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古之善为道者。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当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我们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那么,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将它记录下来也方便了我们以后随时也可以翻看。那么,你都看过哪些中外经典名著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古之善为道者,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道德经读后感心得体会——古之善为道者

【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川,猷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释,沌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现代汉语解读】

古代达到境界的悟道之人,其思想微妙精微广博,深奥得说不清楚。正因为说不清楚,我只能勉强地描述它。

它是:悟道之人小心走路像冬天过结冰的河一样;做事小心谨慎像猷一样,总担心周围邻居指责你;像去做客一样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像冰一样无声无息化开、离开;处于混沌的状态,模糊不清;像山谷一样宽阔。

混沌之后清静下来,然后头脑慢慢变得清澈。安静之后行动起来,生机马上就出现。一直保有道,按照道的方法做事的人,总是不想把自己做得最满。正因为不想把人生做到极致,所以能够做到破旧而不圆满无缺。

【延伸解读】

识,也有作“志”,都是标识,识别的意思。豫,大象走路的样子,缓慢而小心奕奕,比喻悟道的状态,做事谨慎,全神贯注。悟道者如履薄冰。日本的匠人精神,追求极致,也是悟道人的状态,道理是一样的。

猷,古代指一种猴子,它小心谨慎,做事深思熟虑。这里关于道的修行,与儒家的慎独思想相同,也可以看出,道家与儒家的思想并不对立。若畏,好像怕,不是真的怕,是尊重。若畏四邻的人,考虑周围的环境,尊重周围的人,这种人肯定是品行很高的人。真正悟道的人就在民间,并非飘然于世的世外高人。对于领导人来说,四邻还指周围的国家。

严,这里一般不解释为威严,是敬,尊敬的意思。老子说的悟道,不是飘飘然云游世界,而是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领导者,位置提高之后,容易飘飘然起来,摆谱。老子要求领导者要保持恭敬的态度,我们说的“公仆”就要求这个样子,所以老子的思想很了不起。佛教说,你周围每个人都是来度你的菩萨,所以要尊重你周围的人,没有人无缘无故地出现在你的生活中的,即使是恶人,也是来锻炼你,成就你的人。

涣,水离散。这里是比喻,本来内心很纠结的人,悟道之后,这些纠结慢慢散开,消解。还有另外解释,悟道的帮助他人,润物细无声。许多领导喜欢声色俱厉地斥责别人,管理效果未必好,但有的领导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地帮助别人,员工得到激励。

悟道的人,大智若愚。按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做事,不计较结果得失,随缘尽心去做。这样的人做事更加从容。

“旷呵其若谷”,宽阔得像山谷一样。这一句从前后文的连贯性判断,可能是后人加的。

一般人都会先入为主,先把人分为好人、坏人,等等,智者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把自己放在混沌状态,不会先入为主,静观其变。世界很多事情并不是你看到的那样,真相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一个领导刚刚到一个单位,马上发表意见,这是不合适的。读书笔记如齐威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故事,也是一个例子。内心平静下来,事情的本性才会慢慢显露出来。所以,日久见人心,这是一种被动观察。浊而静之徐清,则是主动行为。

王阳明龙场顿悟之后,进入特别高的境界,心里不留尘埃,只留良知,不在意别人看法,后来你一生身经百战从无败迹。特别是平定宁王叛乱,非常危险,但是他处理得当,四十天就平定了宁王之乱。

悟道之人并不在于自己的盈与亏,放下了比较的念头,放下形名之分。悟道之人非常明白,所以盈,本身就是一种幻象,换一个标准可能就不是盈了。如以前国内一个著名的奶业品牌,自信心膨大,要做全世界第一,把追求第一当成自己目标,结果后来出了问题。唐太宗说,“君多欲则民苦,君无为则民乐”。

敝,破旧衣服。成,成功,圆满状态。敝而不成,是缺憾,却是懂得放弃。但不圆满,可以更长久。苹果的标志,好端端的一个苹果硬是被咬了一口,可以理解为敝而不成。名声大了,并不一定是好事,可能造成德不配位,反而不利自己。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道德经》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道德经》读书笔记与读后感600字800字左右,欢迎阅读点评!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

