"

平山夫妇刚到长子幸一家里时,长媳为老人准备了两个肉菜——炒牛肉、生鱼片,可敬一看到妻子准备的菜品后,皱了皱眉,最后餐桌上没有生鱼片;大女婿为了对岳父岳母到自己家住表示欢迎,特地到一家昂贵的糕点店买了点心,而长女繁一边说着"买这么贵的点心做什么,买煎饼就行,他们就爱吃煎饼",一边拈了一块点心自己品尝;长子长女为了让父母悠闲地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把他们送到热海温泉疗养,父母却在廉价的旅馆里因为周围的嘈杂而夜不能寐。这个传统的日本家庭,表面看起来彬彬有礼、谦让和谐,却早已受到现代生活的冲击而变得支离破碎。或许有人认为,儿女们并不是故意对父母不好的,他们只是因为太忙,无暇顾及。平山夫妇也没有因此对儿女大发雷霆,仍是平静而淡然地安慰自己,"我们还算好的了".

大女儿因为在家有美发师集会,暗示老两口离开自己家。平山先生口气淡然地说:"我们终于无家可归了啊。"平山夫人微笑着回答:"是啊。"平山先生去看望十几年未见的老朋友服部,并希望能在他家凑合一晚,却发现老朋友也处境艰难。服部的两个儿子都战死了,剩下老俩口把家里的房子租出去勉强为生、打发残年。服部家不能留宿平山,于是他们叫上了年轻时另一个好朋友,一起去小酒馆借酒浇愁。他们喝掉一杯又一杯的酒,脸上挂着似在开玩笑的笑容,嘴里喃喃互诉着对自己儿女的失望。平山先生说:"没有孩子真是寂寞,可是有了,孩子又嫌弃你,没有两全其美的。"这一段是电影中情感流露最充分的部分:失去儿女的,不断说着有儿女的好;有儿女的,笑着抱怨他们工作的不体面与对自己的态度。三位老人在相互钦羡中酩酊大醉。可终究呢,也只是说说罢了,生活还要继续。

"是啊,我不想变,但也会变成那样。"

"人生真令人失望啊。"

"是的,不如意事太多了。"

在长子和长女对父母冷漠的同时,身为二儿媳的纪子却对老人关怀备至。在平山夫妇因长女繁的晚间讲集会而被"请"出家门后,平山夫人是在纪子的小屋子里度过那个夜晚的。纪子的小屋非常狭窄,家里的东西也不齐全,以致公公婆婆第一次来家里做客时,她还要向邻居借酒和酒具来招待他们。但平山夫人却对纪子说:"这是我在东京最幸福的一晚。"在这最幸福的一晚后,平山夫人就病倒了,而且最后撒手人寰,可对她来说,离去时,应该是孤独中带着些欣慰的吧。

小津从不对人性做过高地期望和要求,但也从不对人性本身的良善失去信心。纪子,大概代表了小津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美丽、贤惠、克制、孝顺、坚强、真诚……她身上的闪光点如此之多,几乎是一个"完美女神",可小津毕竟眷恋的是人间温暖的烟火味,而不是高不可攀的天堂圣殿。影片末段,纪子在平山先生面前掩面而泣的镜头是个破解:"我不是什么好人……我很狡猾,我不像父母想的那样总是怀念昌二。" 忍耐的崩溃恰好证明了一个人的鲜活。人是情感的动物,会动摇、会害怕、会犹疑、会失望,谁都一样。一个人生活的纪子,和寂寞相伴长达八年,也许正因为如此,她才看出了二老微笑背后掩藏的失落受伤。纪子的表白使她从苍白的完美中解脱出来,回复人性矛盾的丰富,这样说来,在她众多的优点中还可以再加上两条:自省和坦率。 然而,这样的纪子,会变吗?她自己说,是会的,在她找到新的生活后,或许也会为了生活的奔波而忘了关心平山夫妇。我们每个人一直都在成长,成长所带来的疼痛会是撕心裂肺的、不容我们选择的。我们会与父母渐行渐远,这是自然的,但我们,不要忘了他们。

