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红楼梦读后感读书笔记

红楼梦读后感读书笔记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书笔记2500字。

俗话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老师、教授他们都读过一些中外经典名著,在我们认真读完一部中外经典名著后,总会在其中品出不一样的思想。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看过几本中外经典名著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十年一觉电影梦》读书笔记2500字,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年一觉电影梦》读书笔记2500字:

很喜欢李安,喜欢他的坚韧;喜欢他游走于中西之间;很喜欢他外表儒雅,内心狂野。他的传记《十年一觉电影梦》出来了,展现了他从出生以来的心路历程。我拉拉杂杂花了很多时间读玩了这本书。现在要写一篇读后感记述我现在的心情。

李安出生于1954年,他是在台湾的外省人,他的父亲在他的生命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他的父亲始终希望他成为一个做学问的人,而在中国传统中,从事影视和戏剧的人往往会被称为戏子,别人往往不是很尊重。在李安的电影中,有很多很具体的投射,这其中就包括《喜宴》和《推手》。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父亲给予儿子的期待,中国的父亲给予儿子巨大的压力。这成为后来李安一生为人处世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李安说自己喜欢的女性是什么样的,他说自己喜欢的女性是个性独立,果敢聪慧,后来他选择的女朋友林嘉蕙也的确是如此的。李安从小是令父亲失望的,他总带着要证明自己的心情,在所有功课中,他就是对拍电影比较感兴趣,后来,他上了艺术专科,可以相见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人来说,对他的父亲来说,这简直是奇耻大辱。后来李安还去美国完成了戏剧学的硕士学位,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本是西方的,李安经常阐述这样的一种观点,在美国的进修无疑是对李安来说非常重要的,他开始从西方文化当中吸取营养。

可是毕业后,李安却陷入了失业的境地,他在家六年,这其中他甚至也想出去做其他的什么一些事情,可是他的妻子给予了他很大的支持,去学电脑或者做技术又不缺你一个人。所以林嘉蕙在这段时间一直是挣钱养家的这么一个角色,李安说如果他是日本人早就该自杀了。六年中,李安在家洗衣做饭,纯碎成了一名家庭煮夫。只是,我们看到他的意志和信念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使得自己最后沉沦,在此之间他也写过剧本,尽管不是很受欢迎,他坚持自己会有属于自己的机会。因为他做其他事情都不是很灵光,我常常想,一个人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往往觉得自己的时间是用不我完的,而到他进入中年之后,可能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隐忍和坚韧是李安的性格。

游走于中西之间是李安的另外一个特点,这在他的电影《卧虎藏龙》中有很清晰的体现,《卧虎藏龙》这个电影拍的有中国的东西,也有西方的东西。这里面当然有中国人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在里面,而中国武术可以说是中国人性格当中比较明显的表征了。读书笔记“中国武术讲究内外兼修”,除了外在的“手眼身法步”,内在的劲道修炼方是底气。外形内神,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事实上很多现在的影视剧作品中所反应出的中国功夫往往体现了武术躁急的一方面,而实际的中国武术强调的还是劲道和精神。而习功练武就是在教人如何放松以及学得心法。有几分自在,着几分胜算。“中国人从养生、处世、治国、书法、文章、剑法、拳式,甚而做菜,不论文道、武道,殊途同归,一理相通。使劲时讲求的必是协调放松(刚柔相济),藏锋(暗藏玄机),互为表里(相互印证)。”我总觉得这一段是对中国人精神的最好的展示。拍片的主角当然是人,这部电影中周润发把中国式大侠的丰富演绎得非常精彩,演电影中最难演的是演员的眼神,你的眼神是什么样的,这是没法伪装的,周润发的演绎真正的达到而来动静起落,进退虚实。而这时的章子怡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人,身上缺乏沉稳的气质,这是李安花了不少功夫需要调教的。但这其中恰恰体现了李安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拍古典中国的部分,这部电影在中国大陆的票房并不好,同时这部电影在香港的反响也不好。但是这部电影在美国的反映却很不错,李安在技巧上在叙述结构上运用了一些欧化的技巧,这些是在中国传统中所没有的。这恰恰说明了他游走于中西之间的能力。

