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托马斯·卡莱尔说过:“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我们在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往往会发现自己身上的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读过经典名著的人都知道,每个人在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产生不同的心得体会,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都是平凡人,为什么若干年之后彼此已成天壤之别?时间这条船,为什么只送心智成熟的人去往梦想的彼岸?

前一阵子,虽然一大波考试和实验来袭,不过我还是抽空看完了李笑来所著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感觉里边许多观点颠覆了我早已根深蒂固的观念,我对时间这一概念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part0:所有人的困境

许多人都有时间恐慌症,经常对感觉时间不够用。没有时间了的感受和恐惧,使得他们超乎寻常的勤奋,哪怕只是虚假的勤奋,恨不能废寝忘食。而同样的感受,使得他们终日寻找捷径,美其名曰提高效率,而实际上却想着最好不费吹灰之力无论哪一种都注定是不现实的,因为,已经没有时间了这确是冷冰冰的现实。

part1:心智的力量

书中所谓心智指的是人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象、假设、推理,而后指导其行为。

心智不同于智商。一个人智商很高,会被人称赞为聪明,如果一个人心智力量非常强大,我们往往会用另外一个词去形容睿智。而前者往往被人冠以小字,而后者冠以大字。这样,就分得清心智与智商了吧。

每个人所拥有的心智力量各不相同,而心智力量的差异会给每个人的一生带来无法估计的价值差异。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除了看得见的相貌、身材、出身、财富之外。

举一些例子加以阐述。

观察身边的人,你总会发现有一些人不愿意去学习某方面的知识,或者拒绝学习某个科目,他们是基于以下的逻辑的:我知道我现在要学习、要努力,这个没问题。问题在于,学习也好,努力也罢,就好像投资一样,都是要投入时间精力,甚至金钱的。如果在我根本不能确定我现在的学习究竟能给我带来怎样的结果的情况下,我就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那我不就是连傻瓜都不如了吗?所以,你必须告诉我,学这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处?没有用的东西我才不会去学呢!这是一个非常完整,也合情合理的逻辑。

但是,面临同样的问题,有些人却是按照以下的逻辑思考:正是因为我不知道它有什么用,所以我才要学呀。不知道有什么用处的东西说不定会在以后有很大的用处呢!这也是一个非常完整,也合情合理的逻辑。或者这类人根本就没想过这个问题,时间就直接花在学习上面去了。

如此看来,两个逻辑必然导致两个结果,一个拒绝学习,虚度接下来的日子,一个愿意学习,每时每刻都充满着收获,两者的时间质量便有了天壤之别。这就是所谓的不同的心智力量导致的价值差异。

有没有人曾经想过人和人的大脑是什么样的关系?估计许多人只能从物理层面对其进行区分。设想一个场景,你本来在努力复习,因为期中考试快到了。忽然你旁边的人玩起了游戏,你看着心里痒痒的,你也跟着想玩了。于是,你以今天没吃早饭以致自习效率低下为由,打开电脑玩起了游戏。等你筋疲力竭得结束游戏之后,天啊,已经过去三个小时了,是时候该吃中午饭了以上场景是不是有似曾相识之感?其实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到底是你想玩游戏,还是仅仅是你的大脑想玩游戏?有没有可能你是想认真复习的,只是你的大脑想玩而已。

这样就引出了下面的命题:你并不是你的大脑。大脑控制你的行为,但是你控制你的大脑!试想一下,大脑作为你的一部分,你却让它控制了你的全部,这不是主次颠倒了吗?要知道,大脑作为一个生理器官,它会随时随刻产生消极的想法。但是,这些想法都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你真正愿意付诸实现的吗?所以,不要再让自己成为自己大脑的奴隶,而要选择翻身做主人。领悟了这个道理,颇有一番拎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扯离地球的韵味,虽然后者已经被物理学证明是永远不能实现的。

认识到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脑之后,我们便可以有所行动。比如,控制自己的情绪,推迟满足感等等。这里有必要提到一个关于大脑遗忘痛苦的机能。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有一种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此功能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其在人类的可延续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试想一下,一个人一生会遇到多少不如意的事,会承受多少痛苦,假如这些痛苦你都铭记在心的话,你能活得快乐吗?你能活得精彩吗?你可能已经发现,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你是否觉得已经逝去的日子特别的美好呢?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肯定不是的,因为如果那是真的话,那么说明人活着真是越活越不美好了。这显然是不对的。从大脑遗忘痛苦的角度出发便会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回忆的美好只是因为你把当时绝大多数的痛苦都给淡化遗忘了。即使你不是故意的,但是你的大脑会自动帮你完成这工作,除非你经常提醒自己不要忘却那些痛苦。你若不信,你能想起你上个月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吗?上上个月呢?

