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杀死一只知更鸟有感800字

读杀死一只知更鸟有感800字

独立——读《只录取一人》有感。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独立——读《只录取一人》有感"这样的内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独立——读《只录取一人》有感
孙溪文

有一天,我在《智慧背囊》一书中,看到了一篇文章《只录取一人》,我看到题目便纳闷了,为什么只录取一人呢?
原来文章讲述了一家公司招收职员,可是只有一个名额。笔试过后,最终只剩下十几人进行面试。到了第四个胖子的时候,他出来后对大家挥一挥手里的合同,众人悻悻离去。只有一个人留在那里,他认为不可能只录取胖子一人,他又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听到这里,胖子笑了,因为他就是人事部主任。其实只要不走的人他都会录取,可现在却只能录取那个会独立思考的人了。
要想做到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并不容易。从古至今,“流言飞语”在中国一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杀伤力。很多人懒得思考,喜欢听道听途说的消息,容易受强势传播的影响,结果最荒谬的流言具有具有广阔的市场,让自己深受其害。
在成长的过程中培养独立的判断力至关重要,带着自己的快乐和悲伤,信任和疑惑,负责自己走好的每一步,这才是拥有成功的前奏,才是真正的长大。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一人一生,一方土地_读《瓦尔登湖》有感1200字


阳光从玻璃窗外偷偷溜进屋内,轻轻地坐在我的枕边。我揉了揉眼,走向那扇窗,用力推开它。新鲜的空气一股脑地从窗外涌进来,我被眼前的景象呆住了。自己竟然置身于一个小山坡下,周围是成片的雪松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湖边一个陌生的身影,一点点地走近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刺痛着双眼,最终停留在枕边的这本《瓦尔登湖》上,白色的封面反射着微光。

现在回想起整个梦境来,在梦的最后,我问了梭罗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会选择走进瓦尔登湖,过起清心寡欲的隐居生活?他很平静地望着远方那片与湖水交汇的蓝天,那个恬静中夹带着几分思索的眼神让我至今记忆深刻。我之所以住进林地,是想要从容地生活,去直面生命的本质。我想要去领悟生命的教诲,免得到临终的时候才幡然醒悟:自己原来没有真正生活过。他一点点地消失在丛林间,只留给我了这样的回答。

对于这个答案我深思了好久,我开始反问我自己:我是否真正生活过?每天早晨醒来,我从没有为缺衣少食而苦恼。反之,下一秒我会很快投入到一天的忙碌生活中去。在忙碌之余,我也会思考如何放松自己:吃一顿好吃的,还是买一样期待已久的物品,又或者是去看一场电影。这一切都让我习以为常,觉得生活本该是这样。

从前,我很认同一个观点。它告诉我,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奋力拼搏,唯有这样到老了才能享受人生。可是书中的一句话,让我对这个观点产生了新的看法。作者在书中这么说:他们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都用来挣钱,就为了可以在迟暮之年,去享受一番这让人质疑的自由。这就好像是生活中,有两个要去旅行的人,一个决定雇车到达目的地,而另一个则认为最快的旅行方式是步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前者在幸运的情况下,需要工作一天赚够车费,第二天才能到达目的地。但是后者能够马上出发,当天晚上就能达到。人往往就是这样,只有在丧失了青春活力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去旅行的年纪。

其实,我们可以把生活过得很简单,但这也并不代表我们将浮于生命的表面。电影阿甘正传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我不觉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来越宽容,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那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后,做一个简单的人。正是守护着着一份简单,使我们可以像梭罗那样,在黑夜里伸手触及最真实的自己。

回顾我们现在的生活,每天置身于钢筋水泥的包裹之中,活在冰冷的躯壳之中。雾霾的时常光顾,成了我们进行户外活动的拦路虎。记得不久前的新闻上还曾报导了国人购买澳大利亚空气瓶的事件,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如果世界的最后的一篇净土都化为污浊;空中的雨滴落下时不在晶莹剔透;空气中充斥这化工产业的遗留物使人无法呼吸。这时,我们人类又将何去何从?