如果说《卧虎藏龙》是一部典型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影,那么李安的电影《理智与情感》则是一部完全的西方影片。一个东方人如何把握简奥斯丁的名著这些都是要思考的问题,而第一次李安接触了西方的大明星如艾玛·汤普森,李安要在一流的编剧,一流的演员,一流水准的人在一起寻找自己的权威。至于艾玛的犀利,李安到是从与她的接触中体会到了很多。“她是很典型的英国人,很世故,又很完美,包括她的不完美、叛逆、不拘、调皮、率真、骂人都是完美得无懈可击。上至英国王储,下至打杂小工,她也无不应付得得体周全。人品、学识、见解,好到你无话可说。我碰到其他人,演员就是演员,从无一人给过我这么大的压力,好累啊!”我看过艾玛的影片就是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田一雄的《长日留痕》,艾玛这个人的确有这样的本领。李安难得在自己的回忆中写到艾玛讲的往往比自己很有道理,起初他实际上并不是很适应这样一种情况。

中西文化当中的不同开始出现,“在民主社会,这种尊重,你还得自己去赚,不能说你是老爸你就最大,儿子对你的尊敬,还是要去挣来的”。什么是理智,什么是情感,简奥斯丁的著作能反应出英国人的民族性格中也有压抑的成分,理智与情感还是有不同的价值。李安的电影都是这样,背后所见的是人的细腻的情感。拍完这部电影之后,李安开始有了自己的感觉就是我已经有了自己的职业了。这是一个比较好的体验。因为一个人开始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外表儒雅,内心狂野是李安的另外一个特征,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谈到李安的外表儒雅,内心狂野。李安所受教育无疑是压抑的,但是他自己说他对于心如止水,这些是比较讨厌的,他还是说自己内心里面还是有很多有激情的东西。我们看到他一步一个脚印,从最初熟悉的《推手》《喜宴》这些都是他最熟悉的生活的投射,到后来挑战纯西方语境下的电影《理智与情感》,到后来的《绿巨人浩克》,李安开始拍纯西方的电影,再到后来用西方的方法拍中国的电影《卧虎藏龙》,再到后来拍西方的争议题材电影《断背山》,拍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到《比利林恩的中场故事》,我们发现李安不沉溺于自己过去的比较成熟的影片,而是开始了新的挑战,迎接新的挑战对于每个人来说又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当你适应了以往的成功模式。所以这背后,我觉得李安的内心是狂野的。他的心中有属于自己的电影梦。而我所喜欢的正是他在这种梦的驱使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尽管他认为锐气是伤人的东西,这是他中国式的教养给他带来的东西,但是藏锋才是更加真实的李安。最后录李安的一首诗歌作为这篇读后感的结尾。作者:费戈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


许久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了,果然名不虚传!然而,当我把书看完之后,却有一种什么都没记住的感觉,又好像是懂了不少,真不知该如何形容。

诚如《21实际经济报道》发行人沈灏所言:以往,但凡称得上史的书籍,往往给人枯燥生硬之感,但吴晓波的这本《激荡三十年》讲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商业历史,却用冷峻的灵性之笔,描绘了一个充满刀光剑影的真实江湖,读来令人有种莫名的感慨。不得不说,这是我读过的最棒的历史书。我有时候晚上临睡前开始看,不料越看越兴奋,常常因此睡不着觉。真不愧激荡二字!

我也想过为何此书具有如此吸引力,或许是因为作者将一个个风云人物还原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吧。步鑫生、管金生、李经纬、柳传志、李彦宏、马云、牛根生、任正非、史玉柱、王石、杨元庆、张瑞敏这些人物的名字一一闪过我的脑海,悲喜浮沉,我用未来式的眼光去评判他们过去的是非对错,怎能不令人顿生唏嘘之感!

