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少年读史记有感

读少年读史记有感

读《金瓶梅》有感。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也许以下内容“读《金瓶梅》有感”合你胃口!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金瓶梅》有感(一)

未名凡生

传统观念给我们的是,《金瓶梅》是部黄书,禁书。但是倘若把金瓶梅当做单纯的黄书来看,你又会觉得很“水”,跟《白洁》没法比,还不如《废都》。记得读大学时在图书馆找过这本书来读,读一二页觉得没什么意思就放弃了。近日高晓松讲《金瓶梅》,观看了两期觉得有必要通读一遍,就寻来一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其实读金瓶梅也有类似几种境界划分,“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当时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由自忖,要是我读《金瓶梅》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态呢。

读来回味,才觉得这四种心态都有才是真的。开始觉得,心生怜悯应该是很难的、很高的一种境界吧,毕竟是在读“黄书”“禁书”,但是读到第六十二回,李瓶儿病死那段,自会不由自主潸然泪下,让人发出“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之感慨。《金瓶梅》通篇白描,没有任务心理描写,却把繁杂的人物塑造的活灵活现。每个人物似乎都是一个复杂体、多面体,哪怕是大恶人,也有令人起敬的一面。就拿潘金莲来说,也是有骨气的,一生争强好胜,极力维护尊严,只是命运不济,别人都有貂皮就她没有,家里当铺客人当的貂皮给她她竟不穿。《红楼梦》像是一部偶像剧,人物都不食人间烟火;《水浒传》里的人物虽比《红楼梦》更具烟火气,但是人物与《金瓶梅》比起来还是显得简单了些。好的文学应该是好人也有阴暗面,坏人也是有底限。尤其是《金瓶梅》对坏人底限写的比较好。兰陵笑笑生对全书人物不置褒贬,每个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每个人都有好的地方,也有贪婪的地方,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同情过别人帮助过别人的一面,所以读到金瓶梅后二十回,对坏人的命运竟也多是心怀喟叹。

此书书名以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位物名字各取一字来命名,自从吴道士的卦词开始,一直在猜测庞春梅的结局,读完还是倍感意外。前八十二回,春梅做丫鬟时也算是对主子兢兢业业,算不上坏人,嫁给了周守备后怎么就突然欲火焚身了呢?尤其是后三回,有点变态式癫狂淫乱。带着疑惑搜了几篇相关文章读了,虽然作者写春梅之死有点草草,还是有内在逻辑的。金瓶梅开篇对酒色财气做了一一批判,尤其是对“财色”笔墨浓重,但一直没明白“气”是什么。小说的前半部着重写了其他人的“财色”,同事写了春梅的“气”,尚气使性、高傲逞强、泼辣好斗。左下角“阅读原文”中附上研究春梅的论文一篇,在此我就不赘述了。

毛主席说过,省委书记以上的官员都应该读一读《金瓶梅》,因为它写的才是明末真实的历史,真实的生活。金瓶梅故事设定发生在宋朝,但是作者成书于明末。每个伟大作者的作品都无法摆脱其所处时代的地域的烙印。贾平凹、陈忠实、曹乃谦有陕西的烙印、迟子建有东北的烙印、池莉有武汉的烙印,有人问马尔克斯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奇幻的作品,那是因为他生活的时代就是一个军阀混战、政权迭代的奇幻时代。《金瓶梅》中不厌其烦的请客吃饭,夜夜笙歌,和现在人的生活又有何区别?一周七天恨不得天天有场,顿顿有酒,就差端茶唱曲儿的了。武大郎死后围观的群众和王六儿与小叔子通奸围观的群众不正是现在的路人和键盘侠吗?有句话讽刺的好“路人都不上网,网民都不上街”。

通篇读来,除了里面的诗词比较糙,一些段落略显冗杂外,整个故事还是挺顺畅,节奏也很好。而且由于读《红楼梦》在先,所以不时会拿红楼梦来比较,觉得有相仿之处。难怪高晓松说《金瓶梅》热血焚鲜肉,《红楼梦》冷月葬诗魂,曹老爷子也一定读过这部奇书。奇书值得一读。

读《金瓶梅》有感(二)

撰 文:彭 曦 醇

题记

整整三年了,從第一次熬夜閱讀張評本開始,幾乎每年我都會將《金瓶梅》這部曾經很不名譽的小說,拿出來讀上一遍到三遍。可是,我又不好意思跟人談及此書,盡管,《金瓶梅》是部寫得比較不錯的世界文學名著,但它無疑又是諸多存世文學名著中最容易被誤解的一部。下文是作者本人人的讀後感,希望得到諸位的指正

一、由高尚的歌頌到世俗的暴露

吾國素有“文以載道”的傳統。所謂文以載道,就是一個作家進行創作,必須要於作品中體現出儒家思想中的核心,要歌頌並推崇人性與現實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即使涉及到了現實生活中的壞人、醜事,也應該貫穿以惡有惡報、邪不壓正的主軸。

按照此論來考察明清小說,我們很容易相信四大奇書中有三部是偉大的。因為,透過《三國》、《水滸》、《西遊》這三部奇書中的相關描寫,我們看到,作者通過作品所要強調、所表述的,都是形而上的、為現世所普遍認同東西,甚至不免帶有對某種道德觀念的詮釋,也符合國人的審美標準。

《水滸傳》中的英雄好漢們便以不接近女色為高,因為傳統觀念將美女看作禍水;儒家講建功立業,所以好漢們將上梁山當作權宜、不得已之計,上山的目的正是為了更好的出山,出山後為國盡忠盡命,在所不辭;《西遊記》講西天取經、降妖伏魔,看起來是荒誕無稽,但卻於行文中透露出了心眼,降妖取經是假,宣揚修行人生、為理想不惜一切而奮鬥是真,總而言之,是以大無畏之出世之心,做成佛利眾生之入世之事;《三國》看起來是歷史故事,其實卻是對忠君正統觀念的宣揚,漢朝天子聖神不可侵犯,哪怕是昏庸如漢靈帝,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就是罪大惡極的行為,劉備本是一街頭賣鞋出身的、不折不扣的小人物,卻因為有皇室的血統,始終與曹操鬥爭,表面上志在匡扶漢室,就被美化成了仁德的君王。

不過,《金瓶梅》的出現,則顯然打破了傳統,甚至讓人咋一看有點費解,覺得無聊,換句話說,那是“人皆好之,人皆惡之”。

這一方面是因為,晚明社會人欲橫流,人們普遍以縱情於聲色貨利、發財作樂為高。和同期其他文人創作的追求一樣,笑笑生所追求的也是一個世俗化,越俗越好。不過,世俗化的極端則是庸俗、媚俗、低俗,這也是晚明文學作品中所存在著的通病。在笑笑生看來,所謂的道德理想、宗教哲學,比起那聲色貨利、世俗人情來,是如此的軟弱無力,也正因此,關於典型人物西門慶及金瓶梅等的享樂生活、縱情聲色、變態發跡的描寫,他才會在書中多以露骨的形式加以呈現,其態度也是崇揚、欣羨與厭惡、批判兼而有之。只是,人之所以為人而非禽獸,主要還是有三個方面的追求,一是對於物質生活的追求,吃得飽、穿得暖、玩得樂,二是對於精神生活的追求,笑得好、敬得虔、拜得高,三是對於理想人格、道德完善的追求,即修齊治平。

