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海底世界有感

读海底世界有感

读《面向未来的世界级教育》有感。

托马斯·卡莱尔说过:“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在我们上高中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记录下来。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吗?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读《面向未来的世界级教育》有感,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读《面向未来的世界级教育》有感:

“除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之外,其他一切均已发生改变”——爱因斯坦

“如果以过去的方式教育现在的学生,那么,我们将掠夺他们的未来”——杜威

“国家繁荣需人民强大,而人民强大则需教师杰出”——李显龙

四月,终究是最忙碌的月份。行程表上重叠的事情多了以来,数不清楚的磨课、调研、督学、会议、培训,还有若干总结、文稿、课题、编著要上交,当然还有毕业班的教学……同时,也越来越感觉到团队的好处,如果没有“一群人”在干着,估计“三头六臂”也于事无补。

早早的把《数学传奇》放在包里,愣是没有看完,想来还是把上次没有写完的《面向未来的世界级教育》的读后感写完吧!

(一)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作为教育工作者有没有思考过,20年后的教育会在哪些地方进行改革呢?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让教师称为另人羡慕的职业”,对未来的老师又会提出怎样的要求呢?现摘录本书提到的8个方面。

1.长远规划和领导能力。对于生活在2030年的人应该具有怎样的教育素养这一问题,你所在的地区是如何认为的?关于哪些知识技能最为重要这一问题,你们能否在学生、家长、教师、商业代表、社区机构等群体之间达成一致,并在不同群体之间建立持续的合作关系,以监管新的教育策略的实施?

2.雄心勃勃的课程标准。教育高绩效的国家,其课程的各个环节都设有高标准,这些标准对学生、家长、教师等人来说都是能够理解的。因而,为了使所有学生的阅读和数学能力都达到较高的课程标准,你能否创建一个关于课程、课程教学以及教师职业发展的执行计划呢?

3.努力实现教育公平。你所在地区成绩水平低的学生在pISA的自然科学学科评估中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关于进行课堂干预、改变学校结构、设置多样化毕业路径、校外支持、教师职业发展及把成绩水平低的学校作为资源支持的目标,你所在的地区应该进行哪些工作以设置一种高底线的学生成绩?

4.高素质的教师和领导队伍。为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领导能力以应对最新的挑战,你所在地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详细内容见本书,其中详细叙述了教育高绩效国家在招聘、准备、支持奖励和保留高素质教师和领导人才等方面的工作

5.教育体系的持续性和协调性。教育高绩效的国家,其学生成绩表现突出,这是因为教育体系的每个部分都相互协作,共同实现教育目标。而在很多国家,教育体系的代表性特征就是国家、州、省或地区所设立的教学目标与具体的课堂教学之间的执行鸿沟。对此,你所在的地区应该作出哪些改变,以消除造成“执行鸿沟”或“执行阻碍”的因素?

6.学校管理与责任制度。将你所规划的愿景、所制定的课程标准作为你所在地区学校的5年期目标。在你所设计的教学体系中,需要怎样的教师、怎样的知识和信息分享机制,以进行必要的教师职业素养建设,从而实现你设立的教学目标?第一年、第二年的目标分别程标准,你能否创建一个关于课程、课程教学以及教师职业发展的执行计划呢?是什么?你怎样通过公平、透明的方式衡量你所取得的进步?

7.学习参与度与学习动力。你的学生研究和学习的动力如何?你能否确定哪些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或者不愿参与学习活动?学习动力不足的成因可能是学习内容不具有足够的挑战性,或者他们的学业落后于别人。你能否参考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教学实践,为每个学生制订一个成功的发展计划呢?

