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道德经读书笔记

道德经读书笔记

《道德经》读书笔记1000字。

常言道:“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人是需要读书来摆脱蒙昧的,在读完一本书后我们通常会选择写下一篇作文,用来记录下我们在阅读时的一些新的想法与感悟,你知道读后感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书笔记1000字”,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我了解到老子的思想观念是无神论,道德经是老子在面对士大夫、皇族等人的提问时一些巧妙的、有逻辑的、在当时算得上空谷足音的、融合了人生经验与智慧的、具有开创性的巧妙回答,道家的智慧同样反映了道德经这部经典中的真谛:顺应自然,无欲无求,淡泊名利,知足常乐,韬光养晦,慧从静来,大器晚成,大道至简,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爱无疆,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智若愚,大成若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领会、领略、体味、以致顿悟道德经中的这些精神力量,并把它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逐渐培养出自己内心的精神力量和内动力,逐渐变成一个有原则、有底线、有觉悟、有智慧、有知识、有同情心、爱憎分明、不惧世俗的人,逐渐学会收余恨,免娇嗔,休恋逝水,早悟兰因,逐渐养成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逐渐学会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不需要把自己培养成政治领袖、科技精英或者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但需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理想、有担当、有追求、有素质、有原则的新时代青年。

道家的智慧中还包含着无为而治,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所以,《道德经》教我们修道,就是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尽自己的天性来实现完美的人生,没有人是完美的,但是,道德经里面的为人处世甚至是经世济民的道理是我们必须追求完美真理,不惜所有人都认同,但是应该在全社会培养出这样的道德建设风尚与方向,让每一个人濡染在道德经道德教化的园地里,濡染在全社会明事理、有修养、显涵养的风气里,渐渐地,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与精神文明建会追赶上经济建设的步伐,从而大踏步的向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行。(杨子源)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1000字扩展阅读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精选6篇)


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别编辑了“最新道德经读后感”。一本好书就是人生道路中的一盏明亮的指路灯,引导人们向正确的理想目标走去,阅读作者写的作品之后,对生活又有了新的感悟。读后感是我们对书籍的见解。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 篇1

孟子曰:性本善,荀子曰:性本恶。自古以来,善恶之辩就已存在。人们对于美善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对于美善的追究却从未停歇。《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在老子的眼里,水泽被万物,却不与谁争,即为上善。这种大善似有一种奉献自己成全他人的意味,就如同落红化作春泥护花,春雪化为甘露滋养大地一般。这种至高境界的善,不仅仅只是道家的追求,佛家的普度众生以及儒家的仁爱都是在向这种至善无限靠近。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里讲到: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意思是,圣人经常救赎他人,因此没有人会被抛弃;圣人常常珍爱万物,因此没有什么东西会被浪费。渡人是一种善,就好像伯乐一样,能在众多的马中挑出千里马,使它的才美外显,不至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爱物也是一种善,这种善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久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便与自然达成一种天然的默契。春种,秋收,冬藏,狩猎时不捕怀着幼崽的母兽和幼兽,捕鱼时也不用细小网眼的渔网,人们懂得与自然保持平衡。而工业革命至今,人们对于自然地索取有增无减,甚至涸泽而渔不顾后果。最后招致大自然对人类这种无度掠夺和破坏的惩罚,雾霾、沙尘暴、极端天气等无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如果我们能够早点明白《道德经》中蕴藏着的善物之善,那么也许有许多的动物还存在于地球上而不是博物馆中。

老子还在《道德经》中写道:与善仁,言善信,夫唯不争,故无尤。这里的善,是一种智慧的处世之道。与人相处,要本着与人为善态度,说话时要真诚诚信,遵守诺言。夫子有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可远怨矣。”即对待自己要严格要求,对待别人则要宽容。这样我们之间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善有至善但无大小,奉献社会热衷公益为善;尊老爱幼,与人为善是善;爱护花草,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善。当小善积累如潺潺溪流,再汇入江海,那么我们所追求的上善一定也会隐于此间。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 篇2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道德经》的中心是“道”。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提醒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老子》将视角放在宇宙之外,与“道”相比,宇宙万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内容博大精深,直到如今,在某些方面对《老子》的研讨还没有定论,《老子》之于研讨者,一如它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文约意丰,视角共同,思想深邃,内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依然具有宏大的理想意义,大而言之,它在治国理政、运筹用兵、处置国际关系、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自创意义;小而言之,它是人们为学、修身、处置各种人际、社会关系的肉体圭臬。

