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知行合一读后感500字

知行合一读后感500字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500字2024 知行合一。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500字2024 知行合一,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最近朋友介绍给我一本关于历史方面的书《明朝那些事儿》。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随手翻了几页,发现里面全是文字,心想这肯定又是枯燥无味、故作高深的历史书罢了,便放在一边,不去理会。后来无书可读,只好耐着性子看了起来。没想一看,就立刻被吸住了,变得爱不释手。作者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明朝276年的历史写得淋漓尽致,幽默无穷。尤其是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让人记忆犹新。

王守仁就是让我印象最深,感悟最多的一个人。他创造了心学,发现了知行合一,是一名伟大的哲学家;他孤身一人,召集义军,打败叛变的藩王宁王,只花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家。而书中关于他的知行合一理念又让我陷入深深思考当中。

关于知和行的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的根本问题,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知难行易或知易行难。但王守仁却认为知行合一也就是知道道理和实际运用都很重要,没有难易之分,想要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就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王守仁也是因为有了知行合一成为了理学的圣贤,成就了辉煌的一生!

读一本好书就像在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在书中我知道了许多道理:一定要多交朋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网,择其善者而从之;做事一定要有远见,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为人处事一定要低调,不能自大狂妄。

我将也会运用知行合一的理念,将懂得的道理和行动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努力前行!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知行合一》有感


读《知行合一》有感

尊敬的公司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项目部的***,很高兴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本读过的好书《知行合一》。 接下来我将从王阳明简介、心学精髓、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对《知行合一》进行阐述。

说到《知行合一》大家自然想到的是圣人王阳明先生,其原名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因晚年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出生于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由于从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尤其是各种圣贤书,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他树立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从而创建了东方哲学史上五百多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心学。

《知行合一》这本书的作者度阴山是通过讲述王阳明先生辉煌传奇的一生,从而向大家深刻的的剖析知行合一的无穷智慧,即是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王阳明先生的内心也经历了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到知行合一的一个过程。而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同样也悟到了读圣人书,学圣贤智慧,直面人生困惑,悟内圣外王之道。

说到完人,不得不提的是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两个半完人,一个当然是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另外一个就是开创了心学的王阳明,还有半个,即后来晚清实学的代表人物曾国藩。而王阳明的心学,五百年来折服无数中外名人,包括曾国藩、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均对其称佩不已。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学呢?

《知行合一》则是用非常浅显有趣的语言,不但讲述了王阳明精彩的一生,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将心学作了清楚的介绍,其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真理就在你心中,应该向内去求。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由你的内心创造的,这个世界的意义是由你的心赋予的。

曾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这就是所谓的急中生智。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知,指的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现实社会中,许多人仅仅理解为先知而后行,这就彻底理解错了王阳明大圣贤的思想和意思。多年以来,究竟有多少人做到了知行合一?由于许多人理解错了古人的思想,都在有选择地知,有选择地行,因此真正做到的人寥寥无几。知和行是行就是知,知就是行的关系,分开了就是空想不干和苦干不思的人,这是许多人不能成功的原因所在。

做到这两点,即是致良知。良知是何物,良知既是道,是人对善恶的批判,是恒定的世界观。

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大盗说:脱就脱!

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

总有人感叹人心险恶,可王阳明告诉我们,哪怕是罪恶滔天的罪犯,心中也是有良知的。总有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王阳明则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不都是一无是处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美好的东西、珍贵的品质。所以人要对自己有信心,坚信自己的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王阳明知行合一可从以下三点来借鉴和理解:

首先,从工作实践来看,知行合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工作方法。知在实践中的运用就是行,而最大化运用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将执行与具体情况有效结合。针对掌握的具体情况,在实践中以适而合用、分而细化的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工作。二是经验与执行力的有效结合。知行合一讲究的是知与行的紧密结合,在工作实践中,要对每天的工作进行及时有效地总结,积累经验,汲取教训,以此改进个人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执行力。

然后,从意识上来说,知行合一、力行实践的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虽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道德修养论与道德实践论,但从儒家修己以安百姓和内圣外王的思维逻辑与思想传统的角度来说,其道德修养必定要落实到政治实践和社会治理上,所以又是一种政治学说。

