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我是猫有感800字

读我是猫有感800字

论世间愁为何物-读《我是猫》有感。

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了以后回想起当初阅读时的感想,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论世间愁为何物-读《我是猫》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主人公是一只猫,用猫的眼睛看世界,猫公富有哲理,精于辞辩,对人类的弱点讽喻的十分透骨猫公博学多识,通晓天地古今,他引证或褒贬了荷马,毕达哥拉斯,笛卡尔,克莱尔,尼采,贝多芬,巴尔扎克,莎士比亚,孔子,老子,陶渊明,宋玉,韩愈,以及《诗经》,《论语》,《淮南子》,《左传》,《史记》等等数不清的中外名人名言。他还有点自由平等观念。猫公针乏时弊,道出一串串永远耐人寻味的警言警句,比如:“官吏本是人民的公仆,代理人,为了办事方便,人民才给了他们一定的权力;但是,他们却摇身一变,认为那权力是自身固有二不容人民置喙。”猫公还敢于蔑视权贵,鼓励创新。他描画乌鸦在东乡元师的铜像上便溺,把伊藤博文的照片的照片倒贴在墙上。他说:“不从胯下倒看莎士比亚,文学就会灭……“

猫公喜怒笑骂,皆成文章,悲痛幻化的笑声,鼓励创新。

猫公如此神通广大,才高识卓,又公共敏锐,当然是神猫,奇猫,圣猫了。依他的眼睛看世界,悲痛华为笑声,怎能不尖酸刻薄!当然,他同时是只俗猫,蠢猫;他自作聪明,假冒圣贤君子,误了不少事,吃了不少苦头,甚至不知道水桶会淹死猫,最终丢了性命。

在语言上,《猫》的格调既不全像《旅宿》那么豪放空灵,也不尽是《明暗》那么简练厚重,更于《心》和《从此以后》那么柔润细腻,在这里,刚柔兼用,雅俗并举,变化多端,声色俱艳。而且将江户文学的幽默与风趣,汉学的典实与铿锵,西方文学的酣畅与机智融为一体,以至在语言的海洋中任情游弋,出神入化。笔墨忽而精神隽永,针针见血,富于哲理;忽而九曲十回,浩浩长波,长于思辨。总之,假如以一颗艺术的心灵去触摸或感受他的作品,自然体会到语言的色彩,声韵,甚至字字都是个生命体。在所描述的精神世界里。一方面描述大和民族在明治时期时,资本主义思潮兴起,人们学习西方,寻找个性,呼唤自由,自我意识和市场观念形成大潮;另一方面,东方固有的价值观,文化观和风尚习俗包容陈腐与优异,在抗议中沉默,在沉默中挣扎…。

一群穷酸聊到的知识分子面临新思潮,既照应,又嘲笑;既贬斥,又无奈。惶惶焉不知所措,只靠插科打诨,玩世不恭来消磨难挨的时光。他们时刻在嘲笑和捉弄别人,却时刻遭受命运与时代的捉弄和嘲笑。

心灵的世界里正大雪纷飞,那雪那么魁梧,憨厚,却又沉甸甸,醉醺醺的;但愿这些披盔带甲的天兵天将,能将猫公所诅咒的人间不平统统打杀。让我们一起乘上瑞雪的方舟,遨游一个心中的梦幻清纯世界,何其快哉。

那么让猫愁猫怨见鬼去吧!

初一:夏生辉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_《道德经》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问世间情为何物?_《道德经》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文:郭宗林;

1.问世间情为何物?

“情”是什么?

老子说:“归根曰情!”。

一语道破了“情”的本质!

情,本意就是“感情”。

没有无缘无故的感情,感情的产生都是有根源的,这个根源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行为”,可以是人的六识能够感知的所有事物。

因为“什么”产生了感情,“什么”就是这个“感情”的根。不断地“归根”,就有感情,不归根了,感情就没了。

心归于何处,何处就有感情,吾心归处是吾情!