影片开头与结尾是相呼应的——镜头中仍旧是尾道的家中,平山先生在镜头右侧,蚊香燃着,袅袅青烟升起。不同的是,左前方被空了出来,再没有人能填补。那抹淡淡的血痕,始终存在,我们却不愿让别人看到。

迷失东京影评


迷失东京影评(一)

我一直笃定地相信,两个在艰难时分互相温暖的人,会滋生出微妙的爱情。于千万人之中遇到了那个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电影《迷失东京》便是这样一个故事。

让我们先抛开爱情不说,说一下二位主人公。

一个新婚两年的年轻女子,因为丈夫在东京的工作而随他来到了这里,可丈夫却忙于工作冷落了她,连一起坐下说话的时间都没有,更别提了解她因为身处他乡而产生的内心的孤独。她唯有借吸烟、泡酒吧、听CD、独自短途旅行来排解。

一个已婚20多年的中年男人,和妻子育有孩子,无可避免地面临中年危机。而且事业上,不巧作为一个老影星他又行将过气。这次是来东京是为了拍摄一个威士忌酒的广告,日本的接待方对他很和善,甚至为他安排了“特殊服务”,但是东京的一切还是与他格格不入。

他们沦落异乡,偏偏这个异乡不是英国不是澳大利亚,而是日本东京,这里没有他们熟悉的语言,没有他们熟悉的面孔,甚至连人们做事情的方法都让他们感到陌生。二人既然“同是天涯沦落人”,那就“相逢何必曾相识”了。在酒店的酒吧里他们开始了交流,眼波传达出绵绵友善的情意,并在接下来搭起讪来。

慢慢地,两颗心开始靠近,并滋长出了微妙的情愫。可是现实的条件下两个人不可能有结果,在短暂的心灵交汇之后,他们又回到了各自的生活,而这段在东京的经历也许只是会变成影响他们一生的美好回忆。

如果注意过《迷失东京》的海报,就会发现海报的最上面有一行字,“Everyone wants to be found.”这是整部电影的主旨。作为Charlotte,她希望她的摄影师丈夫能多关心她一点,把她从每天在东京的“留守生活”中解救出来。她的丈夫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的妻子在夜里坐在窗边看着东京的夜景那些绚丽的霓虹时心里是多么无奈,而在白天Charlotte一边给美国的朋友打电话一边抹眼泪的那种落寞。那种感觉我想只有亲身经历过寂寞的人才能真正地体会——那种即便世间热腾喧嚣却依然与你无关的感觉,你对于世界,只是个陌生人。作为Bob,他已面临了生活上的中年危机和事业上的瓶颈,30多种雷同的地板颜色放在他面前,妻子逼问他做出一个选择,这无疑是家庭生活的一个悲哀——在感情的热潮慢慢退去之后所无可避免地进入每日柴米油盐酱醋茶阶段。他与妻子的交流想必除了家务琐事之外,也没有什么别的话题了。但作为家里的顶梁柱,Bob也需要被理解被关心。

如果片子的结局是男女主角义无反顾追求爱情私奔了,那我想这片子可能就会变成一部超级烂的片子。这部电影的意义其实不在于告诉我们爱情有多么美好,以及在人群中如何如何遇上了那个对的人。影片最后男女主角没有选择转眼即失的爱情,而是选择了爱情过后那漫长的责任,也许比追求爱情更勇敢的就是接受直面生活的本来面目。这样的结局才更令人唏嘘、更震撼人心。

导演Sofia Coppola以刻画人物细腻心理而见长,这次她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关注了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畅”。她的镜头善于直接、赤裸地介入片中人物的生活,但却有意识地通片中人物保持一定距离,制造出一种隔膜感和旁观感。这种方法用来处理《迷失东京》这种题材的片子最合适不过。影片中导演又刻意强调东京的灯红酒绿、霓虹闹市、川流不息,同时与男女主角的慢速生活做出鲜明对比,更能突显男女主角与东京的格格不入。片子的色调是冷的,在影片最后Bob坐车去机场的路上那铅色的云给人一种离别时的压抑感,但天还是高远的,生活还是要继续,就像公路上行驶的汽车,驶过立交桥,驶过地下通道,无论如何,它还是要继续地行进着。

