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全球通史读后感3000字

全球通史读后感3000字

《全球通史之历史对今天的启示》读后感1500字。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我们上高中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中外经典名著。每次阅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体会到书中人物那终身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有没有写过有关中外经典名著的读后感呢?以下“《全球通史之历史对今天的启示》读后感1500字”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全球通史之历史对今天的启示读后感1500字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此为历史等社会人文学科热点讨论的问题。在《全球通史》中作者提到1971年,全世界都已经发现了塔萨代人。这一感到惊奇和兴奋的发现对于解释上述问题有帮助。书中讲到塔萨代人的相处。他们过着几乎完全相同的生活。他们根本就没有武器。战争这样的十词语与他们毫无关系。其自从与外界接触后,他们采用了菠萝刀。但是他们拒绝使用矛和弓箭,因为他们不能运用这些武器。他们具有平等的观念。在群体中,所有成员中分配自己采集来的所有食物。塔萨代人的这种生活真实性,有人表示怀疑,有人提供辩护。不幸的是,所有的塔萨代人在已经知道的同时。人们又在新几内亚发现了另一个有30人的小群体,即分途人,这个部落的人都是凶暴的武士,他们不断的用弓箭进行战斗。历史上类似的矛盾现象,在美洲印第安人中间也出现过。科曼奇人和阿帕契人将他们的孩子培养成战士,但另外一拨人去培养他们孩子过和平的生活。而且至今仍存在这样培养人的状况。

上述情况对我们认识人性的本质究竟有着怎样的启示呢?历史记载表明,人类生来既不爱好和平,也不喜欢战争,既不倾向合作,也不倾向侵略,决定人类行为的不是他们的基因,而是他们所处的社会教给他们的行事方法。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单独就这一问题专门进行过研究。他得出结论说,人性是一种巨大的潜在性或因社会影响而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侵略性不是人类与与生俱来的或不可变更的特性,而是一种鼓励侵略的社会环境的产物,“人性”问题,对我们大家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战争变的更加致命,同时也更频繁。在包括人类历史大部分时期的旧石器时代战争并不多见。小型的食物采集者群体只能占用那么大的地盘,占领相邻部落的地盘,对他们来说并无多大用处,事实上,他们很可能在战争中失去一切。因为那时全球的人类少得可怜。血腥的战争极可能毁灭整个人类。小猴子只需要完全依赖父母一年就可以独立生活。而人类需要长达六到八年的年时间。族群中的合作体系能给能给小孩提供必要的食物和保护。从而,更好的保证他们在漫长的依赖期中盛传生存。简而言之,在旧石器时代的几百万年中,乐意合作的血亲社会之所以能占上风就因为,他们十分适合人类智这个物种的生存。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所有这一切都起了变化。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人口不断增加,村庄拓展成城镇。从而,拥有巨大宫殿和庙宇,以及多年来的财富的帝国,由于此时可以争夺的东西时在太多了,战争变得越来越频繁,也愈来愈多。但是,到了近代之时,大屠杀却已变得很普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有840万军事人员和130万平民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的军事人员和平民分别增加到1690万人和3430万人。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话,伤亡人员肯定还会有更加惊人的增加。有来自30个国家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于1985年9月报告称核武器攻击造成的冲击波和辐射效应会直接夺走几亿人的生命,但是全世界50亿人中,有10亿到40亿人将死于饥荒。这种饥荒其起因于冬季核爆炸。核爆炸产生的黑色蘑菇云形成的巨大云层会遮盖地球。从而使全球的植物得不到热量和阳光。历史给予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核战争并非不可避免,因为战争的发生不是由于“人性”,而是由于人类社会的缘故,而人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类社会重新构建,以下是人类学家阿舍利蒙塔古就人性问题得出的结论要点,毋庸置疑,我们生来就具有吸引所赋予的,做出各种行为的潜能,但这些潜能变成实际能力的方式,则取决于我们所受的训练,取决于学习,我们真正继承的是塑造和完善自身的能力,使自己不成为奴隶,而成为命运的主宰。人在社会中成长,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成长成熟之时,也是人成长和成熟之时。

作者:陈金淮安区林集中学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3000字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3000字:

“《全球通史》给了我强烈的现实感:它是救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重的精神危机的一种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阿诺德·汤因比曾这么评价这本历史巨著。笔者在读完书后,能深刻感受到作者并不是简单地表达对一国的情感,而是体现了对人类发展深深的忧虑,这也是本书所凸现的“全球史观”之精髓,让人获益匪浅。

