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天地玄黄观后感。

观影是对人大脑的一种全方位刺激,作品中有非常打动人的地方,让我们感慨万端,此时就可以写一篇欣赏好剧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老师都提倡用写观后的方式来提升作文能力。写观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你不妨看看天地玄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地玄黄观后感(一)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真的不觉得我能写出什么东西可以真实地表达出我的感受,我觉得我的思想达不到这部纪录片的深度。我也看不出这是一部反映你从哪儿来,往哪儿去的高深哲学的纪录片,我看见的是这个所呈现的信仰。

信仰,这个看着就让人荡涤心灵的词,我觉得最能反映的就是一个人的眼睛,这部纪录片也似乎特别注意人眼睛的神态。

虽然看不出拉萨卓康寺的僧人的眼神,但是他专注的点蜡烛的动作就能看出他的心里住着一个伟大的神,一个可以守护整个西藏、喜马拉雅山的山神。

日本僧人虽然只是静坐在门口,但丝毫没有波动,好像整个世界都与他无关,眼神中便可以看出智慧的光芒。尽管日本在现代是一个人潮涌动的地方,人们的脚步越来越匆忙,等待地铁的女学生的眼神呆滞甚至是有一些的挑衅的意味,但戴着斗笠摇一次铃铛走一步走的僧人却依然遗世独立,他仔细地走着脚下的每一步,像是要踏实的走完自己的一生。

耶路撒冷的哭墙,白色的一片,沉寂,肃杀,看着的时候没有一丝想要哭的气氛,但是当音乐想起的时候,悲伤的情绪开始在每个人的心中游走,悼念每个逝去的灵魂。他们的虔诚似乎可以和那些逝去的英魂交流,只有真正信仰的人才可以吧。

原始的卡雅布族和玛塞族都跳着他们自己的舞蹈,眼神里没有一丝丝的感情,动作僵硬,虽然都觉得很原始,也会不停地想如果他们走出那些原始部落遇见现代文明,那会是怎样的情况?我想更大的一种情况是 难以融入这样的社会,他们所认为的文明还远远没有达到我们现在所呈现的。我也不知道他们部落的发展是不是会像所有的原始文明一样发生同样的历史进程,一年一年的历史重复,战争,贫穷,反抗,斗争?这是尊重历史的车轮还是固步自封?像是《疯狂原始人》当中的情节,因为死亡所以让人不敢前进,不敢走出那个窟。为了可以吃到东西,要花费很大的力气甚至是生命。但如果可以走出来,尝试不同的方法,有一点点的反叛精神,世界就会变得不一样。

我最感慨的就是欧洲在教皇时代几乎花费大量的资本在教堂上,几乎走进每一个教堂都能感受到当年的繁华,这个里面所展现的圣彼得大教堂可见一斑,难以言表。文艺复兴,让很多人解放了思想,不再受教皇的控制,但是当时代发展了,人又回到了信教的时代,因为那是人心里根本的东西,所谓的一些主和神是不存在的,但这却是只要你相信就会存在你的心里,别人的言语无法伤害到你,更没有办法拔出在你思想里根深蒂固的东西,至少在一切都很困难的时候,它还在拉着你向前,给你看见曙光的可能。

沙特麦加的克尔白神殿里,众多的信徒穿着他们最神圣的衣服,叩首,拜见着他们心目中的神。这样的场面在中国是罕见的,尤其是在现代,去佛寺似乎都成了一件旅游的事,人们只是抱着一颗去游玩的心态,哪里还有虔诚,哪里还有对于神的敬畏?

当 日食恢复时,一个轮回似乎结束了,一切重新开始,那些美景还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该去哪?是继续这样丢失自我的活着,还是该找寻自我,找回自己丢失的信仰?

看了很多期的《开讲啦》,里面的最多一个话题就是理想与信念,理想总是美好的。但在这个丢失理想和信仰的年代里,大谈理想与没有理想都成为了这个社会最无力的辩白。那些在路上寻找理想踪迹的人声嘶力竭,但他们却总是形单影只,那种空洞与无力感难以支撑,但他们任然抱着那个大爱的心在散播,希望可以点燃我们油尽灯枯的理想与信念。我们会死灰复燃吗?

流沙河曾经在《理想》中呐喊要将失去的理想找回来,千万要当心,不能再丢失。我们离这样的时代还有多远?

