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张居正传读后感1000字

张居正传读后感1000字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1000字。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趁着自己的感触 ,最适合写一篇作品的读书笔记了!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张居正大传读后感1000字,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1000字,张居正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张居正大传读后感,欢迎阅读!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1】

近日读完朱东润先生著作《张居正大传》。

这部传记和《朱元璋传》、《李鸿章传》、《苏东坡传》并称为20世纪四大人物传记。

作者以翔实的历史资料,以明王朝内外政治斗争为背景,成功地勾画了一位殚精竭智、舍身为国的明代大政治家,其精明世故、谨小慎微、严于律已、力推改革不遗余力、呕心呖血的铁腕形象跃然纸上。

读后令人大呼痛快。

张居正出身于下层民众家庭,家族里没什么背景可言。

在那个被我们称为任官为亲的封建社会里,硬是凭着自己年少时便表现出来过人颖资,二十三岁便考得进士,进入皇城。

这里面有一个小插曲很有启发意义。

张居正由于才华出众,第一次参加乡试时年仅十三岁,凭他当时的表现,考中举人应是理所当然的事。

可当时的湖广巡抚为了让这个年轻人多些磨练,以便日后担得大任,故意没有让张居正考上。

而张居正并没有因为这一次失败就放弃努力。

没过三年,再次凭着自己的出色才华考得举人,而再过六年,他更是一举考得进士。

真是真金不怕火炼。

即便是那个黑暗年代,是人才也一定会出人头地。

而往后的成长历程,当年湖广巡抚也许是不经意间的这一安排,却使得张居正的成长显得更加稳重沉熟。

如果张居正从小便一帆风顺地走下来,没经历什么曲折坎坷,也许日后的张居正会是另一番光景呢。

张居正当时所处的明王朝正是内阁斗争十分激烈的时候。

几任内阁首辅与内阁成员之间关系不和,争斗你死我活。

张居正能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生存下来并且最终取得胜利,日后在内阁首辅位上一坐便是十年,得益于一个字,便是忍。

正因为忍,他主动和当时的高拱搞好关系,正因为忍,他也能和徐阶相处得关系融洽,也还是因为忍,他和当时的两任大太监严嵩、冯保都能相处得不错并在一定情况下还能得到二人的支持。

忍字拆解开来,便是心字头上一把刀。

在严酷复杂的政治斗争环境里,没到自己出山发言的时候,坚守一个忍字,而暗中苦练内功,积蓄力量,应该是保存自身力量、夺取最后胜利的最聪明的办法。

在当时那个环境,如果张居正在忍字上稍微有些偏差,招来的定是杀身之祸。

张居正作为一代伟大的政治家,其伟大之处,在于其为国舍身忘已的精神至始至终没有动摇过。

虽然后来张居正数次提出要隐身退位以保万全,而神宗皇帝没有同意。

但其在位的每一天,都是为公为忘私,尽心尽力的。

便是在病塌之上,这位老臣还在处理国事。

在为国家谋最大利益上,他甚至不惜与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皇室展开斗争。

为了节省国库开支,他驳回了皇后提出的为其寝宫修缮的要求,上书直言后宫刚刚修建不久,材料尚新,不需重新修饰。

这在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的时代,简直是一件被人认为发疯了的事。

张居正对其他官员要求严格,对自己以及自己的亲人更是如此。

没有因为自己做了大官,便利用职权为亲属谋求什么福利哪怕是便利。

比如其子要从京城回老家,有部属上书请张居正允许其子利用地方驿站,也算是一种待遇。

当时驿站已经成为国家和民众的一项沉重负担。

大小官吏都想从中沾国家的偏宜,有机会便利用驿站提供的饮食和马匹等交通服务,而最终这些负担由当地民众承担。

张居正,这位当时国家的最高当权者,硬是没有同意部属的请求,让其儿子自己骑驴从京城返回老家。

这种严于律已、不占国家偏宜的作风,着实令人敬佩。

令人感到愤怒又悲哀的是,这样一位肱股之臣,死后没几天,便被张居正身前悉心教导的皇帝神宗下令抄家,尽数剥去原来的各项荣誉称号。

而张家的几位子孙,也落得了个死的死,残的残的悲惨结局。

这样的结局,真是让人神共怒。

也难怪明王朝最终会走上灭亡的道路。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2】

记得去年暑假,从图书馆借过一本《明朝二十四臣》,翻过十之一二,不了了之,只记得明朝有张居正这么个人,还是某皇帝的老师等等,细致之处便记不清了。

当然,读读停停,这本书用去了我将近一个半月。

居正先生历经三朝,期间六十年,朝内朝外的大事不下百千件,另外朱东润先生为使佐证史实,大量引用史料,大约四分之一篇幅为文言引用,外加十分之一左右的文言套写,有时候读起来确实躁得很,只有静下心来,慢慢地读,了解居正为人为政之德,为人为政之私,为人为政之机,起伏蜗行二十五六载(以入朝为官起),掌权十年,懦弱残败的大明为此又光辉了几十年,苟延残喘了几十年,才慢慢地死去。