8.教育的全球导向与未来导向。世界各地正在发生剧变,学校也不能一成不变。回顾这些优秀国家为使本国教育实践不落后于世界范围内最先进的教育实践、并与不断提高的世界教育标准保持致而做出的努力,讨论如何在你的学校中建立全球视野。

在上一篇的读后感中,我讲到了“创造力”的概念,像这种概念我觉得都是未来教育工作者要重新思考的话题。有时候,提出一个概念是非常简单的,但是要使概念真正的落地需要经历漫长的一段时间的,这需要我们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积累。

这八个方面,从纵横两个角度概括了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内容,作为数学老师我们需要关注教育的全局发展。

此外,我觉得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未来的教师职业凭什么让人羡慕?从现有的评价标准来说,我觉得大部分老师会说“提高经济待遇!”但是,未来30年之后,你觉得我们的下一代会把“经济待遇”作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标准吗?我觉得,不一定!原因如下:其一,如果把经济待遇作为评价标准的话,很多高智商的孩子们,在经济领域工作的收入肯定赚的比教师多,显然不能吸引他们到教师队伍中来;其二,我预计30年之后,中国大部分的孩子不会为了“房贷”等问题发愁,也就是说,大部分孩子是不会因为“缺钱”而工作的。可见,这样的标准不能吸引高端的孩子加入教师队伍。在芬兰,学校规模都比较小,筹薪也不高,但教师在学校(如在课程计划制定、学生进步和评估方面)以及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中享有的自治权利和职业地位使其成为非常吸引人的职业。

在书中,我看到了各种学校的招聘老师的案例,其中英国在解决教师匮乏问题的招数比较有趣:从2000年开始,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升教师的职业地位,并开始招聘高水平教师。除了筹薪和工作条件的改善,他们采用了现代市场营销技巧、复杂精细的广告宣传活动起到了关键作用,比如展开了“从银行家到教师”的宣传活动,吸引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到教师队伍中来。

我突然想起,我家二闺女的教育问题。我家二宝贝大约2035年高中毕业,然后一直工作到2075年左右。这样看来,像我家宝贝这么大的孩子,今天所接受的教育就必须为她一生负责。请问:我们能想象未来70年之后的世界的样子吗?我们该教给他们什么呢?我们要着眼于为未来的世界培养学生呢,还是为过去的世界培养学生?就像军队里的将军总想着如何打好上一场仗,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经常会按照今天甚至是昨天的社会需求培养学生,而不是为了明天的需求。没人拥有可以准确看到未来的水晶球,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总有些可辨别的趋势可能成为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力,而这样的趋势可能需要不同的知识和技能。那么这些所谓的趋势又是什么呢?与教育高绩效国家的做法相比,我们所做的工作又将如何顺应这些趋势呢?这些问题是世界各地教育辩论的中心问题,各国的教育者和革新者应与国际同行进行讨论并向他们学习。

(二)教师发展与学校领导的发展

教师人才:高绩效的国家认识到,教师不能在同样的位置上任职超过30年。于是,这些国家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划。新加坡对如何识别和培养人才有着一套非常明晰的政策: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3年之后,便要接受评价,以评判他们是否具有下述3条不同职业发展道路之一的潜力——高级教师、课程专家、研究专家以及学校领导人。不管是沿着哪一条道路发展,所取得的进步都可以通过额外的培训和年度工作表现评价来获得支撑。而在发展道路上每前进一步,他们们得到的工资也会相应增多。一位高级教师或资深专家的薪金可能和校长一样多,他们在学校中扮演主要的领导角色。对新加坡教师的调查发现,他们们继续从事这一职业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市场汇率为标准计算,教师职业的薪酬相对较好;这一职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该职业具有广泛的职业发展机会。

管理人才:学校领导非常重要,而且其重要性在不断提高。所有国家都在建立层级更高的标准和课程来驱动教育体系,通常是国家级或省级、州级。他们也将更多的权利移交给学校,让学校自行决定如何去实现更为复杂的教育目标。当教育体系绩效低下时,就需要政府进行强有力的干预。不过,想让一个体系从优秀变为卓越,就必须超越自上而下的政策指示方式,将重点放在增进学校的能力和创造力、打造能够整编和分享最佳实践方法的职业文化上。