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忘记了这片土地本来的样貌;忘记了祖先曾在土地上的淳朴生活;忘记了我们正带给它的沉重伤痛

我们所享受的人生,不应该是钢筋与水泥的碰撞,而是不断地解读人与自然之间无穷的联系。唯有这样,我们才能领悟人生的真谛,续写这一方土地读读故事。

简化生活,深入生命,品味人生

读《傲世九重天》有感 一生一舞为一人 (600字)


冥冥中,似乎在一片茫茫无际的皑皑雪地上,长空雪落纷飞,大地银装素裹,一个曼妙的红色身影就在这其中轻盈起舞,似乎在迎接他,又似乎在为楚阳焦急,看不清她的脸,但那温柔缱绻无怨无悔的深情眼神,却是那样清晰那舞姿曼妙,越来越激烈,直舞的九天九地,竟都是鲜血一般的凄迷冷艳

君伴我舞动风云,我伴君傲世九重天!!!

一袭红衣,一曲轻歌,一段舞蹈,一份执着。

看完傲世,便不由得为莫轻舞而落泪,那样温婉,那般坚毅,那样执着;那样痴情的女子。一袭红衣,舞遍天下,踏破九天,只为了一人,一生一世,无怨无悔,纵死不苦。

一生不轻舞,一舞一生苦;今生为君舞,生生为君舞;千折心不变,万死犹不苦。今生为君舞,纵苦一生舞;若是有来生,伴君天下舞

那个红衣女子,纵然知道楚阳与她在一起不过是为了拿她练剑,拿她破情,但是。。那又如何,只要能与你在一起,哪怕只是一分,哪怕只有一秒,哪怕我会因你而香消玉殒,万劫不复,坠入深渊我也甘愿。只要能与你一起付出再多,我也甘愿,这便是我的爱,我的情。

莫轻舞的痴情,执着,令我动容,纵死无悔,甘愿为心爱之人付出一切。而在这个奢华迷乱的社会中,几乎没有女子能做到这样。为了利益可以抛弃心爱之人,为了自己可以不顾一切,甚至有些只看重与金钱,失去了爱的本质。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在这个物质的社会里我们都迷失了自己的本质,迷失了对爱的纯真。

五年级:白馨月

一人·一时代·一悲剧 ——《活着》读后感


一人·一时代·一悲剧
——《活着》读后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王佩佳
余华真是个残忍的作家,把那么善良的人一个一个“写死了”。
一个时代,一群人—一个时代的兵荒马乱总是会导致芸芸众生的生灵涂炭。《活着》以一段最为艰苦动乱的时代为写作背景,在那个时代生命的脆弱轻贱看起来那么的理所当然。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时代里,时代塑造了我们,时代也约束着我们。我们在时代中萌生,在时代中成长,也渐渐地在时代里走向灭亡


读者同情孤独的富贵,为友庆的死而难过,悲愤戏剧的剧情,也 感谢了自己的幸运。

看见了人生悲苦,看见了底层人物的乐观与坚强,看见了生命的坚韧,看见了岁月里那不动声色的力量。

小说里有一段这样的话;“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

在经历了生生死死这样的事之后,福贵或许也已经明白,人能到这世上走的这一遭就足够了。庄子在妻子病死的那一天,盘腿坐地,鼓盆而歌。诚然生死本为一体,我们既不必为新生而欢乐,也无须因死亡而痛苦。身边的人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即便抓的再紧也总是免不了会从指缝里溜走。

落花人独立_读三毛作品有感1100字


烟花在绽放的刹那释放出一生的华美。留下的是永远的香消玉损。是不是越美丽。越是只能拥有瞬间的光亮?比如一现的昙花。比如曾在沙漠的风中、海洋的浪中相濡以沫的三毛与荷西。

木以为未婚夫的碎逝带走了三毛的爱,而荷西以坚定的眼神抚平了她破碎的心。于是在撒哈拉的烈日下多了一个快乐的身影,在大西洋的海滩上多了两行悠然的脚步。心灵上总算在这里拂过了一些慰藉,但悄然而至的还有不安,是一种祈祷,明知愉悦的日子不会太长,怅然的文字也被苦痛切割成了碎片。

终于读到了《背影》,读到了《不死鸟》,然后是《梦里花落知多少》,荷西就在意料中突然离去。那夹杂着变奏的和谐音符就此打断,只剩下三毛的涟涟泪水与绞绞心痛。生活越是幸福,丧失越是悲痛,又能怎样呢?窗外就是带走荷西生命的降水,而脚下就埋着自己最最心爱的丈夫。那个让她看到执著、看到真爱的荷西,那个给她无尽幸福、无尽温暖的丈夫,就在一念间挥手而去,留给她的不仅是大苦大悲,还有大彻大悟。