在片中,导演Sofia Coppola极力营造出一种日本的陌生感来,片子一开始Bob坐在车里望着东京灯红酒绿的街头却依然打不起精神,因为映入他眼帘的都是日文的招牌,唯一能吸引他眼球的是远处的麦当劳的招牌,那个大大的黄色“M”,只有这个才能让他察觉到一丝自己国家的痕迹。当然片子是拍给美国人看的,所以为了极大地凸显日本的陌生感,她甚至将日本有些妖魔化了。例如在酒店的电梯里,高大的Bob鹤立鸡群般地站在一群日本男人中,那些日本男人共同的特点就是身材矮小,与Bob站一起时更是这样;还例如在广告拍摄现场讲了几句就开始叽叽呱呱咆哮跳脚的日本广告导演;再例如Bob去录制的那个综艺节目,那个节目的主持人动作神态语气无不夸张之极,甚至在我们看来如同小丑一般;甚至例如那个要为Bob提供“特殊服务”的应招女郎的夸张的举止和糟糕的英文发音。这些在片中都成功地将日本“异化”。不过这无伤大雅,美国人不在乎,日本人也不在乎。原来在美国人的眼中,西方之外的所谓东方是这样的“怪异”,即便是亚洲最发达国际化的国家日本也不例外。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这部电影的原声,有人说如果没有听过这部电影的原声,那就只等于看了二分之一的电影。其中无论是The Jesus and Mary Chain的Just Like Honey还是Death in Vegas的Girls都为影片增色不少。

迷失东京影评(二)

这段时间一直在忙毕业的事,很少有时间做自己的事,由于实在是被逼得有些喘不过气来,于是便挤出点时间找了些文艺片看,来舒缓心情。前几天终于是下决心看了很久就做打算却一直没看的《迷失东京》,发现果然是一部很好的电影,难怪都说是文艺片迷心中无法取代的经典。

很多人都说《迷失东京》是给孤单者看的电影,因为电影从头到尾贯穿的主题就是“寂寞”,看后我也认同了这个观点,有很多感触,甚至心底产生了莫名的共鸣感。男主角是中年失意年衰过气的演员,女主角是在婚姻中迷失看不到未来的少妇,两人在喧哗又寂寞的城市——东京相遇,他们一起吃喝,一起玩乐,很快成为了彼此慰藉倾诉的对象。两人之间没有性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暧昧又单纯的情感,像友情又非友情,在偌大的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中演绎他们看似快乐却注定悲伤的短暂故事。电影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剧情,更多的是平缓简单的叙述,也有很多轻松搞笑的镜头,但总是萦绕着淡淡的忧伤,他们快乐,却不能发自肺腑。看着男女主角穿梭在城市街头,就如同看见了自己,相同的迷茫和失落似曾相识。

我从不承认自己是个寂寞的人,因为身边围绕着很多人,没有什么时候是空虚的。但是如果静下心仔细思量,其实很多时候,自己是寂寞的。那份寂寞不是因为没有伙伴,也不是因为缺少关怀,更不是没有生活目标,而是偶尔对生命的茫然和无助。

现代社会中的人,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五彩斑斓的新鲜事物充斥在周遭,然而,正因为如此,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愈加贫瘠,过去伸手既得的简单快乐现在却用尽财力都无法获得,有时只是想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都难如登天。这时大多数人会质疑,到底是怎么回事?是自己变了?还是这个社会让自己变了?

当你站在人流涌动的街头,看着形形色色的人从你身边走过,带着不同的表情,不同的情绪。有的人在谈笑,有的人在思考,有的人在忙碌,看着他们,你会觉得很有趣,会无意识地去观察他们,模仿他们,甚至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审视他们,但这时的你却没有因为这喧闹的画面感到充实,而是更加寂寞,越是喧哗越是孤单。这种寂寞,来源于我们的内心,我们无法与他人真实的交流,也无法向别人敞开心扉,生怕一旦这么做自己就会受到伤害,一旦被伤到,伤口就难以愈合。所以,我们习惯性地选择逃避,逃避别人的眼神,逃避真实存在的事实,无法给自己定位,也无法为别人定位。

