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读《袁腾飞讲美国史》有感。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袁腾飞讲美国史》有感,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正儿八经的历史课,总给人昏昏欲睡的乏味。然而品读了袁SIR的《世界历史很有趣:袁腾飞讲美国史》还是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欣喜和爱不释手的带劲。

袁SIR作为北京海淀高级教师,深受大家的喜爱。他文笔犀利幽默,陈述简明扼要,情节跌宕起伏,把和我国没什么关系的美利坚合众国从殖民时代、独立战争、扩张地盘到南北大战、一战萧条、二战称霸等千余年历史串联得通俗易懂,讲述得栩栩如生,本来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被稍加改编就成了生动形象的袁SIR系列。

袁腾飞老师把每一章节都加上了一个高度概括的小标题,并且在下文中强调中心,使得文章极有条理,逻辑和主旨清晰。在具体描述时,又运用了巧妙的幽默。比如提到美元时,他会说:为什么没当过总统的本作文杰明。富兰克林印在100美元上,国父华盛顿和林肯却印在1、5美元上?因为常用,100块不常用,1块和5块的钱天天使。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他写道:看美国大片《珍珠港》时,有一镜头我印象特深,日本飞行员看到地上有小孩在玩,挥挥手,快离开,我要扔炸弹了。敌人既是勇士,也是武士,打败这样的敌人咱更自豪。怎么样,这种历史你喜欢吗?

袁腾飞出书不多,但无论是其战争史、世界史、塞北三朝、两宋及先秦史,皆构思巧妙、情节充实,令人拍案叫绝。

无独有偶,如果你看书疲倦了,还可以选择听书!央视《百家讲坛》系列节目也推出过袁SIR的《两宋风云》和《塞北三朝》系列,闲暇时不妨一听,相信对历史的积淀很有帮助哦。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袁腾飞讲汉末三国》读后感400字


‘袁sir三国读一遍,识尽人间真假面’这就是我在寒假读的书《袁腾飞讲汉末三国》的真是写照。

说到三国,想来大家都不会不熟悉。这是一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著。而《袁腾飞讲汉末三国》就是用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口吻来重述这一历史。魏蜀吴三国纷争,英雄群起,斗智斗勇,历史的一个转瞬,多少英雄儿女的心酸泪,都付诸东流。多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多少兄弟情长的佳话需要我们去品味。而袁腾飞的黑色幽默成了我们理解这不朽名著的‘高速通道’。用现代人的视角去写古人,用现代人的审美去评古人,这就是这部作品的独到之处。原本就情节分明的三国变得更加有趣,令人爱不释手。读起他来也不像是在读历史名著,更像是在读一本剧情跌荡起伏的喜剧小说。这本书不需要你去细细品味,他会用显而易见的方法告诉你他想表达的一切。也不会失去读原著的独特体会。这本书永远散发着吸引人的魅力。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精彩始终!’是书的情节。‘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书的内涵。‘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书的独到之处。我真心喜欢这本书。

国史十六讲的读后感


国史十六讲的读后感(一)

终于磨磨蹭蹭地看完《国史十六讲》一书。这本书是我半年前在南京一旧书摊淘得。以前看的历史书,大多讲历朝历代兴替的政治得失及宫廷权力斗争,而这本书主要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角度概述了中国通史,给人更多的启发。

对于中国来说,到了西汉中期,基于小农经济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已经很成熟了,唐宋期间达到巅峰状态。从汉代以后,在2000年的时间里面,政治制度建设方面基本没有突破,只是技术层面的修修补补。朝代兴替的革命过程中,破坏大于建设,既没有技术方面的突破性进步,也没有制度的革新。新的朝代完全继承上一个朝代的经济模式和政治制度,社会越来越僵化,越来越没有活力,到明清时期中国衰落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中国历史上,也有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时候,但不幸的是,这种商业发展没有像欧洲一样产生工业革命和社会革命。明初和清初时期,帝国国力强大的时候,帝国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不是鼓励发展商业,而是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商业发展,明末所谓的倭寇很大部分是参与走私的沿海居民。宋末和明末,基于增加税收应付对外战争的需要,中央集权控制松弛,沿海地区商业贸易迅速发展,中国面临较好的发展机会,但因为国力赢弱,这种发展被外族武力入侵战争打断。

与欧洲比较,中国古代经济领先但没有率先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一是重农主义的政治理念下,处处防范和限制商业发展,没有起建立保障和鼓励商业发展的社会制度和机制;二是生产力水平停留在小农经济和手工业时代,没有显着的技术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三是文化方面停留在对古代经典的诠释,帝国专制集权限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自由,虽然在每个朝代兴替时期,有过短暂的思想自由,但不过是昙花一现。新的朝代建立后,社会秩序又回到了从前。

总之,历朝历代的兴替,基本是原样复制,缺少制度革新,没有技术进步,限制思想自由,政治越来越僵化,社会越来越没有活力,国家逐渐从领先变为落后。


国史十六讲的读后感(二)

这本《国史十六讲》就如一本简明历史词典,将中华的历史清晰地罗列了出来。断断续续的看完,看完之后不觉大呼过瘾!

它例数了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数的出名字2020的重大时代、人物和历史事件,并加以客观的分析和评述,篇幅虽不长,却将一段段历史的真相展露在我们眼前。

看着这些历史片段,不禁感叹我们民族的坎坷历程。事实上,我们这片土地曾被无数次的占领,我们的民族曾被多次的奴役。但令人吃惊的是,无论是纷乱的五胡时期,还是最终建立霸业的元代和清代,这些外来的新民族都已成为了现在的中华民族的一员,并在共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是什么让这么多有着不同信仰、迥异习惯的民族融合成为一个大家庭呢?

首先,是对于不同民族的平等开放的态度。

自盛唐时代起,中国就以豁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从胡床,胡服的盛行到胡舞等文化的引入和融合,这不仅仅表现于外来商品的交易,更重要的是开始将外来文化吸纳入本国文化中。曾看到有专家介绍说,盛世唐朝之所以能够如此接纳外来文化,深层的原因是对本国固有文化的信心。从我们这些千年后的人的眼中回看,不得不承认,事实的确如此,中华文明不仅没有因为众多的外来文化而消失,反而因为他们的加入而变得更加的完善、更加的丰富多彩。

其次,是对他人的尊重。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更重要的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尊重。

这一点上,我尤为为我身为中国人而自豪!!!


