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4篇。

托马斯·卡莱尔说过:“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中外经典名著,只要我们认真的看过一本书并投入进去,就一定会在书中感悟到不一样的人生道理。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是很有必要的。那么,你有没有写过有关中外经典名著的读后感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文化苦旅读书笔记4篇,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本文目录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喜欢读余秋雨先生的书,先生总是将自己独特的见解溶于文中,领导读者理解问题,思辨问题。先生的文逻辑性强,见解独特,含义深刻。每读一次都会让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评论: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是的,他的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力量。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这些话道出了我的心声。我之所以要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是想要表达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让铭记我们历史的教训!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合上书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动的车潮和人群,每每,处处不在宣泄着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们真应该去辽阔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体验......释放自己那涌动着满心.满眼.满脑的渴念......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文化苦旅读书笔记(2) | 返回目录

因为《文化苦旅》我走近余秋雨。

还记得那时青春年少,轻狂无知,在书架上瞥见了他的名与作品,那书架是那样高啊,我不屑地走过了,没有人知道我的不屑中有许多许多的敬畏。那让我不敢顾盼的高度渐成了心中最神秘的暗泉,也许正是这份感觉拉着我走近了他。

他有许多头衔和称号,许多鲜花和掌声,但在我心中,他只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旅人。

历史与现实隔着一段距离,正是这段距离把祖国山山水水中沉淀的文化层层剥离,于是在明媚的湖光山色中,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有谁在览尽名山大川后找到了其中博大精深的内涵了呢?

然而,终于有一个人肯在旅游的时候背起沉甸甸的文化,将沉埋于山水间的历史,执着成一程苦苦的旅行。他在山水之间捕捉文化的气息,在文化中探索人格的美丽,于是山水活了,历史活了:西湖水里亭亭走出了苏小小与白娘子,都江堰边默默伫立着李冰,天心阁的风雨飘摇着历经劫难的书香,莫高窟的绚丽蒸腾着千年不枯的生命,《广陵散》的余音来自历史深处,勾魂摄魄、浩淼的洞庭湖神秘而广大几千年的沉淀重新在人们心中摇曳生姿起来。

读余秋雨,就像顺着涓涓溪流寻找文化的归宿,追溯文化的渊源。

读余秋雨,就像遨游在知识的海洋,览尽历史的画卷。

读余秋雨,就像与一位隐士谈话,袅袅茶香中体会历史与文化的沉重。

读余秋雨的时候,就会觉得生命的本体贴近了历史,贴近了文化,心灵静了下来,世界静了下来。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文化苦旅读书笔记(3) | 返回目录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现在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因为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样呢?那些曾经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因为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因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文化苦旅读书笔记(4) | 返回目录

提起余秋雨,可能想说得太多,满腔话语积压于心底,随时都有迸发出去的可能。但我还是愿意只打开一个小口,让那话语如涓涓细流一样涌出,将自己再次滋润。

读余秋雨的第一篇散文,是他的《文化苦旅》的开篇之作《道士塔》。当时,我第一遍读,愤恨;第二遍读,无奈;第三遍读,就只有压抑了。目睹的一个个惊人的流失数,我的压抑与它共存。王元禄是个罪人,没有错。但是,将敦煌文化的大量流失、出卖之罪完全归咎于他那样一个20世纪初中国随处可见的猥琐、短目之人,更像是嘲笑自己。因为,他的卑微,实在不配承受这罪。他意识不到这份文明的伟大与灿烂,他只知道一百卷经卷值一个铜板,一车古画值三块大洋;他只知道如果在飞天甜美、神秘的微笑上刷一点白石灰,墙壁就干净了;他只知道本以强盗身份来这里的斯坦因,是西方来东方取经的人。他的卑微,承受不起这罪!我的压抑与这些耻辱共存。正像余先生喊出的:我好恨!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欢迎阅读赏析!

