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历史水浒传读后感1500字

历史水浒传读后感1500字

《民主的历史》读后感1500字。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不可一日无书读。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每个人在阅读的时候,都会与作品产生共鸣。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书笔记,你有了解过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吗?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民主的历史》读后感1500字,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民主是一个过程——《民主的历史》读后感1500字:

文/齐鲁老客;前两天看了许良英、王来棣夫妇合作的《民主的历史》一书,这本书分成国内和国外两部分介绍了民族历史的发展。

国外部分从“民主摇篮”雅典讲起,直到罗斯福新政,中间提到了雅典、民主、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的民主的发展,介绍了资产阶级民主国家英国、荷兰、法国、美国的民主历史的发展。国内篇则主要讲了近代以来中国对西方民主的学习借鉴。

两位先生对民主的历史讲述的已经是非常详细了,我在这里写写我读罢此书后个人感兴趣的一些看法吧。

首先,该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厘清了民主和一些易混淆的观念的区别。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有民主观念?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并且举了以钱穆先生为代表的新儒家的观点,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即是民主,其核心观点主要是:(1)古代实行丞相制,有朝议制度,君主非独裁反而有议事制度(2)通过科举选拔官员,此为“选举”官员(3)学术享有自由。书中对这种观点进行了批驳。其实,稍有常识的话,我们就能发现钱穆先生的观点错谬之处,首先,民主作为一种制度的话,行政首长选举制、任期制几乎是其最低的要求了,而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是完全没有的,其次,即便作为一种观念,古代有的也仅是“民本”观念,君王作为“天子”是“代天牧民,教化万物”的,这样的一种观念和民主的观念是明显背道而驰的。

其次,书中还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观点,民主不是多数人的暴政,这一点从者的附录中对于卢梭的评论可窥一斑,作者从卢梭的“公意”观念出发,推理出这种抹杀个人自由的“公意”会进一步导致极权主义,并且举了雅各宾党人罗伯斯皮尔的例子,应当说,作者的论述有其合理之处,也看到了卢梭理论中蕴含的危险,我也是第一次意识到卢梭可能是“伪民主”。的确,如果公意意味着必然牺牲少数派的个人自由,那么,这种民主是否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自然也是值得商榷的?所以,我想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所以,什么是民主?民主是不是一种普世价值?书中是这样写的:“民主没有阶级性……,向往民主、自由是人类的普遍天性。”如果说向往民主、自由作为人类的一种天性是立论的依据的话,我想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民主是否没有阶级性?我想,这要分两方面讨论,首先,民主作为一种观念的话,自然是一种普世价值,从民主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读书笔记无论何时,人类对民主的追求是永恒的,但具体到一种民主制度的建设,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民主从来不是所有人享有的,民主制度的发展也说明了这个问题,比如,选举范围就是逐渐扩大的,而不是所有人都享有民主,更不用说,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物质财富的丰裕程度都会影响到个人对民主权利的运用。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如果要决定公共事务,个人必然要让渡公共权力,使“众意”转化为“公意”,而区别在于我们用了一种怎样的制度安排去实现这一过程,由此也就有了专制与民主之分。进一步说,“公意”要得到实行难免不侵犯到少数个人的自由,比如,如果有不同意让渡个人权利者,那他是否还能享受民主?我们是选择撇开这个人去实现“公意”(有多数人的暴政之嫌)还是尊重个人的自由选择而使公意搁置?

民主如果仅仅停留到口号阶段,自然可以要求他无比纯粹,但是,如果要是一种制度安排,她就必然是一个过程。少数人的自由我们应该尊重,但多数人的利益也没有理由得到损伤。我们应该做的是吸取前人的智慧,不断的完善我们的制度安排,在尽量保证少数人的自由的同时,更加充分的实现我们的“公意”。

最后,摘录书中提到的个人认为比较值得思考的句子:

一般哲学家是从被创造的事物开始,笛卡尔是从心灵开始,我则从神开始。——斯宾诺莎

菲尔摩爵士的《父权制》为全人类制备枷锁(指君主制,笔者注),而我却发现,这不过是一条沙制的绳索。—洛克

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陈独秀

你能在所有时刻欺骗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林肯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一)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前段时间下载了《民主的细节》这本书,陆续看了一段时间,终于看完了它。在读《民主的细节》这本书之前,一直觉得政治类的书都像政治教科书一样无聊透顶。这本书改变了我的想法。作者刘瑜通过散文式的语言把枯燥的理论分析生灵活现地展现出来,而且是用一篇篇小短文的形式,读起来不需要太过费心的去理解,能够让我们轻松地了解到美国的民主和中国的民主的区别。正如梁文道评价的那样:她为那些苍白的名词填回了该有的细节和血肉,有专业的学养的根基,又有平近亲和的故事,她的评论正是这个时代需要的营养剂。

在这本书中对公款消费问题的章节感触很深。公款吃喝、公款旅游是国内近几年舆论谴责焦点,眼看着养政府的费用越来越高,其中很大一块花销,竟然都公开地用于这些与公务无干的事情,民众的愤怒也自然水涨船高。对于这一点,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章是“所谓‘秘诀’”。其实贪污腐败公款消费的现象在哪儿都会存在,人的贪婪本性是一样的,但会不会滋长蔓延,就在于是否做到权力制衡。

也不是说美国的官员不爱免费吃喝玩乐,而是因为钱不归美国的政府管,政府想花每一笔钱,都要向议会提申请,议会认为它这笔费用值得花,才会批给它钱;前面有议会盯着钱包,后面有媒体与法院盯着去向,一旦你申请到的钱没有按照原本说好的方式去用,无数的麻烦就会找上门来。前狼后虎看守着,哪个官员敢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那官员还拿什么去公款消费?