历史上的事情多种多样,但人性是不分朝代的,也无所谓过去现在。

读史使人明智,读人是为了弄明白历史为什么会一遍一遍的覆辙。

千端何有?必有其因。

小时候的天才儿童,二十岁左右便开始他的政治生涯。

年轻不知事,不敢迈步履;之后像明事,一步一脚泥,掉入大深坑,抱怨又反思,为嘛太朝气?艰难爬出来,小心加翼翼,左右顾瞭望,伸触探虚实,虽然走得慢,比跑依然强;轻易不随人,随人跟对人,只有当如此,行程缩几尺!不争人之先,当仁却不让,敢不与人争,敢担破天功,曲径上山顶,峰上松香浓!急流当勇退,怎奈势弄人?披荆斩棘路,杂草丛生处,草软生毒虫,冒险非要命,既知今如此,怎敢攀至此,峰顶风景美,万死不辞拒!

居正身后,神宗抄其家,夺其产。

居正家人要么自杀,要么被流放充军居正之魂,呜呜之声,我都听得真切!这都过去四百三十年了。

居正当政期间,在外北拒鞑靼,西抚藏佛;在内节俭开支,丈土赋税,精简人员,充盈国库驿站,不再是官僚蛀米之所,沿途百姓的负担减轻了;官僚考成法,按时按量办事,不再拖沓。

对于战事、国是,居正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水利等自己不通的方面,提拔有用之人,帮助减灾除患。

人无完人,千年如此。

在这掌权的十年间,有好多人因为弹劾居正,遭到罢黜,或者杖刑牢狱之灾。

在自己的事业上,居正也有过迷茫、无助,但凭借其善分析,善假势的突出能力,是自己走向历史的极致。

呵,千古再无张居正!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3】

看完了朱东润先生的《张居正大传》,眼泪直打转,终究落不下来,毕竟不是小儿女的分别吧。

看到他的死,看到夺谥夺荫,看到他后代的贞烈,心里真的很难过。

朱先生字字句句只是讲实情,讲他的精诚,他的实干,他的狭隘,他的失策,可谓不虚美不隐恶了。

然而这样的文字,多少年以后,还是让人心痛!这样真实的一个张居正,还是让人无限向往!

作者一直称呼传主为居正。

但看得出,这并不是假意亲切,实在是长期阅读史传、用文言写作养成的习惯。

朱东润先生是中文系的教授,但以他对传主的分析条贯来看,直称得上史家之笔了。

全书几乎没有重复无用处,史料之翔实简直不似两年内作得出的。

前面的伏笔一一埋下,关节处一一打通,到最后,当悲剧如意料中的排山倒海而来之时,其因由早已明了于读者心中,只是那抹哀痛并不曾因预知而消减。

于是无庸赘述的,最后两节只是讲情感,讲精诚,讲风骨。

政治手腕上,作者和居正的评价都是两个字:耐烦。

诚然,居正是现实的政治家,不是王莽、王安石那样的理想主义者。

首先是吏治,接着边防,然后节流,最后的大动作是一条编法。

循序渐进,不急不躁,居正是有着自己的规划和施政大纲的。

他懂得协调各方关系,在推行政策的基础上,尽量照顾权贵的利益以获得最多的支持。

然而他又有自己的原则,特别是节流和法令方面。

不论多么有才华,有手腕,他还是躲不了身后的悲剧。

或许明朝太大,惯性太大,早已不习惯于接受任何形式的改革。

看《万历十五年》就知道她的腐朽实在已从骨子里渗出,遍布全身,莫说只有居正一个人的十年,便是有整个神宗朝,也难万挽澜于既倒。

我佩服那种能把自身全部投入时代的大潮,让自身命运与天下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之人。