以上是重庆出版社书立方系列口袋书《老子》的前言,也能够作为《道德经》的读后感,我想以我个人观念修正几点内容:

1,我对上文“视角共同”异议,应该说《老子》的思想曾经摆脱了“视角约束”,正所谓盲人摸象、各说异端,现代人很难了解和不能正肯定论《老子》的缘由就在于他们的视角的局限性所致。

2,我对“大而言之”的观念做点补充,《老子》的宇宙观,不能只局限于地球,他能解释我们现有的宇宙观,他以至对星际探究、天外生命、克隆技术等前沿科学都有指导和启示作用。

能够说它没有时期性,它能够随时间无限延长。

3,它能够小到,分子生物学以至更微观的科学范畴,由于人类还没发现0.1飞米以下的物质构造是什么样子。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 篇3

不仁之仁,不争之争;

无为之为,无道之道

从前读《道德经》,懵懵懂懂;现在重读,依然是半懵半懂,权且试述一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何为道?何为自然?老子说:“上善若水,不争无尤”,却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下万物,一草一木,一鸟一兽,看似无争,却无一不是百万年、上亿年争下来的,包括人类在内。天地无情,是不会干涉其中的。争与不争?全看理解角度。

老子的这本《道德经》完全是写给统治者的建言,通篇都在讲治国之道,所谓“内圣外王“,内修本心,外修天下。圣人当如天地一样,清静无为,垂拱而治;百姓当如万物一样,尽可去一争高下。作为上位者的圣人,应以不仁为仁,不去偏袒任何一方;以不争为争,不与民争利。而作为下位者的百姓,则最好绝圣弃智,永远民风淳朴。这是老子的理想,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大矛盾所在,毕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没有精英能世代做圣人,也没有百姓甘愿做人下人。

放任万物自由竞争可行,放任人类自由竞争却未必可行。天之道,本就重在平衡,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却是马太效应,损不足以奉有余。圣人之道,无非就是让人之道更切合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今天的税收、福利、反垄断,都是调控手段,却也都很难无为而治。如何拿捏分寸,使社会既不是死水一潭,也不会动荡不安,恐怕比知道那些大道理更难把握。民不畏威,大威至矣;民不敢言,大危至矣。

“内圣外王”虽是庄子首先提出,说的却是老子的思想。相比于老子的以无为而有为,庄子则是真正的无为,既然解决不了上述的矛盾,干脆出世逍遥,看似仙风道骨,实则于世无补,只继承了老子一半的思想,“内圣不外王”。后来的道教则更是等而下之,把老子追求思想的永生,彻底变成了追求肉体的永生。儒家接受内圣外王这一思想倒比庄子更彻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老子的思想与古希腊哲学颇有些相通处,如果硬要找一个相似的流派,也许要算斯多葛学派。两者都追求道法自然,遵从本心,尽管两者的宇宙及世界观并不相同。老子认为宇宙始于无,道即无,道生万物;而斯多葛学派则认为宇宙源于火,火生万物,宇宙又终结于火,轮回不绝。老子的理想世界是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斯多葛学派则是希望消灭国家,只存在世界公民。

无独有偶,柏拉图的《理想国》也提出哲人王的概念,认为世界最好由哲人来统治,按哲人的思想来建国。这也是类似内圣外王的精英治国模式。西方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哲人王就是罗马五贤帝的最后一位奥略留(叛教者尤里安死得太早,只能算半个),他也是斯多葛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身为皇帝,他追求的却是内心的平静,“作为皇帝,我是一个罗马人;作为个人,我是一个世界公民”。他想无为,奈何世事纷扰,他最终也是累死在日耳曼前线,他的死标志着罗马帝国衰落的开始。

