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忆读书有感

忆读书有感

读《血泪忆衡阳》有感。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读《血泪忆衡阳》有感。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读《血泪忆衡阳》有感

有一座城叫衡阳,有一个人叫蒋鸿熙,有一个军叫第十军,有一场战役叫衡阳保卫战。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万里衡阳雁,到此不复飞!

第一次见到这部书是在几年前,那时候正在上高中,年少轻狂。草草翻过几页就不屑一顾了。因而,虽然躲过许多糟粕的烦人苦,却也与许多精华失之交臂。抱着对抗战书籍的偏见,我失去了第一次深读的机会。

再一次读起它是在今年暑假,更加沉静的我立刻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这部《血泪忆衡阳详:1944衡阳保卫战亲历记》详细的细记述了国民党陆军军官——蒋鸿熙于1944年参加衡阳保卫战一线战斗的全过程和负伤、被俘、脱险、流离、获救的经过。它的逼真感极强,感受又非常具体,在今天读来仍然震撼人心。

衡阳的这场保卫战,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中国军队正面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0军在湖南衡阳以孤立无援的病惫之师抗击近6倍于己的日军,血战了整整47天,这一仗的影响,震动了日本朝野,直接促使东条英机内阁为之下台。纵观整个中国抗日史,这一仗持续之弥久、战斗之惨烈、影响之深远,中国战场所有的城市防卫战,似乎没哪一仗可与堪比。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的过程,但是,骨子里的精神是可以激发的,在衡阳保卫战的巨大精神力量的感召下不能自已。渐渐地开始心潮澎湃,情不自禁地感动和激愤。

衡阳守军和衡阳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极其悲壮、惨烈的赞歌,赢得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赞誉。衡阳,这一度成为全世界注视中心的城市,在我们的抗战史中,曾占有辉煌之一页。提起衡阳,称得上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在国外,这个城市与中国军队英勇善战的英名永远流传".

然而在我们心安理得享受着时代带来的种种便利时,关于历史,关于苦难,关于耻辱,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所以,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更应该有一种不忘历史的情怀,一种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一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当我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富时,我们也将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和民族作出更大的贡献。拼死厮杀的战场已经沧海桑田,苦难的伤口只在阴天隐隐作痛。今天,我们用一个民族的诚意铸剑为犁的时候,一衣带水的邻国却总在我们的伤口上撒盐……扩张与侵略,我们永远不能遗忘。战争摧残了生命,战争也让更多的人看清了生命。战争让我们学会珍惜,因为战争,懒惰和不思进取变得可耻。"知耻而后勇。"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才能从内心深处激发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才能高奏爱国主义的时代主旋律,不断激发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

2015年便是抗日战争70周年。70个春夏秋冬,由此而激发出的爱国主义热情在神州大地上激荡,在华夏儿女心中涌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当前,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应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这个大局,把满腔爱国之情化为发愤学习之动力,热忱报国之行动。历史无言,精神不朽!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1410班 张思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孤星血泪》有感400字


《孤星血泪》主要讲了由生性粗暴的姐姐抚养长大的匹普的故事。主人公匹普很善良,也很胆小,饱受苦难的他,多亏了姐夫的关心才一点点活下来,后来,匹普因为贪玩,到了教堂墓地,在逃犯的威胁下,救助了那个逃犯。他的命运也一下子改变了。为了得到钱,匹普被一个神经质的贵族小姐叫去消愁解闷,喜欢上了她的养女艾丝黛拉。可是,像匹普这样的“穷人”,是不能够接近艾丝黛拉的。因此,匹普一心想做一个“上等人”。

被匹普救的逃犯为了报答他,帮助他去伦敦接受“上等人”教育。在这里,他又见到了艾丝黛拉,他俩欣喜万分。可是,艾丝黛拉的养母不愿让她和匹普做朋友,在精神上对匹普进行了无情的折磨。

年轻的匹普梦想破碎了,他不想回去受姐姐的打,只能流落到海外,在那个逃犯的帮助下,他有了一小块立足之地。十多年后,他回国探望姐夫,在一片废墟后面见到了艾丝黛拉,此时,她看上去已经面目全非了,没了钱,没了貌,艾丝黛拉自己只有一小块土地了。

