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做幸福的教师读后感

做幸福的教师读后感

跟禅师学做教师读后感。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跟禅师学做教师读后感”,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跟禅师学做教师读后感

本学期,我有幸拜读了谢云老师的又一大作《跟禅师学做教师》,很是惊讶。因为谢云老师在我的印象中,就像他的网名江湖一刀那样,似乎更多的是血性、热情、诗意,甚至江湖义气,与谈佛说禅多少有些心性和智慧上的区隔。不过读完这本书,我却生出了许多感佩。这几年,他的确是下了真功夫:从禅门典籍中重新悟道,对教育、教学有了返本归宗又别开生面的发现。这既是一种教育智慧的开启,更是源于他对教育这一志业坚守的生命自觉。阅读本书,我们不仅可以习得为师之道,还能学到为人之道,更能以平和的心态从容面对教育现实,成就美好自我。

教师成长必先从心灵的觉醒开始。阅读谢云老师的这本新着,让人的心灵得以重新洗涤。在他的文字2020里穿行,阅读者如同伴随交响乐的节奏,在禅心、智慧、知行、升华中漫步;既不会腻于空谈心灵、缺乏实践之感,亦不会束缚于制式教条般的规章步骤。这实为当下面对教育变革而焦虑不已的教师重新寻回心灵活水时必读的一本好书!

从2001年毕业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在教师这个行业干了整整12年了。回想这12年的种种经历,(.org)我不得不问:我们看护好自己的心灵了吗?十几年来,中国的教育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大的、小的、深的、浅的。我想每一位老师的感受都会和我一样,那么,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我们坚守着自己的那艘小船了吗?在改革的劲风中,我们坚守住自己的那片花园了吗?

谢老师在《跟禅师学做教师》中这样写道:文化需要积累,需要沉淀,需要时间的酝酿和发酵,就像一坛好酒。尽管动荡频仍之际,也有文化盛世,但更多的时候,它需要安静,需要安定,需要一种不被打扰的从容与优雅,就像植物,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在不被破坏和叨扰的生态里,才能根深叶茂,自称天地。自然界的狂风暴雨,或许可以洁净空气,教育界的狂风暴雨,往往只能破坏水土,败坏风气。教育,需要安安静静地从事,课堂,需要安安心心地经营。

读着上面的这些文字2020,我深有同感。是啊,事物需要改进才更完美,但是,我们在改进和创新的同时,不能违背事情本身的发展规律,不能违背它自身的生长原则。就如教育的变革,它需要的是教师心的侵润,需要的是静待学生生命成长的耐心,需要的是一种如陈酒发酵般的时间的酝酿,需要的是对教育的一种敬畏;在敬畏之中,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做到恬然和淡定,从容与优雅,而不是急功近利的那种急躁和盲进!

在我们的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人,为了上出一节所谓的高质量的优质课,将一些名家大师的课搬到自己的课堂上,让孩子去强行地按照她设计的教学环节往前走,让孩子失去了自我。更有甚者,一节课反复地排演无数遍,甚至于每个问题都指定固定的孩子来回答,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还有自我吗?还有灵性的流动吗?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跟孔子学做人读后感


跟孔子学做人读后感范文一

利用假期时间,拜读了孙汉洲所着的《孔子教做人》一书。书中用浅显的话语,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做事。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在我看来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句话八个字,就可以使天下太平。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回答子贡请教有什么可以终身行之的问题时说:那可能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推给别人。其中的恕即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也就是相当于换位思考。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

有了这样的理解之后,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是不是应该有这样的思考?作为老师在与学生相处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也显得尤为重要吗?曾经我们也做过学生,也知道当学生的辛苦,过去我们也有令老师头疼的时候,也曾对着作业喊累,也有偷懒的时候,当然还少不了犯错现在我们的角色不同了,是老师了,慢慢的这些经历也就淡忘了,站在讲台上的我们也许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教好我们的孩子们,从我们的立场出发告诉他们那样做不对,应该这样。但学生总是喜欢逃离我们的视线,爱和我们玩躲迷藏。让我们也蹲下身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多点体谅学生,设身处地的替他们想想,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孩子的某些错误是正常,可以理解。比如:设计课堂教学就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进度要考虑到学生智力能力,作业布置要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平时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需要和困难。我想这应该是因材施教的基本。

当我们对孩子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耐心后,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那我们老师教得也不至于那么累了,工作起来也就快乐多了。

同样,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人人做到了这一信条,就会相安无事,天下太平。当我们心情烦躁不安时,懊恼时,请提醒自己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跟孔子学做人读后感范文二

本学期限拜读了高欣编着的《孔子叫我们宽容点》其中第一章《孔子做人之道》。它让我知道做人是一门大学问,书中用浅显的话语,告诉我们如何做人的道理。

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教他的学生做人要可能宽恕就是恕别人!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推给别人。其中的恕即推己及人,仁爱待人。遇到与人相处上的问题,应换位思考。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想别人怎样对待自己,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希望自己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

有了这样的理解之后,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是不是应该有这样的思考?作为老师无论与同事之间,还是跟与学生相处时,也应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念头。曾经我们也做过学生,也知道当学生的辛苦,过去我们也有令老师头疼的时候,也曾对着作业喊累,也有偷懒的时候,当然还少不了犯错现在我们的角色不同了,是老师了,慢慢的这些经历也就淡忘了,站在讲台上的我们也许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教好我们的孩子们,从我们的立场出发告诉他们那样做不对,应该这样。但学生总是喜欢逃离我们的视线,爱和我们玩躲迷藏。让我们也蹲下身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多点体谅学生,设身处地的替他们想想,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孩子的某些错误是正常,可以理解。比如:设计课堂教学就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进度要考虑到学生智力能力,作业布置要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平时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需要和困难。我想这应该是因材施教的基本。当我们对孩子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耐心后,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那我们老师教得也不至于那么累了,工作起来也就快乐多了。同样,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人人做到了这一信条,就会相安无事,天下太平。当我们心情烦躁不安时,懊恼时,请提醒自己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教师》读书心得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教师》读书心得

——交流 从心开始

大井寄宿制小学 王铭鑫

教师,是一个拥有美誉的称号,亦为神圣之职业。“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韩愈《师说》只是对教师的一个角色进行了阐述。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教师不仅是疑难知识的解答者,同时也是学生心灵智慧的启发与开动者。也许只是课堂上你一句赞许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哪怕只是小小的一个手势,只要出于真心,在他们的心里都将会引起一阵不小的波澜,可能,下一次他们面对你的时候会用最天真,最纯真的眼神望着你,那里面包含着一个孩子对于你所有的敬仰与爱戴。

我们都说,一个老师最难做到的就是去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也就是真正的知晓他们的内心在想些什么。这项工作难就难在这是一个探索人内心世界的工作。人的心,复杂而广阔,加上外部事物的繁琐,教师很难去了解一个孩子。很多时候,我们不自觉地便成了知识的灌输者和空洞知识的传播者,以至于我们与孩子的内心世界越走越远,最后,我们都为彼此设立了两座毫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的孤岛,孤岛上住着气愤学生不懂事的教师和无奈老师不理解自己而自暴自弃的学生。为此,苏霍姆林斯基亲切却又不失严厉的告诉每一个教师:请你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因为,只有心灵方能直达心灵,知识的传授也不能脱离心灵的轨道。

现在细细想来,最为一名教师的我真的很少去走进孩子的心灵,真的很少去了解孩子到底真正需要什么。很少去思考他们到底喜欢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很少去探索一个孩子复杂却又简单的内心世界。可能真的在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我们忘记了一个小小的孩子也是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的。作为教育的传播者,或许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以心灵的纯真去塑造另一批纯真的心灵,以自己心灵的包容与爱去影响另一批心灵。当两个心灵碰撞,那种震天撼地的力量即使没有声音没有形态,但却比世间任何一种东西都有力量,都有价值。

