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语文报读后感1000字

语文报读后感1000字

《跟着名师教语文》读后感1000字。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这个时候就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跟着名师教语文》读后感1000字,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跟着名师教语文》读后感1000字

吉宁宁

闲暇之余,我开始读《跟着名师教语文》系列丛书。第一次读,我便被书中名师的风采,名师的教学艺术,名师的课堂的生命气息深深地吸引住了。读了它,解开了自己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的许多困惑,明白了什么是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本书运用生动的语言文字介绍了于永正、孙双金、王崧舟、赵景瑞、闫学、吉春亚、盛新凤、周益民八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书中介绍了他们的教育观点,还列举了生动的案例具体展现了他们教学艺术,让我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能带给我更多富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启发。

读此书,仿佛听到了先辈名师的亲切话语,看到了先辈名师的成长足迹。在这本书中,每个老师的教学情志,教学魅力都让我折服。然而让我感受最深,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于永正老师、孙双金老师、赵景瑞老师的教学艺术就及为师之道。

于永正老师,他把"三尺讲台"变成了"舞台",把课文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演化为一种"表演".让需完善从表演中获取更为直接、更为深刻的知识,他不仅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还能把这些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在他的教学案例中,我常常感受到的是他对学生的爱与尊重。正如他所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表现之一。

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孙双金老师认为,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即好课的标准问题。他把把好看的标准归纳为16个字:"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小脸发红是指要把学生上得兴奋起来,小眼发光是指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起来,小手直举是指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参与到共同的学习过程中去,小嘴常开是指学生在学校过程中要充分表达的所思、所想、所疑、所问、所感、所叹。而他的课堂教学艺术确实非同一般:引导不着痕迹,轻松但不失深邃,上课如领学生登山,把自己巧妙"藏"起来更让我由衷的崇拜。

语文要学习两方面的本领: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

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赵景瑞老师做得就很巧妙。如赵老师在作文课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位小朋友到菜市场买菜,卖菜的阿姨错把两角钱当作一角钱找给了他。归途中他才发现多了一角钱……讲到这里不讲了,问学生:"假如是你发现多找了一角钱,你会怎样做?会有什么行动?请写出来。"学生进入角色后,亮出了许多有差别的行为,反映了不同的认识水平,从中评出最佳做法,让这位学生上台表演,老师充当卖菜的阿姨,全班观察他的表演,然后写出一个小片断。将真知化为行动,又化为作文,知行合一,人文一致,一举两得。

在我看来,他们仿佛时时刻刻在我身边,他们的话成了提醒,时时刻刻告诫我不要怎样,要怎样,怎样才能怎样。就这样,我们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在从未相逢的情况下,开始了一次又一次促膝长谈,成了交心的朋友。看来作为年轻老师的我,真要多向这些名师学习啊!平时要多注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挖掘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摸透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创设恰当的情景来让生多读,在读中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并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之路很漫长,但我相信只要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就能够走出困惑,收获成功!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跟着管老师教作文》读后感1500字


我常常感觉对作文教学有些不得法,总想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教学生轻松地写作文,所以一直特别偏爱习作教学方面的书籍。一次偶然的机会,同事送了一本《跟着管老师教作文》,开卷阅读后,果然,管老师的书跟他的讲座一样,自带魅力光环,从不让人失望。

书中介绍了管建刚老师教作文的教学故事与案例,具体包括如何让作文报和讲评课更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动笔改作文,如何发挥作文报对后进生的教育作用,以及作文报的管理智慧等。案例丰富多彩,文笔精彩生动,实践性很强,对小学作文教学富有帮助。对于目前这种边应试边素质的畸形教育体制,实在太缺少像管老师这样敢想敢做的一线实践家,确实太需要来一场石破天惊的革命来推动作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这本书有五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 跟着管老师:让作文报火起来; 第二部分 跟着管老师:让讲评课热起来;第三部分 跟着管老师:让同学们改起来;第四部分 跟着管老师:让后进生亮起来;第五部分 跟着管老师:让作文报管起来。

作文报和作文请讲课学校也一直在开展,学生也从中受益不少。这次我对跟着管老师:让同学们改起来很感兴趣。为了让学生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提高他们修改文章的能力,管老师提倡的是:1、逼着改;2、哄着改;3、学着改;4、比着改;5、抢着改。作文是写出来的,但写作能力是改上去的。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但实际上很多学生都没有修改文章的习惯,大家对修改文章的重要意义还是认识不足,作文时总是一次就完成,不经过修改就以为是好文章了。