可是,以笑笑生為代表的晚明文人,他們過於強調自身的解放,卻將對於道德的完善、帝國的責任丟一邊去了,不僅如此,還將那些所謂的幸事直呈於作之品中,豈不知,這一下便觸犯了國人的禁忌和道德的底線。因此,《金瓶梅》理所當然的成了禁書,是修身養性的反面文章,晚明文人的生活方式,於是成了腐朽消沈的代名詞。

另一方面,也是最為主要的,在於作者對世情之惡、人之陰暗面、社會之黑暗面暴露之深刻,且又並沒有對此完全流露出絲毫的愛憎褒貶,這與我們的傳統審美觀、與儒家文以載道的思想大相徑庭,有關誤解自然隨即而來,說作者缺乏鮮明的愛憎、作品審美無能、自然主義與客觀創作、美醜不分。也正因此,有些專家們便認為,《金瓶梅》的作者蘭陵笑笑生審美無能,全書中有的只是黑暗與腐朽,不見理想與詩意化的光照,而且他寫來是為了欣賞,並不是譴責暴露的。那麽《金瓶梅》是部什麽類型的小說呢?答曰:自然主義的、壞人心術的第三流小說,它只寫黑暗,暴露群醜,缺乏對於人性的信任,消極傾向大於積極傾向。

應該指出,認為《金瓶梅》是三流作品並不符合實際,畢竟,寫美的東西未必見美,況且本來,也不是每人都有曹雪芹的實力,可寫醜的東西也未必見醜,美與醜只是相對而言的。

我個人始終有個看法,《金瓶梅》全書之所以充滿了假惡醜,主要還是跟小說的審美情趣與之前的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關。之前的長篇小說歌頌美好,《金瓶梅》卻是暴露黑暗,之前的長篇小說忽略或很少表現人性,《金瓶梅》卻揭示出了正常人性的被扭曲與異化,試圖探討人性回歸這一高深的命題。可是,這對於熟讀了那些充滿詩意、理想化作品的我們而言,一時能接受麽?正因此,書中的主要人物才既無真正意義上的惡人,也無真正意義上的好人,其所要反映與突出的,自然也是社會與人之陰暗面。不能不說,這同樣是驚世駭俗的,盡管,這容易讓人感到失望,有極端、狹隘化的傾向,但妳卻也不能因此說,笑笑生所寫的那些是不真實的存在、在現實中已經完全消失了。

毛主席有句話說得好,“《金瓶梅》之所以沒有傳開,不僅是因為它的淫穢,主要還是它寫得沒有半點希望,《紅樓夢》就不一樣,它是寫到點理想的嘛”,真個是一針見血。作家蔣方舟說:“《金瓶梅》所寫涉及到了現實社會中的灰暗地帶,即便偉大如《紅樓夢》,於此也有所不及”,如此也可謂切合實際。

應該承認,充滿理想、詩意化的作品,其中的正面人物確實對人有很強的感召力,但是,整體上審醜見美的文學名著《金瓶梅》,笑笑生所塑造的西門慶這類反面角色,又何嘗不是給人以警示與啟迪呢?鄭振鐸先生曾說:《金瓶梅》中的社會是並不曾僵死的。這話於今看來,或許值得商榷,但我們不應忘記,這個社會本來就是復雜的,《西遊記》中的極樂世界,尚且存在人情帳的問題,唐僧師徒歷經千辛萬苦到了西天佛國,如來的兩位大弟子卻向他們公然索賄,而且還有理有據,更何況人間乎?清河縣乎?東平府乎?

二、中國式的悲憫

哈佛大學田曉菲教授曾指出:《金瓶梅》充滿了神性,特別是繡像(崇禎)本的改定者,他就是位菩薩,他要我們去寬恕他的作品中所寫人物之惡,學會慈悲與寬容。此觀點一出,有些讀者和論者便認為,這也太過隨意了。

不過相對來講,我個人還是比較認同田教授的觀點,何以如此呢?因為人之詭異在於,往往傾向於原諒那些原罪大的人,卻拒絕給予原罪小的人以半絲寬恕與諒解。

托爾斯泰不僅說:人要學會愛人,愛一切人,且在他的《戰爭與和平》中,所體現出的便是如此思想。偉大的佛陀,以慈悲為懷,他因覺得這個世上的眾生可憐,便想到了要給他(她)們找解脫之路,竟而有了佛教的出現。於《金瓶梅》一書中,蘭陵笑笑生雖然寫盡了西門慶、金瓶梅等人的罪惡,但在他看來,西門慶之流所以為惡,主要還是由於四貪所致,於是,他讓作孽的西門慶、潘金蓮們一個個不得好死,死後又讓他(她)們在普凈和尚的點化下,一個個托生去了。從他(她)們各人死亡的年齡來看,作者還是對他(她)們持有點同情態度的。

如何擺正人在自然與天理之間的位置,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道德完善、有大智慧的人,而不是庸碌無為、於聲色貨利中走向墮落的人,這說來容易做來難。倘若生活之於人而言,只剩下了欲望,那還有什麽意思?

應該說,《金瓶梅》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可憐的,他(她)們長期沈溺於形而下之中卻無法自拔,且所作的一切罪惡,又無一樁不是源於人性的弱點。能夠寬恕、諒解於那些眾生所犯之源於人性弱點之小罪惡,便是真正意義上的悲憫。

我在此,打心眼裏佩服蘭陵笑笑生的筆力,他一邊淋漓盡致的揭示出了醜的本質,一邊又對他筆下那些醜陋的人物,給予了一定程度上的悲憫與同情,用蔣方舟的話說,大概只有佛祖才會達到如此境界與程度。在現實中,我們經常看到這個世界上,聰敏伶俐的人不少,看透世事的人也不少,但聰明伶俐的人往往又是如此的狷介有余,寬厚不足,而在看透之後,還能有寬厚心腸,那可真是少之又少。如果拋卻一切成見,我相信笑笑生應該算是這樣的人,在他的笑中,既有對於人生豁達、辛酸的笑,也有對於現實無奈、嘲諷、苦悶的笑。

走進南京雞鳴寺,有副對聯顯得特別惹人註目:問菩薩為何倒坐,嘆眾生不肯回頭。只是,西門慶、金瓶梅們是一百個菩薩勸不轉,在他(她)們看來,人生在世也不過幾十年,還是風流一日是一日、且樂高歌入醉鄉吧。在充滿了對於金錢、權力極度崇拜的末代風氣下,西門慶、金瓶梅們只手遮天、淫亂無度,到幾時才是個頭呢?在這裏,我再一次發現了笑笑生的偉大,他通過揭示一群醉生夢死、腐化墮落之徒,個個走向自己為自己所挖掘的墳墓之必然,真誠的想告訴人們:天道循環、縱欲果惡,所以,廿公才說:中間處處埋伏因果,作者亦大慈悲矣!