最后,从文化层面理解,提倡知行合一,有助于在新的形势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所谓文化,按古人的定义是人文化成,即以人文精神教育人民,养成良好社会风尚。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学说,重点放在行上,奉行的是文德教化理念,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于发挥人文化成作用,推进全民道德教育能起到积极作用。

知善而行善,行善而知善,此乃知行合一!(此处的善指善巧方便)。知和行有着很大的分别,只有去做了,才能真正知道它的意义,不要等自己出现遗憾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有很多事情知道但是没有去做,徒留遗憾,岂不伤悲。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勇敢去追,勇敢去尝试,你将在行动中,开辟人生的新天地。让我们大家携手共进,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一个人改头换面,焕然一新。

在用心读好书 奋斗新时代读书活动中,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知行合一王阳明》。

本书是首部全面解读知行合一哲学理念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系统阐述了这位大思想家的核心理念和传世哲学,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生都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自己的本心,以良知来约束自己的生活。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原本都有一个自我的灵明,那就是我们的本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良知在。在良知的引领下,我们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要做到尽心尽力,问心无愧。

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以知行合一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本书告诉我们:时代在改变,社会在发展,我们不能固守着旧思想,而应该不断学习,顺应时代潮流。我们应立足工作本身,勤于钻研,敢于发现,要做到心中有数,心里有底。只有这样,在开展工作中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始终保持不畏艰难、敢于奋斗的精神。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经历挫折、考验和磨练的人生,才能真正地迈向成熟和成功。我们应认真领悟并努力学习先贤追求真理的精神,始终保留着一颗求知探索的真心,去追求真诚、无悔的人生。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伟大的前人交流,和深邃的思想碰撞。阅读这本书,让我们能够在深刻的文字中去感悟和体会,让优秀的理念引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生,从而让我们成为更理性、更健全、更饱满的人!

《知行合一·王明阳》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明阳》读后感

文/李婷

我们的每个职工对工作都是有良知的,即使工作上不上进的职工,我相信在他内心深处还是想把工作干好,想干出点成绩来向领导和同事证明自己的价值。作为管理者,如何唤醒职工的良知,如何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就需要利用心学的理论来引导职工了。 王阳明的心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新事物新思潮层出不穷的当代社会,我们要用心学来武装自己,要淡定处理身边的每件事。比如供电段,点多线长,职工众多,职工思想千变万化,车间班组中的各种疑难杂症怎么处理?则就要求管理干部不但要有深厚的技术底蕴,还要有优秀的管理才能,而知行合一无疑是解决这些疑难杂症的良方。首先是知,干部要学好业务知识,在技术层面上要能够服众。有了知做理论基础,做起事情来才有理有据,安排起工作来才会目的明确,思路清晰。其次是行,干部要多下现场,多巡视设备,多了解工区现状,多掌握职工思想动态。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作为管理干部只有在充分了解现场实际情况后才能避免盲人摸象、盲目指挥情况的出现。最后是合,专业干部要善于思考、勤于琢磨,要把认知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升华理论。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前面已经讲了知行合一具体到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本书的作者度阴山在书的后记中也写道:王阳明的心学不是理论,而是生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有多少人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是高大上的理论,是故弄玄虚的学术,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关系不大。但是我们看了这本书后,才发现心学就是我们生存于世的工具。在我们做人做事中,心学的应用太广泛了。学以致用,就是我们阅读此书的终极目标。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400字2024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400字2024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我是一个酷爱历史的小孩,家里的历史书当然也多的数不清,比如:《汉朝那些事儿》、《唐俗》、《中国上下五千年》但我最喜欢的还非《明朝那些事儿》不可。

在老师的极力推荐下,我经不起诱惑也去买了一本《洪武大帝》。 买回家后,我以惊人的速度一天就读完了,对明初的历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本书主要讲了1344年朱元璋出生,到1403年靖难之役结束,历史上少有的英明君主朱棣即位。本书已开始介绍了元末时,百姓生不如死,各种宦官贪污现象十分严重,将皇帝发下的粮食贪了一大半,朱元璋全家就只剩下了他和他的哥哥,其余人全部被饿死。最后,朱元璋出家当了和尚。 童年时的阴影笼罩着朱元璋,他对元朝有着深仇大恨,后来在好朋友汤和的介绍下起义。