最为一名新教师,我要走的路还很长,要面对的学生还会有很多,很多,但是,我会以一颗纯真的心灵去与孩子接触,以自己的一颗心灵,争取去影响更多的心灵。

大井寄宿制小学 郝玲玲

这个寒假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在阅读中我被深深触动了,文中没有空泛的说教,没有死板的提供教学模式,只有一句句平淡却深入的话语,让我看到了作者全面丰富的生活积累。为此我想去了解一下闫学老师。在对闫学老师的介绍里我看到来自家长的一句评价是:“我们家孩子上闫老师的课都不想下课。”对于我这样一个新教师,我真的很难想做到这样一个目标需要多少的付出。闫老师在书中自序写到:“当一种教育能够让孩子如此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这种教育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教育,也是真正的教育。

当一个教师能够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发现生活的美,感受到世界的永恒,这样的教师就是真正的教师,也是最优秀的教师。我想从事这样的教育,想做这样的教师。”

本来我对教师的定义还停留在将书本上的知识和自己所知生动易懂的让孩子明白,让孩子能主动去学习,去热爱学习。并希望做一个让所有孩子都喜欢的老师。看到闫老师对教育,对优秀教师的定义才觉得我还没真正走出教室,再从一个高点走进教室,踏足深层次的教育事业。

来说说书中“让学生喜爱你的学科”这个观点。其中谈到“苏步青先生在回顾自己的求学生涯时,谈到了教他数学的一位中学老师。正是这位杨老师,把当时本来喜欢文史的苏步青引上了数学研究之路。据苏步青先生回忆,杨老师的数学课十分吸引人,给学生看了不少他从日本带回来的数学杂志,讲解那些杂志的数学知识和习题,这些把年轻的苏步青深深吸引住了,他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几乎把所有能够抽出来的时间都用来钻研数学了。从此,苏步青走上了数学研究之路,直至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数学大师。”我认为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不是本身俱来的,只有提起学生对你的学科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充满热情的学好。不管是自身具有巨大感化力的教育精神还是教学实力充足到令学生钦佩,作为教师想做到在教室中的成功必须有本事让学生爱上自己所教的学科。每一个优秀教师都非常关注学生是否喜爱自己的学科,并且想方设法让学生爱上自己的学科。以前作为一个学生,一直觉得遇到一个让我喜欢又敬佩老师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幸运。文中也谈到一个令苏霍姆林斯基感到担忧的一个现象是那些门门成绩优秀却么有一门喜爱的学科的学生,这种学生缺乏脑力劳动的欢乐,会抑制学生长久的发展。

课堂除了教学还需要管理,有时花费的精力和时间会远远超过在教学方面所花费的。特别对于一些十来岁的孩子,想要管理还更是难上加难。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你向自己的学生提出一条戒律,就应当同时提出十条鼓励——鼓励他们从事积极的活动。”与孩子在各方面接触的时候要始终关心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一味的“不许”“禁止”,不仅磨灭了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变得孤独,使他对周围世界失去人应有的情感反应,更可能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最终适得其反。不要让孩子感到教师在禁止他什么,换个想法通过更多的鼓励让孩子在积极活动中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悉心的对孩子善意引导。在教学管理中,惩罚都是尽量不可取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尽量放弃惩罚的方式,通过话语的技巧和一些活动,让孩子自己建立一个是非观。教育不应该抹灭孩子的天性,需要依靠对孩子无限的信任和真诚的鼓励来唤醒人性中的真善美。

闫老师说“如果你不爱孩子,不爱教育,不爱教师这个职业,做教师就太苦了。”闫老师不止爱孩子,热爱教育,而且不停的吸收着他人的知识,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并加以利用,从她的书中就可以看出她对教育事业所付出的心血。对孩子,对教育的热爱才能成就一个不平凡的闫学。闫老师对教育的热情应该是所有教师的榜样,我会以其为目标,了解孩子,融入孩子群,在平凡中默默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这个晚上仔细研读了这本《跟孔子学当老师》的佳作,掩卷深思,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这些中国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上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而不仅仅是让他们通过大学的招生考试,然后便不知道心灵将往哪里去了。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教师学习的准则。“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这些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语词,蕴藏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一、大教教心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一。

我们教育学生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流的学术养育,更是为了能让他们的心灵获得熏陶,即所谓大教教心也。而大教教心正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之一。

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仁心”。在朱熹看来,孔子堪称圣人。朱子所说的一切堪称完美再现了圣人孔子心目中的“大教”,他甚至将“圣人之心”、“圣人之教”与真正伟大的教育视为同一事物,认为教师教学、学生求学都必须“先立大本”,即以圣人或孔子式的“仁心”,来统摄自己的教学活动。“吾之所以为学者,以吾之心未若圣人之心故也。”----朱熹。这种“仁心”在我们实际教学当中就是那种对学生无私的爱。中国式的大爱学生,就是用自己的努力求学与不息探索,为学生做求学、正心的榜样与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术与人生道路。这种大爱反过来又会激励教师终身求取学问,端正品行,从而将教学引入“教学相长”的最佳轨道。

大教教心在我们是教学中不仅是教学生体贴仁心,更重要的是要把知识教到学生的心里去,即知识传授的前提是如何获得学生的“倾心”——对任课教师的仰慕之心,对所学文化知识的喜爱之心。“亲其师,信其道”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或对学生的管理没有渗入到时下这些思想千差万别的当代学生的内心深处,那我们所谓“生动”的说教也只好算得上毫无意义的忙碌了。因此在我们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真正蹲下来看学生,和学生平等相处,走进学生的心田,播种知识的种子,才可能收获丰收的喜悦。我们的新课改已经向我们说明“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这个几千年前孔子曾经倡导的千年古训的深层含义了。

二、“学第一,教第二”永远是教师不懈追求的教学思路。

“学”仍然是教师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学”,就会有很好的“心”与教。

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一需要是:要想赢得学生的钦佩与追随,哪怕只是少部分学生的钦佩与追随,都得有真才实学和拿得出手的品行。对教师来说,有学问,行,无需遮掩,是一件多么体贴、畅快的事;没学问,不行,还要“演戏”,是一件多么耻辱、难受的事。

“艺高人胆大”,国学大师或那些真正有学问的教师如梁启超,章太炎等这些大先生,他们的底气实在太足了,以至那些不好学的学生也不敢诋毁他们的尊严,而那些好学的学生更是只能“仰之弥高”,心悦诚服地跟在后面,收获“从游”之幸福与快乐。“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

教书不等于教学。教书是教别人的书-----自己不了解的别人编写的教材。教学教的是自己通过学习撰写出来的书,把自己的“学”教给学生,或者是把自己的“渔”送给学生,而不是弄一盘“死鱼”给学生吃。所以在思考教学的时候,与其为了“趋新”或想出更动人并且更新颖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建构新概念,还不如冷静下来,想一想教学的永恒之道,让自己一下子安心算了,然后就去实践。大量的教学实践恰恰可以表明了孔子用其教学实践诠释的“教学之道”支配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最喜欢的事不是“教”,而是“学”,他不停地“学”,藉此当上了教师,获得了快乐。孔子是把自己研读过的历史文化遗产变成了自己的“文”,换言之,他消化了自己所能学到的历史文化遗产,把它们变成了自己肚子里的“学问”。难怪他可以心情快乐、底气十足地站在他那座土堆起来的“杏坛”上。“学”就是孔子借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在确立人生第一乐事的过程中,孔子遇到的最大诱-惑是“思”。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把“思”作为第一乐事。“思”必以“学”为基础,否则“思”与“学”都无乐趣了。因此可以说,孔子之所以能够当上教师,尤其是他之所以能够通过教学,通过与学生相处,品尝到类似与真正贴心的“朋友”或“知己”进行交流的幸福,全是来源于他的“学而时习之”。陶行知先生常说,当教师的,得先“学而不厌”,方可能体会“诲人不倦”的大乐。钱穆,朱自清们似乎没有这样说过,但他们的幸福教师生涯同样是建立在自己不断“为学”的基础之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中“不愠”与“乐乎”皆来自“学”,换言之,“学”实为教学或教师生活之本。只有先学了,才能教学,才能成为“不愠”与“乐乎”的教师。孔子即是先通过历史文化将自己所要教授的“义理”研究清楚,然后才来教学生。他是一位真正的以“学”与“思”作为“教体”的教师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班主任》读后感一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班主任》读后感一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一书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需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一种能唤醒心灵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精神。在对待学生的时候,需要我们有更多的耐心和爱心。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应从了解学生家庭开始。父母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生活状况,做到了如指掌。接着就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特点,他们有什么毛病,需不需要照顾;了解孩子的以前教育情况,以便因材施教。

