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600字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600字

论丰子恺——读《缘缘堂随笔》有感600字。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中外经典名著就很有必要。在我们认真读完一部中外经典名著后,总会在其中品出不一样的思想。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看过几本中外经典名著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论丰子恺——读《缘缘堂随笔》有感600字,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论丰子恺——读《缘缘堂随笔》有感600字:

一名画家,一位作家,一袭画卷,一篇美文。就是这样,丰子恺成就了他的人生。他说:我的心中被四件事所占据: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他抱似一种童趣,纯真的态度去画。却富含人间真情;他抱似平实的态度去写,却饱蕴人生的哲理。

他的童年是幸福、生趣的,因为王囡囡那兄弟式的情怀。他的青年是丰富、多彩的,因为李师、夏师细致,谨肃的教导。他的晚年时苍桑、苦涩的,因为战争流离辗转,苦于奔波四方。

世人称他的作品“达观间不掩深情,戏谑里窥见警策”。也是因为有这么一群人,或许影响着他,给予他生命所需。

他爱写些民事,介绍自己的童年、青年,还有泓一法师、夏丐尊有关的事。他说得很有趣儿,都是一个个小品、滑稽戏。他说得很生动、形象,写李叔同老师上课教学、严肃认真,总在上课之前到达教室。他说得浅显却又令人回味无穷,写歪鲈婆中彩了后,却喜于花费钱财,不做一些为将来打算的事,最终回到店前包豆腐干。

他为师父泓一法师画《护生画集》,百岁时完成百幅,他虽年迈又加上疾病、战乱,他倒下了,又站起来了,坚持与那种难以摒弃的信念,交织成了他的一生写照。

缘缘堂被炸毁,他的内心的那种依靠缘是被震摇了,那是他精神上的家、与归宿。但他还有文学精神支柱,与创作那坚持不懈的精神。

乱世之战,始于仓惶,泯于奔波。护生百幅,莲心永存。子恺者,先尊矣。作者:成凯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


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一)

换一个视角看中国

吴庆

上周看完了亨利·基辛格的著作《论中国》,有一些感想记录在这里。必须说一句:这些感想未必和基辛格及其著作有啥关系。

中国为什么没有"明治维新"?

中日两国在近代史中的最大不同,就是佩里将军带着美国"黑船"到日本才一次,日本就开始变法维新。仅仅几十年后,日本就加入了世界列强之列。

中国受到列强冲击比日本还早几年。虽然受到列强一次又一次凌辱,也有过变法图新的主张,但迟迟没有开始。为什么呢?

我现在提供一个解释。

日本是一个岛国,日本本土历史上几乎没有受到过外来势力的冲击。因此,日本民族缺乏应对外来冲击的经验。

中华民族就不同了。中国周边,蛮族林立,历史上不乏突然崛起的豪强,也不乏周边豪强导致中土本帮政权更迭的案例。

历数中国历史上有七个大的朝代:秦汉唐宋元明清。其中单数的朝代,也就是秦、唐、元、清,是新近来到中原大地的外来民族夺得统治权。双数的朝代,汉、宋、明,是久居本土的民族从原本外来的民族手中夺回统治权。

中原大地的统治权在外来民族和本土民族之间交替,似乎成为一个规律。上一朝代,如果本土民族丢掉了统治权,下一朝代一定夺回统治权。然后呢,下一朝代再丢掉。这是巧合还是某种未知的规律在起作用,我到现在还不了解。

中华民族不只是在四次朝代更迭当中才受到外来民族的冲击。翻翻中国历史,可以说外来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冲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中华民族也积累了丰富的应对外来冲击的经验,甚至经历了多次丢失统治权的考验,也挺了过来。过来人回头看,觉得不过如此。

正因为有如此丰富的应对外来民族冲击的经验,所以当英国人船坚炮利地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处之泰然。中国人没有丢失安全感,反而对洋人的种种雕虫小技心怀不屑。不屑不是装出来的。那时候音译"英吉利"三字,左边都有口字偏旁,意思是"不识王法者,与禽兽无异".于是中国人没有强烈愿望改变自己。所以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这样难!