他占据南京,不断扩大势力,除掉张士诚、陈友谅,并进攻北京,灭了元朝。他死后,建文帝即位,朱棣极其不满,因为它比朱允炆强得多,他开始造反,打退铁弦、盛庸等人,攻入首都南京,定年号永乐,即皇位。

这本书的语言描述十分生动形象,并且加入了小说成分,使整本书都增加了趣味性。来吧,你也来读一下《明朝那些事儿》吧,那荡气回肠的文字,定会让你欲罢不能!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_1700字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700字

历时10多个小时,终于读完了这本书。不过内心是满满的充实和感动。

对于王阳明其人,其实我完全是一无所知,只依稀知道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号人物。至于他是做什么的?哪个朝代的?我一概不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一位朋友的书评,书评写得内容充实,充满了智慧和机锋。于是我的好奇心立马就被钓起来了。王阳明究竟是何方神圣?他的什么心学理论有这么牛吗?我立马将此书加入了我的书架。两三天的时间读完这本书,心中似乎有千言,却感觉无处落笔.

无法落笔的原因肯定不是这本书不好,而是里可分享的东西太多了,不知道怎样才能把我心中的感悟完整的呈现给大家。

简单的说一下吧,王阳明的三次悟道:

第一,提出 “心即理”。

心即理的意思,我们的内心就是正理,无需外求,心外无物。

第二,提出“致良知”。

致良知,即是光明我们内心的良知,如心告诉我们这样做是善的,我们就去做,如果心告诉我们是恶的,我们就要坚持自己的良知,不去做。

第三,提出“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其实也就是前两项的总结。无善无恶心之体,就是心即理的意思;有善有恶意之动,就是格物;知善知恶是良知,致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知行合一。

以上只是我粗浅的认识,可能还有错误的地方,欢迎指正。

我是个很感性的人,所以理性的分析,总揽全局的视野总是欠缺。我就说一点,王阳明这老头,我是打心底的喜欢和崇敬了。。

他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我心里有一个愿望,就是成为王阳明的学生。因为王阳明是真真做学问的大家,无论是在被流放的边境,还是在剿匪的途中,王阳明时时刻刻都在讲学,无论剿匪多么的紧张,艰险。他始终不间断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我想如果有这样的一位老师可以追随是多么大的荣幸和幸福呀。

定心。极致的冷静,无论宠辱,都心定,即便泰山崩于前,也面不改色。无论身处牢狱,还是恶劣的边疆,无论是命悬一线还是阴谋陷害。王阳明总是胸有成竹,运筹帷幄,用致良知的方式一次次的化险为夷,逢凶化吉,大获全胜。

悲天悯人的大圣人,他不拒绝做官,不是为了自身的名利,而是为了自己一身的学问可以真正的做点实事,济世救人,建功立业。江西剿匪,平叛乱,有勇有谋,有铁血的手腕,也有怀柔的心怀。他剿匪成功,还不忘安抚民心,制定一系列的政策以免匪患再生。

他身出名门,却仕途不顺,命运坎坷。从小顽虐,不肯多读科举类的书籍,造成屡仕不第。他研究道教,佛教,儒家,日日苦读,悉心专研想找出成为圣人的真谛来,却在耗费了多年的心血之后通通推翻。由于自己的性格狂放使然,他遭人陷害,身陷囹圄,后又被流放到蛮荒的边疆。身体受伤,疾病缠身,可就是这样的遭遇,激发了他的智慧,于是在龙场恍然大悟,证得心即理。

致良知,就是要格物致知,光明自己的良知,还有在事上练,必须要知行合一。王阳明为我们做了一个绝好的表率,他自悟道这个道理,便没有再偏离这个道理。始终是身体力行,无论是江西剿匪,平叛宁王造反,还是后面广西招抚,他将心学发挥得淋漓尽致。让敌人胆战心惊,闻风丧胆,让老百姓和学生拍手称快。他行事稳健,谋定而动,动则如疾风迅雷。将心学和军事策略完美的结合。

王阳明,我心中完美的圣人,又是那样的和蔼可亲。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事中磨炼。我自知已被各种欲念蒙蔽自己多年,可我心中始终存有良知,因为没有遵从良知行事,所以,才让我终日郁郁寡欢。