首先,先谈一下这本书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是一位享誉全球的美国历史学家,曾获得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闻名世界,但他其他优秀著作(如《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等等)也同样具有很高学术价值。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于2004年3月23日去世,笔者此次阅读的是第七版,也是目前最新的一版。

为什么要出面向21世纪的新版本?作者在本书的致读者一文中这样说道:“新世界需要新史学”。古语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往今来,无论历史的车轮如何向前转动,史学都没有停滞不前。世界在变,史学发展也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以期能做到反思过去与展望未来。

《全球通史》是一部在“全球史”潮流中的奠基杰作,它最早出版于19世纪70年代,一经问世便被翻译成各种文字畅销于全球,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不断更新版本,多个国家的历史教材也纷纷从中引用摘录。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本书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呢?

很多人觉得史书难读,认为其过于乏味枯燥,所有叙述不外乎将历史从古至今、循规蹈矩地记录下来,因此只有一些学者或专业学生愿意深入阅读之中,这就降低了书的阅读传播效果。

但是这本《全球通史》不同,它的语言通俗易懂,自然就吸引了更多的受众。文章合为时而著,一部好的史书,始终不应该脱离现实,能够用历史知识给当下以反思借鉴,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启示。《全球通史》正是这样的一本书,它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它对21世纪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整个人类的未来进行了深刻思考和启发。

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西方在近几个世纪来的主导地位,而民主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又进一步巩固了其地位。因此,自然有很多史学书籍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来叙述历史。二战后,美国崛起并与苏联形成了两极对抗的冷战局面,看似毫无硝烟的世界,却暗流涌动,局部战争不断。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三世界迅速发展,东亚各国逐渐崛起,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到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变成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也更加明显。

世界多极化趋势难以逆转:

世界格局的变化也促成了史学观念的改变,《全球通史》则是一种全新的历史观——全球史观——的代表作。二战后,已经有许多学者开始试图以一种全球观念来解释历史,他们摒弃了传统的“西方中心论”和那些较为狭隘的史学观念,认为应该用一种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视角去评价各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建立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等等,是他们常用的口号。

在读本书时,读者能明显感受到作者中立、客观的态度,它不以国籍、意识形态、个人观点来评判历史发展。但人无完人,只要生活在现实社会,总会受到世俗客观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也不例外。编者在前言部分也直言道,可能是西方中心论的余毒所致,读书笔记虽然他不认为西方文明比东方文明高端,但是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东方论”的影响。他始终不敢给现代文明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他意识到此前的说法明显忽略了东方文明对于三大革命的历史贡献,所以感到了一种道义上的不安、踌躇。

一直以来,人们从课本中学到的历史,都带有一种本国的视角,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对于本国与外国的历史带有一种潜意识的偏向情感。这虽然会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但是却不够客观。

例如上课时老师提到过的“各个国家对1840年中英之间的战争的命名”问题:在中国它被称之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因为我们认为这是英国试图用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国门而引起的一场非正义性质的侵略战争;但它在英国却被称之为中英战争,这一说法明显是想掩盖其侵略中国的实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国家的利益和意识形态对于历史的客观评价有着决定性影响。

英国人将“鸦片战争”称之为“中英战争”:

中日的关系亦然,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日渐猖獗:修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等等,甚至妄图将钓鱼岛划为己有。这些对历史篡改的行为,正是基于他们对于自身所犯的罪行没有根本的反省和认识,所以试图以掩盖他们不光彩的历史,而这不仅会使日本的年轻一代认识不到本国所犯的错误,还严重伤害了中国以及全世界人民的情感,这种行为必然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对和唾弃。因此,客观地记述历史既是对过往的尊重,也是对现世的负责。

另一方面,它给我带来了一种不同以往的历史视角。高中课本基本上是按照中国古代史、现代史、世界史分别来介绍的,这样我们对于特定时期的历史可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而,这也导致我们对于同一时期的中、西方的时空概念不甚明确,虽然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横向对比,但还是更加注重纵向的叙述。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于过往的世界缺少一种全局性的认识。《全球通史》向读者展现了一种宏大的、世界性的视角,它在叙述时将整个世界联系了起来,减少了地域和民族的局限性。

最重要的一点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向读者提出了一些问题,也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人类存在的目的又是什么?新兴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人类通过自身的智慧成为了世界主宰,我们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又使自己陷入新的困境。在作者看来,“人类应该去寻找一个“伦理罗盘”(即当盲目的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在全球泛滥时,让人类尽量避免成为“经济动物)来引导技术的发展”。

刚去世的伟大物理学家霍金,曾三番五次地提出“人工智能威胁论”,警示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可能会毁灭人类。2016年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战胜了世界顶级围棋大师李世石;今年3月18日,美国亚利桑那州坦佩市发生了世界上首例无人驾驶汽车撞人事件,引起了整个社会的不安。

人工智能的利弊该如何权衡?

