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阅读的力量》读书笔记及读后感心得体会。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我们在读一本中外经典名著时,会从中感受到与我们以往认知中不同的东西。当我们细心阅读完一部作品后,就会有独到的见解。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在读中外经典名著时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本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阅读的力量》读书笔记及读后感心得体会,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阅读的力量》读书笔记及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识字,拼读,懂语法,增加词汇量,提高理解力,提升语文能力,写作。

回忆一下我们的语文课,大家觉得达到目的了吗?我自己的感受是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一直都是沉闷的代名词,除了早读,除了做试卷时遇上的好文章,好诗词。而阅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让《阅读的力量》来给我们解答吧。本文是《阅读的力量》读后笔记,所有的文字均摘抄自书本,供各位参考。有兴趣的可以买来详细地阅读。

《阅读的力量》主要提及阅读对人的影响,有哪些有效的阅读方式,看电视、书报杂志对阅读的影响等。

自由自主阅读:

自由自主阅读是指纯粹因为想阅读而阅读,不需要写读书报告,也不用回答章节后第问题。若是不喜欢这本书了,也不必勉强读完它。

校内自由阅读计划由以下三种方式进行:持续默读,自主选择阅读以及广泛阅读。

持续默读中,教师与学生每天都自由阅读一小段时间(从5分钟到15分钟不等)。自主选择阅读时,自由阅读是语文课的重要部分,教师会以座谈会对方式和学生讨论读了些什么。广泛阅读时,学生需要对自己读的东西负一点点责任,例如,为所读的东西作一小段总结。

校内自由阅读的研究与校外自己的自由自主阅读研究都指出,阅读对增进阅读理解、写作风格、词汇、拼写,以及语法等能力都有帮助。

事例(p86):

Carson五年级时,母亲要求他每周从图书馆借两本书回家,并且一定要在一周结束前向她报告书的内容。Carson对这件事并不热衷,但也没有违逆母亲。很重要的一点是,Carson的母亲允许他阅读任何自己想读的书。随着他的阅读的科学类书籍增加,他“成为五年级中任何自然科学问题的专家”。阅读帮助他的理解力与词汇进步。

心流:

心流(flow)是当人们专注而轻松地投入某种活动时所达到的一种心理状态。当人们处于心流状态时,日常关注的事,甚至是自我的感觉都会消失,对于时间的感觉也改变了,活动以外等其他事情都觉得无关紧要。

特别要注意的是研究发现是,阅读“大概是目前全世界最常被提及的心流活动”。这项发现与享受阅读乐趣的人所说的结果相符。一位北意大利韦尔斯的居民说,每当他阅读时,就会“立刻沉醉在阅读中,而平常担心的问题都会消失无踪”。读书笔记Nell的一位受试者说:“阅读让我从日常生活中难以忍受的......逃离出来。每天我在阅读的几小时里,我得以逃离周遭的人、事、物,还有逃离我自己的烦恼和不满

提升阅读兴趣的方法:

首先,制造靠近书的机会。

家中接触书的机会越多,阅读也越多。

教室中的书库越好,阅读也越多。

学校中的图书馆越好,阅读也越多。

使用公立图书馆会增加阅读量。

提供舒适与安静的环境。

阅读行为本身便会提升阅读的兴趣。

不论在学校或在家中,孩子越常看到别人在读书,就会越爱读书。

直接鼓励阅读可以激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并因此培养较佳的语文能力。

也许鼓励孩子阅读最有效的方式是让他们接触轻松读物:漫画、青少年浪漫文学、杂志,利用轻松读物培养阅读兴趣。

漫画能引发更多的自主阅读。

另一个可以增进更多阅读的轻松读物是青少年浪漫文学(像《十七岁雨季》)

杂志能提升阅读能力。

外在奖赏可能有反作用。

要提供有趣的书,同时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机会以及更多大声朗读的时间,更多阅读的时间。

广泛阅读的人最终都会选择专家说的“好书”来读,而且研究也证实当读得较多时,有兴趣阅读的主题就会扩展开来。

看较多电视会减少阅读吗?显然,并非电视的存在使孩子不去阅读,更可能是因为缺乏有趣的书,孩子才不阅读。

对孩子的调查显示,孩子觉得以下两点有助于提升他们到阅读兴趣:

1、提供孩子足够的书选读。

2、学生自己选择想看的书。

3、阅读的其他问题与结论。

阅读的局限:

学习语言的人要能进步,必须能对接收到的信息采取开放的态度,也就是要有个低度的“情感过滤器”。

写作:写作能力该如何培养?