男女之爱归于何处,何处就有了爱情。

爱情的根源是来自于某个人,你喜欢她(他),你的心总想着他(她),你的心总回归到他(她)的身上,总想和她(她)在一起。

试想想,一个美女,足以让你爱上她,但是如果你看了一眼,只是觉得她好看,然后彼此擦肩而过,不再有交集,会产生爱情吗?

不会的!没有“归根”就不会有爱情。只有她一遍一遍回归到你心里,爱情之火才会越烧越旺。

只发生过一次的事情和没有发生一样。只有反复发生的事情才是有意义的。_米兰.昆德拉

所谓一见钟情,就是看了一眼,他(她)就在你的心里扎根了,你的心总是一遍一遍回归着他(她)的身影。这就是爱情!

当你的心不再回归到他(她)的身上,爱情就结束了!

爱情的根源更精确地说是“人心”,你最希望可以回归到他(她)的心里。从你的心里产生,回归到对方的心里。如果对方的心里没有你,那也只是一场单恋。

当爱从你的心里产生,回归到对方的心里。对方的爱也从心里产生,再回归到你的心里,这个环路一旦建立,两个人就相爱了!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_李之仪

任何一个感情都有回归这个特征,只要经常能回归到产生感情的根上,感情就在,不再回归,感情就结束了!

孩子们迷恋游戏,总是想回归到游戏里,这是对游戏有感情。

各种各样的爱好者,经常回归到自己的爱好中去,这是对爱好的感情。

有人说乡愁就是想着回归到从前熟悉的味道,熟悉的画面中去,那是对故乡的感情。

母子情,不是因为母子就有母子情。抛弃孩子的母亲,不肯回归,何谈母子情!不认母亲的孩子,不肯回归儿女身份的孩子,何谈母子情!

同学情,不是曾经同窗就有同学情,不认同窗,不肯回归同学身份的,何谈同学情!

有情的,都是不断回归那个“情根”的,不肯回归的就是无情。

归根曰情,这个“归”字,说明要从根处走出去,才能“归”,如果一直没有离开根,何谈“归”呢?

抱着“根”不肯走出去,就是痴情!

情到极致是痴迷,痴迷未必真感情。

痴迷于游戏者,是对游戏有感情吗?更像是游戏的奴隶,不是你在玩游戏,是游戏在玩你!

痴迷于情感者,不能自拔,常以爱的名义,彼此伤害!

痴迷于名利者,也是名利的奴隶!

2.情根在何处,情就在何处

爱情的根是“想和你在一起”

色情的根是“我要和你困觉”

亲情的根是“我把你当亲人”

友情的根是“我把你当朋友”

“男友情”的根是“我把你当男友”,“女友情”的根是“我把你当女友”,男友情和女友情常常和“爱情”混淆,这是恋爱男女最烦恼的问题之一。

情感的世界从来就不是对称的。

一方是爱情,另一方却是色情;

一方是友情,另一方却是爱情;

悲剧由此而生!

每一种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从产生,到发展,最后走向消亡。在发展过程中,一种情可能融合其它的情,成为混合情。混合情再不断澄清,最后一种情消亡了,转化成了另一种情。

比如,爱情从产生开始可以是很纯洁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要融合色情,亲情,友情,成了混合情。然后,色情逐渐退出,爱情最终转化成了亲情或者友情。

完美爱情的结局,多数成功转化为了亲情。

而爱情最美好的归宿,是转化成了“知己情”。

3.有情,就得认命!

老子说“情,曰复命”。

简单说:“有情,就得认命!”

