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视之而弗见——道德经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中外经典名著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只要我们认真的看过一本书并投入进去,就一定会在书中感悟到不一样的人生道理。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你也许需要"视之而弗见——道德经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这样的内容,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视之而弗见——道德经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道德经经典名句】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现代汉语解读】

道,看它又看不见它,这叫微。想听它又听不到,称为希。摸它又摸不着,叫夷。三者不可揣摩,所以混在一起。

“一”,其上不清晰不明亮,其下昏暗不清,长长的连绵不绝,不可描述,又好像没有。这就是没有形状的状态,没有实体的样子,这就是非常微妙,又辽远到不可探究的状态。跟着道的后面看不到它的结束,迎着它又看不到它的开始。看今天的道是怎么运行的,应用道的法则于生活中看看结果,就可以推断古代道是怎么运行的,这就是道的规律。

【道德经感悟赏析】

这一章是老子对于天之道的描述,也是老子的宇宙观。微,悄无声息。希,织布,孔大的称希,我们可以理解为稀少的意思。夷,平坦的意思。一,是指世界混沌状态。道生一,道是源头,一是道落实到世界的体现,是世界最初的状态。这里老子讲的是道介于有与无之间,无论视觉、听觉,触觉都触摸不到,但又确实存在。

沕,微妙,望,边际,辽远。这里老子告诉我们,道是无影无形的,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又看不清楚。道是超越时空存在的,我们看不到它的开始,也望不到它的结尾。

道的运行规律我们是可以找到的。道的运行规律亘古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今天道的运行规律推断自古以来道的规律。其方法就是把道的法则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看看结果,就能够明白道的运行规律。这是老子告诉我们道的学习方法。

这一章讲的是天之道。老子总是从天之道中推演出圣人之道,所以道德经的行文结构总是讲一段“天之道”,然后阐述“圣人之道”。老子眼中的道是模糊不清、混沌的,无法描述的,但又确确实实存在的。这是老子的宇宙观,我们发现老子是高明的,又很科学。因为在他的那种年代对于宇宙的了解很少,实际上直到现在,我们对于宇宙的了解仍然很有限,科学说宇宙中百分之九十五都是暗物质、暗能量,而我们对此一无所知,英国科学家认为宇宙中存在平行空间。老子的做法是明确道的存在,也承认描述不清,而不是像宗教那样描绘出自己认为的明确世界。所以,道家并不是宗教。后来的道教与道家有一些关系,但并不密切,而且本质上是不同的。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不尚贤_道德经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赏析


不尚贤_道德经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赏析:

老子认为老百姓的行为与领导者的行为关系密切。所谓美德都是相对的,领导宣称某一种美德,民众争而仿之,可能会忽略了其他的美德。如领导推举某一人为楷模,众人争而仿之,可能忽略了其他更多的好人善事,可能让更多的人走向反面。举例:某学校的老师特别喜欢某一优秀学生,反复表扬这孩子,对于其他孩子的努力视而不见,往往产生不好的结果,一是好孩子的压力大,被同学们疏远、孤立,二是其他同学的努力得不到肯定,为了刷存在感,可能反而去做坏事。

领导的爱好,百姓会争而仿之。领导提倡什么,下属往往就会喜欢什么的东西。为了领导的提倡,下属就可能会放下工作把心思放在领导的喜好上面。“楚王好细腰,宫中饿死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楚王喜欢腰细的女人,于是宫中女人们投楚王所好,不吃饭或者少吃饭,想把自己饿瘦,结果先把自己饿死。有的公司老板喜欢赌博,甚至汇报工作都到澳门去,那么员工就知道老板并没有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大家也都把心思放在钱上,这样的企业可能很快就会倒闭。

唐太宗说,“君无为则民乐,君多欲则人苦。”唐太宗是真正知道无为的含义。无为与多欲相对应的,无为是针对自己的,并不是清虚无为,什么都不做,而是清心寡欲。他的认识比其他君主、学者更到位,更正确。作为领导,周围一群人揣摩你的心思,投你所好。宋徽宗喜欢书画、蹴鞠,于是身边就汇聚了一批蔡京、高俅等一批奸臣、佞臣,没有心思治理国家,有才能的人没有用武之地,国事一塌糊涂,最后被金兵灭国。