天地玄黄观后感(二)

影片《天地玄黄》是一九九二年美国出品的着名记录片。英文名为《Baraka》这是一个古代伊斯兰苏非派单词,含义是“祝福”。人类和地球是伟大的,是高深莫测的,要为人类和地球祝福和祈福。中文翻译为《天地玄黄》。

“天地玄黄”一句出自于《易经》。《易经》里说“天玄地黄”,这里为了押韵改作“天地玄黄”。玄,在颜色上指的是深蓝近于黑的颜色,在意义上来说,指的是高远、高深莫测。这是形而上的天道高深莫测,所以叫天玄。黄,也是赞叹温暖的大地有滋养和哺育作用,所以我们又把大地尊称为“母亲”。黄也代表地道的深邃。该影片无论从人、环境和音乐等角度来看,用“高深厚重。神秘莫测”来形容绝不为过。

作为一部纪录片,《天地玄黄》带给我的视听震撼超过了任何一部我所观赏过的记录片,那种几乎就要融入天地的感觉,简直难以言表。凡是这颗蔚蓝色星球上的碳基生命,都不应该错过这些让人感动的天地之美,也许那是终其一生都无法触摸的伟大风景。这是一部没有对白,也不需要对白的电影。气势磅礴的音乐与震撼人心的人文镜头,让人类的思维在静谧中无休止地撞击,所有的语言这一刻都成为多余。时空在电影中不断地变幻,前一秒钟你还在美国车如流水的马路上,这一刻你已经站在中国工厂里的流水线旁,而下一刻你却在澳洲的艾尔斯岩,欣赏着妙曼质朴的土着舞蹈。塔可夫斯基所谓“电影是时间的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苦难的脸、和美的笑、壮阔的山川、污秽的河流,在人与自然的混沌中一古脑地涌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着你的视觉,来不得细细咀嚼,澄澈的心便已经被宇宙自然席卷而去。

影片的开始,是恢宏的寺庙,预示着人类文明初始的混沌不可知,默默守护这个秘密的,是寺庙两侧沉寂的石狮。人类起初的一切,玄秘,寂静,文明开始慢慢流淌……无神论者们,忠实的马列主义者们,看到这个场面时候是否能有一点点灵性的发作?

接踵而来的片段,预示着人类疯了。都市里车如流水马如龙,红男绿女对着口诵经文的僧人视若无睹;都市火柴盒般的高楼里禁锢着蜕变后的物质男女,窗口飘扬的衣服仿佛人类一张张的遮羞布;雪山上的猴子眯着眼睛聆听着天籁之音,人类在车间的流水线上机械地劳作;山窝里的土着人欢快地歌唱,地铁中的人潮汹涌澎湃地争道。这里,到底什么是文明?什么是原始?剧烈的映衬让心忍不住颤抖……

自然界中,飞瀑直下三千尺,山川俊秀明丽,火山熔岩蠕动,自然的丰神俊朗妙不堪言。骤然,满目疮痍的河水汩汩奔流,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着魔的世界。印度恒河里的女人们正笑容璀璨地迎接着新的一天,她们弓着腰舀起一勺水欢快地梳洗,而河流的那边,是漂浮的死尸,在垃圾堆里渐渐西去。此岸与彼岸,今生与来世,在这里巧妙地相遇。我想,上帝的眼睛是否也会流泪?此情此景,上帝会流泪么?

到底人类的文明是进步还是沉沦?我们是时间中的存在,还是为了时间而存在,还是存在的幻觉?厂房里流水线边麻木的眼神,竟然比不上绿意盎然草坪上那条蓝色眼睛的狗,它看着日出日落、云卷云舒时总是流露着一股惬意的神气。人类毕竟只是动物,物性斐然。当文明在伪构筑中分崩离析,所谓的人类将会何去何从呢?

影片最后又一次回归宗教,庄严肃穆,僧人喃喃念经,朝拜者五体投地,祈祷、祈祷……但过于膨胀的喧嚣文明似乎无法在此地寄居。人类文明的辉煌尽处,将是虚无。

《天地玄黄》会让你躁动的灵魂安静下来,你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全,身体好像和灵魂开始分离,身体在无限的缩小,灵魂则在疯狂的膨胀,这是宗教徒可能会有的感觉,美的“宗教”让人认识到自我的渺小,认识到生命本身的伟大,那一颗平和、宽容的心可以让人走得更坦然。

回归宗教的本源,其实我们什么也没有!

天地玄黄观后感(三)

这部纪录片主要讲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冲突的过程,并留了一个问题,我们选择何种方式与自然相处?