小说最后介绍,两人在“我们是朋友”这句话中言归于好。可是,在长长的沉思后,匹普认清了自己的恩人不是艾丝黛拉,而是那个逃犯。

没错,真正的恩人不就是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不顾一切帮助你,在你危难的时候不顾一切拯救你的人吗?我曾亲眼目睹这一幕:那天,我正漫步在马路边,看见一个小女孩的球为了捡一个球跑到了马路中间,正在这时,一辆汽车呼啸而来,“这下小女孩死定了!”我忍不住想。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身穿警服的人一个箭步冲了上去,一把抱起小女孩,把女孩带到了安全的地方,交给了女孩家人。我呆呆地站在那儿,看着这一幕。不顾生死,救人于危难,像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恩人。

读《忆儿时》有感


丰子恺,中国现代漫画的开端。本篇文章便是选自丰子恺的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是丰子恺先生的故居。“缘缘堂”不仅是丰子恺先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家园告示他精神上的家园,丰子恺先生不仅一次描述“缘缘堂”《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新笔》、《缘缘堂续笔》。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太多,通过质朴的语言表达他率真的情感,他一向反对“做”文章,反对用生僻、晦涩的词语、语言。他的文章从他的漫画一样纯粹而又自然。


俞平伯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丰子恺的漫画:“同一片片落英,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这样的评语用在他的文章和小品上同样合适,那些文字或许只是以一种看来平淡的方式表达一些看起来亦平淡的方式的思想,未必非要字字珠玑,却是句句含情。
朱自清曾经评价丰子恺说:“丰子恺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 无疑就是在夸奖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有内涵有含蕴。
《忆儿时》文章讲述了作者丰子恺童年的玩、吃。
本篇文章总共分为三个部分。讲述了丰子恺记忆最深不能忘却的三件事:养蚕、赏月吃蟹,钓鱼,平淡中见风趣,质补钟健生活的真情。
丰子恺的外祖母过生日时,总会大规模的进行养蚕活动。蒋五伯饲蚕,而丰子恺就以走跳板为戏乐,常常失足翻落地铺里,压死了许多蚕宝宝。祖母忙喊着蒋五伯抱我起来,不许再走。然而满屋的跳板,仿佛对丰子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即使祖母和蒋五伯都十分禁止,但丰子恺依旧每天走。
……

第二件便是中秋赏月,而赏月之乐的中心不在于赏月,而在于吃蟹。丰子恺的父亲常说:“吃蟹是风雅的事,吃法也要内行才懂得。” 先折蟹脚,后开蟹斗……脚上的关节里的肉怎样可以吃干净,脐里的肉怎样可以剔出……脚爪可以当做剔肉的针……蟹螯上的骨头可以拼成一只好看的蝴蝶……
第三件事是与同村的伙伴一起去钓鱼。丰子恺不会钓鱼,是王囡囡教他的。自此丰子恺学会钓鱼后,便只管喜欢钓鱼。钓来的鱼不仅够自己下晚饭,还可送给店里的人吃,或给猫吃。丰子恺这时一心都扑在钓鱼身上,不仅是出于游戏欲,又有几分功利的兴味在内,于是,有三四个夏季,都热心钓鱼,竟也给母亲省下了不少蔬菜钱。
他说:“他的黄金时代很短,可怀念的又只有这三件事。不幸而都是杀生取乐,都使我永远忏悔。

丰子恺回忆儿时,最不能忘却的三件事,记忆最深的三件事,最有乐趣的三件事:杀蚕、杀蟹、杀鱼。的确都是杀生取乐。文章中也体出了他满满的愧疚感和他对自然生灵的怜爱。也不知道他这样错究竟是对?还是错?