国史十六讲的读后感(三)

《国史十六讲》,发现这本书内容突出重点,讲得既深又透,讲出了一个所以然,给了我具有历史深邃感的启示,再一次激发了我读中华文明史的兴趣。

《国史十六讲》讲述了从中国起源到清朝灭亡的所有精彩片段,介绍了各个朝代不同的风情,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各式各样的古玩。就这些足以让我们大开眼界了。其中我最喜欢第7讲与第16讲。他们分别讲述了中国的兴盛与衰败。让我一会为祖先喝彩,一面为他们忧虑。来自:作文大全

唐朝被人陈为活力四射的世界性帝国,从李世民到武则天,从盛唐气象到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从佛经进国土到佛教繁荣,都能体现出唐朝那时是如此兴盛、庞大。在唐朝618-907年中国家统一,南北朝运河的开通,几座雄伟的京地的修建,与国内的贸易扩大,均刺激了世界各国。唐代的中国发展成了世界大国,亚、欧两洲各地的商人,留学生那个时候的中国人眼界格外开阔,对其他各国的文化光采博收,将印度的佛教以中国本土的学识与仪式来变化着使用。

假如唐朝比作中午的烈阳的话,那清朝便是傍晚的夕阳,真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呀!虽然拥有贤明、武功与文治都无与伦比的康熙皇帝,还是政绩颇为可观的雍正,但经受了八国联军的踩踏,清朝变得不堪一击,最后灭亡了。

樊树志教授说过:这是一个不容易到达的境界。谁不能至,心向往之。虽然我没经历中国的文明史,但我能从《国史十六讲》中深深感受到一穷二白任人宰割,繁荣昌盛受人喝彩,让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发奋努力吧,使祖国更加强大。

《简明美国史》读后感_1000字


《简明美国史》读后感1000字

一个仅有241年历史的国家,一战后一跃成为世界的老大,从此开始时时搅动着世人的神经。美国衰退说不时浮出水面,但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倒塌,尽管金融危机周期性爆发,美国的强国地位却无法撼动。到底是为什么呢?本书作者以幽默的方式,简短的文字,按时间顺序串了一遍美国史。
美国历史绕不过五月花号。从最初的五月花号公约,美国走上了社会契约论的道路。接下来就是独立战争,根基稳固后变开始了印第安人的血泪史-西进运动。南北战争,二战,与苏联的冷战与热战,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若不是911,美国几乎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历史不长,战争却不断,可见枪杆子里出政权,可见国家的强大要付出多少的献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美国却不曾停滞,更没有倒退。究其根本,无外乎人权,民主,平等的政治理念,真正的法治。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精英政治,并非万恶。相反,我觉得某些方面,美国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真正使美国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当属教育,科技吧。未曾建国,哈佛大学却早早建立。后来的资本家,无一不注重教育。
作者幽默中带着些许的讽刺,有时让人傻傻分不清到底是在讽刺,还是真的在赞扬。于是,有时候看得十分过瘾,有时候却嗅到其中的崇美倾向。记得最清的就是那句留学日本的恨日本,留学苏联的恨苏联,留学美国的却无一不爱美国。
美国很多情况下是民主,讲人权,讲言论自由。一句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让人佩服之至。美国的教育世界一流,真正的素质教育,让青少年的智力得以全面发展。美国的医疗,保险甩中国几条街。美国的房价,没有中国出奇的高……但是,美国不是万能的。周期性的金融危机,打着世界警察的旗号发动战争,干涉别国内政,尤其是对台军售,部署萨德,干涉钓鱼岛,让人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但是,魏源在海国图志都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对国外的东西,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吸收。美国也曾被雾霾笼罩,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频出(但好在美国没有特供,总统跟平民吃一样的东西。突然想到几年前亲自碰到一堆年轻夫妻几个月的女婴死于三聚氰胺奶粉之手,何其痛心!)美国也曾拐卖儿童严重,也曾政治腐败,贪官污吏与工业巨头相互勾结……但美国言论真的自由,连总统丑闻都敢揭发,肯尼迪性丑闻,尼克松水门事件…
现在的中国跟曾经的美国何其相似。美国都活过来了,还做得有模有样。假以时日,我想中国也可以做到。美国不是人家天堂,中国亦非人类地狱。时间会证明一切!

必备!国史十六讲摘抄汇编8篇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必备!国史十六讲摘抄汇编8篇”,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国史十六讲摘抄【篇1】

中国的历史如同流水源远流长,我对国史更是蜜蜂喜欢花朵一般,看到国史书便会欣然读起来,可是幼时的我读后觉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对国史的兴趣一天一天减弱。今年暑假,我在书店无意中发现了这位国史老师《国史十六讲》。读了一会儿,发现这本书内容突出重点,讲得既深又透,讲出了一个所以然,给了我具有历史深邃感的启示,再一次激发了我读中华文明史的兴趣。

《国史十六讲》讲述了从中国起源到清朝灭亡的所有精彩片段,介绍了各个朝代不同的风情,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各式各样的古玩。就这些足以让我们大开眼界了。其中我最喜欢第7讲与第16讲。他们分别讲述了中国的兴盛与衰败。让我一会为祖先喝彩,一面为他们忧虑。来自:作文大全

唐朝被人陈为活力四射的世界性帝国,从李世民到武则天,从盛唐气象到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从佛经进国土到佛教繁荣,都能体现出唐朝那时是如此兴盛、庞大。在唐朝618-907年中国家统一,南北朝运河的开通,几座雄伟的京地的修建,与国内的贸易扩大,均刺激了世界各国。唐代的中国发展成了世界大国,亚、欧两洲各地的商人,留学生那个时候的中国人眼界格外开阔,对其他各国的文化光采博收,将印度的佛教以中国本土的学识与仪式来变化着使用。

假如唐朝比作中午的烈阳的话,那清朝便是傍晚的夕阳,真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呀!虽然拥有贤明、武功与文治都无与伦比的康熙皇帝,还是政绩颇为可观的雍正,但经受了八国联军的踩踏,清朝变得不堪一击,最后灭亡了。

樊树志教授说过:这是一个不容易到达的境界。谁不能至,心向往之。虽然我没经历中国的文明史,但我能从《国史十六讲》中深深感受到一穷二白任人宰割,繁荣昌盛受人喝彩,让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发奋努力吧,使祖国更加强大。

国史十六讲摘抄【篇2】

终于磨磨蹭蹭地看完《国史十六讲》一书。这本书是我半年前在南京一旧书摊淘得。以前看的历史书,大多讲历朝历代兴替的政治得失及宫廷权力斗争,而这本书主要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角度概述了中国通史,给人更多的启发。

对于中国来说,到了西汉中期,基于小农经济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已经很成熟了,唐宋期间达到巅峰状态。从汉代以后,在2000年的时间里面,政治制度建设方面基本没有突破,只是技术层面的修修补补。朝代兴替的革命过程中,破坏大于建设,既没有技术方面的突破性进步,也没有制度的革新。新的朝代完全继承上一个朝代的经济模式和政治制度,社会越来越僵化,越来越没有活力,到明清时期中国衰落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中国历史上,也有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时候,但不幸的是,这种商业发展没有像欧洲一样产生工业革命和社会革命。明初和清初时期,帝国国力强大的时候,帝国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不是鼓励发展商业,而是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商业发展,明末所谓的倭寇很大部分是参与走私的沿海居民。宋末和明末,基于增加税收应付对外战争的需要,中央集权控制松弛,沿海地区商业贸易迅速发展,中国面临较好的发展机会,但因为国力赢弱,这种发展被外族武力入侵战争打断。

