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中国诗词有感

读中国诗词有感

读《中国男孩洪战辉》有感。

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中外经典名著,在我们认真读完一部中外经典名著后,总会在其中品出不一样的思想。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读《中国男孩洪战辉》有感,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读书,是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正如法国大作家雨果说的: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逐渐熔化。凡是读好书多的人,一般来说,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男孩洪战辉》就是这样一本感人肺腑、激人奋进的一本好书!再三读之,仍带给我一边又一遍的感动。

洪战辉,2003年从河南省西华县考入怀化学院经济管理系;2005年当选为年度“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他不是英雄,却有着不向任何苦难屈服的铮铮铁骨;他不是伟人,却有着无比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品质,一名出身贫寒的大学生,用他的不屈和坚韧,用他的仁爱和善良,感动了中国!

年少时的他,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虽清贫但温馨。但从父亲患病的那一刻起,这个家从此就变得支离破碎,幼小的洪战辉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捡来的妹妹,出走的母亲,患病的父亲,12岁的他用稚嫩的双肩扛起了整个家。面对困难,他从未退缩过,他学会了坚强和责任。12年带着妹妹去求学,每天奔波在学校和住处之间,为了维持生计,洪战辉早出晚归,一边学习一边打工,自己省吃俭用,却给那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从不要别人的资助,却时时想着去帮助比他更困难的人。他是一位锲而不舍的奋斗者,用爱感动了每个人,看似平凡,却那样执着、坚韧,那样地富有责任和爱心。

只有在苦难这个背景里,我们才看得清洪战辉的坚持;只有抛开经受苦难这个迥异于常人的背景,我们才看得清洪战辉坚持的价值。洪战辉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不绝望,不堕落,不沉沦,不极端,不仇恨,不放弃;而他的伟大之处则在于对所有人性负面借口的否定性坚持——他让人深思,一个身处困境的人都能如此,那么我们这些在常态环境里生活的人呢?

自洪战辉的事迹被发掘以来,我们一直强调的是感动,在这种泛化的情感背景下,我们缺乏对洪战辉作特定分析,从而也缺乏对自己作深入的了解。我们感动得多,做得太少;我们被感动得太多,感动别人得太少。而洪战辉的一个独立的认识则是:感动不要泛滥,行动才能改善。诚哉斯言,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考验与特定的生活环境,重要的是,我们能从洪战辉的坚守里看到我们自己的坚守,能从洪战辉的承担里,看到我们自己的承担——以此,努力而为,学会不表白、不诉苦,谁都不是因为受苦而来到这个世界上,请让我们自己坚持活得更好,对得起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人生,总是在成功与失败,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中演译一幕幕忧伤与难忘。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但也会碰上没有舟船的渡口,没有小桥的河岸,这时候只能自己摆渡自己了。当孑然一身、孤独无助的时候,我们要想想洪战辉的话,他说,坚持不懈的追求才是人生的真谛!生活中一定有希望,生活中一定要有自信。

相比以前,现在的洪战辉的日子多了一些阳光,所以他又说:“只要你信心不倒,什么都不能打倒你,只要你脊梁不弯,你就能扛起一座山,只要你心中充满爱,世界将更加精彩!”

而我们,也因此铭记住了这个坚强的名字——洪战辉。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


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一)

换一个视角看中国

吴庆

上周看完了亨利·基辛格的著作《论中国》,有一些感想记录在这里。必须说一句:这些感想未必和基辛格及其著作有啥关系。

中国为什么没有"明治维新"?

中日两国在近代史中的最大不同,就是佩里将军带着美国"黑船"到日本才一次,日本就开始变法维新。仅仅几十年后,日本就加入了世界列强之列。

中国受到列强冲击比日本还早几年。虽然受到列强一次又一次凌辱,也有过变法图新的主张,但迟迟没有开始。为什么呢?