作为班主任,责任不仅在于教授学生知识,更在于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技能,以及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在复杂的教育实践中,只有把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克服各种困难。书中介绍的在班里开展“我用双手美化教室”活动以及学生给学生补课,都是实现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很有效的途径。我想这些对新班主任都很有帮助。

最让许多教师和家长头痛的是,问题生的“问题”总是反反复复,似乎难以根除,致使一些教师和家长逐渐丧失了耐心。对此,有经验的班主任除了表现出高度的爱心与责任感,还应充分调动自己的教育智慧,本着一天淘出一粒金子的精神,帮助问题生逐渐学会约束、控制自己,最终走出阴霾。

苦口婆心的说教固然重要,但教会学生进行自我约束,又是一种更高的教育智慧。林肯的父亲是一名鞋匠,在他当选美国总统的时候,曾有人拿这件事试图羞辱他。林肯不但十分坦然地承认了这一点,而且还以有一个当鞋匠的父亲为荣,由于他表现出的坦诚和高尚的胸怀,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每一个家长都爱孩子,但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家长都懂教育。

在爱的前提下,一切期盼皆有可能,爱和智慧将永远相伴相生。别让任何一次心灵的震荡不知不觉地从身旁掠过。要成为学生雪中送炭的帮助者,心灵创伤的医治者。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可以伤害学生的心灵。

如果你想使每天的工作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苦差,那就走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班主任》读后感二

一、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1918—1970),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中学——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这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虽然只活了52岁,但给世界教育事业却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用自己毕生精力和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撰写了41部专著、600多篇论文和1200多篇文艺作品。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其中《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帕夫雷什中学》、《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培养集体的方法》、《学生的精神世界》、《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等大都已译成中文,受到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喜爱。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看了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我完全被书中的文字所感染,并深受触动!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是一位卓越的大教育家,在这之前,我曾经看了许多关于教育方面的书籍和期刊,但像这样的教育书籍,我是第一次拜读。书中既有朴实易懂的教育教学理论,同时也有生动具体的教学实践,刻画入微的教学反思和教学体验。读着他的书,对我来说完全是一种享受!我禁不住每天都要和“他”见面,感觉这位“教育思想泰斗”就在我面前,正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诱地教我——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富有爱心的,并充满智慧的老师。

二、苏霍姆林斯基教我——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

(一)关于对“困难”学生的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愈是困难的儿童,他在学习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难愈大,他就愈需要阅读。阅读能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

在这以前,我从来不知道阅读会有如此巨大的“神力”,我只知道: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应该对他投入更多的耐心与爱心,想着办法帮他去克服。我以前是如何做的呢?记得孩子在读小学一年级时,对数学20以内的加减法,老是不会做。最初我有些束手无策,后来知道对于儿童,应该通过形象的图像、具体实物来使他掌握知识。所以我用一根根火柴来表示数,通过演示,他能得到加减后的结果。可是对于考试,这样毕竟太慢了,他往往在规定时间内做不完,而且也没有耐心做下去。如何让他把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从而能很快地得到结果呢?我想到了“死记硬背”,因为我们做乘法题时,就是先背熟了“乘法口诀”,然后才能顺利地做题。所以我在他的床头边、卧室门上、作业桌上贴满了“算式”,希望通过多看,能全部记住这些答案。可是事与愿违,每次做作业,他不用想,直接看门上、墙上的结果。没办法,最后我只得以全毁掉这些“算式”而告终。

现在我明白了:原来,他根本就没有想要去记,头脑中根本没有形成这些数字间的关联。而“苏老”说,他需要阅读,也就是说,我应该给他提供这方面的课外书,去吸引他自己去看书,在看书中促进他思考,从而明白一些道理。这是一种主动学习方式,也教会了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二)关于获得知识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一: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在《跟孔子学当老师》一书的卷首语上这样写到: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在本书中作者用清晰活泼的笔调,对孔子的教学及《论语》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其间旁征博引,用钱穆、章太炎等学术大师关于孔子的研究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给人印象深刻,让人在会心的微笑中完成一次愉快的心灵之旅。

大教教心;学第一,教第二。对学生的爱,尽在授之以渔。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让我们有机会跟随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时空来审视自己从事的职业当老师,以及怎样才能做一名好老师。

心中有爱。人活在世上,只要心灵不死,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做自己所爱做的事情。孔子的非凡之处他竟然将自己的生命之爱献给了被许多人忽视的教学,竟通过教学找到了让其心动的归宿。从三十岁执其教鞭开始直到去世,孔子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教学。他对教学无限的爱超越了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本身,让众多的弟子紧紧围绕在他的周围,努力求学。

学仍是教师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学才会有很好的心去教。要培养学生学习,教师自己首先要学习,并随时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体会和自己的学生交流。学而时习之决不仅仅是让学生好学,而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如何学而时习之,用自己的努力求学和不息探索,为学生的求学、正心做榜样和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人生道路。这反过来又会激励教师终身求取学问,端正品行,从而将教学引入教学相长的正确轨道。孔子快到五十岁时依然真诚地对学生说自己还没有明确人生的真谛,仍会犯错,所以要再积累几年,准备从五十岁的时候钻研没有几个人能够读懂的《易》,使自己能够成为在《易》里面读的人

真正的教育是教心。大教教心正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之一。虽然孔子自己未提出大教教心这样的说法,但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仁心。培养圣人之心正是朱熹为什么从事教学的根本理由。真正的教学是从师生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为基础,发生共鸣,才会发生真正触及师生心灵的教学。

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是圣人,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先祖,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这些中国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用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

【篇二: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用了几天时间将周勇所著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细细品读了一遍,心涌无限感慨,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礼,通过读这本书使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师只有执著求实地学习创新,才能创造让学生永远留恋的求学岁月。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虽然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但他并不侍才为傲,反而更加谦虚。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即便是学富五车,依然觉得自己不够学问,尤其是教了那么多学生之后,在颠沛流离中卖力求学,近50岁攻克天书《易》。所谓教,然后知困。学生不仅明白什么叫谦虚,而且立志与老师一样好学上进。因此,学仍然应成为现代教师的第一命根。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更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师的成长尤其需要源头活水的滋润,而这源头活水有一大部分来自读书学习。作为教师一定要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常学常新,特别是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更要不断地自我充电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才能让更多的学生信服。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一旦教师拥有丰富的学养,哪怕没有孔子及弟子的从游之乐,也能存天地于心中,讲出学生喜欢、爱上的课来,让学生养成近乎天地的浩然正气。

《论语》教育我们,在学习中要锲而不舍、谦虚谨慎。孔子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等精辟言论,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勤奋、自励、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真该好好向孔子学习,仔细研究他的思想,我们也一定会学有所获。

【篇三: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作文】

为提高自身素养,暑假里,我特别拜读了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学当老师》,很早就听同事介绍这本书,说它是一本指导教师很好地进行教学的必读之书。

拿到书本,书的封面印着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把本书的写作当成一次旅程,一次纵观古今、横贯中外的关于教育大家的思想的旅行。从他们的酸甜苦辣中印发自己的酸甜苦辣,从他们的教育思想中生发自己关于教育的思考。《论语》是一本后书,可惜我们知道的只有简短的几句,也很少像作者一样能拥有无限的感动而潸然泪下,读书读《论语》读到这个份上,不要说距离我们2000多年前的古文突然如此生动起来,就是随便哪一本现代白话文也很少有人读到潸然泪下。不过,观看肥皂剧倒是有不少人被编剧赚取了眼泪。单冲这一点,我们就有许多不足。无论什么事情,当你投入了真情,本身就是一种灵魂的净化,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把教学当成恋爱来谈,可见对教育的深情。

周勇博士的这本书写法很自由,因此也就很动情地抒发自己对孔子和与后世孔子般的老师或研究者的赞赏。这种笔法很容易阅读,本身不是考据式的评点,很自由,很个性化地解读,也很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历。这种写法就是把孔子人化而非神话。走近孔子、走进孔子的生活和思想,跟随孔子学当老师才成为可能。

本书中记录了梁启超、陈寅恪、章太炎、金岳霖等无论是教育名家还是文化巨人,他们身上多少都具有一些自我张扬的个性,崇尚真理、摈弃世俗的傲气。今天这样的教师太少了,可见报道的也就是被成为民间教改第一人的王泽钊、南师大附属中学著名杂文家吴非(王栋生)、复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而已。教育可以供个性张扬的教师生存的空间太少了,而个性张扬的老师大多有一把刷子,陈寅恪先生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为教育的缺乏宽容,窒息了这些有生命力的教师的教育生存环境,实在太可惜了,又怎能渴望教出有个性的学生!

