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一个读书笔记

一个读书笔记

《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读书笔记及读后感2000字。

古人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完相关作品以后,相信心中会有不少的心得,这是感触是非常难得的,它是我们去写作读书笔记的宝贵素材。读书笔记你知道怎么写更好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读书笔记及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读书笔记及读后感2000字:

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为了活出自己。如果你有幸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告知这一点,并身体力行,那么你或许会有一个非常不同的人生起点。活出自我篇依次讲述命运、自我、关系、动力、思维、身体、情感。

导读:第三章——关系

关系,即命运。命运,就是你遇见了谁。遇见谁,我们容易认为是外在力量决定的命运,但现实常常是我们内心投射的结果。王阳明心学思想里“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也旨在说明要达到对事物的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然而,看任何一个关于人的问题,无论看自己,还是看别人,我们都可以试着从关系的角度去思考:这个人这样做,是在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性格,是你的内在关系模式:

性格,在关系中形成;性格,在关系中展现;性格,在关系中改变。

形成:

你最初的重要客体构建的关系,会内化到你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内在的关系模式,这就是性格、人格或自我。也就是说,性格是在关系中形成的。

呈现:

你在新的关系中,总是寻求将你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进来,想把它变成符合你内在关系模式的关系。也就是说,你6岁前和父母等人建立的关系模式,会导致你不断地重复构建类似的关系模式,这就构成了命运。

改变:

当你在成长中,有了新的关系,你想重复你的内在关系模式,而对方也想重复他的内在关系模式,两个人便会持续地进行较量。这就意味着,新的关系会提供改变的可能。如果你可以认识自己内在关系模式,而在关系中充分疗愈了自己的内心,那么“性格,在关系中疗愈”就能实现。

相关解释:

*最初建立客体关系时间一般在3岁前开始,而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性格)是在6岁前定型的。

*与客体(object)相对应的词语是主体(subject)或自体(self)。对任何人而言,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主体,那就是自己。当你产生意愿、情感、行为时指向的对象,称为客体(人或物)。

*最初的重要客体首先有三个:妈妈的乳房、妈妈和爸爸。其他在你小时候出现的重要的人和物,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物和一直陪伴你的公仔等,都可能成为你重要的客体。

*客体关系理论特别重视母亲的乳房,妈妈如何哺乳是一个生命的头号原初关系,极为关键。

如何构建健康的关系:

在关系中,我们会玩各种自恋的游戏,去追逐“我是对的”“我比你强”这种自恋感,权力斗争无处不在。可是一旦有人在不破坏我们自恋的情况下,和我们构建了基本平等的关系,我们会发现,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这种关系,也是最舒服的。构建平等的关系可概括三点:

(1)形成从关系的角度看问题,知道当下的关系模式都是内在关系模式的展现,而内在关系模式则是内化了童年的关系模式的结果。

(2)当和对方的互动有问题时,可以从观点之争中跳出来,指出对方互动中的心理逻辑,点破他试图构建的内在关系模式。

(3)尊重事实,化解情绪,转而去构建平等的关系模式。

关系,就是一切:

人都希望被看见,这是一种极为本质的需求。在电影《阿凡达》中,男女主角常说的一句话:“ISEEYOU(我看见你了。)而看见,就是爱。你存在,所以我存在。任何一个人,如果体验过爱,也体验过彻骨的孤独,都会深刻地懂得这个道理。

当你有意识地去感受对方的感受,并给予回应时,对方也就会觉得,“我被看见了”。当你全神贯注地关注一个人时,心灵感应发生的概率就高了很多。感受到对方的感受,甚至是两个人之间发生深度的心电感应,这有着深刻的意义。在这种时刻,自我的壳好像被打破了,我的感受传递给了你。读书笔记·两个人,或两个生命体之间,好像建立了一种联结。而在这一刻,“我”和“你”仿佛都消失了一样。有了这种感觉出现,才叫“爱”吧。当爱发生时,自我就可以被放下了。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发生的过程,并且未必能彻底完成。

爱的彻底完成,就意味着,“我”的存在彻底被“你”证明了,反过来也一样,“你”的存在,彻底被“我”证明了。所以说,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

读后感:

对于任何人而言,关系都十分重要。每一段关系,每一种关系,都如同自己心灵的镜子。我们能够在关系中照见自己,了解自己,淬炼自己,疗愈自己。看到自己是如何把自己内在心灵投射到外在关系中。了解自己的模式,就可以选择如何在关系中修炼自己。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有一句名言:“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者。学习在爱中成长,在爱里获得滋养与疗愈。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读书笔记


