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柳笛声声读后感600字

柳笛声声读后感600字

吹起希望的号角_《螺号声声》读后感600字。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中外经典名著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在我们阅读完一部文学作品时,心中就会产生很多的想法。那么,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吹起希望的号角_《螺号声声》读后感600字”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吹起希望的号角——螺号声声读后感600字

他,是革命熔炉里的红色战士,是战火硝烟中的少年英雄,是《螺号声声》中的主人公——小罗号。读着读着,我不禁被小罗号的精神所感动,不由得燃起了崇敬之情。

《螺号声声》故事发生的地方是我们漳州的平和,就感觉故事发生在我们身边,倍感亲切。再次走进人物——小罗号,一个年纪和我们相仿的少年,为了革命事业,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宁死不屈,佩服之情油然而生。小罗号,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出走,生死未卜,他变成了孤儿。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在干爹罗振发的潜移默化下,他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长成一个勇敢坚强的革命战士。在被捕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还坚持与敌人作斗争,最后壮烈牺牲。

看到这,我不禁热泪盈眶。小罗号,这么小年纪,正是在母亲怀里撒娇的时候,却这样走了。再看一下自己,真是惭愧。

我们现在生长在和平时代,衣食无忧,在家里过着小公主、小皇帝般的安逸生活。面对一点点困难,就打退堂鼓;面对暂时的失败,就怨天尤人。记得有一次,我在学骑自行车,由于没有掌握好方向,“砰”的一声,摔倒了,膝盖磕破了皮,鲜血流了出来。随即,我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直往下掉,脑海里马上闪现出放弃的念头。现在回想,觉得自己太幼稚了。小罗号在被敌人割掉耳朵之后,鲜血淋漓,还依然不肯说出独立营的下落,而自己只是摔伤而已,竟然就要放弃继续学骑自行车,真让我无地自容。

《螺号声声》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坚强、勇敢,更让我懂得了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现在生活,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让我们一起接过罗号手中的螺号,吹起希望的号角,吹响我们的中国梦。

作者:龙海市海澄中心小学四年级蔡怡欣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希望永远都在》读后感1000字


《希望永远都在》读后感1000字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读一些书,都会有自己喜欢的书。每一本书都会给予我们不同的启示,都会让我们读到不一样的感觉,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灵魂。有一些会让我们感到悲伤,有一些会让我们感到积极向上的态度,让我们努力奋斗。
我觉得一部能让我感到悲伤,感到感动,感到兴奋的小说就是《希望永远都在》。这一本小说它能让我更加积极向上,鼓励我继续走下去并告诉我不要放弃,希望永远都在。
这是一个以真实故事为原型而写出来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安可庞德的男孩,在他十一岁那年,红色高 棉一个激进共产主义政权开始在柬埔寨掌权。这是一个恐怖而惨无人道的政权:他们将所有人赶进农村劳动营,使得家家户户妻离子散;甚至有的儿童也被迫长时间劳作,承担如挖水沟和种稻谷之类的苦工。成千上万的人在这场灾难中死去,许多人家以前快乐的日子都一去就不再复返了。
主人公安可庞德也是这样,他被迫与姑姑和弟弟妹妹分开,在这期间他经历了千辛万苦,目睹了种种惨剧,然而促使他坚持活下去的信念很简单:希望永远都在!安可庞德一直都没有放弃,每当他绝望的时候他就会在自己的心里默念:希望永远都在。所以他最终顽强的活了下来,并且成为了当时在美国最著名的演说家之一。主人公的一生可以说是坎坎坷坷,处处充满了绝望,如果我要是在那一个环境里的话不出一个星期,我肯定会份疯掉的,然后等待我的一定是死亡。但是安可庞德并没有和我所想的和其他的孩子一样疯掉甚至死亡,他凭借着自己坚定的信念活了下来,并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是啊,在生活中肯定免不了挫折和坎坷,我们不应该都避或者是从此一蹶不振。我们应该要像这一本小说里主人公安可庞德那样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且每当自己感到绝望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一遍一遍的默念我们自己心中的信念,我觉得这样便会给予我们无限的动力,我们就会继续努力的奋斗下去,继续向我们的目标奋斗。(读后感)
我是一个是十分急躁的人,所以我做什么事情都希望能够快快的做好,一旦有一些事情做了很长时间 还没有做好的话我肯定会十分的急躁,甚至感觉到绝望。所以按照我的性格来讲有很多麻烦的事情我都会半途而废,只有少部分事情我可以从头做到底,但是我肯定做的不细致。如果我可以在我绝望或者急躁的时侯对自己说一声希望永远都在的话我肯定可以静下心来认真的完成剩下的事情,这样的话这一件事情一定会做的细致多了。所以在我们焦急绝望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我们应该相信希望永远都在!这样我们就会认真的完成任务。
我们应该记住希望永远都在!

