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武士道》读书笔记|武士道——对前现代道德的现代反思。

俗话说:“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中外经典名著。由于人们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每个人看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为了以后回想起当初阅读时的感想,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在中外经典名著中你最喜欢看哪一本书籍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武士道》读书笔记|武士道——对前现代道德的现代反思,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武士道》读书笔记|武士道——对前现代道德的现代反思

前言:

想起那日,在快要关门的旧书店,我在书架上七倒八歪的“商务印书馆”丛书中拿起这本挺新的《武士道》,很薄很薄的一本小书,看起来便宜又洗练。

惭愧地说自己还没有读过《菊与刀》,虽然早已将其列入书单,却一直“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但我对日本的兴趣是持续的。在完全没有先前理解的情况下去日本九州岛走了一遭,产生了许多文化冲击,近日想学日语的念头也一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总想着等语言通了,再去一次日本,认认真真地待上一段日子。在这种心绪下,“武士道”这个题目显然是吸引力十足了。

本书的作者是新渡户稻造,一位接受过武士道传统教育,同时信奉基督教的日本学者。原著是作者在欧洲用英语写的,写作目的是向对日本文化存有误解的西方朋友介绍武士道,或者说,以一个“律师”和“当事人”的身份为自己的祖国辩护。了解了这个立场,有利于我们解读作者分析问题的视角,从而辩证地看待作者的一些言论。

为什么说武士道是一种前现代道德

首先看一下武士道的定义。武士道是“武士在其职业上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之道”,因此,武士道是一种阶级的道德,可与西方“骑士道”相比较。在此之前,我习惯性地将“道”理解为“行事的方式”、“道路”,但相对忽视了“道德体系”的含义。

从本书的目录来看,“武士道”的组成部分清晰可见——义、勇、仁、礼、诚、忠、孝(并没有单独的一章论述“孝”,因为西方话语中难以找到与“孝”对应的单词)等。乍一看,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如出一辙,事实上,它们非常相似,追本溯源皆有孔孟,也皆受到朱熹、王阳明的影响,但又极为不同,武士道同时融合并发展了佛教(禅宗)和日本神道。这便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日本之所以为日本之处。

弄清以上这些主要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但我无意在此按照章节一一赘述,反而想抓住一个点,从我的思路来将其串联成一个整体,那就是武士道是一种“前现代道德”(恕我在这里擅自起了这个名字)。为什么这样称呼武士道呢?

封建的、阶级的、冷兵器的

武士道是封建制度之子,天然是阶级的,是冷兵器时代的道德。

出于“国家先于个人而存在”的政治原理,对父母的孝敬、对祖宗的崇拜和对主君的忠诚,为武士傲慢的性格赋予了“顺服性”。

在古代日本和古代中国,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都是存在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虽然有不同的表述方式,但有一致的精神,在这里,民众舆论与君主意志,民主主义与极权主义达到了一种奇妙的融合,正如艾德蒙·伯克在《法国革命史》中提到的那种,“带着自豪的归顺,保持着尊严的服从”。

但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对“生父政治”的辩解,或者面对“已然”的历史进行“由果索因”的解释,专制就是专制,极权就是极权,是不符合现代政治的发展潮流的。

男女关系

书中有“妇女的教育及其地位”这一章,引起我极大的兴趣。男女平权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典型标志,而武士道所提倡的等级森严的男女关系和夫妻关系正是前现代的重要元素。

日本武士道时代的女性,掌握文艺是为了慰藉男性,掌握武艺是为了保持贞操,以及子女的教育。女性教育的起点就是对自我的否定,终点则是对家庭的使命。女性是男性的一部分,日本武士从不在他人面前夸耀自己的妻子,因为那与自夸无异。看起来,这似乎比某些时代的男耕女织的古中国还要夸张。

斯宾塞认为,军事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必然是低下的,它只有伴随着社会的产业化才能得到改善。因而,作者解释道,在当时的日本,最上层有闲阶级和最下层普通民众中间,男女地位差异反而没有这么明显,这是非常有趣的军事阶层的特点。

那么,伴随着工业革命浪潮的席卷而来,现代化过程中这一结构必然分崩离析,无论是短时间内的剧变还是缓慢的变革。日本今日的社会结构和男女权利地位与历史上的日本相比,与中国相比,有怎样的不同,是一个很让我感兴趣的问题,希望对此有了解的同僚们指点。