在不少讀者看來,悲憫一詞或許更切合於《紅樓夢》,可我在此要援引潘知常教授的觀點,《紅樓夢》中的愛是“博愛”,帶有鮮明的近代人文主義理想化色彩,是愛的《聖經》,而《金瓶梅》卻是中國式的悲憫。

三、在巨大爭議中存在

有人或許會認為,將《金瓶梅》看作是部偉大、悲憫的小說,那是有點拔高的離譜了,但這不是問題,在我們看來,沒有審美觀念、相關知識的更新,過分的強調泛道德、理想化,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才是誤解《金瓶梅》這部天下第一奇書的根源所在。面對著如此一部才子傑作,是否可以站在多個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呢?

也有人認為,《金瓶梅》的作者缺乏自我反省,他不如屈原、陶淵明,他是與世俗同流合汙。這也許是有點道理的,不過,書中人物無力自省,卻不代表作者無力自省。很顯然易見的是,笑笑生厭惡那種極端混亂的生活,但他卻將之給如實寫了出來,他倒是希望復歸傳統、挽救業以崩潰的封建秩序和道德思維,但是,封建社會發展到了晚明時期,早已行將就木、問題百出。

明之亡,實亡於萬歷。成書於萬歷年間的《金瓶梅》,以北宋末年作為歷史背景,難道這還看不出他的一大創作動機麽?難道這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淫穢小說,所能達到的高度麽?頗得勸懲之法,暴露的目的是為了改良,“曲盡人間醜態、寫淫與諷政統一”,一部《金瓶梅》的主體精神如此。

換言之,笑笑生希望美好於市井社會中出現,但他不知道如何實現,結果是我們某些專家所說的,過多的渲染了社會中的陰暗面,看不見理想與光明,依我說,他是看不到未來,只看到了晚明社會的“當下”市井。

當然,跟《金瓶梅》有關的最大之爭議,主要還是由於這部名著中寫到了露骨的性心理與性行為,竟而產生出了是淫書還是名著的問題。毋庸置疑,這些描寫雖然大多數是構成小說文本的重要主成部分,但它畢竟屬於通部小說的糟粕,會對於一般讀者,特別是廣大青少年人群,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甚至於是消極毒害。因此,當一方說它是淫書時,另一方就會指出它的藝術成就,從而認為它是部名著,而當一方說它是名著,另一方又會指出書中那些放肆性描寫的存在,是它只能被看作是淫書、奇書,而不是文學名著、偉大作品的根源。

評定一部文學作品是否是名著,顯然不能以其中是否含有少年人不宜的文字作為取舍淮則,《白鹿原》中也有性描寫,但這並不影響它作為人們喜歡讀的文學經典而存在。我們不能因為某些人閱讀《金瓶梅》出了問題,便將責任推到《金瓶梅》的文本描寫和它的作者兰陵笑笑生的身上,這裏牽涉到了一個讀者接受的問題,還是因人而異吧。同时,需要指出的一點,是笑笑生並不缺乏對於讀者的倫理責任,因為,他所采用的敘事策略與作品最終的旨歸大體上是一致的,即都指向了對於縱欲妄為的否定。只是,我們的某些評論家熱衷於本本主義,不能很好的聯系作品的描寫實際,沒有註意到作者所采用的基於情色的敘事策略。

《金瓶梅》確實少兒不宜,作為一個成年人,特別是文史研究者、一般文學愛好者,在讀它時,只要牢記讀後生歡喜、效法心者是畜生、小人,也就可以了。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更喜欢读《紅樓夢》,因为《紅樓夢》寫出了理想的诗意化,通部小說所達到的境界,是此前的四大奇書和之後的小說所無法企及的,它永遠是值得我們為之自豪的中國最偉大小說。

当然,我也愿意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去理性看待《金瓶梅》,尽管《金瓶梅》的境界不高,但它寫世俗,实现了写作题材的突破和文学审美的二次更新,堪稱是俗文化的集大成。《紅樓夢》與《金瓶梅》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兩個典範、兩座高峰,《紅樓夢》的创作继承、发展了《金瓶梅》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信乎!

也許,妳並不認同我的讀書心得,或許還會由此再罵上句“妳小子思想不健康”。不過,這點倒不重要,重要的是,自打《金瓶梅》於四百多年前問世後,中國的長篇小說從此多出了四個品種:艷情、才子佳人、譴責、世情。

參考資料:

黃霖:《金瓶梅講演錄》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臺灣三民書局;

王汝梅:《王汝梅解讀金瓶梅》時代文藝出版社

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新著》復旦大學出版社

潘知常:《金瓶梅——裸體的中國》新浪博客

作者:彭曦醇

丙申年八月初五日

改定於淮安家中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金瓶梅 读后感(3)篇


最近工作紧张,正巧这周有一部文学巨著是免费的,赶快开始。咳…咳咳……《金瓶梅》确实是巨著,比《水浒传》耐读多了,200章呢,人物刻画细腻,情节是极好的,若是客官心生了是非,那是官人恁的歹了。大概第七章吧,王婆设计勾引潘金莲,分十步,从一分分析到十分,每步有进有退,真是精彩。

第一步:西门庆买绸缎,王婆借日历。预期效果:他若见我这般说,拣了日期,不肯与我来做时,此事便休了;他若欢天喜地说:我替你做。不要我叫裁缝,这光便有一分了。

第二步:邀请潘金莲到王婆处动工。预期效果:我便请得他来做,就替我缝,这光便二分了。

三步:安排潘金莲午间吃茶点。预期效果:他不言语吃了时,这光便有三分了。

第四步:第三天让西门庆出场喝茶。预期效果:他若见你便起身来,走了归去,难道我扯住他不成?此事便休了。他若见你入来,不动身时,这光便有四分了。

第五步:向潘金莲介绍西门庆。预期效果:他若口中答应与你说话时,这光便有五分了。

第六步:鼓励西门庆请客表达谢意。预期效果:他若是不动身时,事务易成,这光便有六分了。

第七步:王婆出门买酒菜,请潘金莲陪西门庆一会。预期效果:若是他不起身,又好了,这光便有七分了。

第八步:买回酒菜,三人同吃。预期效果:他不肯和你同桌吃,去了,此事便休了。若是他不起身,此事又好了,这光便有八分了。

第九步:再去买酒,留下二人。预期效果:他若焦燥跑了归去时,此事便休了;他若由我拽上门,不焦躁时,这光便有九分,只欠一分了。

第十步:西门庆说甜话,拾筷子,捏脚。预期效果:他若闹吵起来,我自来搭救。此事便休了,再也难成。若是他不做声时,此事十分光了。这十分光做完备,你怎的谢我?