读《晚岁锁忆》有感


读《晚岁锁忆》有感

作者:白登懿

冯老师:

您的《昨夜风雨》和《晚岁锁忆》两部回忆录我已拜读,给学生的第一感觉是震撼。作为学生的我对老师的身世居然一点都不了解,与我的想象竟然有天壤之别。

我虽不很了解老师的令尊令堂大人,但在老家时也听过上辈的老人们绘声绘色对令尊令堂大人的一些神奇传说。这些传说都是褒奖的传说。从那时起,两位老前辈的光辉形象在我的心中就留下深刻的印记。

老师您在张家滩中学任教时,具体那一年我已记不清了,我只记得我随我大哥去您家我有幸第一次见到了您的令堂大人。老人家一脸慈爱沧桑,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老人家脸上洋溢着喜气,手捧厚厚的一本书,戴着老花镜正全神贯注地看书。我从老人家慈祥的面容中怎么也和传说中的那个威武的"双枪老太婆"无法联系到一起。那时,我想您的母亲一定出身名门望族、书香门第,是有文化有修养的大家闺秀。老师您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一定从小就养尊处优、无忧无虑,一定很幸福。那时,说心里话我不仅崇敬老师您的人品、学识,更羡慕您的优越的家庭。

可拜读了您的回忆录后,使我非常震惊,万万想不到老师您一生命运多舛,磨难重重,灾难不断。您回忆录中多处动情的叙述,我都是流着泪在看。其实,咱师生的遭遇相同,在那个阶级斗争步步升级的极"左"的年代,我们的父辈们都是受害者,我们作为子女的受到了株连,同样受到了社会不公的对待。在"血统论"的那个年代,我们被打入社会的另册,成为社会的另类。我们活的没有尊严、没有人格、只剩下一具麻木的躯壳,任人欺辱、任人摆布,能活着就已经不易了。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老师,您在耄耄之年,仍宝刀不老,以超常人的记忆力和惊人的毅力写下了十多万字的回忆录确实不易,不仅使学生敬佩有加也深感汗颜。学生我曾多次想写家父的回忆录,可因资料的匮乏怎么也拿不起我那用贯了却沉甸甸的秃笔。1958年,家父被错划为"右派"后,从兰州发配回到了老家,父亲从不提及自己的过去。我们弟兄年龄尚小,也是第一次接触老家,一切都感新鲜好奇总感落差很大,很不适应。那时,家徒四壁、家贫如洗,生活极其艰难,犹如从天堂掉进人间地狱。再加之"阶级斗争"步步升级,我们这些"黑五类"子女的生活空间也随之越来越小,家父背负着"右派分子"这具沉重的十字架全家度日如年。那时,唯一不嫌弃我们这些"黑五类"子女的、并与我们亲密无间的就是饥饿,一直不离不弃地陪伴了我们十几个春夏秋冬。至于对家父的过去我们也从未问过。家父在老家20年的屈辱及折磨,使他患上了多种严重的疾病。1978年,家父的沉冤得以昭雪,被彻底平反的父亲从自以医院为家,在医院住了整整9年,在医治无效的情况下,家父走完了他悲壮、可怜的一生。后来,我们从家父的老战友、老同事那里得知父亲过去点滴感人的故事,可完整的人生无法去写,这也是留给我终生的遗憾。

回忆总是美好的,不管是苦还是甜,就如一张完整的图画是由一块块碎图组合而成的,我们完整的人生同样也是由一块块记忆的碎片拼凑而成的,所有的过去也将永远变成回忆,直到我们的人生终结。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经历,走到最后只剩回忆。老师的回忆是苦涩的,老师所走过的路是一条曲折、坎坷不平、颠沛流离、重重险阻之路。老师所经历的人生是悲惨无奈的人生,虽磨难重重、艰难险阻,但它却使老师的人生更加完美。拥有回忆,人生才能丰润,岁月才满溢诗情。正如陆游《沈园》中"伤心桥下春波緑,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恍然幽梦。珍藏回忆,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更美好。

《昨夜风雨》粗线条地记录了老师所走过的路及亲历、亲见、亲闻的事。《晚岁锁忆》是对《昨夜风雨》的充实、补充,使其更加完美具体,(以下统称回忆录)。

纵观老师的回忆录,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简练朴实,表述自然流畅。全书以老师所走过的路为主线,这条主线贯穿全书。老师所经历了的那些事横向展开叙述。如若将这条主线比喻为一条线,那您所经历过的那些事就犹如您所走过路上撒落的那些珍珠,全书纵横结构就象用这条线将这些撒落的珍珠穿了起来那样完美。