政治的改革、国际的局势、商业的起伏、人物的生死,都深深震撼着我。往年高中念书的时候,看到国企改革、民营等等字眼,又怎知其背后纠结着千千万万人的命运?国家每次的宏观调控又成就了多少人物?毁灭了多少人物?资本的运作,技术的革新,竞争的加剧,在这一历史长卷上你都可以看到企业家们是如何在历史的浪潮中奋勇向前的。

我拙劣的文笔实不足以概括此著作之万一。

在阅读此书之时,有一次我终于感受到什么叫学科纵向的联系:同一天之内我三次看到庞兹骗局这个词汇,每次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一次在本书,一次在微信,一次在CCTV纪录片《华尔街》。那真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宛如他乡遇故知之欣喜。

若要我选一句名言作结的话,那必定是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开篇: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读书十年_《时间之城》读后感


读书十年_《时间之城》读后感

第一次看《时间之城》是十年前。

带着审视的态度看了看开头,被作者在简介中展露出来的设定一角吸引住了_“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时间便是由那里制造”,直觉告诉我这会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段有意思的阅读体验。

往正文看,看到了作者流畅的、倾泻而出的文字。

我是个对讲故事的文字水准有弹性要求的人_既然是这样能吸引人的设定,一定要有能与之匹配的文字风格才称得上好看,不然就会觉得不协调、别扭。而读了几段之后,我惊喜地发现,这个作者的描述与故事的契合浑然天成,多读几段,连“审视”的态度也在不知不觉中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故事本身的沉浸。

这么看下去,我是没有防备的,从开头的那部分看到千幽子在公路上走着,后面跟着一个怪物,怪物却没有伤害她_这显然会是一个温馨的治愈童话吧。我凭着以往的阅读经验这么判断,于是就这么悠闲地、放松地继续这愉快的阅读,然后,读过的人知道,我的这种心情,被活生生地、毫不留情地、彻彻底底地破坏掉了_

查特里警官,毫无征兆地,连个FLAG都没有察觉的情况下(或许有但我没有留意到),就那么死了。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这篇小说里的几乎所有角色,都“活”了。查特里警官、他的司机、哈贝、天海里的呼呼猪甚至那一盏盏棒棒糖路灯……都被赋予了属于自己的生命,有生命就会有死亡_这是年仅十岁的小女主千幽子,在陡然要独自面对奇妙的异世界、不可知的未来时,必须学会的东西。而不是我原本以为的,悠闲的治愈童话、没有什么会真正伤害我们的主角的,这不是悠闲着就能待下去的童话世界,她“必须勇敢起来,必须铤而走险,必须不顾一切地付出所有的努力”,去面对必须面对的命运。

这就是作者讲这个故事的意图吗?

我阅读的状态不知不觉从带着审视地“读一个有趣的故事”,变成了思索模式。

同时我也知道了,这个作者我目前还并不了解,但他确实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作者。要知道能改变一个阅读量很大的人的阅读状态于无形之中,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前面也说到,这篇小说里几乎所有角色都活了,是“几乎”。对的,不是全部。读到这里,感觉依然还没有真正“活”起来,拥有自己完整的生命轨迹的角色,是从从果果。我有点敏感,一开始就感觉到这个人物的生命轨迹有“断层”,导致他一直“活”不起来。这个感觉让我对这部作品的期待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因为这种现象,在高明的作者笔下,是能在后续的描述中将这个“断层”补上,如果这种“补完”的技巧足够高超的话,将能给我带来非常棒的阅读体验。

我非常期待。

读下去的感觉,没错,不仅仅是角色和道具_比如那只屁股钟_有生命,整个“时间之城”都活了起来,而这座城镇里的所有存在,比如黑夜赛跑森林,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比如熊熊久公墓,比如灵魂工厂,比如吃公路的怪物居住的山林,比如M广场的迷宫……等等,都有着各自流淌的生命,作者不是为了剧情的进行而随便设定的,而是比较完整地赋予了这些设定以“前世今生”,它们都有过往和未来,都在各自的命运中一程接一程地走着,无限延伸着。