我最欣赏的是大教教心这个教育理念。其实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这四个字,而是教育家朱熹时常说起。我们知道孔子一直推崇仁义之道,不仅对他的弟子,还对那些古代君王。透过关于他的相关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一切教学努力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做人,有一颗仁心。这也可以说是他的教育核心。孔子不仅把自己的学传授给学生,而且将自己通过学培育起来的一颗仁心教给学生。而这求仁之教也便成了令人赞赏并流传至今的孔门之教的特色。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的这番话,我们都非常熟悉,曾经有位哲人说过,人的一生只在做两件事:做人和做事。而做事也是人的一种行为表现,也就是说,做事也就是做人。我想,陶行知先生的这番话事实上也是对孔子教弟子学会做人理念的延续。教育家朱熹就十分欣赏孔子的求仁之教,他不仅将孔子称为圣人,还将圣人之心、圣人之教与真正伟大的教育视为同一事物,认为教师教学、学生求学都必须先立大本,即以圣人或孔子式的仁心,来统摄自己的教学活动。而孔子的教心,并不是教给学生一些毫无生命力的道理,他总是将自己的活生生的对于历史的钻研与理解教给学生,是将自己的对仁心的体悟传递给学生,他传给学生的是一种精神力量,更是一份真诚的大爱。孔子葬狗的记载虽然简洁,却说明老师的仁心焕化的一个小小的行为已经成了学生最好的学习实例。

记得翻看《跟孔子学当老师》的前言时,看到这样一句话:当教师的,如果能收获半点孔子的从教感受来,即可算没有白当一回教师了。这正是我们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根本意义所在。我觉得这句话仿佛有股强大的力量,牵引着我去探寻,关于孔子的教学行为,关于孔子与弟子之间真切的教学交流。

【篇四: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近期,随着基地教师休整,我有幸拜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一书,读过之后让我深感受益匪浅。

古代,教师职业并不是一个风光无限的职业,但孔子为什么能做的有滋有味,还让自己的职业思想在两千年后依旧让后来者传诵。

孔子是真的有学问肚子里有满满的墨水,所以心中有底。书中说道:对教师来说,有学问,行,无须遮掩,是一件多么体面、畅快的事;没学问,不行,还要演戏,是一件多么耻辱、难受的事。就如《围城》中的方鸿渐上演一幕又一幕的滑稽戏。孔子虽未有过章太炎:你们来听我的课是你们的幸运。如此大气的开场白,不过他同样潇洒自如,从未发怵,哪怕遇到一些故意捣乱的学生,他同样不会辱没斯文之威严。

作为老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学生,这是一群形形色色的孩子,他们更是一群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各有特点,各有长短,偶然一次犯错我们能谅解,这不算什么,对于经常犯错的学生也能谅解,并作出相应的耐心教育,这才是圣人所要达到的境界。今天的学生,受着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思想已不再那么单纯,我们要想使自己的教育更有效,是不是更要努力学习孔子教育学生时因循诱导,跟人商榷的儒家态度呢?

孔子一生也非常爱好学习。《论语》教育我们,在学习中要锲而不舍、谦虚谨慎。孔子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等精辟言论,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勤奋、自励、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在这本书中,作者又再次强调了在孔子让我们明白了时间的真贵时,又教会我应把时间用于学习,而在学习之后,又懂得思考,就在这些之后,他又告诉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跟孔子学当老师,感受教学之恋本有的恬静、感动和美好,感受虔诚而热烈的教育情感,去照亮明天的路程,去微笑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篇五: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在去年暑假匆匆读过一次,到了寒假,我又拿出这本书认真读了。读后对于孔子的精神世界、为师之道又有了新的认识。孔子这位万世师表,虽然离我们已有两千多年,但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经成为中国教师精神的象征。

首先让我们感知孔子的教学之恋。教学就是孔子的恋人,而且孔子痴恋教学,其痴迷程度就像柏拉图将自己的全部爱情奉献给真理。不仅如此,孔子之于教书,似乎从未说过想说爱你不容易。在孔子心中,教学,远比让人中意的绝代佳人,更容易把握在心。对孔子来说,相恋了几十年的教学生活,无论有多麻烦,有多变化无常,都像当初一般美好,无论何时想起它,孔子均会不禁感叹不亦乐乎!光着一点,孔子便值得我们教师好好学习。真正需要怀疑的倒是,眼下众多广大教书人面前担任榜样的人中,又有多少人有心像孔子那样痴心教学,并真正体会到了孔子式的爱情所包含的那种因为痴恋教书而带来的极致情感死心塌地、痛快淋漓与无怨无悔?

其次让我们感受孔子的教学之恋。孔子没有写过专门探讨教学的论文,但许多后人相信他有非常好的教学理论。钱穆先生曾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职业教育家。其实孔子还是第一位体验教学之恋的教师,因为所谓职业乃是事业,是可以视之为生命,将生命寄托于它。我由此觉得,教师可能面对的命运有许多,但从孔子的经历来看,教师的终极命运乃是:倘若我们有幸能成为孔子式的教师,便可以体会到饱含人间至情的教学之恋。在教师可能得到的各种生活中,孔子式的教学之恋无疑是境界最高,最让人幸福的命运,因此可以把它看成是教师的终极命运。也许我们无法像孔子那样幸运,但即使是心向往之,也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的精神快乐。

最后让我们耕耘自己的《论语》园地。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个样,各不相同。在《论语》中,孔子是优点与不足、高兴与悲伤、成功与失败皆能尽情释放的坦荡君子,学生在其眼中自然不是清一色的答题机器。他所有的教学之道,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等,都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以及对学生的真实了解为基础。作为一线中的普通教师,孔子实在令我们仰视,但既然两千多年前孔子已为我们做出榜样,我们定当明白自己的使命,应着力开垦出属于自己的《论语》园地。

《跟着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周勇以质朴简约的笔调、别具一格的叙述,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而意味深长地孔门教育场景、故事、细节,追寻着那份令人沉醉的教学之恋在我看来,这种虔诚而热烈的教育情感,正是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最动人之处。

【篇六: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无论是历代封建皇帝,还是驰骋于历史浪尖的国学大师,抑或滚滚红尘里的芸芸众生都崇拜孔子和孔子的思想之精髓,经久不衰。

孔子是劳顿的、寂寞的。他鞍马劳顿去各诸侯国宣传自己的仁义之道,不辞劳苦,几经周折,食不果腹、遭人辱骂甚至大打出手是常有之事,这些从未改变过先师的意志,他的壮举怎是一个苦字了得!他有弟子三千,他要操持弟子思想、学业、品行之事,而且要因材施教,这哪是一个忙字了得!孔子恓惶、无奈、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狗,怎一个惨字了得!而比较孔子的劳顿和寂寞,当今教师的苦和忙碌就相形见绌了孔子经历的,我们没有。

作者在书中称对教学的热爱为柏拉图式的爱情,这种比喻太贴切了。无论是孔子还是柏拉图,他们都有着令人诚服的坚定信仰,令后人千古传送,声声不息。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最能令人折服的就是他的仁义和教学之道以及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精神或曰信仰。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他的精神是我们当今教师的灵魂或曰根。我们做教师,我们做人,我们传播文化,我们理应先内化这种信仰和精神,然后去从事文化熏陶,即教书育人。不敢奢求孔子的辉煌,但相比于孔子对教书育人的信仰和坚韧,当今教师的种种抱怨就远去了孔子有的,我们有吗?

