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书笔记读后感50字

读书笔记读后感50字

《理性乐观派》读书笔记500字。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老师、教授他们都读过一些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可能也会改变我们对事物以往的看法。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对于你来说什么样的书籍才是值得我们阅读的?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理性乐观派》读书笔记500字”,欢迎你的品鉴!

《理性乐观派》读书笔记500字

作者:马特.里德利

这是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全球思想家正在阅读,为什么一切都会变好?

之所以叫理性乐观派是作者想强调这种乐观态度并不是来自天生的气质或本能,而是考察证据得出的理性结论。人类的进步,总的来说是一件好事,尽管总有这样那样的理由可以抱怨,但眼下的世界,哪怕处在一场严重的经济萧条当中,也跟历史上普通人生活的一样好。

如果你选择用闲暇时间来消费他人的产品,那么你就让对方变得更富裕了;而如果你选择用闲暇时间来为其他人的消费进行生产活动,你就进一步丰富了自己。

所谓穷,就是负担不起以足够高的价格卖掉自己的时间来购买自己所需的服务;所谓富,就是不光能够买到自己需要的服务,还能买到自己想要的服务。自给自足就是穷,因为每个人都应该生产或销售自己所擅长的产品或服务,这是现代生活的标志。作者主张专业知识的积累使得我们每个人得以靠生产越来越少的东西,消费越来越多的东西,这是人类发展的核心故事。交换、专业分工以及他们带来的创新,最终“创造出了”时间,带给我们的利益也就越大,这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主题。

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悲观主义者很少把悲观的心态用到自己的生活上:他们往往认为自己会比事实上活的更长,把幸福婚姻维持得更久,更多地外出旅行。而对社会却很悲观:天气越来越暖、恐怖分子越来越多等等。这“得益”于媒体,但我们应该很清楚,好消息上不了新闻。

当然,人类的本性不会改变。侵略和上瘾、迷恋与教化、魅力和伤害,这些老一套总会登场,可未来的世界却将更加繁荣。历史本身并不是圆圈,而是螺旋向上,好坏双方的能力都不断增长,并通过永不改变的个人性格展现出来。

所以大胆做个乐观派吧。作者:小姣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理性乐观派》读后感1500字


《理性乐观派》读后感1500字:

乍一听,还以为《理性乐观派》是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实际上它是一本经济学著作,只要看过它的副标题就知道了——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

这本书最早是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的,已经有些年头了。据说出版之初备受吴主任(公号「理性乐观派」的作者)的推崇,后来我受连岳的推荐,看完了它。才发现连岳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思想观念都和这本书若即若离,有些甚至如出一辙。

在正式说这本书之前,必须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马特·里德利(MattRidley):英国科普作家,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曾任《经济学人》专栏编辑,在《星期日电讯》和《每日电讯》开设专栏。主要作品有《红色皇后》、《先天后天》、《基因组》、《美德的起源》、《自下而上》等。其作品的可读性都比较强。

其实全书的核心观点很简单:专业分工和自由贸易带来全球的经济繁荣和财富增长,只要不阻断前者,后者就会持续发展,即我们每一个人会生活得越来越好。

书中的很多观点算不上新颖,也并不具备很强的前瞻性,但是当这些观点有机组合起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作者所说的“理性乐观”是如此的坚实,因为其背后有详实的数据和坚实的论证支撑。不过就算是这样,也总有人会选择做“悲观派”,他们无法被说服,他们的底色是悲凉的。

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人类先是以物易物,而且人类的以物易物方式与其他物种有极大的同时也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不同:存在大量不同物品之间的相互交换,其他物种虽然也存在交换,但几乎都是仅限于同种物品的交换,所以它们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分工与协作。