有证据显示,无力的学校领导会致学校绩效水平低低、新雇教师比升高;而业绩出色的校长则能带来大幅进步,这一趋势使得高绩效大学和起小学校长的招聘及培训工作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新重点。学校领导人扮演的角色也在转变。“这项工作曾经只是负责按铃、建房、搞预算、安排校车而已而现在职责的钟摆已经摆动到了教学领导的一边”。根据经合组织进行的一项文献回顾来看,学校领导人有4种职责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关:对师生的评价、合理的校级目标、利用资源提高教学水平、与社区大学支持学生发展。那么,大家觉得最重要的是哪一点呢?

长期以来,我们的培训关注比较多的是教师的培养,对管理层面的培训比较少。不过,随着培训的深入,大家已经关注到这点。尤其是北师大和华师大主要承担了中国高端的中小学校长的培训,但就其数量上我觉得这样的培训机构是远远不够的。

(三)提高数学和科学成绩的

关键要素是什么?

专门研究世界各地数学和科学课程的研究者廉·施密特(WilliamSchmidt)说,一些国家的学生擅长科学和数学这两个科目,究其原因因,大致有三个共同的关键因素:专注、严谨和一致。对于专注,施密特的研究表明在教育高绩效的国家,各年级学习内容所涵盖的专题很少,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下一部分的学习之前有足够的时间掌握已学的主要概念。而美国的数学课程在每个年级都有大量专题,课程内容泛而浅,也就是常说的“一英里宽一英寸深”现象。许多美国学生在八年级还在学习分数和算术,而其他国家同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学习代数、几何和三角了。此外,教育高绩效的国家在数学教学标准的设置上遵循学科逻辑规律,合理有序地增加学习专题,这样就使得学习内容全面而深入。但与此相反,美国许多州设置的标准“就像任意堆叠的各种专题清单,跨年级间也存在许多重复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理科教育是成功的!我们的教材编排采用了“螺旋上升”式的体系,关注了中小学之间的沟通。如果,学生按照教材学,是非常轻松的;但是,现在更多的是我们人为的加大了难度,给孩子们更多的学习压力,这是所有数学教育者要特别反思的。我们再给孩子出所谓的难题的时候,切记:不能仅仅把孩子没有学过的知识作为难点的地方,我们应该关注数学的核心素养和能力。我们要让孩子能利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未知的问题,进而理解数学内涵,提高学习兴趣。作者:兰衍局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教育的艺术》有感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这是我读了《教育的艺术》之后的 想法。

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教育案例,感触颇深。这100个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辛勤汗水,闪耀着其智慧光芒的教育案例,不仅让我们能从中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独到的教育理念,而且使我们能和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去思考如何培养孩子,如何爱他们而又严格要求他们,如何在他们当中寻求优秀的、独到的东西并展示他们的才能。

特别是读了对8岁孩子告密的思考,我就想到了自己班里的孩子,我常常把类似8岁孩子那样的行为看成是告密或者中伤别人,反而讨厌和厌恶这样的孩子,有时会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将其弃置一边,现在我想在决定怎么做之前,我会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在头脑中多闪现几个问题,多思考一下。读了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整个面貌----对一位家长的答复后,我想了很多。确实“可怜天下父母心”,我自己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每一位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的。但爱的方法却大有讲究。总觉得孩子小,不忍心让他不安和伤心。千方百计不让孩子看到生活中困难和不幸的一面,这在本质上说是溺爱,在溺爱的环境中,孩子就成为娇生惯养的宝贝,而不能成为勇敢、坚强的人才。我想:今后我要让我的学生们看到生活的全貌,要学会“动心忍性”。