居正便是这样的人。

他是有着他感天动地的精诚的,否则不能以一人之力抵抗天下朝野的非议和不解,而坚持十年之久。

他要处理那么多政务,要应付繁琐的礼节,要靠书信下达政见,要照顾母亲、妻子和兄弟,要教育六个儿子,不是一个能力极强、信念坚定的人,决不能坚持下来。

我想他的精诚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是他对政权的热恋。

那是他唯一的情人。

当一种热情到了爱情的地步,他就欲罢不能了。

记得《大明宫词》中武则天也说过政权是我唯一的爱情,你让我现在放弃,这公平吗。

其次是他与世宗、神宗的感情。

世宗托孤,对于寻常朋友之间尚且难忍其悲,何况多少年共事的君臣呢?至于神宗,他是居正的孩子和学生,十年侍讲,朝夕相对,亦是难以割舍的。

当然,还有对国家的责任。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这正是居正曾引用过的。

我为这种抱负而热血沸腾。

居正的身后事那样惨烈。

夺谥,夺荫,夺官;长子敬修自杀;次子懋修自杀多次未遂,活到明末依然忠贞不二;曾孙同敞拒不降清,守着空城全了最后的大节。

这些,不能不说是受到居正的影响。

有人将居正比霍光,我以为,他们的身世固然惊人的相似,但霍光是由武帝朝激烈的战时政策改为昭、宣朝的休养生息,比之居正改变庞大帝国的惯性以求精进,实在简单了许多。

而从身后来看,居正比霍光所遭之祸稍轻,可见居正的手段。

个人修养方面,居正诚然有很多问题,这一点兴许不如霍光,但涉及国家的,如用人、法令上,他俩竟那样一致的无私和大度。

他俩的不周全处同在,没有给自己找一个能延续自己政策的接班人。

居正虽然有申时行,但申时行没有梦,他是个久谙官场之道的行家。

他能做的,是让国家免于动乱,而不是改革。

从懋修,多少能看出居正的心;从霍光,多少能看出居正的才;从袁督师,我们或许不必为居正痛惜太多了!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张居正大传 读后感(3)篇


张居正大传 读后感 第(1)篇

提起张居正,第一印象就是为王朝续命。本书介绍张居正经科举进入权力中心,年轻时官场历练,不满严党媚君乱政谢官归籍,游历三年心系天下,体察民间疾苦,后经历一系列政治动荡进入权力核心。巩固权力后,任人唯能,进行大改革。苦心经营十多年后,奇迹般地把弊病重生的大明朝治理得井井有条,形成中兴局面。其后病故,身败,家破,让人无不唏嘘。张居正是位有理想的实用主义者。任人用事处处体现了“不事虚文,务求实效”的原则。他专权,专权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的目的是要富国强兵。为了这个理想,他整顿吏治,改革财政收入,加强武备。不计个人荣辱,触及皇室贵族、地方地主阶层,甚至文官集团的利益。亲历前四任首辅均不得善终,他一心谋国,却没自己的身后事做安排。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多以流血开始,以流血结束。相比较,商鞅的幸运在于,车裂之后改革措施得以延续。对明朝而言,张居正最大的悲剧在于人亡政息。倒张运动中,各项善政悉数罢黜,万历中兴戛然而止。在一个没有原则的环境中,似乎无论怎么做,都没法保证制度的延续性。即使把改革措施制度化,然而制度亦可被皇权推翻。万历出于泄愤而倒张,容易让人理解。让人想不明白是万历为什么要停止各项改革呢?如果仅仅为了泄私愤,觉得太不理智。本书成于1943年,当时倭人大寇中华,中国有亡国之危。最后一章朱东润讲了张同敞抗清殉国的故事,想必是在激励同胞保家卫国。

张居正大传 读后感 第(2)篇

用十数天的时间读完了朱先生的《张居正大传》。由于对明史和张居正的持续兴趣,在《风雨张居正》之后又读了这一本。因为之前的阅读积累了一些对张居正的了解,故而这次的阅读不光感同身受更深入我心,以致数度哽咽泪水涟涟!这世上有许多人不是为自己存在的,他们心怀国家胸怀天下: 海瑞是这样、曾国藩是这样、张居正也是这样! 张居正说“念己既忘家殉国,逞恤其他,虽机阱满前,众镞攒体,孤不畏也。 ”我在《风雨张居正》中曾经说过:如果张居正不死、如果变法继续推行、如果万历像朱元璋或朱棣一样上马能打仗下马能安邦,如果……正因为历史没有“如果”,所以才会大厦覆倾独木难支,而明朝再无张居正!总说读史使人明志,我却没有,我读的是伤心、生气、不平、愤懑,我总是感情用事,所以才有书友教导我“读书读史,要心平气和” 尽管这样也还是外娚打灯笼。全书到最后一章气贯长虹,以张居正之孙张同敞赴死一节引出作者朱东润先生在1943年艰苦卓绝的岁月中一个文人的坚守和高呼:“前进啊!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

