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有关沟通的读后感

有关沟通的读后感

《不顾诸神》读后感---了解才是最好的沟通。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不顾诸神》读后感---了解才是最好的沟通,带给大家。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不顾诸神》读后感---了解才是最好的沟通

若说起印度,这些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频率高的吓人的各种惨无人道的强奸案。去年看了晓说,高晓松谈到印度人的那种平和的心态,不禁想到,如果真的是如此平和,那如此多的强奸案又是怎么一回事。

搜刮了一下读书时不经意留在脑海里的各种信息,也就大概有以下几点:印度等级观念严重的种性制度,印度教而不是佛教占据统治地位,一塌糊涂的基础设施建设,高度发达的软件业和外包业,印巴分治及争夺克什米尔,各种歌舞片,大量的贫民窟和糟糕的卫生状况,人口即将超过中国。

读完这本书,发现印度的复杂性依然超出自己的想象。不禁再次感慨,首先,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宗教与宗教之间的谅解甚至仅是理解怎么就这么艰难;其次,要实现大治的目标,面对如此众多零零散散的问题,又该究竟如何入手?上周看到罗胖说的保守主义。听完之后,心里对于保守主义其实也有了更多的认可。但心里还会问,理想派的做法固然不可取,而渐进式的改变,又要等到猴年马月呢?什么样的问题,是需要一个良好的顶层设计,而什么样的问题,又是需要一点一点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呢?

我们该对世界上不同的文化、民族和宗教心怀敬意,或最起码给予基本的尊重,但实际上我们在面对这些时,要么是自大,要么是不自信。普世价值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的一个重要成果。我们无法强求他人,只能祈祷,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上天能够赋予我们足够的智慧,让我们更加灵活,去避免灾难。而这一切的开端,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试图去了解别人,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上,去了解对方。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我们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之读后感


《我们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之读后感

我想每一位父母都想给自己孩子最好的,但很少有父母去思考:给孩子什么、该怎么给才是最好的?读了蔡礼旭老师《七彩人生》关于德行教育的精彩演讲:我们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之后,我想每个父母都会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从中得到一些切身体会,能够正确的教育自己的孩子,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拥有美好的未来。以下是我从中得到的体会:

懂礼貌,讲道理。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所谓习惯成自然,少成若天性,从小就要教育孩子学会懂礼貌,这样在他的人生旅途中自然会懂得尊老爱幼,孝敬长辈,和别人和睦相处。

另外,从小就要孩子讲道理。父母要经常以生活实例给孩子讲道理,渐进的,把孩子教育成一个知书达理、讲理懂事的好孩子,而不会是一个自己觉得对就是对,觉得错就是错的蛮横无理的孩子。学会懂礼貌,讲道理是孩子学会做人的基本前提。

以身作则,家庭环境扮演着重要角色。俗话说,环境影响人,伴随孩子成长的父母以及整个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为人处事的态度、道德行为、孝道之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人的道德品行有高有低,因此,作为家长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学会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

当我们在看电视读报纸的时候,却要求孩子认真读书;当我们整天抱怨、谩骂、急功近利时,却教孩子要宽容、文明、脚踏实地;当我们常为一些小事而争吵时,当我们,却不知道这些已经给孩子的成长留下了阴影。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首先,作为家长就要以身作则,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督促自己,提升自己的素质修养,这样也就给孩子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正确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引导孩子养成谦虚谨慎、勤俭节约、有责任感的好习惯,不骄奢淫逸,不自私自利。现在很多孩子普遍都有攀比心理,这都原由现在的社会风气,大人的言行影响孩子的心理。今天刚看到一则新闻,南京某一小学生过10岁生日,请了班里37名同学,家长以该小学生名义捐献20万现金及50万元的棉衣被,令人吃惊的是抽奖环节,特等奖送出三辆小轿车!宴会估计要花掉上百万,奖项很多,一二等奖都是翡翠饰品,三等奖是10台笔记本电脑,而且得奖率很高。这种行为对年幼的孩子很容易造成不良的影响---虚荣攀比。

这真是一位聪慧且睿智的妈妈,她没有把对死亡的恐惧带给他的儿子,她说:死是生的一部分;无论我是生是死,我都会是你的妈妈,她并没有担心她智商只有75的孩子,在没有了她这位妈妈的保护之后,在这个世间怎样生存,最终这个智商只有75的孩子进入大学,并且成为百万富翁,还受到总统的接见阿甘的妈妈没有给他的儿子设定过目标:儿子,你将来一定要成为钢琴家、科学家,或者你将来一定要上清华北大,又或者你一定要有百万家产你一定要自己思考出来,生活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得到什么。你的人生有很多种口味,有酸的、甜的、辣的、苦的,有悲伤、有痛苦、有泪水、也有甜蜜,有鲜花、有掌声、也有嘲讽,有失忆、有彷徨、也有成功。但这些都是你的人生,都是你盒子里这些巧克力的味道。你无法选择,这些有点苦,只有吃了才知道,所以你要统统接纳它。这就教导我们每个家长都要让孩子勇敢面临困难,克服困难,因为人生需要去品味。

抓住关键发展区,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作为家长,除了教育好孩子一些基本做人原则外,其次,就是要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研究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正确引导其生活及学习,最大程度开发其主观能动性及其创造性,这是每个为人父母所期望的,也是当代素质教育的核心。

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父母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从小教育孩子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抓住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期,正确引导,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这样才能让孩子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

《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读后感400字


语文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是最重要的科目之一。很多名言警句说,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学好语文。这个暑假,老师开了一张“好书清单”,上面《平凡的世界》《我不要死于一事无成》《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等等。暑假一开始我就从书店买了几本。

这些书中,让我最喜欢的便是叶开爷爷选编的《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这套书一共分为三本,小说分册,散文分册以及综合分册。这套书真的和它的名字一样,就像我们的语文书似的,是由许多作家的名作而编成的,这里面有王安忆的“隐居的时代”,须一瓜的“彩虹总在风雨后”,阿来的“阿古顿巴”等等,每篇文章后都有赏析和读书写作的特点,技巧,对我们学习语文有极大的帮助。这套书中,我最喜欢的是小说分册中的“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这篇小说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所写。

莫言是如今中国最有名的作家之一,他获得过许多国内大奖,代表作有“檀香刑”,“生死疲劳”,“酒国”等。

“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文中的“我”的老师-----朱总人,文章主要讲述了朱总人老师的传奇故事。朱老师是一名“右派”,所谓“右派”就是当时的大能人,用文中的话说“牛不吃草可以找右派,鸡不下蛋可以找右派,女人不生孩子可以找右派,有什么难事,只要找到右派,事情总能圆满解决”。

在这篇文章中,我最佩服的不是京剧花旦蒋桂英,也不是能双手打算盘的老富,更不是其他省里的右派,而是朱总人老师,朱老师只是乡村小学的一名代课老师,他其貌不扬,甚至还是一个驼背。也许会有人说,一个驼背有什么好钦佩的?但是作者分别介绍了朱老师的五项特殊才能后,我才明白正是因为他是驼背,他才应该被钦佩,这五项才能分别是:用特殊姿势跳高,用怪异姿势大乒乓球,水下憋气超过10分钟,铁头功撞断拴马柱,参加万米长跑。这其中有的是不罕见的,例如:跳高,打球等,但是朱总人老师他是一个驼背,他做这些的难度并不是常人可以相比的。

这篇文章里,也有许多幽默和蕴意很深的句子:“即使有天脸上的皱纹能夹死苍蝇,心里的纹路也要连成美丽的风景”,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而事实告诉我们:“人至贱则无敌”,任何事情没有所谓的永远,就是因为如此,存在的每一瞬间才会显得特别重要。

在这套书中,关于写作,叶开爷爷提倡要有真情实感,反对一味地堆砌辞藻,他在综合分册中“怎样写不存在的动物”一篇中说道:“在自己的写作中,有追求的作家大多会注意语言的选择,不愿被某些大而无当的词语牵着走”。

《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这套书是真正的好书,在语文学习上给我们很大的帮助和提高。这样一套好书,怎能让人不喜欢呢?