啰嗦了这么多跟遗忘痛苦有关的内容,只是为了以下阐明它与学习的关系。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从小快乐地学习,寓快乐于学习之中便被大力提倡,不管其初衷是什么,从遗忘痛苦的角度出发,这绝对是无比正确的,因为痛苦地学习到的东西我们大脑会自动遗忘呀!这是多么可怕呀!我现在终于知道我为什么每次背完单词都记不住了,无论我用了多么高的记忆技巧。换个角度讲,认识到这个,那么自然就知道改善学习效果的方法之一便是努力使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书中举了一个人背单词的例子,他想方设法说服自己每背一个单词就相当于自己在未来多收入若干美元,这样,他每天背几十个单词就相当于赚了几十美元呀!这能不快乐吗?虽然不知这方法对我是否有效,不过这倒是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part3:提高心智,和时间做朋友

所谓和时间做朋友,说的是合理地利用时间,从容优雅的生活,而不是被各种的没有时间了所苦苦折腾。

从这个角度看,人类也许是地球上最尴尬的物种之一:长期的进化使人类发展到今天这个高度,但是,每个人在出生的那一刹那,实际上居然在与其他的动物站在几乎同样的起点上,心智要从零开始进化。

获取更多的知识几乎是开拓自身心智的唯一手段。书中强调自学能力的重要性,也提到了关于学习的量变引起质量的阶梯状爬升过程。

其中有一点比较吸引我的是关于正确对待老师的话题。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学生因为讨厌老师而拒绝学习。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无论如何都不应该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深思一层,老师也是人,也有犯错的时候,我们不应该过分依赖老师,科研能力很强的老师并不一定就能教得很好,用自己的学习结果去衡量老师往往也是不正确的。

part5:小心所谓成功学

现在社会流行成功学,只要看看各大书店关于此类书的畅销就可以略窥一二了。

书中花了一整章的篇幅去批判成功学。比如,作者认为所谓成功学的核心缺陷是其对成功的定义。成功学对成功的定义是相对性的,如果你比社会上许多人活得更好,那你就是成功的。如此的定义必然导致其根本性的错误,因为相对是没有尽头的。也有些东西是无需比较,也不能比较的。

除此之外,所谓成功学还在方法论上犯了逻辑错误。绝大多数关于成功学的书都是这样阐明自己的观点的:某人过去是这么干的,而现在他成功了。所以如果你现在也这么干,那你也一定会成功。稍微冷静点地分析就可以发现,他这么干就成功不代表你也这么干也会成功呀。与其说许多人无法看出其中破绽,倒不如说他们不愿意看破,他们希望有一个可以快速成功的美丽的谎言去满足他们急切的欲望,因为他们已经没有时间了。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part6:更多思考

除此之外,书中还深入思考了许多问题。现简要记录如下:

①努力是应当的,无需强调。虽然客观上出身、运气等比努力起得作用都大,但是努力仍然是最重要的!因为前者无法改变,只有后者可以改变,所以要将其发挥到极限。

②打造人脉不如打造自己。人际关系学说甚嚣尘上,然而其核心缺陷却在于过于强调技巧的重要性。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所能结交到的朋友绝大多数都是与你相当水平的人,要想获得高质量的人脉,根本解决之道是提升自己的水平。

③效率低下很多时候是因为回避困难。许多人在着手一堆任务时,总是不自觉的选择最容易完成的,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在上边。但是却忽略了困难的任务,重要因困难而重要,困难因重要而困难,只有完成困难的(也就是重要的)任务,才算得上有效率。

此书可谓给我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思考,真心感谢作者李笑来的贡献。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把时间当作朋友》序的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把时间当作朋友》序的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阳光博雅读书社社长吴江首推《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希望读者读纸质的,并且是正版的。还要写读书笔记。读正版读图书,是尊重作者劳动的表现,是鼓励作者能创作更优秀作品动力的源泉。是作者观察社会,总结规律,精华思想的完美呈现。我作为图书发行者,本身也是一位读者,感觉自己好像有责任来做这件事,应该做得更好,来引领中国梦登山队队友和更多的人读起来,做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让灵魂和身体都在路上,把工作和生活当做修行场,从而活出最好的自己,为个人梦、家族梦和中国梦加油!