现在我结合管老师的一些观点从另一个角度也就是同学互相批改作文的角度来谈谈如何指导学生修改作文这一问题。

学生批改作文可以从以下10个方面入手:

1.格式是否正确(题目、提行、落款、自我评价)

2.卷面是否整洁。

3.错别字几个(找出来,在旁边修改)。

4.找病句,分析病因,旁修改。挑出一篇作文中的病句,凡病句,都要在下面划上横线,写出病在何处,再在文后批语中,写清病句几处。

5.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

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

以上五条,都是写文章最低的要求,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实践,就能够掌握。在学生掌握得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再一条一条地增加新的要求。

6.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

这一点在作文指导时,就具体举例,告诉学生什么叫鲜明、集中。学生批改之前,教师先大致看几篇文章,在进行批改指导时,先简介两篇好的文章,再举两篇中心不突出,不集中的例文,学生根据老师举的正反两方面的例文,举一反三,就能批得符合实际。

7.看文章的选材

这条批语提三点要求:①是否围绕中心。②是否符合生活实际。③是否具有典型性和新颖性。

8.就结构而言,也要写清三点批语:①层次段落是否清晰。②过渡是否自然。③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

9.看表达方式是否恰当,情感是否真挚。

文章一定要有真情实感,切忌生编硬套。

10.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

上述的作文评改的方法和步骤只是一个框架,每次评改时,可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列举在黑板上,供学生选择使用。其实,学生参与修改作文,不仅挖掘了学习的潜力,提高了写作能力,而且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帮老师摆脱了批改作文的沉重负担,让我们把精力放在钻研教材、教法和研究学生上,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读《名师讲语文》有感


不可否认,语文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极其深远,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十分尴尬的局面。每个人都知道语文的重要性,包括学校领导、老师、学生、还有家长,但是每一个人都不知道何去何从,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致使语文学科在中学阶段地位不尽如人意。仔细想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是第一责任人。虽然我们的语文老师都是科班出身,在专业上不成问题,但语文专业知识和语文实际的教学真不是一回事,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语文教育教学的认识。

我们的身边缺少理论么?我们的时代缺少理论么?不缺少。自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流派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长者忙着建树自己的流派,做了一辈子的老师,留下带有自己标签的东西,的确是一件幸事,无可非议。可是建树流派真正价值应该是能否为语文教学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如果考虑到这一点的话,所提流派才能流芳百世。在不缺少理论的今天,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什么流派被我们认同了呢?问一问一线语文教师们,我们到底是哪一个流派的,或者我们的教学深受哪一个流派理论影响,结果一定茫然。当然不归流派,自有风格,自成系统,那是最好的了,若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还会有什么尴尬,关键是做不到,也很难做到。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不缺少理论,不缺少流派,缺少的是静下心来,读理论、学理论、研究理论、读教语文、学教语文、研究教语文。就像李海林教授说的那样少提一点主义,多沉下心来研究。因此,一线的教师们,该读点什么了,该学点什么了,该研究点什么了。名师讲语文系列丛书就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读名师讲语文,让我们走进了一个个活生生的语文世界,走进了一个个智慧的、鲜活的语文人生。

理论世界浩如烟海,鱼龙混杂,但名师讲语文系列丛书是语文出版社精选的20位在当今中学语文教学一线,对语文教学影响深远的开拓者用心灵创作出来的着作,在他们的书中,或不平的人生经历,或系统的教学理论,或务实的教学实践,或精美而深邃的教学语录,为我们展现出一个个立体的语文人生,表达着系统的、科学的、可操作性的教学理念。于漪的情感派、胡明道的学长式教学、程少堂的语文味等等分别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教学风格形成的对语文教学科学而系统的理论认识,以及可操作性的指导。

正在读,继续读,一直要读下去;

正在想,继续想,一直会想下去;

正在写,继续写,一直会写下去。

《我就想浅浅的教语文》读后感1000字


三天时间,浅浅地读完肖培东老师《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一些浅浅地思考,与大家分享

什么是浅?

肖培东的浅绝不是浅显,更不是浅薄,也不是肖老师之谦虚。我以为肖培东的浅是一种层次,是豪华落尽之后的真纯,是绚烂之极后的平淡,是武功已臻化境之后的不动声色,是超越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后的一个新的开悟,那就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只不过此时山水已非彼时山水。

肖培东的浅的表现在哪里?