开始的箫声(假定是萧)宁静、祥和、自然。在雪山的温泉中,几只猴子在其中,整个画面中融合在一起,没有冲突,只有和谐、宁静的生活。根据进化论,人类的始祖就是猴子,这代表了人类最初与自然的和谐。

然后就出现了人,一个僧侣面对着门外禅坐,然后从这个僧路的脑海中出发,展现了一片星空。说明人的创造力、智力的无穷,创造出了一个现代的世界。从宁静禅坐的僧侣,逐渐到现在的世界。这个僧侣静坐的画面与猴子泡温泉让我影响极深

各式各样的宗教仪式,向菩萨、上帝、阿拉真主、基督或一些土着族的天神等等祈祷,祈求福佑。这时候的人,是敬畏自然,敬畏天地的。在自然的环境下生活,接触自然。

现代化城市,快速的音乐节奏,一辆一辆的车驶过,从黎明到第二天的黎明,街上、商场里的人流川流不息,忙忙碌碌,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本源是来自哪里;相对比的是工业生产,流水线作业,一只一只的小鸡经过工业生产过程,鸡蛋装箱,孵化生出小鸡,检查、注射、高温弄弯鸡喙、集装、在狭窄的在笼中长大,不见天日,他们可能想不到,外面的自然有多么的美好,他们的祖先以前就生活在自然中,如此的融洽协调。

现代对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多、越来越快,一棵一棵在原始森林的古树,随着切割机的轰鸣黯然落下,当地的土着人用惊惧、忿怒、悲痛、不解、无奈的眼神看待这一切。一个土着的小孩藏在树叶后,露出迷茫、无助的眼神。砍啊!挖啊!用啊!这就是我们对待自然的方式。

但这并不是不能改变的,记录片的后部分,提醒我们是可以与世界和谐相处的。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天地玄黄》观后感800字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天地玄黄》(BARAKA)观后感

Baraka是希伯来语中祝福的意思。
影片的开头,宏伟浩荡的喜马拉雅,亘古不变的存在,似乎象征着天地自然间的最高权威,神的领域,威严,圣神,超脱凡尘。然后镜头转到日本长野的温泉,一只泡温泉的猴子,像一个老者般的沉思,闭幕凝神,宇宙洪荒。万年以前的人类,是否也是如此,兽性初化,脑中凝思着一些,自我就产生了。


宗教的产生大概是和人性的产生一样悠久的。尼泊尔的石质建筑,古老的东方文明,墙面塔尖刻画着佛眼;耶路撒冷的白墙;土耳其加拉达梅芙莱维寺的宗教仪式,信徒虔诚地旋转舞蹈;清真寺的拱顶下,信徒的跪拜;教堂中烟雾缭绕;身着红袍的西藏僧人点燃一排排的酥油蜡烛;日本老尼的背影。。。这些不同文化的宗教,行行种种,似乎象征着一种渴望,对不属于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境界的一种追求。


影片花了四分钟来展现巴厘岛的凯卡克舞,一大群青年人环绕着一个石头遗迹而坐,一边摇晃着身驱, 一边发出宗教式的呼声,似乎也将观众逐渐带入远古的传说之中。凯卡克舞依据印度史诗《罗摩耶纳》故事撰写,描写王子得到猴子军队的帮助, 企图从邪恶之王手中夺回爱妻的故事。伴随着有节奏的号令声,人们发出模仿动物的呼号,人类最初的状态大概就是如斯。

一直都在思考着:吾何以存在?宗教教育人类信仰,信仰这世间存在着凌驾于我们之上的力量。造化的力量是如此的伟大,而人类也是如此伟大,或许两者本来就是交织在一起的密不可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生灵的一种。飞溅磅礴的瀑布;澳洲土著在皮肤上勾画出图腾;湖面倒映与天色衔为一体;肯尼亚玛塞族孩子跳跃的仪式;云层积压大雨倾盆而下;这些都是我们,都是一体的,联系的,轮回的。

然后,人们伐倒了参天古书,炸开了金矿,人类的种族是如此庞大,人类的群居发展出了城市,城市的发展导致了生产。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依山而建,堆积叠垒;香港的水泥森林,堆叠在一起,蜂巢一般却又庞然臃肿;白城的墓地,一格一格如集装箱一般;东京的街市中,匆忙熙攘的人群中,一名僧人摇铃缓行,铃声空灵,让人不由的思考,人类发展到这般,是不是遗失了什么重要的东西,物质的空前发达之下,人类对于现世之上的那种追求还在吗?