这几天,我看了一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要完善自己、孝敬长辈、在校园里要尊敬家长特别是《小鬼当家》这一篇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因为这个小女孩卓佳的爸爸妈妈没有能力让这个家变得更加幸福。但卓佳为父母做出了许许多多的贡献,这使她自己也很快乐,其实,我也做过这样的事。
记得有一次,爸爸的脚被石头划破了,走路一瘸一拐的,还哎呀,哎呀地叫个不停,看到爸爸这个痛苦的样子,我和妈妈的心也疼痛起来。我想:爸爸的伤口这么深,肯定需要药,我还是赶快去给他买药吧!我趁着爸爸妈妈没注意,就拿着自己的零花钱,走出家门,来到药店,买了几种药水。回家后,我对爸爸说:爸爸,我来给您当一次小医生吧!我拿了一个棉花棒,在爸爸的脚上又涂又擦。突然,爸爸大叫了一声,我赶紧停了下来,一边轻轻地揉,一边对爸爸说:爸爸,疼吗?我会帮您擦得轻一点的。就这样,我天天帮爸爸当小医生,爸爸脚上的伤也慢慢好了。这时候,爸爸和妈妈都夸我长大了,懂事了。
从此以后,我懂得了孝敬父母,从一点一滴。无论是给父母倒了杯水,敲敲背,就能让父母开心。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讲了许多关于美好品质的人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第一章自强中的《成长之路》这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著名音乐制作人吴宗宪的音乐制片公司。有一个从小爱好音乐的人,在小时候表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望子成龙的妈妈东拼西凑,为他买了架钢琴,这个年轻人便边玩钢琴,边挖掘自己的音乐潜力。高中毕业后,他不仅考不上大学,在打工时还被餐店老板赶出过店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音乐伯乐吴宗宪挑中,进了吴宗宪的公司,当了吴宗宪的音乐制片助理。虽然他写的歌吴宗宪并不喜欢,大牌歌星也觉得他写的歌太稀奇古怪,他却依然坚持后来,吴宗宪给了他一个机会,让他10天之内写出50首歌,再挑10首自己唱终于,他的第一张专辑问世了,顿时引起歌坛的一阵轰动,很快,他的第二张专辑也风靡全国。从此,他成了被无数歌迷狂热崇拜的当红明星--周杰伦。
周杰伦,这位原本默默无闻地写歌,并热爱音乐的人,由于自己的音乐天赋与自强不息的精神,使自己成了歌坛红星。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也拥有像周杰伦一样的音乐天赋,为什么许多人都在做着与音乐完全无关的工作,甚至有些还在捡破烂呢?那是因为他们没有人类最重要的品质之一-自强,坚持不懈。周杰伦之所以能红遍全国,风靡全国,不仅因为他拥有惊人的音乐天赋,更因为他拥有自强不息、不服输、失败了不气馁的精神品质。如果每个人都能拥有像周杰伦那样美好的品质,自强不息的精神,我相信,社会将更清廉,科技将更发达,生活将更美好!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本书,写了几十个有关美好品德、有道德的人的故事,不仅阐述了社会上的美好品质,也包含了许多不良行为,这些不良行为应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不能忽视那些不良行为带来的后果,也不能让美好的品德在这个发达的科技社会中消失。让我们行动起来,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以拥有美好品质的人作榜样,让那些行为、举止不文明的人改掉陋习,不要做不文明的公民了!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笔记2000字


幸福,什么是幸福?同样的问题有着不同的答案。我也曾经问过我自己,我在教师这个行业上,幸福吗?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天天要应对那些淘气顽皮,还不太懂事的孩子;还有可能遇到不明事理的家长,又或者纷繁杂乱的事情一次又一次打乱自己的教学计划,那种烦躁感、无力感充斥着身心,似乎看起来毫无幸福可言。
就在我晕头转向于这些杂务中,找不到方向的时候,经常唉声叹气的时候,一个前辈推荐《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书给我看,翻开书本,随着阅读的步步深入,陶老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从容淡定,平易亲切,以及他深刻的教育思想,给了我很多的人生启示。

那么,作为一个教师,如何去感受职业的幸福呢?我想,要做到以下几点:

1.懂得享受课堂舞台

做幸福教师,要懂得享受课堂这个舞台。课堂就是我们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我们个人的魅力与价值就是在这个舞台得到绽放的。如果我们把握好这个舞台,孩子们一定会因此而爱上我们,试问对于喜爱的人,他们又如何忍心去伤害呢?再说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齐痛苦、一齐欢乐,我们就会少了许多教学的焦虑和烦恼。