谢谢你,可爱的老夫子,让我明白道理,让我懂得要成为一个真实的人,必须致良知,必须知行合一,必须要事事磨炼。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存天理,灭人欲,这话听来很吓人。不过我懂得,灭人欲,只是要灭掉我们多余的一些颠倒妄想而已。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老夫子,请受学生一拜。[抱拳][抱拳]

《知行合一:王阳明传》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传》读后感

怀着忐忑的心情,假期里我拜读了度阴山先生著述的《知行合一:王阳明传》。对于王阳明的认识,其实不看此书,我也是知道一点的。他原名王守仁,出身书香门第,文武双全,通过剿匪和平定宁王叛乱,开创了明王朝的中兴大局。之所以有些忐忑,是因为王阳明的学说,在我们的历史和政治教科书上,被定义为唯心主义。而根据我们的政治教科书,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是正确的。好在这本书是习近平主席推荐的,所以其内容主旨应该有正能量,有可取之处的。

对我来说,看完《知行合一》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知行合一不是我以前所了解的知行合一。以前知道知行合一这个说法,是通过近代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在近代史教科书提及陶行知先生时,就同时提及了知行合一。那时候以为知行合一就是通过实践获得知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学生要把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现在看来,貌似误解了多年。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识,而是良知,是儒家所谓的明心见性致良知的良知。知行合一的知,和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的知,是不一样的。格物致知的知,的的确确讲的是知识,通过了解物体的规律而获得知识。所以在我所学的教科书上,多少占了些唯物主义的边,于是落足了笔墨,也混淆了知行合一的知和格物致知的知。

王阳明的学说,被当代归类为唯心主义,而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却是唯物主义。那么问题就来了,从根本上讲,王阳明的学说是错的吗?要知道,王阳明的传奇是辉煌的,其知行合一的威力是无边的,而且唯物主义学说对于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是非常认同的。而程朱理学和王氏心学,都是脱胎于明心见性的儒家学说。知行合一的良知,是每个人内心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有鉴于此,王阳明主张练心,并且主张事上练,就是要通过入世历练,不断的反省自身行为,最终找到内心的良知。但是对于良知是否与生俱来,我还是不太认同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度阴山先生觉得王阳明是认为良知与生俱来,我不敢苟同。毕竟外部环境对人类的意识,还是有影响的。

如果从学说理论正确性来说,王阳明的心学与唯物主义是对立的。马克思汲取数代哲学家的理论,穷毕生精力,才有了《黑格尔哲学批判》、《资本论》等巨作产生,从而开创唯物主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局面。但是,对马克思影响最大的,就是唯心主义学说巨匠:黑格尔。(读后感)所以,学说没有对错,他们都能而且只能有限的解释世界。唯物主义发展到今天,从爱因斯坦相对论衍生的薛定谔量子力学以及其猫论,却严谨的阐述了粒子运动的不确定性。同时,质量为零的上帝粒子的存在和发现,唯物主义的理论边界也逐渐清晰。

人是复杂的情感动物,一生虽然短暂如白驹过隙,但受到的困扰,却如沙滩碎石不计其数。而人的认识力也是有限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形成严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心学,作为一门把良知作为处世准则的主张,应该有其立身之地。其实不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其发展都离不开严谨的逻辑分析,只不过在采纳分析基础时,一个偏向物质,一个偏向良知。这两门主张的关系,有点像老子学说中的有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为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如果将来有一门学问,能够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张统一起来,应该可以命名为玄玄学了。

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到底谁对了?我现在还是偏向于唯物论,但是也不否认唯心主义能帮我扫平很多困惑。当为人处世不违良知时,哪怕事后从唯物论来解读是徒劳的,至少我不会捶胸顿足内疚后悔,而是拥有内心平和。所以不论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从其严谨的逻辑分析而言,应该都没有错。但是为什么不管是教科书,还是社会舆论,总要分个对错呢?问题应该出在表象,也就是说在名称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是两个外来词,具体是谁将Materialism和Idealism这两个词分别翻译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我也不知道。但是这两个英文单词的翻译,更准确的意义应该分别是物质主义和理想主义。如果用物质主义和理想主义来代替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应该可以不用事事分个对错。因为唯的存在,所以才有排他的意味。单纯的物质主义和理想主义,是没有排他的含义的。而一套有排他性的理论体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比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唯一真神,就是具备排他性的,更不要说他们和佛教道教的教义差别。

