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德伯家的苔丝有感1000字

读德伯家的苔丝有感1000字

读《德川家康》有感。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在读过了作品,对于里面的情节非常感兴趣,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也许"读《德川家康》有感"就是你要找的,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读《德川家康》有感

近来买了一套《德川家康》,由于之前对这本书的调查,一买到这本书,我就迫切地阅读了起来。

打开书本我马上看到了柏杨先生写的序:无比的谋略,无情的忍耐--《德川家康》序。初看时亦无特殊感想,只是觉得挺难得的,因为中国人在内心多少总有一种排斥日本事物的情绪,尤其是对于日本的历史!而柏杨先生看来,至少是对德川家康这个人物有一定的认识(我是完全不了解柏杨先生是谁)。但是在看到第七段时,已没了这种感觉,原来也跟那些出于商业目的,哗众取宠的网络小说的序一样。甚至有点好笑,一个连本国历史都不了解的人,还去学习外国历史(虽然日本的历史有很大一部分与中国历史有莫大的关系)--这是否有点崇洋媚外呢!颇为这本书感到可惜!

一次拿起书本时,看到了书皮上对柏杨先生是这么介绍的:着名史学家、作家!当时我很意外,史学家!?着名!?假的吧!?然后我,马上在网上找了关于柏杨老先生的资料,也大略的看了一下他的着作。我只能用惊讶来形容我当时的感情!柏杨老先生确实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史学家,绝无愧于"着名"二字,但为什么会写出这样一段有失客观的言论呢?任何一个历史爱好者也应该知道要用历史的、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事物,要结合历史背景去阅读历史人物啊!柏杨老先生在序中是这样写的:德川家康几乎全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除了科举制度,他写中国汉字、作中国汉诗、吃中国汉药、崇拜朱熹、崇拜朱元璋。问题是,朱熹不是一个活泼开阔的思想家,朱元璋则是一个愚昧的暴君,德川王朝终于颁布"锁国令",中日两国遂开始共同命运,直到十九世纪,但结果却大大相异。十九世纪几声舰炮,日本解除枷锁后,短短时间,迅速成长,而中国在受到更多炮击后,迟迟未能建立一个现代化完整国家。遂有人认为:二次世界大站结束,德川家康的进精神使日本复兴,中国却胜得凄惨,应验了古谚:爬得高、跌得重。原因之一是中国缺少德川家康这种无论崛起或没落,都贯穿着一股令当代和后世人慑服的精神,也缺少把这类英雄人物介绍给国人的文学作品》朱熹,生活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和后世的程朱理学奠定者之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这样杰出的贡献下,说朱熹不是一个活泼开阔的思想家是否太苛刻了呢!如果在这一评语前加一个限定词"政治"--朱熹在政治上不是一个活泼开阔的思想家,这到让人无可厚非!至于朱元璋,说他是一个暴君到是比较中肯的,但说他愚蠢未免太冤了吧!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朱元璋是唯一一个贫民出身的皇帝,在元末这样一个无比动乱的时代里,朱元璋白手起家,以农民起义的力量发家,借助一切可利用的势力壮大,一步一步的开创了历时两百多年的大明王朝,这样一个有着雄图大业的开国帝王愚蠢吗?虽然这位农民出身的明太主,确实受到其出身背景带给他的不少局限性,而且朱元璋也确实存在着不少暴戾行为,但是这总体上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位雄图大略的帝王。"愚蠢"二字用于形容朱元璋实在是太侮辱他了!

对于"中国缺少德川家康这种无论崛起或没落,都贯穿着一股令当代和后世人慑服的精神,也缺少把这类英雄人物介绍给国人的文学作品"这说法,我认为前半句太绝对了,中华六千年的历史有着太多的杰出人物,甚至超过德川家康的亦大有人在。说到隐忍,远的不说就说近的,雍正皇帝的隐忍怕是无人能出其右吧,从一个毫不起眼、"清心寡欲"的二王子,到最后登基他隐忍了四十多年。说到"无论崛起或没落,都贯穿着一股令当代和后世人慑服的精神",也说近的邓小平爷爷的"三起三落"不叫人折服吗?对于后半句,这类文学作品可能确实缺乏,但这也涉及到中国人的精神层面和文化底蕴上,涉及中过六千年的思想发展。就像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武士道"之类的精神?这不是单单文学能解释的问题一样。

我不是个史学家,也不是对历史多有研究,而且我也知道历史事物本来就是众说纷纭的,每个人的眼中都有自己的历史,但我觉得对于一个喜欢历史、学习历史的人都不该带着自己的感情色彩去"诽谤"历史、"亵渎"历史。历史是已往的事实,我们应怀着尊重的,客观的、辨证的态度去对待,不该带着自己的感情色彩去评价!其实我个人认为无论什么样的评价对历史而言都是不公的,它也无须任何评价,因为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实!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德川家康读后感


政治婚姻的诅咒与祝福——《德川家康》读后感(一)

武志红

日本小说家山冈庄八的巨著《德川家康》中译本共13册,约550万字,以极其细腻的笔法,描绘德川幕府创始人德川家康的一生。

从去年以来,我一直在读这部小说,许多地方读了多遍,对作者很钦佩,觉得山冈庄八不仅令人信服地讲透了关于政治和军事的道理,也讲透了爱恨情仇的种种人性的纠缠。

譬如,德川家康的祖母华阳院,本是一方诸侯水野忠政的妻子,已为他生下5个儿女,但是,强邻松平清康(德川家康祖父)贪恋华阳院的美貌,一半认真一半戏谑地让水野忠政将妻子转给他。水野忠政答应了,一半是无奈,因松平清康势力远胜于他,一半是谋略,认为妻子再嫁到松平家后,可以作为水野家的内应,最终里应外合地攻破松平家。

这种谋略的计算堪称可怕,至少在水野忠政看来,他的计算是很精密的。但最终,水野忠政发现,他犯了一个错误——没有将人性计算在内。如果水野家攻击松平家,那么与松平家对垒的,都是华阳院的儿女,但他们仍深爱着妈妈,所以不可能这样做。对此,水野忠政感慨说:“忽略了感情的策略,并非真正的策略。”

水野忠政的这番感慨,或许是小说家自己的揣测,但仅仅从事实上看,你会从这部小说中发现,日本战国时代最常用的谋略——政治婚姻——的确有着非常可怕的效果,任凭哪个诸侯,如果他仅仅是将政治婚姻当作消灭敌人的谋略,最终势必会收获可怕的报应。

被誉为“第一兵法家”的诸侯武田信玄,他的姐姐嫁给了东海道诸侯今川义元,后来其长子武田义信也娶了今川家的女子。今川义元一开始堪称全日本第一强势力,但他以数万兵力攻击仅有数千兵力的织田信长时,在桶狭间遭遇织田信长奇袭而毙命,今川家迅速衰落,武田信玄则乘机与德川家康联手分别占据了今川家各一半领地。

武田义信对父亲背信弃义的做法非常不满,想发起叛乱,但被父亲识破而被勒令自杀,同时被迫自杀的还有武田家的数名重臣,这大大削弱了武田家。

内讧,仿佛是擅长谋略的武田家的一种报应。其实,武田信玄取得权力,也是通过设计将父亲武田信虎囚禁在今川家而实现的。

最可怕的报应发生在武田信玄四子武田胜赖身上。武田信玄死后,他最喜爱的四子武田胜赖成了领主。胜赖极其好战,不断发动战争。在长条战役中,他让闻名天下的武田家骑兵,一波一波地去攻击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的联兵,而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的部队,躲在坚实的栅栏后用步枪射击。结果,武田家精锐经此一战损失殆尽,织田和德川盟军基本没有任何损失。