反观中国,如果政府还是自己给自己开支票,那就不能从根本上治理公款吃喝,如果司法机关真正与政府平起平坐,有效审查监督其开支,公款消费也就“断了炊”。司法机关真正与政府平起平坐,裁判越界的案例,公款消费就得提心吊胆。其实,在中国古代有类似的权力制衡形式,比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通过建立多个部门分散相互制衡。

当然,这仅仅是形式上,从目的上讲,中国古代的分权归根到底是为了巩固君权加强君主专制。分权是为了专制。而在美国,分权是为了民主。从制度上讲,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有着本质区别。说到底,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国缺少强有力的权力制衡,既然人的贪欲无法改变,那就想办法遏制它。三公消费的公开就是措施之一,但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那些让人质疑的数据能说是起到了象征性的作用。

当然,其实美国的民主也不是万能的,有人说,美国的民主,大约也就类似美国的垃圾食品,譬如麦当劳肯德基那样的,这些食品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其受到的狂热追捧和后来的有所反思以及现状,都很类似。中国的问题,也可以用食物比来比喻,现在是三聚氰胺、地沟油、苏丹红,貌似暗无天日了,但其实中国本来的饮食文化是符合人类健康的。就看能否“取今复古正本清源”了。

就像《论美国的民主》作者托克维尔多次表明,“我们把视线转向美国,并不是为了亦步亦趋地仿效它所建立的制度,而是为了更好地学习适用于我们的东西??我们所要引以为鉴的是其法制的原则??”美国的民主也有弱点,就在于太过民主,民众缺乏国家意识,而中国民主的弱点就是缺乏个人意识,民众被过度国家化。为什么美国人动不动就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官司?因为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权利意识;而中国人为什么首先想到的就是私下解决?除了打官司的成本太高的原因,还有就是民众缺乏这种意识。

实际上,从民主的两面性上讲,美国的民主也存在着太过民主自由化带来的后果。比如一些电视节目以耸人听闻、哗众取宠、刺激观众神经为手段,追求高收视率,文化市场化中竞争的逻辑导致文化产品制造者要不断突破底线,无论从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再比如,过度自由化体现在金融上就更加明显,在前几年美国住房市场高度繁荣时,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甚至一些在通常情况下被认为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这就为后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形成埋下了隐患。次贷危机的原因很多,但体现在深层次上就是自由主义经济手段的过度运用。

因此,美国民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想要照搬美国的一套是不切实际不合理的。而且,我们也要看清楚民主的两面性。在刘瑜的文字当中,不仅关注了美国,也比较了中国,几乎每个故事,都是因为有对中国热点事件的关注在先,才会去到美国的类似情形中求索;或是看到美国的热点,会联想起中国的类似事件,它激起了中国人的好奇心,急于想知道同样的困境和难题,是否还有其它的智慧解法。民众也希望通过比较的方式看看我们现在这么多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象到底错在哪里,应该如何解决。我想这也是刘瑜写这些文章的目的所在。

不论是美国的民主,还是中国的民主,都是不完美的,但是就是因为这不完美,我们的制度才能不断在完善中进步。目前而言我们对于民主的观念比较淡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多公民权利得不到保障,加强自己的民主意识和观念,才是我们追求民主的正确方法。

历史大作——《文心雕龙》读后感1500字


《文心雕龙》读后感_历史大作读后感1500字

时至刘勰去世,将近十五个世纪,但是他的名字在现在并不陌生,他的作品《文心雕龙》更可以称得上是绝世大作。《文心雕龙》这种文学巨作顷刻间注入我的脑海,冲击着我的感官,我想,是刘勰的智慧洞彻了我的灵魂,让我在这一刻与之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勒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道,圣,人”流动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在这由外因到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在这和谐之圆的中心,我品味到两个字——体会,文学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灵性的融合。这样一来遵循这种思路的开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风光旖旎,芳草鲜美,惊奇迭现的精美文字景观中,感性地滋养自己文学的灵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缤纷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贵的文学“灌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柔情似水地掀开了文学神秘的面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发出历史性洪钟巨响...。当我站在《文心雕龙》的高度重新去细细体会,品味文学,我发现了文学的真实足以穿透时空,足以穿透心灵。

诚然,《文心雕龙》用将古典的才智和韵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它有关写作的具体建议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它有关文学批评的精辟见解比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斌”和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都更具深度和广度。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龙》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达了一种文学观。这是我从未思考过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却把它那么清晰地渗透在它的作品中。刘勰的文学观,视文学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他把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巧妙地结合,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去审视这三者的因果循环。这一观点为中国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文学和文学的活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文的诉求。刘勰通过对文学外因的追溯,把文学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过揭示文学的内因,把文学的创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兆世之言》曾写:“模仿、表现、甚至表达这类概念永远不会改变文学的从属地位,也就是说文学总是晚于又仅次于“原作”(就表达而言,“原作”就是思想状态)。”刘勰的文学观摆脱了这种缺陷,因为刘勰把文学看作是宇宙呈现过程的必要阶段,用刘勰的话讲就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我是这样理解的:文学既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纽带,又是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读书笔记.而它们相应的也是文学的根源。我们不必穿洋过海,但是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却可以身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当胸生成云,决眦入归鸟” 的泰山极顶,还有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你可以在梅雨潭边陶醉于朱自清描述的绿色,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话;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簪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为文学增添了一笔耀眼的亮色。

《文心雕龙》在整个文学史上,在整个文学发展过程中,应该算是一座里程碑了。我想刘勰正在通过《文心雕龙》与我们共鸣,给我们带来最直接震撼。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民主的历史》读后感1500字》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历史水浒传读后感15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