1、本色

纵览这十六篇经典课例,下起小学上至高中,跨度如此之大,但是这些教学设计的一个共同的立足点就是文本,肖培东极少引用,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能力。就凭借一个文本,就可以烹调出一桌语言的满汉全席。紧紧地扣住字,扣住词,扣住篇章,扣住情感,扣住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标点来大做文章。在《山羊斯特拉》里一个咩字竟让教得荡气回肠,千回百转,让孩子们的情感渐起波澜,而置身其中,不能自拔,在这里,学生的美好情感被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被激活,进而思考生命的内涵,追问悲悯的情怀。《在沙漠中心》对四个标点的入情入境地品读,很自然地感受到了在绝境之中的坚强。这样的例子,在肖培东的课例里俯拾即是。

由浅入深易,由深化浅难。信然。

2、诗意

肖培东的文字诗意盎然,让人在读他的课例的时候,心也不由自主地柔软起来。比如在《小小鸟窝,大大世界》里,肖培东在和学生对话的时候,诗意语言信手拈来:

我真是想到我上高中的时候。因为绿色是我们青年少年共同喜欢的色彩,我还想到我儿子在那撒欢奔跑,他是我们家最纯挚的一抹绿色。

如果你只羡慕沙漠里的那丛绿荫,那么你就可能会忽略烈日的炙烤、风沙的袭击和一望无垠的寂寞,所以输的人生不是一种运气。

与其说一抹绿色托举了水珠,闪闪发亮,倒不如说这枚水珠穿越千沟万壑来到这片荷叶上。艰辛,坚强,因此这不是运气,而是一种坚持。

总感觉口吐莲花的培东有一种诗仙李白的潇洒,出口成章,下笔为诗。培东就是语文的化身。

3、深度

浅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浅,这里的浅,恰恰是另一种形式的深。

梦龙老师曾经在拜师仪式上赠诗肖培东碧波深处有珍奇,而观培东之课,正是独自撑起一支长篙,向思维更深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的斑斓里放歌。

《在沙漠中心》他从整体感知入手,到品味沙漠中心的三句话,到品味一句话,读书沙漠的绝望。到品第二句话,挤出沙漠里的心,到品味的三句话,感受沙漠里的坚强,尤其到最后该写标题,记住在沙漠里中的心,只让人叹为妙绝。

在沙漠中心沙漠中的心,这是怎样的一颗七巧玲珑心,肖兄培东,用心之苦,用心之巧,可见一斑!

我只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1000字


我只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1000字:

素养这个词应该是最近的热词,听了很多讲座,对这个词的感觉总是淡淡的,无法深入其内涵,看了肖老师〈〈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终于对语文的核心素养有了更透彻的认识。语文的核心素养其实就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听的能力我们所有的语文课堂在表面上都是“俊达到了的,但读、说、写的能力培养却是很多老师致力追求但效果始终不理想。可是这几个字在肖老师的课上都得到了完美的实践。尤其是读和说,肖老师的读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不是走走过场应应景,而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学生说更是肖老师课堂的一大特色。每一堂课都会有很多学生发言,就比如《小小鸟窝,大大世界》发言的学生多达45人次,这几乎旦是整个班了,也就是说肖老师调动了所有的学生,这几乎是我们一直追求却一直做不到的。

为什么在肖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都愿说还能说呢?我想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引导。

新课程标准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正确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细细想来,学生是主体本来就是教育的根本。学习是孩子们自己的事,只有孩子们自己愿意去学了,才有可能事半功倍。可是我们的学生心智发展未成熟,要让他们自己觉醒是有一定困难的,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浅浅地教语文,浅浅地引导,肖老师做到了。比如说肖老师执教的〈〈菩萨蛮〉〉。开课第一问“学诗歌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学生都知道读,接着肖老师就指导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的相关提示去引导学生该如何读这首词。读后感

·

引导得不着痕迹,但学生一定会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因为学生有收获,有体验,还会获得读诗的方法和技巧,就是在以后的诵读活动中,学生潜意识也会注意诵读技巧,这种效果不可谓不好。

再来看看第二问“这首词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非常熟悉的地方_江南。江南好,好在哪里?”“好在碧绿的春水”“好在江南的人儿很美”“好在人躺船上听雨的闲适”。好一个简单的引导,孩子们在这样的引领下有话可说,深入研究,收获了美的感受和体验。