经过一翻折腾,图书终于到手。素雅的封皮,超想象力的迷宫图,让我快速地浏览到了下目录和序,也许是心不静,没有什么印像。终于在晚上才认真地读完了他的序。

作者开宗明义地说,这不是一本时间管理的书,人没有办法管理时间的,时间也是不听从作何人的管理。它只会自顾自一如既住地流逝。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主张一个人必须在开启心智,提高思考能力之后,才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也只有这样,时间才会是朋友,否则,他就是敌人。如使用时间的人心智太低,使用所谓的时间管理,能治标,不能治本,甚至既不治标,更不治本。

作者认为这不是一本成功学书籍,而是认为所谓的成功,从来都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依然不是。作者认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一点,我也是一直是这么认为的。但无理论来支持和认证。主要是自己懒,不想干这活哟。读书笔记阅读后让我思考一个问题,人人都说“活出最好的自己”,怎么样才能做到呢?现在至少让我明白让自己处于成长的路上,哪怕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下去,就能做最好的自己。

作者认为人的理性是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建立的。不能接受现实,一切都是虚妄。只有坚强的人才能接纳现实,才能做到接纳是福。才能有力量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活出精彩的人生。

作者认为有用道理往往是简单的,不值得一提,甚至反复提示,引人厌烦的话。但在付出代价后才能收到的,但有的代价是可以接受的,有的则不能接受。我在此深有体会。作者:李仕敏

《把时间当朋友》读后感


《把时间当朋友》这本书之所以对我影响最大,是因为它让我明白了很多事实,这些事实比我们经常所听到的大道理要真实很多,有用。明白这些事实后,马上改变了我以后的处事方式。1.关于时间管理
要管理的是自己,不是时间。是的,很多时候,由于我们的头脑太过活跃,受其他事情的干扰,而无法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浪费了很多时间。如在宿舍,受电脑上的音乐游戏娱乐各方面的干扰,就无法完成作业,做该做的事,学该学的知识。但只有专注聚集,才能真正有效率地完成手头的事情。而专注力,自制力,不受外界干扰,是需要我们去管理自己的。
2.关于人际关系建立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而把那些不能改变的暂时忽略掉。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这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我们不防去观察一下那些成功人士,都是集中精力专注于打造自己的人。自己做强了,做大了,胜过他人了,自然而然地就会有人来找你帮忙,解决他们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是与你合作。在这过程中,人际关系网自然就建立了。
3.关于专业是否有兴趣问题
首先,这些人并不是对正在做的事情(专业学习)没有兴趣,而是没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只要一件事儿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有成绩感,有收获,你就会花时间精力继续努力下去,并获得更大的成绩感),你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这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学不好,就拿对专业不感兴趣为借口,而不花时间精力去学习。这样找借口,不学习之后,又怎么会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能力做好呢?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500字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500字及读后感范文:

慢慢地,就要走到了《时间简史》的结尾。读这本书,更多地是让我从更广阔的层面去看待人类和宇宙,充满想象而又辩证的。我知道深邃的宇宙包含许多的未知,我知道黑洞不黑而又非常热情,我知道时空卷曲就像传送门。站在空旷的草地上,闭上双眼张开双臂,仔细聆听风的声音,你会发现似乎全世界都呈现在你脑海里,思绪纷飞宛若光雨。要说能够比光快的,应该就只要思维了吧。生活在这个三维的世界,自然不能体会四维乃至十二维的生命形式。虽然二维的世界生命不太可能生存,但是更高维的世界应该是一个更加光怪陆离并且有趣的多的世界吧。

是不是那时候所有生命都能够像哆啦A梦一样,拥有穿越空间的百宝箱。假若我是一个科幻作家,可能我会幻想时空旅行早已存在,并且人群中已经混杂着来自更高维度或者更遥远时空的旅客。宇宙有意志也好,时空定律也罢,这些旅客被时空防卫,使得他们的记忆丧失——尤其是自身来自未来的记忆。可是这种来自未来的理论以及意识还有一些残存,于是可以看到历史上卓绝的人物层出不穷,可以看到金字塔悠然耸立……

或许,在我的笔下,爱因斯坦也会是一位遥远的时空旅客。现在,窗外阳光明媚,远处连绵的山峰清晰可见。淡蓝色的天空下,是行走的世界。二零一八年四月七日十二时五十三分,一切静好。作者:李明哲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2000字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2000字:

拜读《时间简史》是我多年前计划之一,我臆想自己看完之后会这样,酷酷的还有一点小性感。实际是看中、完、看又一遍、查资料时,心情如下,这篇文章写了快1个月,我真心觉得立FLAG写这种东西真找抽。

碎碎念结束,读书笔记正式开始发射凸凸凸凸:霍金是当代最知名的活跃的物理学家。他在时间简史中介绍了20世纪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涵盖范围从相对轮到量子力学,从宇宙膨胀到基本粒子,从黑洞到虫洞等,并用“奇点理论”和“霍金辐射“试图解决宇宙起源的”无边界宇宙模型“问题。