不久前,网络上曾有孔子给于丹的情书和于丹给孔子的回信之事,虽属八卦,我理解为此类皆属众生对孔子思想和精神的不朽关注。

近年来,全国各地有不少朋友向我要孔子《论语》双语版,每每这时内心会涌起一种渴望细读《论语》,可愿望一直未能实现,我想这应该是自己的愚钝和无知使然。这次拜读《跟孔子学当老师》真正受益了,所以,对这次读书沙龙活动,我内心充满了感动。

我们教书多年,有没有真正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点什么?是否应该真正静下心来心思考点什么了?坦率地讲我自己没有做到。向孔子学习教育细节、教育思想、教育行为理应成为我们教师今日和明天的功课,不是吗?

【篇七: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刚看到名字《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时候,脑海中出现了一尊巨大的严肃的孔子雕像,心生敬畏,当瞄到了旁边的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心中又会心一笑,觉得说的对极了,我们就是在和教学谈恋爱。

作为工作一年的老师,在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我充满热情和憧憬,以为会沉浸在美好中,但事实给了我狠狠一击,顽皮的孩子,多样的家长,快节奏的教学生活,让我产生了一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觉。时间一久,我才慢慢发现,如果说教学真的是一场恋爱,他绝不是轰轰烈烈的热恋,而是细水流长的,既有孩子带给我的感动、有快乐、有甜蜜,更加有迷惑、有犹豫、有发脾气,这种种感觉都非常的真实。

朱自清、胡适、孔子等许多的年轻人,刚踏上讲台时都是这样,百感交集,甚至不被学生承认,然而当他们真的走了这条路时,内心却是清醒的,他们的心中怀着一份纯净的理想与信念,那是一块心灵的净土,不会被现实中的饥饿、遭人白眼所影响,于我们青年教师而言,是有那块净土的,但在现在,要守住成为比有更加困难的事,我们做的工作和儿童有关,我们有没有像我们身边的孩子学习呢,学习他们的傻劲,即使我们什么都明白,变傻一点吧,那样你更快乐,更投入,更能沉浸其中,享受这一生的恋爱,教学之恋。

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孔子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针对学生智能的高低,孔子也进行不同的教学。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就是说教学要讲究由浅入深,因人而宜。孟懿子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回答说:无违。当时由于孟懿子的理解能力的限制,没有进一步要求无违的内容,孔子也就不再讲下去。后来,樊迟向孔子问起什么叫无违,由于樊迟的理解能力已达到相应的水平,孔子才进一步具体说明无违就是父母生前死后都要按礼的规定对待他们,不能违反。对接受教育的对象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确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而我常常在教学中错误的以为别的孩子能做到的,你为什么做不到,其实,每个孩子要做的不是和别人比,而是和自己相比有没有进步,老师应做到对坚强的孩子批评点拨,对脆弱的孩子支持鼓励,用适合的爱促进他们成长。

不同的人,可以跟孔子学到不同的智慧。我跟孔子学当老师,学习他的感受教学之恋本有的恬静、感动和美好,学习他感受虔诚而热烈的教育情感,去照亮明天的路程,去微笑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篇八: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这两天看了一本书,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学当老师》。题目很吸引人,是华师大出版社大厦书系其中的一本,以前看过其中的几本,所以印象很好,所以读得很快很轻松。周博的这本书写法很自由,因此也就很动情地抒发自己对孔子和与后世孔子般的老师或研究者的赞赏。这种笔法很容易阅读,本身不是考据式的评点,很自由,很个性化地解读,也很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历。这种写法就是把孔子人化而非神话。走近孔子、走进孔子的生活和思想,跟随孔子学当老师才成为可能。

书的封面印着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

还没有机会与作者周勇博士进行本书的交流,而且读了这本书之后,的确很想和他进行一次读书的交流。他把本书的写作当成一次旅程,一次纵观古今、横贯中外的关于教育大家的思想的旅行。从他们的酸甜苦辣中印发自己的酸甜苦辣,从他们的教育思想中生发自己关于教育的思考。《论语》是一本后书,可惜我们知道的只有简短的几句,也很少像作者一样能拥有无限的感动而潸然泪下,读书读《论语》读到这个份上,不要说距离我们2000多年前的古文突然如此生动起来,就是随便哪一本现代白话文也很少有人读到潸然泪下。不过,观看肥皂剧倒是有不少人被编剧赚取了眼泪。单冲这一点,我们就有许多不足。无论什么事情,当你投入了真情,本身就是一种灵魂的净化,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把教学当成恋爱来谈,可见对教育的深情。

这本书并没有严格的体例,自由本身就是思想的乐园。如同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有这方面的大气。这其实是作者的自信,不循规蹈矩,不耿耿于怀于考据,活读《论语》,妙解孔子。循规蹈矩难有真情,更难有激情;不耿耿于怀于考据和历史的真实,才给我们自由解读的无限空间和个性的张扬,从而完成了孔子和自我的思想对接。所以,这本书与其说在写孔子等,不如说是写如何从孔子思想中汲取营养,丰厚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跟孔子学当老师》的题目太好了!

写这样的文章需要才气,需要自信。敢于把自己和孔子等名人扯上关系的更需要自信甚至张狂的个性。本书中记录了梁启超、陈寅恪、章太炎、金岳霖等无论是教育名家还是文化巨人,他们身上多少都具有一些自我张扬的个性,崇尚真理、摈弃世俗的傲气。今天这样的教师太少了,可见报道的也就是被称为民间教改第一人的王泽钊、南师大附属中学著名杂文家吴非(王栋生)、复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而已。教育可以供个性张扬的教师生存的空间太少了,而个性张扬的老师大多有一把刷子,陈寅恪先生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为教育的缺乏宽容,窒息了这些有生命力的教师的教育生存环境,实在太可惜了,又怎能渴望教出有个性的学生!

梁启超第一次做研究生的导师,上课时,他走进教室,望着天花板,然后突然说:兄弟我是没有什么学问的。之后,才慢悠悠地补充了一句: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章太炎先生的开场白比梁启超自信的多:你们来听我的课是你们的幸运。但是国学大师不能没有学生,所以他又补充了一句:当然,也是我的幸运。

敢这样说话的老师不多,有这样能力这样说话的老师更少。我突然问自己:兄弟凭什么当老师?作为语文教师,读了这本书,我实在汗颜,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把《论语》认真读一遍,更不要说读懂,读到潸然泪下!马上要补上《论语》这一课。

《跟毛泽东学创业》读后感1000字


《跟毛泽东学创业》读后感1000字:

毛泽东同志作为伟大的革命领袖,他的思想被我们广泛地学习和交流,而如今在人人争先创业的大浪潮中,毛泽东思想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引人深思的启发。通过阅读《跟毛泽东学创业》,我们能够用毛泽东思想客观地去分析创业实践的过程,对这个过程能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

这本书涵盖了丰富多彩的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全书的一条主线,作者将自己对创业的一些看法和观点与毛泽东思想结合,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令我们回味无穷。而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每个人也得到了不同的心得体会。

在创业的初期阶段,毛泽东同志曾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当我们决定开创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的时候,要学会筛选和分辨敌人以及竞争者,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创业初期能够保留实力,以便于日后企业能发展壮大。毛泽东同志对于中坚力量十分看重,创业也需要中坚力量。寻找一些认同自己创业活动并积极投入在其中的人,能够成为坚定的创业伙伴,从而形成自己的中坚力量。正如《跟毛泽东学创业》中提到的,创业者依据毛泽东思想的前瞻性,要格外注意两个创业的陷阱,避免自己创业的果实被窃取,对于找到合适的盟友和确定核心的中坚力量都需要慎重。