【现代汉语解读】

中空的状态灵验永存,这是深奥的雌性生殖器,雌性生死器是天地的源头。微妙、微弱的样子,好像是存在的,用之不尽。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久,因为它自己不生长,所以能够长久生存。所以圣人把自己的利益放到百姓的后面,结果大家把您推举到前面做领导者;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事外,大家却会成就你的事业。难道不是正因为他不考虑自己的私利,反而恰恰能够成就他的私利。

【延伸解读】

谷,水冲出来的山地低洼部分。雄生的动物叫牡,雌性动物叫牝。堇,通假词,为尽。老子那个年代还未脱离生殖崇拜,尤其对于母性的敬畏。老子用女性生殖系统比喻道,认为道的原理与之相近。

天长地久,说的是自然法则,圣人应该遵循的自然法则。自生,也可以理解为自己谋求福利。天地不为自己捞取利益,所以得以长生。读书笔记我们是不是要进取呢?关键在于我们努力的目的是什么。仅仅为自己利益做出努力,谋取自己的利益回报的努力难以持久。如果目的一时达不到,就不愿意去努力了。

这段承上段天之道讲述圣人之道。一般人,在领导岗位上,都会先考虑自己的权利与利益,圣人就不同。身在利益之外,内心是平静的,没有包袱。如果放下包袱,您的做法最有实效。

老子的这里强调了舍与得的关系。在健康方面,七情六欲是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因此,无私的状态是养生最好的状态。

《道德经》读书笔记于读后感心得体会


一、道,是可以言说的,但言说出来的道,并不完全等同于永恒不变的道,即常道。

二、道,非常幽深,能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万物,却塞不满天地,若有若无,象在天帝存在之前就存在了。

三、道,永远不会消失,像玄妙的母性,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和根本,生养万物延绵不绝,用之不尽。

四、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不亮不暗,无头无绪,不可描述,无状无物,恍恍惚惚,不见首尾。

五、道,无形而有象、有物、有精华,是可以信验的。

六、道,比天地生的还早,静极虚极,从来没有变过,永久地推动万物运行而不会把自己消耗殆尽。道很大,会变化消逝地无影无踪,但是还会变回来。

七、道,出口的地方,就是“无”,而“无”平淡无味,不可见,不可闻,用不完。

八、道,运动的方向是返回到弱小乃至于无,道的功用就是把强的往弱的方向推动。

九、道,是隐性的,无法命名。但道能施给万物、成就万物。

十、道,即为无之极。无极生出太极为一,太极生阴阳为二,阴阳加太极为三,阴阳的不同组合变化,就生成了万物。

概括起来,道是无之极点,是天地万物产生发展消灭之根源,是宇宙第一因。

当然,《道德经》里面讲的道,分三个层次,我们这里讨论的道,是“常道”,即最根本的道。另外两个层次,一是“天道”,即宇宙法则、自然规律。如“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二是“德道”,即人与道的关系。如“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那么,为什么道是宇宙第一因呢?

其实《道德经》也讲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就是说“无”是天地的开始。为什么呢?我们知道,老子写《道德经》,是受到《易经》的启发。而《易经》里最基本的一对关系,就是无和有,也就是阴和阳的关系。无和有排列组合,产生天地万物的卦象。比如,任何物质,就是“有”,细分下去,无情无尽,最终一定是“无”。而无的极点,就是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无,二就是无和有,三就是无和有的排列组合。无限排列组合下去,就产生了无穷无尽的万物。

那么,为什么天地万物不把宇宙撑破呢?因为,道还会消灭万物,也就是说,天地万物都有一个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

道德经读后感:道,看不见,摸不着,闻不见,听不见,但它确实在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是可以验证的。

《道德经》读书笔记与感悟——道者万物之奥也


道者万物之奥也——《道德经》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原文】道者,万物之奥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欤?故为天下贵

【现代汉语解读】

道是万物中最尊贵的,是善良人的宝贝,是不善良人的保护者。称赞道的功用可以换取人们的尊重,按照道的方法去力行可以获得增益。不善良的人,为什么要放弃他们呢?所以上天设立天子、三卿管理天下,虽然会有各种珍贵的东西供其使用,但是不如坐下来进入到道的境界。古人为什么认为道是最尊贵的呢?还不是说求就可以得到,有罪可以免除吗?所以道是天下最尊贵的。

【延伸解读】

奥,房子里西南角,过去是祭神的,所以这是最尊贵的地方。“善人”指有“道”的领导者。“不善人”,未悟道的,不善良的人。那么,为什么道是不善良的人的保障、保护者呢?因为,如果都没有“道”的话,这不善良的人,坏人永远坏下去,这社会就没指望了。不善良人有了“道”才能有保障的活下去,而等他们明白“道”以后,也会慢慢的改变,他们才有希望,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

道是所有人生活的宝藏,明白了道,大家都会有所改变。我们每个人可能介于善人和不善人之间,就是说不一定多么好,也不一定多么坏,可是如果我们学了“道”以后,您把“道”当作宝贝,同时“道”让您慢慢改变,来保护您,您说这是不是好事呢?