在西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始于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理论的批判继承;在东方,作为王氏心学之源的孔孟儒学,也汲取了不少朴素唯物主义学说《道德经》精华。哲学的发展,曲折渐进,这点两派都不否认。在未来,谁又能保证不会有一门唯心主义会青出于来而胜于蓝呢?抑或是另有一门学说,通过对物质主义和理想主义统一的进行归纳演绎而一统江湖呢?通过阅读《知行合一》,抛开唯论,在思想认识方法上的升华,也算此书没有白读。在教育领域,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如何解读学生们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也许心学提供了另一个解读角度。初中学生基本都是未成年人,他们的三观都还很稚嫩。即使教科书给他们灌输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但是不排除他们也还有其他的渠道获得另外的想法。正确的引导学生融合各类想法,从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衍生出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观,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体会


梁启超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其中曾国藩被称作半个圣人。孔子自不必说,王阳明究竟是何方神圣,让后世的曾国藩、孙中山等都视为精神导师。在好奇心和对“知行合一”这一神秘内涵的驱动下,决定读读这本经典——《知行合一王阳明》。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王阳明天资聪慧,四岁前就熟读诗书,立志做圣贤。可命途多舛,理想被残酷的现实频频打脸,经历了牢狱之灾后,被放逐到偏僻的龙场驿站,竟然淡然了许多,开始潜心悟道。由此可以看出人要有自己的终身理想,不断的追问人生的价值,这是人生的驱动力。

老王这前半生虽然很想做圣贤,可是不知道从何做起。兜兜转转研究了好多思想,比如军事、修仙等等。对于当下推崇的程朱理学,所谓的格物致知,始终无法说服自己。只能自己钻研悟道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力支配谁。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知行合一读后感1000字


知行合一读后感1000字

小马哥

中国在史以来对圣人的评判标准有很多,其中最受人们认同的说法是要符合"三不朽",既立德、立功、立言,据说能做到的人只有两个半,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

孔老夫子自不必说,立儒家道德规范,创儒家学派,立万世之论,集三者于一身。另一个能被视为三不朽的就是明朝王阳明,熟悉明朝历史的人对王阳明应该都不陌生,而且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立德,他当官不收贿赂,帮助穷人,不畏生死,仗义执言,智斗权奸,不因人势小而欺之,不因势强而附会。立功,他平定广西,福建,广东交界的民变,平定南昌的宁王宸濠之乱,为国家立了大功。立言,这就不得了了,心学的创始者,他独创心学,提倡知行合一,是后人公认和孔子,孟子,朱子排列为"四大家",.他的学术影响了正个明朝,直至现代,以至国外也有很多忠实粉丝。

第一次接触王阳明是在高中上历史课,看到老师对王阳明说起心学如何伟大,如何改变中国哲学思想,对我来说只要记住要考试的内容,考分高一点就好了,我才不管你在历史中属第几。再次接触时已至大学哲学课,对我这种逃课的理科生来说,他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刚参加工作时,小年青闲来无事,翻看各类杂书时被这位王大人小时候离经叛道的故事、"守仁格竹"、"智斗刘瑾"、"龙场悟道"、"江西剿匪"、"平定宁王"等传奇故事吸收,渐渐开始留意这位传奇人物和他所开创的"心学".