当你和家人在一起共进晚餐,当你和朋友一起谈天说地,当你和爱人亲密相拥,你会感到愉快,感到幸福,但你却没有察觉,你的内心同时也滋生着痛苦。因为一个人来到世界上,也注定要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自始至终其实都是你一个人。我想起曾经看到过的一句话:“人在宇宙中本身就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无论遭受怎样的未来,都得一个人坚强的活下去。”当时小,不懂其中的意思,现在回头想想,觉得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也许这个想法有些消极,但是这就是事实。事实是丑恶冷酷的,但就因为如此,才称之为事实。

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寂寞的特质变得愈发明显。不像上一辈的人,他们的情感是克制和压抑的,而我们这一代则是选择释放和展现,我们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更加敏感更加深刻,因此我们也更加无法去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我们要面对学业,面对工作,面对婚姻,面对未来,面对各种各样我们不想面对却必须去面对的事情。周边的人会不断地给你灌输各种各样的想法,告诉你去怎么做,可事实就算你如此去做了,结果也未必像他们所说的那样。我们会焦躁,会不安,会怀疑社会甚至怀疑自己,最终发现,这一切都不关乎别人,只关于自身,不管别人怎么去帮助和引导你,最后的路还是自己一个人走,过去如此,未来也如此。就算途中会有美好的邂逅,可到最后还是会悄然逝去,就如同电影中的男女主角,虽然彼此舍不得对方,可在离开的时候却没留下对方的联系方式,没有试图去挽留对方,因为他们知道,这一切只是徒劳,也许保留这段美好的记忆比海枯石烂的缠绵来得更加深刻吧,就像婚姻一样,时间一长终究会变味,与其看它枯萎凋谢还不如将其留在最美的时刻,在寂寞孤单的时候还可以拿出来回忆一番。

人的寂寞是与生俱来的,会跟着你的成长放大或缩小,但不管如何,它都在那里,无法回避。但并不是说寂寞的人就不幸福,就没有未来。寂寞会让你变得坚强,也可以让你变得软弱,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摧毁一个人,这取决一个人对其的态度。不要再去嘲笑那些常常晒寂寞晒忧伤的人,我相信他们的那种感受你肯定也经历过,只不过一种是跃然表面,一种是深藏内心,而在这种孤独和寂寞面前,我们都是一样的。

迷失东京影评(三)

《迷失东京》所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来自于叙事风格上,看是轻描淡写,实则意蕴无穷。两人的情感发展细腻得无可挑剔,感情冲突的处理处处都做得恰到好处,是多一分太多,少一分太少。场景总是会在最恰当的那一刻变换毫不拖沓,又能留给人思量的余地。这种简约的叙事风本身格恰恰又能够配合起男女主角感情上的那份克制,使叙述的内容跟叙述的风格配合天衣无缝。由于要在有限的时空场景内成功地表现感情的变化,这就要求演员的表演必须精准到位,要做好每一个细节,而比尔莫瑞和斯嘉丽约翰逊的表演完全符合这一点。

除了男女主角的情感瓜葛,影片还有两条很出色的婚姻家庭线。比尔莫瑞面临中年危机,突出的是对于家庭琐事的烦恼和家庭责任的恐惧无奈,有句对白很有代表性“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日子是你一生中最可怕的一天,你的生活,在你察觉之前,就已经完了 ,一去不返。”斯嘉丽约翰逊徘徊于婚姻与理想的边缘,过早的婚姻,失意的工作,对于丈夫外遇的恐惧都处处烦扰着她。这两条副线都是通过丰富的细节逐步构建起来,小到一份传真,一个眼神。

在两人诉说婚姻和理想的这场高潮戏上,导演索菲亚科波拉的掌控能力得到最大的展现。舒缓的节奏,平静的剪辑,细微的感情变化,精湛的表演都结合在导演精确的镜头下,真情流露,自然感人,丝毫不煽情。