这样的一座奇妙的“时间之城”本身就已经具备了巨大的吸引力,它的存在竟然是将误入城镇的人的灵魂转换为现实世界的时间?在这个设定上,往深里稍稍一想就都是故事呀。好的故事设定就是这样,每一处每一个细节都能发掘出更多衍伸的故事,这些感受又只是在阅读过程中源源不绝地冲击出阅读快感,有着把控力的作者并不会让这些去影响故事的主线,而是让读的人自行去发散想象力,从而感觉更加满足。

阅读本身,也需要对作品进行“补完”,才算得上真正“有意思的阅读体验”呢。

作者没有让我失望,从从果果身上的“断层”果然被补上了(涉及剧透不具体描述),但作者的技巧又没有我期望的那么高超_这个角色生命轨迹的完整过程,还是有一点点的磕碰和生涩,他最后确实“活”起来了,但过程没有我体验过的那种饱满感。

我突然意识到,作者应该还是一位,新手吧?

这个念头让我再次惊喜不已_我的直觉还没得到证实,但我心里却兀自下了定论:《时间之城》的作者并不成熟老道,但他却能带给我如上所述的种种难得的阅读体验,这意味着,这会是一位非常有天分的作者!

这意味着,作者还有着非常大的空间发挥,我也将还有机会继续体验这样的、和更好的阅读。

就觉得好棒。

而如今,距离第一次看到《时间之城》,已经过去了十年。恰恰是千幽子从出生到误入时间花园的所经历的“时间”。

这十年间,《时间之城》出版了,能读到的人就是有缘人,作者的其他作品也陆陆续续出版了,《时间之城》也终于以更加绚烂的姿态再版了。将会如我当年所愿,有更多的、越来越多的人读到它,拥有与我不同的、又各自有趣的阅读体验。作者也从一个新人成长为如今拥有自己的“幻想电影院”的知名作家。

我很高兴哦。

作者:藤笛笛

十年花开读后感


十年花开读后感(一)

另一扇窗

王治欢

我忘记了最开始的我是用怎样的心情去翻阅你的故事。我只记得最后的我哭得一塌糊涂,为了你的命运,更为了我自己的命运;就这样两个陌生的灵魂,却开展了一场直达心灵的对话。

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是有一点小失望的,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平淡得就像一杯白开水,没有任何味道,但我却渐渐上了瘾,每天都离不开它。或许是因为我很好奇,好奇你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是怎样的欢笑与苦难铸造了你的平凡与伟大,让无数人为你潸然落泪。

在自序中你写到,假如给你一天光明,你悄悄的不让任何人知道,去看看晒被子时飞舞的灰尘,去看看你那些可爱的学生,去看看你已经长大的儿子什么模样……我们触手可及的光明,对你来说却是如此可贵,这是我无法体会的,我是如此庆幸,我还能看见,真好。你是那么执着善良的人,我会为你那坎坷的命运感到不公;你却不以为然,你说,失明拯救了你的灵魂,黑暗里的人不得不接受孤独,而你在黑暗中从不惧怕独自静默,在彻底的黑暗中静下来。或许如你这般的人,无论是否拥有光明,丝毫不会影响你的世界的多彩斑斓。

老师,这是一个我一直不太理解,却稀里糊涂的想要从事的职业。是你的诠释让我对它有了理解,并产生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执一方教鞭,守三尺讲台,这份工作似乎不似你朋友的工作那样体面,那样富足,但你却乐在其中,在你看来每天能与这一群可爱的孩子相伴,这是多少钱也换不来的。在你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你的孩子,在你的学生眼里,你是他们的妈妈。你尽全力扮演着大山里云梯这一角色,你想帮孩子们到山外的世界去看看,想帮助他们与命运的搏斗。你希望你可爱的孩子们都能好好的。你的付出,每一个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你上课时歪歪斜斜的板书是他们记忆中最美丽的风景。你是害怕过黑暗吧?或许有,或许没有,但我知道,你战胜了黑暗,你一定不是活在黑暗中的,因为你的孩子们一直陪伴着你,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灿烂的阳光。我也想成为如你一般的老师,去守护好我的每一个学生,成为他们的一缕晨光,助他们冲破漫长的黑夜,迎来黎明的署光。