工作十多年来,人生经验也渐渐丰富起来,各种起起落落后,对"心学"所揭示的强大智慧更加叹服,他所提倡的"致良知"、"知行合一"足以让人心定神明,让自身源于良知的本能智慧显露出来,对外在事物能觉察到事物的本质规律,顺势而行,事半而功倍。

要明白"心学"的全部奥秘是要孜孜不倦的追寻的,但"心学"的一个好处就是你不一定要等到把整个"心学"理论都搞懂了才能能运用,只要你对其中的某一部分理论或处事方法有感悟,就可以在实际生活实践。以我自身为例来说,"知行合一"这四个字所倡导的"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内心与行动的一致性,近年来就一直指引着我,俗话说"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现在社会的浮躁,个人对成功的渴望,很难让自己静下心来实实在在的去做事,常常在懊悔自己的自控力,为自己的失败气馁时,多对照一下自己"知"与"行",感受自己内心的追求,往往能让自己找到行动的方向。

近来,我更多的精力开始从事服务性行业,对服务性行业来说如何吸引客户,如何保持客户忠诚度成为服务行业能否长久发展的关键,从王阳明"心学"智慧中我看到"极致"两字,并将"极致"作为我从事服务性行业的奋斗目标。

王阳明一生爱好广泛,三教九流,象棋乐理,骑射兵法,无所不究,还样样精通,青年时期参悟佛法竟辩得高僧还俗,与道士论道以致忘记洞房花烛夜,以文人身份平定宁王叛乱,这一切在他的"心学"《传习录》中写道:"夫学、问、思、辨、笃行之功,虽其困勉至于人一已百,而扩充之极,至于尽性知天,亦不过致吾之良知而已。"意思是他认为学习、询问、思考、分辨、笃行的功夫,虽然有的的人资质低,要付出比别人多百倍的努力,但只要尽自己的心中的良知,努力到极致,也可致达彻悟本性,明了宇宙规律的功夫。也就是说天才其实也是努力致极致的结果,而欲达极致,就必须全力以赴。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_1200字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200字

一开始对王阳明的接触就是高中历史教科书把他的理论归为陆王心学一笔带过,高中政治把王阳明的“我思故我在”当作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例子,大一学哲学史的时候书上特意强调唯心主义都是错的,而唯物主义才是正确的,现在看来却不以为然。王阳明谈的都是儒家思想灵魂中的三纲五常,也就是伦理学,他对自然科学的探寻恐怕只有那次失败的格竹子事件。 以今人的角度来看,在这点上,王阳明逊色于朱熹。朱熹虽然也有理学家倾向于伦理研究的特征,但他也喜欢探究自然科学。众所周知,王阳明心学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简易明快的哲学之一。无论是它的思想,还是表达思想的语句都让人一目了然。王阳明心学又是一门实用的哲学,它告诉了我们极易被我们忽略的真理,同时也为我们每个人规划出了一张完美的、直观的人生路线图。王阳明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答案已不言自明。 王阳明一生中共证了三次道:一次是贵州龙场证出了格物致知的灵动之道——心即理;第二次是在江西南昌证出了“致良知”;第三次在浙江余姚证出了“四句教”。实际上,三次证道都是在加强它心学的“良知”宗旨,异曲同工,根本谈不上是飞跃或者是变道,尤其是“四句教”只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可有可无的补充。如果说,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格物致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基调,那么,他后来提“知行合一”“存天理去人欲”则是探索模式。1520年,他提出“致良知”,由此给了王阳明心学的灵魂。到他1521年这次和弟子谈话后,王阳明心学第一次在他身上有了成果:超狂入圣。王阳明心学的主张就是要成为圣人,先要成为狂者,然后才能循序渐进,进入圣人殿堂。“致良知”就是“格物致知”里的“致知”,它的运行原理就是按良知的本能(能分是非善恶)指引去为人处世。提出“致良知”还要特别感谢张忠团伙,如果没有他们对他进行的百般构陷使他每天都在生死一线徘徊,他就不可能在这极端恶劣的人为环境中提出“致良知”。一个拥有良知的人应该是在遇到压迫时,即使前面是刀山火海,即使屠刀架脖,即使不能成功,也要奋勇向前。这是为你的道、你的信仰、你的责任和你的良知必须付出的牺牲,这就是“杀身以成仁”和“无求生以害仁”。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只要你不去欺骗良知,真真切切地依循着良知去做,如此就能存善,如此就能除恶。王阳明在一生中,从思想,军事,仕途无不坚持良知,多次创造出军事上的奇迹,虽然功劳被掩埋,仕途沉浮,始终不为名利所动,在今时今日于我们也有可取之处。一种理论的伟大和生生不息正是它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依然可取。王阳明和朱熹的不同就在于他从内心出发,尊重内心良知和道德。反观朱熹从外界寻找道理,存天理灭人欲,将人除了基本生存需求之外的欲望全部剥夺,而王阳明则主张把不正确的欲望剥夺,正是他对弟子举的例子,将疮剜去,只剜坏掉的。在孝道上也是遵从内心的良知,正如大礼议,人不可失去对父母兄弟的感情,不能摒除亲情。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_1400字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400字