心,代表着欲望,腹代表生活必需品。心的欲望是无穷的。要找到欲望与实际需求的平衡点,根据自己的体量确定自己的目标。在健康管理上也很有意义,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来确定要做的事,不要追求自己身体难以承担的事业。企业家前期的成功,很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与身体状况,拼命扩大自己的事业,最后往往是悲剧。

志,意为心的方向,借指欲望。如有些企业家欲望强,企业把目标定得很高,但是自身的强力、质量控制能力有限。有些成功其实是大势所致,

并真正的个人能力,但这种成功很容易让企业家高估自己,心很大,总想着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最后往往以悲剧收场。如前几年中国奶业企业,初期成功后,急速扩大,把目标定得很高,要做世界最大。结果产品质量出现问题,造成了整个行业几乎毁灭性的后果,很多年后,国人对国内的乳业没有恢复信心。乔布斯对于苹果产品,他认为没有必要做市场调查,只要真正把产品做好,用户有好的体验感,自然会选择苹果产品。结果苹果大获成功。匠人精神,就是员工把自己工作做好,欲望不要特别高,想法不能太多。

敢的原意是以卑犯上,表示胆量。这里的不敢并不是用武力强制、压制,而是因为领导者以身作则,让民众心里不敢去做。不是用言语去教育,而是用行为感化,不是言传,而是身教。

这一章常常被人误解为老子的愚民政策,这是不对的。这里,老子提倡的是在生活安定,丰衣足食的情况下让老百姓降低自己的欲望。作者:高风清扬

道德经读书笔记摘抄及读后感赏析


道德经读书笔记摘抄及读后感赏析:

摘抄: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修除玄鉴,能毋有疵乎?爱民栝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现代汉语解读:

我们做到形神合一,而不分离吗?把气聚拢柔合一起,能像婴儿一样吗?修炼心中的明镜,能不能做到没有任何瑕疵?爱惜百姓让老百姓活得好,能不用心去治理国家吗?阴阳变化之间,你还能保持安静吗?让阳光晒遍世界各个角落,能做到毫无痕迹吗?生养万物并保护它成长,生养它而不拥有它,使它生长而不去主宰它,这就是深远的德行。

读后感赏析:

载:承载。营,中医学的概念,是液体类的物质基础,是物质的东西,为周身提供营养。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古人认为,魂是能够离开身体的,离不开肉体的叫魄。中医认为魄藏于肺脏之中。整句话的意思是人体承载的物质与精神这两样东西,能不能合在一起不分离呢?

现在生活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了,但经验更丰富,能力更强,于是欲望也就更高了,实际上你的身体已经承载不起这么高的欲望,这样造成形神分离。后世人们把这句话用于修练,如练气功,形神合一。做什么事,心里不要想着其他。譬如,吃饭就吃饭,不要聊天。走路就想着走路,不要思考其他东西。

抟,聚合,把东西揉弄成球形。婴儿是生命的初生状态,也是最佳状态,内心纯净。很多人也把这句话当作养生的法则,也是很有道理的。保持一颗童心,这人就会长寿。保持童心让人年轻。

“修除玄鉴”一词与佛教的教义异工同曲。佛教禅宗的神秀曾有谒:“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神秀大师是从外在的境界去慢慢进入内心世界,他是以外在来保护内心。六祖慧能大师的谒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则是直接进入内心世界的境界,直入“一切唯心造”的佛法深理。所以前者是适合钝根人所入手的,而后者是适合利根人所入手的。

爱民栝国,有版本“爱民治国”。栝,为活字通假。爱护百姓,为百姓好,不与民争利,这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领导者制定规划,不需要用太多的心机。用心治国与用心机治国完全是不同概念,老子强调要用心治国而不用心机去治国。

天门,《山海经》:日月出入之处。又,二月份为天门。庄子: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后世讲修练之道,解释成“心门”,即生命之门。这些都是看了古代经典后悟出来的。庄子的解释是比较符合老子原意的,就是阴阳变化出入之间。雌,表示安静等待。自然界雌雄动物交配,总是雄性动物主动,雌性动物被动,因此雄性代表主动、进取、躁动、高调,雌性代表被动、安静、冷静、等待、低调。“天门启阖,能为雌乎?”可解释为:阴阳变化出入之间,呈现出来的各种机遇,你能保持安静,不主动索取吗?