读《我们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有感作文


读《我们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有感力学小学 五(6)班 张帆我们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花朵。未来,中国要靠我们建设,我们要为其添砖加瓦。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如何教育我们这些独身子女,使我们长大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爸爸妈妈们经常关心和讨论的话题。爸爸妈妈看了《我们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这本书,开始更加关注我习惯养成的问题,而不是一直问我要成绩。要求我养成一个习惯:见到老人要问好。我也意识到了,我们应该更加孝顺长辈,长辈们是很不容易的,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我们应该尊敬、关心他们。我的爷爷奶奶家住的很远,在迈皋桥。当我在力小上学,接送成问题时,爷爷主动站了出来。当时爷爷的腿骨折才好,身体很虚弱,小时候我和爷爷没有经常在一起,关系也很生疏。亲戚们都奉劝他不要接我,免得身体又出毛病,而爷爷坚决要接我,怕我一个人在路上遇到麻烦。每天爷爷在家帮奶奶把午饭烧好,吃好午饭后就到我们家,再帮妈妈烧好晚上的菜饭,看看报纸,快放学的时候就到学校来接我,每天下午四点半左右再回到迈皋桥的家。爸爸知道爷爷很不容易,说:“不学礼,无以立。有礼貌是人生莫大的帮助。”对爷爷一定要有礼貌、要孝顺。要求我有好吃的首先要想到爷爷,有好的开心的事情也要和爷爷分享。爸爸自己也身体力行,给我做了很好的榜样——每周都要抽空去看望爷爷奶奶,捎上一些好吃的东西,陪他们说说话、聊聊天,关心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爷爷因为现在常运动,要赶车子,身体倍儿棒,可以追着汽车跑。要知道当初来接我的第一天,走路都走不稳,上下楼梯都要我扶。现在我和爷爷的关系也越来越好,爷爷已经成了我的一个知心朋友了。读了这本《我们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我懂得了,培养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养成自主的习惯。蔡礼旭老师说的好:“接触地《弟子规》后,越学越感受到它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我的爸爸妈妈现在也在研读《弟子规》,希望能从中能取得一些教育我的经验。

读《诸神的面具》有感


读《诸神的面具》有感

文:陈媛

亲爱的主耶稣:

感谢你出现在我的生命中,也谢谢你安排这么多可爱的弟兄姊妹出现在我的身边,帮助我,扶持我,我虽是独生子女,却能享受弟兄姊妹纯真的爱,更喜悦与你亲近的时光。

《诸神的面具》这本书,也是偶然的机会,一位弟兄借给我看,却让我得见你的荣光。感谢主!正如尼采在《偶像的黄昏》里所说:"在这世界上的偶像比真实的事物还多",因为人心本是制造偶像的工厂。许多人把信心寄托在成功、金钱、爱情以及由这些组成的所谓美好人生之上,相信它们就是通往终极快乐的钥匙。这些无形却闪耀的偶像在人们寻求意义、保障、安全和满足的路上,占据了人心中极重的位置,人们依赖和信靠它们。

在这个被物质事物填充到膨胀的时代,只要你拿起手机,全世界的美物尽收你眼底,人就像饥饿的豺狼,死死盯着即将降价的美物,一起一伏拨动着人的心弦。所有曾经你想要的东西,立马变成过去式,快速的信息还没等大脑过滤,直接pASS,这种快餐式的文化,直接榨干人的灵魂,导致现在的人来不及静下来思考,就匆匆而过。一个充满偶像的文化,人们心中的偶像,就像在以西结书14:3中上帝论到以色列的长老说:"这些人已将他们的假神接到心里。"任何东西都可能成为偶像,那些看似美好的东西——例如成功的事业、爱情、财产、甚至家庭——转变成为终极的目的。我们若是要脱离绝望而继续向前行,就必须要分辨在心里和文化中的那些偶像。但这还不够;我们若要脱离假神的毁灭性影响而得真自由,唯一的方法就是回到那位真实的上帝面前。那位又真又活的上帝面前,曾在西奈山上以及十字架上启示了自己;他是我们唯一的主宰,只要你去找到他,就能得到真正的满足,而如果你曾令他失望,他也会真正地原谅你。因为他就是爱。

亚伯拉罕的一次次的呼召,从得子到献子到失子,这一路上的心路历程,铸就了信心之父的称号。有时上帝要救我们,我们却感到他好像要杀了我们似的。他借着这件事使亚伯拉罕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但从表面看,上帝对他是非常残酷的。要在这种情况下跟随上帝,似乎是"盲信",但其实是一种充满活力和感恩的信心。这种在艰困的经历中去除这些心中的偶像,主耶稣在面对上帝的呼召时也有极剧烈的挣扎。他在客西马尼园里求问天父是否还有别的途径可行,但到了最后,他就全然顺服地走向加略山上的十字架。虽然我们无法得知天父为何许可一些坏事在我们身上发生,但是我们可以像耶稣所行的一样,在困难的时刻信靠他。只因主耶稣已经为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学会在最黑暗和困难的时刻,跟随上帝的呼召。

爱情不是你全部的需要,圣经中就有一个描绘人对爱情追寻过甚反而使自己成为奴隶,那就是雅各和利亚的故事。雅各一心想娶结拉,而利亚一心想得到雅各的心。而最终他们都发现这都不是生命的全部,都认识到仰望在十字架的耶稣——才是生命的亮光,唯独最爱的。

金钱、权利、成功的诱惑。直接成为人心中的偶像,但隐藏在生活中的偶像,就像圣经中约拿的故事,着实让人看到人心的败坏。只得感慨:"因上帝的愚拙总比人智慧,上帝的软弱总比人强壮。"(林前1:25)

人们总是错把这些美好的事物当作上帝,然而事实上它们根本不能解决真正的需要,反而操控了人的生命。所有我们曾经想要的美好之物都有可能成为偶像,最终变成手中尘土,因为它们就是尘土。

只愿亲爱的弟兄姊妹穿戴好属灵的军装,打那美好的仗。愿耶和华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阿们!

《诸神的面具》读后感700字


《诸神的面具》读后感700字

乌云乌云快走开

看完这本书,印象深刻这本书给出了偶像定义,偶像不仅仅是日常生活当中的泥塑木雕,任何一个事物你借之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但是只有上帝可以给予你的时候,用另一种说法就是:世界上有限价值的东西被高举成为人生意义的核心,被幻想成为最终价值的来源,那么这个事物就会成为你的偶像。

这本书开头前几章列举了,爱情,金钱,权利这些美好的事物是如何成为我们心中的偶像,有的人追求金钱,不仅仅是为了给自己舒适的生活,有的希望通过金钱不断的积累,来建立自己自我价值感,然而,把自我价值感放在这上面,就像放在了沙土上面是不稳定的,也是易倒塌的,只有回到你的造物主的里面才能拥有全备的自我价值,而这些价值是上帝赋予你的,他就是你的本质,而你不要到处乱抓东西来证明你的价值。而是因为你本来就很有价值。

后来在读书会探讨的期间,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爱情,金钱,权利都无法给我带来最终的满足,而为什么偏偏只有上帝,能满足我们的终极满足呢?大家认为因为你是上帝造的,你的价值只有在上帝里面才会被正确的赋予,才会得到应有的满足。所以一看完这本书感觉有点德国著作《浮士德》,在探讨着什么会是你的终极满足,那么这本书会带你拨开层层雨雾来告诉你,为什么其他世上的东西都无法带来终极满足,而你以为这些事物可以带来终极满足,并且可以赋予你人生意义的核心的时候来追求的时候,将不可避免的带来情绪上和思想上的失调。

本书在后面也在列举了一些认清偶像的方法,对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当你发现你遇到一些事情,带来情绪上面的波动的时候,而你一直无法去控制的时候可能你对一些东西有不恰当的偏执在里面。

看完这本书,对以前的一句话有了新的理解,不要用世界上面的东西去定义你,而要用圣经里面的话去定义你自己,那么你就会自然断开对世界上万物的一个偏执。

《诸神的踪迹》读后感1500字


前两天,在妈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申赋渔的《诸神的踪迹》,很快就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申赋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展开了一幅中国上古神话的画卷。

这本书以时间顺序,依次讲述了盘古,女娲,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禹,启,少康,伊尹,傅说,吕尚,伯夷,叔齐,周公旦,周穆王的故事。时间跨度上至三皇五帝,开天辟地,下至周朝中期,穆王西行。在这些故事中,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周穆王的故事了。

《诸神的踪迹》中对于穆王西行和昆仑山的记载,来源于《山海经》《淮南子》《搜神记》《庄子》等书,申赋渔在书中详细的描写了昆仑山上的珍禽异兽,奇花异草。

根据记载,昆仑山的北边是西海,南边是沙漠,西边是黑水,东边是赤水。在赤水与昆仑山之间,有一片出产火浣布的火山。在火山和昆仑山之间,还有一条著名的河弱水。

过了弱水,才到昆仑山。

在昆仑山上,有一只叫陆吾的神兽,他看守着昆仑山,不让外人接近。昆仑山有九重,最高的一重是穹隆形,天帝的都城就建在这上面。这是一个大城,四面有城墙,每面城墙都有九个门。每个门都有一口砌着玉栏杆的井。正门朝着东方,叫开明门,有一只叫开明兽的神兽守着门,其他的门则由雕鸟,腹蛇,六头蛟等神兽把守。这个大城里,有五城十二楼。五城十二楼的中间,长着一棵叫木禾的稻子,木禾的西边,长着珠树,玉树,旋树和不死树,木禾的南边长着绛树,木禾的东边长着沙棠树和琅玕树,在文玉树旁边有一口甘泉,名叫醴泉。

在昆仑山上,可以看到悬圃,管理悬圃的神兽名叫英招。有一眼泉水,从悬圃一直向远方流下去。这水叫瑶水,它汇成的天池就叫瑶池。

就在这个暑假,我前往青海旅行时,看到了真正的昆仑山,白雪皑皑,冰天雪地,峰顶终年被冰雪覆盖。并没有神话中的五城十二楼,也没有各种神兽,更没有那些奇花异草。也许是因为我肉眼凡胎,所以才看不到神仙们的花园和那些神兽吧。