有了什么情,就像身上系上了一根线,红的、黄的、蓝的、不同的情,线是不一样的。每根线后面都有一个无形的手在操纵着你,无论你怎么挣扎,结局都逃不出这根线的控制范围。这就是“命”。

你看那飞蛾扑火,那么傻!因为对光明和温暖动了情,就义无反顾地扑上去,这是“飞蛾的命”!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也是“命”。

爱国者有爱国者的命,当祖国和民族需要时,伟大的爱国者他们会舍小家为大家,这是他们的“命”。

夸父有夸父的命,因为喜欢了太阳,就永远奔跑在追赶太阳的路上,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这是夸父们的“命”。

当你爱上一个人,你的命就是注定的了!除非你再次选择“无情”。

苏格拉底说,“好的婚姻,仅给你幸福;不好的婚姻,则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这就是婚姻的宿命!除非你离开,选择其他的命运。

天若有情天亦老,只有无情才能逃脱命运的安排。但是无此情,又会有彼情,依旧有另外一番命运等着你!

真正的无情是向前走,都放下,不回头。不回归就“无情”,一切都是过眼烟云!一切都是空!

可是,谁又能做到呢?

《我是猫》读后感作文


《我是猫》是夏目漱石早期的代表作。既可以说是抒情的写生文,也可以说是结构松散的小说。

本文的主人公是猫。是以猫的视角来看人类世界的。刚生出来的时候因为长得太丑,被人唾弃,捡得一命,后被被人称为“苦沙弥”的初级英文老师收养,自此开始了观察人类、品评人类的生活。直到某日因为好奇,落入了酒缸中,被淹死了。

《我是猫》中的这只猫,虽然还没有名字,平时也没少受主人家女仆的气,却能够在人猫两个世界中来去自如。而主人和他的一帮朋友——梅亭、水岛寒月等的对话则尽收耳中。而其中,又属梅亭最能折腾人。苦沙弥老是被他折腾得够呛。例如他刚出场时,带着一副金边眼镜,认认真真地要苦沙弥画画——他自称是位美学家。苦沙弥对画画可是个外行,正要向梅亭讨教,梅亭便一本正经的说:“是啊,不可能一开始就画得好嘛……从前意大利画家安德里亚曾说过:‘余作画者,莫过于描绘大自然。天有星辰,地有露华;飞者为禽……’怎么样?假如你也想画出像样的画来,画点写生画如何?”

于是,苦沙弥作恍然大悟状,对安德里亚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事实上,安德里亚压根就没说出这话,是他的朋友瞎编的。

苦沙弥和他的朋友就这样,在小猫的眼中如此不堪,实在是可笑。相比于这只无名的小猫,它的主人真该感到汗颜。相比于许多人,这猫很富于哲理,善于词辩。对人类的弱点有精细的研究,就连抨击社会,也很有见地。它说:“说不定整个社会便是疯人的群体。疯人们聚在一起,互相残杀,互相争吵,互相叫骂,互相角逐。”……并由此最终得出了“被幽禁在疯人院里的才是正常人。”的结论。虽然有些滑稽,但却也抨击了当时社会的风气。

在《我是猫》中,苦沙弥和他的朋友应该属于穷酸潦倒的知识分子之列。正如本文译者所说,“他们面对新的思潮,既顺应,有嘲笑;既贬斥,又无奈,惶惶焉不知所措,只好靠插科打诨、玩世不恭来消磨难捱时光。他们时刻在嘲笑和捉弄别人,却又时刻遭受命运与时代的捉弄与嘲笑。”《我是猫》中作者所描写的景象,应该是当时人们精神世界空虚的真实写照,这也无怪一只小猫会将人类世界看得不过而而了。

总而言之,这只无名小猫虽然神通广大,却又时而自作聪明,虽然看多了人类世界,却又因为一时好奇,最终还了性命。也许正是因为好奇,才使得它对人有了这么多的了解,也就有了这本《我是猫》。

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


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一)

换一个视角看中国

吴庆

上周看完了亨利·基辛格的著作《论中国》,有一些感想记录在这里。必须说一句:这些感想未必和基辛格及其著作有啥关系。

中国为什么没有"明治维新"?

中日两国在近代史中的最大不同,就是佩里将军带着美国"黑船"到日本才一次,日本就开始变法维新。仅仅几十年后,日本就加入了世界列强之列。

中国受到列强冲击比日本还早几年。虽然受到列强一次又一次凌辱,也有过变法图新的主张,但迟迟没有开始。为什么呢?