如何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也是一门艺术。书中特别提到了如何和家长处理好关系令我受益非浅。教育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老师因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把家长请到学校进行“道德训斥”,父母回家就用强硬的手段吓唬甚至打骂孩子,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和家庭都对学校产生了不愉快情绪,不但家庭教育成为空谈,学校教育力量也大大削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在巩固家庭的稳定上有重要的使命,学校大多都忽视了让学生把愉快幸福带给家庭,这种美丽的联系是最细微和牢固的纽带。我从这些语言中顿悟出日常家校联系缺少的就是对学生、家长人性的尊重。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家长进行沟通,首先把孩子在某方面喜讯告诉家长,和家长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同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心理动向,以便关注孩子成长状况。一段时间后成效显著:家长和孩子共同语言多起来,孩子的抵触情绪渐渐消逝,家长的教育水平也在提高。收到如此令人惊喜的家校合作效果,我由衷感激大师的涓涓叮咛。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案例,深为感动。非常佩服他的生动性、深刻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但值得借鉴,从中吸取经验和营养,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要想书上说的把自己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我认为这是教师的最高境界。你爱学生,孩子们就会爱你。爱是永恒的!

读爱的教育有感500


读爱的教育有感500

读爱的教育读后感500字1

这些日子,我津津有味地看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这本书是出于意大利的亚米契斯手笔,作者以四年级小朋友的口吻,描述了学校老师们如何启发学生的心灵:描述了家中父母对子女心灵成长的影响;描述了一群可爱的学生在相处中彼此照顾,彼此鼓舞,相互学习。对于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授,书中更加强调了教育所具有的更大意义,是对心灵的启发。像《盛气凌人》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无论是工人的孩子,还是绅士的孩子:是穷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的孩子,都要像亲兄弟一样和睦。相比之下,我们天天和同学吵架,没有友好相处,今后,我一定要和同学和睦相处。

除了学校生活的描写,作者更别出心裁的安排了“每月故事”,讲述了感人肺腑的爱国少年的故事。例如《帕多瓦的爱国少年》,它描述了一个少年宁愿挨苦受饿,也不让外国人侮辱他的祖国!我一定要像那位少年学习,做一个爱国的好少年。

素质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它素质的基矗《爱的教育》这本书细腻生动地刻划了各种高贵的品质──爱国﹑善良﹑侠义﹑英勇﹑宽大﹑无私,令人深受感动。啊!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读爱的教育读后感500字2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写的,本书通过一个小学生记日记的形式,讲述这个学生的所见所闻,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状况,以高尚的爱心情感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生画卷,带给我们爱与美的感受。

从书中我认识了脸上总挂着微笑的卡隆;爱说笑话的科列帝;脸色苍白的纳利;脸蛋圆嘟嘟的小石匠…… 在这个故事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的朋友卡路,在假期里我思念我的朋友卡隆,卡隆是个非常有礼貌、善良而正直的人。他为人厚道,不管同学们遇到什么问题找他,他都会竭尽所能的帮助别人。有一次一位同学不小心丢了买笔记本的钱,站在大街上伤心地哭着的时候,卡隆看见了就毫不犹豫的把自己的零花钱给了他。读了这篇文章,大家一定都喜欢上卡隆了吧!

是呀,我也有同样的感受。他有一颗高尚、纯洁的心灵。处处为他人着想,体谅他人,关心他人。这种高贵的品质不正值得我们学习吗?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人们相互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我认为: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给别人快乐,就是给自己快乐。今后,我要学会关爱他人,如果看见有小同学摔倒了,就连忙扶起来;看见有人遇到困难,要及时帮助。我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充满爱心。让你我伸出友爱之手,让世界充满爱,让生活中处处开满真、善、美的鲜花。

读爱的教育读后感500字3

我读过一本好书,其中的内容虽然朴实、通俗,但情节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令我百读不厌。因为,它的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真实、美好,这本书,就是——《爱的教育》。