写作风格并非是从写作经验中产生,而是通过阅读产生。

写作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使我们更聪明。

写作风格来自阅读,写得多不代表写得好。那写作究竟有何作用?虽然写作无法帮助我们培养写作风格,它却有其他的益处。我们为了两个理由写作。首先且最明显大是,写作是为了与人沟通。但或许更重要的是,我们是为了自己而写作:为了理清以及刺激自己的想法而写作。即便是有作品公诸于世的作家,大部分的写作仍然是为了自己。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论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心得体会


《论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心得体会: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在象牙犀角,在良才美物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精雕细琢)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孔子夸子贡罕见的段落。孔子对弟子的态度精准,知人。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通常理解为顺,但孝的核心理解是敬。)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无违的是礼。孝要立一个标准,不能以最高的标准为标准,不能轻易把人归为不孝。儒家的根本在于风俗教化。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化妆的时候后于素(素为原本的好的质地))”曰:“礼后乎?”(若礼为后,则仁在先)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贡与子夏都是文过于智。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子非常明确的区分了一和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表达到了无比的确信。孔子一生的原则不过是忠和恕。尽己与推己。在中庸中,忠恕不是道,但在论语中,忠恕则是道。一以贯之的贯字上。中心为忠,如心为恕。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孔子给的少,说明不该给)请益(多给点吧)。曰:“与之庾。”(孔子并不是在乎这个数量)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到)齐也,乘肥马,衣轻裘。(这里面的肥和轻不能少)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程子的解)。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有常职,因此有常禄),辞(推辞)。子曰:“毋!(不要)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可以给你的邻里乡党)”。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真正对人生有独到见解的人),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到死都不知反悔),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临大事而有畏惧之心,凡是能承担的就是轻易不答应事情的人),好谋而成者也(善于思考,有谋略、有决断,好谋而成的反面是多谋少决)。”

又是夸颜回。有人用我们,我们就能有所成就。没有就将自己的精力收藏起来,安心于平常生活。战争的事情,孔子是教的,但是不喜欢弟子动则提战争,如子路。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孔子一生最艰难的时间就是在陈蔡。子曰:“衣敝緼袍(穿着破旧的袍子),与衣狐貉者立(与衣着最华贵的人而没有任何耻),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本意为即无害人之心也无求人之意,真正关注内在的,才能忽略掉外在),何用不臧(夸子路引了诗经的话,儒家引经典很多是断章取义的话)?’”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夫子“发了个表情”,于是大家就不说话了)“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读书笔记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舍之则藏,在最普通的日子里精神生活的焕发)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为什么对子路呵呵)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作者:刘雁翎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体会感悟


感悟:之所以要整理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并总结一些感悟心得,主要原因是教师作为教育上的引导者和主要力量,十分重要,是教育的关键,必须重视起来。相关的书籍如:《做最棒的老师》、《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做不抱怨的教师》、《教师最需要什么》等著作,都是为大家熟知的。读了这些书之后,我对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方式有了一些更深的理解和看法,当然教育的弊端还十分多,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大学的盲目扩招和教育质量的下降,让整个社会位置背负压力,这是不正确的!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1、每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都向往创造性劳动的欢乐,以及由于劳动的创造性而带来的生活上的充实。

2、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3、在你的科学知识大海中,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4、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5、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

6、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

7、评分宁可少一点,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

8、尽一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

9、对每一节课,都要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10、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11、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12、只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犯任何一个错误,他才能成为读写无误的人。

13、如果学生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这对他的精神是最大的压抑。

14、复习是学习之母,不要让它变成后娘。

15、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

教师读书笔记感悟:

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想: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记忆是灵活的,很敏感的,如果你善于使用它,不使它负担过重,它就会成为你的第一个助手。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建议,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读书笔记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作为一个教育人士,我也时常自省自悟,如何才能更好的起到助产婆作用,就像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教育理论,真正的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及读后感心得体会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及读后感心得体会

很紧凑似乎又有意边看边回味的读完了《挪威的森林》,我努力地想总结该书给我带来的比较正面的东西,就好比张艺谋导演好多影片获得了国际大奖一样,有人说,越是描写中国贫穷落后的越容易得奖,而本书其实真的就显现出日本战后丑陋的社会形态,年轻人的颓废与沉沦……

我思索着,倒是觉得那个叫阿美寮的疗养院不错。记得我实习的第一个科室,当时军区医院还没有指定的精神病院,而这个科室的走廊对面就是精神科,大铁门紧锁着,里面住着的都是治病的军人。有一天中午,走廊里,迎面走过一个穿休养服的患者,看不出什么问题,就是觉得他看我的眼神儿怪怪的,我问带教老师说,刚才走廊里有个患者怪怪的眼神,不知道是几床的,我老师反应可快了,立刻就给对面科室打电话,你们科谁出去忘锁门了吧,病号出来了。这是我最初的对精神病患者的印象,直到不久军区就成立了专门的精神病医院,而恰巧我一同学调过去工作,以后几次聚会常常给我讲一些见闻,患者身后都有许多故事……

日本的医疗条件和水平在世界上也是能数上先进的,象故事中的疗养院人家在60年代末期就有这种医院了,在中国很少见,即使有,普通老百姓也是消费不起,而常常是已经很重的病才去治疗,就不是疗养而是治疗了,好比直子晚期转院似得,得加大力度治疗的。所以,我们所见的精神病治疗中心基本都是铁门紧锁,外加栏杆的。

这本书读起来,越读越堵,可能与我们的生活和想象相差很多,特别是我们,至少我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革命青年,看起来确实有些是难以理解,读书笔记不过我可以批判着看,尝试着去理解,至少比我十年前看此书的感受不同了,那么本书优美的景致描写,唯美细腻的心理描写都可以成为我值得记住的。严格意义上讲,本书的主要人物都不是很正常的。

渡边:爱上好朋友的女朋友,明知道直子并不爱自己,还一厢情愿地,学习不努力,和永泽一起乱性,直子死后流浪了一个月,看起来没啥病症,没有玲子的引导保不齐也会去疗养院。

木月:重度抑郁症患者,17岁在车内自杀。

永泽:一个看似又帅气又有学问家境又好的未来的外交官,实际上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珍惜深爱自己的女友初美,导致初美在他出国后两年自杀。

直子:一个走不出内心的精神病患者,21岁和姐姐一样上吊自杀。她应该有家族史。

初美,爱永泽爱的没有底线,逆来顺受……结婚两年后自杀!

玲子:一个双性恋者,尽管自己不承认,但事实上她真的是,音乐教师却被13岁的学生伤害到疗养院生活7年,最后和渡边的关系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绿子:本书中唯一让大家能有机会呼吸新鲜空气的少女,她能接受命运给与的忧郁,能适应生活,但是过于好奇男女之事,生理期戴红帽子,也是奇葩一枚。

后来我想了想,唯一正常的应该是疗养院的鹦鹉,它说了两句话:“谢谢,神经病,臭死蛋。”一本可以一直放在枕边的书。

费孝通《文字下乡》读书笔记及读后感心得体会


费孝通《文字下乡》读书笔记及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后来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今天分享的是其中第二篇,摘抄了几个片段。公众号已经开通留言,也欢迎大家交流讨论,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将留言公开。

1、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交由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也就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这一段话说的是知识和智力的问题,作者在《文字下乡》一文中一开始讲这个是反驳一种乡下人“愚”的观点,进而抵制将乡下人“愚”作为文字下乡的出发点。其实抛开文章整体不说,单读这一段文字,理解其意思,就有收获了。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把知识的匮乏和智力的缺陷等同来看,虽然可能在表现上有相近之处。提醒我们要收起自己莫名而来的优越感,保持谦逊;同时也告诉我们与强者的距离并不远,可能差别只是在知识上而不是能力上,保持努力。