经济观

武士道的统治力量,在于一种“泛道德化”——人要做有道德的人,要过有道德的生活,自然界也是道德的,宇宙也是道德的——这种思考世界的方式,听起来又是多么熟悉亲切。相比于道德品质而言,知识的地位倒在其次,没有道德的知识变成了“臭菜”。

然而,经济活动没有进入这个道德体系。如果从对商业活动和金钱的看法上出发,那么基于武士道要求的农本商末,同我国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一样,是反现代化潮流的。“武士道的教育不适合培养数字的观念,是非经济的”,它因贫困而自豪。虽然“有头脑的武士都非常清楚金钱是支持战争的力量,但从未考虑把尊重金钱提高成一种德行”。武士道相信有能被看作既无金钱也无价格的工作,比如教师,僧侣,是带有神圣性质的。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对资本主义精神的阐释,这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对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资本家们的谆谆教诲,也是一份“美国佬”的自白:

“切记下面的格言……除了勤奋和节俭,在与他人的往来中守时并奉行公正原则对年轻人立身处世最为有益……一次失信,你的朋友的钱袋则会永远向你关闭”。

在现代的经济秩序下,只要是合法赚钱,就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遵守天职美德的结果和发挥天职能力的表现。也就是说,经济活动是道德的,尊重金钱并在商业活动中保持正直,是尼采所说的“各种德行中最年轻者,现代产业的养子”。

生命是不值钱的

对人本身的再发现与对生命的尊重,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现代性的一个组成成分。然而,在武士道的体系里,生命有时是不值钱的。

当然,对“自杀”制度的滥用(急于赴死、以死求媚)会被视为懦弱和卑怯,但在很多情况下(抵罪、悔过、赎友、免耻),自杀成为了最好的解决方式。

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爱是不够的,书中将其比作纳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愿意为之去死的感情才值得称道。如果能得到名誉及声望,生命也被视为没有价值。“德行、伟大、安详的转化力令人惊叹,它使最丑恶的死亡形式带上崇高性,并使它变成新生命的象征。”

武士道与大和魂的关系

我们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武士的道德能代表整个大和民族的道德吗?即,武士道与所谓“大和魂”是什么关系。

我个人认为,同样可以类比中国。士、农、工、商组成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部分,但我们说起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士”是代言人。

武士阶层在人数上同样不是日本社会的主体,但却是其典型成分。在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中,武士只是一层,但却是这一层在社会中充当着承上启下的枢纽角色,同时是主流文化的形塑者。每个阶层的人都会用武士道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所谓“花是樱花,人是武士”。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刀”和“樱花”这两个意象所塑造的大和魂就是武士道,武士道就是大和魂。

我一直迷惑于为何日本人迷恋“樱花”的形象,在这里把作者的解释分享给大家,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二——

“美丽之下并不藏着刀刃和毒素(对比玫瑰),任凭自然的召唤,随时捐弃生命。它的颜色并不华丽,它的香味清淡,并不醉人。”

悠悠的和歌里藏着最含蓄而又最热烈的感情,生命的到来、存在和离去都是那么安静。我想起了在九州岛时,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面对复杂的人世,他们谦恭的姿态里有着对生活不折不挠的勇气和耐力。

从武士道反思日本的历史与现在

本书的创作时间是1899年,正是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的4年,日俄战争开始前的5年。在这个时代论述日本的精神,不可避免要回答对外侵略的问题。

本书对大陆政策做出的文化解释显然带着辩护的色彩,每当读到“直到弹丸小石成为布满苔藓的大岩石”这一类的语句时,总难免引起我的不适。

本书陈述了“日本崛起更多在于其内在动力”这一观点,这同泰戈尔的理解相同。在近代化的过程中,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一样,仅仅是对西洋器物的套用,而此过程中中日对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人思想面貌的改变,在我看来是巨大的,与“和魂洋才”相比,是不同程度的冲击。