那么中国历史上有过内圣外王,或者哲人王吗?也有过一位,就是号称穿越回去的王莽,他的下场就无需赘言了。

无论是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是老子的理想国,理想都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对于个人而言,如果能学到“内圣”的一鳞半爪,就应该知足了。

另:书中的“前人校注”对理解很有帮助,“经典故事”太多牵强附会,略过也无妨。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 篇4

很难说清楚的一章!绝大多数的解释和傅佩荣相似。我多少有些不成熟的、不同的理解。

一个母体,要想保持生养能力,首先要有能容纳新生命的“谷”,而且这个谷还要具有孕育新生命的“神力”。

天地作为一个母体,要想具有生养能力,也要首先有能容纳新生命的“谷”,这个“谷”很像“橐龠”,虚而不屈。而且还具有“神力”,所以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守的就是这个可以始终保持旺盛“生养能力”的母体。

如果这种“生养能力”能够一直不死,那么新的生命就会源源不断地诞生。这样的母体,就叫做“玄牝”。

这种永远保持生养能力的母体的奥秘所在,就叫做“天地根”。

这种玄妙的生养能力,在天地间绵绵不断的产生作用,若隐若现于万物之中,用之不尽。

也正因为用之不尽,所以“谷神不死”,所以“是谓玄牝”。

从古到今,无数人试图打造“玄牝”,或者近似于“玄牝”,能有长久生育能力的母体。

通过玄牝传承“不死的谷神”,也就是“血脉和精神”,血脉是有形的,精神是无形的。

我们中华民族就是具有长久生育能力的母体,源源不断孕育着中华儿女,黄皮肤,黑头发,说着汉语,写着汉字,传承着中华文明。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长盛不衰呢?“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这就要追朔中华民族形成的根源——炎黄文明了,也就是畜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不断斗争与融合的文明。很多民族“谷”还在,“神”却没了,被完全殖民化后,丧失了自己的语言,文字,文明,完全嫁接成了其他民族。看着还是李子树,结的却全是苹果。这样的民族,事实上“谷神”已死,母体已亡。

更有许多民族,形神俱灭,成为了历史。

作为一个人,总会死的。却也有“不死的谷神”,比如老子,他把他是精神思想,从他的躯体里分离开,成为一部《道德经》,这部书就可以成为“玄牝”。它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信奉老子思想的后人。

《道德经》为什么会长盛不衰呢?“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道德经》的天地根,就在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老子当年遇到的困惑和对困惑的思考,到如今,我们依旧有那些困惑,依旧需要思考。一旦当初“老子”遇到的困惑,如今已经不成为困惑,《道德经》就寿终正寝了。

一个百年家族屹立不倒,也可近似“玄牝”,百年家族源源不断地产生优秀人才,支撑这个家族的长盛不衰。

百年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是什么?“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百年家族的天地根,就是百年家族的立根之本,在于“优秀的家训”和能够严格履行家训。

不像更多的家族,还没形成一个可以源源不断产生人才的“母体”,就瓦解了,第二代就忘掉了第一代赖以成功的根本,结果富不过二代。

历代统治者,都想把“政权江山”打造成“玄牝”,让自己的政权可以长盛不衰。当这个政权可以源源不断产生维护这个政权的优秀人才时,这个政权就会有勃勃生机。否则,就会被推翻,或者复辟。

比如无产阶级政权,如果能源源不断产生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接班人,那么无产阶级政权就能长盛不衰,否则只会被复辟。

什么样的政权才能长盛不衰呢?“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就是要看这个政权的“天地根”,政权的立根之处,也就是政权建立的初心。

所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保持政权不褪色。

许多政权忘记了初心,很快就被当初推翻的政治阶层复辟了,于是又回归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里去了。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 篇5