这些不禁让人们担心起来:人工智能是否会在未来彻底将人取代?可能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人工智能与人类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冲突、人工智能发展的透明度如何监督、法律条文如何规定、人工智能造成失业问题等等,都将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

但人们无法否认整个社会始终在前进着,也无法改变这样的趋势,人类只能不断地弥补缺口。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的,现在到了对现存的惯例和制度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我们应当保留那些行之有效的,抛弃那些不合时宜的。

尽管现在充斥着不少关于人类未来悲观论的言论,但是斯塔夫里阿诺斯仍然抱有一种乐观的态度。现代人拥有两个祖先们没有的武器——飞速发展的科技和人权意识的觉醒,它们或许可以带领人们奔向自由王国。站在历史的路口回望,人类未来的命运终将掌握在自己手中,社会将向什么方向发展也取决于人们如何将把所学到的,借鉴的知识与智慧付之于实践。作者:张慧敏

《全球通史》第3章读后感1000字


第3章 最初的欧亚大陆文明 (p55页)

1.文明的特征:城市中心,国家权力机构,艺术、科学的专业划分,阶级的产生,权贵和平民阶层。

2.文明产生的原因:人口急剧增长是直接原因。生产力的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了文明的产生。

3.文明带来的必然后果:不平等出现,阶级的产生。

古典文明产生于公元前3500年至1500年,公元前3500年,最早的文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相当于今天伊拉克的南部地区。

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最晚的一个,起源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那个时候正好是中国的夏商朝代。为什么中国人一直以古文明而骄傲,而其他三个古巴比伦、古希腊、古印度,似乎没有这般强烈。对印度人的态度不是很了解,这个需要以后来讨论。

易中天的一个视频演讲中,他提到中华人都有一个遥远的中华梦,似乎认为中华民族曾经是世界历史上最强大的民族,现在虽然落后了,依然想复兴昔日的民族之光,以至于沉浸于往昔而难以自拔吧。

原始部落的平等关系,大多建立在血亲关系上,文明产生后人与人关系变成了纳贡的关系。权贵阶层,拥有几乎所有土地财富资源,农民比部落时期要更加辛苦的劳作才能勉强度日。

在俄国沙皇统治时期,贵族在乡间别墅,配有300~800个仆人,这些仆人可以被任意出售,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广告牌:本人有意出售桌布,还有两个受过训练的女孩和一个农夫。在中国引以为荣的强大汉朝,公元一世纪,一位观察家写道:一个农民的双腿像烧过的碳棒,后背结满了盐痂,皮肤像锥紫都刺不穿的皮革,拖着扭曲的脚掌蹒跚前行。

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巨大差异,即便到今天也存在,1984年12月,英国卫生部在报告中称:在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中,以一个体力劳动者为户主的家庭成员,平均身高要明显低于,非体力劳动者家庭的成员。

在两性关系上的不平等,由于劳动强度的大大增加,妇女已无法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被迫待在家里主持内政,从而与社会逐步脱节,变成不重要的地位。

在男尊女卑的数千年历史中,也偶尔产生了几位非凡的女性,比如古埃及女王克里奥佩特拉迷倒了罗马的凯撒和安东尼,阿斯帕西娅迷住了希腊的伯里克利,拜占庭帝国第1位女王艾琳皇后,唐朝的武则天,中国第1位真正意义上的女皇。虽然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显赫的名声,但对女性的地位并没有改善多少。直到20世纪下半叶,女性的地位才得到明显的改变。这种不平等地位的改善,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技术的进步,似乎越来越明显,而在人口持续增长和文明深度发展的今天,是否会打破文明产生时带来的不平等,还是有待观察的。

我们希望深度文明,能够重新带给我们平等从而打破文明的魔咒。

下面是公元3000年前,埃及一位父亲送儿子上学时说的话:

学习写字要用心,学会了,什么重活都可以甩得远远的,还能当名气很大的官,书吏是不用干体力活的,却能指挥别人。

我亲眼见过在炉边干活的金属制造工,10个手指就像鳄鱼爪子,身上的臭味比鱼卵还难闻。种田的,一年四季只有一套衣服,嗓子粗哑的像老鸦叫,10个手指从来不得闲,两条胳膊让风吹得干瘦如柴。他休息的地方是烂泥地。