日本民族正好相反。正是因为日本民族缺少应对外来民族冲击的经验,所以他们在佩里的黑船面前立即自乱阵脚。西洋人不费一枪一弹,日本民族就争先恐后地变法图新,屁颠屁颠地脱亚入欧了。

所以,过去的成功经验可能成为走向未来成功的障碍。

中华民族注定会受西方列强冲击?

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充满了屈辱。而记录这些屈辱的近代史教科书,我们这代人从小学到大学翻来覆去地学,学得我从小到大心情都是不那么爽朗。

历史上中华民族有过强大的时候,也有过落后的时候。中华民族强大的时间远比落后的时间长。可是中华民族的强大,没有赶上全球化的时代。如果赶上了,就不会有那么多屈辱。恰巧在中华民族落后的时候,西方民族开启了全球化的大幕。这仅仅是巧合吗?

现在看来,这不是巧合。其实,中西方交往注定会在中国落后、西方发达的时候开始,中国注定被整合。

为什么呢?

因为中华民族无论衰落还是强大,都不会持续地与外部世界保持交往,包括西方世界。中华民族比其他民族强大的时候,没有愿望和外部世界交往。中华民族比其他民族落后的时候,自己没有能力与外部世界交往,先进的民族会来到门前和我们交往。

一个看似例外的情况出现在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达过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郑和比哥伦布早出生80年,郑和用过的宝船比哥伦布航海用的船大很多倍。不客气地说,中国比欧洲国家早大约一个世纪就可以成为"日不落帝国".

但是,圣上没有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愿望。而圣上想成就的事业,国库又支撑不起。郑和总共出海8趟,之后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其他人,再没有去过了。而哥伦布的航海事业的参与者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

为什么郑和出海不可持续而哥伦布可持续呢?因为郑和出海是皇上的事业,只赔不赚,而且赔很多钱,直到赔得明朝国库无力支撑下一次出海。据说一位颇具正义感的小官,销毁了郑和用过的所有航海图,终止了这项浪费民脂民膏的事业。

支撑哥伦布航海的是商人的冒险,商人从航海当中赚很多钱,政府也可以收更多税,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航海,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支持航海。东印度公司就拿着政府的特许,受到政府和军队的保护。

于是,曾经先进的中华民族等待着外部世界先进起来之后远道而来整合自己。

社会主义阵营为什么崩塌得这么快?

答案之一是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勾心斗角没有诚信可言。

新中国早期的外交明显受到意识形态影响,只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交朋友。朝鲜战争之后,中美之间相互敌视,中国失去了外交空间。中苏交恶之后,外交空间进一步被挤压,被迫开辟第三世界。

新中国的领导人早期对苏联老大哥抱了很高的期望。建国伊始毛主席就出访苏联,而且时间很长。但是苏联对中国从一开始就玩起信息不对称。在斯大林时代,斯大林同意金日成"越过三八线统一朝鲜半岛"的要求,让他找中国同志谈,其实是利用中国对世界的不够了解,让中国承担成本和风险。在赫鲁晓夫时代,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有关斯大林的报告不让中国知道。

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中国领导人也是吃一堑长一智,并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赫鲁晓夫前脚离开中国,中国军队后脚就炮打金门,美国人以为赫鲁晓夫支持中国这么干。这场报复过后,社会主义阵营里已经没有什么诚信可言。名义上处在同一个"阵营",相互之间的提防不减。直到中苏直接兵戎相见,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

中苏关系破裂还有一个视角,就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国际交流建立在"同志加兄弟"的"感情"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在这个基础之上,国家之间如果算计不成,那就直接索求。

金日成来中国,要求中国同志支持他进攻南韩。赫鲁晓夫来中国,要求中国同志让苏联海军使用中国基地、建长波电台。直到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要求中国向即将崩溃的苏联经济紧急输血。这种关系,哪能持久。

是什么让中美两国关系迅速改善?