在如今这个喧闹的社会,一切都是那么的瞬息万变。比起像大众一样的随波逐流,我更愿意在一个惬意而又安静的下午,喝着亲手沏的茶,手捧着一本《道德经》,去感受古人那时隔千年的智慧。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出生在这么一个有底蕴的文明古国,这意味着我有更多的传统文化可以去感受,有更多的文化精华可以去吸收,有更多的历史可以去领略。读书无疑是一种感受历史和文化的好途径。

比起现当代的这些科幻大作,以及互联网上如此众多的小说,我更倾心于古典文学。毕竟那才是真正有营养的作品。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难免使人们的心变浮躁了,于是人们无法静下心来去吸收那沉淀的文化,反而热衷于一些不切实际的科幻网络小说。可是我们青少年不能随波逐流,我们应该先了解自己的文化,然后才能干出一番新的事业。

有一段时间,我也沉沦了,开始盲目追求一些没有内涵的书。直到那次去新华书店,首先映入我眼帘的便是那本厚厚的《道德经》,我轻轻拿起它,便不想再放手,从此,我便沉浸在智慧的海洋里。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在对话。”可这本书在我的生命里起到的是引路人的作用,读着它时,仿佛时间静止了,一段慢节奏的时光便产生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深的影响,不仅是因为书中的智慧,还有那智慧带给我的心理的变化。以前的我,也许太年轻了,敢想敢做,没有目的地横冲直撞,结局总是头破血流。现在,我依然带着年轻的激情,依然是敢想敢做,但不同的是,我已懂得了什么叫脚踏实地,懂得了一步一个脚印,而不是一步登天。

梦想,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还是太远了,远得连在梦里都看得不真切。可人的一生,不就是不断地朝着梦想前进吗?在这条路上,难免会孤独寂寞,难免会浮躁,我们应该找到那个照亮梦想道路的指明灯,让它指引着你,不断前进,一步一步地,执着地前进。所幸的是,我已经找到了,那就是蕴含着千年智慧、为我及时照亮远方的经典著作——《道德经》。

时隔千年的智慧,令我感动。我很庆幸有这么一本书,在我的成长中及时的出现,为我照亮通向梦想的道路。我相信它会一直陪着我,直到我到达那个梦寐以求的理想的彼岸!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 篇6

“没什么,世界的开始”

生命从何而来?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就像我们身体里的任何细胞一样。即使它们有其特殊性,但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特殊的东西。比如泥与火结合形成陶器,形状和质地都变了,但本质不变,还是无生命的。从精卵结合到婴儿,生命从何而来?

人生是什么?如果生命是健康身体的组合,那么如果有科学家无缝组合的健康器官,这样的“人”会有生命吗?如果是,讨论“灵”和“魂”有什么意义?如果不是,灵魂会在肉体死后死去吗?如果灵魂永生,他们会去哪里?

“出名,不是很出名”

语言和名字不能互相附加。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是科学的。贤者的言论在他所处的时代和生活背景下是可行的。但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还是每一个个体,都在变化。比如孔子重视“礼”,是因为人的心在周末不老,道德相反。《红楼梦》年,在一个家教严格的大家庭里,是对年轻人自由思想的扼杀。鲁迅的反传统文化是,外国不得不迫使中国人面对战争,面对生存困境。在生活如此艰难的战争时代,普通人是不可能懂礼仪,谈音乐的。在这个世界上,随着经济、科技和网络的发展,人们想要有更多的钱,无休止地追求美、物质和权力,这违背了自然规律。

世间万物,到了巅峰都会衰落。如果人的物质欲望得不到抑制,一定程度上肯定会阻碍人的思想或精神。所以近代说要复兴国学,因为国学有中庸之道,有敬畏自然之心。比如,人们应该遵守这样的规则,严冬过后,春天一定会到来,严冬自然会持续几千年。所以,人在“知”之后,要采取平和的生活方式,日复一日地探索宇宙中生命的真谛。

“所以,总没有,我想看它的精彩;经常,我想看。”

就像我的第一个问题,世界上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现实中似乎没有什么线索,要找“没有”。而“无”是神秘的,要从“有”开始仔细考察线索。送东西也有办法,但生活也有办法。正所谓“两者出异名”,“道为一”,所以“无”也是可观的。