悼亡中的希望——读《眠钟》有感2000字


悼亡中的希望——读《眠钟》有感2000字:

最近读到一首短诗,颇让人回味。

这首仅18行114个字和一个标点的短诗,读后让人内心涌动,但又很难说明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思,也很难一下子说清楚其中的深意。

读了几遍这首诗,隐隐觉得,可以有三种理解。第一种,这首诗可能是一首悼亡诗,是对亡灵的哀挽、歌颂以及自我内化而升华的人生感悟,“眠钟”就是一个亡灵的象征。第二种,这首诗可能是对积极人生赞美的赞礼诗,“钟”是人生之钟,是一种不断追求,不断奉献的信念和行动,“眠钟”是默默无闻付出、从不夸耀的人的象征。第三种,这首诗也可能是要表达对社会的叩问,人性在这里被含蓄地解构,“眠钟”是一个充满悲剧性的形象,当“钟”响起的时候,一阵阵奉承的声音应和,当钟“眠”的时候,周围的情绪也尽泻而出。

再读了两遍,我渐渐觉得,这首诗应该是一首悼亡诗,是在悼亡的同时叩问生命,追求希望的诗。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粗浅地谈谈几点阅读感受。

眠钟

(舒婷)

向往的钟

一直

不响

音响如鸟入林

你的一生有许多细密的啁啾

讣告走来走去

敲破人心那些缺口的扑满

倒出一大堆攒积的唏嘘

一次用完

怀念的手指不经许可

伸进你的往事摸索

也许能翻出一寸寸断弦

细细排列

这就是那钟吗?

人在黑框里愈加苍白

凤凰木在雨窗外

兀自

嫣红

首先,第一节。“向往的钟/一直/不响”,似乎一开头就奠定了哀悼的感情基调。在中国传统的一些仪式中,皇帝等代表统治阶级的大人物离世或者宗教内部有重要人物与世长辞等都要敲响大钟,带上这样的寓意,这里的“钟”就含有死亡的气息。那既然是“死亡”,为什么用了“向往”这个词呢?那应该是一种祝愿。在中国古代,离世时敲响丧钟,既是一种告知,是一种与世长辞的说明,也是一种祝愿。钟声响起的时候,一般会伴随经文祷告,祝愿逝者能往生,能摆脱活着时候的一些束缚、困苦与烦恼,死后魂灵能进入高尚、纯洁的天堂。所以,“向往”就带着抒情主人公对亡灵的深情呼唤和真挚祈祷。当然,“向往”所包含的情感,仅仅是心中美好的想法,无法改变逝者已逝的事实。深情呼唤之后换来的是“不响”,让人感觉到深沉的思念和久唤无音的悲伤之情。

接下来,是“音响如鸟入林/你的一生有许多细密的啁啾”,企盼的钟声响起,“如鸟入林”。假如是电影的话,镜头中给人的感觉应是由静谧的等待与期盼,到钟声响起,飞鸟入林,带入一场场深切的回忆,一种“鸟倦飞而知还”的感觉油然而生。落叶归根、狐死首丘,应是此理。“细密的啁啾”,让我联想到了,大鸟对小鸟的照顾。所以,这两句似乎是在回忆死者,包含逝者对隐含的抒情主人公的呵护与照顾,也是在暗喻逝者告别纷扰的尘世,安眠于大自然的怀抱。放到电影里的话,应该是在百鸟齐鸣的热闹之后,归于沉寂,空旷的山林中,一只鸟孤独地鸣叫,带着无限的回忆,营造无限寂寞的意境,最终回归大自然,入土为安。以热闹写寂寞,让我又想到了中国古代诗歌中“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用在这里,触发了一些联想,让人在语言的表现力中思考着生与死。

其次,第二节。“讣告走来走去”应该写的是讣告特别多,或者说是讣告借用各种各样的媒体在不同的渠道中传播。在有缺口的人心里,“讣告”引起了人心的不安与烦躁而多余。这里有两个词,让我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分别是“攒积”与“唏嘘”,“攒积”指积存的时间长,“唏嘘”是指无聊的闲叨、无尽的叹息。逝者已矣,然而生者的宣泄是“一大堆攒积的唏嘘”,并且一次就能用完,这是有缺口的人心的表现,与第一节中抒情主人公认为死者应当“如鸟入林”的安息截然相反。紧接着,写人们对死者生平往事的回忆和述说,“怀念的手指不经许可伸进你的往事摸索也许能翻出一寸寸断弦细细排列这就是那钟吗?”将“怀念”的虚幻情感化为具体的“手指”,将虚无缥缈的“往事”也化为具体可感的、可“摸索”、“排列”的事物,这里的“怀念”是有感而发的,是情不自禁地表达对亡魂的感念,但这种“怀念”也是虚伪的、不真切的。因为,这种“怀念”是“不经许可”的,是企图“翻出一寸寸断弦”来“细细排列”。寻根究底,想找出与死者相关的事情,多番揣测,而后,又发出疑惑:“这就是那钟吗?”全诗唯一的一个标点,带着疑问,带着质疑,也深深敲击着抒情主人公的心灵,隐含着从不同的角度对逝者这一生的意义的深切思考,颇有“功过如何,留与后人评说”之感。