这一战役中,武田胜赖的表现非常诡异,他的第一队部队,没有任何成果就被织田和德川的步枪全部消灭,但武田胜赖仍然挥舞令旗,让自己的部队一队又一队徒劳无益地去送死。

对武田胜赖的这一表现,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原因是武田胜赖想超越他的“第一兵法家”父亲,但发现无论如何都不能超越时就破罐子破摔了。但假若用海灵格的系统排列理论解释,武田胜赖那一刻或许是在替母亲一家复仇。

原来,武田信玄在拓展领土时,消灭取访一族,取访家只剩下一个女儿,她极其美貌,武田信玄娶了她做夫人。在他多个夫人中,他最爱这个夫人,而她后来也爱上了武田信玄,只是不幸早夭。

武田胜赖是这个夫人所生,武田信玄爱屋及乌,对胜赖极其喜爱,想让他继承家督权,其长子武田义信之所以试图谋反,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不管武田信玄多么疼爱胜赖,胜赖心中总涌动着一种莫名的力量,令他不信任父亲,并一味试图超越父亲,终将武田家带向了万劫不复的结局。

用海灵格的理论来说,这股莫名的力量,是武田胜赖想向母亲的家族表达忠诚。

孩子天然是既爱父亲又爱母亲的,假若这两种爱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个孩子内心就有了矛盾,假若矛盾发展到了致命的对立,那么这个孩子的内心就有了可怕的冲突。

德川家也有类似的故事。德川家一开始托庇于今川势力下,而德川家康娶了今川义的养女今川濑名为妻。今川义元毙命后,德川家康和武田信玄平分了今川家,武田家由此遭到的报应是武田义信谋反,而德川家也遭到了同样的报应,今川濑名与臣子通奸,并内应武田家试图颠覆德川家。德川家康对今川濑名没有什么感情,所以这一行为对德川家康的打击尚不算太大,但要命的是,他和今川濑名所生的文武双全的儿子德川信康出现了一系列混乱行为,最终被逼自杀。

德川信康的这些混乱行为,原因是他既想忠于父亲,又想忠于母亲,而父亲和母亲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所以他的内心也分裂了。

更著名的例子发生在丰臣秀吉身上。丰臣秀吉原是织田信长属下,织田信长死后,他继承织田信长势力统一日本。织田信长的一个妹妹叫市,被誉为日本第一美女。一直以来,丰臣秀吉和诸多织田信长家臣一样偷偷垂涎织田市的美貌,但命运却将他推向了另一个方向。

织田市先作为政治婚姻的牺牲品,嫁给了织田家附近的豪强浅井长政。织田信长希望藉此让浅井家成为自己盟友。本来这没问题,但当织田信长进攻朝仓家时,分裂产生了。朝仓家许多年以来一直是浅井家盟友,这种联结的力量远胜于与织田家这一次政治婚姻的份量。所以,浅井家最终和朝仓家站到了一起,和织田家为敌。

作为织田信长的重臣,丰臣秀吉攻破了浅井家,浅井长政自杀,而织田市带着三个女儿回到了织田家。

织田信长死后,织田市再嫁给织田信长的头号猛将柴田胜家,而丰臣秀吉又灭掉柴田胜家,柴田胜家与织田市一起自焚而死。

也就是说,丰臣秀吉尽管对日本第一美女织田市念念不忘,但他却两次令织田市成为寡妇,最终也令织田市身死。不仅如此,丰臣秀吉在织田信长死后还将屠刀挥向织田家,逼迫织田信长之子织田信孝自杀,并占了织田家的领地,令织田家彻底衰落。

织田市死前,将三个女儿托庇给丰臣秀吉,其中大女儿茶茶相貌和织田市颇为相像,最终被丰臣秀吉纳为妾。

这是何等可怕的结合!丰臣秀吉先逼死茶茶父亲,又逼死茶茶继父和母亲,还迫使茶茶舅舅自杀,并占了茶茶祖父家的残余领地,但他硬是试图成为这个女子最亲密的男人。

这首先是心念的力量。之前,我写过文章《不要成为心念的囚徒》,但丰臣秀吉这等强人恰恰最容易成为心念的囚徒,因这等强人的特点是超级自恋,对自己所有心念特别执著,会不计代价地将一切心念付诸实施。

丰臣秀吉这个纠缠了他几十年的心念最终实现了,但这个心想事成的另一面就是可怕的诅咒。

丰臣秀吉有很多妻妾,但她们都不能怀孕,唯独茶茶两次为丰臣秀吉生下孩子,且都是儿子,第一个儿子鹤松丸在丰臣秀吉下令侵略朝鲜前早夭,第二个儿子丰臣秀赖终长大成人。

尚在丰臣秀赖幼小时,丰臣秀吉已因侵略朝鲜失败积郁而死。他死后,日本成了德川家康的天下。在与德川家康较量的过程中,茶茶犯下了一系列莫名其妙的错误,最终被德川家康攻下居城而和儿子秀赖一起自杀。

在《德川家康》的作者山冈庄八笔下,茶茶经常担忧,她的两个儿子会受到父亲和祖父两边死魂的诅咒,这或许就是她犯下那些莫名其妙的错误的根本原因所在吧——她一旦想忠于父亲或祖父两边的家族,内心就会对丰臣秀吉产生种种仇恨,这势必意味着将丰臣家推向毁灭。

这一系列故事显示,政治婚姻是需要慎之又慎的。很多政治婚姻,是为了一时的利益而为,但政治利益常是短暂的,政治婚姻的影响却是异常深远的。甚至,很多政治婚姻一开始结合的基础就是仇恨、报复和毁灭,这天然成为了一种诅咒。

我所了解的无数故事也显示,我们最在乎的正是亲密关系,但是,我们容易认为,亲密关系不可靠,利益譬如金钱才可靠,所以很容易为了钱权名利这些东西而将亲密关系当成工具,这便是政治婚姻的逻辑所在。

但正如水野忠政所言,这种政治婚姻的逻辑“忽略了感情的策略,并非真正的策略”.

明白这一道理后,水野忠政又推动了一次政治婚姻,将他和华阳院所生的女儿於大,嫁给了松平清康的儿子松平广忠(广忠不是华阳院的儿子)。

水野家和松平家很多人认为,这是水野忠政试图毁灭松平家的阴谋,但在山冈庄八笔下,这是水野忠政希望水野家和松平家的血脉能有一次真正的融合,这种融合不是因为算计与仇恨,而是因为爱与和平。这次融合的产物,也即松平广忠和於大的儿子,正是德川家康,而他不仅成为日本战国时代的终结者,还开创德川幕府,为日本带来了近三百年的和平。

政治婚姻,真的是不能随便玩的,而如果真要玩,就请认真的玩。

《德川家康》读后感(二)

一直都想写关于《德川家康》的读后感,今天终于有了时间,一个人在家,约人吃饭又有约。那就天马行空,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吧。

《德川家康》,一共十三本,五百万十万字。是我看过的篇幅最长的一本书。看到后面,前面的故事又忘记了许多。所以,这本书注定了一次是不够的。书中国共产党有几千个有名有姓的人物,这就是历史的底蕴和无穷的乐趣。所以,我对美剧不感兴趣,也同情没有历史的国家。当然,日本的历史,比之中国又如杯水与车薪。日本除了镰仓、室町、江户三个幕府时期外,剩下的就乏善可陈。日本的战国时期比中国晚了两千年。然而我们春秋战国时期孙子的兵法,一千多年后还仍然同样为日本人所学习和遵循。战神武田信玄的大旗上面就写着: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当然,日本人也有创新的:例如织田信长的部队就已经开始大量地使用火枪。这一点大大出乎我的所料。 《德川家康》描绘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群雄割据,英雄辈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就掀起历史长河中的层层巨浪!