在创业的中期阶段,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危机和挫折,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危难之际曾说过,有什么可怕的,没有挫折和失败,革命是不会成功的。创业者可能会由于某些因素陷入困境,但是如果没有经历挫折,让创业者的羽翼更加丰满,创业者的管理素质得以提升,读书笔记就不会让企业能够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了。找准创业者自身定位与利基同样也是创业成功之路的垫脚石,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利基对于企业谋求发展的过程中也同样重要,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已经涌现了许多竞争力强劲的企业,为了让创业者初创的企业得以发展,首先要找到生存与立足的空间,根据这些所谓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令企业离成功更近一步。

在创业的后期阶段,合适的创业时机也是我们能从毛泽东思想中借鉴得来创业成功一个重要因素,把握良好的创业时机,同时具备危机意识,如同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我们绝不做李自成,不因为沾沾自喜而将创业的前景被葬送。创业者也要认真研究并分析时局的变化,了解社会与产业的发展趋势,是创业获得良好的外部支持,毛泽东同志撰有楹联,大刀梭镖铲除旧世界,斧头镰刀开创新乾坤。创业者都需要毛泽东同志这样宽广的视野和长远的目光,透过现象看本质,理清当前的创业格局,从而为自己的创业提供助力。

毛泽东思想犹如夜空中闪烁的明星,照亮了创业的迷茫和未知,从《跟毛泽东学创业》中我们能汲取丰富且宝贵的创业经验,从而在创业的道路中少走弯路,更好地实现革命胜利。作者:韩怡

跟乐嘉学性格色彩读后感


跟乐嘉学性格色彩读后感

对于乐嘉我还是比较欣赏的,他对人物个性的点评总能一针见血,切中要害。最近读了他的着作《跟乐嘉学性格色彩》,这是一本“少当读,老当看”,适合所有人的书。读完这本书会有四方面的收获:第一,让你知道你自己是谁。你可知道你为何快乐和痛苦,你的致命穴在哪儿。第二,让你知道他是谁。你能读懂其他人在想什么及每件事背后的动机。第三,让你做更好的快乐的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吸取别人的精华,达到平衡。第四,让你搞定一切你想搞定的人。

书中讲述性格的分类,乐嘉将人的性格分成四类:红、黄、蓝和绿四种。红色性格的人风趣幽默又精力充沛,但没有什么组织能力又容易忘记别人交代的事,喜欢讲故事,渴望得到别人的回应。因此,他们会夸大事实,他们对每一个新事物都感兴趣。但只有3分钟热度,遇到更有兴趣的事就会放弃先前的追求。蓝色性格的人的情绪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学习成绩或者工作业绩也是比较稳定的。蓝色性格的孩子如果对老师有意见不会轻易地表现出来,只是心里有数而已。蓝色性格的人谦虚、腼腆、不多话,也不多事,会让他人感觉这个人管理起来比较容易。但一旦让蓝色性格的人不满意,爆发了,那将一发不可收拾。黄色性格的人,不像红色那么张扬,不像蓝色那么内敛,而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该出手时才出手的行动派和强硬派。与生俱来的领袖气质,使得黄色人不会甘于被人领导,就算处于被领导的情况下,也一定要争取扭转局面,让自己成为那个真正的操盘手,把形式上的领导者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事事都要占上风,处处都要赢,是黄色人身上最明显的特征。绿色性格是前面我们讲到的最内向、最不愿意说话的,很多时候他们没有说的欲望,但心里明不明白呢?当然明白。他们跟别的人一样聪明。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只看不说,心里很明白,观察力是最棒的,是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

读罢,我首先就是分析我室友的性格色彩,有的人是红加黄,有的人是蓝加黄,有的人是红加绿,而有的人是蓝加绿等等,我们的性格都不同,难免会有些许矛盾,但是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怎么去跟不同性格的人相处,知道了他们做某件事的动机,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他人。

这是本很有魔力的书,帮助我们色眼识人。

《跟祖父学诗》读后感600字


【怀念祖父--读《跟祖父学诗》有感】

几场烟雨,几卷荷风,故乡早已山水迷离。-----------题记

那个秋天,漠然的,你,闯进我的世界。

那个秋季,你,撑起一把油纸伞,穿过多情的雨季,蓦然地,走入我的世界。

那个秋季,你,乘着一叶小舟,在明月如水的霜天,在我的心海,泛着涟漪。

偶然地,在书中,我遇到了你--------萧红的《跟祖父学诗》。

“祖父说完了,看我还是不很高兴,他又赶快说:‘你不离家的,你哪里能够离家……’”,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祖父说:“少小离家老大回……”我也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一老一少,一颦一笑,又是何等的让我……

祖父……眼前的文字,早已让眼角泛起泪花。

仍然记得,幼时,我似乎总是在爷爷的怀抱中度过。爷爷总爱把我高高的举在天上,逗乐了我,也逗乐了我身边的布娃娃,爷爷总爱切切的呢喃:“我的宝贝孙女,将来可是要当老师的,每周都有假期,爷爷脸上才长光哩。”爷爷那黑里泛红的脸颊,似乎顿时脱下了寒冷的束缚,笑靥如花般的在春梢绽放。

祖父宠我,正如文中祖父宠着萧红,总是,紧紧的握住我的手,静静的,走过川流不息的马路;总是,静静的看着一边嬉闹的我,即使拗拗祖父的头发,他也不生气。

但,树叶终会落土归根,祖父,悄悄的,在我7岁那年的秋天,离开了我。凉风惊醒明月,红叶染透青天……

“我的小丫头啊,干什么都要好好干,爷爷等你为我争光啊。”老态龙钟的声音,经久不绝地在脑海盘旋。

那一刻,教我学诗的祖父,俨然成了我的祖父,静静的,躺在祖父的怀中,贪婪地享受着,哪怕,只是刹那的一霎。

潺潺的涧溪低吟着昨天

片片枫叶浸染的小道

我知道,那是通往天堂的路

------------后记

《跟陈士渠学自我保护》读后感


《跟陈士渠学自我保护》读后感
曲城烨


《跟陈士渠学自我保护》这本书便是从很多方面让大家懂得如何自我保护的。
陈士渠是我国著名的防拐骗专家,央视节目《等着我》、《今日说法》等节目 特邀嘉宾。5年来,解救妇女儿童10万余人,抓获人贩子5万余个,多次获得“全国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包括“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六大主题,计5万余字。里面列举了许多的案例,及其破解方法和许多拓展知识,比如12110紧急短信求助,“它是一种辅助性的,在不能说话的情况下的呼救方法”;“如果情况允许,最好还是拨打110”;“可使用某某县某某街某某路某某小区某某楼某某门牌号”讲的非常详细透彻,别人一看就会懂。
读完这本《跟陈士渠学自我保护》后,我有许多的想法,第一,我很惋惜,惋惜那些无缘无故被别人杀死的人,更怜惜那些犯罪的人,他们大多年纪轻轻,却因冲动害了别人,害了自己。我很怨恨,被荼毒的还有很多年少无知的孩童。《跟陈士渠学自我保护》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我百读不厌。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

大井寄宿制小学 刘文涛

读书能让人保持平淡的心境。有人把读书比做精神的呼吸,此话的确有道理。工作累了,读上一段,在浮躁的现实中寻得一份宁静平淡。书的魅力就是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一个爱读书的人,必定是个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可见,作为一名教师,读书更为重要。

看到《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的自序时,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想成为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的老师,但当我品味完第二辑的文章以后,或许我已经有些了解作者的想法。