与欧洲比较,中国古代经济领先但没有率先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一是重农主义的政治理念下,处处防范和限制商业发展,没有起建立保障和鼓励商业发展的社会制度和机制;二是生产力水平停留在小农经济和手工业时代,没有显着的技术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三是文化方面停留在对古代经典的诠释,帝国专制集权限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自由,虽然在每个朝代兴替时期,有过短暂的思想自由,但不过是昙花一现。新的朝代建立后,社会秩序又回到了从前。

总之,历朝历代的兴替,基本是原样复制,缺少制度革新,没有技术进步,限制思想自由,政治越来越僵化,社会越来越没有活力,国家逐渐从领先变为落后。

国史十六讲摘抄【篇3】

历史见证了一个时代,并且携带着巨大的信息量,给予了我们一个可以深入剖析她的机会。历史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解读她?诸如这类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每一个人,历史的魅力就是这么大,总是会让我去深究其中一个微小的细节,说白了,要的就是这么一种读出了东西的快感!最近在读樊树志老师的《国史十六讲》,从中我读出了许多东西,拿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这是一本全面解读历史的好书,从大同到小康、从早 期中华的礼乐文明到诸子百家的学说着作、从秦始皇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帝国体制,再到唐、宋、元、明、清的辉煌与衰亡,纵横几千年的华夏史学文明及其思考在樊老师的笔下被深刻地描述了出来,给予了我历史深邃感的启迪,使我不仅抓住了浮出水面的史学之莲。而且潜入了湖心!

我们知道,秦朝建立后,中央集权也随之形成,首先要求全国在文化上必须高度统一,其次是在交通上的高度统一,再而是意识形态上的高度统一,以上三个统一诠释了中央集权制的精髓!在樊老师的整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一幅诸多王朝辉煌与没落全过程的宏图巨制,然而细细咀嚼,我发现每一个王朝都离不开一种制度,那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中央集权制,在谈到刘邦时,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刘邦建立的汉朝,最大的贡献就是汉承秦制。这句话表明刘邦虽然推翻了秦朝,却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充分肯定了这一制度。古代皇族们为了巩固他们的政权,小心地拿捏着手中的那把戒尺,重了不行伤了自己,轻了亦不行镇不住那帮觊觎权力金钱的所谓臣子!野心勃勃的政客们在无所不用其极的寻找着可能更迭现有政权的任何一个机会,唐末的藩镇割据、党争现象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在那个时代,中央集权制无疑代表的是最先进的制度!它能使政权得以稳固,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经济得以长足发展,于是各个朝代都曾拥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

然而几千年的集权统治同时也禁锢了中国人的心灵,老百姓甚至已经习惯了被无条件支配的生活,因为国家就有这个权力!适应这种制度就是百姓的义务!那么民主呢?民主到哪里去了?谁又来疾呼民主?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摸不到那本该触手可及的民主,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从史学到事实,我不禁扪心自问,这会不会已经成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陈规?古往今来,中国从分裂到合并,从合并到分裂,从集权到集权,之后从集权再到集权,似乎进入了一个死循环

《国史十六讲》持论稳健,饶有兴味,使我能够大胆地联想现实与历史的级差,用一种较为发散的思维思考史学精要,挖掘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让我学会了如何多视角地看待历史现象,同时也校正了我看待现实的方式不能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现实,更不能将历史的思想延用到现在!

国史十六讲摘抄【篇4】

《国史十六讲》,发现这本书内容突出重点,讲得既深又透,讲出了一个所以然,给了我具有历史深邃感的启示,再一次激发了我读中华文明史的兴趣。

《国史十六讲》讲述了从中国起源到清朝灭亡的所有精彩片段,介绍了各个朝代不同的风情,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各式各样的古玩。就这些足以让我们大开眼界了。其中我最喜欢第7讲与第16讲。他们分别讲述了中国的兴盛与衰败。让我一会为祖先喝彩,一面为他们忧虑。来自:作文大全

唐朝被人陈为活力四射的世界性帝国,从李世民到武则天,从盛唐气象到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从佛经进国土到佛教繁荣,都能体现出唐朝那时是如此兴盛、庞大。在唐朝618-907年中国家统一,南北朝运河的开通,几座雄伟的京地的修建,与国内的贸易扩大,均刺激了世界各国。唐代的中国发展成了世界大国,亚、欧两洲各地的商人,留学生那个时候的中国人眼界格外开阔,对其他各国的文化光采博收,将印度的佛教以中国本土的学识与仪式来变化着使用。

假如唐朝比作中午的烈阳的话,那清朝便是傍晚的夕阳,真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呀!虽然拥有贤明、武功与文治都无与伦比的康熙皇帝,还是政绩颇为可观的雍正,但经受了八国联军的踩踏,清朝变得不堪一击,最后灭亡了。

樊树志教授说过:这是一个不容易到达的境界。谁不能至,心向往之。虽然我没经历中国的文明史,但我能从《国史十六讲》中深深感受到一穷二白任人宰割,繁荣昌盛受人喝彩,让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发奋努力吧,使祖国更加强大。

国史十六讲摘抄【篇5】

《国史十六讲》讲述了从中国起源到清朝灭亡的所有精彩片段,介绍了各个朝代不同的风情,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各式各样的古玩。就这些足以让我们大开眼界了。其中我最喜欢第7讲与第16讲。他们分别讲述了中国的兴盛与衰败。让我一会为祖先喝彩,一面为他们忧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史十六讲》读后感2021-国史十六讲读后感800字范文,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国史十六讲摘抄【篇6】

最近阅读了中华书局2006年版的《国史十六讲》,感觉收获很大。本书主要以时间和朝代为序,分十六个专题概述了中国自史前到清朝前期的历史。作者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自己对各朝重大历史事件与思想文化的理解,将中国古代历史完整,简略,却又清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无论是对于历史爱好者,还是史学研究者而言,都不失为一部好的史学作品。

首先,以各朝各代的代表为每一讲标题,重点更为清晰。名为《国史十六讲》,在形式上分十六个章节,以讲座的形式概述中国历史。章节名称特点鲜明,通过标题读者便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各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侧重点。总的来看,作者更侧重于思想文化方面。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经学、谶纬、清议、玄学,再到宋朝开始继续发展的新儒学,包括有明一代的朋党之争与文人社团都有列专题进行专门叙述。而其他的部分思想文化也间接地在文中提及,即史前和夏商周等思想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文化,晚明开始的西学东渐及清朝前期的文字狱问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国史十六讲》里含有作者对中国古代几千年思想文化价值观的深刻思考。

其次,文中无时不显示出作者严谨的学风以及灵活的写作技巧。本书包含了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作者将中外同时期的文化做比较,也结合了部分国外学者对中国的研究成果,这说明其研究不拘泥于时间地点的限制,这也使得本书有视野开阔的鲜明特点。以第一讲为例,史前史一般由于枯燥很难激起读者的兴趣,然而作者在第一章中即以对西方人类起源说中的主流观点夏娃理论发出质疑,并且以中国的考古成果进行考证。