文韬武略,织田信长更胜一筹。秀吉作为信长的部下,智谋、器量和才识显然不及。论治国,信长甚至可能还超越了家康。凭借自己的努力和不断的革新,尾张及随后纳入囊中的势力范围都是欣欣向荣,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论军事,论战绩,战国时代恐更无人能出其右。最为经典的“桶狭间之战”仅凭三千人就阵斩敌首今川义元的首级,打败至少八倍于己的兵力,将“擒贼擒王”诠释得淋漓尽致!织田信长面对的敌人和所处的时代比秀吉和家康要困难、复杂得多。虽然数次濒临绝境,但他终实现了日本的初步统一。但是,他的缺点又是非常明显:残暴又恃才傲物。最终他于本能寺被自己的部将倒戈,饮恨而终。

正如那个著名的“做饼”的论断一样,丰臣秀吉在信长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了日本的统一。但是他又功亏一篑,原本灿烂光辉的历史,却最后抹上一笔惨淡的暮色。丰臣秀吉几乎打败了所有人,但是却输给了自己。他的一生都在与自我抗争。首先,他要与自己的出身抗争。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没有显赫的背景和高贵的血统,他一直害怕他人的嘲笑,一生都在证明自己的价值。这在封建时代是可悲的。一个从农民奋斗至“国王”的英雄人物、典范式的教科书人物,居然要如此在意他人的讥讽,这一点决定了他的性格。其次他要抗争的是织田信长的影子。作为部下和后继者,很长时间内他都似在完成信长未尽的事业。治国的方略也大体如出一辙。正是他自身急于超越信长,才产生了征服大明,征服天竺的“愚蠢”念头。侵略朝鲜的溃败成了丰臣秀吉最大的羞辱,同时却也成了日本武士征服世界野心的开端。第三个要抗争的是后嗣。晚年得子,丧子,再得子。命运给他开了个戏剧性的玩笑。十几个妻妾,居然生不出孩子!显然,病根是自身。弱小的丰臣后嗣也成了家康崛起取而代之的重要原因。

终于轮到主人公出场:德川家康。一位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一位朴实而又异常有远见卓识的人物。与多数的英雄人物不同,德川家康的天下与其说是争霸的结果,还不如说是“退让”的结果。他的成功我认为主要在两个字:仁和忍。仁,是其对家臣和部下乃至天下苍生的博爱。德川家自始至终能够屹立不倒于纷争的重要原因便是内部的精诚团结。而家康更是将此发挥得淋漓尽致。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将是他最宝贵的财富。正如他自己口中说的那样,他也是如此做的。他自己非常节俭,而对家臣等人却是毫不吝啬。当然,德川家臣的俸禄还是少得可怜,但是所有人都心甘情愿为之肝脑涂地、前赴后继,这便是“仁”的威力!所有人都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效忠。这一点上,有点像刘备。但是本质的区别则是刘备仁而无能,但家康则才能卓越。更准确讲,德川家康和刘邦是同一个类型的人物。另一个字“忍”.忍常人所不能忍,那是因为胸怀天下,目光长远。家康6岁做人质,之后又分别“寄予”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麾下,最后终于在关原合战中“拔刀”.正应了那句武林佳话,高手一般不拔刀,出刀则一招致命,剑术和战争都是需要高深的境界。关原合战的数章是我最感痛快的部分,那天晚上直看到凌晨四点。只看得热血沸腾,不忍释卷,好一场惊天动地的历史大决战!按照家康的思想,一切结果都是水到渠成。“神佛”眷顾你,他自然就会把天下交到你的手上。而你要做的便是韬光养晦等待时机的成熟,最后的瓜熟蒂落伸手便摘就是。历史上,多数的天下都是争斗的结果,而依靠不断地忍让便能坐拥整个江山,《德川家康》教育我们一定要“韬光养晦”,切忌小有成绩便沾沾自喜。

《德川家康》是一本优秀的教科书,优秀的思想取之不尽,每读一章便有一番领悟,每读一本就又长一番见地。运筹时像涓涓细流,决战时则如排山倒海,情节松紧有度,高潮迭起。

德川家康,确是一本伟大的小说。

《德川家康》读后感(三)

近日拜读完柏杨先生所策划的中文版《德川家康》,现将读后感略微整理:

此书是日本历史小说家山冈庄八集大成之作,洋洋五百万言,将日本历史上最荡气回肠的战国中后期展现在读者面前。山冈君写作风格大器不乏细腻,因此整书气势恢弘,节奏紧凑,在腥风血雨的历史斗争大背景下将各主要政治人物的内心起伏挣扎描写得丝丝入扣。全书于德川家康之父因政治婚姻迎娶敌方之女,从而导致家族形势动荡爱子家康被迫为质为开始,于家康一统天下平定日之丸,成就最后一代幕府将军的霸业为结束,共70余年历史,此中大小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之冲突变化一一文饰阐述,畅快凌厉。

我读此书,一在于为了解日本历史,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二在于为了解日本国民精神的渊源。一自不必说,二因为作者仅从文学角度解释该段历史,所以渊源无从考究,但日本国民精神的具体体现则在此书中表达得酣畅淋漓,让我有叹为观止之感。

不过除了这个两点之外,最大也最深刻的体会在于家康身上所体现的为成就一番事业所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我总结为四点:(1)执着(2)勇敢(3)隐忍(4)智慧。

家康从小即作为人质生活在其他大名的宫邸,过着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生活,但自他人生导师教授他孔孟自他完成事业交接生命结束,统一天下的信念时刻未曾动摇。此为执着;家康在他的一生中,面临过的生死时刻远超常人所能想象,在任何时刻,即如人生最危险的本能寺之变,也从未退缩,此为勇敢;家康因政治原因,被迫先侍奉今川义元,后与织田信长结盟,再与丰臣秀吉君臣相待,每一次都通过忍耐保全自己的事业,等待时机,甚至为霸业,不得不忍痛将自己不忠的老婆和不成器的嫡子赐死。隐忍之力非比寻常;家康的智慧在于能够审世度度,永远能看清大势所趋,不盲动。同时在一身中从不忘检视对手的缺点,完善自己的行为。因此才最后笑傲于各大名之上,成为幕府的主宰者。凡此四品质,塑造了家康的一生,让他能从一个人质成为问鼎天下之人,旁人看来不可思议,吾辈却能从中收获不少。

