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观读书笔记有感800到1000字

观读书笔记有感800到1000字

《小银和我》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老师、教授他们都读过一些中外经典名著,在我们阅读完一部文学作品时,心中就会产生很多的想法。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小银和我》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小银和我》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小银是一匹不一般的驴子。它温顺驯良,是作者的朋友。它的主人是一位诗人,有着诗人共同的苦恼——孤独。每天,陪着诗人的是玫瑰色的天空,沉默的井水与一双晶莹剔透的眼睛——小银的眼睛。在小银面前,诗人像一个孩子:给它装扮,疼爱它,跟它说话。

小银常陪着诗人散步,登高,在王冠松下休息。那些漫长的时光,幻化成一篇篇充满童趣的散文诗,这就是《小银和我》。

“小银,我想去的地方,好像永远是王冠松那里。我的目标——城镇、爱情、荣誉——好像就是它在蓝天白云下枝叶婆娑的大团青翠。”

小银,你知道吗?在我家乡的院子里,种着一棵杨梅树。我最想去的地方,好像永远是杨梅树那里。我所有的快乐,伴随着南方夏日的阳光,在树荫里摇曳。我的快乐附在又大又红、又酸又甜的杨梅上,沁凉而爽口。小银,你知道树荫下望梅止渴的快乐吗?哪怕没有果子,也会忍不住笑起来。城镇、爱情、荣誉,离我好远,那就让杨梅融化我们,好吗?

“小银,你看见田野到处都是枯叶吧?到了下个星期天,我们走这条路回家的时候,就会一片也不见了。我不知道它们死在哪里。”

小银,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秋天来了。路上铺满落叶。我是多么喜欢秋天!无风时,地上满是柔软的落叶;起风时,又好似世界本该就是金黄的。谁说秋天萧瑟?小银,落下的黄叶没有死,它们是树木刚刚脱下的夏装。

“你看,小银,那么多玫瑰飘着哩:蓝玫瑰、粉红玫瑰、白玫瑰、没有颜色的玫瑰。简直可以说,天空溶成玫瑰了。”

小银,我忍不住把童年的秘密告诉你。我的天空是一层玻璃,承载着另一个世界的海。万一玻璃碎了呢,小银,我们就坐上另一个世界的船,摆渡去那个世界。我和你,和那艘船,将成为辽阔海面上唯一的存在。你明白我的意思,因为,你的眼底,就有两片壮丽的汪洋大海。

“惊鸿一瞥的金发,披着黑纱……飞驰的火车窗框里一幅虚幻的肖像。也许她在想:‘穿着孝服的男人和银色的驴子是谁呢?’

我们是谁!我们……真的,小银!”

贯彻长夜的声响,稍纵即逝的光……模糊,模糊,闪电……

闪电般快而迅速的火车,小银,我们驶向哪里呢?它好像没有目的地。我们这辆没有目的地的火车,如一道没有影子束缚的光,射出这个世界,这一瞬的时间。

小银,跑,快跑,没有目的地跑,超越风、雨、时间,享受冲刺的快乐与恐惧。仿佛这就是永恒,仿佛是薄雾般的无止尽的雨帘,虚实也不重要。

这是哪一片原野?哪座发着幽幽蓝光的灯塔?那道闪电,已劈向加勒比海日出的天边。

这个夏天,我拥有了一头小毛驴。小银,从今以后,就让我带你走。作者:王悦然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雷雨》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雷雨》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年仅23岁,清华大学的学生曹禺挥笔写下惊世之作——《雷雨》,同时造就了中国话剧史上的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我重读《雷雨》,依旧对他二人颇有感触。他二人便是曹禺最先构思出的角色,周蘩漪和周冲。

周蘩漪。她疯了,不断地有人说她疯了,周朴园,周萍,读者,最后她真的疯了。作为妻子,她背着丈夫偷人;作为继母,她与儿子通奸。她辛辣,她尖锐,她魅惑,她也勇敢。她无视那些所谓的“金科玉律”,冲破道德的枷锁,违背人伦。是谁迫她如此这般?是那死气沉沉的周家老宅?是那蛮横专制的周朴园?是年轻男人的气息与诱人的爱情?或许,她只不过是生错了年代。

曹禺与那位写下“红楼巨作”的曹老先生有些许相似,有一个无望的家。终日弥散着鸦片的烟雾的家;有一个废人般的哥哥的家。史太公不受宫刑之辱,或许就没有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想或许也就是这样一个家造就了一个五四青年,一个戏剧大师,一个叫蘩漪的女人,一部《雷雨》。

