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道德经》读后感心得1000字。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书有助于我们成长,而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在我们认真读完一部中外经典名著后,总会在其中品出不一样的思想。那么,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将它记录下来也方便了我们以后随时也可以翻看。那么,现在你是否对写读后感而一筹莫展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道德经》读后感心得1000字,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道德经》读后感心得1000字:优秀古典文学,值得我们参悟。

老子真是我国辩论哲学的鼻祖,他的《道德经》充满了辩证法。世人认为《道德经》提倡无为之学,实际上他是为了有为而提出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君不为,民才有所为。汉文帝与汉景帝尊黄老之学,实施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老百姓安居乐业,财富迅速积累起来,才有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则南征北战,把财富都耗尽。可见无为并非不为,而是君不为,老百姓就能多为。

《道德经》强调要尊重自然法则,顺势而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规律,规律从自然而来,只有遵循自然法则,人才能有所为。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到今天才被大家认识。教育也是这样,只有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顺其天性,因材施教,才有成效。《道德经》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教育不是教师更多地施教于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体会,收益会更大。

《道德经》以朴素的辩证方法论来审视世界,审视人生,多次强调“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一个人要踏踏实实做事,不求华丽的辞藻;做了一点事,不能居功自恃,应该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是最不容易的事,所以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许多人犯错误,往往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有了一点成绩就忘乎所以;遇到一点挫折就失去信心。

《道德经》以辩证思维来审视人生的祸与福,所谓“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所以人要居安思危,顺利的时候要想到会遇到的各种挑战,

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想到前途的光明。《道德经》还告诉人们,有一点是可以避免因犯错误而招至祸害的,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知足常乐”。“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祸往往出于贪婪,现在落马的高官也好,小官也好,不都是因为贪婪吗?

《道德经》最后一章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真实可信的话不华丽,华丽的辞藻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一定善良;真有知识的人不卖弄,认为自己什么都懂的人,其实不一定有知识;自然法则是让万物受益,而不伤害;高尚的人的准则是默默工作,而不去跟别人争夺。我想我们应把它作为座右铭:不听华丽的辞藻、美丽的奉承;不炫耀自己,努力学习;认真工作,谦虚谨慎,为人民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作者:顾明远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老子的智慧_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老子的智慧_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物或恶之】物,指“余食赘行”这样的事物。或,有人,有的_泛指人或事物。物或恶之,指“余食赘行”这样的事物,会让人厌恶。

【有欲者】

有目的人,这里指以“章,明,成功,长”为目的人。比如,有人做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无欲者。有人做官是为了得到更高的权力,这就是有欲者。有人做慈善是为了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无欲者。

有人做慈善是为了获得慈善家名声,这就是有欲者。有人著书是为了薪火相传,这就是无欲者。有人著书是为了出名赚钱,这就是有欲者。

炊者不立。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古人有言,“炊者不粒”。意思是说,“炊者”是一个懂得奉献的人,因为她做饭不是只给自己吃,而是给更多的人吃。

即使一个家庭,炊者都是奉献者,不懂得奉献的人也成不了“炊者”。同样的道理。一个以获得显赫名声为目的而奋斗的人,就像做饭只给自己吃的人,成不了“炊者”。也就是,成不了真正“名传千古”的人。

真正“名传千古”的人,获得的名声只是他们在为国家、民族、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后的副产品。一个只为自己能够得到明悟而修行的人,成不了著名的“思想家”。只有自己觉悟了,又能指引更多的人一起觉悟,才是公认的著名“思想家”。

一个只为自己享受炫耀而建功立业的人,成不了大功于社会、国家、民族和人类的人。只有他的功劳深远地影响了很多人,能够被很多人长久称颂,才是真正有功之人。

一个只为个人荣誉而修炼技能的人,成不了绝世高手。只有用自己的才能做出更多贡献,让人折服,才是绝世高手。

上面五句话都包含着“道”,它们共同的道理,可以归结为:“做多余的饭,做多余的工作,是只有奉献,没有直接回报的事情,这些事情会让人厌恶,所以一个只为名利而奋斗的有欲者,不会去做这些多余的事情”。

远古人类学会用火,从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这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时刻。而伴随“火的使用”,就有了“炊者”,炊者在族群中必然是地位非常崇高的存在。

简单从百度中搜索的资料看,古人类有崇拜“炊者”的历史。那时候还是母系氏族时代,女性在族群中的地位很高。“炊者”自然就是“炊母”。炊母神,

就是在古代氏族部落中为族人们作饭的女性,是她使大家有可口的饭菜食用,人们因以为“炊母之神”,倍受族人崇敬和景仰。受到大家爱戴的炊母,必然是在食物分配上比较公正的人。“炊者不粒”,应该就是在歌颂“炊者”对大家的奉献。一个受到爱戴的炊者,不会自己独占食物,而是把食物公正地分配给每一位家族成员。

随着社会的发展,“炊者”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最后甚至沦为了奴隶主的奴隶。这个古谚语也就慢慢失传了。作者:郭宗林

《道德经》读书笔记


前一阵子突然发现自己对中国古代哲学并没有什么了解,西方哲学也只是懂了一些马克思哲学的皮毛,后来了解到《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我便趁着当当促销的时候买下了它。

在看此书的过程中,我的心态有着微妙的变化。我觉得学者林语堂的以下这段话能够很好地概括我心态的变化: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老子所说的道是指宇宙的本源和普遍规律,包括发现的和还没发现,包括自然科学的和文学的,总之一切真理都包含在其中,世间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脱离道的范畴。之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正是因为部分从来都不能概括整体,能够具体说出来的都只是道的一部分而已。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那万事万物是如何产生的呢?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道是世界本源,分为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矛盾冲突产生相互关系这个第三者。万事万物都是由矛盾双方及其相互转换形成的。数千年前的老子就能把世界本质参得这么透,我不得不给他点2014个赞!

