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我一定行的是24号刚刚上映的电影,是很具有潮汕特色的一部电影,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这篇爸我一定行的观后感一起欣赏!
说实在话,第一次看到该影片宣传推文,我是提不起兴趣的。单就片名而言,确实会赶走很多人,完全提不出观影兴趣。但我还是抱着一种不能因片名而错过一部好片的心态转发了。第二次是在票圈看到预告片,短短一分半钟剪得很精彩,当时便决定去看。现在看来,预告片确实比正片好上一百倍。
从宣传上来看,以首部潮汕电影为噱头,卖弄乡土情怀。借满满乡土情怀的家己人进行转发,不()得不说这是高招,如万二之首所说,《潮汕方言电影登陆全国,这次要带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去电影院!》的阅读量超过400万。我赞同调动家乡情绪,对电影本身是件好事,但应该没必要在事实上忽悠我吧。在此之前,2005年新加坡恐怖片《女佣》号称全球首部潮汕话电影,2012年独立电影《鮀恋》也以潮汕本土第一部电影的标签。现在又轮到你第一?欺负老实人嘛。事实也证明之前的想法正确。
说回正片,全程看完,一个字,尬。从演员演技到故事情节到文化精神,不是一般的尬,是很尬很尬。演员演技方面,除了水鸡几个老戏脚演技在线外,其他的都略显尴尬。369表演太过浮夸而不自然,其父很多地方还未能放开,如生气的时候,总感觉差一点点,使得很多情感表达不到位。故事情节方面,从一开始青春羞涩爱情风突然转到小人物辍学踏互联网风口逆袭再突然转到温情父子亲情风,主线似定非定,游离主题之外。文化精神方面,以潮汕文化元素,如英歌、拜神等,体现潮汕文化。就只是表现形式方面,至于再深处并无探析。至于潮汕文化宣传(我觉得该片不需要承此重任,但好像片方觉得自己做到了?),从人物起名就已令我十分恶心,如曹基,这种名字都能想出来!也是棒棒哒!再者,网红推个保健品,也是跟生男孩挂个勾,不知道这是在宣传文化呢?还是在加固外人对潮汕的刻板印象?这可能跟片方自身对潮汕文化的深究有限有关。
在没把故事讲好之前,就妄想把爱情、幽默、隔阂、关怀、创新等元素全部融合并体现出来。这是不现实的。电影就是电影,首先得有故事。是个故事得有人物和情节,人物需冲突,情节需波折。不然叫什么电影?再者,意在揭示潮汕现实生活和文化,却忘了生活和文化都是人类活动构成的,在刻画底层人物时,完全没能将潮汕人这种创新性和保守性、市侩性和包容性的冲突角色表现出来。
讲点片外的话。片方先是怪排片率低,又是说水军抹黑。一,无知名演员参演;二,故事概述一看就知道剧本一般,以潮汕为噱头也限制了受众面;三,仅凭一条推文和几条没人看的新闻,哪来的宣传力度。这种排片率怨不得别人。至于水军,大家讲讲道理,好就是好,大部分影评说的倒是在理。反倒是那些由不得别人说一句坏话的人和看似怨气重重的片方,似乎失去了我们潮汕人的格局和精气神。说什么别人拍电影辛苦,你行你上的,我承认我不行,但大家也不是都那么容易,几十块钱看个烂片倒不如吃顿好的。如果没有真作品硬实力,下一次哪来那么多情怀消费?