《张居正大传》史料详实,值得细看。

张居正大传 读后感 第(3)篇

江陵殚精毕智,勤劳于国家,阴祸机深,结怨于上下。当其柄政,举朝争颂其功而不敢言其过,今日既败,举朝争索其罪而不敢言其功,皆非情实也。“新郑、江陵两公皆负不世出之才,绝人之识。本以忠诚不二之心,遭时遇主,欲尽破世人悠悠之习,而措天下于至治。其所就虽皆不克终,然其所设施,亦已不可泯矣。主少国疑,大权独揽,然殚精竭虑,经济上条鞭法,吏治上考成法,军事重用戚继光,王崇古。曾以神宗聪慧,然万历心怀愤恨,居正身死名灭,废其政法,明朝就此泯灭。秦惠王杀商君,而留商法,秦由此大出天下。时也,势也。公无渡河,公竞渡河,世间再无张居正矣。

《张居正》读后感


大约两三个星期前我在我们这最大的盗版书市场买了一套熊召政刚获奖的那部《张居正》,虽然是盗版但价格不含糊。共分两本,摞起来有一个砖头那么厚。 第一本,《木兰歌》和《水龙吟》我看得挺认真。第二本比第一本厚,我看得有些不耐烦了,所以跳着看的,只看了看开头和结尾。按理说我写这读后感由此也显得底气不是那么充足。

看完了之后对于张居正了解的还是不多------包括他的比较有名的“考成法”,他的“一条鞭法”在第二本直接就没看。但对于当时的宫廷黑暗还是多多少少有些感慨油然而生。印象最深的就是深宫大内大小太监的贪墨、政府官员自上而下令人咂舌的结党营私互相倾轧贪污~。张居正的几句话也有印象:自古以来侍君难,侍幼君更难!孟子曰:治国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另外, 张居正用循吏不用清流我觉得是很有见地的。他不用海瑞,而起用了一开始仅仅是九品衔礼部观政的金学曾,就是让官员放开手脚去做事而不是整日夸夸其谈坐而论道,这对于整饬官僚主义就很有效用。这里倒不是要诋毁海瑞,只是他因为“清廉”二字所累,在为官时断案处事变得比较偏激。书上也说了,他做了四品苏州知府后把一个膏粱富庶的苏杭天堂治理得连年欠收,富户外逃。同时张居正很注意做事的灵活性,比如为了继续获得大内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的支持,一口答应把一个淮运总督的肥差让一个因贪污被查处靠行贿又妄想爬起来的胡自皋。他说:“为了惩治一百个贪官,你起用一个大贪官,你干不干?”

我看的这些里头有两件事印象也很深刻:一个是礼部六品主事童立本上吊自杀事,一个是工部尚书朱衡被内宫秉笔太监吴和假传圣旨恶意报复事。第一件跟我有相似处。我也是一个不得领导青睐,处处受气酸腐木讷的小人物。虽然不像童立本那样被人利用一番后反又被训斥一顿,回到家因为无钱买米一家上下饿得眼冒金光无奈一时想不开只得上吊自杀,但是自己觉得个中甘苦跟他也差不多了。第二件事,堂堂的工部尚书,对于中官的戏弄、报复无可奈何,只能干受着这也在当今社会中屡有发生,俗话说: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不路无尸骸。 这部书中最最让我感到瞠目结舌的是万历皇帝的冷血。张居正从朱翊君十岁登基就满腔热情、赤胆忠心地辅佐他,教给他知识和做明君的的道理。甚至从自己十岁儿子的身上想到儿童爱玩的天性,给朱翊君买了当时比较风行的风葫芦做玩具,寓教于乐。同时呕心沥血,使得万历朝从元年之初太仓无一两银子发展到万历九年太仓银共计四百多万两,这些都无一不凝聚着张居正的心血。但是朱翊君仅仅因为自己一次荒淫的丑行被太后抓住,张居正主张皇帝要下《罪己诏》而把他的“丑行”弄得天下皆知就怀恨在心。张居正万历九年在首辅、太师位上病逝的时候,万历皇帝还追封他为上柱国,谥号文忠。但是仅仅到了万历十年,在张居正病逝不到十个月的时候,万历皇帝这个才20岁的年轻人,就连下十几道圣旨罢黜了几乎所有张居正的亲信并剥夺和收回了张居正所有的封号、赏赐还抄了张居正的家且业已清算完毕。按照万历皇帝本来的想法还想要把张居正鞭尸方解心头之恨。只是因为抄家的人因为不满抄出的金额,严刑拷打张居正的大儿子让他签字栽赃自己的父亲,大儿子写了血书然后上吊自杀,此事传开,万历皇帝才作罢。另外,张居正的六个儿子被剥夺所有功名,除大儿子自杀外,二三儿发配充军,四儿因自杀三次皆被救成为残疾。张居正的老母被开恩留一百亩薄田养老。而在这之前,在抄家的命令下达之初,张居正老家的县官,一个前几个月还对他鞍前马后极尽阿谀之能事的人,竟然第一时间跑到他家里把其阖家上下一百余口封到一个废弃的老屋里无水无米饿了整整六天,结果饿死了十七个人。