王婆的十步走计划一气呵成,顺理成章。该计划的最明显特点是,十大步骤全都显得光明正大,适合在大庭广众之下发生。换言之,十项程序完全符合一般的公共道德和礼节原则,即使被武大、武松等人撞见,也能自圆其说,进行解释,而且进退有据,不失体面。这王婆当真人材,拉良人下水,不动声色。比起来,那些逼良为娼的手段就太没技术含量了。

潘金莲 :身体语言,嘴上说的和身体语言不一样,聪明伶俐,手巧,花心,毒辣,喝酒后很美,看着单纯,勾引手段厉害,心狠歹毒,对武大女儿粗暴,

王婆:对人性非常了解 ,特别了解女人,善于观察,很有计谋,明白表示爱钱,王婆借瓢,不怀好意,平时不找的人找,必是有事,王婆心理素质好,故事因其起,有计谋,王婆出的杀计,这个矮子病得厉害,第一次出嫁父母做主,第二次出嫁小叔子做主。

西门庆:花心,嘴甜,西门庆对小孩,他在为人处世上还是很有懂的,西门庆把武大推翻就跑了,运哥也跑了,遇事弱者反而不管用,想到武松,他的反应,对潘金莲真喜欢,有决断。

王婆和西门庆:谋好的算盘,设好的局勾引潘金莲,不停的夸奖潘金莲 ,

潘金莲和西门庆:女有情,男有意,两人发展太快,两人紧挨,都不知道这世界还有羞耻,两人遇事都非常的歹毒

王婆和潘金莲:

武大郎与潘金莲:两人关系不对等,一方嫌弃另一方,潘金莲平时对武大颐指气使,

运哥:卖雪梨,水盆里切菜,半点不漏,为了利益,运哥和王婆一番争斗,故事因其发,武大郎与运哥,以弱对强,

武大郎:自身条件差,长得矮,性格懦弱,单纯,遭到饿,可是谁管呢?

道理:好事不出门坏事出千里,切记。

故事很有趣,环环相扣,语言幽默,人物性格心理刻画得很好。

第十回

看的是齐鲁出版梅汝先生校注的新绣画版,前78回写的细碎的很,怎么个来往应酬,怎么个人情世故,怎么个攀附取利,忙忙碌碌莺莺燕燕,仿佛那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般把这明朝众生图显现出来,79回后打西门大官人开始,死的死,亡的亡,得善终者少,含恨者多,纵是再聪颖至极,机关算尽人财空。金莲儿聪慧也只能做小集讨男人欢心之事;李瓶儿忽拉拉几十箱金呀银呀的,也只能衣附于人半点不敢于人争。世上聪明人多,也只是面上聪明,只把那机灵抖落在各私专营之上,大智慧人少,是以苦不知为苦,乐不知为乐,一生完结,不知所为何。序言道: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而。余阅后,生的是四大皆空警醒之心,愿贪痴嗔,最后不过黄土一杯。

《金瓶梅》读后感1500字


话说陈经济给人家暖被窝之后,骗取道长信任,拿着观里的钱财去勾搭窑姐喝花酒,结果不想惹出是非并被扭送到官府。后来虽说在庞春梅的帮助下免了官司,但因为惊吓死了师父,不敢回庙观,只得又回去给人家暖被窝。

这里面不能不说到庞春梅。此女在前面大部分时间都是个配角出现,但由于被大官人收用过,又仗着她娘潘金莲袒护,没人敢欺负她。春梅不仅敢打同辈的丫鬟,就是几个不待见的奶奶都敢拌嘴,就是跟大官人也敢顶嘴,而且最后都是大官人开始先服软。

后来,春梅的好日子并没有随着大官人和潘金莲的死亡而消失。在吴月娘把春梅卖给周守备之后,春梅的运气才真正开始。她凭着自身的容貌、努力和心机,为年近半百的周大人生了一个大胖小子,从而彻底俘虏了周守备。在周家大房娘子死后,身为三房的春梅直接越过二房成了正室奶奶,从而掌管了周府后院的一切。

由于以前在大官人家的时候,春梅跟经济就有一腿,所以这次在厅上见了经济之后,旧情复燃,谎称经济是他失散多年的表兄弟,一定要帮她找到,并为此绝食闹情绪。周守备哪敢怠慢,严令手下务必访到,要不就要夹一夹,打一打这些奴才。

当下人们费尽心思把正在给人家暖被窝的经济请回来时,周府上下热闹非凡,简直就跟过年一样。守备更是对自己的小舅子恭敬有加,好吃好喝好招待,并拨三间书房让小舅子居住,随身伺候的丫鬟小厮更不用说。

而春梅更是每天陪着经济喝酒下棋找乐子。同时,把守备的来往公函信札都交由经济办理。最绝的是,她竟然花大价钱给经济娶了个门当户对的黄花大闺女。从此,表姐跟表弟、表弟媳三个人同吃同玩同游戏,真是好不快活!书中在描写经济志得意满,插金披红迎娶美娇娃时用了很多赞美词,也抒发了大段的感慨,最后一句最有意味:一番拆洗一番新。

按说经济现在时来运转,如果好好过活,那也是平安无事,但他素来不安分,就爱惹是生非,结果又惹出好多事来。当然这是后话,咱们表过不提。就说说他在周府还没站稳脚跟就干了一件很不好的事来。

窥见吴月娘来周府走动,经济自恃他跟春梅的关系,反客为主,发泄私愤,极力撺掇春梅不要跟大官人家来往,书中的原话是:他们是死是活干咱腿事。并诅咒了吴月娘和前岳父家,希望那老淫妇和家人都让收监挨打破财坏了名声才好。

春梅有些犹豫,但架不住经济撺掇。从此,就与前主子家绝了来往。

其实,本书中除了经济,应伯爵、范希大等帮闲的之外,忘恩负义的还有一人,那就是吴典恩。此人原是大官人的一个家人小厮,因聪明伶俐,常派他去京城给太师送信。一来二去熟络了,人家就赏了他个小官。小官也要打点,而他身无分文,那左右打点的一百两银子还是大官人借给他的。

后来,风水轮流转。吴典恩时来运转,竟当上了他们州的巡检,而大官人家则家道中落,人见人欺。在审问大官人家小厮平安偷窃案时,吴大人不说为前主子追回失物,也不念旧情,在大堂上只是厉声喝骂多年的老兄弟,也不说还人家的银子,只是一味夹打那小厮,让他承认跟吴月娘有奸情,两人合伙盗窃家财,从而达到敲诈钱财一舒自己压在心中多年的恶气和怨气。