泰戈尔在《民族主义》“日本的民族主义”一文中指出,日本的崛起背后的力量依然植根于其武士道的精神,“生命和力量就蕴藏在我们当中,需要去掉的只是僵死的外壳”。东方世界作为活的有机体,学习的西方科技只能帮助我们“了解物质世界的规律,并不能改变你的深奥的人性”。也就是说,日本学习西方相当于借了一件衣服来御寒,这并不能改变他是谁。

泰戈尔的这本书提供给我们一个中观的视角——亚洲的视角。那日去观“博古通今,胸怀天下”时事知识竞赛决赛,最后一个环节名为“今日亚洲”。我突然醒悟,自己从没有以一个“亚洲人”的角度思考过问题,我们日常的思维方式里,只有“东西方”、“第三世界”的宏观视角,或者就是聚焦到我是“中国人”。

不像欧洲自古以来有着一体化的传统,以及现当代许多人为欧洲一体化前赴后继做出努力,亚洲的概念一直是模糊的,或被“东方”所替代。然而,泰戈尔的书让我认识到中、日、印等作为亚洲国家的身份认同。

我们是如此相似,我们共同经历了从“亚洲的光明时代”到“亚洲的黑暗时代”的历史变迁,但今天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地缘政治的纷争和局地矛盾。

泰戈尔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和平主义者和地球村的战士,他高度赞扬日本为亚洲现代化开辟了一条独立的新路。然而日本恐怕让泰戈尔失望了。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法西斯的对外扩张道路,而不是理想的“和平崛起”。

这是欧洲文明对东方“静静生长”的异化,还是日本大和魂酝酿的结果?换句话说,日本法西斯到底是传统文化的产物还是对传统的背离?我记起弗雷德里希·迈内克在其《德国的浩劫》中阐明了一个观点,即德国法西斯的产生不是德国古典文化的必然产物,而是对传统的背离。那么,武士道里是否含有必然对外扩张的成分?

我个人觉得武士道中可能含有对外扩张的苗头,但仅是猜想。武士社会的体系是一个封建的金字塔,在天皇-将军-大名-武士这种一条线的等级结构之下,每一名武士的正义与否的判断标准是基于其主君的利益的,“忠义”体现在特别具体化的行为准则中,那么当面对着本国利益与他国利益的冲突时,选择“侵略”并没有包含“这样做是否侵害了别国人民的利益”或“这样做在世界范围内是否是正义的”的思考,武士们可以简简单单地用“这样做是否符合天皇的旨意”、“这样做是否符合武士的使命”来判断,因而日本国内反战的力量终是抵挡不住军国主义的碾压。

新渡户稻造感叹武士道被西方化的浪潮冲击,就如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但事实上,武士道没有死去,它仍然活在当今的日本,认识到这一点十分重要。这就如同中国人,无论怎样被西方文明冲击、涤荡,也褪不去“学而优则仕”的理想色彩,也走不出“仁义礼智信”的约束,是一个道理。

在右翼势力普遍抬头的我们的邻国,武士道正以一种新的形式在活动着。在安倍晋三刚刚上台时,他的一次次“冒险”的举动以及我们国内“报喜不报忧”的各种报道,使我在疑惑的同时以为他将难以坐稳,但几年来事态的发展似乎在更大程度上印证了日本国内对安倍的支持大于反对。《春秋人文报》上载有一篇文章(《解散众议院,安倍赌局再开——日本右倾现状探讨》)说安倍晋三的身上也体现出了武士道精神——“客观讲,安倍为了他长期坚持的保守主义式救国理想已无畏风险,反而大有一种武士道精神。”

反思

日本是中西方的“中间人”,也是西方来到中国的跳板。历史上的恩恩怨怨,今日的交流、合作与冲突,使我深深觉得对这个国家的理解对于我们来说极为重要,甚至比其他国家都要重要。因此,今后希望多作一些延伸阅读和关注,以弥补和修改以上非常不专业的书评。

第二点,是对“国民性”一词的思考。我们常常听到关于“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的论断,但又往往对“地域黑”极为反对。这种对“国民性”的概括到底有没有道理呢?我个人认为,即使是偏见和误解,其产生必然有其渊源。一个地域群体,或大或小,必然同时存在着同质性与异质性,地大物博如中国,也可以总结出一些“勤劳”、“节俭”、“家族意识”等等特点,这些特点是深深植根于我国的历史发展轨迹与传统文化的,也可以说,前现代的东西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挥之不去,是一种普遍现象。美国可以说是非常多元化的社会了,那么“包容性”、“移民国家”便也成了共性的东西。所以,我对“国民性”或“地方性”的说法,持保留的肯定态度【笑哭】。