社会对女性的性爱压抑,专制男人对女人的统制,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这个年代造成了一个雷雨式的人物的爆发,其中就有一个女人叫周蘩漪,其中就有一个男人叫曹禺。蘩漪的儿子周冲不知为何没有她那动人心神的魔性,他或许是剧中最脱离“雷雨式”的人物。他不像蘩漪,他只是个孩子,有点傻气的孩子。

我曾经也大概地看过人艺的话剧《雷雨》。从那时到现在,我一直都惊叹于曹禺大师对戏剧的掌握。他巧妙地将一个大家庭几十年的恩怨情愁浓缩到一天来表现,浓缩到四幕,两个场景来表现。集中的地点和时间所表现的东西却并不单薄,有畸形的爱,突破束缚的勇气,人情的淡漠,世事的坚信和宿命的痛苦。围绕着八个人物,我看到的是整个社会。同时,我也生动地看到戏剧这种文学题材的特点。这部剧作为一个经典,的确是值得每一个文学爱好者阅读的。

我看到了一个罪恶的社会,一个危机四伏的黑暗的社会。但是这也更多的是对世界的一种感觉,不仅仅存在于某个历史某个时期,这也正是我在这个时代去读的时候,还心存理解而不是同情的原因。他表现的那个家庭,那个社会给我一种无路可逃的感觉。周萍、四凤、周冲,还有蘩漪似乎一直都处于一种想要逃离这一切的状态里,他们想要离开,想要摆脱,想要征服。但是他们的痛苦却始终没有出路,反反复复地挣扎,甚至死成为了唯一的解脱。

那个社会,那样的生活没有给他们自由,所有的希望像渺茫的迷雾般不能真实地抵达。探索真理的路上他们已经不能忍受,我想这也正是一种无奈的美。曹禺在1977年为自己作品集写后记的时候说:“今天看来,必然有很多缺点和谬误”,然后他谈到没有写一个无产阶级人物,没有指出革命的方向都是缺憾。我却不敢苟同,必定有些痛苦会跨越时代,跨越阶级。

《中县干部》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中县干部》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第二章构成的第五节讲到了教育即干部的学历对仕途的影响。作者通过分析简历和访谈的方式,对县领导的受教育水平进行了统计。用数据说话更具有说服力,几个结论的得出印证了生活中常见的观点。

学历是敲门砖、垫脚石。受教育水平是能够比较直观的考察一个人能力的重要方式。虽然这种方式可能会不全面,但对于制度来说,简易可操作性强、相对科学、更重要的是公平。通过学历门槛的设置,能够将能力不足的人筛选在外面。这是选人用人的第一步。相对于县委、政府、人大、政协等部门领导,司法系统学历水平要明显高出许多。这些部门的专业化程度要求更高,所以对第一道门槛的要求要更高一些。

但学历也只是敲门砖、垫脚石而已。进入这个门槛后,实际工作对于学历的看着就没那么重了。这就是与看重学历相悖的“干部学历逆淘汰”现象。学历是本科、研究生的在实际工作及提拔任用方面往往比不上师范或中专的。究其原因,正如郑州大学毕业的航运局长所分析的:学历高的往往理论性更强一些,但基层工作需要的是实践能力;高学历者所受的教育导致其在面对工作时习惯性的进行价值判断,许多工作开展的并不顺利,这就容易让领导认为你能力不行。

这让我想到一个故事,当年孝庄太后为了拉拢索额图,打算登门拜访。到索府门口跟小太监说,咱们是微服出来,低调点,从小门进去就可以了。结果敲了几个小门都被索府家奴轰了出来。孝庄太后幡然醒悟:龙有龙门,鼠有鼠道,大大方方让他索额图开正门出来迎驾。现今,社会受教育水平整体大幅提升,导致就业压力剧增,诸多毕业生为了找到工作不惜自降身价。由此实例可见,从长远看来这并不见得是好事。

当然如果已经进入到这个群体,最主要的就是迅速抹去身上的知识色彩,变得和大家一样,融入进去,适应他们的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阵痛之后脱胎换骨,在新的规则下创造更好的成绩,因为你曾经的高学历证明你的学习能力、超越能力是一直都在的,只是适应新的规则而已。

教育在精英形成中起到了分层的作用。中县领导的毕业学校主要为市属院校,且林校、农校比重较大。这一分析结果和上述结论是一脉相承的。这类院校的教育目标就是为地方培养、输送人才,因此这些毕业生进入地方后就能较好的适应基层的工作,并迅速的干出成绩。而所谓名校培养人才的目的与标准是和地方院校不同的,接受这种教育的毕业生,直接进入基层就不免需要一定的适应期。所以环境的选择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官场,年龄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考察标准,适应期的长短就成为制约人上升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作者:活在梦中