此事,要不是吴月娘通过春梅请周守备帮忙,估计,大官人家当时就得家破人亡,人财两空。此事连周守备都看下去,斥之为狗官、恶奴。

其实,这种吃谁家饭砸谁家锅的事古今都未曾断绝过。而这种人,也在我们身边,正脸不红心不跳、理直气壮地活着。而且,是活得那么长,那么久。

正所谓《五绝》:

忘却千江恨,

恩情几处流。

负心无客笑,

义气有人愁。

《金瓶梅》读书笔记之人性


《金瓶梅》读书笔记之人性

一、缘起:偷窥欲与巨大价值

高晓松在《晓说》里面谈到,毛主席曾说:“省委书记以上的干部都应该读一下《金瓶梅》,这里面写的是真正的人性。”笔者对这句话感触颇深,于是在网上找了一本《金瓶梅》来读,虽然尚未读完,但对其中展现的人性善恶有了粗浅的理解。

淫,是所有没读过《金瓶梅》的人对该书的先验性评论。笔者大学时也是如此。虽曾经下载过张竹坡评论版的《金瓶梅》,但浮躁的思想使得笔者难以静下心去读。从剖析自我本心的角度,笔者心中充满了偷窥欲:比如去网上寻找资源去看香港版的《the Forbidden Legend of Sex and Chopsticks》。然而,电影其中都是“淫”而已。

研三毕业时,笔者在学校内网上找到了一个老旧版本的电影,但看完依旧觉得其中不过“淫”而已。……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成龙在里面扮演了郓哥。

电影为了吸引观众的偷窥欲和内心欲望,长久围绕“性”与“淫”展开。对于是否传达出了人性的善恶和明朝中期的普通老百姓生活,笔者并不能从中领悟。——更多的时候也是快进着看。

二、郓哥告密是出于分赃不均

郓哥,在电视剧版的《水浒传》中,似乎是一个很有“担当”的小男子汉。可是,笔者前一阵翻看《水浒传》原著和《金瓶梅》中的情节,觉得其中的郓哥是一个真正的市井人物:贪财,大义面前不忘生活。当然,这是人的本性,这是真正血肉丰满的人。

一个卖梨的小孩儿,在一帮喜欢讨论闺房八卦泼皮的攒唆下去王婆店里刮剌西门庆的钱,卖他几个梨,然后回家供养父亲。按照以往的惯例,郓哥每次卖梨给西门庆都可以获得相当数量的“小费”,可见西门庆是郓哥的“大善人”(那小厮生得乖觉,自来自靠县前这许多酒店卖些时新果品,时常得西门庆赍发他些盘缠。其日正寻得一篮儿雪梨,提着绕街寻西门庆)。然而,王婆把他揍了一顿,王婆这种脏婆子,把刮剌钱这种好的勾当自己垄断下来,不想让郓哥染指。

郓哥于是气愤不已,要报复他们,所以才去告诉武大郎(指着王婆茶坊里骂道:“老咬虫,我交你不要慌!我不与他不做出来不信!定然遭塌了你这场门面,交你赚不成钱!”)。对于这一点,笔者曾和楠言君聊过。武松从东京回到清河县(《水浒传》中是阳谷县),找人录口供,询问证人,也是一波三折。虽然武松是一位好汉,别人敬重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但胆小怕事,不想站出来是小老百姓的本性。

武松找到郓哥,郓哥托词家里有老头要养,没时间陪武松打官司(“只是一件,我的老爹六十岁,没人着养赡,我却难保你们打官司。”)。武松也很懂现实,先请他吃饭喝酒,又给他几两银子(从身边摸出五两碎银子,递与郓哥)。——这样郓哥可以半年不用出去卖梨,所以才肯陪武松打官司(这郓哥一手接过银子,自心里想道:“这些银子也勾盘费得三五个月,便陪他打官司也不妨。”)。当今的《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然而现实中,每个人都要家要养活,解决证人的吃饭问题是关键。书中对郓哥的这一心理写得淋漓尽致,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市井商贩的性格。

三、物价管窥与西门庆做官不贪财

西门庆通过贿赂蔡京在清河县管起了刑狱,他“包人揽事”的机会变多了。但是,相比夏提刑这种典型的小公务员“吃了原告吃被告”做法,西门庆不贪财,别人也不敢给他送钱。——西门庆自己有钱,既有生药铺,又有生丝铺,还开典当行,此外还搞民间借贷,贩卖房屋土地,开运输公司。按照西门庆临死时交代的遗嘱来看,他的家业应该有接近十万两白银的资产。

十万两白银,非常不小的数目。《金瓶梅》第一回中西门庆和应伯爵、谢希大、花子虚、吴典恩等十个人结拜之时,四两银子的招待费可以买相当多的东西(“叫家人来兴儿买了一口猪、一口羊、四五坛金华酒和香烛纸扎、鸡鸭案酒之物。”)。笔者上网查询2017年9月份生猪出栏价格每公斤十四元钱左右,一头生猪大概有一百公斤。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当时普通人家吃猪肉还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此外,一只羊的钱,四坛金华酒,这两份也不少钱。金华酒是西门庆最喜欢喝的酒,应该大体相当于今天的茅台酒。可见四两银子的购买力很强。

前文谈到武松给郓哥五两银子都够这爷两个人三五个月的生活费,也就是普通家庭一个月生活费大概在一两银子到一两六之间。西门庆生药铺子里面的傅伙计,类似于今天的店长,不过销售导购、算账都需要他干,一个月工资二两银子(那傅伙计是个小胆的人,见武二发作,慌了手脚,说道:“都头息怒,小人在他家,每月二两银子雇着,小人只开铺子,并不知他们闲帐。……”)。

再者,武大郎和潘金莲一直都是赁房子住,后来潘金莲把自己的金银首饰典当出去之后,凑了十数两银子,交给武大,才“典得县门前楼上下四间房屋居住。第二层是楼,两个小小院落,甚是干净”。可谓花园洋房,不知道这个“县门前”,是不是县城中心地带。典房子住,就是物权法中的不动产质,该制度土生土长于中国,其中还伴随着“找贴、绝卖”等内容,只不过《物权法》立法时未被采纳。不知道现在如火如荼的民法典再造工程是否使它复活。当然,要买一个大庄园,肯定要几百两甚至上千两白银。像西门庆生药铺子的傅伙计那样有专业技能的人,每月二两银子工钱,工作两年绝对买个好房子,生活不错。

