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美的人读后感300字

美的人读后感300字

《美的人》读后感800字。

苏轼曾说过:“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只要我们认真的看过一本书并投入进去,就一定会在书中感悟到不一样的人生道理。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在读中外经典名著时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本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美的人》读后感800字,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美的人》读后感800字:

一、前言

近期有幸拜读了邱总的著作《美的人》,深感获益良多。邱总以十二月花的形式论述了美,分章分节地讨论了美的内容,美的成长方式、美的呈现、以及美的效用和实践。

邱总“本来美”的观点对我犹如醍醐灌顶,文中引述的种种佳句名言、典型案例,很多观点都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二、残缺和过头

在这个小节中,我借用邱总分享的一个小故事:一个朋友新写了一首歌,很好听,在唱第一遍的时候大家觉得喜出望外的好,第二遍大家热情显然不如第一遍,第三遍的时候大家似乎有点烦他,这就是过头,所谓的审美疲劳。

确实如此啊,这些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能体现。人与人相处,需要将美丽的事物适时适度的表现出来。我们常能遇到生活中有些小聪明的人,并喜欢把小聪明展现给周围的朋友,朋友们开始会欣赏和赞许,但过度的表现和炫耀也会令人反感,如何在其中找到平衡与和谐,是我们值得探讨与学习的地方。

三、内养

所谓内养,是以本来美为种子,从人的内里将美的因子进行展现。文章中提及批判“心灵美”,过度强调“心灵美”的人,实际上是消极避世的,是在回避自身的不足,安慰并欺骗自己,仿佛心灵美的实际效果大于肉身美,将心灵和肉身对立起来,恍如心灵美高于一切,远离尘世,肉身美则俗不可耐。

女子天生爱美,无论先天条件如何,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黑是白,内心深处都崇尚着美,牙牙学语的小女孩就知道照镜子,偷穿妈妈高跟鞋,偷抹妈妈口红,焉能说女子不爱美!目前主流的一些文章过度的描述心灵美,可以说是道德规范,道德绑架。

很赞同邱总在此章节里提出的观点,内养并不否定心灵美,甚至必须从心灵美出发,努力追求五官端庄,努力追求形体完美,用最好的形体来呈现你的本来美!

四、结语

书中有太多太多的观点值得学习,值得深究探讨,希望看过这本书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本来美,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方式,不断的充实自己,丰富阅历,成为一个真正美丽的人!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赏析800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赏析800字:

追风筝的人,看到这个名字,在我印象里按常规这应该是一部追逐梦想的励志小说,结果看完小说,会发现,这个追风筝的人是在现实中切切实实存在的,追风筝的比赛也是切切实实存在的,感觉天空中飞舞旋转的风筝好像也在脑海里一祯一祯放映着。

故事的男主人公和他的玩伴这种带有阶层色彩的情谊总是处于一种矛盾和纠结之中,但是最后根深蒂固的阶层观念和不平等的思想打败了十二多年相处的点点滴滴,其实我看完整篇小说,就记住了一个鲜明的任务,哈桑,他正直、善良、诚实、勇敢、热爱学习,集合了时间所有美好的词汇,对于他的小主人,内心敏感的哈桑除了真心珍惜爱着小主人,把他当朋友,其实也一直在扮演着忠诚的仆人身份,从来不会提过分的要求。

看到哈桑最后娶妻生子,感觉到了一阵莫名的悲凉,童年的不幸给他成年后的生活带去多少阴暗的心理阴影,再去探讨作者为什么不救下哈桑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小说一般不会给予太多的幸福于底层的人民,但善良的作者还是留了一点希望下来,希望哈桑今后的后代可以迎着风,继续将风筝线攥在手里,追逐更加开阔的蓝天,愿有梦想的人都能勇敢追逐,不负初心。

2018年8月22日读完《追风筝的人》下面是文中摘录的一些句子,仅做留存:

1、在喀布尔,你再不能相信任何人_为了获得悬赏或者因为受到威胁,人们彼此告密:邻居告发邻居,儿童揭发父母,兄弟陷害兄弟,仆人背叛主人,朋友出卖朋友。

2、我们默默无声,但并非因为我们无话可说,而是因为我们之间无需交谈。

3、对我来说,美国是个埋葬往事的地方。对爸爸来说,这是个哀悼过去的地方。

4、它只是一个微笑,没有别的了。它没有让所有事情恢复正常。它没有让任何事情恢复正常。只是一个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树林中的一片叶子,在惊鸟的飞起中晃动着。