最后的最后,想感谢坚持读到这里的人。这一篇胡言乱语,我极尽自己所能,用我读过的、思考过的东西加以佐证,但正如大佬们所说,“人的格局”还是极为有限的,若有不恰当之处或知识上的错误,还请不吝赐教并多多包涵。作者:周敬天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道可道非常道_读书之《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


道可道非常道_读书之《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

平日里,常常有人称那些通明世事、达悟人生的人为“得道者”。何为“道”?道是万物的起始,道是宇宙的本源,道是变化的法则,这种种说法似乎正确,又似乎不完全正确。读完老子《道德经》后,你可能知道了“道”,但是仍然无法给出“道”的正确定义。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应该恭喜你,你在“得道”的路上迈开了一大步。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如是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道如果可以言说,那就不是真正永恒的道了;能够给一个东西予一个名称的,这名称与实际已经不相符。老子还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可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知道而不可说,便是与自然的大道合而为一,大道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对事物的认知,一旦说出口就变味,因为语言描述与实际情形总是有差距的。我以为老子的意思不是宣扬一种绝对的虚无主义,他是发现了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道理:真理无关乎语言文字。

儒家孔子有言:“诗不尽言,言不尽意。”诗书的本意用言语是表达不尽的,即使再充分的表达也难说尽真实的意义。所以孟子也告诫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佛家更有“不可说”之说,“说是一物即不中”,诸法妙理,非关文字。灵山会上佛祖拈花示众,参悟禅机者也只是微笑不语;禅宗六祖惠能不识文字却能顿悟佛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苏东坡“日喻”文说,为一个不曾见过太阳的盲人说太阳是怎么样的,盲人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太阳的真相。诸如此类无不在说明“真理无关乎文字”的道理,充分印证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真理性。形诸文字反而破坏真相,横生枝节。庄子文中说到一个名叫轮扁的木匠,有人问他年纪大了为何不把手艺传给儿子,他说传给人的只能是规矩方圆的方法,而真正的手艺是传不给他人的。老子认为,孔子推崇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只不过是先王的陈迹而已,不是先王的精神。《庄子》中有不少孔子受辱挨批的故事耐人寻味,对于自己的人道说教孔子总是有所感悟的样子。其中《天运》篇写道:有一次孔子拜见老子后回到住所,三天不说一句话,弟子不解,问先生何故?孔子说,面对一个得道的人,任何话语都是多余的。读书人常常以为书本上的文字很宝贵,殊不知言外之意才最为珍贵。

“道可道非常道”给人一个深刻的启示是,理解真义贵在体悟。世间繁复纷扰,在其间感悟真谛、体悟真义,实在是自在人生所必须。既然真义与文字无关,那么是否就不需要文字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思考持续进行无疑需要依赖于语言文字,因此,体悟真义不是遗弃文字,而是要求不拘泥于语言文字,超越语言文字甚至超越具体的事物。因为真理超越时空而存在,当然要超越文字才能把握真理的要义。

悟道自然需要一个过程,渐悟与顿悟其实是一表述的不同,大凡觉悟的那一刻都是瞬间的,只是觉悟之前的那段路途往往是漫长的。《道德经》本身也有教导人感悟和体悟真理的基本路径:一是用熟知的事物来作类比;二是效法自然。老子善用类比方法说明道理,

我们常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其原因也可归结为“道可道非常道”。真义在无声之中,一出声就离真义远了,所以“无声”胜过“有声”。庄子有“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之说,用荃是为了得到鱼,现在已经得到了鱼,荃就不再重要;用语言是为了表达意思,现在已经懂意思了,还在乎语言干什么?如果真理是明月花鸟,那么文字犹如手指,手可指点明月花鸟在哪里,但不是明月花鸟本身。如果自己能够看到明月花鸟,就无需别人的手来指点了。好了,在下自然不必多说,因为一说多,就又离道远了。作者:陈中华