《诸神的踪迹》是一本非常适合对中华古代文化感兴趣的人阅读的,它从各方位介绍了中国上古神话体系,有春神句芒,夏神祝融,秋神蓐收,冬神玄冥。在他们之上,又有东方天帝伏羲,南方天帝炎帝,西方天帝少昊,北方天帝颛顼,中央天帝黄帝。这是中国上古神话体系中最粗略的谱系。这本书实际上是以上古神话来写上古史,因为神话其实就是演义性的历史。所以我们说上古的神话里,有着我们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密码。

中国上古神话有一套完整且丰富多彩的体系,但是随着儒释道三家的发展,中国上古神话逐渐变得边缘化,但是我们如今仍能在许多地方看到它们的身影。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成语典故:夸父逐日,鲲鹏展翅,精卫填海,神农尝百草等等等等。

如果大家想要更多的了解中国上古神话,可以阅读以下的书目:《观山海》,《山海经》,《搜神记》等。

出于个人喜好给大家再推荐一本书:《曾许诺》系列小说,这套书概括来说,就是一本正经的谈情说爱。是的,这是一套古风言情小说,取材自《山海经》,《史记》等古籍。当然了,《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先生,与上古时代的距离要比《山海经》的作者远得多。而且,商代往前都还不属于信史时代,书里讲的东西,压根儿没法证伪,也没法证实。所以这本书,大家看看,图个乐子,权当娱乐,也别当真,但好看是真挺好看的。看了不吃亏,看了不上当。

了解你的学生读后感


了解你的学生读后感范文一

那天,办公桌上多了一本新书,浅粉色的封皮显得特别高贵与典雅,漆黑的六个大字了解你的学生映如我的眼帘,下面紧跟着一行红色的三号字选择理论下的师生双赢迅速吸引了我的眼球,师生双赢这不正是我一直苦苦追求的工作目标吗?定睛一看,还有一行特别小的黑体字:我们无法强迫任何学生用功读书,除非他相信这么做会令自己感到满足。说得太好了,这本书一定很有看头儿,随后我便怀着好奇与学习的心态翻开了薪新的一页。沉津在本书的字里行间,我在教学中的疑惑逐渐被解开了,新的理念在大脑中形成印迹,我不尽感慨:如果早一天读到这本书就好了,但今天也不算晚。读完这本书,我主要有以下收获:

一、找到了学生厌学的根源所在

一直以来,我都纳闷儿:学生小小年纪,头脑聪明灵活,任何闲心不用操持,为啥不喜欢利用这段大好时光来好好读书呢?详细阅读此书使我明白:学生之所以不愿意读书,是他们认为读书无法满足他们内在的基本需求。我们常对学生说,读书可以让你们不断成长,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但这些需求对学生来说,感觉很遥远,学生关注的是眼前最紧要的需求。例如:众多学生知道文凭很重要,但他还是不愿意好好读书,因为他感觉回馈实在太遥远了,以后他可能会痛苦地埋怨自己所受的教育太少,但对他们之中的许多人来讲,为时已晚。作为成人,我们也时常会选择去做那些当下最能满足我们的事情。而且在工作中,我们在学生满怀挫折时,还时常不断地竭尽所能逼迫他们用功读书,读完本书我感觉这样的做法应该立刻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用心去研究:怎样才能使我的教学真正满足学生内在的需求。

二、建立学生心目中的学习图像

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起初都会以一幅令人满意的活动图像存储在我们的脑海中,成为一种愉悦的记忆。为使这些愉悦的活动图像成为真实,我们会不断为之努力,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这些愉悦的图象会因某些原因中途移出我们的脑海,这仿佛信号中断,进入盲区,进程就失败了。一个刚入学的孩子心中所怀抱的学习图象来自大人告诉他的:学校是美好的,学校里所有美好的人和事物在他们大脑中形成活动图象,使他们向往和那些美好的人一起参与美好的活动,因而他们发自内心的积极投入到刚开始的学习过程。当一段时间之后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差异,如果因为有差异而饱受老师的体罚和胁迫,原来那些美好的学习图象便从大脑中渐渐消失,并且很难再恢复到最初那般美丽。所在,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心目中的学习图象,使他们有强大的内驱力,驱使自己不断迈出前进的步子!

三、采用学习团队模式,教师成为现代经理人

新课程倡导我们开展合作学习、小组探究学习,而学习团队模式正好与之吻合。通过四个或六个学生的协力共学,学生可以获得归属感,学习团队要涵盖低、中、高不同学习水平的成员。高水平的可以帮助低水平的学生来获得成就感;而低水平的成员可以通过努力逐步达到自我满足,尽而使团队整体水平上升。在学习团队模式下,教师应该扮演学习团队管理者的角色,努力使自己当一个现代的经理人。什么是现代的经理人呢?首先他必须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以及学生会怎么做;其次他负责教学架构的建立,而学生则在这个架构下学习;再是他会持续改善教学架构,并相信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程;另外他会建立一套方法来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且经常采纳学生意见,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建议非常有价值。通俗一点说:在学习团队模式里,每个团队就是一个车间,整个班级就是一个大型工厂,教师就是厂长,即现代经理人。

读完本书,我终于明白,教学最大的回馈就是:用功和用心满足学生。

好书伴我成长,感谢学校为我们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今后真的应该多读书,读好书,用心读,读出作者的用心之笔。

《了解你的学生》读后感范文二

看《了解你的学生:选择理论下的师生双赢》,初看的时候,觉得这本书写的太罗嗦,但是看到书最后几章,觉得自己悟到了什么,于是我恍然大悟,是我自己没看明白。我字字句句咀嚼,越读越觉得字字珠玑,受益匪浅。

《了解你的学生》这本书是国际知名心理学家威廉。格拉瑟博士的著作。作者威廉?格拉瑟博士是国际知名的心理学家,现实治疗理论的倡导者,选择理论的创始人,现任洛杉矶威廉?格拉瑟协会总裁。他倾注了半生的心血,通过务实验证和对理论基础的再三思考,提出了选择理论,更精炼地传达出其所倡导的生活化的心理学概念,希望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是行为的主人,人们能选择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动地受到外在刺激的控制。虽然这是一本教育专著,但是我觉得它的意思绝非于此,这更是一本人生指导丛书。这本书剖析了传统教学的缺失及其对治之道,协助我们了解选择理论的原理,提供实例说明如何将选择理论以学习团队模式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激情。作者主张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种自我选择,所有的行为都在于满足内在的心理需求或心理图像。他认为,教育最该关心的是那群不愿好好用功读书的贫困生。如何运用选择理论的概念,来帮助那些有着错误学习图像的孩子,更新其学习图像,便是教师的责任。严格催逼一个无心学习的学生,并不可能让学生变得用功。教师必须要让学生相信,用心学习会带给他们需求的满足,他们才有向上的动力,这便是学习图像的转换。这本书一直在强调的就是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且,这本书也强调了教师在工作中要获得满足,如果无法满足,那么教师将无法以自己所期望的方式持续教学工作。

这本书一直在强调的就是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且,这本书也强调了教师在工作中要获得满足,如果无法满足,那么教师将无法以自己所期望的方式持续教学工作。本书的第七章,阐释了身为现代经理人的教师的角色:

他必须继续阐释他的教学目标,并引导学生思索他们所学,以便协助老师找出促进学习的最有效方式。他期待学生学期考试取到最好的成绩,但是他也知道这些考试绝非他努力的主要目标。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以及学生会怎么做。基本上,他负责教学架构的建立,而学生则在这个架构下学习。他会持续改善教学架构,并相信它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程,而不是外求于专家设计出一套永远不可能达成的最佳课程。相反的,他会转向在这个架构下学习的学生,要求他们的回馈,因为他知道没有任何人比这些学生更了解如何改善他们的学习。所以他会建立一套方法来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且经由意见的采纳,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建议非常有价值。这种互动比他所能做的任何事情,给予学生更多的权利感,而且丝毫不会矮化他的教师身份。

教师和学生将持续不断从事教学方式调整与学习时间分配的探讨。教师须努力排除先入为主的偏见,并积极求取学生的协助来改善教学过程。从一开始,教师就会发现大部分教学问题的起因,来自课堂结构而非学生本身。因为他不把学生看作问题,所以他会鼓励学生,说出问题所在。而在追求每门课最佳教学效果的过程中,威胁和处罚将会退位,取而代之的是师生的协同合作。教师将会明白他们需要学生的协助,课堂上不会有敌对的角力,这在制式的教室里是最富毁灭性的。骗人的奖状和诸如回归基地或教学卓越之类的激励口号也没有必要,因为学生本身就是教学历程的一部分,他们自己就会持续不断地寻求改进之道。最重要的是,当任何学习团队发现一个更新、更有效率的学习方法时,这份知识就会分享给每个人,以便所有人都能学得更多。

我认为这几段文字非常耐读,也值得我们每位教师仔细寻味。生活里充满了选择,我们可以选择轻松向上的生活方式格拉瑟博士的选择理论的确有着很强的的实用性,使人受益匪浅,值得教师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好好探究。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3000字-做好自己才是对所有孩子最好的教养


能够读完这本书是因为它推翻了我之前的很多认知,并且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能迅速的找到佐证的生活实例来支持书中的观点。或许,它还能让现在的家长适当的减少焦虑。孩子学好还是学坏,不是家长做给他看就可以,社会大环境、学校和社区的小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都非常大。家长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管好自己,做一个好的榜样,不给社会制造麻烦,让孩子生活的大环境、小环境更适合他的健康成长。