接着发明了货币,极大提高了交换的效率,也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只要有了货币就可以和别人交换任意一件商品,发明货币之前可不是这样。举个例子,先前如果A想要大米,他可能需要用山羊和B换取,但B告诉A自己暂时不需要山羊,需要棉花,所以A就用山羊和C换取棉花,再用棉花和B换取自己需要的大米。这样一来二去不仅繁琐而且最后未必能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可一旦有了货币,就可以砍断所有的中间环节,交换简单而纯粹。

就这样靠着独有的“虚构现实”的能力,人类成了“最成功”的物种。不过人类经济的发展并不是缓慢提升的,而是开始平缓向前,直到某一天突然大爆发,这一天就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可以说是平淡无奇地生活了几千上万年(量的积累),工业革命之后经济突然大爆发(质的飞跃)。工业革命的发生并不是偶然,它是一小撮人的思想变革、资本、技术、地缘等等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工业革命带来了全球经济繁荣,随之而来的还有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难——一战和二战。

那么问题来了,作者理性乐观的根源是什么呢?它能给生活在今天你我这样的普通人的启发又是什么呢?

首先要说,尽管这个世界一直在变好,悲观主义和怀疑主义却始终稳占上风,这似乎是人类的特性。事实一再证明,如果一个人说明天会越来越好,那么一定会被看做是冷漠和缺乏同情心。反过来,如果有人明天灾难将至,这样的言论会迅速点燃并被广泛传播,哪怕它注定会落空。

20世纪60年代人口爆炸和全球饥荒令人忧心忡忡,70年代对资源枯竭的担忧之声甚嚣尘上,80年代的酸雨,90年代轮到艾滋病和瘟疫,21世纪初,全世界为全球变暖集体焦虑。可是,这些恐慌(除了最后一个)全都来了又走了。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事实和理论都证实了这些观点的破灭是必然。至于贫困地区的种种问题能否得到解决,作者认为只要有好的经济模式,得到解决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上面所说的一切似乎都离我们很远,我们要面对的是眼下每一个具体的事务,学习、工作、家中的菜米油盐…每天工作占据了几乎全部的时间耗尽了几乎全部的精力,看着身边和朋友圈的人已经坐拥几套房还吟唱着诗和远方,难免抱怨自己的苦逼日子何时是个头,这个时代一定是最坏的时代,这个世界不会好了。

其实,真的不是这样。在一个理性乐观派眼中,当今是机会最多,上升最容易的时代。这一切都是市场带给我们的福利,正好今天的中国处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阶段。市场不会嫌弃你的出身、学历和你过去的种种失败经历,它只看你现在的能力和看未来的眼光。

致富最好的手段就是和市场博弈,伟大的企业家和大市场博弈,普通人和小市场博弈。只要积极地融入市场(大白话就是不要丧,要好好工作),抓住机会,胜算不会太小,怕就怕一开始就认定没有赢的可能。

关于理性乐观派我就展示这么多了。最后借用书中的一句话:大胆做个乐观派吧!作者:佳期如梦

理性与人性——《格雷夫游记》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理性与人性——《格雷夫游记》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在读作者从慧驷国回到祖国的几章中,作者所说的实在有些恶心,因为自己的理性要比别人多,就认为别人都是野兽一样的存在。我觉得他甚至可以说是站在上帝视角去写人的。

作者是基督徒,就更应该仁慈地去对待别人,尽管你确实比别人更有智慧,更有理性。

我可以理解作者对别人的厌恶与鄙视,但是我无法理解的是仇恨。的确,有人做了一些十分恶劣的事,遭人憎恨。可是作者看到自己的妻儿也心生仇恨,这就过分了,难道就因为作者比别人多那么一些理性,就把自己的亲情,爱情全冲走了?