通读老师的回忆录,使学生我感受特深,受益匪浅。每个章目(书中未设节)都感人至深,使人心灵震撼,晃如自己身临其境,心情也随着老师的故事变化沉浮,悲喜交加。

老师在回忆录中对祖父的着墨虽少,但,可以看出祖父是一个老实巴交、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经常受人欺辱,只守着自己贫穷的家,耕作着自己那几亩薄田,挣扎在贫穷的饥饿线上,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其实,这也是旧中国平民百姓的缩影。

老师在回忆录中虽对父母亲的追忆较多,但,我总觉得这可能只是二位老前辈人生长河中的几束浪花,并非全部。我想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老师您可能一时还未找到,我想总会有挖掘出来的一天,那可能才是老前辈的完整人生。

老师,您的祖父为您的父亲起名"定国",您的二爸"保国",这正合了他弟兄俩的性格。他俩行侠仗义、抱打不平、不畏强暴、疾恶如仇,大有杀尽世间不平事之鸿志,可报国无门。他俩走出家门"闯社会",竟赤手空拳敢与那些不讲理的国民党的散兵游勇去讲理,最终您的二爸中弹身亡。二爸的去世给您的父亲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山高皇帝远,拳头就是七品官",老师说的太对了,这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那时,兵荒马乱,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不安,没有说理的地方,只能用拳头去讨公道。

其实,你的父亲冯定国老前辈虽鲁莽,但却是一个铮铮铁骨、有正义感的男子汉。他一生集光明磊落、堂堂正正、愤世嫉俗、积善成德、侠肝义胆、侠骨柔情、高风亮节、好善乐施于一身。他的一生中有许多闪光点,如他见义勇为、除暴安良、救济贫民、收养难民、解救被逼迫为娼的良家妇女,解救被逼婚的弱女子……,这些都是他一生中的亮点。

人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而冯老前辈所救之人又何止一命呢。

冯老前辈在走头无路的情况下,第二次出走——闯关中。这次闯关中也为他老人家以后的人生埋下了祸根。

冯老前辈闯关中的经历不仅传奇也彻底改变了他今后的人生。在闯关中的途中被国军拉去当兵,后来又参加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负伤后回到了老家先后被任命当过警察局长、五区区长,后又被国民党政府以共产党的嫌疑犯、"通共"罪判为死刑。建国后人民政府又以参加过国军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第二次又判为死刑。两次戏剧性地被判为"死刑"滑稽可笑,真可谓一场人生游戏。

冯老前辈的那段历史虽说早已翻篇了,但,我们不妨再翻开那页陈旧的历史,拂去其历史的尘埃,客观地用历史的眼光再去看、再去分析,可能就会看的更清晰,更公正些。

冯老前辈当兵所在的部队原为冯玉祥统率的军队。1930年5月,冯玉祥联合闫锡山与蒋介石作战失败后(即著名的中原大战),所属军队被国民党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杨虎城任总指挥。(杨虎城是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陆军上将,后遭蒋介石迫害致死。)

1936年12月12日,杨虎城将军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人民群众抗日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他和东北军联合,发动了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也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的发动及其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它粉碎了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者的阴谋,促进了中国共产党中央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了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2002年由中国共产党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p565)。冯老前辈不仅是这次事变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也是冯老前辈非常荣耀的一件大事。八年抗战中,"……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摘自2005年9月4日《甘肃日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战争胜利60周年上的讲话》)总书记的讲话客观公正,给国共两党联合抗日所取得的伟大胜利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和评价。冯老前辈所在的第十七路军不仅为中国的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过巨大的贡献,这支部队也是抗日战争中的一支生力军。

我看了老师的回忆录后,对冯老前辈的不幸遭遇不仅是同情、更为其鸣不平。"闯关中",冯老前辈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逃命而出走的。至于当兵也不是他的本意,后来虽先后当过区长、警察局长、可他没有做过对不起老百姓的事,更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而是处处为老百姓着想、处处为老百姓保一方平安。

在国民党统治期间,兵匪到处作乱、祸害老百姓、民不聊生、到处都是战争留下的创伤、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样动荡的社会环境、谁能主宰了自己的命运。更何况国民党的兵基本上都是穷苦的老百姓被拉壮丁抓来的。