此致,敬礼。
观《爸,我一定行的》有感
原创: 许桂腾
主人公369出身贫寒,依靠父亲拖着小摊在路边卖肠粉和粿条养家。遗憾的是369沉溺游戏、打架逃课、读不成书,成绩很差,也和大部分人一样,在读书期间总会喜欢好看又会读书的女同学,她们身上总是自带迷人的光芒。369喜欢的女神小敏成绩优异,长得好看,也不会排斥和他交流。在读书阶段,人和人的身份和认知差异还基本不会体现,不会让人感到自卑和有距离感。
后来369开始去打工,去流水线上做厂工、去摩托店修理摩托、去学打英歌,历经各种心酸,还是未能找到理想的出路,只能还是留在家里啃老。而小敏则顺利地通过高考考上理想的大学,读完大学进入银行工作,整个人的形象和气质又上升了一个档次,后面也自然地和公司里的一个男生阿杰在一起,阿杰形象高大上,十分帅气。当369跑去深圳见他女神,迎接他的是小敏和阿杰,三个人在餐厅吃饭,小杰形象得体,举止大方,谈吐大气,相对下369显得不安和自卑,有些格格不入。
这也是身边很多真实例子的写照,学生时代很多成绩不好的同学都会暗恋好看的学霸同学。成绩差的同学在初中或者高中毕业就没继续升学了,而暗恋的学霸却继续升学读高中上大学,由于环境的差异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两者之间的认知也会开始拉开,大概率两个人再次见面的时候,话题会变少,想法也会不同,在一起的机会更是渺茫。在这个宝贵的二十多岁的时光里,小敏始终处在向上的状态,而369则是停滞不前的,两个人的条件也在进一步地拉开,小敏外形更加好看,物质收入也比369高,认知和见识方面一点都不亚于369甚至高出几个档次,这个时候的实力状态已经失去平衡了,再也不像读书阶段的时候那般纯粹简单了,这个时候两个人基本失去了走到一起的可能了。
影片中的父亲在369成长的过程,也给他灌输了很多道理,无奈处于青春期的369根本听不下,其实主要也是迷茫和无奈,因为确实成绩基础很差,落下的功课太多,而外界的诱惑又很大,谁的青春不想玩不想谈恋爱不想疯?
后来369跑去深圳摸爬打滚,但还是混不出什么名单,没有学历没有专业能力没有资本和人脉想在外面混出一片天,太难太难了。影片的最后,369的父亲拿出一笔存折想支持369再出去外面闯荡,不过369没敢拿,毕竟这是父亲全部的积蓄,太贵重了。对于很多家庭环境不好的年轻人,家庭的积蓄一般都是父母的血汗钱用来养老的,如果想创业做生意基本都只能自己想办法,不敢动父母的积蓄,他们明白一旦这笔钱亏了,就会连累父母,影响他们后半生的生活。穷二代的试错成本太高了,要考虑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没背景没资源一切都只能靠自己。而富二代们的试错成本则相对比较低,而且如今富二代们接受的教育资源更好,所处的环境也更加便利化,依靠父辈的人脉、经验和财力相对容易可以使得事业有个好的开始。
影片最后直接出现369和他父亲在深圳开了一家牛肉火锅店,而且生意十分火爆。不是说这个不现实,肯定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可能,只能说是几率太小。但是电影的结局毕竟总要完美些,给人们多一些希望和慰藉。
阶层固化越来越严重,向上通道越来越窄、向下通道越来越广。如今富人的资产增值速度已经远远超过穷人的劳动增值速度,也就是有些人即使不工作他的收入也会比有些人付出劳动的收入高。普通人如何逆袭,如何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奋斗肯定是要继续的,而且在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那么几次改变人生的机会,如果家境穷困的年轻人都未能抓住,真的就容易掉进一个死循环。
看清生活的本质,也要热爱它。不要悲观,坚持自己的信仰,相信奋斗的意义,既然过不上舒适的躺赢生活,那么就过精彩刺激的反弹人生吧!
今天我看了一幅既搞笑而又感受颇为深刻的图片,让我来给大家来说一说吧!