2.学会放松、放手

面对学生的屡次犯错,我们很多时候会头疼、烦躁,然后就会河东狮吼。如果有摄像机,把我们这份状态拍摄下来,我敢肯定,一定会让我们后怕。

其实我们是否可以放松一点,别太焦急让孩子们变成完美。试着去抱着一颗宽容的心,尝试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要学会赏识学生。在评价学生时,多一些鼓励,使学生时刻感到自信,尽管他只是一天不打架,他只是捡起了一块小纸屑;当学生犯错时,多给学生一些宽容,不要急着批评教育,可以尝试让他在你身旁站5分钟,让彼此都有情绪整理的时间,暴怒中的人说话往往是最伤人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去教育,相信话语会更有艺术感,至少我尝试了,也的确如此;当学生取得成绩时,别忘了给学生送上掌声,还能搞一些小花样,让孩子摸不着的惊喜,印象深刻,至少孩子犯错的频率就会减少了;当学生有疑难时,做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和真诚的朋友。别怕烦,别怕累,你及时处理的一丁点事情,可能让他感动不已;当学生大胆表现自己时,做学生最好的欣赏者。

总之,教师潜在的人格魅力会深深地感染学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时刻不忘对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宽容是阳光,她会让我们每个人拥有健康,拥有幸福。

3.找到教育上的盟友

做幸福的教师,要懂得找到教育上的盟友。这盟友,不仅是跟自己搭档的老师,还更应该是家长们。我自己也是一位家长,有哪位家长不希望多听好话。我们在跟家长沟通的时候,可以先肯定孩子正面的、积极的表现,然后在点出问题。点出问题只是第一步,最重要我们要告诉孩子,我们需要家长如何配合,并传授一定的方法。因为大部分家长还是愿意配合老师的,只是碍于方法的欠缺,无从做起。

4.知道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

我们得知道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懂得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不能操之过急。要清楚学生是在不断错误中成长的,当然允许自己偶尔的暴怒,但是一定要谨记,暴怒时候,请及时走开,让自己情绪稳定后,再去处理,千万不要让这错误的情绪牵引着你做出不理智的决定或说出伤害孩子的话。张爱玲说: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在学生犯错时,教师学会宽容的等等。

5.距离产生美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不一定非要蹲守班级,对孩子寸步不离。适当给予彼此距离,这距离也能产生美感。我读书后更深知不是一个带病上课,起早贪黑,不顾家人,一心工作的老师就是孩子喜欢的老师。

相反一个懂得享受生活,并引导孩子欣赏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的老师更受孩子的喜爱。所以我尝试在教室里插上美丽的花,孩子们除了有了美的享受外,上课眼睛也比以往的亮了。这环境的影响真的不能忽视啊。这么下来,我们作为老师的,学会享受健康,享受业余生活,享受家庭的美满,享受孩子的欢乐,享受父母的唠叨,享受节假日一家人其乐融融,心情愉悦地回到工作岗位上,散发出来的正能量,不就是感染学生积极向上的元素吗?

我一直记得一句话“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光明”。与其我们在抱怨周遭世界的同时,抱怨孩子的反复犯错,不如尝试为孩子营造美丽的环境,舒适的环境,期待花开之时。

6.积累知识,成为孩子的偶像

其实,书中陶老师还说到了,做一位幸福的老师,知识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与其成为孩子们的敌人,不如成为他们的偶像。我们除了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作为基地,还得主动融入孩子们的生活,接触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有了这些前提,授课时候适当的时候带出这些热点,孩子们眼睛会闪闪发亮,点燃了他们的兴奋点,长久下来他们怎能不佩服我们呢?

