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梁家河读后感1000字

梁家河读后感1000字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纪实文学《梁家河》读后感2000字。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就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中外经典书籍。由于人们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每个人看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那么,现在你是否对写读后感而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纪实文学《梁家河》读后感2000字,带给大家。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纪实文学《梁家河》读后感2000字:

一年春深处,读书好时节。前不久,交警支队党委为三大队党支部28名党员每人购买了一本《梁家河》。作为一名政工民警,我第一时间将领回的书发放到单位每一位党员民警手中。“又是一本学习资料,等有时间了再看吧”心想道。将书发完后,我随手拿起一本翻看,没想到竟一口气将它看完了!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印在封面上的这句话,是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时对年轻人和孩子们说的话。封面的照片上,习近平总书记笑意盈盈的和他年轻时的小伙伴走在梁家河村子的道路上。走在习近平总书记身边的小伙伴们都已年过半百,写满沧桑的脸上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和欣喜。“立春后的阳光暖融融的洒在人们的身上,远处的山上,冰雪正在消融。”温暖的笔触,简朴平实,却情节生动,引人入胜。

梁家河,一个地处陕北腹地的小山村。我在路遥《平凡的世界中》读到过陕北,也亲身到过陕北,多年前就见识过陕北的风情,山山峁茆,滚滚黄尘,几分壮美几分苍凉,更不用说40年前的这里是怎样一幅景象。青年时期的总书记在这里度过了七年的知青岁月,七年,几乎是一个人青春时光的全部。对一个充满青春激情的灵魂来说,身处当时的政治氛围和艰苦贫瘠的生存环境,面对理想和现实的激烈碰撞,该有多么绝望和孤独。

然而优秀的人很难被埋没,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总书记充满了强大的力量,不但不怕吃苦,不忘修身,还能够做到攻坚克难,一心为民。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而青春正是用来奋斗的。青春如朝日,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年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读完此书,我的思绪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如何能让青春的枝头在逆境中绽放梦想之花,我由衷的渴望能够汲取到这种强大的力量。

为民造福的初心

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描写了40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到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和对相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如今他已位高权重,回来时却像一个想家的孩子,一声声呼唤乡亲们的小名,亲切自然拉家常,村里的一山一水,一人一事都让他念念不忘。在回答:“有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延安人”的提问时,习近平总书记脱口而出:“我确实把自己当做一个延安人,因为这是我人生中的一个启程点……我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很多基本的特点,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他教了我做什么”。饮水思源,拳拳赤子,不论走的多高多远,心中装着百姓,才能不忘根,不忘本。

追求真理的精神

第二部分以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为题。初到梁家河,艰苦简陋的环境,穷困饥饿和繁重的农活都没有将这位年轻人打败,在磨砺中他虚怀若谷,不忘修身,刻苦学习,脱胎换骨。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范围非常广,从文史哲学到外国名著,甚至美术作品和当地县城文学期刊都是他阅读的涉猎范围。任何时候精神的力量都是不可估量的,难以想象没有书籍,身处逆境的年轻人怎样才能够坚持自我。他追求真理的精神在实践中也一样,书中写到,在带领村民发展生产,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时,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脚踏实地做实事,亲身调研取真经。正是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让习近平总书记在实干中树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我认为这一部分对我们当代年轻人的启迪非常大,从读书到实践,有了知识和真理的充实,才能够更有底气的干事创业。追求真理,就要一往无前,永不松懈。

干事创业的方法

第三部分“一声声喊我小名”,讲述了当年与习近平交往中的小伙伴获得了哪些人生大学问,从而提高了他们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做行动上的巨人”,“一碗水端平”,“人来到世上,就是要为人类做好事”,“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领导干部身上要留住泥土味”。这些曾经受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影响的人们,在他们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读书笔记为当地人民群众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有着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宽广的天地,青年民警,尤其是扎根基层的民警,如何在平凡和琐碎中书写人生的精彩,为人民群众和国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书中给了我们答案——“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

复兴民族的梦想

第四部分以我们走在阳光路上收尾。走进新时代,要有新面貌,40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梁家河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整洁的农家小院,灰瓦盖顶的平房,新修的柏油马路,发展了特色种植和养殖,成立了现代化的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农民们变身上班族,在自己的家门口创业就业。同时,村上实施生态环境治理,营造美丽宜居环境,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习近平总书记讲到,这里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梁家河,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曾经是筑梦的地方,如今是梦想成真的地方。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年初,我在大队党支部的组织下观看了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片中各种大国重器的研发应用,一个个超级工程的诞生,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无不让我们青年一代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后,我们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更进一步......