特别是其中最经典的一篇:《伦巴第的小哨兵》,更是让我的思绪万千,心情久久激荡不能平息……

小哨兵是一个孤儿,在解放伦巴第的战争期间,他没有象其他人一样逃跑,而是勇敢地留下来看战争。他为了让自己的军队战赢,小哨兵爬上大树刺探敌情,然而却被敌人发现了,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时的小哨兵再也不是一个小小的孤儿,而是一个勇敢的战士。他为祖国而牺牲了一切。

如今,国家安定团结,人们安居乐业,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充实自己,长大为我们的祖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能一天到晚幻想当什么家、当什么长的,却不知成功的背后得付出多少的心血和汗水呀!俗话说得好:“把时间用于空想,那是在浪费生命。”想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计划和付出。

所以说:“把时间用于计划,是做好一切的办法!”大家可别忘了老师、家长的辛勤培育。战争时期的战士们和现在各行各业的英雄们(包括文中的小哨兵)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为的就是让后代更出色、生活得更美好!我们如果不认真学习的话,对得起这些牺牲的战士吗?让我们想想前辈、想想他人,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和博大的爱,回报祖国!

爱,这是一个多么有力的字眼呀!让我们用爱去感化世间万物,向着成功前进!

读爱的教育读后感500字4

可能大家都知道,曾有过爱的教育一书,不过,我也是囫囵吞枣,乱读一通罢了,根本不会在乎它有着什么精彩内容,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直至爸爸指出了我的错误,我才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可我是一口气读完的中间没有休息也没有间隔,可我没有落泪,我也觉得不值得落泪,因为它是对心灵的洗礼,我为我读了这本书而觉得快乐,幸福,即使花费了这么多的时间。

在这里的人类品德都是高尚的,他们始终为别人着想,曾有一个高年级的孩子看见一个小孩子马上快被车撞了,便直冲过去,孩子保住了性命,可他却被车子轧碎了骨头,校长及时赶了过去,可一看,定了这孩子没命了,他被校长高举过头,此时,所有人都已泪流满面,可这孩子却不慌不忙的用微弱的声音请求校长满足他最后一个愿望,可他天真的愿望就是希望看一眼他自己的书包,并背上书包离开人世。

我常常感叹外国人的生活多么有规律,人与人之间多么慷慨,他们多么无私啊!而我们中国人,这些黑头发黑眼珠就比不上那些蓝眼睛黄头发的人吗?我觉得人人都应该无私,敞开大爱的胸膛啊!

读了《爱的教育》一书,我心灵受到了很大的洗礼,洗去了肮脏的思想,你们呢?我相信你们也一样。

读爱的教育读后感500字5

《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令我收益匪浅。

我觉得安利科是个孝顺的孩子,也是个善良的孩子。他天真、活泼、好动,在他生活中有许多关怀他的好朋友,时常鼓励他,安慰他,所以他才可以顺利成长,也可以从中获取经验。

给我记忆最深的是二年级的学生罗贝蒂,他为了保护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朱利奥不被马车撞到,自己却来不及躲开,被马车把脚骨压碎了,经后只能靠拐杖行走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帮助别人的同学是有的,但像他这样了为保护别人而牺牲自己的同学,我们就不一定有幸遇到了。看到这一个故事,令我想到了报纸上的一则报道: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太太倒在人行道上。20分钟里,竟没有一个路人上前搀扶。等到120急救车赶到时,老太太已经去世约20分钟了。同样是两个值得帮助的人,但是遇到的结果却完全不同,一个得到了别人舍命相救,一个去世了很久才被人发现。这些行人跟舍身救人的罗贝蒂简直是差之千里。

正是因为安利科身边有这么多善良的伙伴,他才可以明白这个世界处处充满爱。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很有意义,让我体会到什么是同学之间无法摧毁的友谊,什么是师生之间无微不至的关怀,什么是父母永无止境的爱!我相信如果有了这些品质,知道了什么是真、善、美的人,一定是世界上生活的最美好的人!