关于中美建交的历程,中国人大多听说过一个传奇的版本:乒乓外交。那就是一个传奇而已。那么美方的说法呢?据说尼克松抵达中国,在机场见到周恩来的时候说过一句经典老话:"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其实,当年推动中美建交的动力,不是共同的利益,而是共同的敌人。这个敌人(哪怕只是看起来)如此强大,以至于中美迅速地、不顾一切(例如台湾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地走到一起。这个敌人就是苏联。在东北亚,苏联是中国的敌人,它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对中国造成严重的军事威胁。在全球范围内,苏联也是美国的敌人。

与共同的敌人相比,共同的利益能发挥的作用可以说微不足道。想想中美之间关于自由贸易(中国加入WTO)的谈判,很容易达成双赢,但是为了利益的分配久拖不决,耽误了不少时间。直到恐怖分子攻击美国本土,中美两国有了新的共同的敌人,中美自由贸易谈判的僵局才得以打破。虽然基辛格博士的这部著作没有细说中美在新世纪的外交细节,但这段故事刚刚过去,我们记忆犹新。

读《季羡林的八堂人生课》有感


读《季羡林的八堂人生课》有感

石志乐

人生来愚笨,经过后天的学习逐渐变得明智。学习有多种途径,阅读是其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沉寂下我们的内心,学会冷静与思考,看到事情表象下的本质,继而在生活中做出更加明智的决定。

通过阅读《季羡林的八堂人生课》这本书,我对于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与人相处久了都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但是当我们与别人出现矛盾时应该如何表现才是明智的行为?季羡林老先生给了我启发。季老说"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有了季老的二字箴言,在生活中与人发生矛盾的时候就会去想着以诚去打动对方、尽量做到宽容忍让,而最后的结果也往往是圆满的,对于我来说,既避免了困惑,也高效的处理了问题。阅读能让我更明智地对待他人。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是这本书给我的另一个启发。"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原是冰心老人为别人提的座右铭,书中季老引用了这句话,他的解释是:"不足即不够完美的地方,知不足就是要明白学海无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为有不为就是三国时刘备所说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安分守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所以在工作中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给自己设置一个进步极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注重学习,把学习作为我们时常要去做的事情;有为有不为,不做违法的事情,内心坦荡,则心安,心安才能心无旁骛地去发展事业。阅读能让我更加明智地对待工作与学习。

"不完满才是人生"理论让我更加乐观向上。季老的一生是坎坷的,德国留学期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时候他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饥饿考验,以至于后来都失去了饱的感觉。回国以后又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继续挨饿。自然灾害刚刚结束,他又陷入了文革浩劫,被送进牛棚遭受身体与心灵上的践踏。多灾多难的人生没有让他倒下,也没有让他沦为庸人。他接受了自己这个不完美的人生,直面灾难,排除一切外界因素,沉寂下自己的内心,用来写作与学习。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与他对比来说都是幸运的、幸福的,所以无论我们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与困难我们都应该学习季老的精神,乐观面对挫折与困难,同时让自己沉寂下来,不断充实自己。阅读能让我更明智地面对生活。

每个人一生中都应该有一件事情是贯穿始终的,如果让我选择我会选择把阅读作为一生的爱好。因为我始终坚信——生活因阅读而充实,人生因阅读而明智。

读王阳明《拔本塞源论》有感


读王阳明《拔本塞源论》有感

源自于尧、舜、禹的圣学思想是万物一体之仁,主要表现出来的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而三代之后,万物一体之仁的圣学衰败,以仁为信仰的王道中落,以称霸于天下的霸道兴起。

秦焚书之后,圣学彻底中断,霸道昌盛。即使在汉代,儒学家对秦遗留残缺的圣学进行修补,也只是增加了霸道存在的根据。几千年下来,在霸道的传承下,功利私欲习以为性,人与人之间的心被隔断,人与自己的心被隔断,导致追求空名虚利成为人心的主旨。即使推祟圣学之人,也是为了能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知识。虽然都在主张为天下而作,实则还是满足自己功利之心。

因此,当官的人追求晋升(不同于万物一体之仁的圣学时代,于圣学而言,当官只是因为自己具备这个位置的才干,并且,看到别人有更高的才能而感到欣喜,就如同自己也有更高的才干一样),做企业的人追求更多的财富(对于道心而言,做企业追求的是对社会的贡献为本,而非追求财富为本),有权利的人想获取更多的权利,有地位的人想追求更高的地位,不一而足。

私欲增长、膨胀,致使各种诡术横行,相互算计充斥于世。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人与人之间的攀比之风日盛。人心集中于利益追逐而不断破坏:人伦的破坏、道义的破坏、环境的破坏……

即使对于家庭或社会关系的处理,莫不如此。以己主张为中心,隔断于万物一体,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支配欲,无法接纳他人,无法换位思考,陷入无尽的纷争之中,所有一切皆良知被蔽矣!