“反人类”是一种罪,定义是指“那些针对人性尊严极其严重的侵犯与凌辱的众多行为构成的事实。”

我觉得作者尽管不能算是“反人类”的人,但他多少也有这方面的倾向。我认为作者有种族隔离的倾向。就如上文说,作者对所有人都充满了厌恶,认为别人就是无礼之徒。在与彼得罗·德·孟德斯船长的交涉过程中,作者竟然还会奇怪这位船长为什么会如此有礼貌?可见别人在他的心目中,可能真的成为了像野兽一样的存在了吧。

文中还有一句话“找那么一座我理想中的孤岛定居下来是根本不可能的。”我觉得他是想把自己隔离出人的社会。

在如今,我认为慧驷国是不可能存在的。慧驷国其实很像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也可以说成所谓的“共产主义”,是一个绝对平等,绝对和平的世界。如果我们的世界真的像慧驷国一样,我们现在的丰富的物质条件将不复存在。“人类伟大在他们不用像别的动物一样去适应世界,而是自己去改变世界。”我觉得如果人类都像慧驷一样,这种优点会很明显地减小。

“人性”,是专门为人类而生的词,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所以“兽性”也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了“人性”之中。“兽性”最好的体现便是“欲望”。“欲望”过于强烈,固然会把人推向深坑。但是“欲望”也是社会发展至如今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希望这个世界可以更加利于自己的生存,希望这个世界可以完美一些,舒适一些,才会出现各种的发明。至于战争,战争固然残酷,但是战争有效地去除了弱者,留下了强者,这无疑也是有助于社会发展的。

相比“人性”,“理性”是一种更加客观的东西。“理性”之中,只有绝对的对于绝对的错,而且毫无“欲望”可言。“理性”对一切平等,像每一匹慧驷对所有的小慧驷都是一样的。所有的慧驷都是先通过毛色,在谈情说爱的,这让人感到这是一个机械化的社会。作者从慧驷国回来后,对妻儿的感情也流失了不少。

“人性”是包含主观色彩的。同时也代表了“人性”中的不确定性。这无疑为人们的多元文化增添了不少色彩。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哲学观点,感谢这“人性”中的不确定性,让我们有这么多有趣而又不同的文化。

我觉得作者有“反人类”的倾向,因为他用一种客观的标准去评价一种主观的事物,造成了他人类情感的丧失与对人类的强烈厌恶。作者:王家睿

《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读书笔记及读后感范文


《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读书笔记及读后感范文:

各位书友大家好,最近学习了雷德·海斯蒂和罗宾·道斯的著作《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整理了读后感分享给大家!该书论述的主题与诺贝尔奖得主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大致相同,内容涉及判断的整体框架、理性决策理论,涵盖峰终定律、前景理论、沉没成本等心理学话题,具有启发思维的价值,收获颇丰。读书中有感而发的详细记录如下:

原文:约瑟夫为一个紧要决策征求本杰明·富兰克林建议时,富兰克林在回信(1772年)的开头部分写到:“我没有足够的权力建议你,应该选择什么,但如果你愿意聆听的话,我可以告诉你如何决策。”

读后感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这个“天”或者说环境不断在变化,当我们面临的决策任务与祖祖辈辈所经历环境有所不同时,保存在遗传基因中的祖辈经验将掣肘我们做出最佳选择(如同证券市场正不断淘汰着新环境中的不适者,而这些不适者在冷兵器或更早的年代或许是优胜者,正如达尔文说的: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不是最强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适应变化的)。学习如何决策将有助于提升我们的适应性,因为“天”总在变。

原文:在观察一场典型比赛棋局5秒钟后,特级大师和大师能近乎完满复盘,而一般高手和初学者却力所不及。如果将棋子随机放在棋盘上的话,则没人可以复盘。这表明复盘能力并不是由视觉记忆本身所决定的。

读后感受:就像开车,只有我们不再刻意去控制或心存意识的时候才算真正学会。我们的基因中保存着先祖留给我们的自动思维,而一生中我们又会去学习很多练习很多,慢慢的,一些控制思维就会变成自动思维,那时候我们就老了,我们遗传基因中带有千万分之一的变化并随机留给下一代,这一切都很美。