非常可惜的是,柏杨先生在这套小说翻译到一半之时因病去世,因此国内现存只有七册(共13册),希望不久的将来能一睹全貌。

推荐欲励志、了解日本历史的朋友观看此书,相信绝对受益匪浅。

《德川家康》读后感2500字


终于看完了山冈庄八写的《德川家康》。
一共13册,共计550万字;出版社一册一册地吊着出,我一本一本地追着买,一章一章地嚼着看,成了近一年来生活中的乐事。
该书从德川家康的出生写到他的往生,时间跨度近80年。准确地讲,德川家康生于1542年(明嘉靖21年),死于1616年(明万历44年),享年75岁。
有趣的是,德川家康死的那一年,有三个世界级的大文豪离世:英国的莎士比亚,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和中国的汤显祖。更有意思的是,正是1616年,大清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建立了清朝(当时叫后金)政权。再往后过30年,大清八旗十万铁骑横扫中原,统治中国,直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这造化变迁在全世界应的什么宿命格局?这里面有什么样的逻辑必然,还是纯属历史偶然?德川家康自1603年得到征夷大将军的名号,在江户开设幕府对日本的统治,直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结束。
德川家康东征西杀一辈子,呕心沥血,历尽艰辛才结束了日本的战国乱世,在打完大阪夏之阵后,含笑九泉,放心往生去了。真正做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日本的战国乱世起于应仁元年的应仁之乱,时间约在1467年;终于元和元年的元和偃武,时间约在1615年。战国乱世时间长达近一个半世纪。按说,应仁之乱的起因并不复杂,系室町幕府的足利将军家族围绕将军继嗣问题发生冲突所致。宽正五年(1464年),将军足利义政因无子,遂使其已在净土寺出家的兄弟足利义寻还俗作为养子(变态吧),改名足利义视,欲使其继任将军之职。
谁知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年,足利义政的正室在千呼万唤中生了一个宝贝儿子,取名足利义尚。俗话说,易涨易落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将军足利义政反悔了,想由自己的亲生儿子继嗣做将军。于是,两派于应仁元年(1467年)在京都大打出手,上演导致日本乱了150年的应仁之乱的大戏。
此时,大海彼岸,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正处在明成化3年。成化皇帝是大明朝的第8个皇帝,名朱见深。此皇帝统治中国23年,是个仁厚的皇帝,史书说他恢恢然有人君之度。一般说来,明朝的成化及其后的弘治两朝为太平盛世。尤其这个弘治皇帝一生只娶了一个老婆张皇后。这个世界上的皇帝哪个不是后宫佳丽三千人?只娶一个老婆的皇帝可真少见。可惜,这么好的皇帝只活了36岁。
与中国的太平盛世相反,此间的日本已经乱成一锅粥,由此,日本进入战国时代。这一乱,使得小小日本豪杰并起,群雄争霸,一时多少豪杰在日本的历史舞台上登台亮相。日本的国土面积虽小,却被分成一百多个蕞尔小邦,帮主被称之为大名。
这些小国彼此毗连邻近,互争雌雄,厮杀不断,战事频仍,老百姓则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武士阶层却应运而生,靠嗜血打拼而大富大贵。由于危机无处不在,随时有被袭击的危险,现实所逼,武士们不能不对四面八方有十二分的警戒,谁也不信任。从那时起,日本的侦探术特别隐秘阴沉,精巧诡谲;几百年来积累使得日本人大半都是间谍天才。直到今天的商场上,日本人还喜欢用诈术和阴谋而牟取暴利。
战国后期,众多豪强之中,最为突出者有三个: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
织田信长生于1534年,死于1582年的本能寺之变;丰臣秀吉生于1536年,死于1598年。就是这个崛起于草莽之间的猴子,指挥大军于1592年开始,两度进攻朝鲜,并企图征服中国。当然,结果不言而喻,丰臣秀吉一败涂地。
在这里用毛老人家的两句诗最恰当不过: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不过,丰臣秀吉这个日本的平民太阁乃风云际会的时势英雄,死时留下了颇有内涵的辞世歌:露落露消我太阁,浪花之梦梦还多。细品觉得蛮有庄周的哲意玄想。
算起来,丰臣秀吉小织田信长2岁,比他多活了12年,当了几年关白、太阁,享尽人间荣华富贵,比织田有福气;德川家康比他两都小,小织田8岁,小丰臣6岁;比他两长寿,活了75岁。
有人用一句通俗的比喻讲:如果说日本的统一和太平盛世是个白面馒头的话,那么,织田信长是种麦之人,丰臣秀吉是磨面和蒸馒头之人,德川家康是享用热气腾腾的白面馒头之人。这样讲来,德川家康比前二位更有福气,大受幸运女神的眷顾。这有点类似司马昭或朱元璋得江山的历程。
日本的战国乱世,是袖珍版的《三国演义》,且比三国乱的时间长,整整乱了148年。德川家康亲历了了其中的下半叶时光。德川家康亲眼看到乱世之中的芸芸众生如何命贱草芥,生灵涂炭;众多大名之间征战不断,滥杀无辜,豺狼当道,强梁横行;当权者草菅人命,老百姓生不如死。充满罪孽和血腥的人世间如同人间地狱一般。
再加上,德川家康本人自出生起,命运多舛,忧患重重。3岁便与母亲分离,6岁就被送出去做人质,途中又被劫持到敌方,随时都可能被砍头,在生死之间的炼狱中一呆就是2年,期间父亲又不明不白被杀,自己成了孤儿。刚在一个地方呆习惯,又被作为人质交换到另一方。这回呆的时间更长,度过了整整青少年时代的10年时光。
在幼小的心灵里,深深感知世态炎凉和生活的艰辛。对于老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苦难,感同身受。这是从小养尊处优的其他大名所不能及的。在他身上正应了孟子的一句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他从小立志要结束这魑魅魍魉群魔乱舞的战国乱世,开创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还老百姓以康乐的生活。其立志弘远,心雄万夫,足智多谋,胸襟沉毅坦然,气宇轩昂;又忍常人难忍之事(德川家康讲百忍成精,千忍成神,万忍成佛),吃常人难吃之苦;且能等待天时,用时间来消耗对手;充满权谋机变,以活人之法去杀人,虽杀不怨;为人稳重宽厚,思维慎密深刻;对人性之思考透彻骨髓,参透人情世故;在四方征战中,关心民生大计,注重休养生息;服人以德,不唯力取胜。
德川家康是一个乱世之中的有德战神,他清楚王和霸的区别,也明白胜和败的辩证,更通晓进与退的微妙。就是这个人把日本打点得安安静静,妥妥帖贴之后,毫不拖泥带水地离去,正说明他乃天命所归,肩负使命并完成之。
日本有今日的繁荣,与他结束乱世,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有很大的关系。在德川幕府时期,日本的人口由1600年的1200万,增长到1700年的3000万,到江户末期的1868年,日本人口达3300万;这种速度的人口增长对于日本孤岛,山地占80%的现实状况,颇能说明问题。
诚然,他所建立的德川幕府政权并不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开放的;相反,还有些闭关锁国和愚民政策。但有德川幕府作为前奏,才使得日本今日的君主立宪制完善、公正、稳定,为全日本人民所认同。
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和英国的相类似,都是封建势力和新生的资本势力相互妥协求同存异的结果。这种妥协在中国就难以变为现实,中国人的要么好上天,要么坏透顶的成王败寇之习惯思维,一定是一个王朝推翻并赶尽杀绝另一个王朝,一定是不共戴天。德川幕府还有一个贡献,就是开发建立了江户城,即今天的东京。东京有今日的繁华富足,全拜德川氏所赐。

《德川家康传》的读后感


《德川家康传》的读后感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形容日本的民族性,而德川家康就是日本历史上那在刀尖上盛开得最灿烂的一朵菊。

这本书里有让人净化浮躁心灵的力量,既有男人文韬武略的人生历程,又细腻的刻画了不同女人命运的沉浮起落,阴与阳的共同存在,让这种无声的力量更体现出了生命的智慧。

忍耐不是怯懦,更不是屈服,只有巨人才知道什么是忍耐,似勾践战败后,甘心当敌人的奴隶,韩信被流氓强迫从裤裆下爬过去,他默然接受,这种缩回拳头式的忍耐,一个人如果不够坚强,就绝对无法忍受。

