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知其雄——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爱迪生曾说过:“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因此,我们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中外经典名著,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只要我们认真的看过一本书并投入进去,就一定会在书中感悟到不一样的人生道理。那么,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吧!那么,在你看完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后有没有收获一些人生哲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知其雄——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知其雄——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貣,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现代汉语解读】

处在强大的状态,还要保留柔弱的样子,做天下的溪谷。为天下溪,就与永恒的德行不分离了,又归复到婴儿的状态。

处在荣耀的时候,保留被辱的姿态,像天下的山谷一样空虚。正因为像天下的山谷一样空虚,他的德行就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又归复到朴素悟道的状态。

处在光亮的时候,要让自己保持昏暗的状态,做为天下楷模。为天下楷模,他的德行就不会有差错,就又能归于道。

道的原则散开之后存在于万物之中,圣人用它就会成为领导中的领导者,办了大事但没有任何割的痕迹。

【延伸解读】

前面三句为对仗句式,表达的意思相同。最后一句为小结性句子。

古代认为,雄性动物主动的,居于上的,强大的;雌性动物被动,居下,安静,柔弱的。知,有知道意思,也作主管,如知县。“守”字的意思也相近,把握、主持、主管的意思,如太守。溪,溪谷。在自己强大的状态,仍然谨小慎微。溪,低谷,老子再三强调的处事之道,把自己的位置放低。婴儿的状态,指纯真的,没有形名之分的。雄、雌都不是那么重要,心中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了无尘埃,这样真正高人的状态。

曾国藩先期主要用儒学,晚年时悟道。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的时候,极具荣耀,权倾天下。但是朝廷并没有如以前所声称那样的给他封王,只给侯爵,弟弟曾国荃只是伯爵。但是曾国藩没有任何怨言,因为把自己放得低,所以他也不觉得这是侮辱。读书笔记因此他主动申请裁撤湘军,弟弟曾国荃回家,恢复江南贡院。为什么他不觉得辱?因为他重视德行,留下很多教育子女的话,他的后人中成为文人学者的很多。

白,代表光明、光亮。黑,昏暗。这里仍然告诉我们要保持低的姿态,给自己留有进步的空间。这是老子校正我们的人性,我们遇到顺利的时候、享受荣耀的时候、在聚光灯下的时候,自信心容易鼓胀,作为普通人得瑟一下还可以谅解,但如果你是掌握很多、很重要资源的领导者,就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刚愎自用,要放低自己的姿态,正确处理这些荣誉。外部的危机始终存在,关键危机在于内心。

貣,同贷,但读作te,意为差错。无极,指道。器,器皿,指万物。道存在于万物中,意思为道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获得任何光环,都不要张扬。官长,百官之长,就是领导中的领导者,就是指君王。最后一句话“大制无割”是这一章的核心,就是作为领导者要没有形名之分,就为大家做好事,才能建立大的功勋。作者:枫杨e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道德经》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道德经》读书笔记与读后感600字800字左右,欢迎阅读点评!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

【现代汉语解读】

中空的状态灵验永存,这是深奥的雌性生殖器,雌性生死器是天地的源头。微妙、微弱的样子,好像是存在的,用之不尽。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久,因为它自己不生长,所以能够长久生存。所以圣人把自己的利益放到百姓的后面,结果大家把您推举到前面做领导者;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事外,大家却会成就你的事业。难道不是正因为他不考虑自己的私利,反而恰恰能够成就他的私利。

【延伸解读】

谷,水冲出来的山地低洼部分。雄生的动物叫牡,雌性动物叫牝。堇,通假词,为尽。老子那个年代还未脱离生殖崇拜,尤其对于母性的敬畏。老子用女性生殖系统比喻道,认为道的原理与之相近。

天长地久,说的是自然法则,圣人应该遵循的自然法则。自生,也可以理解为自己谋求福利。天地不为自己捞取利益,所以得以长生。读书笔记我们是不是要进取呢?关键在于我们努力的目的是什么。仅仅为自己利益做出努力,谋取自己的利益回报的努力难以持久。如果目的一时达不到,就不愿意去努力了。

这段承上段天之道讲述圣人之道。一般人,在领导岗位上,都会先考虑自己的权利与利益,圣人就不同。身在利益之外,内心是平静的,没有包袱。如果放下包袱,您的做法最有实效。

老子的这里强调了舍与得的关系。在健康方面,七情六欲是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因此,无私的状态是养生最好的状态。

道德经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视之而弗见


道德经读后感心得体会与读书笔记:视之而弗见

【原文】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现代汉语解读】

道,看它又看不见它,这叫微。想听它又听不到,称为希。摸它又摸不着,叫夷。三者不可揣摩,所以混在一起,是一。

“一”,其上不清晰不明亮,其下昏暗不清,长长的连绵不绝,不可描述,又好像没有。这就是没有形状的状态,没有实体的样子,这就是非常微妙,又辽远到不可探究的状态。跟着道的后面看不到它的结束,迎着它又看不到它的开始。看今天的道是怎么运行的,应用道的法则于生活中看看结果,就可以推断古代道是怎么运行的,这就是道的规律。

【读后感延伸解读】

这段文字讲天之道。微,悄无声息。希,织布,孔大的称希,我们可以理解为稀少的意思。夷,平坦的意思。一,是指世界混沌状态。道生一,道是源头,一是道落实到世界的体现,是世界最初的状态。这里老子讲的是道介于有与无之间,无论视觉、听觉,触觉都触摸不到,但又确实存在。

沕,微妙,望,边际,辽远。这里老子告诉我们,道是无影无形的,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又看不清楚。道是超越时空存在的,我们看不到它的开始,读书笔记也望不到它的结尾。道的运行规律我们是可以找到的。道的运行规律亘古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今天道的运行规律推断自古以来道的规律。其方法就是把道的法则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看看结果,就能够明白道的运行规律。这是老子告诉我们道的学习方法。