这在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也表明了历史研究是不断进步的,我们应该抱着质疑的观点来看待历史,这样历史研究工作才能不断的有新的突破与进展。此外,本书旁征博引,清晰明确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使得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也对学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有个大致的掌握。而且,樊先生在写作过程中援引不少诗词及成语典故,使得语言表述更为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再次,书中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同时期的比较,在通览全局历史方面有较大的帮助,也对各地读者容易混淆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解释了中国分封制下的封建制度与欧洲中世纪的feudalism的区别,指出了两者的不同。此外,也对东林非党问题做了详尽的解释,指出朋党与政党的区别。对晚明开始的西学东渐与东学传入西方也有独特的见解,这些都是研究中国历史值得注意的地方。

最后,除了重点对文化史的探究外,对政治制度,经济等各方面的论述也是详略得当,重点分明。书中的图片及数据使得论点更为清晰。关键字用黑体标出,更便于读者阅读。诸如论述秦汉时中央集权体制初建的维持方法,解释魏晋风度的特点,分叙唐朝佛教的各派别等等。以黑体字表明论点,并于后文详细分述。这有助于读者把握重点,理清各部分的基本脉络,并且加深对思想文化方面的理解。

《国史十六讲》确如先生所说,不纠缠于历史的细枝末节。但是其简练的文笔却最大的概括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将中国文化史的发展过程深入浅出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全书主次鲜明,重点清晰,对于我们了解以及研究历史有着很大的帮助,也是史学论文写作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国史十六讲摘抄【篇7】

寒假期间,抽空读了樊树志先生的《国史十六讲》。本书是樊先生为复旦大学精品课程国史概要撰写的讲稿。出版之后,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欢迎,一再名列各种畅销书的排行榜,一度排行第一,是一本读者自己选出的深入浅出的好书。这本书凝结了作者自己的读史心得,力图对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问题,进行具有深度和新意的解读,不再纠缠于历史的线索和细枝末节,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一个历史深邃感的启示,激发学生重新思考中华文明史的兴趣,也同样使读者深切体会到了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历史的方法。

在这十六讲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九讲宋:繁荣和创造的黄金时代。传统史家的笔下,宋朝是屡屡遭受非议并评价不高的时代,积贫积弱,在与骑马民族契丹、女真、蒙古的较量中,总是处于下风。但实际上,宋朝有它辉煌的另一面。宋代的辉煌在平日教学中有很多体现,在学生平时的试题中也有很多史料,可见已经是史学界的共识了。

宋朝处在中国历史从中世向近世转变的转折点,也就是学者们常说的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时期,无论在经济、科技、文化各个领域,它都是繁荣与创造的黄金时代。

一、政治上,官僚政治与体制内改革

经过唐末五代的激烈社会变动,贵族政治彻底崩溃,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官僚政治体制,其突出的特点是君主独裁体制的形成。主要表现为:首先是宰相权力的削弱,如二府三司制的确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其次是军事权力的集中,如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虽然这种重内轻外的方针,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如军队战斗力在为削弱,但是军权毫无疑问地高度集中于中央了。再次是财政权力的集中,如设转运使,把各地税收机关收归中央掌握,地方税收除留一部分供地方开销外,其余全部上交中央。

官僚政治对于贵族政治而言,是一种进步。但是它也有新的问题,官僚机构的空前庞大就是其中之一。这种官僚政治给北宋带来所谓三冗的局面,于是出现了体制内的改革。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虽然都没有逃脱失败的命运,但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经济上,传统农业的新发展和商业革命

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中部和南部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相应增加,耕作技术与经营方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传统农业的新发展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导致商业革命较早的出现,成为宋朝历史的一抹耀眼的亮色。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之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主要的表现就是北宋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发展。唐朝的坊市制被打破,商业发展中时间、空间的限制被取消,这种变革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中有着巨大的意义,它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把商业活动从封闭的坊中解放出来,扩散到大街小巷的沿线,形成了近代都市商业街的雏形,为都市商业拓展了新的空间,也为都市增添了繁华的商业气息与市井色彩。于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观:政府宣布取消对于夜市的禁令,商业活动不再有时间的限制,开封城内出现了通宵达旦的商业街。这样一个细节,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

同时城市中还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北宋还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在商业和金融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嫌过分。

而到了南宋的时候,天下流行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三、科技上,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

宋代,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都有了划时代的突破,北宋的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开创近代活字印刷的先声;指南针在北宋后期已经普遍用于航海;北宋初年,火药广泛使用于战争。而这些成果传到欧洲,导致欧洲结束中世纪时代而进入近代文明时代,推动了西欧的社会转型。

因此,我们说,宋代时,出现了政治革命、科技革命、商业革命,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和近代的开始。这样的观点与传统的史家的观点有所不同,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宋朝的历史,开阔了视野。感谢樊先生的《国史十六讲》,把复旦大学课堂上的讲义贡献给社会大众共享,奉献给我们这些没有机会进入复旦大学听课而又对此心向往之的读者!

国史十六讲摘抄【篇8】

樊树志先生的《国史十六讲》确实不错,脉络清晰的讲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大的时代,很明显针对的对象是刚刚进入大学的本科生或是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历史爱好者。唯大学者,方能放下身段,用浅显的文字,对普罗大众进行这样的知识普及,可惜现在的大学,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大学了。

樊先生的讲义非常精当,对于中国历史上一些令人非常感兴趣的问题,都做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当然,这是对于我们这些历史盲来说的)比如,对于建文帝的下落,晚明时期中国与国外的贸易关系,全球化始于元,发于明,盛于晚明等等的阐述,以及对于清初大玉儿下嫁多尔衮等流言的考证,都非常新颖而具有说服力。

当然,因为是讲义,不可能讲的太深太透,如果说中国历史是一条长江大河的话,樊先生的讲义,固然不是飞机航拍抑或卫星图片,最多也就是游轮在江面上一路而下,挑几个著名的美景指点下,然后就轻舟已过万重山了吧。对于此江此河的各处的水文状况等等,只能是泛泛而谈了。而且,最令人惋惜的是,樊先生的讲稿中,我们可以隐隐约约的时常感觉到一些意犹未尽,一些欲言又止,一些题外之意。樊先生讲义的大纲,也未能脱去主旋律思维的影子。

最明显的就是只讲治世,不讲乱世;只谈正溯,不提余脉了。这正是让人感到悲哀的地方,读史是为了明今,是为了更好的看清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而非钻旧纸堆,搞些杜甫究竟是冻死的还是吃冷肉噎死的这些话题。所以对于历史的评述中,我最希望看到的是史学家能以其深邃而智慧的眼光,给我们指引。现在发生的一些事情究竟历史上面究竟有没有发生过,历史上这些事情的后果是什么,其来源、起因是什么,其结局又是怎么回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透古观今,而历史研究者要做的,当然少不了借古讽今了。

当然,这些在皇权逐渐加强且失去约束的时候是要砍头的,然而樊先生为什么留着这么多欲语还休呢?难道是怕什么吗?我们以为早就过去的一些事情,对那一代、下一代,乃至下下一代的国人,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这一切一切,还未知。