我和你一样,也热爱文学。我和你不同,你幸福快乐的写着你的故事,而我的电脑里还放着几年前那部不了了之的故事。你的手指轻轻地敲打着键盘,夜深人静我似乎能听见你敲击键盘的声音,你分明能看到,你的心里有一群群的学生,一张张面孔,阵阵欢笑,阵阵泪水。我久久难眠,我拿出电脑,看着那个未完的故事,我能很清楚的看到每个字,但这个故事却没有继续。我该珍惜,更该坚持,我那些关于梦想的执着。

你一向爱恨分明,对于爱的人你毫不吝啬,对于你不爱的人也不委屈求全。春去秋来,有人从你的世界路过,有人却成为`了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你不会错过他们,他们更不会错过你。我没有你那般的勇气,活得不似你那般洒脱,所以最后我错过了太多。

你说你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但在你的文字里我却只感受到光明,这些光明赶走了我心灵上的阴霾,使我更加清楚地看清了方向,明白自己想要什么。顾城说:黑夜给了你黑色的眼睛,你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你的眼睛里一定是一个没有黑夜的世界,因为在你的心房中打开了另一扇窗。

(作者系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5级学生。摄影/龙袁浩)

(摘自2017年3月13日《贵州师范大学报》04版)

十年花开读后感(二)

《十年花开》,一段唯美的爱情故事。欣赏余乐乐,那个理智却又有感情的女孩。同情许宸,勤奋而又坚韧,却仍然难以逃脱因为父亲的过错所带来的罪责。敬佩连海平,他像所有小说中的男二号一样,执着的等待着,不计回报的付出着。十年花开,十年爱……

余乐乐与许宸,是那种年少时青涩的爱恋,纯洁而又美好。懵懵懂懂的爱情,无需太多的言语表白。如果时间停留在12岁,余乐乐是个成绩不好,因父亲车祸意外去世而自卑的小女孩,而此刻的许宸,家境好,成绩优异。在经历了种种之后,曾经同桌的两人逐渐由冤家变成了好朋友。假如不是命运,两人或许会成为一辈子的朋友,然而,似乎现实比命运更加的残酷,真相最终浮出水面,许宸的父亲因受贿而被捕入狱,而让余乐乐父亲猝然离世的那个肇事司机,居然就在许宸父亲的庇护下逍遥法外!那些关心,那些友谊,一时间血肉模糊。岁月荏苒,当许宸失去了保送的资格而离家出走,当余乐乐放下仇恨,穿越一个城市去找他,寒冷冬天的那个拥抱,将两个人仅仅系在了一起。许宸认真备考,最后考取了省医科大,而余乐乐,也如愿走进了家乡的师范院校。似乎,有情人终成眷属,一切都从此变得美好……

如果命运是这样直线运转,两个人或许会很幸福的生活着,距离、思念,这些都不算什么。

如果抛开外在的一切,只有许宸和余乐乐,因为彼此的爱,甜蜜会满溢在二人的心房。生命中没有那么多的如果,生活更是现实而残酷的。父辈的错误,终究会让子孙受到责罚,优秀的许宸也不例外。他难以逃脱世人鄙夷的眼光,难以逃脱一次次的入党政审给自己带来的打击。出国是他逃开这一切的唯一出路,而为了母亲,她却不能。许宸爱乐乐,所以他不愿出国,乐乐爱许宸,所以她必须放他走。 终于,余乐乐下定决心,向现实低头,离开许宸,给许宸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让他走,更是让他远离这满是伤疤的凄凉地。一直都很佩服余乐乐的爱,她爱他,爱到宁愿放手,这也是最好的结局。他们太了解彼此的过去,彼此心里的痛,再小心翼翼也难免会触到对方心底的伤疤。这样的生活实在是太累了,因为对彼此的爱,他们可以将这一切暂时的忽略,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残酷的现实其实一直都在。也许,分手才是最完美的结局。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天真的认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才是真爱,总是执着的追求"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紧紧拽住对方的衣襟而不放手,其实,最真挚的爱情,是能够及两个人的力量使相爱的彼此都能生活的很幸福,不管是否能够在一起。 如果说,许宸和余乐乐的爱属于童话里的浪漫,那么,她和连海平,则是现实中的真实。他等她,等他从许宸的阴影中走出来,等她真真正正的接受自己。