第三问“再读读画船听雨眠,想象一下碧江春雨下美丽的画船,感受那听雨眠的情趣”“我觉得好像是欣喜得不能入眠”。一个直抵核心,明确的引导,孩子们随着老师开始进入内涵的欣赏了。诗人的哀愁,诗人的思念在孩子们的思考中渐渐清晰起来。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肖老师不着痕迹的引导,真正提高了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更好地积累了语言材料,形成了语感,悟得了语言规律,发展了语言能力,同时还接受了文本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情趣、情操、价值观的熏陶和感染,这真正让语文课“五味俱全”,这也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如果我们老师都能像肖老师这样浅浅地教语文,我们的语文就一定能成最受欢迎的课程。作者:唐俊霞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鉴于女儿语文成绩不尽如人意,暑假期间,我特意去书店挑了一本书----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回家之后,我从头至尾细细看了两遍。于老师文中提到的语文教学的观点讲得非常在理,其中有关朗读和错别字2024的论述我最感兴趣,因为这两个问题困扰我已经很久了。

语文的本质,说到底无非是读和写。读既包括默默地阅读,也包括大声地朗读。于老师说,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就是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连学过的课文都读不流畅的学生,语文水平百分之百的低下,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语感不好。文中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叫杨鸣的男生刚转到于老师班时,语文水平很差,一个长句子他要分三次才能读完。后来,于老师给他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每天读课外书,要大声读,每天坚持半个小时。不到一年,大见成效。杨鸣在班级作文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于老师还举了个例子,他说,他看《夜幕下的哈尔滨》一书,远远不及听王刚朗读这部长篇小说感受真切,因为王刚把这本书读活了。

联想到女儿的朗读情况,我不禁汗颜进而惴惴不安起来。每次看她读课文,不是加字2024、减字2024,就是读错字2024。每当这时,我都会生气,但同时又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白纸黑字2024、清清楚楚她就是读不准确呢?现在我才明白,原来这是她平时课文读得不多,课外书看得太少,语感不好造成的。

为什么学生一个字2024一个字2024地默写,错别字2024不多,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运用字2024词时,就会写出成串的错别字2024呢?为什么好多别字2024,虽经老师多次纠正,仍顽固地反复出现呢?于老师认为,主要是小学生的字2024学得多而且快,而实践太少的缘故。面对这个问题,他一方面教育学生看书写字2024时要细心;另一方面则采取了听写的方法,即每节语文课都利用五六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写几句话,这些句子中含有学生易错易混淆的字2024。如:他让学生听写我坐在座位上看书、战士们像猛虎一样冲向敌人的阵地屋外面鬼子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村民们急忙钻进地道等等,其中坐座、象像、近进都是学生易混淆的字2024。每次听写完了,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允许争论,实在拿不准的,向书本或老师请教。这样得出来的正确答案,印象特别深。显然,用听写纠正错别字2024不失为一种简易高效的好方法,这在我们教学生以及自己小孩时都能用得上。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浅陋的看法,但愿能给自己,也能改大家带来些许的启迪和帮助。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1000字(精选)


今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段子:“期末了,千万别惹老师……重要通知,因临近期末,老师正处于炸毛期!请适当保持距离,避免误伤……”虽说是一个笑话,可是仔细想来,不正是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吗?期末工作多而杂乱,让我这个有着二十年教龄的语文老师也苦不堪言,感觉教学工作不再是轻松惬意的,反而越来越沉重!初见《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一书,我以为作者肯定也是跟我一样有些相同的经历,相同的感受,在书中写一写教学的现状,表达一下心中的愿望而已。可真正读起来,我才感到惭愧,我真的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啦!

希望您阅读完读后感大全网的读后感后,能够收藏。m.dhb100.com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一书,精选了肖培东老师在全国各地示范课中的十六个经典课例,涵盖中小学课堂,以教学沙龙的形式给人以现场感。每篇实录都附上其教学理念、教学思路、课堂教学细节、教学感悟,可谓篇篇精彩,更富有启迪。而所有的精彩凝聚起来,又凸显了他独特的教学理念:浅浅地教语文。教字,教词,教句,教篇章,教我们能感受到的、也应该要感受的思想。

小时候我们就耳熟能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肖老师的课堂可以说是在诵读中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在诵读中不知不觉揣摩文字、体会情感,并且每堂课都是在全体的诵读中达到高潮并结束的,给人一种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感觉。就像书序中说的:让我们把琅琅书声还给语文课!真实的阅读教学,当是教会学生不借助外力,原生态地素读文本。读,是理解文章最朴素、最有效的方式,因此一定要重视诵读。

读完这本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肖老师在每堂课上都重视情感的激发。肖老师执教的《孔乙己》让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对孔乙己的悲悯,对社会的反思;《我的早年生活》让我看到了孩子们对丘吉尔自信的崇敬;《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让我看到了孩子们从“让”字上领悟的心灵精神之美。肖老师的每堂课都带领学生抵达了心灵深处,引发了学生或深或浅的思考,激发了学生对人、对事、对物的深切情感。肖老师真正做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在无声细雨中,面对困难,学会解决;面对选择,懂得取舍!