这张图片的名字为《这段木头一定有虫》,说的是有一位伐木者来到丛林中伐木,嘴里叼着一根烟,拿着一把斧头,向大树砍去,这时,一只啄木鸟落在了那人的肩膀上,仔细地观察着那人木头一样的脑袋,并说:“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
这张图片的含义犹如那只啄木鸟所说的一样: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砍伐树木的人的脑袋就像一段木头,脑袋里是充满了金钱虫正在侵蚀,脑袋里的那些道德部分正在被侵蚀,为了那几十块钱,破坏了山林,真是不值得啊!他们的脑袋一时被金钱冲昏了头脑。其实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破坏环境的事例,比如2002年,位于南京东郊聚宝山的一块开发用地曾拍出9.11亿元的天价,被人们俗称为”911天价地块”。 2004年,这块地上近3万平方米的树木被南京建辉房地产开发公司组织工人非法砍伐,”砍”出南京近年最大毁林案,聚宝山的“绿肺”严重受损。虽然说我们身边是离不开树,平时的纸使用树来制造,还有用的一次性筷子都是用树来制造,但树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节制的开采。如果我们不加节制的开采就会造成资源危机。为我子孙后代留一片好的环境吧!
最后我在这呼吁:保护我们的地球,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今年一定要嫁出去》观后感
《今年一定要嫁出去》,一部很简单的小成本电影,呵呵,斯琴高娃饰演一个有点着急的催嫁的妈妈,岁月似乎没有在她脸上留下多少痕迹啊,好奇她是否注射了什么还是仅仅由于化妆师的功劳呢?至于其他,那只鹩哥很尽职呢,李颖嫁人,赶快嫁人,家中如果也有一只,聊以解闷,该很有趣。
至于大肆渲染的剩女,未免矫情?!有多少剩女就有多少剩男啊。剩男大大多于剩女吧?我以为。
现在,也不知为啥那么多人要上相亲节目去找爱,电影里就有类似反映--------现代生活究竟出现了啥问题?为啥有那么多在我看来绝对属于矫情的现象的存在?呵呵,不知道了,现代病啊,早已使人异化。
很喜欢那个漫画穿插的表现形式,不错啊!
胖胖的助理弟弟似乎有点不给力,爱情上,现实生活中已经不时新什么欲言又止和欲语还休了,所以,阿米尔,冲啊!
但是胖助理的一句话我倒记住了,100年以后,谁比谁大几岁,谁比谁皱纹更多,有什么要紧呐,所以,无论年轻人啊还是中老年人啊,看准了,双方都我愿意了,就冲吧。
观《虎妈猫爸》有感
王 童
现代生活五光十色,各类信息纷至沓来,不经意间的诱惑让你躲闪不及。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收视率节节攀升,我也随波逐流地加入了追剧的行列。该剧聚焦时下孩子幼升小、学区房、兴趣班、隔代教育等种种热议话题并十分生动地进行了演示,一些真实反映生活的故事情节,使我产生了共鸣,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如何才能教育出一个健康快乐、学习又拔尖的孩子。
作为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妈妈,我深有感触,《虎妈猫爸》试图揭示的一系列焦点现象,都是我前段时间遇到和时常不得不劳神思虑的问题,诸如:幼升小、兴趣班、隔代教育等等。
赵薇饰演的毕胜男,是一位望女成凤,严厉要求女儿的狠角色,堪称标准的"中国虎妈",其超乎寻常的严厉令人敬而远之。如此这般的行为举止和意愿,倒是道出了很多妈妈们的心声,作为电视剧的场景情节,的确夸张了一点,但都是出自对孩子的爱,有道是:棒头出孝子、狠招出乖女,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这种爱女心切、育女心诚的种种行为虽有极端倾向,甚或有暴戾之嫌,却也引发着一些迫不得已的共鸣。也让我们对这位妈妈的教育方法心生不满,难道对待孩子的教育就非要使用威武施暴之"虎"的方式吗?