全书的观点:父母的教养方式不能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孩子的人格发展除了基因的影响因素外,同时会受到同龄人,特别是学校、社区同龄人的影响,而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的影响是极少的,至少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很惊讶吧,当心理咨询师、朋友、同事和你提及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你深信不疑。咨询师的解释合乎逻辑,朋友、同事和你有同样的境遇,可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可能仅仅只是基因的遗传带来的影响哦。

全书没有太多的有效数据和实验分析,作者通过观察并例举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支撑文章的观点和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不能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如:移民家庭孩子的非母语学习、聋哑父母家庭里的孩子的语言学习、同卵双生子在同一环境下成长后的不同人格发展等实例都是强有力支撑了本文的观点。我罗列整理了一些文中提及的观点,大家不妨在生活中观察和验证。

1.当孩子模仿父母的行为时,他们并不是不分好坏照单全收,他们非常谨慎。只有当他们父母的行为与社会上其他人的行为一致时,他们才会模仿。

2.友谊对人格不会产生永久的影响,相反,对群体的认同,被群体接受或排斥,则会对人格产生永久的影响。当读到这句话时我脑海中的第一反应是中国的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看来近朱或近墨,赤或黑,得看你是否认同这一群体。年少时,我经常和一群不爱学习的孩子一起玩,感觉轻松自由,也学习了不少,那真是一段快乐的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渐渐觉得他们的自由也牺牲了学习的时间,我开始不太认同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因此,我开始疏远他们,主动排斥他们。因此,我有过一些美好的友谊和回忆,但由于主动离开了此群体,对我的人格并没有产生不好的影响。

3.在童年中期,孩子实现了社会化,人格正在发生永久性的变化,然而这个阶段往往被心理学家们所忽视。童年期的分法各个国家不太一样,但是基本会覆盖到小学阶段,所以小学阶段要特别重视。

4.在同辈群体中地位的高低对一个人的人格产生永久的影响。不受同伴欢迎的孩子通常自尊水平很低,并且不安全感永远不会完全消失。就像你被同龄人审判过,一直被他们通缉一样,永世不得翻身。这一观点让我联想到近年屡屡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校园暴力通常是多对一的行为,而被暴力的学生往往是班级里孤僻、独来独往的孩子。他们沉默寡言,很少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愿意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施暴者基本上是一群坏学生,但是他们是一个群体,而非个人。虽然可能在学业上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欣赏,但是他们有自己的群体。他们的行为不止对被施暴者的身体产生危害,如果被施暴者没有正确的认知,也会对他们的人格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制止校园的暴力事件是要全社会参与进去的事。

5.同伴的影响会使聪明的孩子更加努力,表现更好,结果他真的变得更聪明。我在研究生毕业论文时期,同班女生有一个因为旅行而建立的微信群,群里也有两位学霸,但有一位同学由于工作等种种原因没有时间撰写论文,几次重要结点她都想申请延毕。然而,这个群每天都在讨论论文写作中的困难和技巧,相互提醒大家接下来进入哪一个阶段,分享班里其他同学的论文进展。一开始这位同学没有说话,由于五个人的群,大家总会相互问起,她的延毕打算也多次被劝说,,后来,在四位同学的连拉带帮下,她也完全了论文。虽然我们已过人格发展时期,但是它也说明了群体的魅力、同伴的影响。正如文中所说:同辈群体是塑造儿童行为和改造他们性格的地方,是决定他们长大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地方。

6.在我们的社会中,过于强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纽带。我们谈论要花高品质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如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如此重要,那为什么孩子们都不愿意回家?现在家长的焦虑能被理解,也属不正常。我有一个非常切实的感受,好像现在的小孩子不再和小朋友玩了,反而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才是他们的玩伴。其实,让孩子从小和同龄人在一起,参与到他们的游戏中,掌握同龄人的游戏规则和交往之道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

7.男孩的男子汉气概和女孩的女人味与同性家长没有一定的关系。男性具有更强的群体意识是演化的原因:男性比女性强壮,任何能够让我们比对手强的事情都值得Y染色体去做。这一观点是我比较好奇的地方,我将在日常的生活中去观察不同的家庭。

8.当一个班上的孩子根据学业成绩分成若干小组时,组间的对照效应加大了组间的差异。这种效应对学习不好的学生影响更大,因为学习好的学生已经在尽力了。作为一名培训工作人员我深有感触。在成人的学习当中,也是强者更强。在固定的一群学员中,总会有部分学员积极参加培训中的讨论和小组活动,他们越是参与的多越喜欢发言,越是主动发言多,收获也越大。但这并不表示不发言的学员学习效果就差。

9.名称的杀伤力极强。刻板印象的威胁才是给人们造成伤害的东西。如果你让一位数学好的女孩更多的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女性时,那么,她在数学能力测试中的表现就会比较差。在我小的时候我常听听到这样一句话:你是一个女孩子,和男孩子比什么呢?然后,有时候我比不过的时候也会告诉自己:我是女孩子。

10.文化是通过同辈群体,而不是家庭,代代相传的。儿童习得同龄人的语言和文化,而不是父母或老师的文化。想想在我们小时候不知何时学校里就会在一段时间流行一首儿歌或者小段子,班级里大家就都会了。11.她不快乐的童年可能并不是造成她不快乐的原因,可能正相反,她目前的不快乐可能导致她对童年产生不快乐的记忆。不知大家是否清楚:回忆其实是对过往提取的片断记忆。举个例子:一在热恋期的人们想到的更多的是美好的事情,当双方吵架的时候脑子里则是对方的种种不好。这就是记忆的迷惑性。

12.总体而言,孩子在聪明孩子多的学校学到的东西会多一些,在犯罪率低的社区不大会惹是生非。但是一个智力在中等以下的孩子如果上了一所学校,里面孩子的智力都是中等以上的水平,那么他有可能会受到同伴的排斥。所以,同龄人对孩子确实是有影响的,但如果孩子比较特别,就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给他创造环境快乐成长已足够。

12.自尊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最宝贵的东西。成功人士有较高水平的自尊并不意味着高水平自尊能够通向成功。不加选择的表扬可能会助长孩子的自恋情节。曾听一家长说起,她会打她的孩子,但是不打脸,这样会让孩子没有自尊。我不提倡棍棒教育,但是我想给予孩子足够的自尊不是盲目的表扬和鼓励,而是平等的对待。

类似上面的观点还有很多,我无法穷尽。如果你对此书有兴趣不凡一读,也许会对你现在的一些观念有些冲击,会让你有些新的思考。不要一味的去相信一本书,也不要一上来就否定一些观念。保持中立的态度并不是一件坏事哦。

我了解的邱少云 (400字)


邱少云1926年出生在四川省铜梁县,这篇文章,我看了几次,这篇主要讲在抗美援朝一个战斗中,邱少云为了整个班子,为了潜伏部队,严格遵守纪律,在烈火中牺牲了,我感到骄傲和惋惜

读了这篇文章后,给我留下很深很深的印象的是邱少云被美国的燃烧弹扎在旁边,熊熊大火开始蔓延,过了一会儿,熊熊大火在邱少云的身体上燃烧着,邱少云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就像千斤巨石一般,坚强地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熊熊大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钟头才刚渐渐的熄灭掉,也没有挪动过一寸地方,也没有发出过一声痛苦的呻吟,就这样获取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吗,真感动啊!

没有了像邱少云这样的同志,也就美好幸福的今天。邱少云为了我们,为了祖国而牺牲,奉献自己的生命。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真是受益不浅啊!我要向邱少云烈士那样严格遵守纪律乐于奉献的精神,做一名合格的好学生。

五年级:神秘的微笑

《了解你的学生》读后感2000字


看《了解你的学生:选择理论下的师生双赢》,初看的时候,觉得这本书写的太罗嗦,但是看到书最后几章,觉得自己悟到了什么,于是我恍然大悟,是我自己没看明白。我字字句句咀嚼,越读越觉得字字珠玑,受益匪浅。

《了解你的学生》这本书是国际知名心理学家威廉。格拉瑟博士的著作。作者威廉?格拉瑟博士是国际知名的心理学家,现实治疗理论的倡导者,选择理论的创始人,现任洛杉矶威廉?格拉瑟协会总裁。

他倾注了半生的心血,通过务实验证和对理论基础的再三思考,提出了选择理论,更精炼地传达出其所倡导的生活化的心理学概念,希望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是行为的主人,人们能选择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动地受到外在刺激的控制。虽然这是一本教育专著,但是我觉得它的意思绝非于此,这更是一本人生指导丛书。

这本书剖析了传统教学的缺失及其对治之道,协助我们了解选择理论的原理,提供实例说明如何将选择理论以学习团队模式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激情。

作者主张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种自我选择,所有的行为都在于满足内在的心理需求或心理图像。他认为,教育最该关心的是那群不愿好好用功读书的贫困生。如何运用选择理论的概念,来帮助那些有着错误学习图像的孩子,更新其学习图像,便是教师的责任。