霍金在学术上有很多重要的贡献,但是最重要的是奇点和黑洞的研究,具体:

一、证明奇点定理

奇点是霍金与数学家彭罗斯研究证明了奇点定理。

二、提出了无边界宇宙模型

认为宇宙即没有边界,也没有起始和终点,是对上帝、宗教的一次彻底挑战。

三、黑洞相关

霍金证明了黑洞也能发出辐射,即霍金辐射。我们一条一条来看:

1、证明奇点定理

奇点是什么呢?想象把宇宙挤压成一个小点,这个点就是奇点,它是宇宙时空的开端。

前提铺垫:20世纪之前人们认为宇宙是静止不动的。虽然万有引力证明物体之间是相互吸引的,但是科学家们还是发明出来各种“证据”来证明维护宇宙是静止不动的,比如爱因斯坦在1915年发布广义相对论提出“时间是可以弯曲的,宇宙不是静止的”,他在自己的方程中编了一个“宇宙常数”来看起来像静止的,咳咳。

到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用哈勃望远镜发现在观测恒星的时候,大部分恒星都在远离地球,特别是恒星离开的越远,离开的速度也就越快。这个怎么理解呢?

拿一个气球,然后在气球上标上许多点,然后给气球吹气,气球越来越大。气球上相临的两个点距离会越来越远,这个气球就相当于宇宙。气球上的点就相当于恒星。

当科学家们证明了宇宙不是静止的,确实是变化的,发现了宇宙膨胀之后,又基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为基础,找出来一个新模型描述宇宙膨胀,即弗里德曼模型。在弗里德曼德模型中,时间可以往前推,宇宙就会收缩。比如推到150亿年前,那么所有的星系之前的距离就会变成0,就像是整个宇宙被挤压成一个点,这个点就是奇点。

奇点的性质跟其他牛逼的物理学发现一样,我们没有办法直观的去想这是个什么东西。但是科学家们通过数学计算可以发现,奇点的体积无限小,弯曲程度、密度、引力无限大。

霍金和彭罗斯的贡献在于,他们用严谨的数学方法证明了宇宙必然诞生于这样一个奇点。这就是宇宙的开端。

2、无边界宇宙模型

前提铺垫:20世纪,物理学两个最重要的发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也是当代物理学最核心的两大基础理论。其中:相对论是主要负责宏观领域比如星际运动,量子力学主要负责微观领域,比如粒子运动的问题。在研究一般问题是两者互相独立,互不干扰。

科学家们都认为宇宙是诞生于一个奇点之中,诞生着一刻被称为“大爆炸”。这个奇点就是宇宙大爆炸奇点。但是后来霍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提出了无边界宇宙模型,认为宇宙不需要诞生于奇点之中(这点稍后再详谈)。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目前最主流的描述宇宙起源的模型,时间、空间包括一切物质括都是大爆炸之后出现的。对于大爆炸之前的任何事情,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或者是不存在的。

奇点定理以及宇宙大爆炸模型一直有一个前提,就是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需要和量子力学结合起来。大爆炸奇点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因为一切物理定理在它面前都失效了。

有限无界的宇宙是什么意思呢?(再谈开始)

霍金举个栗子,比如地球是个有限的球体,但是地球表面没有边界和开端,你可以在地球上一直走但是找不到边界也不可能跑到气球以外的地方去。

霍金的无边界宇宙模型里的宇宙是一个四维宇宙,空间和时间交叉在一体的四维宇宙。空间就像是地球的表面,范围上有限的,但是却没有边界,也没有形成奇点。宇宙时空中的每一个点都和地球上的点是一样的,即宇宙的时空并不是无限的,而是一个很特别的边界和开端。追加:无边界宇宙仍然需要被验证,不是主流。

3、黑洞相关

黑洞是什么呢?黑洞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极强的引力,任何物质只要进入某个临界领域就永远无法逃出黑洞包括光。

但是黑洞吸引一切东西的特性与热力学第二定律产生了冲突,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话黑洞就是有温度的,有温度的物体就会向外发射辐射和粒子。

但是光都逃不出黑洞的引力,不可能还会有粒子从黑洞中跑出来。互相矛盾?!霍金发现黑洞的确会发射出粒子,但是这些粒子不是从黑洞中跑出来的,而是从黑洞边缘空虚的空间里“变”出来的。其中的负离子会被吸到黑洞,但是一些带正能量的粒子会从黑洞边缘逃脱,好像是向外发射粒子。这就是黑洞辐射,也叫做霍金辐射。

霍金辐射是霍金把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热力学结合起来的一次城市。虽然一直没有被观测到,也是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作者:小红帽酱

喜欢《《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