我现在提供一个解释。

日本是一个岛国,日本本土历史上几乎没有受到过外来势力的冲击。因此,日本民族缺乏应对外来冲击的经验。

中华民族就不同了。中国周边,蛮族林立,历史上不乏突然崛起的豪强,也不乏周边豪强导致中土本帮政权更迭的案例。

历数中国历史上有七个大的朝代:秦汉唐宋元明清。其中单数的朝代,也就是秦、唐、元、清,是新近来到中原大地的外来民族夺得统治权。双数的朝代,汉、宋、明,是久居本土的民族从原本外来的民族手中夺回统治权。

中原大地的统治权在外来民族和本土民族之间交替,似乎成为一个规律。上一朝代,如果本土民族丢掉了统治权,下一朝代一定夺回统治权。然后呢,下一朝代再丢掉。这是巧合还是某种未知的规律在起作用,我到现在还不了解。

中华民族不只是在四次朝代更迭当中才受到外来民族的冲击。翻翻中国历史,可以说外来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冲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中华民族也积累了丰富的应对外来冲击的经验,甚至经历了多次丢失统治权的考验,也挺了过来。过来人回头看,觉得不过如此。

正因为有如此丰富的应对外来民族冲击的经验,所以当英国人船坚炮利地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处之泰然。中国人没有丢失安全感,反而对洋人的种种雕虫小技心怀不屑。不屑不是装出来的。那时候音译"英吉利"三字,左边都有口字偏旁,意思是"不识王法者,与禽兽无异".于是中国人没有强烈愿望改变自己。所以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这样难!

日本民族正好相反。正是因为日本民族缺少应对外来民族冲击的经验,所以他们在佩里的黑船面前立即自乱阵脚。西洋人不费一枪一弹,日本民族就争先恐后地变法图新,屁颠屁颠地脱亚入欧了。

所以,过去的成功经验可能成为走向未来成功的障碍。

中华民族注定会受西方列强冲击?

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充满了屈辱。而记录这些屈辱的近代史教科书,我们这代人从小学到大学翻来覆去地学,学得我从小到大心情都是不那么爽朗。

历史上中华民族有过强大的时候,也有过落后的时候。中华民族强大的时间远比落后的时间长。可是中华民族的强大,没有赶上全球化的时代。如果赶上了,就不会有那么多屈辱。恰巧在中华民族落后的时候,西方民族开启了全球化的大幕。这仅仅是巧合吗?

现在看来,这不是巧合。其实,中西方交往注定会在中国落后、西方发达的时候开始,中国注定被整合。

为什么呢?

因为中华民族无论衰落还是强大,都不会持续地与外部世界保持交往,包括西方世界。中华民族比其他民族强大的时候,没有愿望和外部世界交往。中华民族比其他民族落后的时候,自己没有能力与外部世界交往,先进的民族会来到门前和我们交往。

一个看似例外的情况出现在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达过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郑和比哥伦布早出生80年,郑和用过的宝船比哥伦布航海用的船大很多倍。不客气地说,中国比欧洲国家早大约一个世纪就可以成为"日不落帝国".

但是,圣上没有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愿望。而圣上想成就的事业,国库又支撑不起。郑和总共出海8趟,之后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其他人,再没有去过了。而哥伦布的航海事业的参与者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

为什么郑和出海不可持续而哥伦布可持续呢?因为郑和出海是皇上的事业,只赔不赚,而且赔很多钱,直到赔得明朝国库无力支撑下一次出海。据说一位颇具正义感的小官,销毁了郑和用过的所有航海图,终止了这项浪费民脂民膏的事业。

支撑哥伦布航海的是商人的冒险,商人从航海当中赚很多钱,政府也可以收更多税,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航海,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支持航海。东印度公司就拿着政府的特许,受到政府和军队的保护。

于是,曾经先进的中华民族等待着外部世界先进起来之后远道而来整合自己。

社会主义阵营为什么崩塌得这么快?