我现在提供一个解释。

日本是一个岛国,日本本土历史上几乎没有受到过外来势力的冲击。因此,日本民族缺乏应对外来冲击的经验。

中华民族就不同了。中国周边,蛮族林立,历史上不乏突然崛起的豪强,也不乏周边豪强导致中土本帮政权更迭的案例。

历数中国历史上有七个大的朝代:秦汉唐宋元明清。其中单数的朝代,也就是秦、唐、元、清,是新近来到中原大地的外来民族夺得统治权。双数的朝代,汉、宋、明,是久居本土的民族从原本外来的民族手中夺回统治权。

中原大地的统治权在外来民族和本土民族之间交替,似乎成为一个规律。上一朝代,如果本土民族丢掉了统治权,下一朝代一定夺回统治权。然后呢,下一朝代再丢掉。这是巧合还是某种未知的规律在起作用,我到现在还不了解。

中华民族不只是在四次朝代更迭当中才受到外来民族的冲击。翻翻中国历史,可以说外来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冲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中华民族也积累了丰富的应对外来冲击的经验,甚至经历了多次丢失统治权的考验,也挺了过来。过来人回头看,觉得不过如此。

正因为有如此丰富的应对外来民族冲击的经验,所以当英国人船坚炮利地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处之泰然。中国人没有丢失安全感,反而对洋人的种种雕虫小技心怀不屑。不屑不是装出来的。那时候音译"英吉利"三字,左边都有口字偏旁,意思是"不识王法者,与禽兽无异".于是中国人没有强烈愿望改变自己。所以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这样难!

日本民族正好相反。正是因为日本民族缺少应对外来民族冲击的经验,所以他们在佩里的黑船面前立即自乱阵脚。西洋人不费一枪一弹,日本民族就争先恐后地变法图新,屁颠屁颠地脱亚入欧了。

所以,过去的成功经验可能成为走向未来成功的障碍。

中华民族注定会受西方列强冲击?

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充满了屈辱。而记录这些屈辱的近代史教科书,我们这代人从小学到大学翻来覆去地学,学得我从小到大心情都是不那么爽朗。

历史上中华民族有过强大的时候,也有过落后的时候。中华民族强大的时间远比落后的时间长。可是中华民族的强大,没有赶上全球化的时代。如果赶上了,就不会有那么多屈辱。恰巧在中华民族落后的时候,西方民族开启了全球化的大幕。这仅仅是巧合吗?

现在看来,这不是巧合。其实,中西方交往注定会在中国落后、西方发达的时候开始,中国注定被整合。

为什么呢?

因为中华民族无论衰落还是强大,都不会持续地与外部世界保持交往,包括西方世界。中华民族比其他民族强大的时候,没有愿望和外部世界交往。中华民族比其他民族落后的时候,自己没有能力与外部世界交往,先进的民族会来到门前和我们交往。

一个看似例外的情况出现在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达过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郑和比哥伦布早出生80年,郑和用过的宝船比哥伦布航海用的船大很多倍。不客气地说,中国比欧洲国家早大约一个世纪就可以成为"日不落帝国".

但是,圣上没有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愿望。而圣上想成就的事业,国库又支撑不起。郑和总共出海8趟,之后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其他人,再没有去过了。而哥伦布的航海事业的参与者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

为什么郑和出海不可持续而哥伦布可持续呢?因为郑和出海是皇上的事业,只赔不赚,而且赔很多钱,直到赔得明朝国库无力支撑下一次出海。据说一位颇具正义感的小官,销毁了郑和用过的所有航海图,终止了这项浪费民脂民膏的事业。

支撑哥伦布航海的是商人的冒险,商人从航海当中赚很多钱,政府也可以收更多税,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航海,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支持航海。东印度公司就拿着政府的特许,受到政府和军队的保护。

于是,曾经先进的中华民族等待着外部世界先进起来之后远道而来整合自己。

社会主义阵营为什么崩塌得这么快?

答案之一是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勾心斗角没有诚信可言。

新中国早期的外交明显受到意识形态影响,只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交朋友。朝鲜战争之后,中美之间相互敌视,中国失去了外交空间。中苏交恶之后,外交空间进一步被挤压,被迫开辟第三世界。

新中国的领导人早期对苏联老大哥抱了很高的期望。建国伊始毛主席就出访苏联,而且时间很长。但是苏联对中国从一开始就玩起信息不对称。在斯大林时代,斯大林同意金日成"越过三八线统一朝鲜半岛"的要求,让他找中国同志谈,其实是利用中国对世界的不够了解,让中国承担成本和风险。在赫鲁晓夫时代,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有关斯大林的报告不让中国知道。

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中国领导人也是吃一堑长一智,并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赫鲁晓夫前脚离开中国,中国军队后脚就炮打金门,美国人以为赫鲁晓夫支持中国这么干。这场报复过后,社会主义阵营里已经没有什么诚信可言。名义上处在同一个"阵营",相互之间的提防不减。直到中苏直接兵戎相见,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

中苏关系破裂还有一个视角,就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国际交流建立在"同志加兄弟"的"感情"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在这个基础之上,国家之间如果算计不成,那就直接索求。

金日成来中国,要求中国同志支持他进攻南韩。赫鲁晓夫来中国,要求中国同志让苏联海军使用中国基地、建长波电台。直到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要求中国向即将崩溃的苏联经济紧急输血。这种关系,哪能持久。

是什么让中美两国关系迅速改善?