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致力于下一代人的教育成为攻坚之战,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人中龙凤。于是,很多家长费尽心思为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和特长班,增加作业和练习时间,而孩子却牺牲了原本可以休息、娱乐的周末。虽然我也知道这样不妥,可是看到其他家长给孩子们报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在攀比心态的驱使下,最终我还是给孩子报了两三个学习班。一到周末,就穿梭于各种学习班中,乐此不疲,说白了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虽然国家早已提出"素质教育",但从各位家长们不辞劳苦地为孩子们奔波的实情,可以看出现实的中国教育现状还是重成绩轻素质。这种思想根深蒂固,我虽然也在不停地抱怨,不断地挣扎,但又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
对于"虎式教育",我不完全赞同,尽管我给女儿报了舞蹈班、美术班还有写作班,但都是以孩子的兴趣为导向,没有强迫性的要求她必须这样或者那样,比如报了班以后就必须要成为舞蹈家、成为画家、成为作家什么的。对于"虎式教育"中的从幼儿园起每天把课程表从起床排满至睡觉前,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孩子毕竟是孩子,玩耍是孩子的天性,长身体和长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孩提时代尤其如此,孩子能够在玩耍的过程中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如果纯粹是为了学习而学习,那孩子不就成了读书的痴呆、学习的机器了吗?试想,只是一味地学习,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大学毕业将近二十年的时间,等孩子长大成人后对于社会茫然不知,做事情不知所措,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于家庭、于个人、于社会还有什么功利功德可言呢?
"虎妈猫爸"哪个比较好?这似乎就像是一个甜豆腐脑和咸豆腐脑的命题。老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新思想告诉我们用爱浇灌才能培养出健康优秀的孩子。其实,这个选择本身就是个逻辑错误的设定,虎妈不是说她就是个剥夺孩子快乐童年的杀手,而猫爸也不是个一味溺爱孩子的"好爸爸",更多时候,两者之间没法一刀切。从某种意义上说,两种做派需要有个平衡,事物的两个方面各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先决条件,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一个度,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如果非要做出一种选择,我想大多数人仍然愿意选择被人诟病较多的"虎妈式教育".关于"虎式教育"弊病的例子不胜枚举,让孩子成天练习、抑或对孩子的错误绝不包容,甚至动辄打骂。多半在这种故事中,虎妈俨然一个童年的终结者。
作为一种艺术形象,《虎妈猫爸》中的虎妈和猫爸,无疑是一种行为和观念的代言者,他们被导演推至台上,人前被说三道四,人后被毀誉褒贬,正是因了角色担当的反差而彰显出社会伦理的启迪与教化,从这一点而言,虎妈和猫爸殊途同归而相得益彰,也正是从这一点而言,我们不得不由衷地为他们点赞了。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观后感
原创: 小桥流水
还没有出国门的我,对于西方文化和制度的向往,非常感兴趣。一直想读有关欧洲人文历史,这次刚好在手机阅读器上豆瓣评分最高《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相信对于豆瓣评分,看电影的都很清楚,评分越高,电影越贴近生活,越反应社会和人文现象,对于想要阅读,不知道读什么书籍,选择豆瓣评分高的直接阅读,也是一种方式。这本书内容是欧洲演进从几个维度展开,然后每个维度面临问题,不断演进过程。