在第三十四回中,韩道国的老婆和小叔子韩二偷情被一帮地痞流氓(这帮人的名字,兰陵笑笑生给他们起得有趣:车淡、管事宽、游守、郝闲。笔者研究生一同学我们喊他“车干”,一次我们共同去对面一通讯大学溜达,看到体育光荣榜上一个巾帼英雄叫“车震”)捉奸在床,赤裸身子拴在一根绳子上送到县里。韩道国通过应伯爵活动西门庆,反把这帮地痞抓了起来(西门庆问保甲“这伙人打那里进他屋里?”保甲道:“翻墙进去。”西门庆大怒……)。

地痞流氓的家人行贿走动,凑了四十两银子,想要走关系,然而知道西门庆有钱,不敢给他送钱。(“人都知西门庆家有钱,不敢来打点。”)——如此,如果在人性上考虑官员腐败现象,家庭收入是一个重要因素。由此可见,某省村干部选举中贿选现象与老百姓没钱直接相关,如果家家有钱,我哪管你给我什么电饭锅、食用油、大米之类的。

夏提刑家庭就不行了,就是靠着收受贿赂生活。西门庆对夏提刑收受贿赂就不分青红皂白的做法十分不满。(西门庆道:“大小也问了几件公事。别的倒也罢了,只吃了他贪滥蹋婪,有事不问青红皂白,得了钱在手里就放了,成甚么道理!我便再三扭着不肯,‘你我虽是个武官儿,掌着这刑条,还放些体面才好。’”)