最后,我觉得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始终做到从容淡定,宠辱不惊、淡泊名利,与经典为伴,与学生为友,多一些享受,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赏识,少一些责备;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求。真正做一个拥有“健康的身体,宁静的心灵,幸福的人生”的幸福教师!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书笔记2000字


我做过这样的梦,梦里有一个女人,躲在餐厅阴暗的角落,端着高脚杯,关注你,守望你,而你的视线却从未触及角落里那个忧伤的女人。脸庞的浓妆刻着苦泪的痕迹,我以为你会看见,我以为你会知晓,而你却从未留意寒风中那个暗自哭泣的女人。

也许每个人都是某个人的至爱,只是那个人从未提及她的执著,而不经事的你只顾追求自己的美好,忘记了角落里注视着自己的陌生目光。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时候,我哭了,一个女人,从她不经事的童年到生命的凋谢,十八载花开,十八次燕南,她依旧守望着他,等候着他,等候他送来相识已久的目光,等候他送来锁定生命的戒指,等候他送来凋零青春的一支白色玫瑰。

年华匆匆而逝,从满怀心事的童年,到烟雨蒙蒙的花季,再到颠沛流离的结局,她的生命仿佛只因他而存在,只因他而精彩,可那男人生命中却只有她划过的一丝快感,只有她带走的一支惨白的玫瑰,玫瑰谢了,心也死了,死在那个没有星光的夜晚,死在他从未停留的心上,除了他,谁还能在那里留下半点印迹?他却淡忘了,淡忘了那个扎马尾的女孩,淡忘了那些斑驳的血迹,多少次相逢,多少次等待,他从未想起。他给她钱,给她回忆,给她绝望,可那女人不是他嘴角的朱砂痣,也不是他胸前洒落的饭粒,她只是他眼前飘落的一片叶子,只是他脚边滑过的一粒细沙。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讲述的是一位作家郊游回来的时候,收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对这个女人他几乎一无所知,而那个女人却深深地爱着他,她了解他的全部,也许在他看来,信中所讲述的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对这女人来说,却是生命的全部。陌生的笔迹将一个女人凄凉的一生娓娓道来,她的喜怒哀乐,她的点点滴滴,零落在那几十页微黄的信笺纸上。那女人唯一的儿子死了,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拿起了笔,蘸着墨水,落下的每一笔都是她生命和爱情的印迹,有甜蜜的回忆,也有痛苦的剧情,而她没有抱怨,没有责备。

作家是一个风流倜傥的男人,他对每个女人都那样热情,那样温柔,在他眼中,也许爱情不过只是一场场风花雪月的表演,那男人把她当作街边的妓女,把她当作夜总会招摇的小姐。在万千人群中,在歌声飘摇的剧院,在灯光暧昧的夜总会,甚至只是一只搭在栏杆上的手,那女人都能认出他。而他,只识那女人曼妙的身姿,只识勾魂的眼神,即使站在他跟前,即使躺在他身边,他的目光依旧是那么陌生,那么遥远。

那天是他的生日,他收到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而那女人已经带着她的等候轻轻地离去;那天是他的生日,他的花瓶第一次空落落的,他的心也空落落的,无所谓快乐与无所谓悲伤;那天起,却不会再有人记起,不会再有人在他生日那天送上一束清香的白色玫瑰,读后感不会再有人给予他如此炽热而又不求结果的爱情;从那天起,那女人微弱的呼吸就此散去,那男人或许还能记起那些倏而忽逝的往昔,或许他自己也会就此老去。

我想人生就是一场充满偶然的戏剧,原本毫无瓜葛的两个人,因一次偶然的搬家纠缠在一起,就像墙角的一棵树和一根藤,藤紧紧地缠着树,顺着它高大威武的身躯蜿蜒上升,贪恋它,依偎它。而树却只识它的枝枝叶叶,只识那些慵懒的阳光,它舒展着肢体,从不肯低头看一眼盘在腰间的那株楚楚可怜的藤,它甚至不知道它。也是因为一个偶然的出现,男人恋上了她的母亲,那女人到了因斯布鲁克,在将行的那个晚上,她用尽了全部勇气,敲响了对面房间的铁门,却无人应答。

“从你的门口到我家一共四步路,我却走得疲惫不堪,就仿佛我在深深的雪地里跋涉了几个小时似的。”那四步路的距离就是他们一生的距离,她的一生也走得是那样的疲惫不堪。因为她的坚持,她回到了维也纳,每天她站在那男人的楼下,守望着他房间里微弱的灯光。某个晚上,她引起了他的注意,并最终委身于他,那三个暧昧的夜晚是那女人生命中最灿烂的时间。可那男人却总是在她最幸福的时候离开,归来就再也想不起那个爱他的女人。

如果不是那女人的胆怯软弱,如果她能说出沉积在心里的话语,如果他能在离开的时候带上她,如果……这一切的一切都将被改写。然而,生命中没有如果,那女人的儿子死了,她也死了,那根依偎在那男人躯干上的常春藤枯萎了,轻风捎来了干枯的叶子,他摊开微黄的信笺,故事也就尘埃落定了。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曾经我和你如此接近,你吻过我的发稍,牵过我的手,我哒哒的马蹄从未惊醒过你紧闭的心扉,在你繁星满天的夜空里,我只是微不起眼的一颗,在你落英缤纷的小道上,我只是一片细小分明的枯叶,或许在那男人看完那封信的时候,他会感到惋惜,他会感到自责,然而斯人已逝,早已挽不回他不曾珍惜的情谊。