对于欧洲历史,首先从古希腊文明、罗马共和国,雅典民主制度,每个文明的演进,包含着一定文化祭奠。每个演进过程大部分来自于贵族和平民之间斗争。等有宗教,宗教也进入斗争。斗争主要形式来自于战争。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同时,同时也给不同地方人民带来文化传播。文化传播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文字;二是、信奉的宗教,也就是信仰的理念;三、法律体制。对于文字我们可以以英国为例,在现在英国国土上,文字是由来自不同种族人群文字融合,最后形成英语,文字来源主要是拉丁文,其他欧洲国家文字源头大部分也主要来源于拉丁文。在拉丁文基础上,不同种族进行演进,然后形成自己种族,也就是现在不同国家文字。我们看德文,法文、意大利文,英文都是有字母组成,很多文字内容拼写相近。就好比中国台湾与大陆的文字,在共产党解放中国后,确定简体字为国民用字,台湾依然用繁体字。两者文字根源来源于中国文化的汉字。
欧洲宗教主要是天主教、新教、伊斯兰教等,不同宗教之间进行博弈,同样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博弈,经过三十年宗教战争,确立了天主教和新教同等的社会地位。每个宗教信仰的内容有所区别,人民人生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也自然不同,文化的差异,也直接和间接影响国内的法律制定,以及国际上文化之间的竞争。在法律上不同国家人民信仰不同,以及统治者不同治国方针,最终形成不同的宪法。我们举英国为例,英国首相权利受到国会影响,英国的司法独立于宗教和首相,在司法上可以更独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英国脱欧事件,首相想脱欧,但是国会不批准,方案一直不能落地,导致脱欧进程不断发生变化。
同样我们可以在欧洲文化上,看到人类为了追求公平、自由、民主所产生的智慧。欧洲在封建时代主要是世袭制,比如一个地主,他死后地位和财富会传承给长子,长子死后给长子的长子。家族在原来基础上不断壮大,穷富差距越来越大,让社会在上百年都很难在出生上平等。当这问题不断出现后,国家颁布法令去除世袭制,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地主有50亩地,有两个孩子,不在由长子继承,而是对半分,两个孩子各25亩,等两个孩子分别又生了两个孩子,也就12.5亩地,在封建时代一般不止两个孩子,财产分割可以更快。当分割几代,再有钱的地主,也会逐渐变成中产以及普通的公民。我们从历史上,来看现代,我们就会发现现在中国法律继承法就是子女对半分父母财产。同样也极少看到我们身边超过四代人,第四代比第一代有更多财富的现象。这就是历史经验,给我们生活带来更多的公平。
当我们了解历史文化演进,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现代社会法律体系演进的规律,以及演进过程中各方的利益关系,在利益不断失衡下,会有那些演进方向,在接下来自己选择未来时,也有一个更清晰的方向。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是一部由约翰赫斯特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各位小伙伴们有没有看过这本书呢?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关于这本书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本书为澳大利亚历史学家约翰赫斯特为其学生编著的教材课本,主要围绕1800年的欧洲史展开,读来却没有课本的教条,对历史爱好者来说,比较适合入门阅读。主体以历史主线展开,分部分讲述正直,民生,科学等发展情况,有助于读者了解大体历史状况。
对我启发的一点是在其对欧洲各个国家相互战争的情况,不由让我联想到中国春秋战国的情况。同样是战火纷飞,群雄逐鹿,也同样的思想百家争鸣,技术大放异彩。这一点就会让我有些困惑了,抛却当代人的生活不谈,战争是否是有益于整个人类社会进程的加快呢?
当然,现代性的世界,以核威慑的几个国家,非到紧急关头,不会轻易爆发战争。但真的不会爆发麽?我想不一定。战争,迟早会有的。一旦某些国家可以反制核威慑以后或者找到另一个拥有话语权的独立适合居住的星球。一帆风顺的时局下,必然会有暗流涌动。当警醒:斗争或者保持竞争力是永恒发展的核心。对星球如此,对国家也是一样,对我们个人而言,同样。
别想一潭死水,那是留给死亡的,哦,也不一定,没有竞争力的鬼魂同样也不得快活。地狱和天堂,同样躲不开。
黏黏糊糊不干脆地读完这本书,其实内容很短,但是自己比较懒,所以说读的很黏糊,到最后自己也受不了了,花了几个小时把书读完了。
因为前面读的很多也不咋记得,而且自己对历史的基础知识也不是()那么多,所以整体印象不是很深刻。但是读到最后,有一个对比,说是欧洲为什么后来走在中国前面,其中的一个观点是中国绝对的中央集权,而欧洲几乎没有这种情况,仿佛整部历史都是小国、种族、番邦之间的你来我往的战争,有些像春秋战国的加长版,正是这种分成就了欧洲的文明;另外一点就是欧洲的君主,或者说整个社会一直都处于一种危机状态,各个角落都充斥着危机意识,这种危机意识成为了变革和进步的动力。当然这种危机来自于正直上的更迭,战争上你来我往,以及自然环境上的耕地少等等。