道恒无名——道德经读书笔记及感悟


道恒无名——道德经读书笔记及感悟

【原文】道恒无名,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猷小谷之与江海也。

【现代汉语解读】

道一直处于无名无形的状态,道虽然小,而天地那么大,却不驱使它。领导者如果能够遵守道的原则,天地万物将自来顺从你。天地相合,风调雨顺,降下甘露,百姓不需要你命令他,而他们自己就会各守其位。然后可开始有各种名相,有了名相之后,就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所以不会消亡。这就如同说,道与天下关系,就好像小溪流对于江海的关系一样。

【延伸解读】

朴,未经雕刻的木头,指原始混沌状态,也即道。道虽然小,甚至看不见它,但它是天地万物的源头,因此天地不敢以它为臣。宾,宾客,顺从。老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天人合一。我们与万物是一体的,我们的态度决定了万物的态度,您若遵循道的法则行事,万物就会来帮助您,也就是说,您的心可以驱使万物。这里讲的是我们人与世界的关系。

天属阳,地属阴,天地相合,即阴阳调和,阴阳相合,天地安泰。俞,通雨。这里讲的人与自然界的感应关系。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化,天地感应,皇帝、官员特别重视祈雨。在天地相合的状态下,领导者只要把自己的心摆正了,百姓就能够感应到领导心态,百姓的心也会慢慢静下来。

名相,指规章制度、名誉地位、官职官位等等有形的东西。知止,知道停止,适可而止,省略了停止的对象,一般指领导者的欲望、追求,有了名相之后,就会滋生人的欲望。

前文有“朴唯小”,就是说道是小的,这里说道虽然小,但天地源于道;就好像小溪流与江海的关系,江海的源头是小溪流。告诫我们要点点滴滴按道的法则做事,无数小事汇成大事。作者:枫杨e

道生万物——《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道生万物——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原文】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其死,我将以为教父。

【现代汉语解读】

这里合并了第四十一章、四十二章。老子阐述了强弱、损益的辩证关系。

追根溯源,是道的动力。弱,是道的使用方法。天下万物是有形的东西生成的,有形的东西由无名无形的道生成的。

道生出一团混沌之气,混沌之气分出阴阳,阴阳涌摇交汇又产生新的物质,从而生出世间万物。世间万物依靠着阴,包裹着阳,阴阳交汇涌摇形成冲和之气。天下人所讨厌的,就是孤寡不谷,可是君王喜欢用这些做自己的称谓。万物表面上减少时实际上会慢慢增加,表面增加的时实际上会慢慢减少。上古的智慧之人是怎样教育人的,我也是这么拿来教育别人。刚强橫暴的人不能正常死亡,我将把这个作为教育的开始。

【详细解读】

反,通返,意为追本溯源,返回事物的最初状态。按照道去做事往往会回到本源。用,使用。弱并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做事带来的外表的结果。示弱使你更强大,示强让你更麻烦。老子认为:无生有,有生万物。这是老子的宇宙的生成观。老子说的“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指虚空。道德经中的“无”与佛经中的“空”相对应,其实道德经中的许多观点与佛教相近相通的。所有大道溯其根源其实都是相通的,因为讲的都是一件事,最高的智慧总是相近相似的。

老子讲的是世界生成的原理。目前我们的科学只有推测到137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那么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呢?谁也不知道。老子眼中宇宙形成过程就是:“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现代科学解释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是不是有些相似之处?

负,背负,依靠。老子认为阴是基础。冲和之气,阴阳在动态中保持平衡的气。冲和之气在中医学里特别重要,中医强调要注意保持自己身体的阴阳平衡。

本章前面部分讲的是宇宙的形成,后面部分圣人之道,可能误把两章合并为一章。孤,失去父母为孤,如孤儿;寡,丧偶为寡,如寡妇;不谷,读书笔记没法吃东西了,意为命不久矣。虽然孤寡不谷这话不好听,上古时代君王用于称呼自己,是因为他要承担国家的不祥,让老百姓幸福。后来这种称呼沿用下来,但后世的君王未必真正理解这个深意。

事物总有两面的,而损益总是此消彼长。称谓是名相,也代表着名誉、地位等等表面的东西,称谓上的损是获得福报的增长,获得真正的幸福。

“强梁者不得其死”这句话来自于金人铭,老子明确这句话不是他自创,是引用古人的。梁,古指桥梁,有支撑的直的木头。这句话意思为做人不能太强硬,把周围的人都视为自己的竞争态度。这种人生态度是老子所批判的,却是当今社会相当流行的价值观。孟子的王道思想其实与老子的思想是相近的。父,通甫,意为开始。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古之善为道者