谈到东京,不得不说的还是强烈的文化冲突。主人公跟东京格格不入的感觉从第一个镜头就能感受到,随后的冲突遍及日本文化的发发面面。

各种文化传统的选取又配合起主人公的心境。最难忘的一场戏是斯嘉丽听完比尔的诉说后在京都看到的一场日本传统婚礼,其中的妙处不言而喻。

《迷失东京》影评600字


《迷失东京》影评

《迷失东京》我已经看了三遍,看一次写一次影评,这对我来说是史无前例的。
一开始的时候,只是想要一个拥抱,后来又多了一个吻,一不小心又多了一段婚姻,一个孩子,等一切消失之后才想起来,原来一开始的时候只是想要一个拥抱。
片中的男女主角,各自有自己的婚姻,鲍勃和妻子结婚25年,夏洛特和丈夫结婚两年。影片的开始,是鲍勃接受三得利的邀请去拍三得利的广告,而夏洛特则是陪着丈夫去工作。一个正在经历中年危机,另一个则怀揣着对未来的恐惧。整部电影没有什么跌宕起伏,但是很耐看,很值得回味。
记得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在外面旅行,好像是忘记带耳机还是嫌麻烦没戴,总之,我是全程静音看完的,这种观影感受不是随便什么电影都能给我的。为什么能静音看完,因为我能从这部电影里看到寂寞。年轻的时候看过一本书,讲述了寂寞和孤独的区别。后来《春光乍泄》中,黎耀辉又说我原本以为我和何宝荣不一样,但其实寂寞起来,每个人都一样。我不禁在想,人一生寻找一个伴侣,是为爱多一些,还是为排解寂寞多一些。
我相信鲍勃和夏洛特一开始和爱人在一起,决定共度余生,都会说:我们是为了爱。但是当爱情的冲动渐渐消失,对未来,对现实,或许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鲍勃对生活失去热情,妻子寄来地毯样品让他选,他看都不看一眼,随便说了一个颜色,夏洛特给朋友打电话,说起自己对这段婚姻的迷茫,但是朋友有事没听清,她便立刻挂断。在有人陪伴时,两人都很正常,是那种非常融入社会的正常,只有夜深人静,一个人的时候,才能展现出真正的自我。这种剧情放在城市里简直就是绝配。在我眼里,夜半的城市,简直就是寂寞的代名词。回忆起大学时每一个靠着窗边听广播,每一个三更半夜陪着别人走路的夜晚,无论是那个收音机,还是那些人,都在帮助我排解寂寞。有时有很庆幸自己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因为本来属于寂寞的夜晚,我把它奉献给了睡眠。不是我想早睡,只是怕习惯了那种寂寞。
不知不觉走到今天,我也有了我的爱人,关于爱情,我选择只字不提,因为说不出,为爱也好,为责任也好,为寂寞也好,我愿常伴她左右。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个很神奇的人,我喜欢那种孤独的感觉,同时也享受陪伴的乐趣。

镰仓物语影评600字


《镰仓物语》影评

《镰仓物语》,想象的力量,随处可见的致意

山崎贵导演,堺雅人和高畑充希主演的治愈系奇幻片《镰仓物语》,用古城的壳,讲述了一个温情感人的生死之恋。
影片在今年的第41届日本电影学院奖的评选中,获得了3项技术奖的提名,包括: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指导和最佳照明,还是非常恰如其分的。
影片营造的奇幻效果和灯光氛围,与另一部物语,墨西哥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今年在奥斯卡上大获全胜的奇幻片《水形物语》,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更多了东方文化的韵味。

然而,影片在豆瓣上的评分,只有6.9,没有达到7分的及格线。
究其原因,除了前半部分影片的情节有些拖沓松散,缺乏抓人的高潮之外,也和主演堺雅人的表演风格有关。
堺雅人介于喜剧和正剧之间的表演风格,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影片在奇幻外壳下包裹的温情,包括与亚纪子的轮回之恋,与父母的阴阳之思。
也许,让堤真一大叔来演主角一色正和,会有更多感动人心的地方。

可叹堤真一演配角不说,40分钟后只能套个青蛙头。

尽管如此,影迷出身的导演山崎贵围绕着剧情的展开,还是给我们展示了古城镰仓的处处风貌,尤其是一些熟知的场景在影片中出现时,不禁让观众体会到导演对于前辈影人在镰仓足迹的各种致意。
影片一开场,堺雅人开了一辆奔驰的老爷车,行走在镰仓的海滨公路上。