书中最后说:张居正“精于治国,疏于防身”。我除了对于这么精明的张居正为何与万历皇帝培养不起真感情有疑问之外,还有一种不解------人这一生“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张居正读后感


张居正读后感(一)

近日读了熊召政先生的《张居正》,小说文笔流畅,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熊先生对明代的历史典故十分熟悉,很多背景知识的描述引用显示出了熊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

《张居正》共4本,读起来并不觉得十分吃力,在春节期间是我难得的好读物。通读下来,对作为改革家的张居正有了一番更深的了解,尤其是他竭力推行改革,开创了万历新气象,大有一扫明朝颓废景象之势。在任期间,他大胆起用人才,清量土地、改革税制、整顿讲学,并在皇太后、皇帝和政治盟友冯保的支持下达到了人臣所能得到的及至。在其回荆州埋葬父亲时,沿途官员的巴结奉承、随行队伍的气派,都大有盖过帝王之情形。至此,张居正达到了其政治生涯的顶点。

繁华过后总是难免寂寞。张居正任首辅十年,所积累的权势和人脉看似深厚不可动摇,却没有想到在其去世不久就被小皇帝迅速清算,多年的心血也随之而去。

当然,在熊先生的笔下,张居正还是作为正面出现的,对张居正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是值得肯定的。但,通过查阅资料,读者可以发现张居正在其去后所遭遇的情形决非偶然,在其政治生涯中存在着一些失败,正是这些失败导致了其身后的不幸:

1、张居正与小皇帝的关系处理得并不好,对小皇帝的教育并没有起到效果。小皇帝刚刚亲政,就把火烧到了自己的师相身上,这是为什么?单单是因为张居正拒绝从国库拿银子补贴内廷?非也。或许是张居正的权势大得已经引起了小皇帝的不安,才痛下此手。想想当年高拱就是因为轻视小皇帝才被罢相,因此万历却不是一个简单的听张居正教导的小孩子。事实上,有记载表明万历在少年时即显示出较高的天分。

2、张居正失去了广大官员和士林的支持。虽然推行改革势必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而招致他们的反对,但张居正的问题决不仅仅在于此。根据《明史》记载,到了最后世人对张居正"日恶之".从后来查抄张府看,张居正虽不算大贪,但也决非洁身自好,一个一向反对贪腐之人,竟背地里如此作为,难怪万历要动摇对老师的好印象了。在其任首辅期间,其父亲在荆州收取了地方官员奉送的数千亩的良田,恐怕张居正未必全然不知情的。

3、与冯保的联盟导致了内在的不稳定。按照明朝的祖制,内外官员是不能结交的。张居正与冯保的联盟既使张居正得到了政治上的有利支持,同时也使自己陷入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境地。

熊先生还提及李太后对张居正有一份暗藏的情愫,并引得万历的反感,进一步导致了万历对张居正的清算。我个人感觉这可能是文学上的春秋笔法,但不影响张居正的改革者形象。即便放在今日也可以理解,毕竟要打翻既有格局,总要各方博弈,并借助各方力量,直至达到最终的平衡为止。

如今,200多年过去了,类似张居正的改革者在中国的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些,只是世间已再无那个张居正了!

张居正读后感(二)

午睡时睡了不到半个小时,就被惊醒了,一摸额头,细细的冷汗。张居正的下场真让我感到心寒!

在闪兄的推荐下,我于4月25日开始看《张居正》。到五一前夕,看完了前两卷,五一后因为各种杂事看书速度慢了很多,直到今天中午才看完第四卷剧终。看完这本书,感触颇多,虽不能也不可能一一写下,但还是想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记录下来。

记得看到高拱下台,张居正当上首辅时,我对闪兄感慨到:"跟《张居正》相比,什么心灵鸡汤类的,为人处世准则类的书都弱爆了,因为张居正的为人处世就是最好的楷模!"

看到张居正的各项改革时,我对闪兄说:"终于明白当官的人为什么要看历史了,因为现在碰到的问题,历史上大部分都碰到过!张居正先整顿吏治,然后财政改革,最后规范治学,这和当前社会的整治贪官污吏,金融体制改革和教育改革都有相似之处。"

看到第四卷张居正去世时,我对闪兄说:"张居正最大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没有在健在时培养接班人;二是事事躬亲,没有很好地权力下放,最后积劳成疾。这两点对我以后接管社团是一个警醒!"

今天中午看到张居正死后短短的10个月里,他呕心沥血推行的各项政策都被推翻,家被查抄,所有的封号都被收回。看到这,真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心痛。他是中国历史上地位最高的读书人,一心报效国家,死后却获得这样一个下场,能不让人心寒吗?