除此之外,几个收获是,有必要研究欧洲宗教,基督教,天主教,新教等,可以说是贯穿整个欧洲历史,是深深扎根于整个西方人的意识里的。
再者,是自我而言,鉴于欧洲成功是由于分裂以及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希望自己在自我修养上切不可被一种思想禁锢到底,希望是有思想斗争的状态,这样才能创造出新的自我。
整体而言,终于读完这本书,年度计划里的读书指标算是完成一小步了,虽然有点为了完成而完成的意思。可以开始下一本书啦,应该是三国演义和天龙八部。
非常好的一本书,结构清晰,条理性强,虽然很短,但是却讲的很透彻。前两章将欧洲历史打了个框架,而后面六章则是不断地往里面填充内容。这里主要做一下前两章的笔记整理。
在欧洲文明发端之初,它的组成元素有三:1.古希腊和罗马文化(这是一个简单,符合逻辑,能以数学表达的世界。)2.基督教-犹太教的一个奇特分支(这是个邪恶的世界,唯有耶稣能拯救它。)3.对罗马帝国进行侵略的日耳曼蛮族的战士文化(打仗是好玩的事。)这些看似天差地远的元素组合在一起,造就了欧洲的文明。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成为一位基督徒,或者说至少公开表态支持基督教会。这是三大元素的第一个连接:罗马帝国变成了基督教的天下。罗马帝国被日耳曼蛮族灭亡后,教会存亡下来,教皇和罗马帝王的角色平起平坐,治理麾下所有层级的文武百官。造成这个组合体的第二个连接:教会变成了罗马人的教会。罗马帝国崩灭后,教会把希腊和罗马的学术保存了下来,信奉基督的学者认为,古希腊和罗马的伟大哲学家与道德学家只触及了部分的真理,基督教教义才理所当然是完整的;不过,这些希腊哲学家可以作为引导,让大众走向真理,辨明真理。这是第三个连接:基督教会将希腊和罗马的智识成就保存下来。日耳曼蛮族是一群和特别的征服者,他们接受了被征服者的宗教。这是最后一个连接点:日耳曼蛮族支持基督教。
这个怪异的组合,维持了将近千年之久,从公元476年罗马帝国崩灭开始,直到1400年左右。历史学家称这段时期为中古时期或中世纪。
时至公元1400年,这个混合体开始分崩离析,它的分裂首先始于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改变在于不再使用古代知识来支持基督教会的神学,而是有许多学者,主要在教会体系之外,向往希腊和罗马在创造这些知识时的世界样貌而意图加以改造。他们并没有直接攻击基督教,他们的观点:宗教是个基本的存在,只是世界上还有更多的事情值得关注。宗教不该钳制生活和思想的一切,而这正是教会一贯的目的。文艺复兴的结果是,身处于某种文化和传统的人,靠着思想让自己迈入另一种文化和传统,一旦跨过这条分界线,你就永远不一样了。
文艺复兴是中世纪世界遭遇的第一个重大冲击,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是第二个,这回是对基督教会的直接攻击。宗教改革运动,是以《圣经》的训示和教诲为据,对罗马教廷进行改革的运动。它希望重塑早年的教会生活,这是一种反求诸己的宗教。宗教改革所带来的信息是:基督教并不是罗马人的宗教。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向过去看齐的运动,两者皆是意图将欧洲这个混合体的某个部分独立分离出来。文艺复兴着眼的是古希腊和罗马的智识成就,新教改革者则是频频回顾罗马教廷承袭罗马习性之前的基督教会。
相信进步,是17世纪科学革命的结果。这段时期是现代科学的发轫期,欧洲文化也从回顾演变为前瞻。科学革命之后,启蒙运动开始了。这场18世纪的智识运动,目的是发挥理性,将它运用在政府,道德观念,神学和社会的改造上。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成果,是汇整出一部百科全书。它的根本不同在于将理性用于一切事物,让知识领域里没有层次之分。启蒙运动的信息是:宗教是迷信。由理性取而代之,跟着理性和科学走,未来就有进步,带我们脱离黑暗,走向光明。
与之相反的是浪漫主义运动,浪漫主义运动崇尚感受,情绪以及所有强烈的情感,这场运动延烧整个欧洲,但尤以德意志地区为烈。德意志发展出的这些观念,是刻意针对法国启蒙运动观念而发。对于傲慢自大的法国知识分子关于理性的夸夸之眼,他们的答复是:穿上你的靴子走走路吧,走向平民百姓,走向农村耕田。浪漫主义的信息是:文明是人为的,它束缚了我们,局限了我们,唯有活在传统文化当中,你才算完整。浪漫主义带来的观点有高贵的野蛮人,也催生了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