相似的车型与地点,让观众联想起1963年黑泽明的《天国与地狱》中,司机青木开着三船敏郎的座驾到镰仓追踪疑犯的一段,而车型正是类似的奔驰老爷车。

影片闪过镰仓标志之一的镰仓大佛,而在1951年小津安二郎导演的《麦秋》中,原节子在此留下过倩影。

影片既然在镰仓拍摄,怎能不致意是枝裕和2015年的人气作品《海街日记》。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影片中的很多地方也致意了《千与千寻》,《龙猫》,以及《阿凡达》等等前辈的经典之作,使得观众常常有惊喜之感,平添了许多的观影乐趣。

《镰仓物语》影评600字


《镰仓物语》影评

伟大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要用正剧的方式演喜剧。很显然《喜剧之王》里的周星驰领悟了,而《鎌仓物语》里的堺雅人没听懂。以至于从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开始,男主角推理作家一色正和就以一种童趣、恶俗或者说是神经质的方式开始了这个故事。

也正是堺雅人演绎男主角的这种方式,使我们没有办法了解到这个家伙真正的内心。他是否真得爱自己的老婆亚纪子而不惜一切?我们看得到有时候他故作玄虚地乱开玩笑,手舞足蹈地乱发脾气。尤其是在亚纪子面前表现得更加疯狂,却又在老邻居、青蛙朋友和小酒馆老板娘面前表现得温文尔雅、古典端庄。这两种不同的形象影响了我们对夫妻俩之间关系的判断。就像是当他回忆亚纪子的几个片段中,他都是作为旁观者,而不是互动者出现,这大大削弱了影片结尾生离死别大灾难的强度,当女主角亚纪子撕心裂肺地读着契约书的时候,99%的观众不会感觉到紧张。一切就跟玩儿一样。

《鎌仓物语》的前半段如游戏说明书一般有条不紊。除了点缀式地展现镰仓那古怪的神鬼妖界的一些元素之外,还在一些片段中,很刻意地交代着影片高潮时一色去黄泉鬼界寻妻所需要用到的各种道具,包括死神接侍、丑时火车、幽灵申请、魔鬼松茸、穷爷爷的碗、他爸爸的半部小说等等, RpG游戏中主角在村庄里收集的道具都会在关键时候起关键作用,然后我们的男主人公就上路去英雄救老婆了。

《鎌仓物语》结构简单,节奏明快,我们能从影片中看到很多其他电影的痕迹。包括男主角神经叨叨的样子很像《东急特快谋杀案》里的大侦探胜吕武尊;妖怪市集像极了《千与千寻》里的幽灵市集、以及《小倩》和《僵尸新娘》和《寻梦环游记》里的死后新世界;我们在影片中还看到《龙猫》里的多多洛、《与神同行》里的死神接侍、以及《大话西游》里的蛤蟆精;后半段男主角一色作家乘着《解忧杂货店》里的迷雾列车,去解救他如《倩女幽魂》一样被鬼娶亲的《神话》里的红妆新娘,并且在《阿凡达》的哈利路亚山附近进行战斗等等。哦,还有《灌篮高手》中樱木花道向赤木晴子打招呼的铁道口和《海街日记》里四姐妹闲逛的海滩。

《鎌仓物语》是一部奇幻片,就不要被说成是温情片。初中的学生比较适合用它来提炼中心思想,初恋的女生比较适合用它来测试男友心意。初胖的成人比较适合用它来消灭甜爆米花。
想一想,最高潮的打斗中为何不用《人间道》的御剑飞行、《功夫》里的白鹤亮翅和《哈利波特》的除你武器呢?导演的电影笔记记得还是太少啊!