严格催逼一个无心学习的学生,并不可能让学生变得用功。教师必须要让学生相信,用心学习会带给他们需求的满足,他们才有向上的动力,这便是学习图像的转换。这本书一直在强调的就是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且,这本书也强调了教师在工作中要获得满足,如果无法满足,那么教师将无法以自己所期望的方式持续教学工作。

这本书一直在强调的就是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且,这本书也强调了教师在工作中要获得满足,如果无法满足,那么教师将无法以自己所期望的方式持续教学工作。本书的第七章,阐释了身为现代经理人的教师的角色:

他必须继续阐释他的教学目标,并引导学生思索他们所学,以便协助老师找出促进学习的最有效方式。他期待学生学期考试取到最好的成绩,但是他也知道这些考试绝非他努力的主要目标。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以及学生会怎么做。基本上,他负责教学架构的建立,而学生则在这个架构下学习。他会持续改善教学架构,并相信它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程,而不是外求于专家设计出一套永远不可能达成的最佳课程。

相反的,他会转向在这个架构下学习的学生,要求他们的回馈,因为他知道没有任何人比这些学生更了解如何改善他们的学习。所以他会建立一套方法来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且经由意见的采纳,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建议非常有价值。这种互动比他所能做的任何事情,给予学生更多的权利感,而且丝毫不会矮化他的教师身份。

教师和学生将持续不断从事教学方式调整与学习时间分配的探讨。教师须努力排除先入为主的偏见,并积极求取学生的协助来改善教学过程。

从一开始,教师就会发现大部分教学问题的起因,来自课堂结构而非学生本身。因为他不把学生看作问题,所以他会鼓励学生,说出问题所在。

而在追求每门课最佳教学效果的过程中,威胁和处罚将会退位,取而代之的是师生的协同合作。教师将会明白他们需要学生的协助,课堂上不会有敌对的角力,这在制式的教室里是最富毁灭性的。

骗人的奖状和诸如回归基地或教学卓越之类的激励口号也没有必要,因为学生本身就是教学历程的一部分,他们自己就会持续不断地寻求改进之道。最重要的是,当任何学习团队发现一个更新、更有效率的学习方法时,这份知识就会分享给每个人,以便所有人都能学得更多。

我认为这几段文字非常耐读,也值得我们每位教师仔细寻味。生活里充满了选择,我们可以选择轻松向上的生活方式格拉瑟博士的选择理论的确有着很强的的实用性,使人受益匪浅,值得教师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好好探究。

了解你的学生读后感1500字


那天,办公桌上多了一本新书,浅粉色的封皮显得特别高贵与典雅,漆黑的六个大字了解你的学生映如我的眼帘,下面紧跟着一行红色的三号字选择理论下的师生双赢迅速吸引了我的眼球,师生双赢这不正是我一直苦苦追求的工作目标吗?定睛一看,还有一行特别小的黑体字:我们无法强迫任何学生用功读书,除非他相信这么做会令自己感到满足。说得太好了,这本书一定很有看头儿,随后我便怀着好奇与学习的心态翻开了薪新的一页。沉津在本书的字里行间,我在教学中的疑惑逐渐被解开了,新的理念在大脑中形成印迹,我不尽感慨:如果早一天读到这本书就好了,但今天也不算晚。读完这本书,我主要有以下收获:

一、找到了学生厌学的根源所在

一直以来,我都纳闷儿:学生小小年纪,头脑聪明灵活,任何闲心不用操持,为啥不喜欢利用这段大好时光来好好读书呢?详细阅读此书使我明白:学生之所以不愿意读书,是他们认为读书无法满足他们内在的基本需求。我们常对学生说,读书可以让你们不断成长,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但这些需求对学生来说,感觉很遥远,学生关注的是眼前最紧要的需求。例如:众多学生知道文凭很重要,但他还是不愿意好好读书,因为他感觉回馈实在太遥远了,以后他可能会痛苦地埋怨自己所受的教育太少,但对他们之中的许多人来讲,为时已晚。作为成人,我们也时常会选择去做那些当下最能满足我们的事情。而且在工作中,我们在学生满怀挫折时,还时常不断地竭尽所能逼迫他们用功读书,读完本书我感觉这样的做法应该立刻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用心去研究:怎样才能使我的教学真正满足学生内在的需求。

二、建立学生心目中的学习图像

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起初都会以一幅令人满意的活动图像存储在我们的脑海中,成为一种愉悦的记忆。为使这些愉悦的活动图像成为真实,我们会不断为之努力,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这些愉悦的图象会因某些原因中途移出我们的脑海,这仿佛信号中断,进入盲区,进程就失败了。一个刚入学的孩子心中所怀抱的学习图象来自大人告诉他的:学校是美好的,学校里所有美好的人和事物在他们大脑中形成活动图象,使他们向往和那些美好的人一起参与美好的活动,因而他们发自内心的积极投入到刚开始的学习过程。当一段时间之后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差异,如果因为有差异而饱受老师的体罚和胁迫,原来那些美好的学习图象便从大脑中渐渐消失,并且很难再恢复到最初那般美丽。所在,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心目中的学习图象,使他们有强大的内驱力,驱使自己不断迈出前进的步子!

三、采用学习团队模式,教师成为现代经理人

新课程倡导我们开展合作学习、小组探究学习,而学习团队模式正好与之吻合。通过四个或六个学生的协力共学,学生可以获得归属感,学习团队要涵盖低、中、高不同学习水平的成员。高水平的可以帮助低水平的学生来获得成就感;而低水平的成员可以通过努力逐步达到自我满足,尽而使团队整体水平上升。在学习团队模式下,教师应该扮演学习团队管理者的角色,努力使自己当一个现代的经理人。什么是现代的经理人呢?首先他必须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以及学生会怎么做;其次他负责教学架构的建立,而学生则在这个架构下学习;再是他会持续改善教学架构,并相信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程;另外他会建立一套方法来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且经常采纳学生意见,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建议非常有价值。通俗一点说:在学习团队模式里,每个团队就是一个车间,整个班级就是一个大型工厂,教师就是厂长,即现代经理人。

读完本书,我终于明白,教学最大的回馈就是:用功和用心满足学生。

好书伴我成长,感谢学校为我们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今后真的应该多读书,读好书,用心读,读出作者的用心之笔。

沟通的艺术读后感


【篇一:沟通的艺术读后感】

寒假里,我有幸读了《沟通的艺术》这本书,从中受益匪浅,它让我认识到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效能产生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只有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互相尊重、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学生才会对我们的教学感兴趣。

想想自己在学生时代,也希望老师能理解我,关心我,希望老师能做我的朋友。但今天我成为了教师,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平时一味地看重学生的学习,为了成绩、分数,甚至侮辱学生。为了让班级成为优秀班级体,为了所谓的常规,我不允许孩子犯一点错误,有的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却一再的埋怨是家长管教不严,而我却忘了,孩子是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想我们所不能想,做我们所不能做的。我为什么要一再的约束他们呢?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同理心,它让我知道了今后自己应该怎样做。同理心是师生之间沟通的一个基本条件,它的意思是说要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要懂得换位思考,只有教师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并有效地把这些感受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理解和尊重,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样才能唤起师生之间的相互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沟通氛围。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还要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尊重接纳学生,不会因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就讨厌他们,教师必须承认学生是一个有潜力,有价值的人,不管这种潜力与价值的体现需要多长时间,教师都必须始终无条件地相信学生自己有着朝向好的方向去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其实这是教师对学生爱的表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对待后进生,对待班级上个性突出,调皮捣蛋的学生,开始时充满激情,信誓旦旦要改变他们,但在与他们对招的过程中,我的耐心磨尽,激情消退,剩下的就只有冷漠和粗暴的话语,根本谈不上尊重。我想今后应该以一颗宽大的心去接纳他们,把他们当成我的朋友,尊重他们,学着去爱他们,给他们树立信心,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多多沟通,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即使有缺点和不足,但是老师仍然喜欢我,仍然接纳我。只有这样,我才可以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才能创造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看来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教育方法,不断向他人求教,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努力改善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篇二:《沟通的艺术》读后感】

作为一个演讲者首先要有信心,这样才会有站起来的勇气,才能完善自己的演讲。再者要有计划,没有演讲稿、材料是不会有好的演讲的。当然,也不需要你把所有的演讲内容逐字逐句的准备好,你只需要把重点整理出来,排好序,再准备一些相关材料就好了。沟通不是一种本能,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的。

正式演讲前要先预演,也不是需要你找个人呆呆坐着听你很正式的演讲,只需要在你和朋友们聊天的时候随性的讲出来和他们分享就好了。你演讲的内容需要讲精讲细,而不能空而广。所以你要反复的问自己一些细节,挖掘一些重点出来详细讲解。

演讲最好以自身为切入点,多说说自己,把自己的经历、感受分享给听众,让听众感同身受。当然,你也可以说说别人的故事,但是要有明确的人事物,要是真实的,不能瞎编乱造。我们要抓住每个练习的机会,认真完成每一次演讲,经过总结归纳,组合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演讲方式。

演讲也要有一个目标,你想要听众学到什么?学到何种程度?或是只是希望他们了解状况就好?你的演讲要始终向着自定的目标前进。偏离了这个目标,你的演讲就没有意义了。

演讲者要相信自己的演讲内容并给以激昂的热情,只有自己相信自己的演讲才能让听众共鸣。再者,演讲要有鲜明的主题,不要一伙人在那里热情洋溢,但是,回家以后都不知道今天学到什么。

你要用积极的心态思考问题,相信自己的一番努力是会成功的。要对自己在众人面前的演讲成果保持一种轻松乐观的态度,而非胆怯的面对大众,战战兢兢的说话。

可能的话,要让听众参与你的演讲。可以让他们提些问题,或是让他们发表一些意见。这样,听众自己参与了,印象也就更深了。

【篇三:《沟通的艺术》读后感作文】

读了《一份特别的教案》中的《沟通的艺术》感受颇深。

教育是一门艺术,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明白的道理。我们经常会看到,同是一位学生犯了错误,有的老师批评他接受批评的态度很好,有的老师批评他却顶牛,为什么呢?这就是批评的艺术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沟通的艺术问题。中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的本领,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才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哪里找到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是教师的教育工作如同有了源头活水,常做常新。的确如此,学生之所以犯某种错误,一定有他的内心的想法或根源,不是平白无故就犯错误的,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犯错误的根源,才能批评道点子上,你批评的语言学生才能接受,否则,一阵暴风骤雨、劈头盖脸的训斥,学生从心灵上接受不了,不顶牛才怪呢!