一、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好词摘抄:

晨钟暮鼓、前赴后继、风流落拓、事过境迁、汗流浃背、藤葛如髯、顺理成章、巧取豪夺、无济于事、阗寂无声、沓无可寻、古色古香、变幻莫测、鳞次栉比、杂乱无章

二、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好句摘抄:

1、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

2、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3、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

4、他们脚下的这块土地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告的陌生,那么多绝望的辛酸,但他们却无意怨恨它,而用温热的手掌抚摸着它,让他感受文明的热量,使它进入文化的史册。

5、向往巅峰,向往高度,结果巅峰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和惶恐。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

6、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把人性神化,付诸造型,又用造型引发人性,于是,他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在它的环抱里神人交融、时空飞腾,于是,它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虹。在这里,狂欢是天然秩序,释放是天赋人格,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是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

7、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8、大凡风景绝佳处都不宜安家,人与美的关系,竟是如此之蹊跷。

9、也许有人说,都已经要灭亡了,还要什么格调?我说,正因为要灭亡了,只剩下了格调。

10、在这一点上他像一个最单纯、最执着的孩子,一定要做一件事,骂他、损他、毁他,都可以,只要让他做这件事,他立即可以破涕为笑。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600字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600字

在这篇散文集中,余秋雨先生与其说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倒不如说是通过自己的内省,在完成这次文化之旅。他行走在古迹中,也穿行在历史里。

他在和自己对话,也是在和历史文化长廊里的某个影像对话,或者,他只是在诉说。

诉说着什么?诉说着他的思索,是作为一个中国文人,在特定的时点,面对中国先贤,诉说着中国文化的遭际;面对中国的未来,留下着这一代文人的思索;也是面对着这个时代,探讨着某种可能。

烟波浩渺的古卷,璨如星海之文化,需要的正是这种文化自觉与内省。

也因此,读来甚是感触。

一、让历史照进现实

只有了解历史,才能让历史照进现实。

想起某一年在河南,一路上经过伏羲台、虎牢关、杜甫故居,倘若没有一定的历史积累,这无非就是几个地名,但当你了解了那些历史后,你会不自觉地想到上古传说,想到千年前人喊马嘶的古战场、想到杜甫笔下的大唐劫难,你所经的无非几个地方,而你的灵魂早已穿越千年。

这也是《文化苦旅》格外动人的地方,看上去是作者在空间上,在古迹之间的穿行,而其实,他所谓之旅,却更是时间概念上的,在文化历史中的思索。

你的人生路程没有变化,但你的人生厚度却是叠加的。

显然,对于历史,对于文化,仅仅是了解,是不够的,还需要反思,反思我们了解的历史的真实性,反思我们如何摆脱魔咒似的朝代更替,反思我们文化的局限性,以及文化如何优雅而独立地穿行于世俗间,其一“苦”字何其传神。

二、从现实折射未来

这也是《文化苦旅》给我的思考,余秋雨先生没有躲在象牙塔,而是行走在路上,生活在人间烟火中。同样,这也是路遥等人给我的思考,路遥对于现实生活的苦难,甚至有时候有一种迷恋,正是这种扎根于生活的态度,又能抽离出生活的能力,才能见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