那一年的寒风中,我画了很浓的妆,我以为你会看见我,关注我,然而,你只是走过,匆忙的走过,像一只没有双脚的鸟,从不肯回头,也从不肯停留。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书笔记2000字


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村庄,也可以成为重要历史进程的见证者,一个村庄的命运是中国命运的缩影,而一个个村庄的命运又恰恰构成了这个成长变化的国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书笔记2000字,欢迎阅读本文!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书笔记2000字一】

培云这个名字是我在2011新浪年度十大好书的榜单上发现的,当时作者的一本名为《自由在高处》的书名列其中。在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时,得知熊培云是一位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年轻学者、南开大学的教师。作者自己认为当年他本人最钟爱的个人作品其实是《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作为有着类似命运的同龄人,我产生了一读此书的兴趣。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是一个意思并不一目了然的书名,我的阅读欲望其实源于村庄,身为乡下人,我对于村庄和乡土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哪怕只是文字,相对而言,该书的英文名字似乎更为诗意My、Village,My、Country,我愿意将其译为我的故乡,我的祖国由一个村庄可见整个中国应该是该书的主旨了。

应该说我与熊培云有许多共同之处:七零年代初生在乡村、长在乡村,进县城读高中,读大学后走进城市、留在城市至今。我称自己为:活在城里的乡下人。我个人对于城乡差别有过切身的感触,也曾抱怨过命运的不公,希望自己能活得更好,为乡下人争气也曾是我的奋斗动力。所以,读熊培云的书我能时时产生共鸣,因为,我们都是失了土地的乡下人。

熊培云的村庄远在长江南岸的江西,有着我不熟悉的乡音民俗,我的村庄在华北平原,两个村庄相距遥远但在共同的国度里,却有着同样的命运,不能不说这命运关系于国家政治。政治课是我从小到大都从未真正学懂的一门功课。也许是男性与女性的不同,熊培云却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看到政治、从历史的风尘中梳理政治、从故乡一古棵树的命运来分析政治。在过去,政治历史方面的书我往往是读不进去的,也许有主观疏离的原因,但眼前的这本与乡村生活与农民命运相关的、扬扬四十多万字的书,值此过年的忙乱与喧嚣中,我却在年前年后的十几天中把它认真读完。

熊培云有着很好的中文功底,文笔很好,辞句的运用恰切而有力,文采飞扬、情理相融;也因为文学的影响吧,作者的时政分析常由感性的描述入手的,让人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也是与作者的教师职业有关系吧,熊老师擅用情境教学法,书中的每一个话题几乎都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现象、一种感受开始,然后带领读者一点点去挖掘埋藏于表象背后的原因。熊培云应该是个书痴,文史哲方面的书,他应该是读了不少,很多书他不但读了,而且印象很深,行文中常能引经据典、贯通古今。在大学校园里时常会有人感叹,学中文没有什么用,从熊培云这样的中文人身上,我们应该看到文学的熏陶会让你有一支好笔和一刻善感的心。单这两件宝就能帮你成就很多事情,而熊培云除此之外还有深远的忧思。熊培云既是性情中人,常感动于一草一木,同时他又善于思考,一人一事他不仅看到表面也看到内里和反面,回乡与村民一起打麻将的感受,让他得出农民素质足以自治的结论。熊培云是个文弱的书生、怀旧的诗人、默默的思想者。昨天在网上看了他的访谈视频,他不长于演讲,听他说话,不如读他的文字,笔是他更有力的工具。

熊培云很勇敢,在字里行间,他毫不避讳地表达了对当今政府的批评和不满:农民收割粮食,国家收割农民,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分治,使得市民与农民永远不能得到公平的待遇,从历史到今天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农民?看到故乡的衰败与荒芜,作者痛心疾首,预感到乡村建设是中国的当务之急,乡村不振兴,中国谈何富强!北京、上海不能代表整个中国。依据乡村现状,熊培云提出了他的一系列主张:把土地还给农民,盘活农村的宅基地,真正实现乡村民主与乡村自治、用国家财政和城市资源反哺农村建设。一句话:让农民在自己的村庄里过有尊严的生活。熊培云对自己性格的评价是:温和而又坚定。作者对政府的批评与建议也是温和而又坚定的。他关心时政、忧虑民生问题,但并不像一些政客那样动不动就暴跳如雷、振臂高呼极尽蛊惑,他说地每一句话都不疾不徐但却铿锵有力。