百年大计,德育为先。这是我踏上讲台时,老师告诉我们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任务的繁重,我们渐渐的忽略了思想教育,只是单纯地以教促学,以教论教。孩子们也变得越来越自我,一大部分人缺乏生活的磨练,没有对团队和他人的认可和归属感,容易出现德育方面的缺失或思想认识的片面性,容易出现害怕挫折、贪图享受、自私自利、爱慕虚荣、在价值取向上急功近利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需要通过德育教育来进行教育和引导。

古人云:“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为人之魂,也是校之魂,为人立身之本。倘若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自身的品性、德行、修养,就等同于栽植一片空了心的树,即使枝繁叶茂也卖不出个好价钱。一个人倘若失去了作为人本应具备的道德品质,纵然才高八斗,满腹经纶,也同样不被社会所接纳,所肯定,所认可。

肖老师虽教得低调,但教得精致,教得细腻,教得智慧,教得温情脉脉。如此课堂,怎能不暖?语文怎能不美?

我有幸拜读肖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带给学生真正的语文课堂,回归语文的本真,抵达心灵的深处,达到生命的高度。

今天有幸拜读肖老师《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一书,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特别关注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走进肖老师的课堂,心灵受到了震撼,听肖老师的语文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https://m.dhb100.com/

他像一位诗人,他的课就像一首诗,走进他的课堂,就像走进了一种唯美的境界。肖老师的一些话使我感受颇深,他说“读得要深,要钻研,教学,则是学会深入浅出。任何一种轻视,都会让你丧失教学的灵感和激情。对阅读敷衍,就是对教学敷衍。”他恭恭敬敬地像孩子一样地大声读书,文章很短,他却读得很长很长,读每个字,每个标点。找好切入点,教孩子们学语言学表达,遵循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学习语言的途径。

肖老师的课自然,轻松,简洁,有效。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千锤百炼。这千锤百炼,是对语言文字字斟句酌的咂摸品味,是对小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准确约估,是对课堂教学目标的不偏不倚的笃定,是对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一以贯之的肯定,是对语言积累与运用的有机结合,是对课堂生成重要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对学生主题定位坚定不移的捍卫......

肖老师把最艳丽的一朵朵语文之花悄无声息地开在了孩子们的心田。从找写花的词语,从给课文插图找茬,从“奇特”和“奇丽”,到最后的“花的梦”,肖老师贴着文本和学生聊,依着文本教学生读,不紧不慢,看似浅浅地教,却是深深地悟。由人到花,由花到人,没有灌输,没有牵引,就这样人花合一了,这就是知识的迁移,更是情感和生命的迁移。实在叹服肖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语文教学哲学。

联系自己的语文课堂,深感惭愧,我们也懂得关注文字本身,通过朗读来触摸文字,把握情感,分析主题。都会要求学生上课声情并茂地朗读。我们甚至有板有眼地要求学生:一读字音二读节奏三读情感,但在我们“预谋”好的课堂节奏中,在我们有条不紊的进程中,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学生对文字的情感把握,好像只能靠学生的意会了,我们实在无法言传,于是,文字敏感度高的学生,貌似意会了我们要传达的感受,于是声情并茂的演绎了我们的期待,而有一部分学生,好像只能在群体的朗读中感受到似是而非。课堂上呈现的是支离破碎的一个一个环节,缺少了肖老师这样让人舒服的行云流水。自然而然的推进到下一个环节,毫无做作之嫌。我想这更多的源于名师灵动的语言,源于他们深厚的积累,更源于时时刻刻对课堂的研究。

细究肖老师的教学,方法似乎极易模仿,但对文本的理解,对文本的切入似乎又是不那么可以复制和模仿的。也许我们可以学会他这堂课的教法,下堂课可能就捉襟见肘了。全因为自己对文本,对如何让学生有效的掌握知识点的思考、钻研还不够。肖老师的浅浅是实效,是教学中的高效与严谨。语文不浅,语文教学需要我们全力以赴,不断提升,方能让学生、让自己获取更多的收获。(郭华平)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跟着名师教语文》读后感1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语文报读后感10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