道德经读后感心得体会——古之善为道者

【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川,猷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释,沌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现代汉语解读】

古代达到境界的悟道之人,其思想微妙精微广博,深奥得说不清楚。正因为说不清楚,我只能勉强地描述它。

它是:悟道之人小心走路像冬天过结冰的河一样;做事小心谨慎像猷一样,总担心周围邻居指责你;像去做客一样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像冰一样无声无息化开、离开;处于混沌的状态,模糊不清;像山谷一样宽阔。

混沌之后清静下来,然后头脑慢慢变得清澈。安静之后行动起来,生机马上就出现。一直保有道,按照道的方法做事的人,总是不想把自己做得最满。正因为不想把人生做到极致,所以能够做到破旧而不圆满无缺。

【延伸解读】

识,也有作“志”,都是标识,识别的意思。豫,大象走路的样子,缓慢而小心奕奕,比喻悟道的状态,做事谨慎,全神贯注。悟道者如履薄冰。日本的匠人精神,追求极致,也是悟道人的状态,道理是一样的。

猷,古代指一种猴子,它小心谨慎,做事深思熟虑。这里关于道的修行,与儒家的慎独思想相同,也可以看出,道家与儒家的思想并不对立。若畏,好像怕,不是真的怕,是尊重。若畏四邻的人,考虑周围的环境,尊重周围的人,这种人肯定是品行很高的人。真正悟道的人就在民间,并非飘然于世的世外高人。对于领导人来说,四邻还指周围的国家。

严,这里一般不解释为威严,是敬,尊敬的意思。老子说的悟道,不是飘飘然云游世界,而是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领导者,位置提高之后,容易飘飘然起来,摆谱。老子要求领导者要保持恭敬的态度,我们说的“公仆”就要求这个样子,所以老子的思想很了不起。佛教说,你周围每个人都是来度你的菩萨,所以要尊重你周围的人,没有人无缘无故地出现在你的生活中的,即使是恶人,也是来锻炼你,成就你的人。

涣,水离散。这里是比喻,本来内心很纠结的人,悟道之后,这些纠结慢慢散开,消解。还有另外解释,悟道的帮助他人,润物细无声。许多领导喜欢声色俱厉地斥责别人,管理效果未必好,但有的领导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地帮助别人,员工得到激励。

悟道的人,大智若愚。按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做事,不计较结果得失,随缘尽心去做。这样的人做事更加从容。

“旷呵其若谷”,宽阔得像山谷一样。这一句从前后文的连贯性判断,可能是后人加的。

一般人都会先入为主,先把人分为好人、坏人,等等,智者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把自己放在混沌状态,不会先入为主,静观其变。世界很多事情并不是你看到的那样,真相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一个领导刚刚到一个单位,马上发表意见,这是不合适的。读书笔记如齐威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故事,也是一个例子。内心平静下来,事情的本性才会慢慢显露出来。所以,日久见人心,这是一种被动观察。浊而静之徐清,则是主动行为。

王阳明龙场顿悟之后,进入特别高的境界,心里不留尘埃,只留良知,不在意别人看法,后来你一生身经百战从无败迹。特别是平定宁王叛乱,非常危险,但是他处理得当,四十天就平定了宁王之乱。

悟道之人并不在于自己的盈与亏,放下了比较的念头,放下形名之分。悟道之人非常明白,所以盈,本身就是一种幻象,换一个标准可能就不是盈了。如以前国内一个著名的奶业品牌,自信心膨大,要做全世界第一,把追求第一当成自己目标,结果后来出了问题。唐太宗说,“君多欲则民苦,君无为则民乐”。

敝,破旧衣服。成,成功,圆满状态。敝而不成,是缺憾,却是懂得放弃。但不圆满,可以更长久。苹果的标志,好端端的一个苹果硬是被咬了一口,可以理解为敝而不成。名声大了,并不一定是好事,可能造成德不配位,反而不利自己。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武士道》读书笔记|武士道——对前现代道德的现代反思》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