读历史、品权谋、学商道。金融危机、来势汹汹,以史为鉴,立于不败!想立于不败就以德川的忍耐掌控金融漩涡的沉浮;用战场的谋略赢取低迷市场的完胜。

等待!这是一个奥秘--卑屈的懦夫用它遮羞,坚强的巨人把它作为跳板。家康的历程,值得细品,日本的崛起,值得借鉴。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悲壮的,但历史上多少政治领袖往往宁为瓦全,忍人所不能忍的民族,一定复兴。

厌烦了那种艰涩的文字2024和怪异的节奏,讨厌被大量的心理描写和繁乱的人物关系给弄得迷茫晕眩,这里能给你最紧凑的情节、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凝炼。

很庆幸能阅读此书,因为一位友人的介绍,让我顿悟生活的珍贵,而不能再迷惘下去,时间不等人,斗志会消逝,请站起来,勇敢地面对一切,抵御一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德川家康》读后感800字


《德川家康》的读后感2000字


《德川家康》 , 一部畅述了日本战国长河的史诗,一本影响了日本世世代代的长篇著作,从〈乱世孤主〉到〈长河落日〉 ,共13册,550万字,从德川家康的出生到他的往生,时间跨度近80年,历史世界观之庞大可与《资治通鉴》 媲美,智谋权谋不让《三国演义》 ,是我阅读过的最长,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忍常人所不能忍

德川家康一生经历的日本战国时代,正是日本历史上最混乱、最险恶的时代,几乎每天都命悬一线,一步不慎,就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家康自出生起,3岁便与母亲分离,6岁被送往今川氏做人质,途中被劫持到敌方,在随时都可能被砍头的生死炼狱中一呆就是2年,在此期间其父亲被暗杀,自身成了孤儿。成功返回本城冈崎城后,仅十日又作回今川氏的人质,在八岁到十九岁整整十二年间,他一直过着人质的生活,命运多舛,忧患重重。他身上正应了孟子的一句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在今川义元与织田信长的决战中,作为义元的部下,家康巧妙地保全了自身。义元死后,为化解信长对自己的疑心,他竟毅然下令处死自己的妻儿。然而,这看似令人可耻、自私无情的背后,实质蕴含着对其家臣、国民的深厚的爱和责任,在他心里,早已有了为保全国家在必要时侯牺牲自身妻儿的觉悟,他早已不是为了他自己一个人而活!

织田信长身亡后,丰臣秀吉乘乱而起,摇身一变成为新的天下人。次年,丰臣秀吉亲率原织田氏20万精锐,与家康决战,家康以声东击西之术一举将从无败绩的丰臣秀吉置于举手可除之地。在属下众人力主要乘胜灭掉秀吉之际,家康的选择却是:乘胜言和。放弃随手可得的胜利而向敌人臣服,举目古今中外,实在罕见。当时德川集团的实力并不足以一统天下,他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他选择的,仍然是忍耐与等待。

论文韬武略,信长更胜家康一筹;论军事,论战绩,战国时代恐更无人能出信长之右,信长最具开天辟地的王者之气,然而他起于武功,也败于武功,他的残暴与恃才傲物使他最终被自己的部将倒戈,饮恨而终。丰臣秀吉长于变通,赢于太极,但终因好大喜功不自量力攻打朝鲜而迅速衰落。

在这段漫长的日子里,家康始终臣服于别人的膝下,他没有信长的雄才伟略,也没有秀吉长于变通,也许你会觉得他是缩头乌龟,然而,正是他忍常人所不能忍、在忍耐与坚持中慢慢储蓄力量,使他最终结束了120年军阀割据的战国时代,统一日本,一举奠定了明治维新之前,德川幕府长达260年统治的基础。

女性之光

在动荡不安的时代,女性往往成为政治利益的牺牲品,她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在政治与战争的漩涡中承受着巨大的煎熬。然而,正是这些女性,她们坚韧,忍耐,忠贞是她们保留了这个民族的种子,是她们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优秀品德。

家康的祖母华阳院与生母於大同因政治原因被迫多次改嫁,她们被迫接受着一次又一次政治联姻。然而,她们并没有怨天尤人,自怨自艾,而是凭借自身的贤淑与坚忍打动了身边的人。於大为冈崎城民留下了棉花种植技术,得知儿子竹千代在织田作人质后,更孤身一人向信长求助,求得他对儿子的庇护,暗中给儿子送衣送食,使得儿子在人质生涯中感受着母爱。

华阳院和於大作为政治牺牲品,她们牺牲了个人的幸福和尊严,委屈求全。作为母亲,她们把希望寄托给下一代,运用自身的智慧和勇气庇护着下一代茁壮健康地成长。她们并没有动人心魄的外貌,亦没有滔滔渊博的知识,她们只是平凡普通的妇女。《三国演义》里的女性是美人计,《水浒》里的女性是衣裳,是像男人一样的母夜叉,《德川家康》里的女性,则是善良博爱的母亲,她们默默地履行着母亲的义务,就是这样一群平凡而普通的妇女,为这个灾祸连绵的年代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也许很多人忽略了这样一点:男人走完了一生,他们就消失了;而女性走完一生,她们却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就是她们的子孙,她们延续了生命,她们创造了世界。《德川家康》就是这样一本书,它让你看到了平凡生活中最不平凡的一面。

书的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谋略、诡计、杀机,但也充满了忠贞、效命。人物丰富多彩,性格也各不相同,唯一不变的,就是主人公们的坚持与忍耐。日本在二战后对美国惟命是从,然而,他在短短二十年内便东山再起,经济突飞猛进,甚至一度威胁到美国。同样的起点,为何我们历经二十年后却相距甚远?我想,答案就在这里。我们所缺乏的,正是这份坚持与忍耐。

曾有人问:杜鹃不啼,如之奈何?

织田信长:杜鹃不啼则杀之!

丰臣秀吉:杜鹃不啼则逗之啼。

德川家康:杜鹃不啼则待之啼。

忍耐乃长久无事之基石,我想,无论是做人还是发展经济亦是如此,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将一败涂地。

读悲剧德伯家苔丝有感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亮的智慧、是我们到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读名著,发感想。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不同时期的大家都对名著有所解读。然而我们写的读后感可能达不到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可以从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东西就好了,这也是名著传递给我们的思想。

前一段日子,读完了《苔丝》流着眼泪读完的。所以苔丝的悲剧既有社会的因素也与她的性格有关但这些因素都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有着直接的联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反映。苔丝的一生注定是一个悲剧。

如果说卡门的美在于野性叛逆,简爱的美在于倔强顽强,那么苔丝的美一定在于纯净自然,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的纯洁就像蓝天一样,虽然偶尔会被乌云遮住,可是当乌云散去,世界上最纯净透明的依然是蓝天。

苔丝是美丽的乡村姑娘,虽然有着贵族血统却依然纯朴。美,不是一种外表,而是内心高雅纯洁的表现,宛如秋菊,虽然没有杜鹃,牡丹的美艳,也没有梅花的傲骨芳容,却仍保留自己淡淡的清香。不争,不傲,身在百花之中,心在蓝天之外。

克莱尔正式因为苔丝独具特色的纯净才爱上她并向她求婚。可是当苔丝向她所爱的人坦白她那受伤的过去时,克莱尔犹豫了,对爱人的不理解和对感情的不坚定让她最终选择了离开。苔丝心碎了,当她帮她的伤口小心翼翼的展现在所爱的人的面前时,她希望的是理解,是原谅。可是爱人却狠心的在弱小的苔丝的伤口上洒了一把盐。

花落无声,宁静的秋天已过,酷寒的冬风吹来,谁也听不到花的哭泣,因为她从不在痛苦中哭泣,她的泪留给未来,她期盼着幸福。

虽然后来克莱尔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和狭隘,他的心仿佛看见天上有一颗名叫苔丝的星星对他说:亲爱的,现在你原谅我了么?