对于中国的未来,文化人的思考不可或缺,而文化人的思考,必须立足于现实,从现实中凝结思想,从思想中折射未来。

三、再看人生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这都是苏轼,而心境却有云泥之别。

不滞于物,不殆于心。

而这,也只能是不断修行了。作者:高建斌

历史的足迹 ——读《文化苦旅》有感


第一次读得这本书时日已经颇久了,只记得当时读完其中的一篇便已被余秋雨先生严肃深沉却又辽阔邃远的笔触深深折服了。之后这本书便在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辗转良久,在一家书店购得此书,心里甚为欢喜。读完这本书却还是很久之后的事了,至于如此,一是因为自己生性懒散,虽喜欢读书却极少认真坐下来耐住性子读书,当时学业也颇为繁重,二是此书实在太过于厚重,整个散落于大江南北山川河流的一代一代的中国文化都被余秋雨先生拖曳、描摹出来,若匆匆浏览此书也罢,要是细细品味的活,不啻于同余秋雨先生一道在那些隐匿着中华文化的山川河流、塔窟寺庙、湖镇楼阁走了一遭,原本颇为闲散的心境变得肃然,也会被这些扑面而来的还带着些山水气息却磅礴浩荡的文化格律压抑的灵魂一紧,心头便没由来的多了几许沉重之感。便再也轻松不起来了。
余秋雨先生也在自序中说,我本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要苍老。
中国古代的文人基于传统文化的定位,大都有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报效祖国的理想,世世代代也都背负着这种宿命。于是,他们十载寒窗苦读,只为有朝一日能够入朝为官,既光耀了门第,有为国家尽了些许力量。然而,官场的黑暗却是他们没有想到的,帝王的昏庸也是他们没料到的,奸佞之臣蒙蔽着皇帝的眼睛,魅惑着皇帝的心术,整日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他们无奈了,彷徨了,想要唤醒着腐朽的朝廷,却触怒了权贵,被佞臣们视为骨中之刺,于是,几番谗言便被罢黜贬谪,流放到千里之外。满腹才华却遭人妒忌,也罢,这高堂容不下我,便挥挥衣袖,整整衣冠,去那些个山水之间吟诗作对罢。只是这离去的背影,多少有些踉跄。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行走,每到一处,便把满腹衷肠向这里的山水吐露,满腹悲哀与无奈也向这山水吐露,醉于山水,叹于人生,他们不想这样,却只能这样。在这种与自然互相倾吐的过程中,生命和自然水乳交融,自己的文化人格深深浅浅也就烙印在这些山山水水里了。这幽翳的高山绿水之间,藏着多少故事,多少无奈与控诉,可惜,这山常青,水长流,这无声的叹息与询问只换来几声山涧鸟鸣罢了。
如今,我们在人类文明建造的城市里研究思考着古文化,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而一个有着极其敏锐的文化视觉和极其敏感的文化良知的人在这片土地上行走,每到一处,那些个亭台楼阁湖光山色中藏匿倒映着的文化脉搏岂能不一一跳出来诉说着自己千百年来的寂寞和无奈,这样的旅途,岂会轻松。跋山涉水劳累的身体,疾笔思索劳累了灵魂,不正是一场苦旅吗。
历史总是严肃的,维系着一个民族灵魂发展以及走向的文化也是轻率不了的,当我们从历史当中寻找文化存留下来的脚印的时候,这无疑会变成最严肃枯燥甚至 有些沉闷却又丝毫不敢懈怠的工作了。哪怕他们藏匿于山水之中,带来了山的灵动与水的柔美,更多的是增添了几分山的巍峨与水的磅礴。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民族,五千年的积淀凝聚着这个民族的血脉根源。这片土地养育了这个民族,凝练了这股血脉,也铸就了这种人格。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了五千年,早就和这片土地融为了一体,她记载着我们的历史,蕴藏着我们的文化,昭示着我们的人格,每走一步都能找到让人思索回味的事迹。今天,物质生活日益满足,可我们的精神又该向哪个方向走呢?历史流淌到今天,前路该怎么走,或许该回头看看来时的路,看看古人走过的那些山山水水、楼阁栈道。我们的历史文化藏在于山水之间,脚步太过幽深,不踏破铁鞋又怎会柳暗花明。我们现代人的人格该如何构建,或许还是该看看古人的人格构建,这是我们的血脉,而这又该去问那些个高山深谷。
历史在叹息,在诉说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悲切和深沉。只愿那些先知先觉关心着我们精神走向的站在时代之前的人们,多去听听这山谷的足音,或许我们就该知道明天该往哪儿走了。