青春因梦想而激昂,因拼搏而精彩,因奉献而厚重,“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我是一名基层交通民警,以人民为中心,尽心做好本职工作,维护好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辖区道路交通秩序平安畅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为国家发展,为民族复兴添砖加瓦,是我所能做并且一定要做好的事情,这样才能不负青春。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春不息,奋斗不止。作者:铜川市公安局政治部宣传处杜程程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梁家河感受1000字


纪实文学《梁家河》,生动地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插队时的工作生活,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艰苦生活及成长历程,真实记录了几十年来梁家河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是印在《梁家河》封面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时对年轻人和孩子们说的话。

学习和弘扬梁家河精神,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崇高精神。当前,加强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需要一大批忠于党的事业、有政治担当、履职尽责的基层党员干部。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践行者,肩负时代赋予我们新的历史使命和重任。我们要将《梁家河》精神与工作实际结合,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不断转化为我们化工物流企业治理优势、科学管理优势和竞争优势,才能推动化工物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才能履行好自我的岗位职责和使命。

习近平同志博览群书,酷爱学习,从小就是个书痴。在梁家河被打入谷底的艰苦岁月中,物质绝对匮乏,前途一片暗淡,但少年习近平却表现出穷则益坚,不坠青云志的理想,为自己立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座右铭,既彰显他求知若渴的一面,又显现了永不言弃的高远格局。总书记当年下乡,仅从北京带了两个箱子,而箱子里面装的全是书。平日里他行坐眠食,手不释卷,连放羊时都不忘看书,书读完了,实在找不到书,就读新华字典。从《资本论》到《国家与革命》,从托克维尔到马克思,无不涉猎。艰苦的插队岁月让多少知青河清难俟、蹉跎自误,而习近平却未曾浪掷青春、虚度懈怠,而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日精日进,为将来的宏图大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政治素养。习近平在前往梁家河时,随身携带着两大箱书籍。可以说,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是各级党组织提升创造力、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的坚实基础,也是干部职工提高工作能力的客观需要。我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汲取营养,坚定信念,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要以身作则,先学一步、学深一步,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善于运用理论学习的成果解决工作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在学习中寻找解决突出问题的有效举措和破除发展障碍的创新之道。

另一方面要强化责任担当,扎实干事创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敢于担当,就是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要从《梁家河》中汲取舍我其谁的担当力量,要把高标准履职尽责作为基本要求,认清责任、主动作为,多一份责任、多一份辛劳、多一份担当,面对深层次矛盾问题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面对急难险重任务要豁得出来、顶得上去;面对各种歪风邪气要敢于较真、敢抓敢管,尽心尽力地做好各项工作。

群纳百汇,盼成其远——《梁家河》读后感2000字


群纳百汇,盼成其远——《梁家河》读后感2000字:

我是在参加第14届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期间读完陕西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梁家河》一书的,很有收获,深受教育。作为出版人,祝贺陕西人民出版社精心编辑了这部精品。作为读书人,以为该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梁家河》是一部真实性很强的书。《梁家河》属于纪实文学,也就是非虚构文学,体裁决定该书“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确该书不为伟人讳,是一部尊重历史、尊重人成长规律的信史,《梁家河》第二部分,从习近平“逃离”北京插队梁家河到迷茫委屈返回北京又复回梁家河干出一番事业,可见伟人成长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山穷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可谓艰难困苦玉汝而成。书中也如实写了习近平的转变过程,那就是反思团结问题,习近平说:“我父亲经常给我们讲团结的道理,要求我们从小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用他的话讲,就是做每件事不要只考虑自己愿意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意不愿意,因为你生活在人群中,什么事情都以自己为主,就是不行的。”带着这样的团结观,习近平将自己融入群众、融入乡村。正是这个“团结观”,使他逐步形成了扎根人民、团结群众的观念。“能团结人”成为他鲜明的领导风格之一。正如古语所言:海纳百川,汇成其大;山纳百尘,故积其高;人纳百谏,方树其渊;群纳百汇,盼成其远!或如习近平所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仿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其次,《梁家河》是一部故事性很强的书。书中通过大量故事和事实说明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民年轻时就建立起深厚感情,他树高千尺不忘根,不忘初心有始终。他忘不了纯朴厚道的村民送过他一碗白米饭,这是他七年知青生活中仅有的一次,原来和习近平很要好的村民李印堂在铜川当工人,回家时带了一点大米,让母亲蒸了给习近平尝尝。书中写道:“印堂妈细细淘了米,蒸了一碗白米饭,让印堂趁热给习近平端过去。过了几天,已调至关庄公社工作的王宪平回到梁家河,习近平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他:‘黑子,我前几天吃上白米饭了!’‘嘿,你咋吃上这好东西了?’‘印堂家给我送来一碗,可把我吃香了!’习近平说着,还好像刚吃过一般。”他对王宪平说:“我饿了,乡亲们给我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七年插队生活期间尤其是当选为村支部书记后,习近平带领村民修淤地坝,建沼气池,办扫盲班、代销店、铁业社、缝纫社、磨坊、菜园,打甜水井,使村民逐步过上好日子。他对智障残疾人关爱有加,体现了革命的人道主义。比如,书中写到梁家河有个智障青年叫灵娃,灵娃其实不灵,由于智力缺陷,说话不知深浅,做事冒冒失失,常被人欺负,就是这个灵娃数次把习近平刚要抽的烟抢走揉碎,面对灵娃的无理取闹,习近平却未恼怒过,乡亲们都赞扬他“近平这后生仁义”。令人感动的是,1993年,习近平回梁家河探望乡亲时专门问起灵娃,得知灵娃的父母去世,灵娃进了养老院,他拿出500元让武晖转交给灵娃,如此以德报怨的慈悲胸怀和伟人胸襟感人肺腑。“在习近平眼里,没有高高低低,没有看得起谁,看不起谁。他待人讲话,总是面带笑容,总是很客气。这是很不容易的!”在梁家河一队插队的北京知青王翠玉如此说。其实,我们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不要忘本,不要忘记人民,不要忘记养育自己的土地。正如诗人艾青诗中所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习近平不仅深深地爱着这块土地,而且深深地爱着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即使他是个智障残疾人。人生而平等,对智障残疾人尤其要关心爱护和帮助,总书记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复次,《梁家河》是一部语言生动性很强的书。常言道:入乡随俗。习近平书中写到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携夫人彭丽媛到梁家河探望乡亲们时说陕北话,刘金莲插话说:“近平当年可受扎了。”彭丽媛没听懂,习近平解释说:“‘受扎了’就是受罪了”。在木军塬,大家又说到“受苦”。习近平问彭丽媛:“‘受苦’你解(haiha)下解不下?”彭丽媛问:“害怕什么吗?”习近平给她解释:“不是害怕什么哩,是懂不懂的意思。这里的乡亲把劳动叫‘受苦’,把农民叫‘受苦人’。说上山劳动,就是受苦去了;说一个人好苦,就是说他劳动好。”彭丽媛反问:“你的苦怎样?”习近平如实回答:“刚开始不行,后来‘一满帮间’了。”“‘帮间’又是什么意思?”彭丽媛又不懂了。帮间是陕北和渭北的方言,意思是差不多、可以。还有,习近平时隔四十多年还能一一喊出当年小伙伴们的小名“铁锁”、“黑子”、“随娃”,说明他对当年的“小伙伴”们的深厚感情,正所谓“苟富贵,勿相忘”,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正因为《梁家河》有以上特点,加之思想精深,编校(修改45次)精湛,印制精良,该书出版不到半个月,已发行120万册,目前还在热销中。《梁家河》一书的问世填补了领袖题材出版的空白,开拓了纪实文学的创作空间,具有重要的出版意义和文学价值,值得点赞!作者:王新民

