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800字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800字

探寻万千世界_《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000字。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中外经典名著就很有必要。由于人们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每个人看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有怎样的格式吗?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探寻万千世界_《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探寻万千世界_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000字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一书我在初中的时候就一直听别人提起过,但因为不怎么喜欢看书,所以未曾看过。而正是因为这个名字富有魅力,才让我有了翻开它的兴趣。

新颖的地方,首先是这本书的风格。作者高铭,通过以记录对话的形式去侧面描绘了一群精神病人。每一章都会有不同的人和高铭对话,说的内容也不同。这种独特的视角我还真是第一次接触。没想到这样的写作风格,竟会深深地勾住了我的心,激发了我不曾扩大的思维。

看了前言的我想当然地认为,和作者对话的就只是单纯的脑子有问题的病人,但我读了几张后才渐渐领悟了这本书的走向。每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眼中,都有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或者说世界观。那些患者之所以被称为“患者”是因为“普通人”无法接受他们的世界观。而正是有了对不同的世界有着极大的好奇心的作者的存在,我们才能从侧面,深入地了解到他们内心的独白。说几个印象比较深的吧,有一回,作者对面坐的是一个会模仿人的行为的年轻女子(来自于“真正的世界”一章)。她的亲人,朋友都和她保持距离,因为他们认为她被“附体”了。从作者和她的对话中,我知道了她模仿人的行为是因为想要最直观去感受别人的感受,类似于换位思考,只不过跟真实罢了。那她的亲戚朋友或许不知道她的想法,或许听说了却根本不能接受。而这正是患者是“患者”的原因所在。

不像他们,作者全程保持着接收的状态,但也不给予任何的评论,像是一台传输机器,把患者的思维完完全全的写在了纸上。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或者世界观,作者打消了评论的念头,让世人自己去批判去感知“患者”的世界,两个世界观的碰撞,往往不是一件好事,这也是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产生矛盾的缘由。你认为把脑子穿个洞会获得奇异的能力吗?你觉得在不同的宇宙中有着和我们相同的副本吗?你是否同意人们可以预知未来?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种种诸如此类的问题会让我思如泉涌,精神活跃,我的灵魂像是在审核着某些东西,但却又无法获得任何的信息。

虽然读的书少但有句名言我还是知道的—“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觉得着就是我想点评的所有内容了,因为也许别人看这本的书,他们会觉得和我看的完全不是同样的内容。用224页的“角度问题”来举例是再好不过了,同样是一个女患者,她坚信每个人看带世界的角度不一样,尤其的小孩,他们甚至比大人跟能认清本质。于是她举了个例子,带小孩去商场,小孩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她蹲下去想要安慰孩子,无意中看到四周密密麻麻的脚,交融错杂着移来移去,这才明白孩子不开心的原因。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才会有不一样的看法。我们不能说别人的看法是错的,也不能坚信自己的看法是对的,总之接纳,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

说到这,我觉得也差不多了,要想体验这本书的真正内涵,还需每个人亲身的阅读。最后作者在后记中写的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

“结束?不,还早着呢。还有更多更多的世界,更多更多有趣的东西等着我呢。这本书的开始我就说过了,还记得吗?一切并没有结束,一切才刚刚开始。

我知道我要的是什么,我希望我的探寻永不停息。”作者:kk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书笔记


我是刚刚读完高铭这本著作的,忍不住趁夜写下这篇读书笔记,因为我担心这稍纵即逝的感想会在一记大觉中忘得一干二净。

作者在2004-2008年间,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所有的闲暇时间,探访这群在我们常人眼里非正常的人群,才整理得到此书。到底是什么强大的动力引发并支撑着作者呢?书中给出了答案:那是因为作者从根本上怀疑这个世界,他想知道这个世界究竟是怎样的。犹记得《苏菲的世界》一书中艾伯特为了让苏菲明白哲学家是干什么的而作的那个关于堕落于兔子长毛深处的比喻,在高铭的这本著作中,他和那些疯子不正是不安于现状的奋力想爬到长毛顶端的人吗?害怕孤独是人的本能,寻找与自己类似的人应该可以算是作者不竭动力的源泉吧。

说实话,看完此书后,我想我以后看待疯子的眼光会大大的不同吧。如果按照不同于大多数人的就是疯子这个逻辑,书中所述几乎没有不是彻头彻尾的疯子的。然而,正如作者从根本上怀疑这个世界一样,为什么不能被社会认同就是疯子呢?从一个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疯子们有着惊人的严密逻辑,对量子物理、宗教信仰、心理哲学这些有着独到见解的也大有人在,唯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他们看待事情的角度与我们不同而已,仅此而已。然而这就能成为社会排斥他们的充分理由吗?我不由得想起了电影《后会无期》中的一句台词:小孩子才看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或许这就是原因吧。