一个完美的人_读《摆渡人》有感400字


一个完美的人_读摆渡人有感400字:

我十分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世界名著,体会和领悟全世界的文学大家们的文化底蕴,从这些优秀的作家身上学习到知识和营养,而《摆渡人》就是一部我很喜爱的作品。

《摆渡人》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五岁的单亲女孩迪伦,去寻找自己的生父,但在途中发生了意外。迪伦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在那儿,她遇见了对她来说最重要的人_崔斯坦。他的任务是把迪伦的灵魂安全地送到天堂。在这期间,遇到了许多波折,但最后还是完成了任务。可是,迪伦舍不得崔斯坦,就回去找他……我对书中印象最深的人是_崔斯坦。

首先,他是对爱情十分专一的人。虽然途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都不会放弃这份情感,甚至会为了爱的人舍弃自己的生命。现在社会就缺少这种人。

其次,他也是对一件事尽心尽力完成的人。举个例子吧,要把迪伦送到天堂,沿途要经历很多困难,但他没有放弃,而是费尽自己全部的力气完成。之后,当他接到下一个把灵魂送往天堂的任务,也依旧尽心尽力去完成。

最后,我觉得他一个十分完美的人。对爱情专一,对工作专注。特别是爱情。这让我想到一句话:真爱之路,从无坦途。作者:蒋雨航

图书《摆渡人》

《偷影子的人》读后感800字-走向美好


有些人只拥吻影子,于是只拥有幸福的幻影。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偷影子的人》,这是由法国作家马克利维写的一部温情疗愈小说。这本书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瘦弱的小男孩,因为自己能偷别人的影子而变得强大。他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成为许多人的心灵伙伴,点亮别人生命的光芒。主人公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孤独的人,他自己又何尝不孤独,他在学校中常受同学的欺负,后来在他实习的时候,他的母亲又突然离世,他就像一支蜡烛。先驱散自己周遭的黑暗,再把同样的光芒给予他人。

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如何走向美好未来。

这本书令我最感到惊奇的是当一个小男孩的影子和别人的影子重叠时,可以了解别人的心事的这一设定,影子可以理解为我们内心真实想法的投影。男孩就这样一步步的了解他人的心。吕克在他的帮助下离开了面包店踏上了行医之道,最后又回到了面包店。苏菲和克蕾儿都喜欢男孩,之前他选择了苏菲可几年之后,才真正清楚自己喜欢的到底是什么,开始去寻找克蕾儿。苏菲也明白有真正适合自己的另一半。同样在我们生活,我们会孤独,会迷茫,内心会迷失方向,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我们的孤独迷茫不是因为我们缺少亲情、友情、爱情,而是我们不明白自己想要的。也许我们花个十几块钱买奶茶根本不是为了想喝它的味道,只是为了体验那种喝到奶茶的幸福,也许我们打游戏也只是因为内心孤独,令我记忆深刻的是我小学四年级那段期间,我的父母在外地,我的奶奶带我。在小学时我在班级前三还是常有的,我心心念念的是有一个陀螺,在一次数学拿了满分的情况下,我的奶奶把那个陀螺买回来,可我却一点也不开心,也许是因为这不是妈妈买的吧,我考得好自己会开心一段时间,但如果听到妈妈的你真棒,这开心的时间会成倍,我也会更加努力的学习。

当我们明白自己想要的,将内心的迷雾驱散开,你就会发现一条名为的道路。在这条道路永远都是洒满希望的。

莎士比亚曾说,有些人只拥吻影子,于是只拥有幸福的幻影。不要在那些浮云和幻影上浪费时间。要在名为自己的道路上走向美好。

《美的沉思》读后感2000字


美是什么,春风秋月、夏雨冬雪,世间所有漂亮的自然景物,这样的美是感官、直接的。而艺术中的陶器、书画的美又显现在哪呢?看了蒋勋老师的《美的沉思》,深知自己没有达到蒋勋老师的理解高度,只能粗略地表达一下自己对美的认识。

跟着蒋勋老师揭示美的起源脉络,一步步认识美是如何产生的。蒋勋老师是一个丰富的文化人物,他身上受到了史学、佛学、美学等多元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的就拥有一份岁月的沉重感。他有着多重的身份:画家,诗人,散文家,小说家,艺术评论家,美学学者。身份角色如此复杂,但他在其中游刃有余,自得其乐。蒋勋老师生于西安,长于台湾。1972年在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艺术,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的主编,并先后执教于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在课堂上,他就中国历史上那些被美层层包裹着的艺术作品的真正时空价值和所承载的历史意义,跟学生切磋,于是便有了后来这本《美的沉思》,也有了他对美的终极认识:人类终极的自由,便是审美上的自由。审美的自由是一种心灵的自由。经济上困窘,政治上被限制,思想上受禁锢,但仍然可能有心灵上审美的自由。一个人必须得到了审美的自由,才能称得上是个独立和完整的生命。