工业化的大生产,流水线上的重复动作在快进加速下,显得呆板,机械,冰冷。匆匆而行的人流,加速流过电梯、地铁、街市,就如生产流水线上的商品一般,就如生产线上的养殖鸡一般。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那么匆忙迅速,现代化的高度文明把我们人的因素压榨殆尽,每个人似乎只是一架庞大机器中的一部分,麻木,机械,贪婪。随之而来的贫穷,饥饿,痛苦,性欲。然后是武装,战争,杀戮和死亡。

死亡,燃烧,人类与生俱来地畏惧着。镜头在空无一人的纳粹集中营游移;墙上挂满遗像的S-21监狱;黑白照片中是已经死去的人,生前的音容;还有荷枪实弹的军人,靠着堆着放的机枪子弹和炮弹,表情肃穆。

然后镜头又转换到秦陵和金字塔,象征着死亡,安息的古代坟墓,残垣断壁中,碎落在地的王像头颅以及被丛林覆盖的吴哥窟废墟,这些古代盛极一时的文明现在却颓败残破。让人不禁胆寒,千年之后我们的文明又会是如何面貌,我们现在的一切,为之所沾沾自喜的,会不会也都消亡,连同我们所存在过的证据一起随风而逝呢?

我们为什么存在呢?为了什么存在呢?在自然造化之前,星移斗转宇宙洪荒,人类浮夸的两百年现代文明是那么苍白,脆弱。我们难道不应该时刻怀有着一种敬畏的心情,虔诚地去活着吗?

观天地玄黄有感


天地玄黄观后感

有一部影片,被一些疯狂的影评家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几年前,甚至有人声称如果被流放到荒岛上,唯一愿意携带的电影就是它。这部电影就是由朗费力执导的《天地玄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观看了这部影片。

这是一部三无影片:一无情节,二无主人公,三无对白(甚至连旁白都没有)。它有的只是令人震撼的镜头和大气磅礴的音乐。在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和极具感染力的乐曲的巧妙结合中,语言似乎显得苍白、无力,甚至多余。

全片就像一个人类的影集,它没有特定的故事,却把故事暗含在画面的背后,通过画面的选择、排列和音乐的配合来完成。我感觉,不见得每个看过影片的人都能看懂这似有似无的故事,但大都会被震撼。

影片的画面大致包括:宗教祈祷、自然和人文风光、现代生活(工业化、机械化、人口膨胀、贫富差别)和战争,等等。这些画面,每个的拍摄角度都非常独到,宗教拍的神圣,自然拍的壮丽,现代社会拍的紧张,战争遗留拍的肃杀可怕。观影过程中,往往还沉浸在眼前画面的震撼中,画面随即切换,但下一个画面的出现,又是无法想象的。90多分钟的三无影片,不但不觉得疲倦和无味,反而充满期待、深感振奋,实属不易!

影片中出现的中国的镜头,主要是西藏的僧侣、陕西的兵马俑、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和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的哨兵裹着厚厚的军大衣,默默地凝望着天安门广场,凝望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凝望着流动的人群这个视角很特别,作为我们古老国度的都城,这里是太多历史与现实、苦痛与梦想的交点,在无言的凝望着,时光静静流逝,音乐似有似无,可人的思绪却在奔涌

据了解,导演为了拍摄这部电影,带着3人拍摄小组,花费14个月,走遍了六大洲的24个国家,共耗费四百万美元。对于这部无需支付演员的高额出场费的电影来说,投资是相当可观的。


[精品]天地玄黄观后感1000字汇总


读后感大全专题“天地玄黄观后感”推荐内容。

许多优秀的电影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一些新奇的情节有时能让自己获得不同启迪,观看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观后感要因数材料,概括文章内容。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作品观后感分享与他人呢?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天地玄黄观后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天地玄黄观后感 篇1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真的不觉得我能写出什么东西可以真实地表达出我的感受,我觉得我的思想达不到这部纪录片的深度。我也看不出这是一部反映你从哪儿来,往哪儿去的高深哲学的纪录片,我看见的是这个所呈现的信仰。

信仰,这个看着就让人荡涤心灵的词,我觉得最能反映的就是一个人的眼睛,这部纪录片也似乎特别注意人眼睛的神态。

虽然看不出拉萨卓康寺的僧人的眼神,但是他专注的点蜡烛的动作就能看出他的心里住着一个伟大的神,一个可以守护整个西藏、喜马拉雅山的山神。

日本僧人虽然只是静坐在门口,但丝毫没有波动,好像整个世界都与他无关,眼神中便可以看出智慧的光芒。尽管日本在现代是一个人潮涌动的地方,人们的脚步越来越匆忙,等待地铁的女学生的眼神呆滞甚至是有一些的挑衅的意味,但戴着斗笠摇一次铃铛走一步走的僧人却依然遗世独立,他仔细地走着脚下的每一步,像是要踏实的走完自己的一生。