曾经暗下决心。要守住她的丈夫,守住她的爹爹与姆妈,守住她充满温馨的家。她怕自己一时的固执与任性,留给世上最爱她的三个人无限的哀伤。而她更是决心要独自来承受这份痛苦。哪怕以后的生活中不再有阳光。不再有笑容。有她在。至少爹爹和姆妈是幸福的。

没有人喜欢痛苦。何况将是永生永世,缠绵难弃的痛苦。三毛在自己的幸福与父母的欣慰中选择了这份痛苦。她要坚强地走下去,哪怕踩在了荆棘上。她也要陪仅剩的几个至爱走完全程。

但三毛又是幸福的。冥冥中她还有荷西的陪伴,那个站在树下捏着法国帽的男孩子。那个说了要永别却又与之相逢的荷西。那个结婚六年来一直跑着回家的丈夫。或许这些她都不敢再去忆起。今日的苦楚最怕遇到往日的甜蜜,荷西啊荷西。你怎么舍得丢下三毛一人在世上形影孤单?你怎么舍得丢下三毛一人对灯落泪?

你怎么舍得丢下三毛一人对大海、黄土一遍又一遍轻吟对你的无尽思念?或许是命中注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如果有缘。

只愿来生再见。

躺在地下长眠的荷西也是三毛,而三毛每到一处都有一个人在默默陪伴。手捧一束鲜花,在荷西的墓前静静地坐一个黄昏。轻抚着十字架上的名字。就会感到他熟悉的呼吸,把脸贴在他身上幽幽地与他共诉情肠,也许会有泪水滑过,对于活着的。只有泪水才能传达出心中深深的幽怨与不舍。泪水渗过土地,荷西也能尝到它的咸苦,紧紧环住墓碑,听风吹过树叶奏起的畅想,就像是往昔的岁月。即使生死之隔也不能将他们分开。这是三毛唯一的幸福。

问世间情有几多?只有三毛,一个风情万种、至真至纯的传奇女子才可以爱得如此痛快淋漓,如此痛彻心扉。

透过闪闪的泪光,一对亲密无间的情侣在幽深的海堤漫步,依靠的臂膀后。有着海鸟的硬咽、如血的残阳与永世的安详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鸟在叫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

读《独立自强的小妹》有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独立自强的小妹》这个故事,这故事给我的感受颇深。

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十岁的小妹妹因父亲常常酗酒,母亲在绝望中离开了家,并改嫁到了一个富人家里。从那以后,喝醉的父亲常殴打姐妹俩,姐姐一病不起,父亲也跑了。小小年纪的妹妹不得已而独立撑起了一个家的重担,努力地工作,改变了家里的窘况,姐妹俩的日子也逐渐好了起来的故事。

这个故事令我感慨万分:一个十岁的小姑娘,就独自一人撑起了生活的重担,她过得多艰难,多辛苦啊!再看看我们这些娇气宝宝,长辈们叫我们做点儿家务,我们就叫苦连天,打死不干。可这小妹妹,不仅挣钱养活自己,还要养活姐姐!这得多累呀!再看看我们的同学都成了什么?一整天就比谁穿的更好,谁的零花钱更多,谁的玩具更智能,谁吃的更好,食物随便倒,就不见到比学习成绩的!我们的同学怎么了,怎么就生在福中不知福,不好好利用我们的优势好的环境好好读书呢!我想:如果给这位十岁的小妹妹一个上学的机会,她一定会是一个勤奋、聪明的好学生。

这个故事不仅仅令我感慨万分,更让我悟出一个道理:坚强勇敢的小妹妹没有被生活的重担压倒,而是勇敢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幸福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

我希望同学们不要做娇气宝宝一定要向这位十岁的小妹妹一样勤劳、勤奋、坚强、勇敢、自立。把握自己的人生,把握自己的将来。

一个独立的女孩 ——读《乌塔》有感


一个独立的女孩 读《乌塔》有感

文/薛皓月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名字叫《乌塔》。文章主要讲了一位德国小女孩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他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十四岁的女孩,独自一人游欧洲。她的父母不会担心,是对这个小女孩充满了信任,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国的教育方法和德国的教育方法是大不相同的。

如果在中国的餐馆或超级市场发现有童工那是违法的,而在德国乌塔的父母会给她很多锻炼的机会,让她可以随心所欲地挣钱。由此可以看出德国的父母是很注重锻炼孩子自理能力的,给他们信任,让她们更早更好的适应社会,鼓励她们独自一个人去旅游。