即使对于营销与管理,也莫非如此。孰不见,每年成百上千亿的营销传播费用投入,都在造概念,包装概念,试图以巧言令色的概念,能吸引消费者选择自己的商品,这种表象看起来高大上,实质的欺骗行为,本质上仍然立足于自我为中心,完全不具有以己之感而感于他人的真诚之心。问问自己:别人比你傻呢?还是比你蠢呢?

幸好良知天自成,从古至今从未改变过。只需致其良知,复原人的本源。就如同堵塞住恶的源头,拔掉树根的恶根,才能使人心出现良知的光明,恢复万物一体之仁的本性,实现人心之间的流畅链接。

这也是王阳明心学的精华所在:

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一切根源于己心;

2、去私欲,存天理,恢复道心,实现自己万物一体之仁的本心;

3、致良知,即在实践行动中实现良知(万物一体之仁之心)光复。

读苏东坡《贾谊论》有感


倘若把人生比作一场游戏,那么人才便是能在这场游戏中取得高分的人,而天才则是这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单从字面上来看,天才比人才多不了什么,无疑就是多一个二。但正是因为这个二字,注定了天才的一生终究不会如人才一般走得坦坦荡荡。

二字,也许在中国古代仅仅是一个数量词,但是宋代理学家朱熹却用英气这个词表达了二所蕴含的意思。在比较颜子和孟子的时候,朱熹认为:颜子浑厚,是所谓的人才;而孟子是天才,表现在于他比颜子多了一点英气,继而便多了一点圭角。圭角即有锋芒的棱角,正是因为这点棱角让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很二。

例如,当年孟子去齐国找工作,可是齐威王不召见他,于是孟子在齐国的宾馆里苦苦等待了三天之后黯然离开。离开的途中,孟子仰天长叹,齐威王为什么不给我一个面试的机会呐他的学生公孙丑看到这样的情景后,关切地问他,老师,你为什么感到不高兴呢?这个时候,孟子开始犯二了,回答道,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不任用我是他的损失!我为什么不高兴?孟子的这句话英气侧漏,原话是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

然而反观颜子,当他失落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在偏僻的巷子里,住着简陋的房子,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别人都为他担忧得不行了,他自己却高兴得不亦乐乎。也许他也在谋划着打算,但是他并没有表现出孟子那份的高傲。

也许人们会去同情颜回,但没人愿意去同情孟子。因为孟子不需要同情啊!料想你去安慰一下他,反而会被他骂得半死,比如公孙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强者不需要安慰,而天才永远是以强者自居的。

而天才之所以为天才,二只是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如果有谁只是二,但是没有才,那么他顶多是一个2B。天才与人才,本质的区别还是在于:天才的才是与生俱来的,而人才的才是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所以朱熹也教导他的学生:你们应该学习颜回而不是学习孟子,孟子的成长轨迹是你们模仿不了的,孟子的知识和才华没人知道他是从哪里获得;而颜子不同,颜子是依靠自己的努力一点一滴积累,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

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是人才成长的战略,而天才往往等不及一步一步地走,他们总是在期待一蹴而就。天才一蹴而就也倒是好了,但更多情况是,一蹴却没救了。因而苏东坡才感叹道,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苏东坡在《贾谊论》开篇指出这句话,意在同情贾谊的同时,也在惊醒后人,不要倚仗才高,误入自负的圈子。有才难得,但是能用好自己的才能更是难得。

如何把一个骨子里就犯二的天才,培养成为一个能在世俗间游刃有余的经世之才呢?请听下回分解。

《论丰子恺——读《缘缘堂随笔》有感6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缘缘堂随笔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