明,阳光。知,知晓。“明白四达”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给人恩惠,不要抱有太多的企图心,不留痕迹。教育也是如此,不要太多的目的性,或者急功近利,机缘到了,自然会感悟。许多人做了一些好事,待别人好,总是希望别人马上知道,当着受益人的面说出来,特别强调自己的功劳。这样做,会给受益人很大压力,即使你付出了,受益人心里还是很不爽的。

真正的好事、善事,应该悄悄做,不留痕迹,尽可能不让受益人知道。如果有这种境界,做公司的领导就了不得了。当老板如果意识到,你当老板,是因为上天选中了你,给你的使命就是用你的聪明才智搭建平台,养活众生。这样的话,自信心就不会膨胀。这样的境界与天之道就接近了,事业就可能做得更大。

自私是人的动物性,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生下来后都具有所有的动物性。后来人类用了五万年的时间进化出区别于动物的人性,就是懂得关爱、公平、忠诚。这些的优秀的人类基因储藏在人的大脑皮层中,代代相传。但是人类在遗传优秀的人类基因的同时,其动物性也同样遗传,所以圣人没有天生的,有的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他控制自己欲望,克服人的动物性的结果。作者:高风清扬

知者弗言——道德经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知者弗言——道德经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原文】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现代汉语解读】

真正明白的人不多说话,夸夸其谈的人不一定是真正明白的人。悟道之人必定会堵上欲望的孔窍,关上欲望的心门,收敛其光芒,混同于尘土之间。挫光锐气,解除纷扰,就是深远大同的境界。达到大同境界的人,你不能够太亲近他,也不能够太疏远他;不能够用利益诱惑他,也不能够危害他;不能够使他高贵,也无法使他低贱。所以他是世间最尊贵的人。

【延伸解读】

“知者弗言”是真正知道的、明白的人,人家不多说话,多说话、总是到处说的,他可能什么都不知道。这句话可以作为一种人生的阅历来看,当你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什么都没见识过的时候,您就喜欢不断地讲,以显示自己知道得多,但是您真的什么都阅历过、经历过了,觉得不过如此,这些没什么好讲的,这时候您可能就开始慢慢变得沉默了。辛弃疾写过这样的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就是这样的人生经历。

其实,老子给我们讲的也不是人生阅历,他讲的是“道”。明白“道”的人,他就不说话了,而那些每天在说的他却真正不知道“道”,所以“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对于这种形名,我们没有必要那么叫真,真明白以后,你也就不用多说了,因为没法确实确立一个真正的形名。明白“道”了,知“道”的人,人家就去低头做事,把事情本身做好,利益众生,为大家不断地去做,而且要努力地去做,但是对做事所带来的形名,带来的外表的体现、表现,我们却尽量不去过多地言语修饰、过多地提及它,这是一种“上善若水”的境界。

“塞”是堵上,“兑”当孔窍讲,讲的是把那个欲望的孔窍给堵上。“闭其门”的“门”指的是心门,古人认为这里也是念头出入的途径,所以我们把它给闭上。“塞其兑,闭其门”在讲一个领导者,你要把自己的欲望之门给闭上,这样才能做好领导。“和”是调和的意思,也就是说你所发出的光,你要把它调和到舒适的地步,不要使它特别耀眼、特别光亮,你要把光的形迹尽量淡化。“同其尘”,也就是说把自己变得微小一点,不要觉得自己了不得,要混同于尘土。

“挫其锐”就是挫光它的锐气,把它的锐气收敛起来。“解其纷”是解除那些纷扰、纷争的状态,然后就进入了一种叫“玄同”的状态。读书笔记那么什么是“玄同”?玄,深远的;同,大同的境界。当我们看清了世界的本质,我和你没有本质区别,我和这个世界没有本质区别,我与这个世界也是一体的。这就是“玄同”。