为什么不可以抗拒,抗拒那虚伪的道德!离别......,等待......,彷徨......,后悔......虽然苔丝和克莱尔最后度过了五天美好的时光,可是,为爱复仇的苔丝结局依然悲惨。

苔丝的悲剧也与她的性格有关苔丝是哈代塑造的一个全新的妇女典型。她有着双重性格。一方面她敢于反抗传统道德和虚伪的宗教;另一方面又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特别是后者与她的悲剧命运直接相关。

苔丝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残存于农民身上的某些旧道德和宿命观点使她在反抗传统道德时出现了软弱的一面。当她受到世俗舆论、传统道德迫害的同时又用这一道德标准来静观自己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她把自己看作一个罪恶的化身她老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注意她的情形不敢抬头见人她比别人更不能忘记自己的耻辱。苔丝正是这样用一张自己织成的道德罗网把自己束缚起来。其实她的自我束缚意识有其深刻的历史基础是整个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苔丝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个人必然会形成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她的思想和行动也必然会受到时代和社会意识的制约。

初读德伯家苔丝有感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亮的智慧、是我们到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读名著,发感想。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不同时期的大家都对名著有所解读。然而我们写的读后感可能达不到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可以从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东西就好了,这也是名著传递给我们的思想。

在课余阅读了《德伯家的苔丝》这本书,在读完这部小说以后有很深的感受为苔丝的遭遇感到同情。哈代曾经说过:对一个女人的道德的评判,不应当根据她的过去而应当看她的倾向。

同情之余,也为她那种为了追求爱情不畏世俗的眼光,不向亚雷德伯屈服的精神感到敬佩。书中在她从德伯家回来后,在她母亲知道真象说发生这种事,别的女人都这么做而苔丝果断说出:也许所有别的女人都要这样,只有我不从此就可以看出苔丝向传统的观念发出了挑战。

《苔丝》的作者托马斯哈代在这篇小说中体现出了他悲观的宿命论,主人公苔丝陷入悲惨境地,但她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济于事,改变不了命运的安排与戏弄,最后走上绝路。但她走上绝路,绝不像某些低俗小说那样一味追求情节曲折而硬让主人公死去,而是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在故事的开端,当苔丝的父亲约翰德比被告知自己这样一个贫穷小贩竟是古代德伯家族一个十分高贵显要的家庭的后裔后,她的父母要她去有钱的德伯太太家攀亲戚,她天性纯朴,厌恶趋炎附势,不同意去,但后来,她由于担心喝得酩酊大醉的父亲半夜外出送蜂密进城会出现意外,才与弟弟一起替父亲跑一次腿,然而途中却出现了意外她家唯一一匹赶车的马被轧死了,失去一匹马对他们这样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就是失去了用以维持生活的工具。在埋葬这匹衰老枯瘦的马时,几个孩子们都放声大哭,苔丝没有,他脸色苍白,没有表情,似乎认为她自己是谋杀者,书中是这样描写的。然后她带着一种负罪感——是她自己的疏忽大意才使家庭的生活出现了危机,和她对父母的孝顺,对弟弟妹妹们的关爱,以及她强烈的责任感必须使家庭摆脱困境的责任感,去了德伯太太家攀亲戚,也导致了她被亚历克德伯玷污,给她日后的生活蒙上了一层抹不去的阴影。她的孩子在死前,她坚持要让这个不清白的小小的肉欲的产物受洗礼,也是强烈的责任感趋使她这样做的。如此说来,苔丝性格中最不容忽视的一点便是她强烈的责任感了,正如苔丝坚决地要把与亚历克德伯的那一段不快的往事告诉她所深爱,并且也深爱她的丈夫安吉尔一样,她原本可以完完全全地把这件事隐藏起来,说像她母亲教她的,然而,苔丝没有,她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安吉尔,书里这样写道:她说得很轻,但很坚决。苔丝把这件事告诉了安吉尔,而不愿意隐瞒事实,致使安吉尔承受不住打击而与她分居,也正是源于她那责任心,不是吗?现在看整篇文章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吧,就是苔丝杀了亚历克后追上安吉尔的时候:克莱尔停住脚步,以询问的目光望着苔丝。安吉尔,苔丝说,好像她一直等待着他们停步时克莱尔会这样看着她,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追你吗?我要告诉你我把他杀了!她这么说的时候脸上露出令人同情的惨淡微笑。令人同情的惨淡微笑,你能想象一个人在杀了人后所露出的这种表情吗?如她自己所说的我杀了他也不知道是怎么把他杀死的。不过,安吉尔,为了你,也为了我自己,我非这么做不可。显然,苔丝把杀死亚历克看成是她应尽的责任,是她必须完成的任务,为她自己,也为她丈夫。亚历克是笼罩在她心头的阴影,亚历克死了,她只觉得如释重负,只觉得自己是完成了任务,所以她急着要告诉她丈夫,这大概也就是她脸上会露出微笑,而不是杀过人后的慌乱、惊恐无措。因而在她生命的最后五天与安吉尔在一起的五天一生中最幸福的五天中过的生活是恬静的,她的心情也是平静的,她对待死亡的坦然也感染了逮捕她的人,她站起身来,整了整衣服向前走去;那些人还一个也没有起步。我准备好了,她平静地说。我想,苔丝或许是带着幸福,甚至是带着满足感死去的,因为她觉得她死了,再也看不见安吉尔会看不起她了。这从她被逮捕前所说的话中是可以看出来的。

至此为止,我所说的都是苔丝,也许你会问起安吉尔为什么会接受不了苔丝曾被亚历克玷污并产有一子这一残酷事实而提出与她分居,他不是很爱苔丝吗?难道他对苔丝的爱并不是高尚的吗?那么,我要说,他是因为太爱苔丝了,他心目中的苔丝是如此美丽,如此善良,是一切纯洁的象征,他忍受不了他眼中所见,心目所想的苔丝有任何过错,他努力扼杀自己对苔丝的感情,他觉得那个属于他的苔丝已经不存在了,在他眼前的,已经不是他以前所深恋的苔丝,而是有着苔丝形貌的另一个女人。新婚之夜,也就是苔丝把往事告诉他的那个夜晚,也就是他们开始分居的那个夜晚,他曾梦游,抱着苔丝走到了树林中,把苔轻轻放在一口棺材中,看过这篇小说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他当时所一直重复说的那一句话:死了,死了,苔丝,我的妻子死了,死了。在他的心中,最最美好的那个苔丝死了,不存在了,他的悲痛,他的绝情,他的弃苔丝而去的行为,正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失去了当初最真最纯的苔丝。

至于亚历克,我不想多说,他给苔丝带来的灾难是显而易见的,他对苔丝所做的一切,根本不是出自他对苔丝的爱,因为爱是高尚的,他对苔丝只有情欲可言,丝毫没有爱的根据。然而,苔丝并没有因为亚历克给她带来的打击而不纯洁,她自始至终都是那么的纯洁,善良,都显得那么美丽。