三体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三体》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汪涵在主持一期《我是歌手》的时候有一句台词“仰望星空,那里还有音乐”,看完《三体》我觉得应该是“仰望星空,那里还有外星人”。

星空从来都是人类的终极幻想,无论是控制之欲可以到达的边界,亦或是死亡肉体回归尘土后留下的灵魂。嫦娥奔月,得到升天,火箭,登月,我们一步步走进宇宙,一小步的代价是几百年,而想象的代价不过秒秒间。我来,我见,我征服,是我们探索宇宙的一贯思维模式,事实上虽有波折与危难,我们仍一次次将这六字战报发往地球。脚印踏上月球,火星旅游开始预约,冷冻人体提上日程,欢欣鼓舞中人类恨不得在无限宇宙中大唱征服,歌声嘹亮。还好有《三体》,让我们在自负的畅想中得以谦卑的踹息。我们只是文明的一种,我们引以为傲的辉煌在高阶文明看来可能犹如农耕时代的挣扎,毁灭可能也就几分钟,虽然只是小说,但谁知道呢?

《三体》三部曲中个人觉得第一部故事性最好,多人穿插叙述,连环谜团让人饶有兴趣,那段尘封历史也让人读的莫名亲近。毕竟第一部还只是发生在地球上,并且还在中国,他只是抛出了外星文明的影子。但是总感觉叶文洁作为联络人、外星文明作为幕后boss向联络人伊文斯发送信息、联络人伊文斯被腰斩的情节让我有些出戏,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第二部个人觉得作者的面壁人创意令人叹为观止,黑暗森林法则也让我这个科学盲耳目一新,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天文宇宙物理知识的普及而言我觉得都是最棒的,特别是对主角罗辑的描写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很人性化的,但就是挑选配偶那一部分太言情剧了太梦幻了,我有时候再想那会不会是作者自己对于梦中情人的投射?哈哈哈。

第三部简而言之是宇宙文明之间大撕逼和人类的生死逃亡,虽然这一步场面最为宏大,但感觉仿佛因为到达想象极限所致,作者一直是在往空间的大这个维度推进故事发展,宇宙非常大,而且我们认识的宇宙之外可能还有宇宙,但这样一味扩大反而让故事少了些许耐人寻味。读后感

有人说刘慈欣以一己之力填补了中国科幻小说的空白,我觉得说的真好。作者:Alicia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关于中国的社会结构,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归往何处?

“生于斯,长于斯,终老是吾乡”乃是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似乎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所谓的“熟悉”社会中:生活在为土地所囿,在一个先我而在的生活环境。正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所描述的就是这样因熟悉而得到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而这种因熟悉而得到的信任,并非是契约精神的重视,而是对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样的礼俗社会,是一种没有具体目的,因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称之为“有机的团结”。与之相对应的是法理社会,“机械的团结”,是为了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常说乡下人愚,究其原委,并非是智力不如城里人,而是缺少适应城里社会需要的知识。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乡土社会,空间阻隔小,面对面的群组并不必要求助于文字。

那么除了空间阻隔,还有就是时间阻隔了,比如个人的今昔之隔,社会的世代之隔。

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的阻隔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水,没有刀割得断。但是在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时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

差序格局: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多动用的圈子也不一定是相同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死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此,我们的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范围能收能放,比如,我们如何来定义“家”的大小?与之相对应的团体格局,所谓“西洋社会像捆柴”,团体之间是有界限的。

在差序格局下,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中,每个人都“克己复礼”。而在团体格局下,尤其是宗教观念,每个人在神前平等,神对每个人都公道。

家时一个绵续性的事业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而不是横的。

关于礼治与法治:礼治是”教化“,修身克己,其维持力量不在外部权利而是身内良心。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改革以适应法治的推行,防止法治的好处未得而又破坏了礼治。

权利的分类。横暴权利和同意权利。横暴权利时指社会冲突,上下之别。而同意权利是源于社会分工和社会合作。

教化性权利乃是以稳定的文化传统作为前提。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的嫁衣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来说又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的过程。

长幼之序时教化权利所发生的效力。当文化不稳定时,传统办法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利必然跟着缩小。

“在我们客套中互问年龄并不是偶然的,这礼貌正反映出我们社会里相互对待的态度是长幼之序。”

《《小银和我》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读书笔记有感800到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