然而在中国呢?我记得有一次,我想吃雪糕,问妈妈要了两元钱,妈妈千叮咛万嘱咐让我注意安全,过马路看车等等我快速的下楼过了马路,买了雪糕心满意足地往回走时,迎面看见妈妈向我走来,我问妈妈你怎么来了,妈妈说不放心我过马路,还告诉我过马路太危险以后她会陪我一起去。我心想,我已经是一个九岁的孩子了,怎么就不放心让我独自出门买东西呢?在中国父母的眼里多大都是孩子!在德国父母眼里多小都当大人!这就是不同之处!

说到这里,我真的十分羡慕乌塔,既然早晚我都要独自面对这个社会,就让我尽早的去适应这个社会吧!在这里我想大声的说,爸爸妈妈请你们适当的放手吧,我不想像一只风筝一样总被你们牵在手里,我多希望能像一只小鹰一样,自由自在的飞翔在将来属于我自己的天空里!

《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读后感


《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读后感

人为什么要去旅行?是要忘记现实?还是要面对自己?

新井一二三,从14岁搭上第一趟长途火车开始,有机会就想往外闯,往外飞。

离乡背井踏上北京遍游中国,进入中欧迷宫、见识古巴、越南,

甚至移民加拿大,到香港工作,她游走异地十年,得到了什么?

一个道道地地的东京人,日文是她的母语,中文写作是她疗伤自我的方式,

在香港被叫文化杂种,在台湾出版了十七本书,在东京朋友笑她穷,

她目瞪口呆,为什么理想生活不能就是,旅行,旅行,再旅行?

当年勇敢无惧的少女,单枪匹马,像一颗孤独的行星,

走向国境边界,走向流亡者的故乡,布拉格是昆德拉的,古巴是海明威的,香港是张爱玲的,

花费最多机票钱,说最多外国话,多少次飞越太平洋

其实真想要明白的是,幸福与自由。

现在全家的护照换了一本又一本,下厨的料理有各国菜色,行李箱贴满入境贴纸,

年轻时的远走高飞换成了家庭组织,照样推婴儿车携家带眷跨洋飞,

生活什么都可以变,但不可改变的初衷,

必定是,下一趟旅程,要去哪里?

我们喜欢旅行,或许是因为景色的优美,或许是因为心情需要放松,也或许是一种兴趣。

我们喜欢到处逛,因为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感觉。不管是差旅,还是家庭旅行还是其他,旅行是一件充满幸福而且很美好的事情,我们收获很多,见识很多,甚至可能邂逅你的另一半。

独立,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并且需要的东西。独立,是指思想和能力的独立。我们开始可以独自的去思考、去处理事情。我们渴望独立,渴望一个人驾驭很多。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感觉也是很不错的。你可以随心所欲,你可以不在乎他人的眼光,你可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快乐,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接受这个社会的不公。

一个人的旅行,首先可以证明了你的独立。你需要有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你还要拥有勇敢、乐观、细心等品质。一个人的旅行,是充满与众不同的意义的。你自己一个人享受,自己一个人感受与领悟,自己一个人经历,自己一个人远离家乡,自己一个人在异地探索,自己一个人的生活.

我们最想要的是幸福与自由.活了十九年,我们似乎不曾长久的拥有者幸福与自由.虽然说,幸福与自由的定义是因人而异的.我们渴望幸福,我们渴望自由.一个人的旅游,你到处的观光,留下你珍贵的足迹.让你岁月拥有一丝丝课寻找的痕迹.

我们也要去想,下一站,我们要去哪里.但是,不管是哪里,我们都希望下一站是幸福.

所以有时候我喜欢边旅游边写游记,因为可以记录旅程的感动,好怕自己会忘记。可是后来想,真正刻骨铭心的回忆,是不需要用文字来记录的。那就像一部老电影,即便它可能回不去之前的色彩,却会一幕一幕完整地呈现在你的眼前。包括心情。

都说越长大就越会回想从前。所以当人开始喜欢回忆,总会说哎老了老了。其实我倒是觉得,是因为成长与经历,让一个人的历程变得丰满,沉淀了美好的回忆在生命中,时常回过头去看,也许会感叹时间飞逝,然而更多的是感激与感动。