1950年从12月开始,全国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冯老前辈亦被卷入,他虽与当时所打击的"土匪、特务、恶霸、反动党团骨干和反动会道门头子"毫不沾边,更不在当时集中力量打击的"罪大恶极、怙恶不悛、为人民深恶痛绝的反革命分子"的范围之内,却将不是国民党党员的冯老前辈以"国民党死硬分子"判以死刑。后经老百姓集体请愿、才改判为20年徒刑、监外执行、交地方管制。我想事实胜于雄辩,再多的语言、文字、在事实面前都显的苍白无力。

解放后人民政府将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至1949年在地方上当过伪乡长以上的官的,在国民党军队中当过连长以上的官的,这些人定成历史反革命分子。可冯老前辈在国军中当连长,继而当区长、警察局长均不在这段时间内却被定性为"历史反革命分子".

1950年6月30日开始,我国开始了全国范围的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其中"富农"的划分标准是"一般占有土地,有比较优裕的生产工具和资本,自已参加劳动,但经常依靠剥削为其生活来源的一部或大部分。"(《中国共产党全记录》卷-p624)。可冯老前辈从1938年解甲后就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未回老家居住,既没有土地,又没有生产工具,却被定为富农成分。

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让你把苦水吞进去,把泪水憋回去,天大的痛苦自己扛,百般的滋味自己尝,难言的心情自己藏。冯老前辈的一生不就是这样的生活吗?

冯老前辈1894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这是一个腐朽没落的清朝末年。他也亲历了国民党统治期间的黑暗社会,这黑暗的社会逼迫 他流亡逃命,他是这个社会的受害者。他盼来了全国解放,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新中国,终于过上了太平的日子。可太平的日子没有享受多久又跌入深谷。他的一生命运多舛、人生之路曲折、坎坷、悲惨,命运时常捉弄着他。1968年,他走完了自己凄凉、可怜、悲壮的一生。至于冯老前辈一生的功过是非,只有等这段历史冷却、沉淀、凝固后,让后人去评说吧,历史会作出最公正的评判。

人常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海。其实,母性的伟大不在于理性,而在于那种直觉的感情。人生最圣洁、最美好的就是母亲。母爱是无私的,这种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

老师,在您的回忆录中对母亲的叙述较多,从字里行间饱含着老师您对母亲的无限思念和疼爱。

您的母亲一生饱尝了人间之苦,父母亲先后双亡后成为孤儿,后遇令尊从困境中救出结为夫妻。1938年您父亲身残疾后,您的母亲以自己柔弱的身体支撑起了这风雨飘渺、摇摇欲坠的家。为了养家糊口,她老人家起早贪黑地干着超越生命极限的重体力活。您上学后,她老人家忍饥挨饿,不避寒暑、节衣缩食打工挣钱供儿子上学。老师您参加工作后,她老人家本应享几天清福,可她老人家为了不影响您的工作又将在您身边的老父亲接走,回到了无立锥之地的老家,靠好心的乡亲们的帮衬才安下了一个极简陋的家。从此,她老人家精心地伺候照料着你的父亲直到仙逝。你的父亲去逝后,老人家的身体也彻底地夸了,高血压、心脏病、肠胃炎等疾病折磨着她老人家。老师您将母亲接到身边后、母亲总算享了清福,她老人家也感到与儿子朝夕相处的幸福。老人家有幸的是在她临终前终于看到了曾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的那顶"历史反革命分子"的帽子被摘掉了,总算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了,从自找回了做人的尊严。1986年,她老人家无遗憾地走完了她的一生。

老师,您的母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可在您的心中,她勤劳、善良、淳朴、明理,是天下最了不起的母亲。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爱,但对母亲的爱却是永恒的,她老人家在您心中就是一颗永远不落的星。

回忆是一架老式留声机的一张旧歌片,尘埃沾惹、伤痕布满、它倾诉着支离破碎的人生荒凉,似漫阅着无尽无止的岁月沧桑。其实,美好的时光总是倏然而过,仿佛还没有好好享受,就消逝的无踪无影。人在失意时,在极度困境中,则觉得流年缓慢,秋天与春天的距离是那么遥远。