读《剑桥民国史》有感


读《剑桥民国史》有感

对于中国的近现代史,我的了解其实不算详细。除了中学阶段能熟背"三民主义"、西安事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之外,对于这一段血雨腥风、民族求存的浩荡历史,我总觉得了解得不够深入。其实一国之国民如果不对本国之历史有过深刻的认识和反思,我想,是不足以称得上一国之国民的。所以,借此机会,能对中华民国(1912-1949)有一次具体的了解,也是必要且有益的。当然,我也想结合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平台edX中的一门哈佛《中国》公开课的学习经历简略讲讲那段中华民族屈辱与抗争的历史。

首先,为了真实地理解中国近代,我们应该理清楚关于20世纪初的中国究竟处在怎样的现实之中。从政治上看,"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称呼始于20世纪。虽然我们的文明历史有"上下五千年"之久,但是古时的历朝历代均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观念,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朝代"和皇帝的年号。今天是"明"的天下,明天可能就改朝换代,成了"清"的子民。同时,新上任的皇帝会牢记上一个朝代最后一任是如何昏庸无能,丢掉了整个天下和自己的命。因此,新的朝代总会实施休养生息、减赋轻徭之政策,直到将来的某一人皇帝再次受到骄奢淫逸的召唤,历史不断地重演。君王在变,年号在变,可是有什么维系着所有天下人的不变的政治信仰和意识吗?这个问题很难讲清,毕竟过去我们的身份认同不是"国家",而是类似"龙的传人"这种基于遥远历史的观念。

19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形成了,英法百年战争强化了民族国家的意识,而由于地理和文化的差异,我们很少受到大规模的侵略和压迫,于是这种意识并不强烈,直至1840年。随着英军的到来,不仅轰开了"大清国"的国门,也让人们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国家"会被拖入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于是,许多有识之士诸如戊戌六君子、孙中山之先辈想尽种种办法求存。进入中国的不仅仅有科技和先进武器装备,也引进了许多新思想和不同的政治体制供当时的人们参考。到了1912年,"中国"才真正出现在世界上,成为第一个共和政体的国家。

当然,这个"中国"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用到了一个新的、不同于封建的政治制度——共和制。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共和"?

共和(republic),其拉丁文为res publica,牛津字典的解释是"非君主制的政治制度均为共和制".事实上,中华民国尝试了一系列的共和制度。列举如下:

1912年至1915年:共和立宪制

1915年至1916年:君主立宪制

1916年至1924年:议会共和制

……

造成如此多种制度不断更替的原因有如下。第一,国家领导人的个人因素,基于不同历史条件所做出的不同选择。通常,引入这些制度的人也有他们的见解,许多专家的意见也不统一,所以应用在中国的情况也各有差异。第二,一些外国的专家顾问也有自己的利益驱使,有意造成对中国政体的影响。第三,鉴于中西方之间巨大的不同因素,相同的制度在两处可能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

接下来,我想谈谈在阅读中的几点看法。作为上海人,我很关心民国时期上海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情况。在我的感觉中,租界首先公共设施非常先进,能用到自来火、自来水等等。毕竟有许多外国人在此地居住,并且由外国人负责管理,许多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和技术都用于此。还记得外白渡桥的事情。

在2007年年底,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收到了一封寄自英国一家设计公司的来信,信中说,外白渡桥的"桥梁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现在已到期,请对该桥注意维修",并"建议检修水下的木桩基础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可见,一个管理严格的组织不仅对在自己管辖职责内的事务负责,而且对只要是自己曾监管过的事务,一并要负责到底。我想这不单单是组织的责任意识,也是现代公司的法规理念深入人心的表现。这件事对于我们当下的各项管理都有重要的启示。

除了鲁迅先生的作品《且介亭杂文》名字取"租界"两字各一半为名的轶事之外,在民国年代的租界里,有项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规定,即"治外法权"."原告为中国人(不论是个人或是中国政府的部门)和被告为条约港口的外国国民的一切争端,都由有关国家根据该国的法律判决。"这样的条款无疑蔑视中国的法治权和司法权,更是让外国人可以肆无忌惮地逃离中国的法律约束。"外国罪犯在领事法庭上所受的待遇,不像在他国内所受的那样严厉,这无疑伤害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感情。但是,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来说,更严重地损害中国主权并具有深远意义的行为是,中国当局不能直接对条约港口的外国个人或商号进行限制、管制。"除了对外国人个人行为无法约束,就连组织或公司,中国政府也无权监督。"在治外法权的掩护下,武断的外国新闻界常常毫无限制地对中国和中国人进行吹毛求疵和不怀好意的批评。"

从一正一反两方面,不难看出租界不仅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揭示当时中国与外国势力利益冲突的前线。对于这样一段历史,我们如今应当辩证地看待,为的是以史为鉴,珍惜现在国家有尊严地发展、人民有尊严地生活,牢记使命、不忘先辈。

其实作为一个中国人,忘记我们的历史是绝不应该的。历史是我们的根,历史造就了今天的我们,历史深刻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和国家的命运。一个不了解本国历史的人会缺失生命中最重要的价值体系和观念,而这一点在今天尤为重要。我想,这学期能有机会重新回顾这段道不尽的历史,并不会随着学期的结束而终结。恰恰相反,我对于我们始源的探究和理解才刚刚开始。拥有大量网络资源的我们更应该利用好这些前所未有的机遇,了解过去、审视过去,才能反思当下,继往开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

"不知来,视诸往。"面对历史,我们该虚心求教的还有很多。

关于国史十六讲摘抄范文锦集8篇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面对这些问题,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国史十六讲摘抄范文锦集8篇”,赶紧看看对您有没有帮助吧,喜欢请收藏哦!

国史十六讲摘抄 篇1

中国的历史如同流水源远流长,我对国史更是蜜蜂喜欢花朵一般,看到国史书便会欣然读起来,可是幼时的我读后觉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对国史的兴趣一天一天减弱。今年暑假,我在书店无意中发现了这位国史老师《国史十六讲》。读了一会儿,发现这本书内容突出重点,讲得既深又透,讲出了一个所以然,给了我具有历史深邃感的启示,再一次激发了我读中华文明史的兴趣。

《国史十六讲》讲述了从中国起源到清朝灭亡的所有精彩片段,介绍了各个朝代不同的风情,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各式各样的古玩。就这些足以让我们大开眼界了。其中我最喜欢第7讲与第16讲。他们分别讲述了中国的兴盛与衰败。让我一会为祖先喝彩,一面为他们忧虑。来自:作文大全

唐朝被人陈为活力四射的世界性帝国,从李世民到武则天,从盛唐气象到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从佛经进国土到佛教繁荣,都能体现出唐朝那时是如此兴盛、庞大。在唐朝618-907年中国家统一,南北朝运河的开通,几座雄伟的京地的修建,与国内的贸易扩大,均刺激了世界各国。唐代的中国发展成了世界大国,亚、欧两洲各地的商人,留学生那个时候的中国人眼界格外开阔,对其他各国的文化光采博收,将印度的佛教以中国本土的学识与仪式来变化着使用。

假如唐朝比作中午的烈阳的话,那清朝便是傍晚的夕阳,真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呀!虽然拥有贤明、武功与文治都无与伦比的康熙皇帝,还是政绩颇为可观的雍正,但经受了八国联军的踩踏,清朝变得不堪一击,最后灭亡了。