用心学习吧儿子,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和学习相比的,在校学习一天,得到的好处一辈子也享用不尽。

而在当下,我们依然还是要像3000年前的这位父亲说的话去做。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诙谐爱情与历史感——《天之娇女》读后感1500字


诙谐爱情与历史感——《天之娇女》读后感1500字:

老实说我一贯都不喜欢女作者的作品,这主要是被女性作者的作品戕害多次之后产生的后遗症。一般来说男性作者的作品关注的焦点大多是权力斗争、冒险、奇遇等方面的东西(当然爱情也包含在内);而女性作者的作品往往都是爱情为主。而且她们中极端点的更是认为——为了爱情即使做了任何事也可以原谅,这种观点与一些男性作者的作品中一男娶N女的套路一样广受非议。在我看了一些爱情可以解决一切的作品后终于产生了一些偏颇的看法,于是也有近5年的时间没有看女性作家的作品了。

我第一次听说《天之娇女》(以下简称《天》)是看见了作者自己的求评贴,在这个帖子中我看见了很多在玄幻圈子中有名的人的推崇,终于还是没有控制住自己的好奇心看了这部作品。

这部作品的情节很简单男主角斐豹在郑国的社祭节上遇见了女主角徐无忧,然后斐豹在晚上闹别人的洞房的时候很倒霉地先是被女主角威胁立下了非她莫娶的誓言,随后又被晋国入侵的军队抓住,成为了范家的女隶。身为的家女的他经过自己的努力在晋国大出风头,并在挫败了一场叛乱后,终于获得了自由,与女主角终成眷属。那么下面我来谈谈自己对这部作品的印象。

一、诙谐。本来是漫不经心地浏览文章的我,当在文章中看到“‘爱叫唤的鸟,躲在河中岛。爱打扮的姑娘,先闯进我心房。’(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你这个傻酷傻酷的臭小孩!’(狂童之狂也且!)”等作者故意写的通俗版的诗经解释时,不知不觉中笑了出来。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个作者很有恶搞的天赋,但是当我结合上下文来看,我的看法却改变了,作者这样的描写不但很符合当时男、女主角的心理,巧妙地突出了男主角斐豹的青涩与女主角徐无忧的慧黠,也为男主角的六年相思埋下了伏笔,而且这样的笔法也给全文打下了一个轻松的基调,可谓是匠心独具。

二、爱情。在我看多了爱情可以解释一切的作品之后就对女性作家笔下的爱情产生了审美疲劳,在看《天》时我已经有了看到男主角为MM生、为MM死的觉悟了。我怀着恶意地想男主角是会失忆、残废、重伤还是被误会而生死两难,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却没有发现这些老掉牙的场面出现,而且斐豹也没有一般言情小说中的花瓶男的特点。在斐豹身上可以看见的是一颗赤子之心以及他对于自由的执着追求,而且他在面对范约(他的家主的女儿)和姬孟(晋国的公主)时也没有因为她们两位的高贵的身份而移情别恋,这在他当时的地位(范家的女隶)上是很难得的。斐豹一心只想立下功劳然后获得自由去履行誓言——娶徐无忧,一个在近期的言情小说中难得一见的男性形象跃然纸上。

三、历史感。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要想使一般读者了解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事情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天》的历史背景错综复杂。书中提到的国家就有九个,晋国的世家贵族也有六个,再结合当时国与国之间、贵族之间的权力斗争,想想就让人头痛。但是在作者笔下不但驱逐栾家、诸侯大会、晋吴联婚、栾家叛乱、郑国平乱等重要事件井井有条,而且春秋时期那独特的风俗习惯、文化风情等也历历在目,让我深为佩服。最值得称赞的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天》仍然没有一般历史作品那种凝重压抑的感觉,它的风格依然是轻松活泼,容易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在现在玄幻和武侠小说中充斥着血腥、暴力的时候,象《天》这样可以被称为清新的作品已经不多见了。虽然《天》中也有权力斗争、武打场面但是这些在作者的处理下并不显得暴戾,可以说是老幼咸宜的作品,值得推荐。