无论什么改革,都会有各种既得利益者的阻挠,甚至反扑。"政令出不了中南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改革真的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每一个改革者真的需要有"壮士断腕之心",敢于和既得利益者对抗。前些日子看了几期香港的《今日点击:石涛评述》,认识到中国当前的改革也是阻力空前的巨大,当领导人真得很不容易。可能是因为在英辨呆久了,打议会制英文辩论赛时都是习惯地把很多责任推到政府身上,因为政府本来就是"by the people, of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但是现在想想,很多事情真得不是我们想像中的那么简单!过去一直很喜欢把所有责任推到政府身上的做法真得太过幼稚了!曾经的那些所谓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实际上是一个愤青的幼稚做法!这是看这部书的最大一个收获。

另一大收获是做人要有城府,不要什么事情都藏不住,不要任何喜怒都挂在脸上。要有城府,不是让人要有心计,而是要学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要有容纳各种"受气"的胸怀!

最后,建议每一个想从政或是立志当公务员的人都好好读一读《张居正》,学习他的治国理念,处世原则,用人之道。

2014.05.17 南农

张居正读后感(三)

熊召政的那套《张居正》去年此时很热门,我买来一套盗版的,匆匆翻过,印象不深。一直不太喜欢读处于下行时代的那些皇朝的历史,因为总觉得压抑,可最近因为一些人和事,深觉自己的浅薄无知,于是又翻出了这套书,潜心研读。读完之后倒颇有感慨,决定重温久违了的小学时代的文体——读后感,抓了点空写出来。

话不絮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条张居正的用人之道和一以贯之的治国方略:用循吏,弃清流。我曾经怀疑这是作者的或是张居正自己的观点,但推敲起来,一部历史小说 的作者总不会肆意地去编排历史,充其量不过是高度地概括和总结出来的罢了。

这样的话张居正就很难得——一个古人,周围是弥漫张扬的儒学,自己是进士及第的出身,却能有这样实用的世界观。所以他可以屈身交好太监,所以他可以放弃海瑞这样的官员。其实尚空谈自命清高的读书人古今皆有,张居正患之,吾亦患之。发散开来,可以想到的东西就更艰深了:关于实用主义的种种复杂命题。我还没有时间去思考,但仅就用人而言,我深以为然。一个不能适应体制、见容于体制而耽于理想的人,是断然不适合做事的。能不能做学问,要另说。

点到即止,更深的我要进一步组织语言。这书打动我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君与臣的关系。自古说天威难测君主寡恩,这是真的。人是利己的,这我一直相信。所谓的好人,无非是在利己的同时,能够做到不损人,甚至利人。至于舍己为人者,我有时会怀疑,也许舍己中有他们更看重的目的,例如名声,例如认同,而不仅仅只是为人。这么说完全没有贬低的意思,国人常常无端以为利己的是不好的,有目的的是自私的,这是错误的观念。

说回来,人是利己的,要不损人,必须对自己作出克制。而这一点,对于一个手握权柄缺乏监督的人来说,其实很困难。对皇帝而言,国弱,则固然皇帝穷得郁闷,而国强了,如果不为皇帝所用,他仍然眼红得郁闷。一个宰相,如果想要为了国家而不是皇帝去工作,当皇权和国家利益的碰撞不可避免地发生时,必然要付出代价。

最后说说权力对人的影响。当我们不接触这个东西的时候,往往认为自己可以抵抗它的侵蚀。其实不然。权力带给人的好处实在太多了,而人是有惯性的。你可以时刻提醒自己不去习惯送上门来的不求回报的馈赠,因为这是显性的东西,可是你确定你能够永远不去习惯别人敬畏的眼神、无言的服从?这些隐性的东西,会在你行使权力的每一天里面不知不觉地渐渐融入你的骨血,而后你便会对权力感到眷恋。

当然这书写得不是十分的好,尤其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一则关于性的段子太多,诚然这是为了描绘当时的社会风气,但我还是觉得过了。二来文字中常常脱线,害我从明朝的氛围中一下子跌出来。例如他写某人的对白的时候,会突然出现一个词:心理负担。小汗一下。今天的时间实在不多了,里面有个我很喜欢的金学曾,还有很多我觉得有感触的东西,包括上面粗粗点到的东西,我会在以后的时间里面单独挑出来写写。

《大明掌门人张居正》读后感1000字


万历末年,时人哀叹:世间已无张居正!历史功过,是非难论。

明亡于万历却是千秋公论!可见一斑!