四年,应该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吧。他总是在她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最及时的援助,它见证了她和许宸从热恋到分手,他更是清楚的明白许宸在他心目中的分量,可以说,连海平的爱是无私的,是不计回报的。 乐乐最终牵手了连海平,我想,这应该是最完美的结局吧。她跟许宸,不是爱的不够,而是爱的太深,爱到太过于在乎对方而使得生活变得很累。父辈的事情,尽管已经结疤,但不经意间的碰触,就会是彼此鲜血突涌。只有连海平,才能够给乐乐最安慰的归宿,才能给乐乐最有力的臂膀,毕竟这个女孩遭受了太多的不幸。如果不是这样,其实对于连海平,也是不公平的。 年华易逝,岁月静好。采一缕清辉,撒满衣襟;鞠一捧清越,照亮前路。十指相扣,携手前行。

《失控》读书笔记2500字


《失控》读书笔记2500字:

这是一本大部头,读起来比较辛苦,但是其精彩的内容让我坚持着读到了最后一页。能够让人坚持读完的大部头,都是有料的好书。这可是一本写于8年前的书啊,但是在今天的阅读过程中,我仍然常常震惊于书中的内容,书中人物对技术的思考和实验,在今天的我看来都是非常先进和不可思议的,可见我是多么的愚昧无知!还是跟以前一样,我仅记录几个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

1.这是一本好书

这是一本好书,我觉得对于研究人工智能、分布式系统、机器人的人应该都有帮助。不是在具体的技术细节上,是在思想上,从系统整体的设计,方法论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如果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就看到了这本书的话,学人工智能、遗传算法课的时候,肯定不会那么稀里糊涂的。当时我对这些知识很有兴趣,只是上来就学晕了,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就没有再多了解。这两年人工智能再次成为技术热点,希望借着这本书的帮助,再次学习一下这门高深的知识。

2.生态球

在旅游的时候曾经在景区遇到过这类纪念品,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我想当然的以为这都是商家的障眼法,拿回去后里面的活物应该很快就会死去。在书中看了关于生态圈的研究和再造的内容后,发现这个看似简单的小东西背后包含着很不简单的知识。如果设计合理的话,里面的动物(通常是小鱼或小虾)可以活很长时间。下次遇到了一定要买一个回来。

相比于生态球,美国对于生态再造的研究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经过了8年,估计美国已经有能力在外太空制造满足人类生存的环境的能力了,加上马斯克的超级火箭,看来移居火星,也许不用等太久了。

3.游戏

以前在看或者玩游戏的时候,也对游戏的功能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实现的产生过好奇,但只是好奇了一下下而已,我既没有钱去玩,也没有时间去玩(怕游戏影响了学习和工作),也就没有再琢磨这个事。没想到有些游戏的背后竟然有如此多的理论研究,或者说很多游戏其实就是某些理论的具体实践。因为不玩游戏,竟然错过了这么多的好东西啊。看来游戏还是要玩的,很多计算机天才都是游戏的骨灰级玩家。

最夸张的还是美军的战争仿真系统,在那么早的时候,他们就能够在计算机上进行战场的重现和模拟了,很多战争任务在开始之前,其实都已经在几乎完全仿真的系统上演练过很多次了。真是不打无准备之战啊。

4.分布式系统

现在分布式系统也再一次走红,并正在很多方面进行推广应用,比如分布式存储,分布式数据库等。文中对分布式系统的特点的描述,对我们了解分布式系统的原理、特性都很有帮助。简单来说,分布式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应该具有简单的、自洽的逻辑,实现一个具体的功能,这些逻辑不依赖于整体,相反,这些简单的逻辑和功能共同实现了整个分布式系统的复杂功能。凡是具有“中心大脑”的系统都不是真正的分布式系统。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分布式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也适用于机器人的功能设计和实现。