关于中美建交的历程,中国人大多听说过一个传奇的版本:乒乓外交。那就是一个传奇而已。那么美方的说法呢?据说尼克松抵达中国,在机场见到周恩来的时候说过一句经典老话:"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其实,当年推动中美建交的动力,不是共同的利益,而是共同的敌人。这个敌人(哪怕只是看起来)如此强大,以至于中美迅速地、不顾一切(例如台湾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地走到一起。这个敌人就是苏联。在东北亚,苏联是中国的敌人,它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对中国造成严重的军事威胁。在全球范围内,苏联也是美国的敌人。

与共同的敌人相比,共同的利益能发挥的作用可以说微不足道。想想中美之间关于自由贸易(中国加入WTO)的谈判,很容易达成双赢,但是为了利益的分配久拖不决,耽误了不少时间。直到恐怖分子攻击美国本土,中美两国有了新的共同的敌人,中美自由贸易谈判的僵局才得以打破。虽然基辛格博士的这部著作没有细说中美在新世纪的外交细节,但这段故事刚刚过去,我们记忆犹新。

中国魂-读《银杏》有感作文


读了《银杏》这篇文章,内心顿时翻涌起了一种莫名的亢奋与激动,说不出是什么,一字一句回味,似乎有了些感悟。整篇文章弥漫着郭沫若那激昂的斗志、不满和对银杏的敬仰,多种情怀的交融成了整篇文章坚实的主旨,银杏树的品质不正像我们所努力而期望的中国魂那样吗?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源远流长,那些古老的文明,那些古老的精神、团结、正直、庄重有多少文人墨客怀着对此的追求,写下一篇篇脍炙人口、流芳百世的佳作。但是,时代在变,当年那些坐在树下吃着爱国的淳朴人们随着时间的一步步变迁,人们渐渐忘记了银杏树所赋予他们的,那些纯洁的憧憬也被壮志凌云的梦想所取代,勾心斗角、明争暗斗、乌烟充斥着人们的心灵,大家把心冻结成棱角分明去抵御与进攻。作者满心担忧地呼喊:“希望中国人能爱银杏,爱祖国。”而在当今,也正是因为那些贪官、腐败、蛀虫,假惺惺地一脸虚假笑意地保证、讨好,内地却贪污、祸害,打着“清白做官的旗号” 欺骗大家,另一些麻木不仁,一心只向金钱权势看齐的金钱奴隶,这些人,就像是一只只蛀虫,不断啃噬着中国魂这根坚挺的柱子同样,在社会上也不乏那些正直、见义勇为的人们。他们不畏权势,不被金钱,蝇头小利所诱惑,四川汶川地震中的解放军们,他们不顾自己的安危,拼命救人,奥运会上的志愿者们,他们不顾骄阳的炎热,为北京的文明精彩而忙碌着,h1n1的白衣天使们在这场无声的战役中,奋不顾身挡在一线,中国60周年大典的军人、民众们没日没夜地训练,只为给国民们、外国人们展现一个最精彩、完美的中国。这些,让我们看到了那奋进、有银杏精神的中国,正是因为这些人们,中国魂才这样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中国才能一步步走向未来。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财务总部马时佳

近期,拜读了黄仁宇先生所著《中国大历史》,加深了原有记忆中有关中国古今历史的条线和印象,体会了作者贯通古今中外的视野和心境,以及作者所采用的重点提取综合评判的研究方法,有以下感想、感悟。

一、综合与归纳的方法

正如自序篇中概括的一样,以“中国大历史”命名本书,作者力图将宏观视野这一观念引导到中国历史的研究里去。由于身在海外,授课对象是异国学子,作者曾怀疑讲述历史知识的意义及实用价值,辗转反思之后,最终决定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在阅读“王安石的变法”、“数字管理还没成熟”、“张居正与万历皇帝”等篇章时,我对作者的宏观综合分析法逐渐熟悉并认可,对其通过讲说分析不同阶段、不同朝代有关“政府抽税”的历史演变,论证“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经济体制”的观点慢慢领会逐步接受。或许这些观点在历史课本、野史小说中早所提及,不敢确定是作者首创或独创,但这种写法确实是第一次跳出政治形态、道德意识去写史,让读者体会经济体制、技术条件等其他因素对于历史、社会、朝代更迭的重要意义,以及它们对中国历史的推进作用。