读《情境教育的诗篇》有感


《情境教育的诗篇》这部纪实性的作品,真实地展现了李吉林老师二十多年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创造性的生命旅程。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人生的三个高度,向我们展示了她从一个小学老师成长为著名教育专家的苦与乐。同时也彰显了李老师对学生爱之轨迹.

李老师那充满诗意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牵引着我的视觉和内心一口气读了下去。从李老师的身上,从她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典范的事例,高尚的情操,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从而也折射出自己平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差距和不足。难怪人们都说:人到老也要学到老,提出了终身学习的先进理念。

首先深受感动地是李老师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和热爱。李老师个人认为,她就是“一团火”,也真是一团扑不灭的火。她本来是教中高年级的课,后来主动要求从一年级开始教起,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抓起第一手资料。正如她自己所说“改革绝对需要热情,需要主动,需要一股子劲,更需要大无畏的献身精神。”而这股干劲就是来自于她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孩子的爱,也就是具有着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极端的责任感。

李老师自己曾经说过:“正是出于对学生的爱,使我不怕吃苦,不怕麻烦,意志使我体验到作为人的一种力量。我觉得意志会使人的情感持续稳定强化。因为强烈的情感,才会使李老师有持续坚持的力量。她的每一篇文章里我都可以看到字里行间洋溢着她对教育工作无比的爱。她把一生的爱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她把一生的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她的学生。

我们应该学习她不断充实自己的方法。李老师对阅读的喜爱,也是登峰造极,无限钟情。她认为:阅读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在阅读中吸收知识的营养,在阅读中增长教书育人的本领。她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也应该做到:努力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适合学生的需求,也才能更好地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努力吧,加油吧,为教育教学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今天的教育教学的对象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或者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内心世界.,心理特点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讨。早在1985年5月26日邓小平题词: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人。他的希望虽然是给小朋友的,同时也是给我们教师提出了育人的宏伟目标。我们应该深四有新人的内涵,要培养我们的学生有爱心,有骨气。用爱的力量去感化他们,去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既享受到爱的温暖又要让他们获取施爱后的喜悦。我们的目的和落脚点应该是让自已的学生接过关爱他人的接力棒,去爱自己的父母,长辈,以及社会上所有的人。

读《法学教育的理想》有感


读《法学教育的理想》有感

"当自觉对法学稍有感觉时,大学的课程表上只剩下半学期的课。"这种对专业的不自信感,是因为"法门深似海"、法学过于艰深非,笔者这样资质愚钝的学生无力掌握?还是法学教育出了问题、没把我们教好,要负"产品责任",这倒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KI,遇到了北大法学院葛云松教授的《法学教育的理想》一文(载《中外法学》2014年第2期),于是对以上问题有了些许感想。

葛教授文章,贯穿着对清华大学何美欢教授的追念,本文在此也对先行者深表敬意。

葛教授在文中对法学教育的描述非常真实、坦率:"(大陆学生)一方面能对前沿的、深奥的东西如数家珍,滔滔雄辩; 另一方面不屑学习基础知识, 对基本知识只有单薄的、贫乏的认识"、"在大多数的课程中,学生只要大体留心听讲,考前突击一下笔记即可取得不错的成绩".笔者在大部分课程学习过程中也有这样的感觉,大部分课程只是对知识体系的解说,而这种知识体系的输入——似乎并不需要什么专业能力——识字就行。

一种专业教育有没有效果,检验法则就是经过这些教育的人和没有经过这些教育的人有没有差异。我也参加过很多讨论活动,一些奇奇怪怪的问答让我不得不怀疑6500元的学费是否合理。面对一个案件,有的人是说个结论,然后一个大帽子一扣:"这不公平"、"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这侵害了合法权益";有的人倒能说个专业概念:这违约了、这侵权了、这正当防卫呀,解释理由却是乱七八糟,各种法律事实的构成要件混在一起乱说;还有一种现象是,根本不去归纳要件事实,而是把一堆未经"提纯"的原始事实罗列一起,就自以为完成论证了。

嘲讽这种现象,绝非我自觉良好、没有类似问题,我也经常被批"无逻辑"云云。但值得反思的是,以上这些东西,一个没学过法学的人也能搞的来,"公平""诚信"这些大概念谁不会搞?"违约""侵权"这样的名词也容易学嘛,罗列事实这种工作更是不识字的人也能做了。要是法律工作真能如上文那样处理,学费降到650元,对学生也是"显失公平".