樊树志教授说过:这是一个不容易到达的境界。谁不能至,心向往之。虽然我没经历中国的文明史,但我能从《国史十六讲》中深深感受到一穷二白任人宰割,繁荣昌盛受人喝彩,让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发奋努力吧,使祖国更加强大。

国史十六讲摘抄 篇2

终于磨磨蹭蹭地看完《国史十六讲》一书。这本书是我半年前在南京一旧书摊淘得。以前看的历史书,大多讲历朝历代兴替的政治得失及宫廷权力斗争,而这本书主要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角度概述了中国通史,给人更多的启发。

对于中国来说,到了西汉中期,基于小农经济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已经很成熟了,唐宋期间达到巅峰状态。从汉代以后,在2000年的时间里面,政治制度建设方面基本没有突破,只是技术层面的修修补补。朝代兴替的革命过程中,破坏大于建设,既没有技术方面的突破性进步,也没有制度的革新。新的朝代完全继承上一个朝代的经济模式和政治制度,社会越来越僵化,越来越没有活力,到明清时期中国衰落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中国历史上,也有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时候,但不幸的是,这种商业发展没有像欧洲一样产生工业革命和社会革命。明初和清初时期,帝国国力强大的时候,帝国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不是鼓励发展商业,而是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商业发展,明末所谓的倭寇很大部分是参与走私的沿海居民。宋末和明末,基于增加税收应付对外战争的需要,中央集权控制松弛,沿海地区商业贸易迅速发展,中国面临较好的发展机会,但因为国力赢弱,这种发展被外族武力入侵战争打断。

与欧洲比较,中国古代经济领先但没有率先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一是重农主义的政治理念下,处处防范和限制商业发展,没有起建立保障和鼓励商业发展的社会制度和机制;二是生产力水平停留在小农经济和手工业时代,没有显着的技术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三是文化方面停留在对古代经典的诠释,帝国专制集权限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自由,虽然在每个朝代兴替时期,有过短暂的思想自由,但不过是昙花一现。新的朝代建立后,社会秩序又回到了从前。

总之,历朝历代的兴替,基本是原样复制,缺少制度革新,没有技术进步,限制思想自由,政治越来越僵化,社会越来越没有活力,国家逐渐从领先变为落后。

国史十六讲摘抄 篇3

历史见证了一个时代,并且携带着巨大的信息量,给予了我们一个可以深入剖析她的机会。历史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解读她?诸如这类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每一个人,历史的魅力就是这么大,总是会让我去深究其中一个微小的细节,说白了,要的就是这么一种读出了东西的快感!最近在读樊树志老师的《国史十六讲》,从中我读出了许多东西,拿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这是一本全面解读历史的好书,从大同到小康、从早 期中华的礼乐文明到诸子百家的学说着作、从秦始皇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帝国体制,再到唐、宋、元、明、清的辉煌与衰亡,纵横几千年的华夏史学文明及其思考在樊老师的笔下被深刻地描述了出来,给予了我历史深邃感的启迪,使我不仅抓住了浮出水面的史学之莲。而且潜入了湖心!

我们知道,秦朝建立后,中央集权也随之形成,首先要求全国在文化上必须高度统一,其次是在交通上的高度统一,再而是意识形态上的高度统一,以上三个统一诠释了中央集权制的精髓!在樊老师的整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一幅诸多王朝辉煌与没落全过程的宏图巨制,然而细细咀嚼,我发现每一个王朝都离不开一种制度,那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中央集权制,在谈到刘邦时,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刘邦建立的汉朝,最大的贡献就是汉承秦制。这句话表明刘邦虽然推翻了秦朝,却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充分肯定了这一制度。古代皇族们为了巩固他们的政权,小心地拿捏着手中的那把戒尺,重了不行伤了自己,轻了亦不行镇不住那帮觊觎权力金钱的所谓臣子!野心勃勃的政客们在无所不用其极的寻找着可能更迭现有政权的任何一个机会,唐末的藩镇割据、党争现象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在那个时代,中央集权制无疑代表的是最先进的制度!它能使政权得以稳固,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经济得以长足发展,于是各个朝代都曾拥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

然而几千年的集权统治同时也禁锢了中国人的心灵,老百姓甚至已经习惯了被无条件支配的生活,因为国家就有这个权力!适应这种制度就是百姓的义务!那么民主呢?民主到哪里去了?谁又来疾呼民主?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摸不到那本该触手可及的民主,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从史学到事实,我不禁扪心自问,这会不会已经成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陈规?古往今来,中国从分裂到合并,从合并到分裂,从集权到集权,之后从集权再到集权,似乎进入了一个死循环

《国史十六讲》持论稳健,饶有兴味,使我能够大胆地联想现实与历史的级差,用一种较为发散的思维思考史学精要,挖掘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让我学会了如何多视角地看待历史现象,同时也校正了我看待现实的方式不能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现实,更不能将历史的思想延用到现在!

国史十六讲摘抄 篇4

《国史十六讲》,发现这本书内容突出重点,讲得既深又透,讲出了一个所以然,给了我具有历史深邃感的启示,再一次激发了我读中华文明史的兴趣。

《国史十六讲》讲述了从中国起源到清朝灭亡的所有精彩片段,介绍了各个朝代不同的风情,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各式各样的古玩。就这些足以让我们大开眼界了。其中我最喜欢第7讲与第16讲。他们分别讲述了中国的兴盛与衰败。让我一会为祖先喝彩,一面为他们忧虑。来自:作文大全

唐朝被人陈为活力四射的世界性帝国,从李世民到武则天,从盛唐气象到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从佛经进国土到佛教繁荣,都能体现出唐朝那时是如此兴盛、庞大。在唐朝618-907年中国家统一,南北朝运河的开通,几座雄伟的京地的修建,与国内的贸易扩大,均刺激了世界各国。唐代的中国发展成了世界大国,亚、欧两洲各地的商人,留学生那个时候的中国人眼界格外开阔,对其他各国的文化光采博收,将印度的佛教以中国本土的学识与仪式来变化着使用。

假如唐朝比作中午的烈阳的话,那清朝便是傍晚的夕阳,真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呀!虽然拥有贤明、武功与文治都无与伦比的康熙皇帝,还是政绩颇为可观的雍正,但经受了八国联军的踩踏,清朝变得不堪一击,最后灭亡了。

樊树志教授说过:这是一个不容易到达的境界。谁不能至,心向往之。虽然我没经历中国的文明史,但我能从《国史十六讲》中深深感受到一穷二白任人宰割,繁荣昌盛受人喝彩,让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发奋努力吧,使祖国更加强大。

国史十六讲摘抄 篇5

《国史十六讲》讲述了从中国起源到清朝灭亡的所有精彩片段,介绍了各个朝代不同的风情,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各式各样的古玩。就这些足以让我们大开眼界了。其中我最喜欢第7讲与第16讲。他们分别讲述了中国的兴盛与衰败。让我一会为祖先喝彩,一面为他们忧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史十六讲》读后感2021-国史十六讲读后感800字范文,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国史十六讲摘抄 篇6