吃苦精神_《梁家河》读后感800字


吃苦精神_《梁家河》读后感800字:

对北京知青而言,繁华的首都和这里的环境一比较,心里的落差可想而知。习近平总书记却选择了在逆境中锤炼自己,他克服了心理上的压力和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在中国西部的黄土高原上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

放下包袱,适应新环境。“当你无法改变环境时,只能通过改变自己,不断地适应环境,用一颗乐观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一切,就会有意外的收获。”习近平总书记用七年的知青生活充分地诠释了这句话,也使得在陕北的这段经历成为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在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四大关后,他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处事沉稳的支部书记。

热爱知识,读书有“瘾”。初到梁家河时,习近平总书记拎了两个大箱子,里面装满了书。插队期间,他阅读了大量书籍,涉及正直、经济、哲学、文学等。他丝毫不放过一点空闲的时间。即使是夜晚,也要就着昏暗的煤油灯看到深夜才睡。

勇于担当,为民办实事。习近平总书记任村支书后,第一件事就是办沼气。他专门到四川绵阳考察学习建设沼气池的技术。面对思想封闭、观念保守的村民,他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读后感

我们从习近平总书记身上学到的还远远不止这些。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发扬习近平总书记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努力奋斗。作者:周丽

《梁家河》心得体会1000字


《梁家河》心得体会1000字:

关于梁家河、知青这些东西一直是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去思考的。一是因为陌生,80后出生的人,成长的时间确实已经过了那个特殊时期,没有亲身的经历过。另一方面对于那个年代的东西一直是带有一种敬畏的感觉。敬畏它的激情澎湃,敬畏它的理想与无私。特殊的岁月有它的局限性,却也铸就了共产党人复杂环境中的不忘初心,永往直前,奋斗不息的舍我情怀。

知道梁家河确实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因为他在那里插队,知青七年的生活。有幸于2017年十九大期间去梁家河实地参观学习,看过了知青井,知青窑洞,感触颇多。最近一段时间利用空闲时间翻阅《梁家河》这本书,又有了新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的成长经历和感悟,从迷惘到成熟的历练,为我们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指明了方向。他告诉我们,年轻时候应该经受点磨难,年轻时候应该经受这些考验。青年人应该有自己的个人理想,也应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既要有“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登高望远,也要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脚踏实地,既要有脚踩黄土地的赤城,也要有仰望满天星的高远。

读罢此书,更深层次的被书中各个事迹、情节所感染,感染那种求真务实、格物致知的情怀感染,就像涓涓小溪滋润心田。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思考”。而现今网络发展迅速,各种网络化东西层出不穷,涌入各行各业的工作和学习中,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这也使得我们缺乏思考,缺乏思索,影响我们正常的工作学习。这些“快餐”文化,缺少本质,只有表面。所以我认为《梁家河》精神正是当代青年人需要的一份精神寄托。我们不能因享受现在美好物质生活而忘记曾经多少人的努力奋斗才有的今天。

我们在工作生活中,经常压力太大,琐事太多,难免遇到挫折、委屈,也有身累心累、坚持不住、心灰意冷的时候,但是读了《梁家河》这本书后,让我从中汲取了苦而弥坚、克难奋进的精神力量。今天的工作环境条件,远远好于过去梁家河的那个条件。作为一名建筑结构工程师,承担着关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工作,更应有强烈的工作使命感,坚持理想信念,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的实事好事。

与其说梁家河是一个普通的村庄,不如说它是曾经的成百上千知青村庄的缩影。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发展的坎坷历程,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发展壮大,奔向小康生活的光辉故事。我们青年人当以《梁家河》作为自己成长成才的“厚土”,在艰难困苦中,树立远大信念,在和平富裕的时代,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作者:张铭兴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纪实文学《梁家河》读后感2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梁家河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