尤为可贵的是年轻的熊培云对故乡建设的贡献没有停留在文字与思想层面,近些年来他走遍故乡的山山水水、遍访各色各样的人与事,真诚地倾听与记录农民的心声,作为走进城市的乡下人,他视每一个农民为自己的亲人,自觉担当起为农民代言的责任。除此之外,在为家乡还能做些什么的问题上,熊培云选择了乡村图书馆建设。作为提笔进城的学子,熊培云一定是从文化阅读中受益颇多,于是想到提高农村人民的文化素养,让他们获得自救的意识与能力,或许是在真正帮助他们吧。如今以熊培云的名字命名的图书馆在九江市永修县一中落成。办图书馆这样的事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熊培云也确实在通过各种可能来吁求帮助。

在我家里,十三岁的女儿见我老是捧着这本大厚书在读,于是凑过来打听:这本书好看吗?在听了我对于这书、这作者和乡村图书馆的介绍后,她积极地表示:咱们也捐些书吧!举目四望,家里的书都是我们的宝贝,后来我们直接在当当定了一些适合少年儿童读的书寄往江西永修。这么做其实主要也是给自己一丝安慰。图书馆也是我个人喜欢的地方,办个图书馆也是我一个不敢发芽的梦想,如今,熊培云实现了它。我们都是乡下人,而熊培云是其中优秀的一个。

没有故乡的人寻找天堂,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作者的乡土情结在这句话里浓缩。一个有着浓重的乡土情结的学者,写就的这一本意在拯救故乡的书,让我也时时在内心里把目光投向北方那个生养了我的小村庄,乡村路带我回家的旋律弥漫于我此刻溢满乡愁的心。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书笔记2000字二】

幸福让人望穿秋水,不如意的事情总是不期而至,比起个人来,时代更容易犯错。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我的村庄,我的中国,像是一个行走于悬崖边缘只要不慎就会永劫不复的孩子的一声悲壮哀呼。到城里去,《打工女孩》中的吕清敏背负的不仅是一家人的期盼,而是一村人对外面世界的惊奇,更是中国社会许多打工者的不得不在没有归属感城市冰凉生活的无奈壮举。他们走了,城里人去了。城市青年上山下乡,土地价值显现。土地隐性溢出效应,城市化溢出效应,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农民还是农民,城市人便是农民的主人。老家的一亩三分地都也被烈强鬼子强行占据,回不到的故乡,谁的故乡不沦陷?土地又被政府变了戏法似得要了回去,以致于农民安身立命的生死符荡然无存。其实,农民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就是安身立命,不拖国家发展后退,还有什么比它来的更加实际踏实。

通常,除非通过高考或参军提干等几种方式变更其身份,农民之弟继续当农民直到社会开放了,农民才有机会升级为农民工。须臾,中国今天的官二代、富二代、红二代早在***、高考恢复年代就已经有雏形,只有党员,红色无产阶级的政治面貌才能是国家发展对象的潜力军,也就有更多的机会进入高一级单位,就机会平等都全被蔑视。甚至人人平等的高考,农场主把知识青年硬留于场地,活生生地烧完知识青年的青春烈火。小平同志的出现,才得以解决了很少的一部分。小平同志,你好!农民工进入城市的不适应、落差感,别人眼里社会分层中的最底层。但还继续秉承着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优良农村传统。

期许着能快速融入城市,成为城市人,生怕牵连城市风貌。农民工,城市GDp的主要贡献者,随着世界潮流步入城市,在他们背后是无尽的辛酸。即融不到城市,又回不到乡村,同在蓝天下,乡村仿佛是监禁和流放之地。显得格格不入。城乡户籍的二元结构制度,机械式地把农民排挤在外,难道农民不是中国公民。制度扭曲人性,着力改造社会,首先需要做的是改造关系,改造制度,而非改造人性。农民,待想回到故乡时,故乡不在。没有故乡的人寻找天堂,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他说,他的故乡就是天堂,好比落叶归根。他们说。