《水形物语》影评1000字


冲出重围,为爱而活《水形物语》观后感

昨天看了今年奥斯卡的获奖影片《水形物语》,网上影评各具特色,但是1000个读者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那么1000个观众心中,也有1000个水形物语。
豆瓣影评说,这是一个所有的边缘人拥抱在一起就能对抗黑暗的世界的故事。但是我却觉得这是一场灵魂的呼唤与苏醒,救赎以及被救赎,冲出一切重围,因爱而重新复活的故事。在这个阴雨迷蒙的主日,我想到两栖人抱着伊莉莎跳入水中,慢慢拥抱在一起,这是一个浪漫而唯美的结局。
故事中每个人物的刻画都十分饱满,故事情节中一个个小铺垫也恰到好处。她的好邻居吉尔斯,一个郁郁不得志,被原公司所抛弃的同性恋画家,故事隐喻就是社会的歧视才导致了吉尔斯的失业,当他满怀希望的每天去那家餐厅买那个巨难吃的派时,更多的是希望获得那个小帅哥的注视与了解,但可惜,帅哥和他不是一类人,他深深受挫,才会又重新又回到伊莉莎身边去帮助她,本来我以为他们是雇主的关系,但是后面我觉得更应该是好姐妹的关系,他们熟练的对跳着踢踏就说明了这一点。
大奸角一出场就感觉到阴森恐怖,那两道深深的法令纹让人不寒而粟,他尿尿前洗手尿尿后反倒不洗手,十分喜爱汽车,想要带上家人离开这过更好的生活,酷爱吃糖却有着一颗极为冷酷和暴力的内心。小瑞说:他想要带上家人过更好的生活,把两栖人活体解剖后他觉得就可以得到一笔奖赏,他的这个想法我觉得没错啊?但是错就错在,他想要成为别人的审判者,就如那个将军所说:看到没有,这里有五颗星,应该是由我决定做什么,而不是你告诉我要做什么。他梦想着干完这一票,肯定获得上司的奖赏,便买了自己心仪的青色凯迪拉克,那个号称移动的泰姬陵,他美滋滋的想要靠夺取别人的生命来达到自己的欲望。他还自命不凡的拿自己与参孙相比,认为自己终将获得上帝的神力,哪怕我缺了两根手指头。他嘲讽泽尔达,认为她的母亲没有好好读圣经,才会给她的名字中间起一个代表大利拉的D,他的自命不凡从刚开始的和别人尿尿不同,就已经突显出来了。
女主为什么非得是美女?导演就选择一位长相并不十分出众的女演员莎莉霍金斯,一位学院派的英国演员,她没有任何语言,却将这个角色演绎的栩栩动人。我觉得这也摒弃了某些人非得说导演说冷饭热炒的非要去写美女与野兽,这本来就不是一个美女和野兽的故事,这是两个同类互相寻找与发现,救赎与唤醒的故事。故事开篇就看到伊莉莎每日按部就班的吃鸡蛋、泡澡、刷鞋子,她右边有三道像是猫抓的痕迹,但是上两道窄些,下一道长一些。她的好友也说她是被人在河边的水里发现的,是水里而不是河边,当她被两栖人抱入水中亲吻时,终于她左边的三道痕迹开始蜕变,蜕变成像鳃一样的可以在水下呼吸。她终于为自己活在这个世上找到了原因,是为等待这位同类的寻找和相爱。当她的好友泽尔达认为这是一件太疯狂的事情,你是怎么做到的时?她暗自窃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为什么别人看到两栖人时会感到害怕,但唯独伊莉莎就是不感到怕,还偏偏要想法与他接近,在他面前她感到快乐,她拥抱他,他就满身闪闪发光。当吉尔斯问两栖人你有没有同伴时就已经是为伊莉莎的蜕变做了铺垫。她愿为他不顾一切,她愿为他孤注一掷,她愿为他铤而走险,她原本以为她终于将他救出,她原本以为他们永远无法在一起。我也原本以为这是一部悲剧的结尾,但是最后却来了个惊天逆转。你以为的所有结局却都只是开始,你所为我做的,我一样要还给你,你不是失去了我,而是我们终将永远在一起,因为我们本是一体!圣经中,上帝对亚当说,因为你是从土而生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在这里看来应该是伊莉莎你是从水而生的,你仍要归于水中。但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爱。
奥斯卡也不是为了要讨好谁,而是爱,这是所有的人们都会为之产生共鸣的话题,爱终将战胜一切。全片晦暗的色调中又带有璀璨的美感,一如两栖人身上点点如星般的灿烂,又如伊莉莎那惊人的蜕变。全片最唯美的几个镜头,一个是伊莉莎在自己的浴室里与两栖人深情相拥,在两栖人肩膀上那目光如炬而又似乎在说我找到了我的爱的眼神。还有结尾处,两人在水中的站立拥抱,一起融化所有的少女和少妇的心呐。

观后感《《东京物语》影评4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源氏物语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