二、视野与胸怀的开阔

本书自华夏文明起源至近代中国景象作通史串讲,宏观看去全面系统,朝代更迭、烽火硝烟、分合之势、民族聚散等展现的淋漓尽致,五千载烟云换作寥寥数语,千古风流人物化为过眼云烟,其中既有中华血脉的传承,也有脉络发展的足迹。在畅游历史的波澜壮阔中感受世事无常、时事造人,一些大事件,借力于天时地利人和,顺势发生或无可避免;一些大人物,受命于危难,问鼎于乱世,有的功成名就、光宗耀祖,有的功亏一篑、遗臭万年。在思想意识推演方面,本书将儒、法、道、墨等各家并举,涵盖佛说禅学、老庄之道、基督天主、伊斯兰等各家宗教信仰,包罗万象、交互辉映,争鸣冲撞中不断迸发出新的生命光彩。阅读本书既是沉淀知识、开阔眼界和心胸的体验,也是穿越今古,凝练智慧和思想的盛宴,深感受益匪浅。

三、游历与见闻的印证

读史过程中,突然想起“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警语来。比如书中读到“兵马俑的幕后”、“佛教的普及影响”、“初唐的繁荣壮盛”、“西湖与南宋”等篇章时,因为曾经游历身临其境,亲见过、触摸过、聆听过、体味过,感觉就较其他更真实而亲切,旧景、人物、故事都可以对上号,再回味历史品读作者点评时,条理更清晰,印象更深刻,或是丰富或是印证或是异议,更易得到共鸣或形成判断。

四、读史与研史的感悟

本书读起来有些艰难,翻翻停停好多回,一遍读下来,除了对中国大历史进行史实梳理和印象加深外,对于作者的一些新角度、新观点或评价虽然称奇,但体会不足、尚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这或许主要源于我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知识积累不足或视野局限的因素。仔细想来,史实虽已既定、不可逆转,但随着研读之人知识拓展、视野拓宽、阅历丰富、境遇变化,是可以常读常新的。读史的基础在于自身的知识、修养和眼界。同一段历史不同人读或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研读,注定会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收获。

历史虽已过去不能重演,但通过对史实史料的认知和对后人评说的解读,仍可启发后人、大有裨益。细细品味、辨识,理解和思考历史,尝试把眼界放得更宽敞,把胸怀放得更宽大,放下身段,汲取精华剔除糟粕,积极当下,勇敢尝试大胆创新,历史必将为今所用、造福当代、影响后世。

读《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有感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是编集中国19个顶级专家言论而成的一书,是在中国推进发展转型之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最具言论实力的专家为中国发展而建献的睿智之言。

因关注社会发展的原因,本人重点读了原《人民日报》副总编、海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专家周瑞金发表的《社会改革目标: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很受震动,很有感触。

一是中国贫富悬殊巨大,让人联想丛生。邓公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战略未能完美实现,变成了“利益固化”的中国态势,引起了社会中下阶层的强烈不满。

二是中国社会事业滞后,让人感叹不已。教育、医疗、社会诸方面都落后于时代,人们非常不安,社会潜伏危机。“就业、就学、住房”成为“新三座大山”。

三是中国生态环境濒危,让人惊恐万分。北京的沙尘暴、上海的万头死猪、河北的地下水污染,让人恐慌。云南滇池的污染是“一代富几代人补”。

四是中国腐败席卷社会,让人十分担忧。吏治腐败、法治腐败、舆论腐败、社风腐化令人惊悸。江西钱某爆炸事件、湖南湘西州抢超市事件,湖北厨师与7万人闹事事件,反映出社会多重危机。

等等这些社会现象,都强烈反映出中国社会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上存在的危机。人们寄希望于当局,但又不信任当局,这成为中国社会最沉重的问题。

周瑞金不愧是敢言敢评的专家。他有两句话让本人震憾:一是“宁愿做痛苦的清醒者,不愿做甜蜜的梦里人。”二是“做人做事要有三性:一有人性、二有理性、三有灵性。”

愿中国人在中国转型中都是“三性”具备的人!

相信《读《中国男孩洪战辉》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中国诗词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