如此,西门庆并非只有淫,当官有也有一定的底限。作者:李勘恪

也谈《金瓶梅》的结构脉络


很早前,我就在旧书摊购得《金瓶梅》一套,只要十二元钱。书封面标齐鲁书社出版,书非正版书,然而错字的个数还可以数得过来,是一套还可以忍耐的盗版书。此书,我略有研究。
中国人都知道《金瓶梅》这本书,只是《金瓶梅》与行为淫荡的潘金莲一样,名声不好。一提到它,有人就会在心里无意识的说:一本黄色书。或一说起黄色书,就想到了《金瓶梅》。我粗谈一下对《金瓶梅》网络式结构的一点看法。
纵横交错网状结构,经纬穿插拓展空间
《金瓶梅》的结构,则或纵或横,纵中有横,横中有纵,其状如网,形成了一个脉络复杂的网状结构形式。用我们今天的话说,“网状结构”就是小说的结构仿佛一张大网,其中有拎起全篇的主线,又有纵横其中的支线,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情节,都像是一根根网绳,经细针密线,巧夺天工地编织进去,成为整个一张大网的有机组成部分。抽掉或割断其中的任何一根,整张网就会破裂以至散开。
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金瓶梅》是我国长篇小说中采用网状结构方法的率先之作和典范之作。所谓“网状结构”,用张竹坡的话说,就是“一百回是一回,必须放开眼光作一回读,乃知其起尽处”,意即《金瓶梅》尽管分了一百个回目章节,但就其结构而言,就其内部联系而言,却是一个整体,断断不可分割。割裂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就会损害相关的甚或看似无关,却有着不易察觉的内在伏脉的人物或故事的逻辑性与合理性。所以一百回书要当它一回来读,才能从整体上把握《金瓶梅》的艺术与思想底蕴。
《金瓶梅》从说话体小说向阅读型小说的过渡,反映在从线性结构向网状结构的转变上。以往的长篇小说,往往是用一条线将一个个故事贯穿而成,每一个故事又大都是以时间为序纵向直线推进,且有相对的独立性。《金瓶梅》则从复杂的生活出发,全书并不是以单线发展,每一故事在直线推进时又常将时间顺序打破,作横向穿插以拓展空间。
《金瓶梅》是以一个家庭即西门庆一家为其结构的出发点的。因此西门庆家庭的兴盛到衰败是小说的一条纵向主线,由这条主线牵动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上下左右各种联系便是一条条经线。而西门庆和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等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则构成小说的一条横向主线,与主线上人物形成种种人际关系的其他次要人物的命运便是一条条纬线。它们在一个家庭内矛盾纠葛、联成一体。这个家庭又与市井、商场、官府等横向相连。于是使全书组成一个意脉相连、浑然一体的生活之网。《金瓶梅》的结构,改变了以往史传式的各归各的分章专述或一人为主他人必为宾的写法,比较注意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并由此表现人物的性格及其发展,从而使读者较直接地看到了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交织而成的生活画面。尽管安排上粗疏不少,但却呈现出网络式结构的雏形,尤可注意的是,《金瓶梅》第二十九回中有段西门庆让吴神仙给他家中人相面的情节,吴神仙对每个人都说了四句诗,暗示了他们的结局,而其中有些人的结局一直要到作品即将结束时,才被描写交代,这证明了确有全盘的谋篇布局。
这样,纵向主线跟横向主线,经线同纬线,纵横交错地织成一张浑然天成的结构之网,看上去似乎纠绕缠杂不清,事实上每根线又都相对独立地具有自身的艺术承受力和艺术张力,但它同时又与别的每一根主线或副线不可分割,共同形成一股巨大的艺术合力。这便是小说的整体风貌,小说反映的那个时代、那个历史阶段的社会风貌。《金瓶梅》的这张艺术结构之网,就是这样大开大阖、巧于穿插、妙于衔接、头绪万端、终归一脉地编织而成。
多针多线齐头并进,明针暗线参差错落,编织这张结构之网并不是一针一线顺着次序进行的,而是采用多针多线,齐头并进或明针暗线、参差错落等手段。关于这一点,张竹坡作了很好的概括:“读《金瓶梅》,须看其入笋处。如玉皇庙讲笑话,插入打虎;请子虚,即插入后院紧邻;六回金莲才热,即借嘲骂处插入玉楼;借问伯爵连曰那里,即插出桂姐;借盖卷棚即插入敬济;借翟管家插入王六儿;借翡翠轩插入瓶儿生子;借梵僧药,插入瓶儿受病;借碧霞宫插入普净;借上坟插入李衙内;借拿皮袄插入玳安、小玉。这样的结构结果,使得小说如同生活本身一样真实可信,丰富多彩。生活中就是很多人、很多事互相纠结,彼此缠绕,看上去混沌莫辨,呈一种杂乱无序的状态。但无序之中又有理路可循,人与人、事与事并非毫不相干,而是牵三挂四、扯着骨头连着筋一处动而处处动的。李瓶儿死于崩漏症,从医学的角度看,此病不是单单气恼所能导致,而是与淫乱的性行为有关,而且书中明言,围绕着李瓶儿之死,还写了瓶儿愧对花子虚冤魂的负罪心理;写了西门庆既有对瓶儿一定程度的真情实意,又在守灵之时与奶妈如意儿勾搭成奸,不改其淫滥本性的复杂性格与矛盾心态;还借西门庆哭瓶儿写了潘金莲、吴月娘嫉妒死人的褊狭心胸和应伯爵工于应对、巧舌如簧的叭儿嘴脸,等等。一根线牵出这么多头绪,依然缕缕清晰,一丝不乱,确如张竹坡所言:“《金瓶梅》每于极忙时偏夹叙他事入内。
总之,是结构之网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洞悉生活与人情,驾驭素材的艺术功力,不能不令人惊叹!再如宋惠莲之死,也是牵一线而扯动数根线。宋惠莲固然虚荣心强,想攀高枝儿,希望通过委身于西门庆来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地位,在获宠之后甚至得意忘形,浮浪轻狂,把耻辱当荣耀。但从她一次次被西门庆的甜言蜜语所骗,又可看出她的天真与诚实;从她一次次为丈夫来旺儿求情,亦可见出她毕竟难以割舍夫妻情分,灵魂深处还保存着一点善良的人性;从她最终识破骗局便以死抗争,更让人感佩她的刚烈,叹息她的可怜可悲!宋惠莲的悲剧同时又映照出西门庆不择手段践踏妇女的卑劣灵魂、反复无常的小人行径,潘金莲的心狠手毒,孟玉楼的外表忠厚、内藏奸诈,孙雪娥的愚昧浅薄。直至宋惠莲死后还余波未息:一是其父宋仁为女伸冤状告西门庆,反被西门庆买通官府严刑拷打致死。二是潘金莲葡萄架下与西门庆纵淫时丢失了一只红绣鞋,丫头秋菊四处寻找不料找出了被西门庆收藏的宋惠莲的一只红绣鞋。死去的宋惠莲还受到潘金莲的诅咒毒骂,那只红绣鞋也被当做她的替身剪碎扔到茅厕里。就在潘金莲一口一声骂宋惠莲“贼淫妇”时,自己却同从小铁棍手里得了她红绣鞋的女婿陈经济调情。事隔一年多以后,潘金莲还借与如意儿拌嘴之机,嘲骂宋惠莲以泄其心中之愤,足见潘金莲“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淫欲之甚到了何种程度!从一件事穿插呼应出如许情节,而且毫不紊乱,堪称大手笔。
时间推移演绎命运,空间转换贯穿情节
《金瓶梅》的网状结构尽管头绪纷繁、枝蔓很多,但又是主次分明、脉络清晰的。采用的方法是时空交叉,从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理清大的纲目,牵起方方面面、经经纬纬的细枝末节,推动人物性格的形成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时间上《金瓶梅》主要是用几次元宵节串起来的。
第一次元宵节是在第十五回,正是西门庆害死武大,发配了武松,相继娶了孟玉楼、潘金莲,又得钱财又获双娇的兴头儿上,并且已经勾搭上李瓶儿,更大的一笔财富更娇美温柔的一个女人已经在向他招手,或者不妨说已是他囊中之物了。此时可以说西门庆处在财色两旺的上升趋势上。第二次元宵节是在第二十四回,西门庆已然把李瓶儿连人带财揽进家中,家人来旺儿的妻子宋惠莲也被他淫占。表面上看,他的经济实力在进一步增强,发泄淫欲的对象也在进一步扩大。但女婿陈经济就在他眼皮底下调戏他的小老婆潘金莲并从此通奸**,仆妇宋惠莲的得宠也引发妻妾的嫉妒和其他仆妇的不平,矛盾曰益增多,危机已经潜伏,兴盛之中已种下衰败的种子。所以这时的西门庆虽仍处上升势头,但已露不吉之兆、凶险之象。第三次元宵节是第四十一至四十六回,整整占了六回书。这时候的西门庆已到了鼎盛阶段,此前不久刚升了理刑副千户,李瓶儿又为他生了个儿子官哥,可谓双喜临门。就在这次元宵节前三天,西门庆、吴月娘又为官哥与乔大户家的刚出次元宵节写得十分热闹,又是过节,又是结亲,又是李瓶儿庆生曰。终于在第四次元宵节期间,在王六儿、潘金莲等轮番“征战”之下,这个一生视女色为生命,以淫欲为生涯的色魔淫棍,结束了他可耻的一生,死时才三十三岁。西门庆一死,他的家庭也便作鸟兽散,留下些余波遗韵,收拾收拾,《金瓶梅》也就完成了它的全部构筑。 空间上,《金瓶梅》把西门庆的主要活动即性活动,安排在三处地方,即自己家、淫占的妇人家、妓院。
《金瓶梅》的时空安排并不是两相游离,而是交互作用、相映生辉的。时间的流程在空间里进行,空间的转换又伴随着时间的运移。四次元宵节,西门庆和一群女人的足迹,就是在前述三个空间里穿来走去,织成一幅幅活泼生动的人生画面。尤其是前三次元宵节,或是西门庆,或是他的女人们,都到李瓶儿在狮子街房子的楼上饮酒观灯,这就不仅是时空交叉、时空对接,而且是时空的相融相汇、浑然一体了。作出这样巧妙的安排,自然是匠心独运,着意营构,但却不着痕迹、不露声色地尽显生活的本原风貌和的价值评判。
千头万绪章法不乱,前后照应天衣无缝
《金瓶梅》洋洋洒洒,逾字百万,写人物数百,所述事件逾百,时间跨度十六年,千头万绪,章法不乱。小说起于玉皇庙,终于永福寺,一条主线贯串始终。一部百万字的百回小说,有其一部“主意”,一部“间架”,一部“关目”。叹人生,伤离别,死轮回,从逻辑上把逾百个事件有机时组合成一个整体。《金瓶梅》第一回是全书的总纲,情节上从玉皇庙开始,内容上紧扣一个“热”字。第二十九回“冰鉴终身”是全部结局的总伏线。第五十一回是后五十回的“枢纽”,是由“热”而“冷”的转点,将人物结局一个个交待明白。第一百回是全书结局,情节上以永福寺作终,内容上贯串着一个“冷”字,冷热相对,照映分明。全书大章法分明,小章法严谨有序。《金瓶梅》的网状结构不仅表现在不同事件、线索能以主副线的关系纵横交织在一起,而且同一事件或线索也能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前后照应、首尾贯通。例如小说开头写潘金莲、西门庆害死武大,武松为兄报仇,结果误杀李外传,充军发配孟州道。此后武松便被丢过一边,集中笔力写西门庆一家。一直写到八十七回,已经落魄的潘金莲还是作了武松的刀下之鬼。有些更细小、更琐屑的线索,仿佛是不经意地一笔带过,读者更不留心,甚至看过随即忘却。可到了一定时候,这根似乎已被遗弃的线头,会被重新拾起,织进新的情节,使你不能不佩服构思的缜密、隐伏的巧妙。
有疏有密疏密相间x巧设伏笔手法多样
约略可以分为三截:前面的十多回较疏朗,基本上就写了三件事,即西门庆娶三个妾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的过程,重点又在潘金莲。头绪不多,大体上是一件接着一件写,中间小有穿插,如欲娶潘金莲时插上先娶孟玉楼;欲娶李瓶儿时,又插上西门庆遇事耽搁,瓶儿招赘蒋竹山等。但总体风貌还未脱《水浒》框架。从二十回到八十回这一大截结构的就繁复细密得多。这时各种人物以西门庆为中心纷纷登场和汇拢,各种生活画面迭次或交错展开,各种关系相互影响逐渐牵动起来,各种矛盾纠葛逐一显露和激化。这张结构之网越来越变得迷离奇幻,色彩缤纷。透过《金瓶梅》中间部分也是主要部分的密集网面,我们看到了什么呢?我们看到了人曾经有过的那么龌龊,那么鲜廉寡耻的生存环境,我们还看到了人自身有着那么多的丑恶,那么多的肮脏!不难看出,小说最后的结构上的松散与笔力的松懈不无关系。总之,《金瓶梅》的结构之网就其疏密而言是两头疏而中间密。《金瓶梅》发展情节,奇在巧设伏笔,其手法达五种。用人物来发展情节。《金瓶梅》设置人物均为情节发展服务。如韩道国和温秀才两个人物。整个《金瓶梅》第五十一回是转折点。本回中,潘金莲的话,暗示了官哥、李瓶儿必死之结局。西门庆生子加官,可谓“热”全尽代之而“冷”,所以从第五十九回开始到一百回小说结束,全都是冷。从而可见用心良苦。
2、用物来发展情节。笔下的一草一木,无一废笔,都为情节发展服务。如第一回,西门庆在玉皇庙热结十兄弟,写玉皇庙重笔直写赵玄元帅身边的猛虎。由画上之虎,自然而然地写出人世间之虎,进而引出打虎英雄武松,潘金莲亦应声而出,一部百万言大书从“虎”而生,可见构思之妙。
3、用自然景物来发展情节。在小说中,自然景物必不可少,但用自然景物作伏笔来发展情节,《金瓶梅》当为第一,诚不为过。如第六回,写王婆上街买菜遇雨,正因为写了这场暴雨,才引出武松因暴雨误了路程数月才归,使潘金莲得嫁于西门庆,但西门庆在娶了孟玉楼之后才娶潘金莲进门。如不写这场暴雨,让武松按期归来,西门庆娶潘金莲尚来不及,又如何娶孟玉楼?孟玉楼的引出,全在这场暴雨。否则,小说情节发展是歼逆不顺。真不愧文坛高手。
4、用情节引出情节。宋话本多用故事引出大故事,而《金瓶梅》则用情节来发展情节,可谓独得古人写书之精要。如第七十六回写西门庆处理了宋得与后岳母通奸一案,实为写潘金莲与陈敬济通奸作伏线。后在第八十回写潘金莲售色东床,前后照应,情节发展自然严谨,天衣无缝。
5、天人合一,用自然时令的规律来组合情节。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说之后,这种学说一直左右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但在文学作品中,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来组合小说情节,《金瓶梅》则是举世无二的。能将小说情节的发展与自然时令规律统一起来,不可谓其构思不是苦心经营