格局读书笔记1000字


由何权峰所著的《格局》一书围绕“思维决定高度,格局决定结局”的主旨思想深入浅出的道出了格局的实质与意义。全书通过48个思考题让读者主动去探索格局的建立、调整和践行方式。带领读者更深层次地了解自己,从而改变思维方式,调整处事格局。

本书的目录很有特点,以第二人称的形式高度概括了与每个人的格局密切相关的表现或决定因素。作者从你怎么看自己、你所认识的人、你说的每句话、你给人的感觉、你做事的态度、你经历的遭遇、你的每个念头、你的所作所为等角度向读者发问,让阅读过程能够同时伴随深刻的自我剖析,形成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思维碰撞。

书中的语言风格朴实易懂,将格局之事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向读者介绍。正所谓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只会盯着树皮里的虫子不放的鸟儿是不可能飞到白云之上的,只有眼里和心中装满了山河天地的雄鹰才能自由地在天地间翱翔。一个人要想得到更多奋斗和拼搏的机遇,就一定不要计较生活中遇到的繁琐之事。读完此书,每位读者对于格局可能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这是与个人经历和人生观、价值观等密切关联的。而本人从书中提炼出的核心思想价值和主观感受可以归纳为:格局就是你的价值观的高度和看问题的宽度,格局决定成败,格局决定人生!

格局二字说起来简单,但却又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处处得以彰显,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有格局的身影。有的人即使跌落至人生低谷,也能振作精神,再接再厉,勇攀高峰,有的人哪怕是遇到一点儿小小的挫折,就从此一蹶不振颓废的过完一生。有的人面对生活困境,依然乐观向上,相信风雨过后一定会有彩虹;而有的人则是不停的抱怨,即使机会摆在眼前,也会让他白白溜走。有的人一开始就为自己定下了明确的人生目标,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人生巅峰攀登;而有的人就像无头苍蝇四处乱撞,忙东忙西,却毫无起色。

这本书里面讲了很多现实的问题,我们经常听到很多人说:我们看了很多书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没有方向,没有格局。其实世上努力的人很多,但为什么成功的人那么少呢?因为人生的成功不仅仅是努力就可以达到的,还要在你人生的某个阶段遇到某个机遇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当我们去看成功人士的人生轨迹会发现,成功的人往往除了努力之外,还因为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遇到了时代的风口,于是就乘风起飞了。那又是为什么只有他们能够飞起来呢?因为他们心中的格局比一般人大,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问题。这本书并不是否定努力的价值,而是告诉你不能一味的努力,还要懂得审时度势。好比你需要在一片陆地上奔跑,如果能先站到高的地方看看全局或者打开地图看看,才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去更快的到达目的地。即便很多人找到自己的方向后,努力的过程中也被嘲笑、被大家否定,自己也会偷懒,但是最后你会发现,你用比别人高的价值观看到格局之后,你就并不会在意别人的冷嘲热讽,当你最后回过头看的时候,那些人早就被你甩的看不见了。

有人说,一个人的格局有多大,要看他曾经经历的委屈和苦难。我觉得的确如此,一个人的格局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经历委屈和苦难后自然产生的精神升华,是生命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格局小的人,只会看到眼前的得失,经常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占到便宜就得意洋洋;而格局大的人,都会明白眼前的一点儿成绩根本不值一提,他们心胸开阔,热爱生活并懂得如何包容他人,更懂得如何取舍,有长远的目标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不会为蝇头小利所迷惑。可以说,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他的成败,决定他的人生,只有拥有大格局的人,才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活法读书笔记1000字


《活法》是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的著作,他曾把两家企业带入世界500强。本书主要讲的是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提升心性、锻炼灵魂。给我印象最深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做人的正确准则;二是从原理原则出发考虑问题;三是一个公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01、做人的正确准则