浪漫主义崇尚情感,文化,民族主义和自由解放。与之背道而驰的是理性,科学和进步。这两股力量至今依然强劲,有时彼此强化,有时互相对立。在分裂着欧洲。
最近,电影《流浪地球》正在热映,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已经看过了,大家有没有想过关于未来的事情呢?如果太阳真的毁灭的话,人来真的会这样吗?在未来,我们会怎么生活呢?相信大家可以在《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未来史》中找到答案,小编整理了一篇网友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未来是什么样的?前些日子《流浪地球》似乎提出了一种假设,这部电影火热上映后,科幻似乎成为一时的潮流,我看着点击量飙升的科幻系列著作,内心忽然有点发怵,不知为何的升起一种抗拒,就像每每一处有人群蜂拥而至的时候,我总想在旁边先当一会儿的旁观者。或许这种感觉便能够解释为何把关于《流浪地球》的观后感一拖再拖?
但我的确也对科学会发展什么样产生了些兴趣,便下载了这本书来看,看完之后感觉有种郁气塞堵住胸口,让人隐隐生出些不痛快。书里描绘的,是一个不算花团锦簇的未来,相反的,全书充满着一种对未来世界可能存在的远虑与近忧的理智与冷静。
脑海中还萦绕着那句耳熟能详的话,科技改变生活,然后这本书告诉我,科技可能也在另一方面摧毁着我们的生活。
千万年前生存下来的适者以灵长类为首,工具的使用解放了我们的祖先在地上爬行的双手,于是人开始直立行走。华夏大地这片孕育文明的沃土之上,先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刀耕火种成为最原始的温暖,临水而居的初心比起诗情画意,更多的应是为了汲水与捕鱼。田垄上碧绿的菜畦,每一抹绿都凝着阳光下的汗滴。颠沛、流离以及辗转、迁徙。看完上下五千年的朝代变换,浮云悠悠,历史像是牛车轱辘慢慢的转。
合上书页,封皮上醒目的写着《古代史》。
随着科技逐渐发展,我们能看到的是牛车被浓烟滚滚的火车取代,如今铁轨上的高铁和动车,是古人瞠目结舌也想不到的飞快。高速公路如同一条条血脉把整张中国地图贯穿覆盖,张骞走过的丝绸之路,如今少了许多惊心动魄的色彩。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科技带来的便捷,电子信息、生物科技、人工智能,一个个带着新潮的词进入视线,我们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但未来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似乎又不能说的那么言之凿凿。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科技发展与能源密不可分。人口的激增、高耗能的产业,种种因素耗费着自然界的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能源。都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今的我们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却又远远不够。今天,我在地热温暖的屋子里玩着手机,这是千百年前的祖先们所不可想象的场景,这一画面的背后,是诸多流水生产线之功。
我们应当常怀忧虑,不是杞人忧天的长吁短叹,而是一种忧患意识,我们能够给我们的子孙,留下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无论如何,未来终将以我们意料之中,但又意想不到的种种姿态向我们走来。那时候,希望绿水青山犹在。
国强不易,且行且珍惜
——观《厉害了,我的国》有感
邬露益
"砰,砰,砰…"一声清脆的烟花声消失在五彩缤纷的夜空里,来不及好好欣赏美景,来不及好好举杯小酌,来不及好好施展一番笔墨,好多来不及…为何?只因烟花易逝,美好的事物总是稍纵即逝,在整个时光流逝的过程里,描绘好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热爱和珍惜承载自己的轨迹,至关重要。
八十多年前,湛蓝的夜色下更多的不是花灯、烟火,而是探照灯、炮火。自侵华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蓄意挑起战端以后,给中国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和浩劫。十四年的中日较量里,越来越少的中国人能在正月十五看到美丽的花灯、烟火了,而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看到更多的是自己的亲人背上抗战的行囊(远走他方),收到自己英雄儿女的遗物和提前写好的遗书(埋骨桑梓)。模模糊糊的远与近让战争年代无数的国人留下了永隔尘世的泪水。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后,南京城变成了毫无人性日本军队的"玩乐场",兽性日本军队把南京百姓当做"玩偶".当日本人拿着刺刀刺向玩偶时,玩偶不会感到疼,因为它毕竟是一个玩偶,可是玩偶的背后如果有一个在战争时期被父母偷偷保护起来的小孩子时,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幼小生命的安危完全取决于手持刺刀的日本人,小孩子是否能幸存?答案是:历史知道。