最后,第三节。“人在黑框里愈加苍白/凤凰木在雨窗处/兀自/嫣红”,简洁的语言描写,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进一步阐释了生与死的思辨意义。“人在黑框里”是死亡的象征,而雨中愈显嫣红的凤凰木,是生命的希望。再想一想,会发现,其实,“雨窗”与“黑框”的形象非常相似,但黑框里的是逝者,雨窗外的是生者与未来。也好像在表达,如果生者一直停留在对黑框里的人的思念当中,那么生命将是一片苍白。如果像凤凰木一样,在雨中经历磨难与苦楚后,更坚强倔强地生长,那么生命将多姿多彩。最后这一节,让人感觉,既哀痛逝者的离去,又想让逝者安心,仿佛在诉说,活着的人将用尽办法延续逝者的希望,请放心离去,请安息。

整首诗读来,情感是比较复杂的。既表现出一种悼亡的氛围,又让人感受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也引发了对人生寓意的思考。逝者已矣,生者坚强而不息,才能让逝者“如鸟入林”。生者经历风雨,“兀自嫣红”,才能不枉生命一场。

一些浅陋之见,恐有不当,盼望指教。作者:许纯丽

永远不放弃希望_《安妮日记》读后感400字


永远不放弃希望_安妮日记读后感400字:

在我们眼中,战争就是尸横遍野、血肉模糊,是烽火四起、滥杀无辜。独裁者为了利益而战,英雄们为了国家而战,可是平民们怎么办呢?

安妮是德国人,也是犹太人。当时纳粹在迫害犹太人,一家四口不得不躲到荷兰的一个密室里。从此她开始了密室生活,并开始写日记,直到两年后被捕。

从日记中,我可以看出,安妮自己的寂寞、苦闷,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但是现实中他们被歧视,总是小声的说话,天天都住在暗无天日的密室里。可是安妮想着,那么多同胞都被杀了,自己还活着,所以自己很幸福。她没有抱怨,没有不满,而是充满满足。我们的生活已经很好了,有知识渊博的老师,有活泼可爱的同学,有和蔼的父母,那为什么还有人在抱怨呢?

她在日记中自我反省,是我敬佩万分。她对自己做错事的反省,可能成年人也做不到。这是难能可贵的精神,有些人做错了事,只是从别人身上找原因,把自己身上的原因都抹掉,真是可笑!为什么有时候大人还不如小孩子?

战争永远是一个黑色的主题,但是乐观善良的人永远不会少。我们也应该像安妮一样,永远不放弃希望!

作者:穆棱市民主小学五年二班 赵欣怡

勇气和希望-读《蓝色的海豚岛》有感作文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蓝色的海豚岛》的书。

它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卡拉娜的印第安小孩在海豚岛独自一人生活、求生,最后获救的故事。在等待救援的期间,她失去了亲爱的弟弟与忠诚的爱犬,最后带着爱犬朗图的后代——朗图-阿鲁,告别了海豚岛。

卡拉哪的勇气,震撼着我。一个弱女子竟能如此坚强的生存下来,在岛上苦等了十几年。

我跟她年龄差不多,可就是没有她那么勇敢,不敢去面对自己害怕的事物和状况。就有一次,学校组织去游玩,我连进鬼屋都不敢。刚到鬼屋正门前,我就感觉到一丝阴凉之气,浑身都起鸡皮疙瘩,头皮也觉得发麻,连走路都颤颤巍巍的;相对之下,卡拉娜一个人在一座无人的小岛上努力生存下来,比我勇敢多了!

我是不是也该试着去拥有这样一份勇气呢?我时不时这样问自己。我想,只要有了勇气,一切将化为浮云。

卡拉娜不但有勇气,而且还拥有努力生存下去的希望,她从不放弃一丝希望。

卡拉娜一直坚信会有船来接她的,他一直相信船长不会骗她。虽然一连来两次的船都不是来接她的,但她并没有沮丧,她只坚信一点:我一定能获救!

这种充满希望的心灵是我所无法触及的一面墙,她却碰到了。正是这样一面隐形墙,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就可以“看”到、“摸”到,并且翻越。就如我考育英二外,面试只因说错一个词,失去了最简单的第一次机会;第二次也许是没有考好,就失去了有些难度的第二次机会;我的第三次,也就是最后一次机会,我是不会放弃的!我要像她一样,坚持到底!

我不会放弃希望,也不会辜负给我希望的那些人。我要像水一样,只要有一点空隙,就一定要钻过去!我要学习卡拉娜的精神,学习她充满希望的心灵!

卡拉娜,这个坚强的女孩,是勇气和希望的化身。她坚强,像无坚不摧的晶钻;她从不轻易放弃,像充满生机的小草;她从不放弃希望,如同水钻过细小的狭缝......

莎士比亚说:“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卡拉娜等来了光明的生活、明丽的白昼。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吹起希望的号角_《螺号声声》读后感6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柳笛声声读后感6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