上文也就是我对《苔丝》的一点感想,写好后,一阵轻松,这些话,一直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想要说的,在这里一吐为快,真是爽心。

读《少年川川的故乡》有感


故乡在一个叫川川的少年印象中一直是个名词,没有多大的概念。因为在妈妈眼中,他出生在城市,就是个城市人,但同学们认为他是一个土里土气的乡巴佬,农村人。其实川川很清楚,他不是城里人,只是城里的一粒小小浮尘,一棵没有根的草,一只断线的风筝,在城市的边缘飘呀飘

川川虽然出生在杭州这座大都市,但他从未融入其中,这儿虽然有高楼大厦,霓虹闪烁,但这儿没有一间真正属于自己的小阁楼、小房间。

家乡有连绵的雪山,细长的瀑布,泥泞的小路家乡有大片大片的绿,绿得有生机。那儿的草原就如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家乡的一点一滴正慢慢融入川川心中,但当读到那个梁清川,一看就是个农村人,成绩不好,拉我们班平均分而且什么也不懂,十足的菜鸟,真土这句话一下子刺入了我的瞳孔,扎入了我的心。天呐,城里的孩子太高傲了吧!农村人有什么不好?淳朴,热情。

故乡的影子渐渐清晰起来。川川开始怀念故乡的三舅,怀念家乡的味道。三舅那黝黑的脸庞,忙碌的身影,在川川眼中,就是故乡。三舅每次来看望川川时,总会带来家乡的雪梨什么的。故乡的土,故乡的水,故乡的空气培育而成,那就是故乡的味道呀!

四川泥石流事件,故乡已经在川川心中生了根。他为素未谋面的外婆感到难受。每年春节川川与父母都不能回到故乡,外婆年年春节都会做上一大块腊肉,储存在家中,随时随地将它们寄给远在异乡她最爱的外孙。外婆已离他们而去,对着大山,对川川的呼唤似乎一直回荡在耳畔。

川川更为乐观开朗的小牙子感到担心。经历了泥石流的灾害,小牙子的腹部受了重伤,缝了十几针。那伤痕如一条蠕动的蜈蚣,卧伏在他的肚皮上,小牙子有多遭罪,川川就有多心疼。川川有了想为他心心念念的故乡做些什么的冲动。

因为足球赛,川川不能与好友阿杰一起回到心心念念的故乡。它没有忘记故乡,而是将思乡情结深埋在心底,这是一代少年,外来务工子女,特有的故乡情怀。

故乡那山,那乡,那人,故乡是川川怦怦的心跳声,是一个少年涌动的情愫。

中学生读德伯家苔丝有感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亮的智慧、是我们到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读名著,发感想。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不同时期的大家都对名著有所解读。然而我们写的读后感可能达不到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可以从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东西就好了,这也是名著传递给我们的思想。

喜欢哈代的抒情诗,其中不乏情节生动,语句隽永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着名的长篇小说之一。这是个美丽凄凉的爱情故事。当我合上书,苔丝对克莱尔忠贞的爱情故事确实令我感动,但令我温暖的是和苔丝一起挤牛奶的3个可爱少女伊丝、玛丽安与雷蒂。她们也同苔丝一样深深爱着那个英俊少年克莱尔,但也深知克莱尔只爱苔丝,于是就把爱恋深深地埋在心里,而把祝福送给他们。我喜欢她们三个的纯洁的友谊和坦率的言行。

看到痴心女子和冤家路狭感觉很难过,很压抑,眼泪在眼眶打转,终于眼泪下来了,也读完了,虽然早已结局,但真的看到的时候还是感觉很难受、很难过。多少词汇在脑海中出现,而我,只能用一个短语来形容苔丝天真的美。她是美丽的乡村姑娘,虽然有着贵族血统却依然纯朴,美,不是一种外表,而是内心高雅纯洁的表现。心灵纯净自然的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的纯洁就像蓝天一样,虽然偶而会被乌云遮住,可是当乌云散去,世界上最纯净透明的依然是蓝天。

一直想如果没有开头那个牧师的几句话,也许可怜的苔丝会是另一番生活,然而,十六岁的乡村女孩苔丝的悲剧就从这里开始了。苔丝愚蠢的父亲忽然知道自己是一个大贵族的后裔,就在算计着怎么才能享受贵族的生活就逼着苔丝去认亲,结果天真的苔丝遇上了毁了他一生的那人亚雷。他是苔丝宿命中永远逃不开的仇。夺去了苔丝所有的梦想,以及追梦的能力,夺去苔丝的青春年少的纯真的渴望。然而,我们那个天真的女孩,依然是如此清纯,如此单纯到让人疼惜的女子。

苔丝决心开始新的生活,就去几百里以外的奶牛场工作了,在那里,她遇上了她第二个不应该遇上的人,至少我是这么觉得,一个她真正爱的人,但我始终以为那个人辜负了她的爱,他的举动我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伪善。如果没有克莱,苔丝的一身是悲剧化为平淡,然而克莱的出现却是在悲剧的背后涂上更浓墨重彩的黑暗。其实我相信克莱是爱苔丝的,不然也不会在梦游时表露自己的情感,但,他还是被道德束缚着,不能接受这突如其来的一切。

克莱正是因为苔丝独具特色的纯净才爱上她并向她求婚。对克莱奔涌的爱潮,窒息的是苔丝自己。他用他的爱伤害着那个天真的女孩儿,给她幸福的希望,又全部抹杀。而她也用她所有的爱折磨自己。苔丝经过内心的痛苦挣扎,决定接受克莱的爱情。可是当苔丝向她所爱的人坦白她那受伤的过去时,那所谓的爱人却犹豫了,对爱人的不理解和对感情的不坚定让克莱最终选择了离开。

苔丝心碎了,当她帮她的伤口小心翼翼的展现在所爱的人的面前时,她希望的是理解,是原谅,可是狠心的爱人在弱小的苔丝的伤口上洒了一把盐。他并不是一个感情很专一的人,也许我们看见他对苔丝那种深深的眷恋,可是当苔丝的失真违背他表面所鄙视的宗教时,他毫无余地的选择了退缩,而且退缩得是那样的磊落不羁。

苔丝今后又要一个人面对生活了,还要向父母隐瞒事实的真相,装着很幸福的样子,并且从仅有的一点生活费中寄钱给父母,克莱的离去,苔丝从事着最脏最累的工作,忍受着身体和心理两重的磨难。而此时,那个口口声声说爱她的男人在哪里?但她却始终惦记着自己的丈夫有一天能够原谅她。我只能说她真的是太天真了。

苔丝喜欢克莱,并把克莱当成他生存的全部源泉,甚至可以说他就是她的救命稻草,所以她的全部意念都是存在这样一个人物身上,而面对现实爱情是多么苍白无力啊,美貌与高贵的血统,也许是战利品,但不是武器。也许我们的苔丝,她,真的是太天真了。

苔丝看到回来的克莱伤痛欲绝夺门而去,苔丝也伤心不已,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仇恨,拿起了刀,将她多年以来所受到的屈辱与艰辛都发泄在刀头,刺向了那个毁了她一生的男人。后就奔向黑漆漆的马路,追赶她的安琪儿去了

虽然苔丝和克莱最后度过了五天美好的时光,可是,为爱复仇的苔丝结局依然悲惨。一切平静了,苔丝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终于和她爱的人体验了真正的蜜月,那是她生命中的最后一站,是她终于解脱的日子。心碎的她,带着梦想和遗憾走向绝路的人生,在最后的,又是最漫长的,幸福的一夜在生命中最后一次日出之时,她把对人生、爱情的遗憾带去了另一个美妙的世界。