尤其是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更需要沟通的艺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产生教育效能的首要条件。只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师生情感才能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尤其是后进生,他们在老师面前往往存在一种自卑心理,本来就不能与老师心心相印,心灵相通,如果没有细致入微的心灵沟通,只凭简单粗暴的批评甚至打骂绝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即使他表面上屈服了,但好景不会长久的。另外,师生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会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感情,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必然僵化,那么,老师的用心再怎么良苦,学生也不会领情的,并有可能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如果一个后进生对你的抵触情绪产生一种定势,那么,你将害了这个学生,因为他有可能在后进生的行列中越滑越远,同时你也将被宣判教育的彻失败。

我想,成功的教育当然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能否恰如其分的与学生沟通,或者说是否能高质量地与学生沟通。通常情况下,教师和家长没有耐心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或者会不自觉地使用沟通的杀手锏-命令、警训诫、讽刺、责难等语言,其结果,学生进行激烈的反抗,或表面的顺从、沉默。我们教育的目的修正学生,转化学生,启发学生激发他们固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成为健康、自信、自立的人而非单纯的服从的应声虫、小绵羊。

【篇四:《沟通的艺术》读后感:改善沟通,改变生活】

核心摘要:从基本的沟通理论到层层推进辅助阅读的七大专栏,让人在趣味阅读中迅速理解、掌握、运用这些技巧。即便是一个不善沟通的人,也能随着那些简单实用的步骤找到走出沟通困境的方法。

自从拿到《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4版)后,我已经读了两遍。第一遍有些囫囵吞枣,被书中的各种专栏、漫画、插图和影评吸引走了注意。第二遍较为认真地阅读了内容,做了笔记,碰巧身边发生了两件小事,让我决定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事件一:一个多月以前,因工作要求我有幸替一位国外学者校对他的稿子。由于稿件内容较长,要分为好几次进行,且我在读书期间就已听闻这位学者的大名,为了迅速取得他的认可,我花了很多精力修改,以至于改动一个标点符号,都要用批注解释一下修改的原因。一开始我很担心自己的行为过于直接,有可能冒犯他,但他的回复打消了我的顾虑,他说他十分赞同我的修改。得到了他的认可,放心的同时,我也更大胆了些。直到上个星期,他在发送给我关于第三部分修改的回复中,如此写道:X博士,你好!我同意几乎所有的修改,你做得很好。虽然他一如既往地肯定了我的工作,但博士这个陌生的称呼听起来却格外刺耳。首先,我们来往过十几次邮件,之前他都直接称呼我的名字,为何这次突然加了博士二字?其次,第一次见面时他已经问过我的学历了,他知道我不是博士学历,又何故如此称呼?是开玩笑,还是他不满意我的自作主张?这让我有些不知所措。想写封邮件确认一下他的言外之意,又感觉自己没有资格质问对方;想无视这封邮件,却无视不了心里的疙瘩。

事件二:因为我从事文字工作,每天的工作强度也不小,一到周末就喜欢睡懒觉。可我对象偏偏是一位有假期的老师,一到周末就试图拉着我出去玩。我心理不乐意了:你放寒假每天都可以休息,不在乎周末,那我呢?我只有周末可以睡个懒觉,还要被你剥夺,一点也不为我着想。他也有他的理由:睡多了不仅对身体不好,而且还会越睡越累,出去运动才能真正减缓身心疲劳。我承认他说得有道理,也勉强出去过两次,但回来后唯一的想法是周末没了,明天要早起上班。这种负面的想法仿佛进一步加重了身体的疲劳感,工作效率也随之降低。接下来的周末我说什么也不愿意出去了,两个人倒没有吵起来,但我们话里话外还是试图用自己的想法来说服对方,结果陷入了冷战。

也许是因为我这段期间正好读了《沟通的艺术》,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隐隐感觉在书中读过相似的内容,没想到再拿起书翻了翻,竟然真的解决了这两个揪在我心里的疙瘩。

当我犹豫要不要给那位学者发邮件的时候,第三章第四节知觉检核部分的第一句话就打消了我的顾虑。这句话是:如果我们一厢情愿地认定我们对事情的解释就是事实,恐怕会产生很多严重的人际困境。(第114页)我和那位学者的合作还没有结束,我也不希望自己因为有所顾虑而在工作上打折扣,所以我按照书中的步骤,给他发了封邮件:老师,您好!您在上一封邮件中突然称呼我为博士(行为),是不是因为我自作主张的修改让您生气了?希望您知道我并无恶意,只是我对这个领域的知识不足,所以更谨慎了一些(第一种诠释)。或者您只是开玩笑,因为您在正文的内容中还是对我的工作给予了肯定(第二种诠释)。我希望了解您的真实想法,因为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请求澄清)[括号里的内容是按照书中的步骤另行标注的]后来那位学者很快给予了回复,他说他并无其他的意思,因为校改那份稿子要翻阅大量资料,很辛苦,他认为我对该领域的了解比很多人要好,所以才如此称呼。如此,我心中的猜疑、不安和顾虑也都被打消了。

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工作中很少会遇到一件一下子压垮一个人的大事,让人难以忍受的工作压力往往由一件件小事积累起来,学会从小处排遣压力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是非常重要和有利的。生活,或者说伴侣的相处之道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冷战过程中,我又找到书中有关枕头法的步骤,整理了两个人的想法。之前,我和他都停留在我对你错立场一上,虽然也试图站在立场二你对我错上理解对方,但显然我对的想法还是要超过你对。因为没有进一步思考双方错在哪,想法不全面,于是陷入了僵局。反思过后我不得不承认,在睡懒觉的问题上,我先是错在贪睡没有克制,明知睡太久也会头疼,还是习惯作祟;其次,如果真不想出去,就应该明确拒绝他,表面上接受了,内心却不接受,结果休息没休息好,玩也没玩好,还累积了更多的不满。至于他一是错在不理解我的生活习惯,二是试图一下子改变我的生活作息。考虑完双方都对,双方都错的立场三后,立场四这件事其实不重要更是让我冷静下来。平日上班,我们两个相处的时间很少,周末我还要一个人睡懒觉,确实太不顾及他的感受了。出不出去玩或许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分享活动可以增加彼此相处时间的品质(见第九章爱的语言一节),至少从他(或者说大部分男性)的角度是这么想的。(女性则以自我坦露来判断两人的亲密感,见第二章自我坦露和第九章关系中的亲密等内容。)分析清楚两人的问题后,结合十一章有关合作(双赢)的内容,我们讨论出了两个解决方案:一、周六日两天上午我睡懒觉,下午和他出去运动;二、周六或周日,一天出去运动,一天在家睡懒觉。考虑之后,我选择周六出去运动,周日休息。因为是我自己的选择,再出去的心态也不一样了。

正是因为有了这两次切身体会,我更想把这本《沟通的艺术》推荐给其他读者。当然,书中所介绍的沟通技巧远不只如此。从基本的沟通理论到层层推进辅助阅读的七大专栏,让人在趣味阅读中迅速理解、掌握、运用这些技巧。即便是一个不善沟通的人,也能随着那些简单实用的步骤找到走出沟通困境的方法。我很喜欢出版后记中的一句话通过改善你的沟通进而改变你的生活,对于想要购买或者阅读这本书的人来说,或多或少都对改善自己的沟通能力和技巧充满着期待,而这本书确实能满足你的期待。此书在国外出版到第14版,国内于2010年和2015年引进出版了中文第12版和插图修订第14版,且两个版本在豆瓣上的评分都不错,这些都说明了此书在读者中的口碑。无论结构编排还是内容设置,都是相当扎实的一本书。诚然,这本书也有缺点,个人认为关于性别和跨文化的内容有一些重复,但仍不失为一本好书。

【篇五:《沟通的艺术》读后感】

在认真拜读了卡耐基的书《沟通的艺术》之后,从中受到了很多的启发与教育。结合自己工作和生活谈点学习体会。

一、与人相处的原则

不要随意的批评别人,要尽量去理解别人,设身处地去为别人去想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比起批评责怪更有益处。如欲采蜜,勿蹴蜂房,你的努力要让人生同情、忍耐和仁慈。