何为正确的事,这跟每个人的思想有关。而思想又是性格和哲学的外在表现。与生俱来的性格加上在人生道路上学习到、领会到的哲学,二者相加就形成了我们的思想。正确的事很简单比如不可说谎,不给别人添乱,要正直,不贪心,不自私,不盲目等等。只是人长大之后,被社会的惯性迷失了本性,变得不以为然。因此,要磨砺心志。稻盛和夫从自己的经验中,总结了磨砺心志的六要素: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谦虚戒骄;

天天反省;

活着就要感谢;

积善行、思利他;

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此六要素,字面上平凡之极,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必须一点一滴去实践,融入每天的生活当中。坚持下去,康庄大道就在你的脚下。

02、从原理原则出发考虑问题

我们往往将事物考虑得太过复杂,其实,事物的本质极为单纯。世界万物看似复杂,不过是若干简单事物的组合,抓住复杂现象背后单纯的本质,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思考方式。而习惯于从原理原则出发考虑问题,则是在千头万绪中理解本质的最重要方法。

03、人生x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x热情x能力

公式说明更美好、更幸福的人生结果,取决于三个元素的相乘。注意,是相乘不是相加。因为是相乘才会使人生的结果千差万别。其实,能力和热情无论什么样的人,分数都在0以上。有能力而缺乏热情的人,人生结果很可能不好。但能力相对不强,但因为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而发奋努力,在人生和工作中充满热情,这样的人取得的成果,可能远远领先于前者。

而三要素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也就是人生哲学,它决定着人生结果的上限和下限,因为它有正负。即使能力高、热情高,只要思维方式是负值,结果就是负值。比如今年初全球爆发的新冠疫情,很多西方国家的人竟然认为病毒只会传染亚洲人、尽管知道新冠肺炎是呼吸道传染病,出门还是不戴口罩,结果就是西方国家一个个处于疫情失控的状态。思维方式错了,再好的医疗设备、再高的社会福利,在新冠疫情面前也没用。

我们的确被叫作命运的力量掌控着,比如出身,比如容貌,比如健康。但在命运之外,我们还被自己的心态、自己的因果、自己的努力驾驭着。过去判断累积的结果,就是我们现在的人生。而今后如何选择,又决定我们今后的人生。()

《1984》读书笔记1000字


古今中外,各种法条层出不穷,这些法条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裁决,对尚未发生的事情则束手无策。

一个人决定做某件事之前,先要有做这件事的想法,这个想法包含了动机、诱因、计划等一系列因素,最终促成想法落地,形成真实发生的事。

能不能对尚未发生的事提前预防呢,答案是有的,那就是严密监控人的思想,所以,新增思想罪势在必行。

思想罪,顾名思义,就是经过对某人进行思想调查,可以裁决他因为想了什么,或者可能在想什么,而判其有罪。

《国语》记载:“厉王虐,国人谤王。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上面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周厉王暴虐,老百姓纷纷指责他。周厉王勃然大怒,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他的人,按照巫师的报告,杀掉批评者。从此以后,老百姓在路上见面,不敢交谈,只能互相看一眼。这就是思想罪的最初形式。

哥白尼发表《日心说》,被教会以亵渎圣经罪处以火刑,地球是太阳系的中心,教会是地球的中心,哥白尼的行为不利于时局稳定,必须处死。

清朝虽然没有思想罪,但用文字狱的方式,在事实上把思想罪发展到一个高峰。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敢讽刺大清没文化?作者干掉!

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敢讽刺大清不是正统?作者干掉!

维民所止,敢诅咒雍正无头?考官干掉!儿子干掉!族人流放!同省学子六年不许参加高考!

你的思想,你没权力解读,而是我来解读,我想怎么解读,只看我的需要,皇帝当到这个份上,才算威武霸气!