在作者看来,现在的教师对后进生教育只强调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掌握,忽视让学生去遵守,去形成习惯,言行脱节。根据作者的这一内容再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想想真的是有这样的困惑。 新课标下的“后进生”不仅是学习、纪律、思想品德方面相对落后的学生,如今还包括团结协作、性格、情感、信念等方面上的相对落后。他们不仅给老师带来繁重的工作,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且也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如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管理将给社会造成许多不稳定因素。后进生表现各不相同,有的孤僻、自私、不合群、有的敏感、好斗、有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厌倦、考试恐惧,有的同学为了躲避同学的歧视逃学旷课,心中充满了仇恨,有的甚至偷东西,破坏公物等。这些学生是学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及个性心理的差异,加之于一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手段的粗糙而形成的产物。

读书能让教师博学多才,悟性提高。新课程改革,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不能再跟以前那样照本宣科,一味地讲解教材,而是要师生互动,要联系实际生发,扩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更要有很好的悟性,今天的读书体验就是明天的课堂实践。只有教师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课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这样,学生就会在享受中快乐学习,教师就会在享受中轻松施教。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用文艺的形式阐述道德教育问题。例如书中的小故事《嘲笑老奶奶》。有一天孩子在操场上踢球。他们玩得很开心,很快活。一位很老的老奶奶从操场旁走过。她眼神不好,走得很慢,用拐棍探索着路。有一个孩子扔出了一个球,球正好滚到了老奶奶的脚下,碰到了她的拐棍,拐棍从她的手中掉到了地上。老奶奶停下来,不知所措,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她弯下了身,寻找着拐棍,而拐棍早已飞得老远了。老奶奶看不见它。孩子们笑着,而老奶奶站在那里哭。谁也没有想到他们在这一时刻正在做着一件大坏事,这就是一个人嘲弄另一个人。还有《为什么奶奶走了》三年级的小学生玛里卡要去上学,妈妈在为她准备。她为玛里卡熨裙子并帮她穿好裙子。然后给玛里卡戴好红领巾,小姑娘不久前才加入少先队。然后又帮玛里卡穿好红皮鞋。玛里卡不喜欢红皮鞋,她说:“我想穿绿皮鞋。”妈妈给了她绿皮鞋并帮她穿好。但绿皮鞋也不合小姑娘的心意。她脱下了绿皮鞋,对妈妈说:“我想穿黑皮鞋……。”妈妈递给了她黑皮鞋并帮她穿好。奶奶做在窗旁。她看着玛里卡,摇了摇头。当玛里卡说黑皮鞋她也不喜欢时奶奶沉重的叹了口气,走出了屋子。为什么奶奶走了?作者使用的语言亲切、朴实、具有儿童韵味。那抒情的语调、诗一般的风格,缓和了个别作品直接的教诲和道德说教的味道,更多的留给人思索的余地!

读书能提升教师心灵修养。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人们往往把教师看作是有学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无论说话做事,都得高标准,严要求,总区别于其他工种。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平静,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一句话,读书可以使教师的灵魂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习当老师》读书心得
大井寄宿制小学 张彩玲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每一辑的开头都有这样的一句话: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为了孩子而来到这个世界的人,作为一个教育家,他无疑是最成功的,在他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他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们,作者闫学老师把苏霍姆林斯基比作教育史上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并直言:我想从事这样的教育,我想做这样的教师,在读完这样的书时,我对他的一些思想进行了解读,给我指明了方向,我不禁也想说:我想做这样的教师。
让学生喜欢自己,喜欢所教的学科,这谈何容易,每个孩子的兴趣不同,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或不感兴趣,当遇到这些学生时,教师们都应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领域,鼓舞,启发学生,让学生在这一领域找到自信。学生的自信有了,那他在其它的任何领域都会有同样的自信,试着去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愿望,陪着他慢慢成长。
与自己的书相遇,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管理学校的重要思想,也是闫学老师所追求的教育理念,不管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有阅读习惯,在阅读种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阅读中改进,反思学生在阅读中与一位大哲学家,思想家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已达到自我教育的母的。
我想做这样的老师,让我的学生在多年后能不后悔自己遇到这样的老师,怀念自己在学校度过的岁月。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大井寄宿制小学:梁文琴

暑假里我认真的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收获很大。我不由得会产生这样的愿望,我们的教育都是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育,我们的教师都是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我一边读书一边慎重的反省自己,以致内心波涛起伏。时而兴奋,时而满意,时而惭愧,时而内疚。尤其是读到 教师的公正 一文时,让我觉得作为老师是否应该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的工作是否做到了公平公正。

把师爱平分给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这是教师从教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公正、无私、善良、正直,能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体验到公正的合理性,从而成为他们成长的健康心理的基础,有利于影响和激励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优秀品质,有利于得到学生的信赖和尊敬。形成健康的教育活动局面,有利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反之,教师的偏私与不公,必然使学生失去公平感,造成感情的压抑和心理的不平衡,挫伤学生学习与要求上进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学校的信任,甚至对社会的信任,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优秀品质的培养。教师公正是教育公正的核心内容,是一条至关重要的职业道德范畴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公正是人类的的始终追求,在社会教育关系中实现公正,是历来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们竭力倡导的,从大教育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公正思想算起,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尊重学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矗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打开教育的通道。

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态度要保持一致,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感情、偏袒、庇护一部分学生,鄙视、冷淡另一部分学生,要一视同仁,批评和表扬要恰到好处。学生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个性有不同,能力有差异,智力有高低,品行有上下,家庭情况有差距。爱听话懂事的孩子,爱聪明伶俐的学生,这是人之常情。

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单凭自己的感情行事,就是一种狭隘的偏爱,一种不公正的做法。教师感情的倾斜,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倾斜。学生不一定都会明白地用语言来表达对老师的意见,然而他们心里的感受是非常清楚的。你即使采取一次不公平的措施,也会毁掉你长期建立起来的公平声誉哪怕你是无心的。

教师或许不曾想到,学生被自己偏爱也常常会引来许多麻烦,如被同学们孤立等等。从另一角度说,由于老师的偏爱,有些幸运的机会可以轻易到手,使这些宠儿不必再艰苦奋斗,久而久之,这些宠儿便失去了生存的本领,专门寻求别人的保护与宠爱,其命运如何可想而知之。所以,教师必须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都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成为集体的主人。

《跟吴正宪学当老师》读后感600字


趁着五一假期这几天,我继续品读了学校的漂流书《跟吴正宪学当老师》这本书,其中有一篇是这节课少了点什么。我们平时节后也经常会问,这节课结束了,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但总是说说而已,很少寻根问底,找出答案,这里面为我们总结了三点。

少了点儿说让学生能懂得话。高深莫测不如简单明了,吴老师的课堂就是这样,要想知道这个数,就要先拐个小弯弯儿。在拐小弯弯儿的时候小弯弯儿多么形象啊,就是这样形象、易懂、亲切的话太少,我的学生才经常兴致不高!

少了点儿巧妙的煽风点火。吴老师的课堂不仅有机智的捕捉,更有煽风点火式的巧妙利用,吴老师在讲授《解决问题》时,针针3+4+3=11和3+4=7两种不同的情况,采取的生生之间的小小辩论会,利用学生资源,煽风点火让课堂高潮迭起!