经常称赞“道”的功用,可以让你博得大家的尊重。虽然“道”的原则告诉我们做好事不计回报,可是这么跟大家一讲不计回报,很多人接受不了,所以有一种方法是先告诉你是有好处的,做着做着,慢慢明白“道”了,真的道理明白了,读书笔记可能就不在乎好处,但是好处还是存在的,只不过你不在意它而已。佛家也这么做,叫方便法门的做法。传播道,遵行道,人生会获得提升。

“行可以贺人”,就是你按照“道”的方法去力行,你的人生可以增加、增益,增加了很多内容,会越来越好。老子这里强调,单单去夸耀“道”的功用还是不够的,光嘴上说是不行,还要去行,去践行。“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也就是说那些并不善良的人,难道要放弃他吗?我们不断用道启发他善的一面,让他把恶的一面忘记,这人慢慢也可以做到不断增益自己的人生,变成一个好人。

三卿,即为三公,周朝级别最高的官员。老子这讲的是上天在人间设置领导这样的职务,以天子、三卿等职位泛指领导者,因此我们就翻译成领导者就行。拱璧是需要手环抱一样拿着的大玉石。这个拱璧当年是上朝的时候用的,后世有一个词叫视若拱璧,就是特别珍视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玉石一样。驷马,并排用四匹马拉的马车。在古代,坐这种马车的人地位很高,非常尊贵的。

荣华富贵都不如“道”尊贵。明白“道”以后,人生会有明显的改变。作者:高风清扬

道德经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视之而弗见


道德经读后感心得体会与读书笔记:视之而弗见

【原文】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现代汉语解读】

道,看它又看不见它,这叫微。想听它又听不到,称为希。摸它又摸不着,叫夷。三者不可揣摩,所以混在一起,是一。

“一”,其上不清晰不明亮,其下昏暗不清,长长的连绵不绝,不可描述,又好像没有。这就是没有形状的状态,没有实体的样子,这就是非常微妙,又辽远到不可探究的状态。跟着道的后面看不到它的结束,迎着它又看不到它的开始。看今天的道是怎么运行的,应用道的法则于生活中看看结果,就可以推断古代道是怎么运行的,这就是道的规律。

【读后感延伸解读】

这段文字讲天之道。微,悄无声息。希,织布,孔大的称希,我们可以理解为稀少的意思。夷,平坦的意思。一,是指世界混沌状态。道生一,道是源头,一是道落实到世界的体现,是世界最初的状态。这里老子讲的是道介于有与无之间,无论视觉、听觉,触觉都触摸不到,但又确实存在。

沕,微妙,望,边际,辽远。这里老子告诉我们,道是无影无形的,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又看不清楚。道是超越时空存在的,我们看不到它的开始,读书笔记也望不到它的结尾。道的运行规律我们是可以找到的。道的运行规律亘古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今天道的运行规律推断自古以来道的规律。其方法就是把道的法则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看看结果,就能够明白道的运行规律。这是老子告诉我们道的学习方法。

这一章讲的是天之道。老子总是从天之道中推演出圣人之道,所以道德经的行文结构总是讲一段“天之道”,然后阐述“圣人之道”。老子眼中的道是模糊不清、混沌的,无法描述的,但又确确实实存在的。这是老子的宇宙观,我们发现老子是高明的,又很科学。

因为在他的那种年代对于宇宙的了解很少,实际上直到现在,我们对于宇宙的了解仍然很有限,科学说宇宙中百分之九正是多是暗物质、暗能量,而我们对此一无所知,英国科学家认为宇宙中存在平行空间。老子的做法是明确道的存在,也承认描述不清,而不是像宗教那样描绘出自己认为的明确世界。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古之善为道者”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道德经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