所以,想多去外面的世界走走,看看陌生的小镇陌生的大海陌生的人。

我承认我一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无论哪方面。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我总是在现实中寻找理想的平衡点,却又不肯妥协。幸运的是一直有支持我的爸爸妈妈,他们放任我的理想从不干涉,也尽量满足我所有奇怪的要求。所以越来越觉得自己很幸福,能够静下心来去考虑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而没有任何牵绊。直到最近我才逐渐明白其实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并不容易,特别是在这样疯狂的世界里。所以,趁自己还有梦想,赶紧去追。因为不想后悔和遗憾。

说是读后感,可是好像扯得有点远。其实书里记录了很多细节,很多微妙的心情。佩服新井的文笔,一个日本人能用中文写出如此让人沉醉的文字实属不易。只可惜我看过一遍之后还是没有记住很多细节。即便用心去想象,也只能是个轮廓。它没有自己的色彩。它不鲜活。只有自己去走过看过体会过,你才能真正记住那样的感受。那才是真实。

所以,去远方吧。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自己待得有些厌烦的地方,背上背包,买一张车票,去远方。

远方是否美好,你去了才能知道。

《活着》读后感1000字-存一世念想,留一人孤老


说到读书,除了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大概是父亲送我――《活着》最让我记忆犹新。

跨越时空的人生,起起伏伏的生命历程,余下一人的追忆与思恋。

当时读完整本书花了两个多小时,途中哭了四次,红了很久的眼眶,直到最后也不能释怀,沉浸在福贵的世界里,且哀且叹。

后来写了好几次读后感都不满意,便一直搁着,时常去回味。我记得老师当时有跟我们说过:体会不到的事,是我们没有切身的经历;感悟不了的情,是我们无法理解其中的意义。

记不起是什么时候写下的这句话――存一世念想,留一人孤老。甚至刚开始这句话跟这本书无关,年少的喜欢,是炙热的诗篇,也是一意孤行的崎岖山路。

我翻了翻过去日记,大部分的内容都与一个人有关,大同小异的记录着那时心情。固执的想,就算你不喜欢我,我也喜欢你,也想一辈子记着你。

存一世念想,留一人孤老。

最开始写下这句话我甚至都没有注意,恋旧的人总爱翻翻过去的东西。一次学校征文,没什么思路的我想在日记里找找灵感,无意间又翻到了写下这句话的那页,便想着把这句话填完,然后凑了一篇没有标题的文:

闲也是愁,

醉也是愁,

深秋五更诉云忧。

听断桥水流,

看陌上情仇。

看叶沉浮,

听花绽放,

画地为牢终成悔。

存一世念想,

留一人孤老。

刚开始没有标题,后来想了半天才纠结出一个《静默》,当时征文没选上,却入了自己的心,真真有:年少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感觉。

一直以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后来才知道,与你无关的终究还是与你无关。

一次与朋友谈论到自己写的东西,我们互相分享了自己的作品,讨论了半天,说到我的最后一句,问我:是不是喜欢谁,爱而不得。

我愣了两秒,心里百转千回,原来感情真的可以通过文字看出来。和他认识没多久,也是通过学校文学社认识的,没想到那么厉害。

那一瞬间不知道怎么就想到了《活着》,然后我问他看过《活着》没,他说看过,我强掩心里面的难受告诉他:这句话就是写的《活着》,他刚开始不相信,但看我坚持说是写福贵的结局,便又理解了。

强行把一件事安到另一件事上是什么感受?

时间长了,好像就忘了当初安上的理由;代入多了,也就认为故事是因此而起。故事刚开始又有谁知道结局?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活着》

很多时候忘了初衷的是我们本身,开始的豪言壮语别人都记着,最后结果如何便成了人们的闲余话题。无论你想不想,你依旧会被提起,那不是你本身的经历,却可能因此影响到你,甚至影响更多人。

只有故事本身的人诉说故事的过程才有最大的信服力,而我作为观众,试图理解其中的意义的时候,我便不在是我,灵魂已经附身于故事跟着时光起伏。

网络有一类小说是穿越到书里的,穿越到里面相关或者无关的一个人,借着读过这本书的金手指,改变某些事某些人如果真的有人去到书里,故事会不会因此不在存在?

我沉湎于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我明确感受着自我的分裂。 ――余华《活着》

人的一生,谁也不知道下一刻离去的是谁,最后活着的也许是幸运的。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独立——读《只录取一人》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杀死一只知更鸟有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