十年前,他无房、无车、无存款,只有青春和梦想。那时心很小,装不下太多的人情世故,只做最锋芒的自己。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感动,笑得没心没肺,哭得稀里哗啦。一碗回锅肉都洋溢着幸福的滋味,那时生活苦逼却简单充满了希望,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心爱的人快乐平安地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茅草屋。

城市浮动了人心,岁月改变了生活。为了明天更美好,他坚持、坚持一个人含泪打拼,省吃俭用。三年后,他终于在县城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那时一切都那么美好,连空气中都跳跃着愉悦的音符。看着一滴滴汗水汇聚的家,睡梦中都能闻到惬意的笑声。

时光荏苒,曾经的同事和朋友有的当上了乡镇一把手,有的在省城买房买车,恬淡的生活一遍一遍地被攀比所碾压。他知道今生仕途已远去,但看着飞涨的房价,忧心忡忡,什么时候也能在省城买房买车?为了心中的目标,忍受着委屈和起早摸黑的辛劳。二三年后他也在省城按揭了套房子,同年底又买了车,车实用性并不大,更多的只是满足于面子。买房签单时并没有第一次买房的喜悦,看着银行按揭贷款上鲜红的指印发呆,有一种卖身的无奈,沉甸甸的贷款和利息压在心头。再挺一挺,熬一熬,把贷款还上就可轻松的享受生活了,自己给自己不断打气加油。

生活平淡如水静静流淌,并无多少波折涟漪。三年后他终于凑够了银行按揭贷款,心里长长的舒了口气。那天阳光暴烈,来到银行结清了贷款,心情却并没有期待的轻松愉悦,只是一个人沿着滨江路走了很久、很久。看着江边绿树掩映,鳞次栉比的豪宅,穿着光鲜驾着名车的俊男靓女,惆怅又一次泛上心头。行业萧条,生活琐碎,愁思涌动。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又怎么面对这十之八九的不如意?幸福又靠什么去维持?一天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已往对王阳明零散八卦虽有耳闻,但并无特别印象。真正初识王阳明于《明朝那些事儿》作者诙谐幽默的语言让王阳明在心中鲜活高大了起来,对王阳明有了探索了解的兴趣。这本书很好,并不是书写得多么好,而是王阳明“心学”思想很好,值得学习,他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特别是人心的问题。

王阳明说:“人人都是圣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良知,能辨是非善恶。十年前他对物质要求不高,能满足于简单的生活,只因涉世未深,良知没被私欲所遮蔽,不做任何人和事物的奴隶,只俯首于内心真实的自己,自己支配主导着自己的人生,行为准则也还未被外界的评判标准所绑架,所以内心充实容易得到幸福的满足。

城市物质享乐的诱惑,良知慢慢被私欲所遮蔽,贪欲不断膨胀,攀比虚荣之心泛滥,一山望着一山高,忽视了得到的幸福。得到越多,贪欲越多,反而幸福越远了。

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追名逐利也是人的本性,但应该有个度,这个度因人而异,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在你能力范围最好。对七情六欲不能一味消极克制,也不能贪婪放纵无度。心就像一面明镜,物来则照,不来或失去也坦荡明亮,不纠结,顺其自然。

我们不幸福,只因我们太注重外在的东西(功、名、利、禄),对心外之物要求太高,超过了我们能力所及,得不到就千愁百结,郁郁寡欢,情绪总受到外物的控制影响,一次次挣扎于满足贪欲的漩涡,刚要靠岸时攀比和虚荣又一次把我们推入另一个欲望的漩涡。物质给予的幸福都不会长久,好似触手可及,却永远无法靠岸。

只有经常擦拭我们的良知,让良知光明,根据良知的指引做到知行合一,才能不惧将来、无愧于心、不怍于人、不慵于世!

相信《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500字2024 知行合一》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知行合一读后感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