《文化苦旅》读后感1800字


何为痛苦?何为幸福?
你能把其中之一分开吗?
推动你也推动我的那股力量是由这二者结合而成的,你没有办法将他们分开,我认为,美的事物千真万确给人带来甜蜜的痛苦!
余秋雨以一种博大的散文风范将精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把我们带进一个民族灼痛的反思中去。毫无疑问,读这样的文章是美的,但同时,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当代大学生,面对中国文化如此斑驳,我们不免有被刺痛的感觉。于是,这股未知的力量推动着我去思考文化这个命题以及由文化所联系到的其他问题。
余秋雨给了我一种胸怀,这种胸怀蕴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余秋雨也给了我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将灵动的现代思考佐以严密的逻辑,给我们一种排山倒海的理论气势。
在这里,我要写的是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独立于这本书的一些思考。
一、文化及制度
文化是一种间接的力量。它既具有支持赞扬的倾向,更具有怀疑、批判的理性精神。它是隐藏的,因此也是深层的。制度,尤其是政治制度是离不开文化的。没有文化的构建,就没有制度的诞生;没有文化的辩疑,便没有制度的完善这是制度的一种新生成。假如在一段时间内,一种文化的指向都有意建立一种在它的框架下的制度,而这种文化却是着实先进的,生命力强劲的。那么,这种制度便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社会能量。毫无疑问的是,文化本身有其天生的弱点。那么,检验这种文化生命力的一个标准便也落于它不断发现缺点、正视缺点、改正缺点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是有生命力的。与此相连带,既然文化与制度具有同一时代的特征。那么,该文化受到质疑和拷问的时候,也是此种制度受到挑战的时候。文化越发达,制度越先进,这一结论在此论述中似乎也可找到论证。于是,质疑越有水准,改正也越接近客观现实。一种能经过不停的摔打的制度便是一种信得过的制度。这一结论要用宽容的眼光来看待。你看,中国的封建制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了,它肯定是经历了不停的摔打的,但它信得过吗?但有一点我敢肯定,新生之初的制度如果能经历磨砺,那它在一定时期内肯定是行得通的。历史是发展的,我们不能要求一种制度时时刻刻都很完美,这是不现实的,更是不可能的!写到这里,我想稍稍涉及摔打这一概念在人生中的含义。因为,它也是我读这本书时思考的命题。我们都说,我们要经历人生的考验。但在具体生活中,人生就是一件件活生生的事,一个个跳动的想法,一道道复杂的关系对你的考验了。我想,我在以上用的都是稍具文学色彩的语言。它们不具有很强的界限性,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大逻辑。举例来说,摔打一词便具有多项意义。假如我加以限制一下,便可使之更为精确。但我能够这样做吗?我限制的标准是什么? 历史具有无数种可能,那从历史中来的语言便也带有了无数种含义。
在此,我只能说,智慧是不够用的!这太让人沮丧了。在文化的苦旅中,余秋雨也只是在苦苦地追求答案,但仅仅他一个人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的加入!
二、知识分子
余秋雨出名了,同时,余秋雨的知识分子身份却也受到了质疑。但在余秋雨恢弘的散文中,我们看不到余秋雨的牢骚、不满,有的只是一种文化浸润下的大家风范。
所谓知识分子,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独立的人格;其次是对社会的良知及悲悯宽大的胸怀;第三是立于其上述的对知识的唯我追求。这三个层次互相支持,互相牵制。假如你的人格依附于社会上的权势,那么希求你对。这三个层次互相支持,互相牵制。假如你的人格依附于社会上的权势,那么希求你对社会的良知将是可笑的;假如你没有社会的良知,那么你悲悯宽大的胸怀也是空中楼阁;假如你不对知识也有唯我的追求,那你将把你的大脑、你的思维受控于他人之下,这哪里是独立,这是变相的被奴役。余秋雨作为一个从文革中走过来的知识分子,在社会运动的风风雨雨中经历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终于上升成了一种精神澄明的境界。他不为他写,不为我,只为民族而写,为良心而写,都是真文章,大文章,好文章!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给我以历史知识的同时,也给我以历史的深层思考;在给我们大家的真实风范的同时,也让我有了思考的自信。这让我想到,并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大学者、大科学家,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也没有必要在这种不可能的追求中焦虑、失望。我们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和大家一样。但我们不可缺少一种平和的思考,一种理性的反思。为此,我们将有迷茫,但这是应该的。因为唯有思考才能使我们清醒,使我们清醒地认识现实,清醒地作出选择。
读《文化苦旅》,它并没有给我一种明确的方法让我怎么做,但它给我奠定了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思考的态度。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文化苦旅读书笔记4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