老师,您的童年、少年时代确实不易,受尽了苦,经历了那么多的痛苦事,可以说在苦水中长大的。1957年,自您参加工作以后,命运得到了改变,这期间也就21年时间。这21年在老师的记忆中可能也是特别的漫长,21年中所经历的事,可能也是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老师,您参加工作后,一直受到社会的不公对待,"文化大革命"期间还遭到了造反派的绑架和殴打,学生确实一点都不知道。那时,我一直在张家滩中学"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老师,"文化大革命"那个年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是一个坏种退化的年代,是一个人的灵魂扭曲的年代,是一个毁灭爱的年代。那时的人性被扭曲了,全民族都在塑造恨,冤、假、错案是那个年代的"政治产品",所受伤害的人太多太多了,受到全国人民尊敬和爱戴的好多开国元勋都被活活折磨致死,更何况我们这些平头老百姓。

其实,生命太短、岁月太长、人生如河,苦是转弯。人生的路、深一脚、浅一脚,悲伤在路上,希望也在路上;疲惫在路上,欢喜也在路上。红尘俗世、不改悲喜、没有退路。既然岁月给了我们的全过程,命运给了我们生存的机遇,我们就要珍惜、学会用加减法的方式去生活,用减法的方式去怨恨、用加法的方式去感恩。

老师,说心里话,上苍还是公平的,老师您受了那么多的折磨、受了那么多的苦,可上苍赐给了您一位知书达理、善良、贤惠、才貌双全的妻子——白玉兰先生。自1961年您们结为伴侣后,她相夫教子,无论再苦再累,她无怨无悔,与您相濡以沫、恩恩爱爱、相敬如宾地走过了57个春夏秋冬,这是上苍对您的恩赐,也是您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我与白玉兰先生一块工作虽时间短,仅仅几年,但白玉兰先生的人品及对事业的执着、敬业、我非常崇敬。

回忆录是一份永久的珍藏、传承的家书,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厚重的那座山,是留给后代最珍贵的礼物,是子孙后代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厚重的书,记录着自己人生之旅的那些事。老师,您所走过的路、所经历的事亦是一本厚重的书,从您的书中让更多的人了解您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也让更多的人从您的故事中得到启迪和几许慰藉。

老师,您的回忆录所记录您人生之旅之事感人至深,就是铁人石心也会动容流泪。我更觉得老师您的回忆录就是一部家史,是一部浓缩了的社会史,其资料弥足珍贵、有存史的价值。

老师,您痛苦、不堪回首的这页历史已经翻过,那就让它永远成为历史,再别生活在往事中,忘掉它吧,忘掉一切痛苦,人生路上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愿老师快快乐乐,高高兴兴地过好每一天。

好人一生平安,祝愿尊敬的老师及您的夫人白玉兰先生晚年幸福、健康长寿。

学生 夢麟

读《忆读书》有感500字


读了冰心写的《忆读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想了很多很多……。

作者从第一次读书,一直写到自己指导儿童读书的九个耐人寻味的字: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文中有一段令我难忘: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第二次再读时,读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方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看了这一段,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作者读书竟然做到了同书中的人物一起哭泣,一起高兴,自己进入书中的极高境界,读得多么专心啊!回想我,家里那些收藏已久的好书不看,却去看那些对自己的学习、成长无用的书。看《三国演义》时,看到关羽死时无动于衷,到诸葛亮死时心中竟暗暗自喜,看完后一溜烟跑去玩了。

当读到90岁高龄的冰心在伤腿的情况下把读书作为唯一的消遣时,我呆呆地坐在那儿,心像汹涌澎湃的大海,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是啊!我被作者这种持之以恒的读书精神深深地折服、震撼了,那种精神再一次使我问心有愧。作者是那样爱读书,在伤腿的情况下,她可以像我们一样上网、睡懒觉……,可她都没做,她选择的,是在某一个地方静静地看书!我每次看书起码间隔十个小时,对一些自己不感兴趣,但对我有益的书一看就从脑海中抹去,转去看一些漫画书。

《忆读书》折服了我,震撼了我,教育了我!使我明白要多读书,增长知识。一篇好文章,如一个太阳,灿烂光辉,照亮我前进的方向!