读书之《活着》读后感1500字


读书之《活着》读后感1500字心得感想范文: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的主人翁福贵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由于嗜赌放荡,输尽家财。父亲被气死后,福贵一家成为佃农,并很快被国军抓壮丁卷入国共内战。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断经受着苦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这本书是我不愿再看第二次的书,即使在第一次看的过程中也是咬牙往前行,但如果只是一般的持续的悲剧感也不会让《活着》如此吸引人。这本书让人继续看下去的动力之一便是主人公徐富贵的个人坚强意志,从原来的衣食无忧、享尊处优的地主少爷,到之后败家到一无所有,人生的大起大落不过如此,但是他却一直“活着”,任身边人事匆匆走过,他依然在活着。活着便有了活着的价值,死去的都是过去了的,即使心中有再多不舍,也会继续生活,任生活肆意捶打,仍然顽强,他完美诠释了书中所说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富贵的妻子家珍作为小说的女主人公,也是这部黑色悲剧中的一抹暖色,她才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

家珍本来是镇上米行老板的千金小姐,即使徐富贵那么不知进取,那么没有未来,但家珍却依然对他不离不弃,甚至怀着大肚子去镇上的赌场,希望可以把福贵从赌场中拉走。后来不得而终,一个人挺着肚子走了十几里夜路回家。是什么支撑着家珍呢?在福贵败光家产后,家珍的父亲将家珍接回家中,希望她与福贵不要再有往来。而在她生下有庆之后,她与父亲闹翻一个人背着有庆回到了家,回到了穷困潦倒的富贵身边,没有一个父亲会愿意让自己的女儿离开自己去过苦日子,但是家珍的父亲却无法阻拦,是什么驱动着家珍做出在现在看来如此不可思议的举动呢?

如果说富贵是“活着”的英雄,那家珍就是富贵之所以能成为英雄最重要的原因。家珍为什么有着优秀的家庭条件而依然要跟着富贵过苦日子并且给予富贵活着的力量,爱情亲情是一部分,但绝对不是全部。家珍长得漂亮人也贤惠嫁入当时富甲一方的地主家,也算是门当户对,读书笔记谁也无法想象到后来的徐家一落千丈,但在那个年代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女性社会地位比较低,女性个人主义意识淡薄,家珍从嫁入徐家那一刻起,就把自己当成了富贵的人,一辈子也改变不了,也无法改变,这种观点根深于家珍脑中无法挥去。这是我认为的第二点原因。还有最重要的第三点原因,家珍是富贵妻子的同时,也是富贵两个孩子的母亲。

在家珍被她父亲接走的时候,领着的是自己的也是富贵的女儿,肚子里怀着的是自己的儿子也是富贵的儿子,一个母亲即使自己受再大的苦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受到委屈,如果孩子们以后没有了爸爸,即使未来的生活的再安逸,也会是对孩子这辈子的损失,这是家珍回去陪富贵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也有她自己对于富贵的亲情和家珍本身思想观念的原因。回去之后的家珍变得更加贤惠,和富贵一起过苦日子。还记得她刚生完有庆回到富贵的寒舍的时候,富贵母亲说了一句:回来了好,回来了就好,家珍带着孩子回来了,这个家也就完整了。

即使富贵突然被抓去当兵,毫无音讯的时候,她依然守着这个家,也许丈夫在外早已不在人世,家珍仍然守着那个家,送走了富贵的母亲,一个人养着两个孩子,这其中的心酸苦累没人想象得到,但是家珍撑下来了,这也许就是母亲的伟大,谁能说那时的家珍的思想是落后的,难道现在先进的女性思想是比之前的好吗?难道这种思想不是伟大的吗?平日里我们总夸夸其谈所谓的善良、宽容、幸福之类的词汇,但当不幸真的发生在我们身上时,我们能否表现出生命的坚韧与顽强?有的人一生所及窄如手掌,生命价值却宽若天地,这种精神层面的高度是当下的我们难以达到的。

1994年张艺谋指导的电影《活着》由葛优和巩俐主演,看过电影之后,首先叹服于巩俐那时的颜值,真的太美了,剧中饰家珍完美诠释了这个妻子和母亲的角色,葛优所饰演的徐富贵也有如书中所描述一样从先开始的纨绔子弟,到后来的坚韧,他们不愧是好演员,也许当时中国没有比他们更适合诠释这两位人物了,这也有张艺谋导演的功劳。但是电影始终和原著有所差距,即使两位国宝级的演员倾力诠释,有很多细节仍然由于电影时长的限制无法展现出来,读原著的思想冲击和带来的思考还是更强于电影,但是电影所带来的直观的情感输出也是原著书籍无法表现的。只能说两者相互衬托,相辅相成。作者:海峰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全球通史之历史对今天的启示》读后感15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全球通史读后感30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