这一章讲的是天之道。老子总是从天之道中推演出圣人之道,所以道德经的行文结构总是讲一段“天之道”,然后阐述“圣人之道”。老子眼中的道是模糊不清、混沌的,无法描述的,但又确确实实存在的。这是老子的宇宙观,我们发现老子是高明的,又很科学。

因为在他的那种年代对于宇宙的了解很少,实际上直到现在,我们对于宇宙的了解仍然很有限,科学说宇宙中百分之九正是多是暗物质、暗能量,而我们对此一无所知,英国科学家认为宇宙中存在平行空间。老子的做法是明确道的存在,也承认描述不清,而不是像宗教那样描绘出自己认为的明确世界。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古之善为道者


道德经读后感心得体会——古之善为道者

【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川,猷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释,沌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现代汉语解读】

古代达到境界的悟道之人,其思想微妙精微广博,深奥得说不清楚。正因为说不清楚,我只能勉强地描述它。

它是:悟道之人小心走路像冬天过结冰的河一样;做事小心谨慎像猷一样,总担心周围邻居指责你;像去做客一样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像冰一样无声无息化开、离开;处于混沌的状态,模糊不清;像山谷一样宽阔。

混沌之后清静下来,然后头脑慢慢变得清澈。安静之后行动起来,生机马上就出现。一直保有道,按照道的方法做事的人,总是不想把自己做得最满。正因为不想把人生做到极致,所以能够做到破旧而不圆满无缺。

【延伸解读】

识,也有作“志”,都是标识,识别的意思。豫,大象走路的样子,缓慢而小心奕奕,比喻悟道的状态,做事谨慎,全神贯注。悟道者如履薄冰。日本的匠人精神,追求极致,也是悟道人的状态,道理是一样的。

猷,古代指一种猴子,它小心谨慎,做事深思熟虑。这里关于道的修行,与儒家的慎独思想相同,也可以看出,道家与儒家的思想并不对立。若畏,好像怕,不是真的怕,是尊重。若畏四邻的人,考虑周围的环境,尊重周围的人,这种人肯定是品行很高的人。真正悟道的人就在民间,并非飘然于世的世外高人。对于领导人来说,四邻还指周围的国家。

严,这里一般不解释为威严,是敬,尊敬的意思。老子说的悟道,不是飘飘然云游世界,而是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领导者,位置提高之后,容易飘飘然起来,摆谱。老子要求领导者要保持恭敬的态度,我们说的“公仆”就要求这个样子,所以老子的思想很了不起。佛教说,你周围每个人都是来度你的菩萨,所以要尊重你周围的人,没有人无缘无故地出现在你的生活中的,即使是恶人,也是来锻炼你,成就你的人。

涣,水离散。这里是比喻,本来内心很纠结的人,悟道之后,这些纠结慢慢散开,消解。还有另外解释,悟道的帮助他人,润物细无声。许多领导喜欢声色俱厉地斥责别人,管理效果未必好,但有的领导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地帮助别人,员工得到激励。

悟道的人,大智若愚。按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做事,不计较结果得失,随缘尽心去做。这样的人做事更加从容。

“旷呵其若谷”,宽阔得像山谷一样。这一句从前后文的连贯性判断,可能是后人加的。

一般人都会先入为主,先把人分为好人、坏人,等等,智者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把自己放在混沌状态,不会先入为主,静观其变。世界很多事情并不是你看到的那样,真相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一个领导刚刚到一个单位,马上发表意见,这是不合适的。读书笔记如齐威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故事,也是一个例子。内心平静下来,事情的本性才会慢慢显露出来。所以,日久见人心,这是一种被动观察。浊而静之徐清,则是主动行为。

王阳明龙场顿悟之后,进入特别高的境界,心里不留尘埃,只留良知,不在意别人看法,后来你一生身经百战从无败迹。特别是平定宁王叛乱,非常危险,但是他处理得当,四十天就平定了宁王之乱。

悟道之人并不在于自己的盈与亏,放下了比较的念头,放下形名之分。悟道之人非常明白,所以盈,本身就是一种幻象,换一个标准可能就不是盈了。如以前国内一个著名的奶业品牌,自信心膨大,要做全世界第一,把追求第一当成自己目标,结果后来出了问题。唐太宗说,“君多欲则民苦,君无为则民乐”。

敝,破旧衣服。成,成功,圆满状态。敝而不成,是缺憾,却是懂得放弃。但不圆满,可以更长久。苹果的标志,好端端的一个苹果硬是被咬了一口,可以理解为敝而不成。名声大了,并不一定是好事,可能造成德不配位,反而不利自己。

《道德经》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


《道德经》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看完后虽然觉得不能完全地读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还是感觉一片坦荡,觉得此书对我们深有益处。

《道德经》这部著作是老子所写,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人在得意的时候,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会树敌太多,甚至招来杀生之祸。在老子看来,福气来临时,我们要提醒自己祸根也来临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失意时就会走投无路。还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无敌,强中自有强中手,肯定有人比你会更厉害,更出色。但我们达到目标时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要有谦虚之心。

老子说“是以圣人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不言的教导;只有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干涉,读书笔记而生养的万物又不据为自己所有;为万物的生长尽力而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劳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一个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总是不会失去,而是永存。

无为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修养。假如我们能够做到无为,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的稳定。如今社会物欲横流,许许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们能够做得到无为,那么我们也将活得更轻松、更快乐。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道理还得我们亲自阅读才能理会,《道德经》是一部值得永远学习,永远研究的经典之作。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知其雄——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道德经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