谈谈金瓶梅读后感800字


谈谈金瓶梅读后感800字

《金瓶梅》被称为天下第一奇书。世人读《金瓶梅》者多,而不善读者也很多。

一开始阅读《金瓶梅》,常会笼罩着淫书的阴影,有一种道德理性主义绝对化的障碍。摆脱误读,需要一个过程。

读《金瓶梅》不可以快读、粗读、略读、选读,要读五遍,把一百回当一回读,要一气看完,不可零星看,要从形象整体上把握全书,贯通气脉。离形得似,遗貌取神,探得其神髓与真精神,走出阅读误区。

《金瓶梅》虽有淫话秽语,但不是淫书。写淫话秽语的目的,在于揭露与批判。在贬损肉体、摧残人性、禁欲主义的时代,作者从人本位思想出发,以童心说、自然人性论为基础,把性放在了人类生存的基础位置,大胆地肯定肉体,显示情欲的自然性,合理性。

《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关注女性,观察了解女性,也感受研究女性,努力去理解女性,在描写她们被扭曲的人性之时,他也很细微地展现了女性身上的美和这种美的被毁灭。作者以新的发现、新的感受,创造性地塑造了潘金莲等成功的艺术典型,实现了小说艺术的重大突破,建造了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潘金莲对封建伦理纲常是淫荡的反叛,畸形的亵渎,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的反作用。她是个害人者,又是个受害者,而主导的方面是被侮辱被损害者。潘金莲的形象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剧命运。《金瓶梅》塑造的潘金莲形象有开拓意义,在历史上有冲击反叛亵渎封建伦理的进步作用。也要看到这一形象表现的纵欲、反理想、反理性,完全无视首先规范的局限性。作者从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联系上描写潘金莲,表现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女性自我生命的觉醒。

西门庆作为16世纪的小说人物,是一个具有复杂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富商、官吏形象。他是商场上的强者、官场上的贪吏、情场上的豪杰。但是,好景不长,韶华易逝,他33岁,适逢事业高峰青春少壮之年暴亡。西门庆死了,其生命在延续,托生为孝哥。结局是西门庆的化身孝哥被普静和尚幻化,做了和尚,走向禁欲之路。西门庆由纵欲而走向毁灭,以此惩戒人,启迪人追求乐而有节的律动。

《金瓶梅》作者在暴露人的阴暗面,表现对人性本体的忧虑,表现对时代苦难的体验和对社会的绝望情绪,否定现实,散布悲观主义。但是,他不知道人类怎样美好,看不见未来。百回大书写了一个社会的无可救药,因果报应说的宗教成了维持一种真意人生的唯一出路。

《金瓶梅》作者的观察力、感受力是第一流的。作者打破了好就是绝对的好、坏就是绝对的坏,这种黑白两色观察角度。小说表层上描绘丑、描写情欲,却反映了深层的变态的爱、变态的心理、扭曲的性格,从而创造了艺术美。

郑振铎评价《金瓶梅》是一部伟大的写实小说,可谓中国小说的发展的极峰。

毛泽东认为,《红楼梦》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同样,《金瓶梅》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在帮助我们了解封建社会、了解历史这一点上,两书是互补的。《金瓶梅》塑造了不朽的文学经典西门庆,主要写市民阶层的生活,侧重在下层;《红楼梦》塑造了亘古未有的典型贾宝玉,主人写贵族生活,侧重在上层。《金瓶梅》重摹写生活,是写实的;《红楼梦》重表现情感,是写意的。《金瓶梅》是生活小说、市井小说,《红楼梦》是诗意小说。《金瓶梅》是下里巴人,《红楼梦》是阳春白雪。

《金瓶梅》是成人小说。成人小说成人读,少年不宜。

喜欢《读《金瓶梅》有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少年读史记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