我就是不明白,一个很好的天真女孩为什么会落的如此结果?她有什么错?漂亮?天真?自尊?也许你的天真善良真诚是你美之源,亦是悲之源。

读康震评说李清照有感


哀从词中来

在月球的环形山上,有着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山脉,然而,它们的特别之处并不在于其形状或大小,而在于它们的名字是由古今中外的名人的名字来命名的。

我国古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名字就位列其中。

提起李清照,也许大多数人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个弱不禁风,只会在诗文中发泄哀怨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小女子形象。这和我过去对她的看法相差无几,但有一本书改变了我长久以来对她的看法。

这本书是由康震老师所著的《康震评说李清照》,作者以当时的历史背景与人物命运的变化以及主人公词风的转变为主线,为读者讲述了一代词宗的人生,也让读者认识了一个更加真实的易安居士。

她才华横溢,这令当时的许多男子都自愧不如。但那又如何?文采,学识皆不如她的男子照样可以做官,得到统治者的赏识。这一切,皆因她一介女子,她只得默默地忍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道德标准。这,是她的不幸,也是我们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不幸。

有人说,易安只善描哀景,述哀情,尽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语,无所可取。非也,易安作文的词虽然句句透哀,但这个哀是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的大哀,而并非一般女子所见的春花秋月。

她的词,字里行间句句透露真情,丝毫不造作,也不会有过于华丽的词藻,她从来都不会为了作词而作词。她的每一首词的背后都有一个好比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美丽而又哀伤的故事。

也有人说她弱不禁风,就像她词中所描写的人比黄花瘦。

我认为,这样看的人就大错而特错了。她虽外表柔弱,但其内心很坚强。她一生命途多舛,尤其是她的后半生就是在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但她并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更没有放弃诗词的创作她的第二任丈夫由于其品行低劣,并且还因为利益的关系与她成亲。她不甘于屈服,把一纸休书这个在当时只会由丈夫递给妻子的物品毅然递给了她的丈夫。这在当时无疑是惊世骇俗之举。但那样的气魄与胆量,试问有几人能及?

我只能说,以前我们对易安的了解都太少太片面,现在每每读到她的作品时,就仿佛在与她沟通我深深爱上了这样的一个李清照,这样的一个易安居士!她的光芒会永远闪耀在东方的上空。

读《康震评说李清照》有感:心


读《康震评说李清照》有感:心

高二1班赵佳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我总在想,像李清照这样一个出身书香门弟,有一个门当户对的丈夫是何等幸福,为什么她的诗中总让人感到愁呢?读她的诗有一种细腻又怜惜的感觉,为什么只有她,一个女人的诗流传至今?我想我在《康震评说李清照》中找到了答案。

眼前的李清照并不是一个无动于衷,麻木不仁,视若无睹的冷美人。而她是一个嫉恶如仇,爱憎分明,仰慕人杰鬼雄的奇好。她是婉约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可她从不儿女情长,她的诗中更有雄壮之气,更有非凡的历史洞察力、鉴别力,呈现出时而豪放锐利,时而典重妍婉的美学形象: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乌江》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

一本《金石录》记载了李清照曲折又精彩的一生,我甚至无法想象,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是如何写完了《金石录后序》。她在结尾处只能安慰自己三十四年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天,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这是一种多么豁达开朗的抒发啊!

欲说还休一段新愁,李清照把内心的矛盾寄托在诗词中,敏感的心经历着挫折,可她从来都不是脆弱的,她相信她与赵明诚是有共同志趣并彼此真心相爱的。在失去丈夫赵明诚后,处在国破与家亡与痛苦中的李清照,这位年届天命之年的弱女子,并没有在重重困难面前倒下来,而是顽强地又站了起来。因为还有许多的事情等着她去做,去完成。她颠沛流离的生活并没有使她丧失斗志,而是在这个时期写下了能为后代吟唱千百年的优美之词。

如果在现代,李清照就是当之无愧的才女作家,还是一位有着自己独特理论见地的词学理论家。一个没有经历过很多事的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然而正是因为李清照的生活经历与独特的个性,她是一代词宗,她笔下的女性,虽然多情却充满朝气,虽则缠绵却充满阳光,从她笔下女性的忧愁里我们能读出愤慨,从愤慨里能读出倔强,从倔强里能读出骨气,从骨气里能读出开阔的眼界与理想,多了一些大丈夫的气概,她的诗文诗词永不会消失,世世代代,用不断色,因为有情。

读完书最大的感受并不是品味李清照的诗,而是从她的人中经历中约莫的有了一丝感动,我想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与李清照经历的相当简直是不堪一击,我在捕捉这位女词人的心情,像品味我的生活一样。那么我经历的根本不值一提,我有什么怨言去批判这个让我屡遭痛苦的世界呢?更多的是我没有资格,我彻头彻尾的喜欢李清照骨子里的豪放与锐利,热爱生活。就如语文老师说的: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读《德伯家的苔丝》有感:爱与恨的区别


爱与恨的区别

在我所读的书中,有一本是我最喜欢的书,这本书里面的女主人十分漂亮,男主人公十分温柔和体贴,但男二号确是一个花言巧语,十分奸诈的人。这本书就是《德伯家的苔丝》,作者是英国的哈代。

这本书主要讲了:苔丝的父亲听说自己是古代贵族的后裔,便要女儿去一个自称是德伯后裔的富老太婆家攀亲。苔丝到了那儿却被老太婆的儿子亚历克诱奸了。苔丝在牛奶场做工时与 安奇尔相爱。当他把昔日的不幸向丈夫坦白,安奇尔却没有原谅他而是抛下她前往巴西发展。苔丝家里陷入窘境,丈夫沓无音讯,绝望中的她只能被迫和亚历克同居。安奇尔回国来找妻子。但苔丝觉得没有脸面重回丈夫的怀抱,只好杀死了亚力克。与丈夫一起度过了幸福的五天后,苔丝被捕了......

当苔丝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孩时,亚历克就把她的一生的幸福给毁了,而亚历克却理由充分的说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爱苔丝,难道这样也是爱的方法那?他这样的方法只能找来世人的指责、痛恨、羞骂,永远都得不到世人们的认可和祝福。而苔丝呢?她对亚历克只有恨,绝对没有一丝的爱,牵挂,更不要说是怜悯了。安奇尔是一个既温柔又体贴的男人,他不会用花言巧语骗取苔丝的爱,更不会用那种下流的方式得到苔丝。他用自己那持之以恒的精神与爱在一点一点的融化着苔丝的心,并一天一天的用自己的行动感动着苔丝最终获得了苔丝的心。这就是两个人品质的对比,行为的对比,也是结果的对比。苔丝因为被对亚历克的恨冲昏了头脑,蒙撇了双眼,最终在对亚历克的恨和在对安奇尔的爱的两种情绪的交织下杀了亚历克。当他与丈夫安奇尔度过了幸福、快乐、浪漫的五天后便被捕了。在监狱中,她想来想去自己的一生太悲凉了以至使她无法去面对,只好自杀了

苔丝带着遗憾和对丈夫安奇尔的祝福离开了人世。在爱与恨中作出了选择,也付出了代价和失去了幸福。

郑州市金水区金沙小学六一班:徐嘉宝

相信《读《德川家康》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德伯家的苔丝有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