原文:工作记忆(短时记忆)对我们使用信息数量能力的限制并不是“有限理性”的唯一来源。自动联结也会对理性思考造成阻碍。“信息超载”是有限理性的一个充分条件,但非必要条件。

读后感受:“有限理性”的产生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已经意识到记忆的有限容量制约全面了解和计算信息的能力才不得已采取的非最优选择和非理性行为;第二是没有意识到问题本质的认知偏差(缺乏质疑)。无论哪一种原因的“有限理性”,都有决策提升空间。

原文:用决策树的表现形式和计算方法构建描述决策思维过程的模型,尽管这样的表现形式不一定在所有细节上都那么精确,但我们仍然可以将其视之为一个有用的模型去分析和改善我们的决策过程。

读后感受: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决策者把视线聚焦在少数的几个结点上,思考更全面的可能性和备选项,以及伴随发生的其他状况和相应后果,虽然无法避免需要许多主观信念的概率赋值,但这种思维框架已经大大提升了做决策的质量。

原文:关注沉没成本是非理性的。一旦你花钱购买了食物,你就会强迫自己把它吃完以避免浪费,而这种想法所导致的后果就是用餐的乐趣将会大打折扣,并且你会变得越来越胖。

读后感受:只要把关注过去的坐标方向摆动180度指向关注未来结果时,沉没成本的影响就会消失。日常生活中沉没成本带来的代价太大,几乎随处可见,有些是因为维护“名誉”而死守沉没成本。学习了各种认知偏差后静坐常思己过就能总结出蛮多,保持质疑持续改进。

原文:人类大脑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告诉我们,像大脑这样的自然“机器”,它的算法也是权重加法模式,很多基础的过程都可以很好的用线性方程来描述。随机线性模型解释的效标和预测之间的方差变异是训练有素的专家基于直觉判断的1.5倍。基于数学推理,单位加权能提供更好的预测力,平均是人工判断的2.61倍。

读后感受:在大部分领域,即便是随机权重(系数的正负号正确即可)确定的线性模型都比多年经验直觉顿悟进行判断的专家更加可靠。作者非常推崇线性模型,想想桥水投资和管理的成功也部分得益于此。或许就像相关系数这个概念一样,简单却非常重要的应用容易被人怀疑和忽视,我们主观认为唯有艰苦探索才能领悟深蕴的奥义,但往往大道至简。

原文:假设有两个赌博游戏。赌博游戏A有11/36的概率获得16美元,25/36的概率损失1/50美元;赌博游戏B有35/36的概率获得4美元,1/36的概率损失1美元(两个赌博游戏的期望都趋近于3.85美元)。实验结果证实,无论是在调查问卷还是赌桌上,被试都更加偏好赌博游戏B,但为赌博游戏A出价更高。

读后感受: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关于认知偏差引起不一致行为的心理学实验,用锚定和不充分的调整的理论可以解释偏好反转的现象。当要求选择赌博时,读书笔记锚定在赢钱的概率上,然后根据赢或输的金额进行不充分的调整;当要求给两个赌博出价时,锚定在赢钱的数值上,然后根据概率信息进行不充分调整。线性模型有助于减弱首因效应(光环效应),其实人做判断也是基于线性模型,只是给最先提取的信息(易得性)赋予了过高的权重从而引起偏差。

原文:理性的演绎逻辑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即从一般到特殊(“所有的人都难免一死,因此罗宾·道斯难免一死”);归纳逻辑是一个概括化的过程,即从特殊到一般(“这个犹太商人是不诚实的,因为所有的犹太商人都是不诚实的”)。

读后感受:人类做判断过分依赖归纳而演绎不足,我们更像一个临床学家而非统计学家。对重要判断如果多问自己一句:“这种类型有多普遍?”,将大大改善决策质量。

原文:研究者做过大量关于代表性思维的实证研究,结果都证实了相似性和联想的主导作用。被试者在许多情形下对p(A|B)和p(B|A)不加区分,而且当给出一个条件概率时,他们直接推断出另一个概率而不参考p(A)和p(B)的基础概率。我们有一种很自然的习惯,即用联想的方式来思考当下情境中凸显的事物或者第一时间从记忆中提取到的事物。要想逃离这种“被现成性所主导”并思考那些经验中并不明显的事物和关系时,意志力和训练必不可少。