从精神上帮助一个人要比给别人物质要好上多少倍。比如:成长、幸福、成功的人际关系在于我们要真诚的学会赞美别人和捕捉他人观点的能力;看一件事须兼顾对方的角度,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样就不会担心形成内耗,只会形成合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保持稳健快乐的习惯

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自我本色,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并在身心中保持自我,一个人最糟的是不能成为自己而无效的模仿他人。要改变不良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因为不良的工作和生活习惯都会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凡事要分轻重缓急,形成稳健从容处事的方式,并掌握科学的合理的工作方法,才能完成好工作。同时,把工作做的更出色,更完美。

要学会放松自己,解除疲劳,不要对事情感到倦怠,要有持之以恒的工作热情,对待工作,尤其是工作跨度较长的工作,要有一个对工作充满乐趣,并有长期奋斗、不知疲倦的态度,千万不能有前紧后松,并逐步放松工作热情和责任心的态度出现。

不要对自己认为不对的人进行议论,那样伤害最大的往往是自己,要做到对事不对人,同样不要指望任何人对你的善举心存感激,因为付出是一种享受施与的快乐。每天要尽力带给他人快乐,一个人要想得到快乐,就要时刻想着他人。

不要把别人的看法看的过重,对的接受,不正确的要心中有数就行了不要以批评他人为荣,批评别人往往是一种自我满足,做事情要尽力而为,在工作、生活中要撑起一把希望之伞,避开责难之雨,走下去,便会迎来一片蓝天。

要学会反省自己,因为生活中最大的对手往往是自己。卡耐基的书是一贴工作和生活上自我清醒剂,学习他人的长处,即使不能全部做到,但其中确实能够吸收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愿通过学习,能够为自己的现实工作和生活带来良好的指导作用。

【篇六:沟通的艺术读后感】

工作之余,在领导的眷顾下我有幸读了《沟通的艺术》这本书,从中受益匪浅,它让我认识到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现代经济信息化飞速发展的道路上产生的重要作用。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只有和同事之间建立一种互相尊重、彼此接纳和理解的关系,并处理好人际关系,已成为事业成功的重要环节。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想想自己在一路走来的工作生涯中,也希望领导能理解我,关心我,希望领导能做我的朋友。更期望同事间能和睦相处,成为亲切的兄弟姐妹。今天我做为一位基层管理者也深切感受到,我何尝又不是时时刻刻关注着员工的一举一动呢。平时关注他们的工作状态,看重员工工作能力和技巧。尤其是新员工为了让他们能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掌握工作流程和技巧,我几乎不允他们犯错误,随时随地的纠正,有时很严厉,也许他们感到我太严厉有点不可思议,可我心里理解他们的抱怨,其实我很想让他们在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中刚开始就建立一种严谨有序的工作习惯,把一切做的更周全更完美一些,让他们在以后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也许是我要求太完美了,感觉同事之间不是很自然,看了这本书我正确的认识到了,在与同事之间不仅要树立良好的工作关系,更要建立上下级之间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员工才能想我所不能想,做我所不能做的。随时站在员工的角度上理解员工,要懂得换位思考,只有领导设身处地的为员工着想,并有效地把这些感受传递给员工,让他们感受到理解和尊重,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样才能唤起领导与员工之间的相互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沟通氛围,以便达到心灵与效益的共赢。

建立良好上下级关系还要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尊重接纳每个人,一视同仁不会因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就讨厌他们,领导必须承认员工是一个有潜力,有价值的人,不管这种潜力与价值的体现需要多长时间,领导都始终有信心地相信员工有向好的方向去发展的可能性,其实这是领导对员工关爱的表现。我想今后应该以一颗宽大的心去接纳他们,把他们当成我的朋友,尊重他们,学着去爱他们,给他们树立信心,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多多沟通,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即使有缺点和不足,但是领导仍然关注我,仍然接纳我。只有这样,我才可以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才能创造一种良好的上下级关系。

看来上下级之间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完善领导方法,不断向更上级领导求教,在以后的教育领导中,我会努力改善我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真正成为员工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主动与人多接触多沟通,让对方有个好心情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最大秘诀。在阅读《沟通与艺术》这本书后,深感欣喜,真本书里章节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全面,开阔了我的视野,改善了我的沟通障碍。特别是客服封闭式的人性弱点,有非常宝贵的启示和借鉴作用。这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动之以情,容之以理。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情感使我们感知自己,以及同事,朋友情亲人际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能力,如果我们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控制自己的情感表露方式及程度,就容易了解别人的需求。建立正面的形象以及提高互交能力。用情商去思考,以《沟通》一书为工具,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我总结了几点如下:

1、沟通的基本问题-心态,沟通不仅是一种讲话技巧,更要保持一种好的心态,不要以我为中心,要纵观大局。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微笑待人,管住自己的舌头,从而掌握沟通的主动权。

2、沟通的基本原理-关心。关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学会关心就学会了做人,学会了生存。尊重他人,以礼待人。人与人之间很微妙,大多人际冲突是因为双方没有赢得足够尊重的缘故。如果用友善的方式说话,让他人享受到被尊重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称呼上要总重对方,说话要符合场合,有诺必诚,尊重他人的人格,用谦虚的态度待人即使不同意的观点,也应保持礼貌,要实事求是的评论事情,对事不对人,不要任意攻击对方的人品和道德。

3、沟通的基本要求主动。不管是与同事,还是上下级之间都要主动与对方沟通,及时反映情况,并认真学会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分场合分时机有适度的沟通,注重交谈的细节和技巧,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使自己的谈话充满社交艺术,交谈目的是与人建立关系,交流思想和信息,而且让对方感觉到主题明确,观点突出。

4、沟通的目的利益共赢。沟通不是说服,而是一种感染,一种形象展示,人与人共处于世,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顺应时势,依情况需要去做事,既能做到明智审慎,又能掌握处事艺术,这才是人海战场上最聪明的操纵者。学会沟通技巧,这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社会更和谐,团队战斗力会不断增强,事业会更进步。

在我的管理生涯中,对于性格刚烈的我来说。处理人际关系并不是特长,因为沟通能力不够强,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不是很到位,是我在工作中经历了不少挫折和困难,经历之后使我知道创造双赢的沟通对企业和个人是何等重要,尤其是我看完这本书后,更是深有体会,更加懂得在日常工作中沟通的重要,我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沟通对工作产生的便利,一切良好的工作都需相互之间的沟通搭桥,如果没有很好的沟通,没有其他部门积极的配合和支持,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就不能顺利完成。

读完真本书后,我会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时刻树立良好沟通这种理念,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出在非常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需要和上下级沟通。让他们了解我的想法,并接受上级领导给我们的建议,去促进相互了解和学习,共同进步,丰富我们的经验,是我们的工作变得更轻松,也是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篇七:《师生沟通的艺术》读后感】

寒假期间读了《师生沟通的艺术》一书,收获颇多。通过阅读使我认识到了,通往教育目的的最有效途径是师生沟通的心灵之桥。这座心灵之桥,传递着教师的拳拳爱心,让学生汲取着知识、技能、道德标准等各类养分。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教师只有懂得如何去与学生沟通,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更好,才能事半功倍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如何去沟通,这恰恰是教师的教育能力的体现之一,而这本书提供了很多的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理和方法,能很好地启发教师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技巧和经验。

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谈一谈我读后的感受。

第一,作为教师,我们要知道学生心理想什么,为什么这么想。

老师与学生的深层交往,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是前提,否则,将无法与学生沟通。给学生评价老师的机会,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甚至给老师打分,都是沟通师生交往的很好途径。

第二,教师对学生要充满期待。

教育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人所共知,如果没有皮格马利翁对艺术的酷爱,没有他倾注全部心血和情感的期待,就不会有他与少女的相聚,也就没有皮格马力翁效应。罗森塔尔把它应用到对孩子的教育中更充分证明只要教师真正爱学生,对他们给予希望,学生们都会有所进步的。与学生交往,要通过自己特定的行为方式,将各种期待意识传达给学生,学生便会在这种期待中努力超越自己,把教师的期待内化,最终达到与教师的期待相一致的效果。

第三,教师要有幽默的能力。

幽默是学生对教师普遍要求和赞赏的一种素质,也是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催化剂。它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冰释各种误解。可以说,把幽默这种艺术上升为一种含笑的启示,会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和情感的陶冶。

第四,教师的谈话技巧。

应该说,谈话是教师的基本功,是师生沟通的常见方式,即便是随便聊聊,也可收到心理接近的效果,也可算作感情投资吧。

第五,教师角色的自我淡化。

教师是社会一员,他不仅仅充当教师这一社会角色,而且还充当长辈、学者、朋友等角色。教师与学生交往,既是角色交往,又是个性交往。当前学生大多对于体现非个性的角色交往愈来愈感到厌倦,而更多的去寻找既充满友谊,又增加生活情趣的个性交往活动,以达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平衡。个性交往往往能解决特定条件下的特殊问题。