少了点儿针对性的激励评价。同学们不仅看到有树,有桃子,有猴子,还能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对象,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同样,吴老师也很佩服刚才得7的同学,因为他们敢坚持自己的想法,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学会了跟同学之间进行对话,交流,他们还能修正自己的想法,接纳同学的想法,我建议,掌声送给他们。

可以看出吴老师的课堂是用真情唤起学生成长力量的课堂!真情不是千篇一律的表面的夸赞,而是立足于学生改进发展的针对性的积极评价,由此,学生不仅能收获自信,更能获得改进的方向,唤起成长的动力。

少了点儿这个,少了点儿那个,归根结底是少了点儿吴老师所倡导的儿童观和儿童数学教育观,少了点儿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与了解,把课堂当作与儿童智慧碰撞、心灵交汇的舞台,为学生带来知识、智慧、思想、方法,才能为孩子们的童年留下不可磨灭的数学印记。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读后感:做最美的班主任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读后感:做最美的班主任

读完了闫学所写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这本书,觉得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它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教科书,读来感到很神圣,我不自觉地用教给学生的读书方法,划出了其中的一些经典句子。同时它又是一本非常精彩的故事书,读来感到像是在聆听一位长者在向我们讲述班主任的成长故事,没有生涩难懂的纯理论,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教育实例。

这本书共五个章节,用平实真诚的语言从《在别人的眼中看到自己》《莫让孩子知道你在教育他》《让家长也懂教育》等五个方面教给我们苏霍姆里斯基做班主任的方法,每每读到其中的一些教育实例都能让我产生共鸣,仿佛那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样。选取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与大家分享。

第一、公正会使心灵变得高尚。

一个老师该如何在学生面前维护一种教育上的公正,是教育工作中一个非常敏感的领域。在教师公正这个问题上,苏霍姆林斯基有着非常明确的洞察:公正使儿童的心灵变得高尚,而不公正则使他们变得粗鲁、残酷无情。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的周围世界之间的协调一致,就是通过感受到公正待遇的欢乐达到的。公正具有奇异的特性,它能拨开儿童的眼睛和心灵去感受美。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教师公正的态度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公正会在儿童的心里引起怨恨。学习我们身边成功有经验的班主任的做法,不难发现,她们不就是巧妙地把公正的教育力量发挥到最大限度吗?她们把公正体现在班级工作的时时处处,在班级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奖罚分明,言必行,行必果,人人参与班级管理,给每个人提供展示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只要自己努力就能获得肯定。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应该反思:面对那些正处在成长阶段的敏感的心灵,我做到起码的公正了吗?

第二、批评和表扬是一门艺术。

作为一名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批评和表扬,这是每天都会发生的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对于学生来说,怎样的批评和表扬是合适的、有效的,读了这本书让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批评,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提醒教师:老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看到需要责备、毫不留情的东西。教育过程一个很大的缺点,就在于许多老师花费很多精力去同孩子的淘气、恶作剧作斗争。值得去责备的却是那种播下利己主义种子的行为以及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人精神世界的行为。由此想到了上周发生在儿子身上的一件事,上周四下午体育课上,儿子在操场上被一个高个子学生撞倒了,摔得很疼,头上起了一个大包,膝盖处也青了一块,儿子没有哭,因为他觉得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哭是很难为情的。但那个撞人的学生没有停下脚步,早已跑得不见踪影,儿子甚至没看到他的脸,只知道那是个穿黑衣服的男生。虽然当时我有些心疼,但我在思考,那个撞人的学生为什么没有停下来把人扶起来,难道他是铁石心肠

?我想他当时肯定是会有愧疚感的,也有能力把一个小同学扶起来,但他当时也许更多的是感到害怕,所以逃跑了。他为什么这么害怕,跟我们老师家长平时的批评教育有没有联系呢?对于闯祸学生的批评教育如果只是一顿劈头盖脸的指责,而不能抵达心灵,重视强调后果的严重而轻视对行为本身的关注,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震慑,旁观学生也只会觉得闯了祸是很倒霉的,尽量离祸事远一点,万一遇上了,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如果说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的第一步,那么苏霍姆林斯基在这个基础上又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二步。比如,对于一个曾经偷窃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不仅教育他要把偷来的东西想办法返还,更重要的是他让这个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向他人奉献自己的劳动果实,从中感受奉献的幸福和快乐,从而从根本上杜绝偷盗等类似现象的发生。那么,对待那种撞人闯祸的学生,我们是不是除了批评教育,也该迈出第二步呢?比如说,可以让他在课间,到低年级去义务当好安全巡视员,专门负责提醒小朋友不追跑,扶起摔倒的小朋友,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体会作为一个高年级大哥哥肩负的责任感,从根本上改变孩子对闯祸的认识。

对于表扬,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只有表扬才能够给儿童带来欢乐,那就潜伏着一种危险。这种危险就是引发学生的虚荣心,让他只是为了受到表扬而去做好事。我想,这种危险在我们的学生中也多多少少有存在一些吧。怎样解除这样的危险呢?苏霍姆林斯基从多年的教育经验出发,认识到这样的道理:慷慨与无私无论以什么方式来表现,都不应该去奖赏。对教师来说,真正的教育技巧是使人们做好事而不指望表扬,应该教育学生把做美好的事情看做应该的。夸奖、抚爱非常必要,但必须非常恰当地去运用,使孩子明白不应该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才去做应该做的事,更不是把自己应该做的事当成一种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第三、阅读是孩子的精神需要。

生活在20世纪中叶的苏霍姆林斯基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教育信念的一个信条。他向班主任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如果你被指定担任五年级的班主任,那你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你要列出一张你的学生在中学时期应当阅读的书目,并且要设法使本班的小图书馆里有这些书。这当然不只是针对五年级的班主任提出的建议。本书也是在多个章节中花重笔墨,用大力气从不同角度讲到了这个话题。比如在第三辑中,介绍一位老师的做法是:在班里形成一条关于阅读的规定,每天早晨上第一节课前,都由几个孩子向同学们介绍自己阅读中有趣的发现、获得的快乐,以及心中的激动和迷惑,引导学生学会了讲述,学会了思考,也学会了讨论和交流,真正爱上了阅读。

《教师花传花》读后感1000字-教师在实践反思中做学的专家


六月份读了佐藤学的《教师花传花》,让我对专家有了新的认识,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专家就存在于教师中,原来专家是可触及的。以前对专家的认识是高山仰止的,距离我们很遥远。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虽也是在认认真真地教学,但多数是在按部就班的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任务,有时听了专家的教育报告也会在实践中运用,合适则持续,不适用则摒弃,却没想着要往前走走,去深入反思、去创新实践。对比《教师花传花》中的妙花传承相去甚远,自己更倾向于工匠性。

佐藤学教授提到日本很多教师都撰写、出版教育类书籍,编辑出版杂志,这些 教学研究与校本研修等得到了发展,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日本的教师形成了为世界称道的教师专家文化。这些教师做到了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对教师课例与经验的反思、反省,他们的研究对广大教师们更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极大地推动了国家的教育教学的前沿性。作为老师仅仅靠自上而下的规划或指标的设计,只是去传授知识,不去关注儿童学习的实现,不认真对待教学实践的创造,这样的老师是不能称之为好老师。

要想成为学的专家,就要明确教师成长的场所是学校,校本研修是每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唯一途径。教师们可以借助课例的研究,彼此展开实践活动的反思与评论,实践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培育自身洞察学习的可能性。要深刻认识到教师的人生是持续学习的人生,向儿童学习,向教材学习,向同事学习,向社区学习,从自身的经验中学习,反思的基础上再实践于教学。我们平时的教学,每天大都忙碌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随着教学年龄的增长,教学经验越来越丰富,教学也是越来越熟练,可我们的专业水平却得不到发展,总结我们的教学特色,也无从谈起。这是我们独独少了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反省,少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这是我们成为教书匠与专家的差别。

我特别佩服他们的课堂,没有华丽、没有满满的容量,老师的角色真正定位在了孩子学习的参与者、点拨者。老师更多的是静静坐在那儿倾听孩子的探究所获,更多地是引导孩子问题回答的关联,孩子们都在真正地学习,都在主观能动地去发展,真正地去进行思维。这一境界真是太难达到了,真想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遗憾的是佐藤学教授没有具体说明。他高屋建瓴式地告诉我们要遵循三项原则:尊重每一位学生学习的尊严,尊重教材的发展,尊重自己的教育哲学。相信我们只要遵循这三项原则,不断地去探索实践,不断地反思、反省,一定也会实现这种课堂教学的境界,追求到书中那妙花的幽玄之美。

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一个人的愿望是飞到高空,那他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飞,可能不一定能飞到高空,但他起码可以飞到树梢之上;如果他的愿望是飞到树梢,那他就不会超越树梢。作为教师,不要觉得专家遥不可及,我们首先要有成为专家的愿望,经过努力,即使成不了专家,至少我们也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相信《跟禅师学做教师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做幸福的教师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