耶路撒冷的哭墙,白色的一片,沉寂,肃杀,看着的时候没有一丝想要哭的气氛,但是当音乐想起的时候,悲伤的情绪开始在每个人的心中游走,悼念每个逝去的灵魂。他们的虔诚似乎可以和那些逝去的英魂交流,只有真正信仰的人才可以吧。

原始的卡雅布族和玛塞族都跳着他们自己的舞蹈,眼神里没有一丝丝的感情,动作僵硬,虽然都觉得很原始,也会不停地想如果他们走出那些原始部落遇见现代文明,那会是怎样的情况?我想更大的一种情况是 难以融入这样的社会,他们所认为的文明还远远没有达到我们现在所呈现的。我也不知道他们部落的发展是不是会像所有的原始文明一样发生同样的历史进程,一年一年的历史重复,战争,贫穷,反抗,斗争?这是尊重历史的车轮还是固步自封?像是《疯狂原始人》当中的情节,因为死亡所以让人不敢前进,不敢走出那个窟。为了可以吃到东西,要花费很大的力气甚至是生命。但如果可以走出来,尝试不同的方法,有一点点的反叛精神,世界就会变得不一样。

我最感慨的就是欧洲在教皇时代几乎花费大量的资本在教堂上,几乎走进每一个教堂都能感受到当年的繁华,这个里面所展现的圣彼得大教堂可见一斑,难以言表。文艺复兴,让很多人解放了思想,不再受教皇的控制,但是当时代发展了,人又回到了信教的时代,因为那是人心里根本的东西,所谓的一些主和神是不存在的,但这却是只要你相信就会存在你的心里,别人的言语无法伤害到你,更没有办法拔出在你思想里根深蒂固的东西,至少在一切都很困难的时候,它还在拉着你向前,给你看见曙光的可能。

沙特麦加的克尔白神殿里,众多的信徒穿着他们最神圣的衣服,叩首,拜见着他们心目中的神。这样的场面在中国是罕见的,尤其是在现代,去佛寺似乎都成了一件旅游的事,人们只是抱着一颗去游玩的心态,哪里还有虔诚,哪里还有对于神的敬畏?

当 日食恢复时,一个轮回似乎结束了,一切重新开始,那些美景还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该去哪?是继续这样丢失自我的活着,还是该找寻自我,找回自己丢失的信仰?

看了很多期的《开讲啦》,里面的最多一个话题就是理想与信念,理想总是美好的。但在这个丢失理想和信仰的年代里,大谈理想与没有理想都成为了这个社会最无力的辩白。那些在路上寻找理想踪迹的人声嘶力竭,但他们却总是形单影只,那种空洞与无力感难以支撑,但他们任然抱着那个大爱的心在散播,希望可以点燃我们油尽灯枯的理想与信念。我们会死灰复燃吗?

流沙河曾经在《理想》中呐喊要将失去的理想找回来,千万要当心,不能再丢失。我们离这样的时代还有多远?

天地玄黄观后感 篇2

有一部影片,被一些疯狂的影评家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几年前,甚至有人声称如果被流放到荒岛上,唯一愿意携带的电影就是它。这部电影就是由朗费力执导的《天地玄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观看了这部影片。

这是一部三无影片:一无情节,二无主人公,三无对白(甚至连旁白都没有)。它有的只是令人震撼的镜头和大气磅礴的音乐。在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和极具感染力的乐曲的巧妙结合中,语言似乎显得苍白、无力,甚至多余。

全片就像一个人类的影集,它没有特定的故事,却把故事暗含在画面的背后,通过画面的选择、排列和音乐的配合来完成。我感觉,不见得每个看过影片的人都能看懂这似有似无的故事,但大都会被震撼。

影片的画面大致包括:宗教祈祷、自然和人文风光、现代生活(工业化、机械化、人口膨胀、贫富差别)和战争,等等。这些画面,每个的拍摄角度都非常独到,宗教拍的神圣,自然拍的壮丽,现代社会拍的紧张,战争遗留拍的肃杀可怕。观影过程中,往往还沉浸在眼前画面的震撼中,画面随即切换,但下一个画面的出现,又是无法想象的。90多分钟的三无影片,不但不觉得疲倦和无味,反而充满期待、深感振奋,实属不易!