问题出在哪?出在"专业"这个词上,什么专业素质才是法律人特有的?我们没搞清。这是断案的能力呢,还是立法的能力呢,还是评论的能力呢?葛教授比较德美法学教育后提出:"法学教育应以法官能力为导向。培养法官能力,主要是培养法教义学上的知识和能力。"我对此也深表赞同。法教义学,简单的说,就是成文法主义下的法律解释与适用学。法律适用,无非就是在法律和事实间搭起桥梁。法律这一边,需要架桥,因为法条那高冷的文字和艰深的术语不是仅仅识字就能把握的;事实那一边,需要架桥,因为原始事实是杂乱无章的,需要我们对照法条进行筛除与整理。桥搭起来,案件也就明了了。当然,在这运用之间,少不了价值判断与利益衡量,但这并不主要,解释到位了,公正不会偏离太多。正如葛云松教授评论道:"法律解释以及法律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在无形中浸润于其中所包含的法治精神。最理想的法学教育是,一个法律人哪怕亳无理想主义的色彩、满心名利思想,但是当他阐发法律问题、解释法律条文时,却可以将法治的精神贯彻在其中。相反,一个法律人如果充满对"法治"的激情, 却不懂得如何在具体工作中运用它,仍然不是合格的法律人。"

反思我们的法学教育呢,的确是法教义学不昌盛、不发达。依管见,本科阶段绝不要教学生怎么现行法如何落后、如何去"批判创新",而是扎扎实实教基本理论,传授"读懂"法律的技术。民法中的请求权基础方法,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分解方法,这都是基本技术。笔者非常同意一位授业恩师的观点:为什么王泽鉴教授的请求权基础理论在大陆这么"受尊重",在德国、台湾无此风靡?因为这些基本方法在"法解释学昌盛"的国度太寻常了,就像在共产主义神州大地,人人都有唯物主义头脑,所以介绍"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小册子不会再热卖。话虽这么讲,要解决问题,现阶段还是要提倡、宣传这些基础性读物,甚至说就是套路。

问题发现了——就是我们专业技能不行,基本套路没学扎实。那么解决方案呢?葛云松教授提出的方案有:加大基础课程比重、开展案例研习课、本硕六年连读等。当然,这些方案都困难重重,加大基础课程,宪刑民学科鼓掌,其他学科一定拍砖;开展案例研习课,专业教师、时间配置都是问题;本硕六年连读,教育部决策可能一考虑就是十几年。当然,视及我们华政这样的老牌院校,改革更是不可能了:很多学生的主干课居然是一二百人一起上的,这还案例研习个什么?老中青教师思想观念、知识背景各异,法教义学能否得到普遍认同还是个谜,遑论普遍落实。另外的趣事是,现在市校两级领导喜欢"飞行检查",狠查逃课,殊不知学生皆是经济人,若课真有用,他们岂能浪费学费不出席?都是只抓形式,不搞实质。当然实质内容,上海市、学校都解决不了,他们也只能抓形式、搞套路了。

葛云松教授最后说,"如果医学院的教学质量差, 让不合格的医科学生变成医生伤及无辜患者,医学教授们恐怕应当心中有愧。不合格的法科毕业生的危害性似乎并非这样明显、直接, 但是其对法治事业以及社会的伤害却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自求多福,自求少作孽,祈祷轮到我们这拨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时,不要对社会"伤害甚多".

《读《面向未来的世界级教育》有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海底世界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