对具体的工作而言,我觉得对生产系统的监控系统的设计,就应该充分借鉴这种分布式系统的设计思想。

5.预测

之前,对于任何号称能预测未来的产品和功能我都不信,现在,我认同书中的这个结论:尽管基本上长期预测还是不可能,但是对于复杂系统来说,短期预测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有用的预测用不着看得太远。有限的前瞻就是“有正面意义的短视”。不论是一直努力了多年的天气预报,还是投入了巨额资金的股票趋势预测,从实际的结果看,进行长期的预测仍然是不可能的,但短期的预测已经越来越准确了。

所以,对于预测,我修正了我的认知:短期预测,是可以实现的,如果有合适的场景,短期预测也是有意义的。

具体到工作来说,故障预测,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对交易系统的故障预测,也是有意义的。比如,当预测某个系统在10秒钟之后就会发生故障时,可以立即修改参数,将其从系统中隔离,这样后续的交易就会转发到其它正常的节点,从而实现交易零失败。

6.进化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提成了“人类真的比以前过得更好了吗”的疑问。根据达尔文的理论,如果我们一直在进化,那现在的世界应该比以前的要更好,可是这个结论却无法得到所有人的同意。于是,有人提议将进化改成演化。

这本书中对于进化和自然选择,也给出了一些研究结论:

l、进化过程是跳跃式前进的

在自然博物馆里,基本上都会形象的展示人类是如何一步步进化成了现在的样子的。但是一些遗传学家的研究却表明,当物种进化的时候,仅仅将微进化(从红玫瑰到白玫瑰)推而广之是无法解释宏进化(新物种的诞生,比如从虫子到蛇)的。而生物学家的研究也表明:在已知的化石记录中找不到任何一个通过渐进进化完成重大形态迁越的例子。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物种从另一个物种进化而来,那么化石记录只有两种:进化前的,进化后的,而没有处于进化的中间形态的。这就是生物学中的跳变论。

l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途径

生物体在面临自然选择之前,已经经过了如下的内部选择:

来自于基因组的内部约束,来自于躯体所遵循的法则,来自于种群的接受。在生物不同层面上涌现出来的内敛性而非自然选择,很可能正是生命形式得以起源的原因所在。

l后天的行为会影响基因并遗传给后代吗

新达尔文主义认为:不会。生物的进化来自于基因的突变,并经过自然选择取舍。

拉马克主义认为:会。后天的行为会影响基因的内容,并随着基因遗传给下一代。

你认为呢?

7.跨学科

为什么研究人工智能的人要深入了解和研究生物学呢?因为只有充分的了解了生命的形成和发展特点,才能赋予计算机程序以生命特征,使其具有自我学习和进化的能力。以前是生物学专家指导计算机专家进行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后来,是计算机专家、数学家通过在计算机上对进化的仿真,来探索生命的进化,来指导生物学家的研究。

8.连接度

拥有成千上万个成员的大型网络里,每个成员的最佳连接度小于10。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就是一个复杂度很高的大型网络,根据这个理论,我们的最多关注对象应该小于10。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吧。

看书的过程中,我常常惊叹于书中人物对于很多看似简单问题的深入思考,他们对于生命、社会、自然、宇宙的思考和结论,对于计算机程序的看法和研究,都深深震撼了我。我一直以为,美国的很多科幻片,都是他们对于未来深入思考的一种表达,不是中国的那种戏说,是很认真的思考之后的一些观点的表达,就像书中提到的很多游戏,其实都是开发者对于某些问题深入研究后的一个结果。所以,在读书期间,重温了很多美国的关于星际、人工智能的科幻经典。

希望我也能早日编出一个能够自动进化的程序。作者:魏中伟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十年一觉电影梦》读书笔记25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红楼梦读后感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