真正的修行不在行迹,而是在心里。放下争夺之心,整个团队齐头并进,这才是和谐的模式。

圣人悟道之后,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以后,德行深厚,他跟周围人特别融洽。因为不考虑自己的私利,所以他不会拉帮结派,不会对某些人特别亲密、亲近,也不会疏远某些人,而大家又离不开他,也没法诱惑他,更没法去伤害他。悟道了之后,但行善事,莫问吉凶,心中坦然,所以别人也不能用亲疏、利害和贵贱来区分您、去影响您,因为您不在意自己的这些利益了,那么这些条件就影响不了您了,所以您进入了一种混沌、坦然的状态。

所谓的贵贱都是相对出现的,并且会互相转化,曾经的“贵”很可能转眼变成“贱”,曾经的“贱”又可能变成现在的“贵”。这都是不断转化的。贵贱其实都是一种幻象、都是浮云、都是结果、外表的光环而已,所以不要太在意它,和亲疏、利害一样,我们如果在意它了,我们会陷入无尽的烦恼中。譬如有的人原来身在高位,属于贵,后来退休了,一介平民,无权无势,心里落差太大,结果导致出现了差异,情绪郁闷,肝气不疏,诱发糖尿病。因此,贵贱都是浮云,不要太在意,以免陷入烦恼。作者:高风清扬

道法自然——《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道法自然——《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现代汉语解读】

有一个东西在混沌中生成,在天地之前就形成。空寂啊,安静啊,深远啊,一直独立存在着从未改变过,可以称它为天地之母。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就称之为“道”,我勉强地形容它“大”。大也就是“逝”,向四面八方延伸发展;逝就是“远”,扩展到无边无际的地方;远就是“返”,道就在身边。这个世界中,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域中有四个大,王居其中之一。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的法则一直是这样的,没有改变。

【延伸解读】

这是老子的世界观,这在当时肯定是一个惊世骇俗的说法。老子所处的时代,人们普遍信鬼神,认为这个世界是鬼神造的。而老子认为,这世界并不是鬼神造的,有一个力量称为道,在世界形成之前就已经形成。其实,现在所有的宗教都在讲这个力量,各个宗教有自己不同的形象化表达。许多有成就的人,都相信这个道的存在,特别是老年之后。我们对有些事情要保持敬畏,人要有敬畏之心。有敬畏心,这个民族才有希望。

“寂呵,寥啊”一句,说道是清虚寂静,广阔无边,看不见摸不着,超越一切万物之外,悄然自立,不动声色,不因世界的变化而变化。大,指范围大,无处不在。

大曰逝,也有作“大曰源”,两字的篆书非常相近,可能写错了。源,即为源头,逝,向四面八方扩展,等于说宇宙是无限扩张的。远,无边无际,没有不及的地方。返,即返回,可以理解为返回原点,道就每个人自身上,须臾不离,若能返求诸己,回头自省,见道才有希望。最远的就是最近的,最后的就是最初的。

王,沟通天地人三者为王,就是人的领导者。这里老子强调领导的重要性。人类成长的历史中,王起的作用非常大,决定整个族群人的命运。如果领导者出问题了,平庸者、心偏的、贪婪的当上王或者皇帝,老百姓就遭殃了。

人法地,我们与大地息息相关,大地滋养人类。老子讲人法地,是认为大地承载万物,滋养众生,自己默默无言,像一个母亲对于自己的孩子。人要学习大地的德性,称为人法地。因此,有道的领导者就应该有大地的品德。另一方面,人要顺应大地的节奏,正确认识大地的运行规律,如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等等。

天,指与大地对应的上方空间。老子认为天与地对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是一种排比的修辞方法,老子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人法天、地和道。“道法自然”中的“自然”,并非大自然,而是“自己,然也”的意思,古代没有“自然”这个词语。我们要向着天地道学习,拓宽我们的心胸,那么做事像天地道一样,人生的格局就不同了。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视之而弗见——道德经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