读《忆读书》有感600字


今天,我读了冰心奶奶写的《忆读书》,这是一篇感人至深,令人回味无穷的好文章。

冰心奶奶七岁开始读书,十二三岁读完了四大名著,虽然读的不是很透彻,但是已全身心都投入。冰心在文章中回忆到:“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跟着情节的变化而哭,可见冰心读书时的投入。 我读书时就是只求速度,不求质量,看书一目十行,记得在看《海底两万里》时,100多页的书,我一个中午就啃完了,但看完后,脑子里只有精彩的情节,其他全都忘记了,一大本读下来,没有什么收获。读了这个《忆读书》,通过冰心奶奶对自己读书历程的描述,我学到了很多的读书的方法和道理,尤其是冰心奶奶最后提出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句,号召十分精辟,“读书好”说明读书的好处很多,他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懂得道理;“多读书”“多”的意思就是“数量多、种类多”,人要全面发展,知识也要全面,应大量的多方面的获取知识。“读好书”明确了要读对我们有益的书。

世界上每个人就像一只鸟儿一样,而热爱读书的习惯能让小鸟的羽翼更加丰满,让它飞得更高更远。冰心奶奶就是这样飞得很高的鸟,她认为“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非常重要,值得我们铭记一生。

古人云,“积财千万、无过读书”。据说,世界上公认的智者犹太人有这样一个习俗,在孩子小的时候母亲会把《圣经》翻开,在上面滴上蜂蜜,让孩子去舔。这样做的用意无非是让孩子从小就体验:书是甜的,读书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我也觉得读书是快乐的、是洗涤人们心灵的!

这篇文章实在是“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啊。希望那些还在看漫画的人赶快收起它,捧读名著与佳作,相信我,它会象一把金钥匙,为你打开知识的大门!

孤星血泪 ――读《雾都孤儿》有感_700字


雾都孤儿,一个多么好听的名字,可在这个名字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惨绝人寰的故事呢!

故事的主人公奥利弗•;退斯特出生在伦敦附近一个小镇的救济院里。很不幸,奥利弗的妈妈生下他之后不久就离开了人世,没有人知道奥利弗的身世。这个可怜的孩子一直在救济院生活,他每天都要从事拆旧麻绳的体力劳动,一天只能喝三顿稀粥,生活十分艰苦!能够吃一顿饱饭,是奥利弗幼小的心灵中最大的愿望。因为奥利弗做出了向厨师多要一碗粥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他被救济院以五英镑的人格转让给了一个棺材店老板当学徒。

奥利弗在棺材店度过了一段非人的生活,无可奈何之下,他逃了出来,想去“遍地都是黄金”的伦敦碰碰运气。可惜,奥利弗被一个叫约翰的小偷骗到了贼窝,贼窝的主人――犹太老头费勤想把奥利弗培养成一个小偷。天真的奥利弗不知道费勤每天让他做的“游戏”其实是用来训练小偷的,当他发现这一点之后,本性善良的奥利弗再也没有屈服。费勤又安排奥利弗跟着坏蛋去打劫富人家,奥利弗不但没有帮助比尔他们抢劫东西,反面勇敢地拉亮了电灯,救了沉睡中那家人。

可怜的奥利弗被子弹击伤了,狠心的比尔把他扔在一个小水沟里就跑了。奥利弗差点就死在暴风雨里,可是,强烈的求生欲望使得奥利弗顽强地爬起来找人求救,最后体力不支,倒在一栋大房子的院子里。奥利弗幸运地被好心人卢斯小姐和梅丽太太给救了!

在这期间,一个叫做蒙克斯的神秘人物不断地串通费勤,想要陷害奥利弗。

最后,在女孩南茜的帮助下,大家得知了真相:那个神秘的男人原来是奥利弗同父异母的哥哥,他为了独吞遗产,一直不停地想陷害奥利弗,真是个可耻的坏蛋。

奥利弗在大家的帮助下拿回了自己应得的东西。

这本书情节曲折,故事生动有趣,一波三折。尽管奥利弗在大部分时间里经受了非常多的苦难,但他最终还是凭着真诚、善良的本性得到了幸福。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血泪忆衡阳》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忆读书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