最近阅读了中华书局2006年版的《国史十六讲》,感觉收获很大。本书主要以时间和朝代为序,分十六个专题概述了中国自史前到清朝前期的历史。作者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自己对各朝重大历史事件与思想文化的理解,将中国古代历史完整,简略,却又清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无论是对于历史爱好者,还是史学研究者而言,都不失为一部好的史学作品。

首先,以各朝各代的代表为每一讲标题,重点更为清晰。名为《国史十六讲》,在形式上分十六个章节,以讲座的形式概述中国历史。章节名称特点鲜明,通过标题读者便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各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侧重点。总的来看,作者更侧重于思想文化方面。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经学、谶纬、清议、玄学,再到宋朝开始继续发展的新儒学,包括有明一代的朋党之争与文人社团都有列专题进行专门叙述。而其他的部分思想文化也间接地在文中提及,即史前和夏商周等思想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文化,晚明开始的西学东渐及清朝前期的文字狱问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国史十六讲》里含有作者对中国古代几千年思想文化价值观的深刻思考。

其次,文中无时不显示出作者严谨的学风以及灵活的写作技巧。本书包含了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作者将中外同时期的文化做比较,也结合了部分国外学者对中国的研究成果,这说明其研究不拘泥于时间地点的限制,这也使得本书有视野开阔的鲜明特点。以第一讲为例,史前史一般由于枯燥很难激起读者的兴趣,然而作者在第一章中即以对西方人类起源说中的主流观点夏娃理论发出质疑,并且以中国的考古成果进行考证。

这在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也表明了历史研究是不断进步的,我们应该抱着质疑的观点来看待历史,这样历史研究工作才能不断的有新的突破与进展。此外,本书旁征博引,清晰明确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使得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也对学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有个大致的掌握。而且,樊先生在写作过程中援引不少诗词及成语典故,使得语言表述更为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再次,书中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同时期的比较,在通览全局历史方面有较大的帮助,也对各地读者容易混淆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解释了中国分封制下的封建制度与欧洲中世纪的feudalism的区别,指出了两者的不同。此外,也对东林非党问题做了详尽的解释,指出朋党与政党的区别。对晚明开始的西学东渐与东学传入西方也有独特的见解,这些都是研究中国历史值得注意的地方。

最后,除了重点对文化史的探究外,对政治制度,经济等各方面的论述也是详略得当,重点分明。书中的图片及数据使得论点更为清晰。关键字用黑体标出,更便于读者阅读。诸如论述秦汉时中央集权体制初建的维持方法,解释魏晋风度的特点,分叙唐朝佛教的各派别等等。以黑体字表明论点,并于后文详细分述。这有助于读者把握重点,理清各部分的基本脉络,并且加深对思想文化方面的理解。

《国史十六讲》确如先生所说,不纠缠于历史的细枝末节。但是其简练的文笔却最大的概括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将中国文化史的发展过程深入浅出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全书主次鲜明,重点清晰,对于我们了解以及研究历史有着很大的帮助,也是史学论文写作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国史十六讲摘抄 篇7

寒假期间,抽空读了樊树志先生的《国史十六讲》。本书是樊先生为复旦大学精品课程国史概要撰写的讲稿。出版之后,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欢迎,一再名列各种畅销书的排行榜,一度排行第一,是一本读者自己选出的深入浅出的好书。这本书凝结了作者自己的读史心得,力图对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问题,进行具有深度和新意的解读,不再纠缠于历史的线索和细枝末节,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一个历史深邃感的启示,激发学生重新思考中华文明史的兴趣,也同样使读者深切体会到了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历史的方法。

在这十六讲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九讲宋:繁荣和创造的黄金时代。传统史家的笔下,宋朝是屡屡遭受非议并评价不高的时代,积贫积弱,在与骑马民族契丹、女真、蒙古的较量中,总是处于下风。但实际上,宋朝有它辉煌的另一面。宋代的辉煌在平日教学中有很多体现,在学生平时的试题中也有很多史料,可见已经是史学界的共识了。

宋朝处在中国历史从中世向近世转变的转折点,也就是学者们常说的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时期,无论在经济、科技、文化各个领域,它都是繁荣与创造的黄金时代。

一、政治上,官僚政治与体制内改革

经过唐末五代的激烈社会变动,贵族政治彻底崩溃,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官僚政治体制,其突出的特点是君主独裁体制的形成。主要表现为:首先是宰相权力的削弱,如二府三司制的确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其次是军事权力的集中,如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虽然这种重内轻外的方针,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如军队战斗力在为削弱,但是军权毫无疑问地高度集中于中央了。再次是财政权力的集中,如设转运使,把各地税收机关收归中央掌握,地方税收除留一部分供地方开销外,其余全部上交中央。

官僚政治对于贵族政治而言,是一种进步。但是它也有新的问题,官僚机构的空前庞大就是其中之一。这种官僚政治给北宋带来所谓三冗的局面,于是出现了体制内的改革。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虽然都没有逃脱失败的命运,但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经济上,传统农业的新发展和商业革命

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中部和南部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相应增加,耕作技术与经营方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传统农业的新发展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导致商业革命较早的出现,成为宋朝历史的一抹耀眼的亮色。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之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主要的表现就是北宋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发展。唐朝的坊市制被打破,商业发展中时间、空间的限制被取消,这种变革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中有着巨大的意义,它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把商业活动从封闭的坊中解放出来,扩散到大街小巷的沿线,形成了近代都市商业街的雏形,为都市商业拓展了新的空间,也为都市增添了繁华的商业气息与市井色彩。于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观:政府宣布取消对于夜市的禁令,商业活动不再有时间的限制,开封城内出现了通宵达旦的商业街。这样一个细节,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

同时城市中还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北宋还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在商业和金融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嫌过分。

而到了南宋的时候,天下流行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三、科技上,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

宋代,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都有了划时代的突破,北宋的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开创近代活字印刷的先声;指南针在北宋后期已经普遍用于航海;北宋初年,火药广泛使用于战争。而这些成果传到欧洲,导致欧洲结束中世纪时代而进入近代文明时代,推动了西欧的社会转型。

因此,我们说,宋代时,出现了政治革命、科技革命、商业革命,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和近代的开始。这样的观点与传统的史家的观点有所不同,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宋朝的历史,开阔了视野。感谢樊先生的《国史十六讲》,把复旦大学课堂上的讲义贡献给社会大众共享,奉献给我们这些没有机会进入复旦大学听课而又对此心向往之的读者!