我把张居正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来看:

一、入仕途前,堪称神奇。

江陵先生(张居正别称)跟大多数同时代读书人一样,学而优则仕,然而个人经历却颇带神奇色彩~

嘉靖四年(1525年),荆州府江陵县(今荆州市)的一位秀才的家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相传,江陵先生的曾祖父曾做了一个梦,梦中的月亮落在水瓮里,照得四周一片光明,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悠悠地浮起来。曾祖父认定白龟就是这小曾孙,于是信口给他取了个乳名白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白圭确也没有辜负曾祖父的神梦期望,从小聪颖过人,很小就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嘉靖十五年,12岁的白圭神童报考生员,中了秀才。其机敏灵俐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他嘱咐小白圭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他改名为居正。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可谓年少得志,羡煞旁人!

二、高中进士,从此开启传奇的官场经历。

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1567年(隆庆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当时明神宗朱翊钧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当时改革后的盛况,可用一句话概括,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馀万。张首辅虽是一介书生,在军事上却丝毫不比武生差,他重用了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卓有成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个人成就名垂青史,辉煌经历载入史册!

三、晚年经历,略带遗憾。

1582年(万历十年)7月9日(六月二十)卒,年五十八,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张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大臣。遗憾的是,临终前被自己的学生万历所忌,去世后被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才恢复名誉。追谥号文忠公,追赠上柱国。

三百六十多年后的今天,读完久久不能平静扼腕叹息?皆有定数?

历史已成定局,故事只待后人回忆。我想,读史使人明智,从中学习江陵治学柄政、从中警惕居庙堂之高而骄横,从中学习为人处世,结合当前时代、自身所处环境,以史为镜知兴替

《风雨张居正》读后感


在百家讲坛上看了《风雨张居正》,不单单被张居正励精改革、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热情和能力所感动,也为郦波老师的微笑和才学所折服。 带着对郦波老师的敬佩和对一代名相张居正的敬仰,我认真研读了由郦波老师著的《风雨张居正》一到八集,竟然从各个方面都有收获。

一、关于教育

在当时“四最组合”——最好的老师、最好的陪读、最好的母亲、最好的学生的教育下形成的教育结果却为零。万历皇帝在他最敬爱的张居正老师死后,大张旗鼓地反攻清算,把张家逼的家破人亡,还差点焚棺鞭尸。更可怕的是他以后不理朝政,将万历新政的成果一下子吞噬殆尽、把大明江山的资本挥霍一空,让大明王朝真正踏上了灭亡的不归路。老师、母亲对小万历太严厉,生活上严厉、学习上严厉,小万历如有半点错误和过失,都会上纲上线,使得万历皇帝处处时时事事依赖张居正,没有了自主性,更没有创造性,而且在心灵深处埋下了叛逆的种子,所以导致这样不堪回首的结果。

这个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太强势。

和张居正一样的老师、和李太后一样的家长也比比皆是,必须惟命是从,使孩子和学生表面上唯唯诺诺、窝窝囊囊,然而骨子里的叛逆随

着他们的长大生根发芽壮大,然后就有了惊人的毁灭力,家长和老师悔恨不已。

严厉和宽容都是两种美德,更是两种教育方法。把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孩子和学生比较健全的人格和品德。当孩子犯了生活上或学习上的错误时,我们做家长或做老师的,必须宽容他们,让孩子和学生充分感受温暖的爱心,然后在爱心的情感基础上老师和家长即使严厉有加,孩子和学生也能欣然从内心接受,这样,在孩子和学生的心灵深处和我们大人建立的关系是亦母、亦师或亦友。

二、关于为人处世

通过徐阶战胜严嵩的第一个手段“忍”的事例,我深刻地理解了“忍气吞声”的含义,它可以细分成两层境界,“忍气”是忍,但不如“吞声”的境界高。

生活中遇到不顺心或憋屈的事,我们能“忍气”,但总要发发牢骚,以求心里平衡。如果忍了气又把所有的牢骚闷在肚子里,然后不动神色地烂在肚子里,那就是“吞声”的境界了。徐阶正是忍气更吞声才战胜了大奸相严嵩。

我们周围的人当然不是严嵩,但我们和同事相处,和家人相处,甚至是夫妻相处时,同样常常会有憋屈的事。把那些难免憋屈的事,隐忍了再吞进肚子里,就会使矛盾化干戈为玉帛,慢慢地用大度在周围树立起自己的威信,相当于用内功战胜了对方。

三、关于人性

张居正对待落榜挫折和困难胸怀坦荡,而对待个人恩怨却睚眦必报,表明了在人的心灵世界里,不是善战胜了恶,就是恶战胜了善。大善之人固有小恶,大恶之人也多少有些小善。善和恶是一对阴阳,它们也在相互转化。看待一个人,不能从一件事上就断定他的好坏,还要从多方面来评价他。

四、关于成功

高拱什么都好,就是心眼太小,加上脾气太急,又沉不住气,结果把隆庆开场时徐阶、高拱、张居正最理想的梯队领导班子给搅黄了。由此感受到成功的因素中,性格因素比能力因素更重要。

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是也有很多因性格因素而导致失败的例子吗?