艺术起源于生活,来自于一百多万年前的原始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经验;来自于从游牧生活到固定的农耕生活的转变;来自于人类对旧事物的情感。岩石与泥土之美,美不在于幻化的形态,而在于这是人类物质特性辨别和利用的意义。为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这性是创造,是人类生命演进发展的动力。原始人类能从四肢着地演变到站起来,从而用手抓东西。从偶然抓到物质的特性发现了必须性,并根据自己的需求从而创造出新的物质。岩石与泥土造出来的工具虽然很粗糙且笨重,却是作为人类辨认造型、思考造型、创造造型的最初纪念!这让我好奇从最粗朴的第一只陶碗的诞生到盈润天清的汝窑莲花温碗,人类走过了怎样的追求美的历程。毛公鼎被锻造出来时,只是作为一个纪念品被送给一位有贡献的厨师。谁也不会想到,几千年后,通过它后人了解了它的故事,也了解了那时的文明!以前我很好奇龙、蛟、夔、螭这种物体是怎么产生出来的,那个时代真的有这种大型动物吗?回到那个时代,人从一个体聚集在一起成为了部落,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了国家。最初的青铜器作为典礼祭祀宠物出现在人们眼前,古代对于世界所知甚少,但人们的想象力却很丰富。王权通过这不常见的线条形的动物所构成的各式图案,一方面延续了动物的图腾符号,一方面也把其统治控制通过器物的价值传遍每个接触它的人。你凝视着青铜器时,厚重华丽或简朴端庄的风格只说明了所处的时代不同展现出的艺术之美。通过它的故事,你会了解到历史及时代从它的身上走过的痕迹。从商走到周,青铜器走过巫的美,也看到理性的文明,从精神的激情,到知性的平衡,浪漫的与古典的。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造型观念的突破,礼器中原有的庄重、权威的特质立刻减低,代之而起的是纯粹审美的、工艺上的巧思。这种造型上对稳定、秩序、庄重的破坏,使大部分器物中甚至蕴涵了幽默与讽刺的效果。

美并不只是技术,美是历史中漫长的心灵传递。西方人强调科学范式,美在于焦点透视,集大成者是建筑,即使是绘画也会讲求比例上的严谨。中国则不一样,强调自由,美不单单停留在某个点,或者是某个个体的身上,它追求观察视点的移动,集大成者就是山水画与书法。西方的硬框式绘画,呈现的是一个规定的完整的空间。中国卷轴式绘画,则展现一种延续的、展开的、无限流动的时空观念,左手展开画卷,右手却又收起起始部分,留给观赏者的,是正在移动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美是心灵对自由的向往,没有美,没有沉思,便成就不了文明。心中有向往,专注于物质,专注于技术,专注于劳动,专注于眼、耳、鼻、舌、身,专注于自己的感官与思维,心无旁骛,便有了文明。文明是静定下来沉思的力量,沉思泥土,沉思水,沉思火,沉思自己的手,最后会产生一个像半坡陶钵那样动人的作品。沉思火里的釉料流动,会产生宋代钧窑窑变得灿烂绚丽。沉思水,沉思墨,沉思笔毫在纸上渲染开来的痕迹,会是米芾的书法,会是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 天圆地方:汉代的形上美学、水平与波磔:汉代隶书与建筑上一条线的完成、石块里的菩萨之笑:南北朝的石雕艺术、墨分五彩:宋代的水墨革命悲愿激情之美:敦煌的北朝壁画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感性与理性之美不言而溢。书画作品更是将中国古代文明展现的淋漓尽致。汉代的方圆之美,唐代的色彩之美,宋代的格物之美。

人类随着时代的变迁,思维的成熟以及异域文化的影响,使美产生各种不同的姿态。时光终将流失,然而,美的记忆长存。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蒋勋老师《美的沉思》在艺术与历史之间漫步,是心灵的洗涤、是智慧的旅程,传达给我的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大美。美,是一种心中的坚持;人才是美的核心。

看完这本书,我发觉作者并没有具体地说明什么是美,他只给你提供一个线索,一条脉络,一个思路,让你去想、去沉思,美到底是什么?美,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去寻找!

相信《《美的人》读后感8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美的人读后感3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