答案之一是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勾心斗角没有诚信可言。

新中国早期的外交明显受到意识形态影响,只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交朋友。朝鲜战争之后,中美之间相互敌视,中国失去了外交空间。中苏交恶之后,外交空间进一步被挤压,被迫开辟第三世界。

新中国的领导人早期对苏联老大哥抱了很高的期望。建国伊始毛主席就出访苏联,而且时间很长。但是苏联对中国从一开始就玩起信息不对称。在斯大林时代,斯大林同意金日成"越过三八线统一朝鲜半岛"的要求,让他找中国同志谈,其实是利用中国对世界的不够了解,让中国承担成本和风险。在赫鲁晓夫时代,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有关斯大林的报告不让中国知道。

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中国领导人也是吃一堑长一智,并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赫鲁晓夫前脚离开中国,中国军队后脚就炮打金门,美国人以为赫鲁晓夫支持中国这么干。这场报复过后,社会主义阵营里已经没有什么诚信可言。名义上处在同一个"阵营",相互之间的提防不减。直到中苏直接兵戎相见,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

中苏关系破裂还有一个视角,就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国际交流建立在"同志加兄弟"的"感情"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在这个基础之上,国家之间如果算计不成,那就直接索求。

金日成来中国,要求中国同志支持他进攻南韩。赫鲁晓夫来中国,要求中国同志让苏联海军使用中国基地、建长波电台。直到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要求中国向即将崩溃的苏联经济紧急输血。这种关系,哪能持久。

是什么让中美两国关系迅速改善?

关于中美建交的历程,中国人大多听说过一个传奇的版本:乒乓外交。那就是一个传奇而已。那么美方的说法呢?据说尼克松抵达中国,在机场见到周恩来的时候说过一句经典老话:"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其实,当年推动中美建交的动力,不是共同的利益,而是共同的敌人。这个敌人(哪怕只是看起来)如此强大,以至于中美迅速地、不顾一切(例如台湾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地走到一起。这个敌人就是苏联。在东北亚,苏联是中国的敌人,它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对中国造成严重的军事威胁。在全球范围内,苏联也是美国的敌人。

与共同的敌人相比,共同的利益能发挥的作用可以说微不足道。想想中美之间关于自由贸易(中国加入WTO)的谈判,很容易达成双赢,但是为了利益的分配久拖不决,耽误了不少时间。直到恐怖分子攻击美国本土,中美两国有了新的共同的敌人,中美自由贸易谈判的僵局才得以打破。虽然基辛格博士的这部著作没有细说中美在新世纪的外交细节,但这段故事刚刚过去,我们记忆犹新。

读《我是谁》有感作文500字


书是人类前进的罗盘,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智慧的宝库,每一本书都是一颗闪亮的“明珠”。最近我在读一本书,叫《我是谁》。 《我是谁》是西班牙拉蒙·尤依大学教授和电台主持人爱德华多·普塞特特·卡萨尔斯的作品,可以说这部书是他智慧的结晶。 这本书内容开始于人类诞生之后,讲述的是心理学。人类为了生存而侵占别的物种的生存空间,最后享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演变成了现在的人类。 事实上,我觉得没有那件事比揭示人类日常行为模式更神秘,更令人兴奋了。芸芸众生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着,他们相爱、互相思恋,像疯子一样工作,照顾自己的孩子······一些读者可能和我问同样的问题:那么,这场漫长的旅程的终点又将在何处呢?可能是一条被比利牛斯山积雪衬着朝阳照耀的逍遥之路,可能是落在船舱中的落叶,可能是燃烧在教堂上的夕阳。实际上,书里给了我最好的答案:当我们学会使用“力量”去争夺我们所需要的一切时,那就是终点······ 书,像一面帆,把我带进知识的海洋;书,给了我知识;书,给了我启迪······

《论世间愁为何物-读《我是猫》有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我是猫有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