读后感受:应用贝叶斯定理很有实际价值。如果对年化收益要求比较高(基础概率比较低),选基的胜算不会很高。曾经算过一个数据,截止到2016年6月以5年期年化20%收益为优质基金的标准(对质量要求比较高了,仅有3%基金符合条件),专家A选择基金的水平是10个优质的能判断出9个,而10个不优质的仅有1个误判成优质的(5年前做判断事后验证的结果)。假设2016年7月初专家A再次出发,挑选出10个优质基金组成一个池子,如果其他所有条件都不变,5年后,能有多少基金成为优质基金?大概只有2个!

原文:任何能够降低核战发生概率的东西,哪怕数量很少都是有价值的。假设每年发生核战的概率为2%,下一个40年不发生核战争的概率只有44%(假设每年都是互相独立),现在如果假定某种已达成的国际协定使这一概率降低到1.33%,那么,下一个40年不发生核战的概率则为58%。

读后感受:计算长期价值的思维方式在高中就遇到过:如果一个班有60个人,至少有两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超过99.4%,跟直觉会差很多,可能因为人的直觉思维是线性或均匀分布的。有一个励志图也是说明微小变化的长期价值:

其实这个图的红字部分也告诉我们,虽然每天出现坏事情的概率都很低,但一年都不出状况就是小概率事件,所以一年里上证指数有那么一两天跌幅超过3%也不足为奇,这属于大概率事件并不需要预测或解读。

原文:只有当一个变量完全能由另一个变量预测的时候,才不存在回归。事实上,标准相关系数可以很简单的定义为一个变量由另一个变量进行线性预测的非回归程度。趋均数回归的技术定义为完全相关(+/-1)与线性相关之间的差异:回归=完全相关-相关系数。

读后感受:否极泰来和乐极生悲都是一种回归现象,不相关的独立事件会发生回归(抛8次硬币,重新再抛8次,无论第一个序列中有几次正面,第二次序列中正面次数的期望都是4)。去做预测或评估的时候理性的方式是把回归因素考虑进来,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或认为的那么遭了。

原文:帽子里有三张卡片。一张两面都是红色(“红-红”),一张两面都是白色(“白-白”),一张一面红色一面白色(“红-白”)。从里面随机抓出一张卡片扔向空中,落地后红色一面朝上。问:这张卡片是“红-红”的概率是多少?

读后感受:直觉是1/2,答案是1/3。概率思维不是直觉的思考方式,概率论也不是常识,如果做个简单判断都需要依赖于概率的基本事件,那就太低效而耗能,所以实践中往往是犯错后修正而不是时刻质疑。附上另一个有意思的直觉题:假设在一个游戏节目中,有三扇门供你选择。其中一扇门后面是一辆豪车,而另两扇门后面都是山羊。你选择了一扇门(比如1号门),之后,知道每扇门后面分别有什么的主持人打开了另一扇门(比如3号门),门后是一只山羊。这时主持人对你说:“你想选择2号门吗?”,即改变主意选择2号门是明智的吗?