气量狭小的领导带着变色眼睛看待下属,结果树起了好多敌人,本人敬业奋斗,团队却是一片散沙;有的家长本想家庭和睦,平时竭尽全力维护,但由于自己的一时暴躁使子女形成抵触心理,事与愿违;有的孩子天赋很高,学习也上进,但总不愿动手多练,考试时失误自然会很多,常常是后悔莫急。

当然,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更有很多因性格因素而成功的例子。

胸怀坦荡的领导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在意别人的苛刻,拨乱反正,使团队转败为胜;吃苦耐劳的夫妻,乐观面对困难,使家庭由拮据转向安康;刻苦认真的孩子凭着毅力一次次进步,终于迈进大学殿堂。

《风雨张居正》读后感_800字


《风雨张居正》读后感800字

一口气读完了。一股郁闷之气囿于胸口,久久不能散去,张居正,这样一位心怀天下与万民的名相,生前死后际遇不可谓不悲怆。他呕心沥血,兢兢业业几十年,为国事操心劳神、为教育万历皇帝用心用情,在他在世的时候,推行的万历新政改革让大明王朝达到了鼎盛时代、创造了一个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的大明王朝。可是他那最得意的那名弟子——万历皇帝,却在他死后就迫不及待的对张家一族进行反攻清算,将张居正苦心孤诣创造的改革成果破坏殆尽。师徒、君臣二人,在张居正在世时二人之情不可谓不深厚、儿时的万历也并非纨绔昏庸无能之辈,何以长至十八岁成年,张居正逐渐放手锻炼让他自主处理政务、拥有了至高无上皇权之后的万历却丝毫没有继承张居正的新政改革,甚至连一丝珍惜张居正改革成果的意思都没有?万里皇帝自此不理朝政、对国事听之任之,任由国力逐渐衰落,难道真的像作者所说,作为老师的张居正是失败的?无疑,张居正是负责任的,甚至可以说是过于操切,他对于国家可说是问心无愧,他的学生却选择了和他完全相反的处事风格,有教育学家认为是张居正过于强势的对万历皇帝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压制着监视和大家长制的教学方法导致了小皇帝成长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丁点儿内心成长空间与自由,寡居的李皇后与年幼的小皇子正好需要这样一个强大屹立的依靠,可自我意识觉醒之后的青年皇帝,他逐渐认识到他是有力量掌握自己的人生的,而操劳一生的张居正此时已垂垂老矣,沉疴重疾之下溘然辞世。时间没有给万里皇帝成长和谅解张居正的机会,青春期的叛逆发生在普通家庭,最多吵闹几年,在孩子迈入社会成长之后便能体谅与父辈和解,发生在顶级上层的皇家,酿成的便是悲剧。万历封闭了自己的内心,荒废了朝政,也封闭了与张居正和解的唯一一条道路。

《张居正》读后感600字


张居正这套书一共4册,我花一周时间把它认真读完,这是我自读完《明朝那些事儿》以后读的第二套历史类小说,读完后我不禁掩卷而思。

张居正是明朝万历年间伟大的改革家,在他的提意和行动下,本被贪官花掉所有钱的户部(财政部)收入了几百万银子(约要等于几十亿人民币),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身无分文的人在五年内拿到了几十亿元!我终于知道,奇迹是创造出来的,而这个奇迹,是张居正创造出来的。

因改革而利益受损的人有很多,他们联合了起来,极力反对张居正改革,还好皇帝对他非常信任,让他继续改革。本来很快就是灭亡的明朝在张居正的改革下,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开创了继永乐盛世以后的又一太平盛世。

然而,有些什么都不懂,只知道遵守祖制的读书人,在张居正父亲张文明死后,不顾改革正在进行中,强烈要求张居正回家守制。张居正当然不同意,好不容易做到这样,如果一回家,这些事谁来管呢?但是那些读书人一再要求,还上书批评张居正不孝,其中还有他的学生。学生骂老师,这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啊!最后,这些读死书的人在被打了几十大板后罢官。

当改革接近尾声的时候,张居正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没过多长时间就死了。贵族们趁机破坏改革成果。此后,明朝进入无可救药的深谷中。

张居正的一生是悲剧的,他一心为民推动改革,敢于与天下富豪为敌。只为创立太平盛世,延长这个朝代的“生命”。

张居正的一生是伟大的,他的一生可以用岳向身上四个字来概括:精忠报国。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张居正大传读后感1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张居正传读后感10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