2、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而且我还愿意进一步说,但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中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也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所以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这是在《文字下乡》一文中最后的结论。讲到乡土社会中的不识字不能用乡下人“愚”来解释,并且找到乡下人不识字的缘由。文字本身是一种工具,以现在的视角或者有文化的“城里人”看万不可少,可作者却提出了工具本身与乡土生活不相契合的地方。前面费孝通还举了个例子:教授的孩子在乡间小学学习,课程上样样比乡下孩子学得快,成绩好,读书笔记教员总夸奖这些孩子聪明、智力高。可是,放学回来在田野里捉蚱蜢,这些“聪明”的孩子扑来扑去,屡扑屡失,而乡下的孩子却反应灵敏,一扑一得。此间诸多缘由,最根本的是环境。乡下孩子不像教授们的孩子到处看见书籍,到处接触到字,没有日常混熟的易于识字的环境。教授的孩子日常不在田野里跑,要分别草和虫,须费一番眼力,也不容易。说来说去,论证了一开始提出的乡下人不识字在于知识上的匮乏而不是智力上的缺陷。

读这一篇让我更觉难得的还有两点。一是作为识字的“文化人”,作者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文字是个好东西,是真正沉下去,站在乡土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进而的指出为什么乡下人不识字,不是充满优越感的说他们“愚”而不识字,而是文字在乡土生活中的不适用或不必要,把《乡土中国》写出了浓浓的乡土气。二是在对文字下乡提出的看法。作者讲“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文字下乡是现代化的工具”。但是又必须“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这是一种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态度,也是在文字下乡已经被提出后对做工作出发点的提醒,要想明白文字在乡土中成长的空间在哪里,而不能仅仅是“开几个乡村学校”、“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工作不是这么做的。

有很多政策是现代化的工具,是必须要推行的,但是把必须当作前提,再去找推行的理由,倘若找不到,还有一个万能的理由,便是主体的“愚”。我们假设从乡下人的角度来看文字下乡,根据作者的分析,在古时候的乡下,文字可能确实并非必须,反而在乡土中凸显了它的缺陷。乡下人觉得不好用,这时候文化人站出来说是乡下人的“愚”让他们不认识字,现在又“愚”到拒绝认识字。但是,文化人并没有告诉乡下人为什么要认识字,单告诉说文字是好东西,乡下人在生活中又体会不到它的好。政策的制定权和解释权都在文化人嘴里,乡下人又有什么办法呢?“所以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也就是说在现代的社会中,乡土人也有极大的流动性,要告别千年不变的人际关系和事物,而在外面的世界中,传统的乡土语言就有了极大的缺陷;再就是农业也要现代化,也有技术的革新。这样在现代的生活和生产中就涉及到了“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文字就有了下乡的必要。但也不能只说现代的必要性,要让乡下人确实体会到现代社会种种对文字的需要或文字带来的好处,才不至于让新设的几个学堂和强迫乡下人学的几个字成为了摆设。

放到今天,城市改造和环境整治几乎随处可见,如果没有考虑到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方向,简单地建几座牌坊,盖几座仿古建筑,把传统和历经时间生长出的产物简单替代,用表皮和形式主义诠释生态和文化,也并不能让现代的“乡下人”表现得“聪明”起来。仿古建筑的基础是城市形象的提升,进而吸引游客或市民参观,从文化上和经济上带来收益。但是不是所有的小街小巷都要统一地仿出个风格来,它们有没有吸引游客和消费的基础,有没有考虑当前脏乱差的缘由。城市老旧危房的整治出新,以贴表皮的形式来提升沿街立面,贴表皮的基础在哪里,居民最迫切的需求是否在外墙的颜色、风格或材质?十年之后,新贴表皮存在的基础在哪里;百年之后,后人是否会疑惑XX风格到底是板材还是什么?顺手举个例子,信息不甚准确,分析不甚专业,只求表达一下意思。

“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喜欢《《阅读的力量》读书笔记及读后感心得体会》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