当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时候,当中国人民解放军队挥舞着胜利旗帜驶向北京城的时候,当被遗忘在不知哪个角落的敌我军队听到远方"战争结束了…"广播的时候,当蓬头垢面、面黄饥瘦的小男孩拿着树皮从湿臭粪坑里爬出来的时候,当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时候,我们也许不会意识到自此以后,我们的国家开始变得愈来愈强大,以至于让许多巍巍大国心存敬畏。
和平年代的现在,或许很大程度上不会发生战争,但我们更应该理性地去思考战争。如果发生了战争,怎样能够掌握主动权?在战争中如何让胜算更大?如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两字说的很明白:富强即国富民强,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如果连最基本的物质基础都得不到保障,战争一旦爆发,总体被动是必然的。
当我们乘坐着中国车驶上中国路,越过中国桥的时候,更应该去敬佩尊重那些为祖国基础事业默默做出巨大贡献的一线生产劳动者,是他们撑起了祖国的无数钢铁脊梁,是他们的不懈努力,增加了我们国家的硬实力。活在当下,居安思危,越是祖国走向强盛的时候,我们越是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2018年2月25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老兵李高山离世,去世前他眼泪不停地流…可能是他该与世长辞对家人依依不舍,或许是因为他该与自己曾经并肩作战的好兄弟见面难掩内心激动,也许是因为他再也看不到伟大祖国更加富强、繁荣、昌盛的时期!一想到这里,远方"砰砰砰…",又是一阵清脆的烟花声响彻大地,这次烟花放了不止一个,持续了很长时间,不仅形状各异,颜色也很迷人。
-- END --
《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
元宵佳节之际,一部振奋人心的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正式上映。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和成就,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要讲话,以纪录片的形式首次呈现在大银幕上。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影片将中国这五年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取得的伟大成就全方位一一呈现。影片中伴随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次次重要讲话,通过大量壮观恢弘的大规模航拍镜头展现了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超级工程的震撼影像以及背后的故事,在彰显国家实力的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埋头苦干、锐意进取的崇高精神。
影片中开篇便展现了震撼世界的港珠澳大桥以及大量的中交元素,作为一名中交人,我为之骄傲和自豪。在局"强、好、优"的发展战略格局中,我也看到了在做优运营商的道路上公司及自身依然存在的巨大差距,补课赶队势在必行。今年,我将继续认真学习贯彻局双代会及资产公司工作会会议精神,围绕公司大营销、大管理、大创新、大监督、大党建体系建设,盯问题、强治理、补短板,在增强业务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同时,着力提升工作执行力、确保工作落实效果,助推公司各项事业开启新局面、开辟新篇章。
物业管理部 于伯全
相信《观《爸,我一定行的》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成功一定有方法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