在我这个正常人看来,疯子的世界有着许多让我感觉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作连续的可怕的梦,就像一部永无尽头的恐怖片;比如,能够看到空间有特殊的颜色,并且有着某种近乎预言式的联系;比如,从某一个点出发,竟能同时俯视天上的云和仰视地上的花朵。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相比于这种接近于超能力的事情,更有着许多让我哭笑不得的事情。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男人认为女人终将征服男人,统治地球。他的理由是,女人的性染色体是XX,男人的染色体是XY,众所周知,X染色体要比Y长许多,所以他认为女人的基因要多于男人。当作者试图以差不太多为理由反驳他的时候,他举出了人类与猩猩也只差那1%的基因,结果就成天渊之别这个例子。还不止于此!他还说,很多时候男人很难理解女人,比如为了一些小事就大发脾气之类的(pS:有时候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他认为这就像是人们养的宠物无法理解他的主人一样,因为两者根本就已经不在一个层次了。我,看完那一大段之后,心中默默地想着那句话:他说的好有道理哦,我竟无言以对。

作者在书中也曾借其友人之口警示道:千万千万别太在意精神病人说的话、别深想他们告诉你的世界观,否则你迟早也会疯的。我想,这并非全无道理。毕竟,这个世界需要的更多是深藏在兔子长毛深处的跳蚤,那些愿意奋力一搏爬到顶端的,只会是少数,也只能是少数,但,永远都不会彻底消失。

我以前也曾希望自己能够永生,准确的说,应该是我虽然并不刻意追逐永生,但假如我能够不付出任何代价就能获得永生的话,我是会愿意的。只是,后来这种思想慢慢改变了。正如书中《永生》篇中提到的那位能够记住自己所有前生的人,其中孤独痛苦我想可以用时下热播的电视剧《古剑奇谭》中欧阳少恭这个人物来表现:何以飘零去,何以少团栾,何以离别久,何以不得安?历尽度魂之苦的太子长琴,数千年来,不断地看着至爱之人一次又一次地离开自己,永远绝望孤寂,又怎能不指云问天道,琴鸣血斑斓?可悲的是,天意从来高难问,问又如何?冰心曾言:假如生命是无味的,我不要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幸好我当时的想法没有实现,不过,这应该也是不可能的吧。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600字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600字:

有时候会被自己莫名其妙的想法吓到,最近在看一本讲精神病人的书,感觉自己也有点神神叨叨的。不过也好似给我带了另一个全新的世界,越去了解就越发现,自己的无知与懵懂,似乎自己那点不开心也变得微不足道。人真的有灵魂吗?如果有,是不是不同的人,灵魂的颜色也是各个不一样。我最喜欢的一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总觉得这是一种很看得开的境界,但是很多时候我却总是囿于小事,说白了很看不开。有些写法确实很形象,绷带怪人,成年或许看起来没有情绪,其实只是把情绪隐藏了,就像一个个不能放开自己行动的绷带怪人。这些奇怪的比方让人匪夷所思,却又让人深得其中奥秘。有句话:只可意会,不能言传。那作者很好的做到了言传,只不过以文字的形式。

其实有些写法只是把人物化了。所以说作家也是要有功力的,没有深厚的功底,文字游戏玩不转,知识量储备不够,写出来的东西也就遭人耻笑罢了。

小时候做过一个很奇怪的梦,不止一个,很多次我都想把它勾画出来,可是到了真正打算要写的时候,却觉得无从下笔。仿佛我把它写出来,那就不是我一个人的秘密了,它就不再属于我了。

我看的书杂七杂八的,全当消遣,其中我不知道我记下了多少,有些时候那种突然的感动,那种陌生又熟悉的感觉,或许就是我潜意识里以前看过的书还残留在我脑子里,与我真实的记忆混淆了。作者:潇筱雨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2000字


美文摘要:

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

想出去很简单,就跟灵魂盘起尾巴挤进躯壳当人一样,想不被人当精神病,那就必须藏好一些想法,不要随便告诉别人,这样就安全了。因为我们的世界,还没准备好容纳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有些现象,如果用已知的各种学科、各种知识都不能解释的话,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解释,不要看表面是否很荒谬或者离奇,都要学会去尊重。因为那很有可能就是真正的答案。但是求证过程一定要谨慎仔细,不可以天马行空。

其实,我想通了很多很多。生和死,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尊重生命;生命是否高贵不重要,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存在;在自己还有生命的时候,在自己还存在的时候,带着自己的那个人类的心,永不停息的追寻那个答案。有没有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充满期待。还记得潘多拉盒子里的最后一件礼物么?希望。就算会质疑,就算会问为什么,那有怎么样?不需要为此痛哭或者不安,因为人类就是这样的,就是有一颗充满好奇、期待、希望,永不停息的心脏。

解释或赏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2010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高铭。

关于这本书有一个帖子是这样评论的不要对号入座,不要产生共鸣。如果要问为什么这么说呢?可能仅仅因为该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是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不过只是如此的话我还是更赞同书的序章里作者说的话我只希望这本书是一扇窗,能让你看到更多、更多的世界其他角度的世界。,毕竟无论是什么事而言每个人的体会理解是不一样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感受不同,但也尊重。