影片中出现的中国的镜头,主要是西藏的僧侣、陕西的兵马俑、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和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的哨兵裹着厚厚的军大衣,默默地凝望着天安门广场,凝望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凝望着流动的人群这个视角很特别,作为我们古老国度的都城,这里是太多历史与现实、苦痛与梦想的交点,在无言的凝望着,时光静静流逝,音乐似有似无,可人的思绪却在奔涌

据了解,导演为了拍摄这部电影,带着3人拍摄小组,花费14个月,走遍了六大洲的24个国家,共耗费四百万美元。对于这部无需支付演员的高额出场费的电影来说,投资是相当可观的。

天地玄黄观后感 篇3

纪录片Baraka,中国人将它翻译成天地玄黄,这个翻译者也真是翻绝了。天地玄黄一句出自于《易经》。中国的千字文的第一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天是玄苍,地是黄土,宇宙还未开发,一片混沌未开。用天地玄黄做片名,绝!

没有一句解说词的纪录片,凭它的镜头和音乐就能牢牢地抓住你的视线。被影评家称之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甚至有人声称如果被流放到荒岛上,唯一愿意携带的电影就是它。

我在看这部影片时,眼睛跟着画面转,耳朵跟着音乐转,大脑却忙得不可开交,就像在解一部谜作,每个新的镜头出现我就立马在猜,这是印度?这是非洲?这是苏丹?

两个小时的纪录片,可谓是纪录片中的长片,看得忘我,看得忘它,看得忘时。

有想象力的、有文化的,说这是一部以地球与人类的进化,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题材的纪录片。没想象力的、没文化的,说这是一部好看的,有好看画面的,有千奇百怪的人和动物的纪录片。

世界之大,大而亘古。世界之小,小而恒久。

我活在世界上,我就上不了天地玄黄,若大的一个中国,几个镜头就代表了编导对中国的看法。

对白、旁白通通没有,语言于全片缺席,唯有影像和音乐。可已足够使你哑口无言,大概就像影片的沉默,虽无表述,心内却是万丈波澜。

裡面的影像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大体上可概括为人与环境的关係。

不得不提,这部纪录片最大的魅力莫过于它丰富的多重观赏层次。

首先是慑人的镜头构图夺来你的专注、再来你想到了镜头之间的联系所模拟的秩序,最后那本来略过了却深刻无比的个别构图复又浮此刻眼前。你不得不进一步发掘,然后想的到更多更多。

但是,如果上方的视像最终没有配上MichaelStearns的音乐,那影片的震撼力就得最少减掉一半了。

到底,最令人佩服的还是导演的眼界和胸怀,他的视觉想像还有人文关怀,已足够让笔者封他作偶像。

天地玄黄观后感 篇4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真的不觉得我能写出什么东西能够真实地表达出我的感受,我觉得我的思想达不到这部纪录片的深度。我也看不出这是一部反映你从哪儿来,往哪儿去的高深哲学的纪录片,我看见的是这个所呈现的信仰。

信仰,这个看着就让人荡涤心灵的词,我觉得最能反映的就是一个人的眼睛,这部纪录片也似乎个性注意人眼睛的神态。

虽然看不出拉萨卓康寺的僧人的眼神,但是他专注的点蜡烛的动作就能看出他的心里住着一个伟大的神,一个能够守护整个西藏、喜马拉雅山的山神。

日本僧人虽然只是静坐在门口,但丝毫没有波动,好像整个世界都与他无关,眼神中便能够看出智慧的光芒。尽管日本在现代是一个人潮涌动的地方,人们的脚步越来越匆忙,等待地铁的女学生的眼神呆滞甚至是有一些的挑衅的意味,但戴着斗笠摇一次铃铛走一步走的僧人却依然遗世独立,他仔细地走着脚下的每一步,像是要踏实的走完自我的一生。

耶路撒冷的哭墙,白色的一片,沉寂,肃杀,看着的时候没有一丝想要哭的气氛,但是当音乐想起的时候,悲伤的情绪开始在每个人的心中游走,悼念每个逝去的灵魂。他们的虔诚似乎能够和那些逝去的英魂交流,只有真正信仰的人才能够吧。

原始的卡雅布族和玛塞族都跳着他们自我的舞蹈,眼神里没有一丝丝的感情,动作僵硬,虽然都觉得很原始,也会不停地想如果他们走出那些原始部落遇见现代礼貌,那会是怎样的状况?我想更大的一种状况是难以融入这样的社会,他们所认为的礼貌还远远没有到达我们此刻所呈现的。我也不明白他们部落的发展是不是会像所有的原始礼貌一样发生同样的历史进程,一年一年的历史重复,战争,贫穷,反抗,斗争?这是尊重历史的车轮还是固步自封?像是《疯狂原始人》当中的情节,因为死亡所以让人不敢前进,不敢走出那个窟。为了能够吃到东西,要花费很大的力气甚至是生命。但如果能够走出来,尝试不一样的方法,有一点点的反叛精神,世界就会变得不一样。