老子极力提倡无为而治思想,无为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人为是指没有顺其自然的强制行为。所谓无为,就是言行符合道,符合普遍规律,就是不妄为,就是不违反普遍规律,其目的是有为。我从前一直都误解老子关于无为的思想,原因之一就是望文生义,这让我想到正确理解古汉语是多么的重要!正像著名的《白马论》,对于白马非马的激烈争辩不正是来源于对非字的差异化理解吗?一方理解为等价于,而另外一方理解为从属于。

老子关于大爱无私的理解也非常的深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老子指出,天地依道而行,大爱无亲,不为自己而生存,公平无私地对待天地万物,所以能够长久地存在。天地万物顺道者昌,逆道者亡。老子从这个朴素的自然观中论证出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老子认为,利他往往可以转化为利己。无私的人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在成就自身。常言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原因不也正是此善人依道而行吗?

辩证统一思想在《道德经》中随处可见,可以说是贯穿始终。例如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的都是事物对立统一,有无相生,正反转换。

我非常赞赏老子关于强弱之辩的观点: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老子在强弱之中毅然选择后者,是有其深刻原因的。选择守其雌并不是因为其本身不能成为雄,而是在知其雄,也就是知道强大是什么样子,曾经到达过强大的地步的前提之下,选择守其雌,也就是甘于柔弱。这时候的柔弱就不是一般的柔弱,而是包容了强大地柔弱。纯粹的强大并不是真正的强大,包容了强大的柔弱才是真正的强大。所以,想要达到真正的强大,要做的就是首先变得强大,然后再用柔弱包容强大,甘于柔弱。如同常言道:要想真正放下一样东西,就必须先拿起它,而且不是以放下为目的的拿起。

除此之外,《道德经》中还涵盖了许许多多其他非常有价值的观点。比如对水的赞美: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比如对完美的阐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比如对细节的重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比如对积累的提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比如对天道人道的对比: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也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道德经》文约意丰,博大精深,涵盖诸多学科,实在不是我所能完全理解的。至于老子说的抽象的道,我想,所谓依道而行依照的必须是具体的道吧,不然这句话就只能流于空谈了。老子并没有在《道德经》中列举出所有具体的道,而只是阐述了抽象的道,其原因老子开篇第一句就说明白了:道可道,非常道。所以,我觉得我要做的就是掌握尽可能的多的具体的道,然后依道而行,希望结果不至于太差吧。

下为高基——道德经读书笔记1000字及心得感悟


下为高基——道德经读书笔记1000字及心得感悟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地毋已宁将恐发,神毋已灵将恐歇,谷毋已盈将恐竭,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现代汉语解读】

过去世间万物得到道的体现都有其特征。天得到道所以清澈,大地得到道所以安宁,神得到道所以灵验,山谷得道才充满了水,领导者得道所以领导天下。要达到那种境界,天不要总是保持清,那样恐怕会裂开;地不要总想着保持安宁,那样恐怕会震动;神别想一直保持灵验,那样恐怕会终结;山谷别想一直充满水,那样会用尽的;领导者不要一直保持高贵,那样会跌跟斗的。所以,贵必然以低贱为本,高必然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称自己为孤王、寡人,吃不了东西,这是他真的这样低贱倒霉吗?不是的。所以,想要获得很多的荣誉反而得不到。所以,不要想着像闪光的玉一样,而是像普通的石头一样。

【延伸解读】

“一”在道德经中的有特殊含意。道生一,“一”是道在世界上的具体呈现,是道的混沌状态,具有道的内涵。神,可能是神仙,也可能指万物阴阳变化的奥妙,是老子当时人们对神的认识,世间万物皆有神。正,不偏不倚,正中间。这里老子所用的比兴手法。

裂,裂开。发,震动,向四周发散。歇,终结,废止。竭,用尽。蹶,跌下来。老子的中心思想是“忘记结果,只去做事。”老子认为,本质上,世间万物并没有贵贱高下之分,所有这些都是相对的。

孤寡,家里人凑不齐,后引申为寡德。领导者说自己“孤寡不谷”,这是时时提醒自己谦卑,防止自信心膨胀,自称为宇宙的统帅等等。可惜后来的统治者虽然保留这个称呼,却没有明白其中的含义。作者:枫杨e

《道德经》读书笔记600字


《道德经》读书笔记600字及读后感范文:

为什么读了这样一本书呢,是因为我们语文老师在上课时和我们说他在上班的路会背《道德经》,于是我很好奇,然后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里面的内容让我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同一个问题会因为看它的角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看法以及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当然其中的句子也非常经典: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2、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4、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读书的过程不过一周,但理解其中的蕴意,知行合一,实在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我至今还搞不明白,为什么我读了很多书(自以为),但为什么没有一点智慧,或者说还没有做成一件事。即使说我做学生工作做的不错,也会做视频,但一直不及预期,准确地说是自己总是做事情“晚”一步。

但是让我欣慰的是这种情况在慢慢改变,一些事情在我脑海里逐渐清晰,过去失去的东西都在教我成长,人总归是要成长的,即使有时候付出的代价很高很高......作者:卡卡

《《道德经》读后感心得10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