猪、牛、羊、狗,泥土、山川、河流,全部回归自然,回到农村,回家。生活真的是可以沉浸其中而又不必过得那样匆忙,观察,观察农村生活的静谧。王小波先生更是观察得细微。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农村生活猪牛羊狗的性交易被观察描写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随着社会各村庄的联系加强,性交易变成了性交伇。调皮的孩子更是喜欢让动物的性交失败,然后在一边沾沾自喜。顽皮的孩子啊!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不想被别人设置生活,相反,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更是连猪都不如。然,我们的乡村无须别人设置,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在自在开放。

乡村,更是要让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辩证法体现在之上,自在生长,不引起过分的关注,保持村庄独具特色。早在多年前的送文化下乡就完全在设置向下文化,农村不缺少文化。农村,有独特的乡村文化,何须送文化下乡。这一点,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就说得比较详尽。城里人去农村指着麦子说那是稻谷,可笑之极,在红旗下生长的孩子是如此娇惯。乡村居民天赋才智并不弱于城市人民,而其锻炼身心及其与自然接触的机会,是为城市所不及。

古今中外英雄豪杰、名将贤相、实业家、科学家出身于田间的甚多。一旦乡村人民接受教育,人才产生,未可限量。中国人的愚、穷、弱、私,完全无法强加在农民身上,中国农民的同质化,即使私心在时代发展中膨胀起来,农村邻里仍相互协助。国家、组织、机构无非只是一个具有相对领导性的团体,但一件事在社会运行的成功因素,往往是因为对某件事具有共同情感的个体而组成的临时性小团体,无关机械团体和有机团体。

嘲笑,是庶民对一个荒诞年代最轻松也最直接的反抗,没有比嘲笑更反动的了。政治权利机构,于农村代表权力机构的村委会,协调村庄各事项的顺利运行。这也是上头安排的政治任务。于生活中,村委会的作用极其渺小。族长权力,爸爸式权力,农村克里斯马都可以一一解决问题,且言欢意合。对于村委会处理事情的不公,平民有的也只是嘲笑。当一届换取另一届的时候,平民为其吊诡,其他的也只是云淡风轻。政治的不置可否,无关农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我挑水,你耕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农忙时大家相互帮组,好像是***遗留下来的自主公社,不同的是,不上交公粮。助人自助,希冀于有一个大丰收。闲暇时便偶尔聚在一起谈笑,你家的猪有多大了,我儿子今年考上了大学。其实农村之间的交流是你传我,我传你,是个极其熟悉的社会,大家不必多说,都略知一二。闲言碎语后,继续为各家的生计忙碌。

政治、经济对于农村的村民遥不可及。只有把一切大致还原到农村具体的生活中来,村庄才可展现它宁静和静谧的独特面貌。炊烟袅袅中的一日三餐是为其丈夫农活归来后的盛宴,全部的感情都融入一饭一菜中,没有大多的言语,就足矣。儿时玩伴一起游戏,各具声色,全是游戏高手。放学,山坡割草,追逐牛羊。一起谋划怎样去偷别人家的果实,全部计谋成功,那些老谋深算,照样被一群小孩算计,哈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我们用手和袖子横着擦鼻涕的年代,鼻涕的味道都是甜的。因为膝盖自己会长好,而衣服不会,摔倒了父母起先问的就是衣服摔烂没有。看到如今孩子的各种琳琅满目的餐巾纸和服装,总会找到一个相反的熟悉场景。那一些似曾相识的场景总会让人激动不已,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回不去,回不去的村庄,回不去的小时候,地方如何记忆。

在这样一个时代,强者总是不遗余力地驯服弱者,希望他们毕恭毕敬,然而所有的苦难无一不在重申。如果不能保卫自己,弱者对强者的尊敬从来都是一文不值。保卫村庄,捍卫村庄。然则隐形因素,国家GDp、城市化、全球化无一例外都在窥视着农村一隅,希望从中捞取黄金,抵制反抗浮光掠影。强权之下,少数人奋起反击,为灵魂努力征战,多数人隐忍苟安,为肉体尽责繁衍,也算是人类社会中的常态。回不到的故乡,故乡也沦陷。呼吁庶民对故乡仅存的灵魂捍卫。人终究有自私自利或自我保护的本性,否则人就不能生存。故乡,天堂。

这一种臃肿不协调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形态,也许很多年后会因速度过快反而拖国家后腿。没有乡村的现代化和城市化是危险的,这不只是在于来自乡村的一些朴素观念可以哺育城市,还在于乡村可以分解城市的极端化发展,避免它们膨胀成一个硕大的怪胎。正如陈文茜《只剩一个角落的繁华》里说,发展的脚步慢一些,再慢一点,不然,时代跟不上,灵魂赶不上。不慢,恐怕就不会出现一个繁华的角落。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枕边书,历时一个多月,完毕,足以恩泽众生灵魂的无私无欲。回不去的故乡,回不去的童年,希冀在天堂寻到故乡,找回童年。