国史十六讲摘抄 篇8

樊树志先生的《国史十六讲》确实不错,脉络清晰的讲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大的时代,很明显针对的对象是刚刚进入大学的本科生或是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历史爱好者。唯大学者,方能放下身段,用浅显的文字,对普罗大众进行这样的知识普及,可惜现在的大学,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大学了。

樊先生的讲义非常精当,对于中国历史上一些令人非常感兴趣的问题,都做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当然,这是对于我们这些历史盲来说的)比如,对于建文帝的下落,晚明时期中国与国外的贸易关系,全球化始于元,发于明,盛于晚明等等的阐述,以及对于清初大玉儿下嫁多尔衮等流言的考证,都非常新颖而具有说服力。

当然,因为是讲义,不可能讲的太深太透,如果说中国历史是一条长江大河的话,樊先生的讲义,固然不是飞机航拍抑或卫星图片,最多也就是游轮在江面上一路而下,挑几个著名的美景指点下,然后就轻舟已过万重山了吧。对于此江此河的各处的水文状况等等,只能是泛泛而谈了。而且,最令人惋惜的是,樊先生的讲稿中,我们可以隐隐约约的时常感觉到一些意犹未尽,一些欲言又止,一些题外之意。樊先生讲义的大纲,也未能脱去主旋律思维的影子。

最明显的就是只讲治世,不讲乱世;只谈正溯,不提余脉了。这正是让人感到悲哀的地方,读史是为了明今,是为了更好的看清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而非钻旧纸堆,搞些杜甫究竟是冻死的还是吃冷肉噎死的这些话题。所以对于历史的评述中,我最希望看到的是史学家能以其深邃而智慧的眼光,给我们指引。现在发生的一些事情究竟历史上面究竟有没有发生过,历史上这些事情的后果是什么,其来源、起因是什么,其结局又是怎么回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透古观今,而历史研究者要做的,当然少不了借古讽今了。

当然,这些在皇权逐渐加强且失去约束的时候是要砍头的,然而樊先生为什么留着这么多欲语还休呢?难道是怕什么吗?我们以为早就过去的一些事情,对那一代、下一代,乃至下下一代的国人,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这一切一切,还未知。

读《腾飞的祖国》有感 450字


读《腾飞的祖国》有感(赵梓贺)

读了《腾飞的祖国》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书中我感受到了我们祖国的科技力量正在渐渐上升,我们的祖国正在日益强大起来。我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十分自豪。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国产大飞机C919。C919客机是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飞机,于2008年开始研制,2017年5月5日成功首飞。国内有22个省份、200多家企业、36所高校、数十万专业人员参与了C919客机的研制。看到如此数据,我感受到了国家的成果是无数各行各业的人努力得来的。

我还看了国防现代化全面推进取得的成果。代号威龙的歼-20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款单座双发动机并具备隐身性、高态势感知、高机动性等能力的第五代战斗机,用于代替歼-10、歼-11等,是我国第四代战斗机。首架歼-20于2009年制造成功。代号为鲲鹏,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战略军用大型多用途运输机,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各种物资和人员的远距离空中运输任务,于2013年1月26日首飞成功。我梦想着有一天我也能驾驶着战斗机,翱翔在祖国的领空上,捍卫国家的领土。
祖国科技的强大,是无数科学家们不断努力和付出的结果。“少年强则国强”我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和希望,以后一定要努力学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建设更加强大的祖国。

腾飞吧祖国(任赫洋)
祖国是我们每个人的母亲,无论从身边的小事还是国家大事都能发现祖国母亲变得越来越美丽、繁荣、富强。
先从我们身边的事说起吧,我们每个家庭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爸爸妈妈说以前没有电视看,想去哪要走路或骑单车,很不方便,现在不同了,家里也有了液晶电视看,大家坐在舒服的沙发上看自己喜欢的节目;家里有了车,去哪都方便,有时还拿上照相机去旅行;家里还配了电脑,只要装上宽带,就可以和远方的亲人面对视频聊天。

说到大事,我们不能不提两件举世瞩目的。一是在60周年国庆大阅兵里,数十个方以磅礴的气势从天安门前经过,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军队的风采。其中最吸眼球的是教练机梯队带着五颜六色的彩带飞过天安门,驾驶员都是女兵。这次国庆阅兵让世界看到了祖国军事的实力。另一件大事是“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29日21时2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器全长10.4米,最大的直径3.35米,由实验舱的资源船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两年以内依次以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会接受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这是祖国航天事业上的一次伟大成就。
祖国,腾飞吧,我们为你骄傲!

《腾飞吧祖国》读后感(马欣怡)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共产党用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把中国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40年来,我们中国迅速发展、飞速进步,一跃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也对世界经济贡献了很大的力量。现在的中国充满了理想和梦想!
40年来,中国的变化非常大,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家旁边有一个公园,当时公园里全是土,边上连个栏杆都没有。而现在,那个公园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公园里的小路纵横交错。
听爸爸妈妈说,他们小的时候,全村只有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想看电视,就得提前吃完饭,拿着小板凳去有电视的人家里去占座位。我们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还是彩色的,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几乎人手一部。这些都是我们看得到的变化。40年里,通过科学工作者的努力,我们研制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大飞机c919,还有我们的高铁,世界有名,好多国家都求着让我们去帮他们修高速铁路呢!

做为一名中国人,我感到非常的自豪!也很庆幸自己生在了这么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以后一定要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读《近看美国》有感


美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带着无限的好奇,开始了对《近看美国》的阅读。遗憾的是,只是看了有关美国的诞生,其他的还未看完,但也感触良多。

五月花好——美国精神的火神。第一个踏上美洲大陆的欧洲人-哥伦布,留下一部分人,并把岛上为数不多的"玛雅”人屠杀。随后,一艘名叫“五花号”的大船,乘风破浪,载着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但都对自由、民主无比向往和追求的人,将在这个荒岛创造奇迹!其中,在新环境下的种种不适,如传染病、严寒、饥饿等,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就在这时,善良的印第安人送来了补给品,帮助他们度过了难关,由此,伟大的感恩节诞生了!但后来,残忍的美国人开始屠杀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并不断掠夺和拓宽他们的疆土。由此,认识到美国因其复杂的文化、名族、宗教,决定了他们自由、平等的精神气息。同时,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贪婪和自私。

自由女神——火炬照亮天堂之路。没有古老渊源,不同血脉的人,就靠着对自由的热爱,一步步崛起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独立宣言》后,美国得到了独立。在美国纽约市曼哈顿以西哈德孙河的自由岛上就矗立着庄严而美丽的女神。传说,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窃天火,自由女神点亮灯塔为移民们指明道路。在众多热爱自由和民主的人们看来,这不仅是雕像,更是美国的精神。就是自由指引他们创造、自信、与众不同,不断发展。自由的 背后却是严格的法律,高度法制的国家。这一点,我们不得不佩服和学习美国,放眼中国,有几个人懂法,又有多少严格执法?再看有多少人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盲目随从?有多少人失去创新和自主思考的人?

移民浪潮——追随光明的朝圣者。号称“种族大熔炉”的美国,充满了机会和诱惑,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就是因为美国的包容性,吸引了不同的人,为美国带来了不同的文化,技术、知识、廉价的劳动力,为美国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和动力。就这样,美国不断的在发展,成就了移民者,但也可以说是移民者成就了美国。这让我想到了中国的闭关锁国,短短的几年,中国就从科技强国,逐渐被挤兑和淘汰,这很好的说明对外开放,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重要性。对于个人,只有终身学习,才会发展,不会被淘汰。

读书真的是一件有趣的事,也算是一种学习,也让我看到美国与我国的差异,启迪了我的人生。


读后感《读《袁腾飞讲美国史》有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朱光潜谈美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