原文:总是关注一个有充分信息、有足够时间来安静思考的人的短期行为表现并不合适。我们应该更关心人们在嘈杂的、有干扰的、信息不充分的环境中做出长期决策时的表现。“快而省”的算法或启发式可能比理想化的计算更加稳健,更有生存价值;后者仅在信息、计算容量和时间都很充分的情况下才更有优势。

读后感受:就像《思考,快与慢》上说的,一般情况系统1长期运行不太消耗资源,而遇到复杂问题再启动系统2帮助,但在有错觉的环境下怎么判别什么是复杂问题是最难的。所以由系统1主导的非理性的行为在大部分环境中是具有适应性的,只是如果我们能通过不断提炼使系统2在充裕时间内利用好,就可以让整体决策在未来更有准备、做的更好。

原文:很多政策讨论都忽视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很多时候,仔细思考我们重视什么,最想避免哪种错误,就能提高决策水平。我们通常无法提高诊断或者其他判断的准确率(我们无法提高医生的诊断准确率),但我们却能权衡两种错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总面临着权衡和取舍,必须明智的讨论我们看重什么,再据其设置决策阈限。

读后感受:世间难得两全法。很多决策在于个人的偏好、价值观,比如上图中是否愿意用更多“虚假警报”换取“未击中”的减少,或者相反,也比如你愿意为收益承担多大的风险(永久损失或流动性缺失)取决于你的偏好,决策的选择是千人千面的。

原文:远离工作的前几天是很愉快的。但是很快,休假者就适应了度假时的新环境,假期带来的享受开始变得不那么强烈。与此同时,由于度假而耽误的工作越来越多,这些都需要以后弥补。因为繁琐工作带来的效应是逐渐增强的,假期带来的这种不好感受也会随着休假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强。

读后感受:看来双休日是有道理的,休假的快乐边际效益递减,而捡起工作的难度在逐日增加。结果就是一个单峰函数,休息天数的快乐会在某个适中的时段上取得最大值后开始递减。

原文:根据重要性赋予每个属性一个权重(需参照决策者当前的目标)。每次考察一个备选项,通过对选项的每个属性进行评分,然后将每个属性的评分乘以属性的重要性权重并累加在一起,用这个方法得到的加权评价值作为该备选项的整体效用值。一个好的评估与赋予权重的做法,即使不完美,也能带来接近最优的结果。

读后感受:这种策略就是富兰克林给约瑟夫推荐的决策方法,也是经济学理论中描述人类理性选择的理论模型。这种策略需要付出很高的认知努力,正负因素可以互相抵消所以是具有补偿性的,基金诊断就适用这种策略。

原文:非期望效用理论中,最成功和最具有影响力的是Kahneman和Tversky的预期理论(prospecttheory)。与期望效用理论一样,预期理论运用代数公式来表示决策过程:选项(prospect)指由一个或者多个结果(i)所定义的一种选择或者行动过程。这些结果就产生了决策权重(II_i)所衡量的价值(v_i),决策权重和每种结果发生的客观概率有关。选项的总价值(V)可表示为:V=∑(II_i×v_i)

读后感受:伯努利在刻画所得时的价值函数是个凹函数(边际效益递减)。卡尼曼发展了损失时的价值函数,提出了不对称性(损失是收益的两倍感受),更有价值的是提出了参照点(关注收益的相对变化)而不是绝对值,这种解释符合适应性、贴近现实。

《看见》读书笔记500字


《看见》读书笔记500字:

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忍着。”他的答案和小孩一样。

有乐趣的人从不说累。我难过的是,他们很知足。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在没有过去和未来的地方,爱活不下来,只有性。你再也不会有选择同性恋的欲望了。”“你再也不用有欲望了。”“你好了。

痛苦就是痛苦,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生命往往要以其他生命为代价,但那是处于生存。只有我们人类,是出于娱乐。“什么让你麻木呢?”“利益。”他答得飞快。无论如何,你看到的总是你自己。有的笑容背后是咬紧牙关的灵魂。

别在生活里找你想要的,要去感受生活里发生的东西。有了不肯放过一个塔真伪的思想习惯,方才敢疑上帝的有无。

你有自己认识事务的坐标系吗,人类大部分的苦都是因为期待的存在。其实,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须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没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为这样,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心。

人最大的慈悲是给生命一个救赎的机会,不知哪儿来的劲儿,啸歌不尽,好像青春没个完。作者:空档

相信《《理性乐观派》读书笔记5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书笔记读后感5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