《一个苹果》读书笔记


最近我们学习了《一个苹果》这篇课文,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被文中那种浓浓的战友间的关爱之情深深地感动了。

《一个苹果》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上甘岭战役中发生在一个防空洞里的故事。在防空洞里有八位志愿军战士,在缺水几天的恶劣环境下,得到了一名火线运输员克服艰难险阻捡来的一个苹果。但这颗来之不易的苹果,在极度需要补充水分的战士面前竟然失去了诱惑!连伤病员都不忍心去碰这个苹果!最后在连长的命令下,一人咬一口,当苹果再次传到连长手中时,竟然还有大半个!

一个小小的苹果,连我这个小学生一口气都能吃下两三个。而八个大男人,竟连一个小小的苹果也没吃完!不是他们吃不下,而是他们想把死亡的威胁留给自己,把生存的希望留给战友们,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呀!由此我想起了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要犹豫半天;在路上,有老人摔倒,还要找人拍照才敢把老人扶起来;在学校,有同学出丑了,大家哈哈大笑,却没人去安慰他;同学间弄丢了玩具和课外书,竟索要三倍、四倍的赔偿;有些人尽情享受着父母的爱,却不曾问过:爸爸、妈妈,你们累了吗?工作很辛苦吧?有些人看到父母年老,不能再帮助他了,就将他们逐出家门,流浪在街头

这就是现在的有些人,对自己的家人,对最亲近的人,竟然是这样的一种冷漠无情,难道他们的心中就没有一丝爱心吗?想想那些上甘岭的战士,在那样的环境下依旧团结互助,这种精神不正是现在的有些人所缺失的吗?

不要再为让座这种小事犹豫不决、大打出手了;不要再对同学不闻不问、冷语相向了;不要再让父母发出父母的心在儿女身上,儿女的心在石头身上的悲伤感慨了。想想《一个苹果》的故事吧,我们应该像这八位战士一样,互相帮助、互相关怀,让世界充满爱,让生活更美好!

《请尊重一个姑娘的努力》读书笔记及感悟


初次看见老杨的文章是在微信公众号里,从此之后,一个异国他乡的勇敢姑娘便深得我的欣赏和喜欢。

买《请尊重一个姑娘的努力》这本书之前,我已经默默关注她一年多的时间,现在,她又出了一本新书《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在她的公众号里,每一篇文章我都会去读,而她出的两本书,虽说是将她所有的文章整合到了一起。但我还是想要再读她的文字,再体会她个人的英雄主义,尽可能了解她一路走来的点滴。大概这就是一个被喜欢的作家所有的魅力吧!当然她的魅力是她个人魄力的外泄,没有人可以阻挡,除了她自己。

高中时候的自己很喜欢郭敬明,喜欢泡在图书馆读他的早期文学作品,也许同样是他的学生时代,所以他文字的感情常常为引起同感,不难说,我认为年纪相仿的人之间,当两个人产生共鸣的时候,其实很容易产生好感。至今我仍然记得不再喜欢郭敬明的原因,实质上是因为我无法再从他的文字里找到先前的好感,还感受出了他作品里浓浓的商业化趋向,我觉得甚是可惜和遗憾,就渐渐不再阅读他的书籍。对于老杨,一个同样在作品里穿插小广告的作家,我却没有伤感,反而是宽容和理解。偶而有些时候觉得广告词太过,心里就揪出一把汗。或许骨子里,我喜欢的作家应该是有独特风格而又没有功利心的。换做高中时期的我来阅读老杨的文字,或许就不会这么宽容和大度,而对郭敬明的态度,着实苛刻了些。但不管怎么样,一个作家应该有称述事实和引导社会风气朝阳的责任,因为他们的文字到了粉丝那里不知道引起多大的影响。若有不慎甚至引发一场犯罪活动。

很喜欢老杨在《请尊重一个姑娘的努力》里面的两句话:

1、努力从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努力,而是为了拥有更好的生活,能够保持持续向上的目标,生活才会是一部进化史。

2、我想要一种未来,和美好有关,而美好的人生,从来都不会降临在稀薄的生命里。我能够做的,只是别让生活太冷清。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读书笔记及读后感2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一个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