阅读感悟:

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依稀记得还是高一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午,教室里同学们都埋头趴在桌上安静的享受着午睡时光,吊扇在头顶呼呼的刮着,为本像是蒸笼一样的教室带来了一丝凉意,趁老师不在时本就是靠窗坐的我悄悄地用窗帘把自己笼罩住,以此好让自己置身于阳光中然后借着阳光看书,一瞬间竟有了一种匡衡凿壁借光读书的错觉。风温柔的吹着,蝉此起彼伏的叫着成了一首天然的交响曲,而我轻轻翻开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

那一刻我好像明白了什么叫一眼万年,而我也从没想到一本书对一个人的影响会有那么大。

这本书让我见识到了另一个角度看到的世界,当我在一步步的阅读中了解到了他们的想法后我渐渐开始反思,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该被定义为是精神病?病的是他们还是我们?也许正如同主角在与一名认为四维空间生物存在的年轻人交谈时最后说的那句话一般:也许他们并不是精神病,他们可以称为天才,只是生错了时代。也正如同哪吒之魔童降世里面申公豹说的一样人心里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你都休想搬动。或许他们从来都没有错,他们只是错在是那个极少数,因为他们是少数也因为他们想法的格格不入,所以于当下理论体系而言便是最大的错误。

不过说来也奇怪,小时候的我们明明总是想方设法也要与他人不同,长大后却害怕与别人不同,这期间究竟是哪里出了错误?

真正的世界这一章里便有一句话让我一直在反复回味思考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是啊,究竟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允许差异的存在了?这到底究竟是谁病了?天才和疯子本就是一念之差,谁又能真的说得清道的明,我之所以还没疯不过也可能只是因为我太无知而已。

每一次翻读这本书我都会有新的感受,一本书如果每一次读都能给你带来不同的感悟和思考那么总归是好的,也是这本书在我心里埋下了一个名为对心理学好奇心的种子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也一直在成长,成为我努力的方向,如果你也对心理学感兴趣那么这本书一定是一本很好的读物了,它既不会涉及很多专业知识也能让你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他们的世界,甚至直到现在这本书我偶尔也会再拿出来翻阅,泛黄的书页透露着岁月的气息而这皆来自热爱。

有些现象,如果用已知的各种学科、各种知识都不能解释的话,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解释,不要看表面是否很荒谬或者离奇,都要学会去尊重。因为那很有可能就是真正的答案。但是求证过程一定要谨慎仔细,不可以天马行空。最后我想用我在这本书里最喜欢的一段话来结尾,如果要问缘由的话也很简单,其实当我们纵观人类发展史时我们会发现,当初一些看似很疯狂的想法现在却也在我们的生活里得以实现,可是这些想法的提出者在它实现证明前也均被当做疯子对待,所以任何一个新事物产生时,任何一种想法被提出来也好,即使不喜欢但也请不要肆意抨击但请尊重,总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变得更好,无论过程怎么残酷但是这就是人类发展史的常态。

所以从想法提出产生开始到实现证明为止期间无论会有什么样的牺牲都好,这都是必经不可逃避的道路。

当有些现象,用已有的科学知识都不能解释的话,那么对于现下的那些解释,不要看表面是否荒谬或者离奇,都要去学会尊重。

三观不同,但请尊重。

此书愿君喜。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600字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关于这本书,我是在网上看到它的介绍后感觉挺好的,就让我妈妈给我购买了下来,下面我来谈谈我读了这本书的感受吧。

这本书写的是关于:访谈者和被访谈者的一些聊天记录。写的是作者去精神病院采访那些神经上有问题的人。当我看完这本书时,觉得他们其实精神上是没有问题的呀!只是他们的思维逻辑和正常人不同而已;他们明白、知道、许多我们不明白、不知道的事情;他们发现了一些我们从来没有发现的人、事或物等;并且他们说的话也很深奥。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会被人们当成神经上有问题的人吧。

这本书有一篇是采访一个成天蹲在蘑菇旁边的人,她曾经是一位教师,因为她总做一些行为奇怪的事情,所以才被送进了精神病院的。作者问:你在这里干什么呢?她没理会他,后来作者和她一起在那里蹲着。过了三四天之后,她才理会他,她问作者:你在干吗?作者就和她说:在看小草。我在看蘑菇她说道,之后俩人就聊了起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一段话就是,这位教师她说石头是有生命的,作者疑惑地看着她。她解释道:石头磨损下来的渣子可能是土、也可能是沙,地球就是由这些组成的,土里面的养分能种出粮食、蔬菜等,动物和人就吃了,吃肉也是一样的,只是多了道手续,然后人死了就变成了灰了,或者埋了腐烂了,又还原为那些沙啊土啊的养分了,然后那些包含养分的沙子和土再聚集在一起成了石头,石头就是生命。这段由精神病患者关于石头是有生命的观点和我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相信《探寻万千世界_《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