乔治奥威尔在《1984》里,设置了一个真理部,派出思想警察对思想犯罪者进行调查和裁决。探究一个人的思想是否有罪,可以从这个人的言论、文字、行为入手,只要发现异端就可以定罪。

一个人说过什么话,有什么暧昧含糊的意思,就应该定罪。

一个人写过什么文字,含沙射影的讽刺什么,就应该定罪。

一个人在做任何事前,不背几段最高指示,就应该定罪。

一个人不说、不写、不做任何事,这是消极对待国家建设的伟大事业,还应该定罪。

一个人说的话、写的文字、做的事,都是热情拥护的,这是包藏祸心,还应该定罪。

一个人是否犯了思想罪,与他的思想无关,只与裁决者的需要有关。

你是集体的一份子,集体给了你安定的环境,给了你工作的机会,给了你果腹的粮食,你要懂得感恩,在集体需要你献身的时候,你要义无反顾的献身。所以当裁决你犯了思想罪时,你不要惊讶,你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号角,让大家知道皇帝要发威了,都老实一点,仅此而已。

大洋国的臣民必须懂得以下道理,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在普天下皆骗的时代,讲真话就是一种犯罪。有些语言的目的就是使谎言听起来像真理,谋杀听起来值得尊敬,同时给完全虚无飘渺之物以实实在在之感。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二加二等于五,这是现实的需要,也是需要的现实。

方与圆读书笔记1000字


“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方圆之道即立世之本。”这本书带些许哲学,带些许辩证,带些许人性,带些许刚正不阿,带些许圆滑变通,有观点、有事例、有思考、有运用,是一本实用的鸡汤。

过刚无弹性,容易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这种“危险”或被人厌恶,或被人排斥,或受到迫害。

过柔不成形,丢失了人品、道德、终将一事无成,所谓得到多助,失道寡助,墙头草随风倒,没人愿意相信一个善变的人,任用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人。

“阴无阳不利,刚无柔不生”,任何事物的两面性都要达到一种平衡,古往今来无数印证,荀彧心保汉室,但辅佐曹操,是谓不换朝代换制度,算是一种曲线救国。

全书细细品来,方是原则、是诚信、是坚持,要慎独自省,人活在世,难免会有缺点和错误,都有丑陋的一面,慎独自省就要战胜自己内在的敌人,才能战胜外在的人与事。一个人是否具有反省能力很重要,反省带来的不只是智慧,更是夜以继日的进取态度和前所未有的干劲。

圆是放弃、是让步、是变通,然而这个圆融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应是一种宽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是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不因洞察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任何情况不会随波逐流,要潜移默化别人而又绝不让人感到是强加于人。

什么是方,什么是圆,有方无圆会如何,有圆无方会如何,方圆交融才是大道,以上种种,实际就是在告诉我们,培养优秀人格的重要性。

人格是一生的守护,包含了道德品质、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老话讲“知识就是力量”,但“人格就是力量”更为准确,让方成为人格中的原则,让圆成为人格中的机变,知黑守白,有舍有得,取巧不投机,圆融通大道。

另外,《方与圆》中也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小技巧,比如:

重视日常应酬:重视指的是质量而非数量,任何一个应酬都要有所准备。

保持微笑:一种必要的心理素质——勇敢、直率、乐观,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受更亲切自然。

求大同存小异:与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个道理,而且抗战时期,共产党提出“求大同存小异”这样大道至简的道理,才直接促成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成就新中国解放战争胜利的伟大壮举。

个性灵活:变化多端的社会,需要灵活敏捷的应变能力,审视度势,权衡利弊,及时作出可行、有效的决断。

保持低调:低姿态让人保持清醒,降低期许,作出正确判断。

妥协是现实人生的一个事实:妥协不是放弃,讲究原则、尺度、时机,也是以退为进的一种智谋。

书中分享的道理有很多,但读书要细细的品,学以致用,如果将《方与圆》中的感悟化为已用,我想目前我最迫切改变自己的就是以下四点:

不抱怨,做正直诚实之人,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善于学习。

培养极强的适应能力,不苛求环境,要积极主动适应;不苛求他人,尊重个性差异;不苛求自己,不被低落自责情绪左右。

身处弱势而不气馁,或蛰伏或争取,完善自己,以待成功。

最后一句话,和大家共勉:每一次阅读、每一次思考、每一次行动都是一场修行,愿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道德经》读书笔记1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读后感,请关注道德经读书笔记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