我最感慨的就是欧洲在教皇时代几乎花费超多的资本在教堂上,几乎走进每一个教堂都能感受到当年的繁华,这个里面所展现的圣彼得大教堂可见一斑,难以言表。文艺复兴,让很多人解放了思想,不再受教皇的控制,但是当时代发展了,人又回到了信教的时代,因为那是人心里根本的东西,所谓的一些主和神是不存在的,但这却是只要你相信就会存在你的心里,别人的言语无法伤害到你,更没有办法拔出在你思想里根深蒂固的东西,至少在一切都很困难的时候,它还在拉着你向前,给你看见曙光的可能。

沙特麦加的克尔白神殿里,众多的信徒穿着他们最神圣的衣服,叩首,拜见着他们心目中的神。这样的场面在中国是罕见的,尤其是在现代,去佛寺似乎都成了一件旅游的事,人们只是抱着一颗去游玩的心态,哪里还有虔诚,哪里还有对于神的敬畏?

当日食恢复时,一个轮回似乎结束了,(wenxuefan)一切重新开始,那些美景还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该去哪?是继续这样丢失自我的活着,还是该找寻自我,找回自我丢失的信仰?

看了很多期的《开讲啦》,里面的最多一个话题就是理想与信念,理想总是完美的。但在这个丢失理想和信仰的年代里,大谈理想与没有理想都成为了这个社会最无力的辩白。那些在路上寻找理想踪迹的人声嘶力竭,但他们却总是形单影只,那种空洞与无力感难以支撑,但他们任然抱着那个大爱的心在散播,期望能够点燃我们油尽灯枯的理想与信念。我们会死灰复燃吗?

流沙河以前在《理想》中呐喊要将失去的理想找回来,千万要当心,不能再丢失。我们离这样的时代还有多远?

《天地男儿》观后感范文


 《天地男儿》是久闻的一部经典之作,当初因二小姐知道了这部戏也因为她戏份太少、此剧太老而选择忽视。65集较韩剧不长但比起现在普遍的40集剧又显得不短,由于如今事情日渐繁多且目的只在宣萱身上,所以65集我只看了宣萱、张可颐部分,讲的未免不全,以下只是这些天熬夜煲剧的些许感受。

雪凝和家立第一次交往时,雪凝还给我一种妹妹的感觉,不是说她不够成熟,而是觉得相比家立的稳重冷淡起来她显得较为活泼主动。家立的爱并不比雪凝来得深,甚至他将财富地位摆在了爱情之上。为了攀上豪门,他提出了分手。当他面对她的苦苦哀求在明知不该还有任何纠葛时还是与她发生了关系,当他在跟她真的不能再在一起时将藏于抽屉里她买来的小饰品放于脸上,那种深深不舍和渴望再次得到她温暖的神情才让我开始觉得他爱着她。

她为了他痛苦不已,醉酒、自杀,可是都没有换来他的丝毫关心,子健的出现和关怀让她逐渐清醒过来。多年后,家立主动联系她,可是在她决定回到他身边时他又再次因为财势放弃了她。这种一来一往、一进一退的剧情让我不禁更进一步看透了她的痴情和他的自私,说明纵使时间流逝,他们依旧没变。

雪凝与子健相处时简单快乐,两个同是情场失意的人日久生情。子健极尽所能地呵护、保护她,给予了她从未有过的安心快乐生活。她爱子健,但比起给家立的爱来说远远不够,或许她对子健的那份爱更多是感动和依赖。子健也爱她,甚至一度比爱蓉蓉更多。他深知雪凝在爱情方面的脆弱,所以尽量给她最好的一切、不去伤害她。在面对雪凝时,他是专一的,有场戏让我惊讶他竟然当着蓉蓉的面向雪凝求婚,且毫无尴尬。他将蓉蓉深埋心底,一直不愿触碰那块地方,所以给了自己和他人一种错觉他已经放下了。其实,逃避正正说明在乎,你不察觉不代表它不存在。

家立对雪凝来说始终有种诱惑力,比普通的爱情更具魔力,只要他主动她便很难拒绝。她愈挣扎愈逃避,往往陷得愈深。他已经融入了她的心里,所以后来神经失常时即使家立并不在她也会幻想他就藏匿在某个角落,她逃不过的其实是自己心里那个徐家立啊!记得她重新和家立在一起后,被子健撞破,她给子健留言说希望他能听她的解释、只要他忘了那晚看到的事她还会回到他身边很多人责怪子健没有给她解释的机会,其实,有这个必要吗?