通过阅读,我觉得教师不仅要掌握了一些实用的沟通技巧,同时还应掌握一定的口语艺术:比如能使用幽默的语言,并能用好委婉、含蓄、反语等口语技巧;掌握一定的体态艺术:比如能读懂学生的体态语,了解他们是否说谎、是否有抵触情绪、是否在认真思考、是否愿意合作等,而作为教师本身的体态语的有效应用也很重要,比如眼神、手势语等也能传递给学生严肃、关爱、赞扬等情感,有助于沟通。另外对学生的批评及表扬都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要将批评表达成了责备,把握对事不对人、进退有度、因人而异等原则;表扬也应是奖励内部动机为主、表扬重点是行为而不是人格、把握好时机表扬,不能太廉价或过度、尽可能公平一致等原则,通过以上许多技巧的训练与掌握,相信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当今社会,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稍有受挫心灵就易受伤,因此作为

【篇八:沟通的艺术读后感】

想想自己在学生时代,也希望老师能理解我,关心我,希望老师能做我的朋友。但今天我成为了教师,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平时一味地看重学生的学习,为了成绩、分数,甚至侮辱学生。为了让班级成为优秀班级体,为了所谓的常规,我不允许孩子犯一点错误,有的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却一再的埋怨是家长管教不严,而我却忘了,孩子是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想我们所不能想,做我们所不能做的。我为什么要一再的约束他们呢?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同理心,它让我知道了今后自己应该怎样做。同理心是师生之间沟通的一个基本条件,它的意思是说要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要懂得换位思考,只有教师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并有效地把这些感受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理解和尊重,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样才能唤起师生之间的相互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沟通氛围。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还要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尊重接纳学生,不会因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就讨厌他们,教师必须承认学生是一个有潜力,有价值的人,不管这种潜力与价值的体现需要多长时间,教师都必须始终无条件地相信学生自己有着朝向好的方向去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其实这是教师对学生爱的表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对待后进生,对待班级上个性突出,调皮捣蛋的学生,开始时充满激情,信誓旦旦要改变他们,但在与他们对招的过程中,我的耐心磨尽,激情消退,剩下的就只有冷漠和粗暴的话语,根本谈不上尊重。我想今后应该以一颗宽大的心去接纳他们,把他们当成我的朋友,尊重他们,学着去爱他们,给他们树立信心,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多多沟通,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即使有缺点和不足,但是老师仍然喜欢我,仍然接纳我。只有这样,我才可以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才能创造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看来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教育方法,不断向他人求教,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努力改善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教育是一门艺术,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明白的道理。我们经常会看到,同是一位学生犯了错误,有的老师批评他接受批评的态度很好,有的老师批评他却顶牛,为什么呢?

这就是批评的艺术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沟通的艺术问题。中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的本领,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才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哪里找到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是教师的教育工作如同有了源头活水,常做常新。的确如此,学生之所以犯某种错误,一定有他的内心的想法或根源,不是平白无故就犯错误的,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犯错误的根源,才能批评道点子上,你批评的语言学生才能接受,否则,一阵暴风骤雨、劈头盖脸的训斥,学生从心灵上接受不了,不顶牛才怪呢!

尤其是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更需要沟通的艺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产生教育效能的首要条件。只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师生情感才能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尤其是后进生,他们在老师面前往往存在一种自卑心理,本来就不能与老师心心相印,心灵相通,如果没有细致入微的心灵沟通,只凭简单粗暴的批评甚至打骂绝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的。

即使他表面上屈服了,但好景不会长久的。另外,师生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会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感情,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必然僵化,那么,老师的用心再怎么良苦,学生也不会领情的,并有可能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如果一个后进生对你的抵触情绪产生一种定势,那么,你将害了这个学生,因为他有可能在后进生的行列中越滑越远,同时你也将被宣判教育的彻失败。

我想,成功的教育当然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能否恰如其分的与学生沟通,或者说是否能高质量地与学生沟通。通常情况下,教师和家长没有耐心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或者会不自觉地使用沟通的杀手锏-命令、警训诫、讽刺、责难等语言,其结果,学生进行激烈的反抗,或表面的顺从、沉默。我们教育的目的修正学生,转化学生,启发学生激发他们固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成为健康、自信、自立的人而非单纯的服从的应声虫、小绵羊。

《沟通的艺术》读后感


《沟通的艺术》读后感

心理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它将人类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生理及心理特征总结出来,将之应用到各个领域之内,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一方面可以利用它快速达成自己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弱点,防止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本周共读的《沟通的艺术》与上周的《影响力》都是这方面相对比较专业的书籍。

《沟通的艺术》现存两个版本,对于习惯于电子书阅读的我来讲,在确定共读书目后就下载了12版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还有新版的存在,直到有书的沫寒想邀请我进行拆书的时候,在寻找资料的过程中才发现,这时候已经读过了四个章节,好在前面的内容大部分相同,在各处寻找新版电子书无果的情况,赶紧上网买了一本,算是读这本书的一个小插曲。

沟通是伴随人类一生的行为,从婴儿呱呱坠地,我们就开始了一系列的行为来与外界进行沟通了。成大之后,沟通能力更是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实力的一个标准,因为由它可以带来生活及工作的效率与成功率的提高,已经是大家公认的了。我们有时候经常说和这个人交流起来很舒服,其实就说明了他是一个会沟通的人。记得十年前做培训讲师的时候,沟通曾经做为一节专门的课程结合在专业营销的课程当中,当时并未谈到所谓艺术,只是着重于如何从销售的角度,让学员学习到一些沟通的技巧,在与客户的交流当中,沟通更顺畅,从而能快速达成交易。

本书开头就为我们展现了,人类为什么需要沟通。首先它是生理上的需求,更是人们的自我认同与社交的需要,也是我们要达成目标的一个工具。很难想象一个不与外界沟通的人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他可能连自己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两个亲密无间的人在产生矛盾时,拒绝与对方沟通可能是最严重的惩罚。而沟通之所以要有技巧,是因为它的某些特性,比方不可逆转、不可复制、对方所说的未必是所想的等等,让发生及过程的随机性和变化性太强,我们既不能象排戏一样让它如想象般完美,我们也无法预测如果顺其自然,沟通的结果到底是怎样,所以,我们真的需要学习一定的方法,让沟通的结果尽量在控制之中。

本书的第一部分看入人里着重探讨了与沟通者有关的因素,沟通者即是我也是你也是他。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我眼中的我和你眼中的我是不一样的,虽然性格很大程度是由基因决定,但周围人的正面评价对一个人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给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敲了警钟,该如何通过认同管理的策略,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观感,同时正确建立自己的自尊心。知觉是属于我们最自然的反应,大多数情况下会以利己的形式出现,正如莎翁所言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既不能保证我们看到的和别人看到的一样,也不能认为我们理解的和别人理解的相同,所以当我们觉得和别人的想法不一致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同理心,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情绪可以说是人类特有的表征,由于情绪不一定非得通过语言来表达,因此一些不良情绪有可能通过其它的方式让人感觉到,也能够传递给别人,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做一个积极的人,积极的人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懂得如何管理情绪的人才有可能成为良好的沟通者。当我们了解到做为沟通者的双方,都会从各自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能了解自己又明白对方,沟通的过程才能更趋完美吧。

我们再来看出人外,这一部分着重介绍信息的传递与接收,对于语言、非语言及倾听方面做了详细的解读。书中说道,耶和华害怕人类在成功沟通之后所向披靡,于是创造了不同的语种让人们无法沟通。而现今的社会,沟通失败却不完全是因为语种的不同,而是因为双方对语言的不同理解,如同书中曾说过,真正的意义不见得在字眼儿里,同样的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得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需要用语言沟通的时候,最大限度地减少在语言上有可能产生的误解,让对方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才是最重要的。而非语言行为可以起到重复、替代、补充、强调与调整语言等多方面的作用,两者如果配合得当,可以更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通过了解这方面的常识正确地理解对方的真正意图,再辅以良好的倾听与回应,都是形成一个良好的沟通必不可少的条件。

人的一生都处在各类的关系之中,亲人朋友同学同事客户邻居,建立关系很简单,但建立亲密关系并维持好并不容易,书中的第三部分《看人之间》侧重于如何增加沟通氛围及处理好人际冲突的各种方法。尤其在对家庭、朋友、爱人这些最重要的关系之间的特性说明,让我们知道一个家庭的沟通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终生的影响,而伴侣之间积极与消极的沟通比例只要达到5:1以上,对感情关系都是有好处的,同时也告诉我们要正确掌握彼此间爱的语言,才不至于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我们无法改变他人的行为,但又需要获得良好的沟通效果,那么就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来引导对方走向正向的沟通氛围,即便在沟通过程中发生了冲突,只要你能理性地去认清事实,总会有一种方法让你化解冲突,达到双赢的目标。

纵观全书,对沟通的各个要素及各个环节都做了详尽且全面地分析,做为沟通的几个重要组成原素人、语言、行为、感觉、情绪,都会受到一些客观因素如性别、文化等影响时从而产生差异,因此针对不同的对象必须运用不同的沟通技巧。沟通能力的高低与性格有关,但并非一成不变,完全可以通过训练来达成,想成为沟通高手,可以从研究这本书开始

相信《《不顾诸神》读后感---了解才是最好的沟通》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有关沟通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