家立做的坏事,雪凝不在乎,一是不愿相信二是与己无关,失而复得的爱情再次蒙蔽了她的理智。她以为把他带到国外一切就会平息,可是她还是高估了爱情对徐家立的作用。我曾经有过同情徐家立的想法因为雪凝确实不是他故意推下山的,但随之打消了念头因为在雪凝摔下山后他本可以去救她但为了自己他还是起了让她就这样死去的念头。重新追雪凝是因为他的念念不忘和希望弥补多年前的遗憾,现在期盼她醒来是因为只有她无条件地支持、爱他,她仿佛就是他黑暗内心里的一盏灯,那是光亮和温暖的象征,他发觉他已经无法永远失去她了。雪凝恢复记忆后精神失常,因为她内心世界的崩塌,死亡让她突然清醒,原来最爱的人为了自己连她都可以牺牲。他就像一个恶魔,她想逃逃不了想忘忘不掉,他无时无刻不占据着她的精神世界,他的忽隐忽现更让她惊慌。

被关起来时她无法下手杀他便选择自杀,在他表白承诺痛苦哀求时她抬眼看了他,于是我们知道她还爱着他。也许正是这段时间也让她明白自己对徐家立的感情,她深知即使肉体远离徐家立她在精神上还是无法忘记,于是她选择决绝地和他一起死去。

张雪凝之于爱情,就如同飞蛾扑火,盲目而又奋不顾身。也许,她会让人有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她本来可以和子健幸福快乐地生活,不该又选择徐家立),但是最后还是不禁让我敬佩起她对爱情的执着和专一(即使我并不认同她的做法以及爱情大于一切、没有原则的爱情观)。

蓉蓉过于完美,晓冰最后是幸福的,只有雪凝,为爱痴狂的张雪凝,让我怜惜与感叹!

跳出我天地观后感


跳出我天地观后感

这些天,我看了《跳出我天地》这部电影,那一幕幕感人的场面,令我心痛不已。影片中那个追求“芭蕾之梦”的小男孩——比利,令我震惊,令我佩服。

他是一个像我这样大的男孩,生活在英国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他们家生活很拮据。一开始比利是在学拳击的。有一次,一个舞蹈老师借用了拳击馆,偶然发现了比利有学芭蕾舞的天赋。比利学了芭蕾,可是不幸被爸爸给发现了,爸爸极力反对,面对这种困难,但是比利仍旧坚持去学芭蕾。

在比利的努力下,他终于取得了一点小成绩。他把这点成绩展示给他爸爸看,爸爸终于同意他跳芭蕾了。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比利被一所芭蕾学校给录取了。

我被比利的这种执着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中,也遇到过困难,也遇到过挫折。记得有一次,我学了羽毛球,因为我怎么打都打不好,我十分伤心,我就知难而退不学了。要是我有比利那样的精神的话,我一定能学好打羽毛球的。

让我们像比利一样,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这样才能走向成功。

《跳出我天地》观后感300字


《跳出我天地》观后感


1984年,英国爆发了煤矿工人大罢工。此时,在北英格兰岛的一个小镇上,11岁的少年比利艾略特却并不不象多数人那样,将这件利及自身的事放在心上,尽管他的父亲和哥哥都参加了这场大罢工。他所关心的只是每周一次的拳击训练课。

直到有一次,比利在芭蕾舞练习场地上意外摔倒,使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改变。他从此无可救药的爱上了芭蕾舞。当时的乡村舞蹈老师威尔肯斯夫人是一个极挑剔又世故的女人。她第一个发现比利具有芭蕾舞天赋,并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比利的刻苦努力使得他的舞蹈水平提高很快,然而这一切都是瞒着家人秘密进行的。

没有不透风的墙,事情终于被家人发现了,于是父亲大发雷霆,哥哥奚落讽刺,一场家庭危机爆发了。面对压力,比利陷入精神的低谷。不得以,只有求助于恩师威尔肯斯夫人。恩师将她早已有的打算说了出来,就是推荐比利进入著名的皇家芭蕾舞学校学习,这意味着他将实现成为一名舞蹈家的梦想。

一边是日渐憔悴的单身父亲和几尽破碎的家庭,而另一边则是通往理想的光明大道。无论割舍哪一边,都将是他一生的遗憾。然而,他必须作出选择。

喜欢《天地玄黄观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